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程改革ABC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161547286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10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课程改革ABC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历史课程改革ABC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历史课程改革ABC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l一、历史课改与历史课程标准l二、历史课改对教师的挑战l三、历史课改与我市中考改革l四、对今年初三历史复习的思考美国美国强调历史课程在国民教育中的作用:强调历史课程在国民教育中的作用:1、培养和形成完善的人格、培养和形成完善的人格2、为参与公众生活作准备、为参与公众生活作准备3、为以后的工作作准备、为以后的工作作准备强调培养和训练强调培养和训练10种基本能力与技能:种基本能力与技能:1、如何在不同的解释中辨别事实;、如何在不同的解释中辨别事实;2、如何评估史实;、如何评估史实;3、如何论证某一观点;、如何论证某一观点;4、如何批判性地评估各种资料;、如何批判性地评估各种资料;5、如何学会独立工作;、如何学会独立工作;6、如何学会解释历史图表;、如何学会解释历史图表;7、如何进行比较;、如何进行比较;8、如何区分原因和结果;、如何区分原因和结果;9、如何运用原始资料;、如何运用原始资料;10、如何理解对史实会有多种解释。、如何理解对史实会有多种解释。日本:日本:强化强化“国际意识国际意识”,要求在历史教学中体现,要求在历史教学中体现“世界的视世界的视角角”韩国:韩国:强调强调“世界化意识世界化意识”1、关于课程观念:历史课程知识的结构是可以改变的;、关于课程观念:历史课程知识的结构是可以改变的;历史课程是一门可解释的学科;历史课程是一门可解释的学科;2、关于课程内容的选择:不是、关于课程内容的选择:不是“囊括囊括”,而是,而是“精选精选”3、关于学习目标:不是、关于学习目标:不是“以量取胜以量取胜”,而是,而是“以质取胜以质取胜”4、关于教学方式的取向:不是、关于教学方式的取向:不是“教师中心教师中心”,而是,而是“学学生中心生中心”5、关于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关于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倾向;、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倾向;3、改变课程内容、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繁、难、偏、旧”现象现象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机械训练的现状;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1、明确课程性质;、明确课程性质;2、转变课程功能;、转变课程功能;3、改革课程内容、改革课程内容;4、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5、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6、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l1、提出了明确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l、革新了课程内容l、倡导探究式学习方法l、倡导教学方法的更新l、为课程实施留有较大的空间l、提出了具体的评价建议l(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三)统一国家的建立(四)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五)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六)经济在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八)科学技术(九)思想文化l(一)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二)近代化的起步(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四)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五)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六)经济和社会生活(七)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l(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五)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六)科技、教育与文化(七)社会生活l(一)史前时期的人类(二)上古人类文明(三)中古亚欧文明(四)文明的冲撞与融合(五)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l(一)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巨变(二)第一次工业革命(三)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民的抗争l(四)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与扩大(五)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六)第二次工业革命(七)第一次世界大战(八)科学与思想文化l(一)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西方世界(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五)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l(六)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七)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八)科学技术和文化八年级上册目录(人教版)第一单元 侵略与反抗 第1课 鸦片战争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第3课 收复新疆 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 第5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活动课一 模拟时事报道侵略与反抗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 第6课 洋务运动 第7课 戊戌变法 第8课 辛亥革命 第9课 新文化运动 活动课二 历史小论坛近代化的探索第三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第10课 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第11课 北伐战争 第12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活动课三 模拟导游重走长征路第四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4课 难忘九一八 第15课“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第16课 血肉筑长城 活动课四 写给日本中学生的一封信南京大屠杀不能忘记!