资源描述
浙江 2015年高考 传统文化经典 复习(一)一、孟子及孟子孟子生平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鲁国邹人(今山东邹县东南部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武力的手段实现统一。而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1、学过的课文:寡人之于国也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2、名言名句:n 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 n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 n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 n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上) n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孟子离娄下) n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尽心上) n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n 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 n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 n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下)模拟试题1:王何必曰利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1. 根据文意,请分别解释“仁”、“义”的含义。(2分)【参考答案】“仁”:是一种广泛的道德观念,是各种善的品德的概括,核心指人与人相互亲爱。“义”:指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的准则。2.孟子认为“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所以,“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韩非子认为君臣父子之间只有利害关系,没有道义关系,彼此是“用计算之心以相待”的,都是为了追求各自的“大利”。(见韩非子 六反)。请你对此二人的观点作分析和评论。(4分)【参考答案】孟子主张重义,但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轻利;另外,孟子的主张会调和君与臣、人与人的关系,也有利于社会风气的好转,而这也正是孟子所要追求的“大同社会”的基础。 韩非子完全是功利主义的。他把人们追求势利而引发的竞争和冲突合法化、绝对化,这种主张可以一时达到富国强兵之效,但从长远来说,会给社会造成很大的危害:破坏人际关系,败坏社会风气。【参考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孟老,您不远千里到这里来,将对我国有什么利益?”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只谈利呢?只要强调仁义就够了。大王说,怎样才对我国有利?大夫说,怎样才对我的封地有利?那么,一般士子以至老百姓也都会说,怎样才对我本人有利?这样,上上下下互相牟取私利,那国家可就危险了。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君篡权的一定是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君篡权的一定是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大夫拥有千辆兵车,在兵车千乘的国家中,大夫拥有百辆兵车,这些大夫的产业不是不多。但是,假若轻道义,重私利,那么,大夫若不把国君的产业完全夺去。是不会满足的。从来没有讲仁义的人会遗弃自己的父母,也从来没有讲仁义的人会怠慢他的君主。所似大王只要讲仁义就行了,何必要讲利呢?模拟题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6分)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选自孟子梁惠王下)23上述文字中,除了“箪食壶浆”外,还有成语“ 水深火热 ”也源出于此。(2分)24. 请简要概括孟子的战争观,并结合孟子的思想谈谈对战争观的看法。(4分)【参考答案】反对非正义的战争,支持正义的符合百姓意愿的战争。孟子的战争观体现了“民本”(或“仁政”)思想;他的观点是辩证的,变通的。 (共4分。能从“反对”与“支持”两方面回答2分,只答出一方面1分;若回答“燕民悦,则取之;燕民不悦,则勿取”1分。写出“民本”或“仁政”1分。写出“辩证”或“变通”等意思1分。)模拟训练3:阅读下面的文化经典选段,完成17-18题。(5分)孟子曰:“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国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选自孟子离娄上)注节文:礼节,礼仪,在这里用作动词。17.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孟子认为智的实质在于明白仁和义的道理且在行动上不背离。B孟子认为能恭敬地遵循礼仪侍奉父母,是礼的实质之一。C孟子认为,乐的实质是乐于依礼侍奉父母、顺从兄长。D孟子认为人之所以手舞足蹈,是因为由礼、智产生了快乐并消除了厌恶的情绪。【答案】D (文中说乐于做“仁”和“义”两方面的事,就产生的快乐,抑制不住这种快乐,就手舞足蹈起来了)18.孔子曾说过“人而不仁,如礼何”,结合上面选段简要分析孔孟对于“礼”的看法有什么相同点。(3分)【参考答案】两人都认为“礼”与“仁”密不可分(或:“仁”是“礼”的思想核心:或:“礼”的实质是“仁”)。孟子讲要依托节对待自己的父母和兄长,孔子也讲到“礼”是不离开“仁”而单独存在的。【参考译文】 孟子说:仁的实质是侍奉父母:义的实质是顺从兄长;智的实质是明白这两方面的道理而不背离;礼的实质是在这两方面不失礼节、态度恭敬;乐的实质是乐于做这两方面的事,快乐就产生了;一产生就抑制不住,抑制不住,就会不知不觉地手舞足蹈起来。”模拟训练4:阅读下面的文化经典选段,完成19-20题。(2分) 孟子日:“今之事君者皆日: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我能为君约与国,战盛克。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为之强战,是辅桀也。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 【注】与国:盟国。 19当时的“良臣”常以具备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_、_、_三方面的才能自诩。