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综合基础知识

上传人:daj****de2 文档编号:161727700 上传时间:2022-10-1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与教师专业成长一、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相互作用的运行机制 和基本规律的科学。二、教师专业成长 九种与学生学业成就有关的教师特征:清晰、明确,灵活,热情,任务倾向,质疑,间 接指导,给予学生正规材料的学习机会,结构化语言的应用,多层次的提问与对话。 教师的成长与培养与个人因素,情境因素和系统过程有关。教师发展中的可以训练以教研组为基础的教研活动微型教学教学决策训练反思训 练开展行动研究第二章 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一、认知发展与教育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2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二、社会化发展与教育1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2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一、父母教养方式二、同伴关系第三章 学生个体差异与教育一、学生的认知差异 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 沉思型和冲动型 整体型和系列型 聚合式思维与发散式思维具体型与抽象型三、学生的性格差异1 性格的特征差异2 性格的类型差异3 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四、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1)智力超常2)智力落后儿童3)特定认知或学习障碍4)社交与行为问题5)生理和感觉缺陷第四章 学习与学习理论一、学习的概述 学习是由于经验所引起的行为或思维的比较持久的变化。二、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1 经典条件反射 解释学生的情绪反应2 操作条件反射 程序教学3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直接的观察学习抽象的观察学习创造性的观察学习三、认知主义学习观1 早期的认知研究2 现代认知学习观四、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共同点五、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1,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主张2 马斯诺 学习靠内发3 康布斯 实施情感教育4 罗杰斯学习理论 第五章 广义知识的学习一、陈述性知识的学习二、智慧技能的学习三、认知策略的学习认知策略学习的特点 支配认知策略的规则具有内潜性 支配认知策略的规则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模糊性 支配认知策略的规则多数是启发式的。 认知策略学习的条件1)内部条件 原有的知识背景 反省认知发展水平 学生的动机水平2)外部条件 训练方法 变式与练习 有一套外县的可以操作的训练技术。第六章 动作技能的学习一、动作技能的性质动作技能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能力,它总包含着精细的肌肉运动 动作技能的分类熟练操作的特征二、动作技能的习得与保持1 习惯论2 认知观 闭环理论 开环理论3 生态观4 动作技能形成的三阶段三、影响动作技能学习的因素 第七章 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与改变一、态度的形成与改变态度的认知理论2 促进态度改变的方法二、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2 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形成的外部条件发展的内部条件3 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一般过程: 选择阶段:体必须对价值观进行老姐并加以谨慎思考之后该价值观才能成为个体的价 值观,有三步 赞赏阶段:个体真正被一种社会规范赋予价值,那么他对该价值会有一种满意感。 行动阶段:个体真正获得了某种价值观念后,在行动愿意受他的知道并作为一种生活 方式反复加以实践第八章 问题解决与迁移一、问题解决1 问题是一种不明确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或途径来达成既定目标的情境。问题解决的特征2 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3 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主观因素 客观因素4 问题解决的策略尝试策略启发式策略二、为迁移而教1 迁移的分类 正迁移和负迁移 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一般迁移和特殊迁移2 迁移理论及教学含义迁移量的多少取决于实验情景及两种材料之间的相关,知识编辑对产生式的获得与 迁移有直接的影响。3 为迁移而教的一般建议第九章 学习动机一、概述 动机是指引发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一定目标发展的内部动力。 学习动机是指引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和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个体的学习活动达到一定学业目标的一种内部动力。它有激活功能定向功能强化功能 根据动机来源,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奥苏贝尔将学业成就动机分为认知驱动力、自我提高驱动力和附属内驱力 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于学习活动的关系,分为远景性动机与近景性动机二、学习动机理论 强化论 需要层次说 自我效能感理论 成就动机理论 成败归因理论三、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1内部条件2 外部条件3 培养学习动机4 学习动机的激发第十章 学习测评一、概述1 测量就是依据一定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使用能引起受试者行为反应的心理作业, 并依据其反应,对个体的心理特质和教育成就进行定量描述。