第五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17课 内战烽火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第六单元 经济和社会生活 第19课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活动课五 历史小报近代社会生活第七单元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第21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第22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教师正受到无法回避的挑战新课程改革 有一些学校出现了12月底就将结束新课实验的现象,剩下一个月不知道如何处理。深层次的问题是教师如何在课程自由度比较大的空间里充分的展开对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启蒙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新课程空间自由度大,教师创造性实施余地多,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只单纯地传授知识,关注教学进度,片面地强调完成“教学任务”,而应该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学会学习等方面入手,为学生未来生活着想,为学生终身发展着想,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因此,不断加强学习,切实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能力迫在眉睫。问题二、课时内容安排的灵活性与课时时间固定性的矛问题二、课时内容安排的灵活性与课时时间固定性的矛盾己开始困扰教师的具体实践盾己开始困扰教师的具体实践 有时课上到最兴奋的时候,师生互动热烈,学生生动活泼、情绪高涨,下课铃却响了,课无法结束,但又不得不结束,很“痛苦”;而有的课,不到20分钟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很好的达到了教学目的,可又没到下课时间。这种课时内容安排的灵活性与课时时间固定性的矛盾经常出现。除了编写专家需进一步加强教材课时内容安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外,现行的学校管理制度也面临挑战:学校可否长短课时结合?小学低年级可否实行教师包班制?等等。可以想象,从“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角度出发,一种没有统一上下课时间,没有铃声的学校可能会在实验区出现。新教材内容的综合性、现代性、开放性和灵活性。以音乐课程为例,每个单元都是一个主题,每一个主题都渗透了舞蹈、戏剧、诗歌、散文、绘画等多种艺术成分。然而,教师要上好这样的课,除了必须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和专业技能外,还必须有大量配套的教参、教具、学具和音像资料等,最好还要有与之相应的社区教育资源。这些资源的短缺已成为普遍现象,语文、数学等在这方面的问题更加突出。目前,学校和教师必须在教学资源和资料的寻找、开发、制作、使用等方面花费相当的时间和精力,有可能形成独特的、富有个性的教学资源和资料体系。希望网络技术何时进入学校以及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如何在教学中应用做出选择,从而推动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进程。教师普遍认为,新教材在内容的选择上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充满了时代气息。但新教材编排体例的变化常常产生理解上的“冲突”。如一年级语文,让学生先识“红”字,再识“工”字,似乎不是由易到难,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再如一年级数学,应用题中较多字学生不认识,似乎语文与数学教材的编写人员沟通不够,在不同出版社之间可能更加突出。必须鼓励教师大胆地、创造性的实施新课程教学,勇于对实验标准和教材提出质疑。必须努力加强教师与教材编写人员的沟通,增强教师对教材内涵的理解,切实提高教师的能力与素质。新教材信息的呈现形式多样而有可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强调思维的多层次、多角度、全面性,答案不唯一而有开放性。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发现,智力较好、反应较快的学生,课堂教学中可能掌握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对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讲,很可能一种方法也没有掌握。对后一类学生来讲,可否引导其只掌握某一种较易的方法呢?可否给这些学生安排一些单独的辅导呢?解决好新教材注重方法的多样性与个别学生掌握不扎实的矛盾。对新课程实验的成败确实是很关键的。不可否认,教师还是心存疑虑:新课程的实施,学生从课堂上的表现来看确实发展得很好,但考试成绩不好怎么办?如果考试,怎么考?考什么?像老教材老教法那么考,势必穿新鞋走老路。如果不考试或者改变了常规的评价方式,考生学习成绩没有高下之分,家长怎么看?社会上对此又如何认识?教师心中没底。新课程实验至今,评价已经滞后于标准教材的实验进展。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和学生要立即行动起来,共同努力,围绕促进学生发展这个新课程永恒的主题,积极地、创造性地探索各种评价方式和手段,真正为课改实验做好导向。-据市教科院报告 1、加大中考命题与新课程接轨的力度,在试题的人文性、开放性、创新性方面再进一步。2、继续坚持面向全体的命题原则,维持合理的难易梯度,使面上的整体合格率再提升一点。3、更好地发挥考试的双重功能,确立合理有效的试题区分度。努力使15%左右的难题具有较好的区分度,让尖子学生考出高分。4、加大阅卷监控力度,提高阅卷质量,确保中考的信度。5、引导学校开齐开足开好课程。历史、地理、生物将以合卷形式列入中考科目,折算为30分计入中考总分。1、推动教师参与国家第八次课程改革,调动教师学习与实践新课程 理念的积极性;2、推动教师改进教学方法,调动广大教师教学积极性;3、推动学生转变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4、推动全市初中教育质量提高,调动不同层次学校的办学积极性。5、推动全市高中教育事业发展,调动学生参加高中学习积极性;从总体上分析,近几年我市中考学生及格率不高,这要引起中考命题人员人重视。