(每空填2字)(3分) 【答案】军事、外交、财政(财经、经济)20选段反映了孟子的什么思想?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3分)【参考答案】主要反映了孟子的仁政和王道思想。需子认为,如果君王不以正道和仁德为追求,臣子只一心帮助君王搜刮民脂、开疆辟土,这无异于残害百姓。这样的君巨,即使把天下都给他们也是坐不长的。【参考译文】孟子说:“如今服事国君的人都说:我能为国君开拓土地,充实府库。如今所说的好臣子,正是古代后说的残害百姓的人。国君不向往道德,不立志行仁,却去想法让他富有,这等于是去让夏桀富有。(又说:)我能够替国君邀约盟国,每战一定胜利。一如今所说的好臣子,正是古代所说的残害百姓的人。国君不向往道德,不立志仁行,却去想让他武力强大,这等于是去帮助夏桀。从当今这样的道路走下去,不改变当今的风俗习气,即便把整个天下给他,也是一天都坐不稳的。” 二、荀子及荀子荀子的生平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今河北邯郸)。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模拟训练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王者之法:等赋,政事,财万物,所以养万民也。田野什一,关市几而不征,山林泽粱以时禁发而不税。相地而袭政,理道之远近而致贡。通流财物粟米,无有滞留,使相归移也,四海之内若一家。故近者不隐其能,远者不疾其劳,无幽闲隐僻之国,莫不趋使而安乐之。夹是之谓人师,是王者之法也。 ( 节选自荀子王制)1.请写出寡人之于国也中和选文中画线句意思相近的两句话。(2分)【参考答案】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子河内。2荀子又认为秦国“威动海内,强殆中国。然而忧患不可胜校也,勰勰(xI,担心害怕貌)然常恐天下之一合而轧己也”。(荀子强国)。结合选文有关内容,请简要评析荀子的国家“统一观”。 (3分)【参考答案】荀子认为,秦国即使能够即使赢得全国统一,也很难持久,因为国家的统一不应单纯建立在武力征服下,而应建立在诸侯国的共同利益和共识上,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一个稳固而强大的国家。另外,经济的统一是国家统一的基础。但是,这种统一不是靠强力剥夺,而是建立在互惠、互利基础上,建立在一种道义的力量上。【参考译文】奉行王道的君主的法度:规定好赋税等级,管理好民众事务,管理好万物,这是用来养育亿万民众的。对于农田,按收入的十分之一征税;对于关卡和集市,进行检查而不征税;对于山林湖堤,按时封闭和开放而不收税。考察土地的肥瘠来分别征税,区别道路的远近来收取贡品。使财物、粮米流通,没有滞留积压;使各地互通有无来供给对方,四海之内就像一家人一样。所以近处的人不隐藏自己的才能,远处的人不厌恶奔走的劳苦,即使是幽远偏僻的国家,也无不乐于前来归附听从役使。这种君主叫做人民的师表。这就是奉行王道的君主所实行的法度。模拟训练2:阅读下面的文化经典选段,完成7-8题。(10分)子路日:“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日:“必也正名乎!”子路日:“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日:“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阚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 必可行也。” (选自论语子路)彼国者,亦有砥厉,札义节奏是也。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人君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亡。 (选自荀子强国)7孔子认为治理好一个国家,首先要正名,而荀子认为治理好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是 隆礼(或:礼)。(2分)8请结合上面的材料分析,从治理国家角度来看,荀子与孔子观点有无不同之处?(4分)【参考答案】有不同之处。孔子的“正名”也就是为了“复礼”(“兴礼乐”)。从“国之命在礼,人君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中可以看出,荀子在强调“礼”同时,也重视“法”。在荀子看来推礼治,固然是儒家思想的治道,但是如果纯粹的王道无法在现实中推行,那么退一步实行以法强国的霸术也是可以的。模拟训练3: 阅读下面的文化经典选段,完成15-16题。(6分)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日:“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曲,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阜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注】戴不胜:宋国大夫 座岳:庄,街名;岳,里名,都在齐都城临淄城内。这里代指齐都中的闹市区。 薛居州:宋国人15孟子对戴不胜讲述了“一傅众咻”的故事,其用意是什么?(4分)【参考答案】环境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以及善恶观。孟子用“一傅众咻”的故事告诉戴不胜,要想让君王“向善”(推行仁政),仅靠薛居州一个人的影响力是十分有限的,要让君王身边的人都像薜居州一样,营造起良好的“善”的氛围才行。16.三字经中提到孟母“择邻处”,苟子劝学中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童: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请结合选文并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6分)【参考答案】示例:孟子、孟母、荀子都淡到了环境之于人的重要,无论是学习还是修德。因此,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要与品学兼优的学生多接触,从而使自己的学习、品德都有提升。【参考译文】孟子对戴不胜说:“你希望你的君王学好吗?我明白地告诉你。假定有个楚因大夫在这里,想让他的儿子学齐国话,那么请齐国人教他呢,还是请楚阔人教他呢?”戴不胜说:“请齐国人教他。”孟子说:“一个齐国人教他,许多楚国人哇啦哇啦干扰他,即使天天鞭打他,逼他学会齐圈话,也不可能学会。如果带他到齐国都城的闹市上住上几年,即使天天鞭打他,要他讲楚国话,也不可能。你说薛居州是个好人,让他住在宋王宫中。如果在王宫中的人,不论年龄大小、地位高低,都是薛居州都样的人,宋王还能同谁一起干坏事昵?如果在王宫中的人,不论年龄大小、地位高低,都不是薛居州那样的人,宋王又能网谁一起做好事昵?仅仅一个薛居州,能对宋王起什么作用呢?”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