2 测验指的是在心里和教育测量中使用的两句,包括测验的文本和测验指导书,指导书 包括编制原理、积分方法及解释标准等。3 评价是指从多种角度以多种方法去评估一个人的知识或能力,以作业教学或辅导效果 的证明或依据4 测量与评价的功能1)促进教师的教学2)促进学生的学习3)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 对教师的管理 对管理工作的促进5 测量与评价的主要类型按时机分按评价所参照的标准分 以测量与评价对被试行为表现的要求分 以测量与评价本社的功能分 按测量与评价的对象分类6 有效测评的必要条件二、教师自编成就测验的技术 美国布鲁姆把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一、学校学校设置的条件学校的权利二、学校的义务三、教师的权利教师的一般权利生命健康权名誉权受聘权 教师的职业权利教育教学权学术自由权管教自由权获取报酬权民主管理权 培训进修权四、教师的义务 遵纪守法 教育教学的义务 政治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 关心、爱护和尊重学生的义务 维护学生权益的义务 提高自身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的义务。五、学生的权利六、学生的义务 受教育的义务 遵纪守法的义务 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七、未成年保护的种类 家庭保护 学校保护 社会保护 司法保护八、学校安全教育的意义 开展安全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 开展安全教育有利于社会环境的净化九、学校安全教育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安全意识 坚持预防为主,科学管理。十、学校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 社会安全教育 公共卫生教育 防止意外伤害安全教育 网络、信息安全教育第四章 教育政策的基本理论一、概述教育政策是一种有目的的动态发展过程,是一个政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 发展目标和任务,依据一定时期的基本任务、基本方针而制定的关于教育的行为依据和 准则。教育政策的特征主体特征客体范围广泛动态性是一种教育的行为依据和行为 准则。教育政策的功能 导向性功能激励性功能协调功能控制功能管理性功能二、教育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价与监控1 制定的基本阶段2 教育政策评估的功能3 教育政策监控的功能 反馈性功能促进性坚定性功能导向性功能完善性功能沟通性功能 第一章 德育范畴、功能目标与内容一、德育范畴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二、德育功能1 德育的个体性功能2 德育的社会性功能三、德育目标小学阶段的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 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 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德智 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思想品德基础。 初中阶段的德育目标: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立志为祖国的社 会主义现代化努力学习;初步疏离公民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具有良好的道德 品质、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动的用法律保护自己;讲科学、不迷信;具有 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积极进取、不怕困难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分辨是非、抵制不良影响的 能力。高中阶段的德育目标:热爱祖国,具有报效祖国的精神,拥护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基本路线;初步疏离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奋斗的理想志向和正确的人生 观,具有公民的社会责任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宪法、法律;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健康 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具有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开拓进取、坚毅勇敢等心理 品质和一定的道德评价能力、自我教育能力。五、德育内容 爱国主义教育 集体主义教育 德目教育 民主与法制教育 理想教育 心理品质教育 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一、品德要素的发展1 道德认知理论 美国科尔伯格3 行为的发展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主要观点为儿童只需要通过观察学习就可以获得大部分的新行为,这一过程实质就是一 种替代强化,即一种榜样替代的强化。 德育要为学生提供一种净化的环境 德育过程中应该要注意引进成人榜样。 要促使学生在道德行为上经常加以练习二、品德发展的一般规律第二章 德育的原则与方法一、德育原则 课堂与生活相结合原则 疏导性原则 长善救失原则 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灵活施教原则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二、德育方法1 说服法 :2 陶冶法:3 榜样法:包括典范、示范和典型4 锻炼法:5 奖惩法1)奖励的原则2)惩罚的原则均见书第三章 师德与师德规范一、师德概念 师德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简称,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 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二、师德规范 核心内容是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第四章 师德教育一、加强师德教育的必要性1. 