及格率不高,是我们出题目的人不行,把题目难了?还是全市初中教师和学生不行,整体教育质量不高?我认为主要是中考命题人员的难易度未能掌握好,要保护大多数初中学生、教师、校长的积极性,最起码要让升入高中学习的学生各学科及格,让他们有信心参加高中学习。当然,在努力提高所有学科的及格率基础上,试题也要有一定的梯度,有能拉距离的题目,让尖子学生考出高分。1、对命题的反映主要是试卷的高分段较多,一些学科15%的难题没有发挥应有的区分作用,对文化学习的优等生与中等偏上生区分度较小。2、阅卷的主要问题:掌握评分标准,阅卷教师有的过宽,有一份试卷中一题应得分为4分,而阅卷老师给了考生14分,有两个县作文的批阅偏松;有的过严如应给9分只给了2分,有一个县作文批阅偏紧;县区学生的语文书写分松紧落差2分。少数阅卷者不规范,有的县区大部分试卷核分人、核总分栏没有签名,有的县区试卷小题不填得分,也无签名;有些县区签字母代号,或签汉语拼音;有些县区赋分方式不统一;有些县区在试题的错误处不留任何标志。l1、有利于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方针;l2、外地中考改革与优秀试题的启发。3、以学生发展为本,体现教育的关怀,杜绝出繁难偏旧试题。l4、本次考试是“两考合一”,既要为高一级学校选拔合格新生,更要面向全体学生,关爱所有考生,通过考试来巩固和拓展义务教育的成果,增强学生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信心。l各科试题把人文教育与文化考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心生活,力求把思想教育寓于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考题之中,充分发挥了学科命题的教育功能。l1、语文试卷注意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考查,又加强了与地理、历史、数学等学科的联系,在整合中开阔视野,考察语文实践能力。l2、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政治学科开卷考试,学生仅记教条而不能灵活应用,表述不得要领。l3、主要问题:基础知识理解实际不到位;史地知识缺乏;客观上把握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能力不够;结合材料分析问题、概括说明问题能力差;缺乏审题能力;答题不规范,欠条理性、全面性;文字表达能力差l4、激发学生兴趣,落实基础教学,要将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作为“基础工程”来抓,提高他们规范作业的水平。l1、对复习方法的思考、对复习方法的思考l2、对复习重点的思考、对复习重点的思考l1、教师要认真钻研大纲、教材和考纲、教师要认真钻研大纲、教材和考纲l2、加强教学研究和协作交流、加强教学研究和协作交流l3、发掘学生潜力(记忆力强,对历史的、发掘学生潜力(记忆力强,对历史的先天兴趣)先天兴趣)l4、教给学生方法、培养能力(记忆、理、教给学生方法、培养能力(记忆、理解、应用、翻书、答题)解、应用、翻书、答题)l5、理清课本结构、把握重点知识、理清课本结构、把握重点知识l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l1、中国古代重要改革或变法、中国古代重要改革或变法l2、中国古代重要人物、中国古代重要人物l3、中国古代重大事件、中国古代重大事件l4、中国古代重要朝代、中国古代重要朝代l1、牢记历史教训、牢记历史教训l2、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l3、各阶层对独立、富强道路的探索、各阶层对独立、富强道路的探索l1、向社会主义过渡、向社会主义过渡l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l1、亚非四大文明古国、亚非四大文明古国l2、欧洲文明中心、欧洲文明中心l3、世界三大宗教、世界三大宗教l1、整体世界形成(新航路开辟、三次科、整体世界形成(新航路开辟、三次科技革命)技革命)l2、资本主义主宰世界(战胜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主宰世界(战胜封建主义、征服世界、民主政治发展、经济的不断征服世界、民主政治发展、经济的不断发展)发展)l3、当代世界的新变化、新发展、当代世界的新变化、新发展l1、春秋战国(政治经济文化)、春秋战国(政治经济文化)l2、秦朝、秦朝l3、西汉的强盛、西汉的强盛l4、秦朝的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秦朝的民族关系、对外关系l5、秦汉文化、秦汉文化l6、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l1、第、第1课课l2、第、第2课课l3、北宋政治(初、中期)、北宋政治(初、中期)l4、元朝统治、元朝统治l5、明朝资本主义萌芽、明朝资本主义萌芽l6、中国古代主要朝代顺序、中国古代主要朝代顺序l1、清朝前期对西藏、台湾的管辖、清朝前期对西藏、台湾的管辖l2、鸦片战争、鸦片战争l3、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l4、洋务运动、洋务运动l5、甲午战争、甲午战争l6、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l7、戊戌变法、戊戌变法l8、辛亥革命、辛亥革命l9、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l10、五四运动、五四运动l11、中共一大、二大、中共一大、二大l12、北伐战争、北伐战争l1、第、第4课课l2、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l3、七七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根据地巩、七七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根据地巩固、抗战胜利固、抗战胜利l4、第、第15课课l5、第、第18课课l6、第、第21课课l7、第、第24课课l8、第、第25课课l1、亚非欧文明古国名称、亚非欧文明古国名称l2、三大宗教名称、创始人、三大宗教名称、创始人l3、新航路开辟、新航路开辟l4、文艺复兴的兴起、文艺复兴的兴起l5、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l6、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l7、美国独立战争、美国独立战争l8、第、第20课(工业革命)课(工业革命)l9、明治维新、明治维新l1、第、第2课课l2、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l3、第、第8课课l4、德意日法西斯化、德意日法西斯化l5、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l6、欧共体的形成和日本的崛起、欧共体的形成和日本的崛起l7、亚洲经济的发展、亚洲经济的发展l8、世界格局的新变化(第、世界格局的新变化(第17课)课)l9、第三次科技革命(第、第三次科技革命(第19课)课)谢谢大家!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成人自考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