教师职业特性的要求2. 教师劳动特点的要求3. 当代教育变革的要求4. 来自师德现状的要求二、师德教育的方式与途径1. 职前教育中师德教育2. 职后教育中的师德教育第一章 课程基本理论一、课程概述1 课程是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根据某种文化和社会取向 ,为培养下一代所制定的一 套有目的、可执行的计划。分为2.制约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 社会需求学科知识水平学习者身心发展的需求课程理论3. 课程理论流派二、课程目标 影响其制定的因素 学习者的需要 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 学科知识及其发展三、课程资源1. 按课程资源的空间分2. 按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分3. 按中学所设置的学科科目,4. 按课程资源的存在方式5. 按课程资源的存在形态分6. 按课程资源的形成过程分四、课程设计选择课程内容的依据有课程目标学生的需要、兴趣与身心发展水平社会发展科 学文化知识。课程组织原则连续性顺序性整合性五、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1. 改革本身的因素1) 地方、学校与教师对改革的需要2) 实施者对改革人事的清晰程度3) 改革本身的复杂性4) 改革方案的质量和实用性。2. 学校内部的因素 校长教师3. 学校外部的因素 社区和家长的影响 政府部门的影响 社会团体的影响六、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指检察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 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做出改进课程的决策。评价模式 目标评价模式 CIPP 模式a) 背景评价b) 输入评价c) 过程评价d) 成果评价课程管理有国家层面的课程管理 地方层面的课程管理 学校层面的课程管理七、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具体目标见书课程结构改革的主要内容 课程结构的变革 课程标准的变革 教师角色是的变革 学习方式的变革 课程评价的变革 课程管理的变革第二章 教学基本理论一、教学概述教学的基本任务 教学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 评定。二、教育原则与教学方法 直观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 巩固性原则 量力性原则 思想性和科学性相统一原则 理论联系实践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教学方法的特征及现代教学方法的特征三、教学过程1 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2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的规律 知识传授和思想道德相结合的规律 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想结合的规律。3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心理准备 领会知识 巩固知识 运用知识 检查效果四、教学组织形式1. 班级授课制优点缺点见书2. 个别化教学优点缺点见书3. 分组教学五、教学评价1. 教学评价的功能 诊断功能 反馈调节功能 区分和鉴别功能 激励功能 导向功能2. 教学评价的类型 根据评价的标准可分为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 按照在教学活动中作用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根据评价的主客体不同可分为他人评价和自我评价 根据评价范围的不同可分为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3. 教学评价的原则 客观性原则 科学性与可行性统一原则 主体性原则 一致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原则 定期性评价与经常性评价相结合原则 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六、教学模式 范例教学模式 抛锚式教学模式 引导 - 发现教学模式 传递 - 接受教学模式 情境 - 陶冶教学模式 第三章 教学技能与教学智慧 一、课堂教学基本技能1. 导入技能2. 提问技能3. 讲授技能4. 板书技能5. 结课技能6. 三笔字技能 二、说课1. 说课的类型2. 说课的内容3. 说课的评价三、教学智慧面对复杂的教学智慧类型,教师从三方面努力 理解教学艺术的创造性内涵 重视教师的实践缄默念能力 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第四章 课程与教学的研究 第一章 班主任工作概述1. 班主任工作任务2. 班主任的角色3. 班主任的素质与要求 第二章 班主任的工作内容1. 了解学生 观察法 谈话法 分析书面材料 调查研究2.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班集体的形成于培养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建立班集体的核心对位 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3. 班级日常管理4. 班级危机管理 危机控制是能体现班主任危机管理能力的最重要环节 第三章 班主任工作的原则、方法与艺术 一、班主任工作的原则二、班主任工作的方法 说理教育法 激励法 榜样示范法 角色模拟法 暗示法 契约法 惩戒法三、班主任工作的艺术特点班主任工作艺术个人表现的独特性班主任工作艺术表达的情感性 班主任工作艺术运用的创造性第四章 班级活动的设计与组织一、班级活动内涵班级活动具有自主性灵活性参与性差异性 班级活动的类型 思想道德引领类班级活动 学习提高类班级活动 个性发展类班级活动 社会适应类班级活动班级活动设计与组织的原则 生命性原则 个性化原则 开放性原则 生成性原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设计 > 毕设全套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