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的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换算

上传人:ll****x 文档编号:159719029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代的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换算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汉代的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换算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汉代的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换算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汉代的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换算菩提心 发表于2010年02月02日 16:7 阅读(2) 评论()分类: 个人日记 举报汉代的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换算1. 掌握药物剂量的临床意义。以上我们就把中风,伤寒这两类证侯谈完了。涉及到许多经方,经方的药量是用的汉代的度量衡制.今天在临床上,许多人用经方的时候,不知道怎么把现代用量和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药量联系起来. 所以我们这里插一段小小的另一个题目,这就是汉代的度量衡制。我们之所以讲这个问题,是因为它在临床上有重要的意义.比方说桂枝汤,桂枝汤中桂枝和芍药的剂量是各三两如果把桂枝的量用多了,它的方名就叫桂枝加桂汤.它的作用不是解肌驱风,调和营卫,而是温补心阳,降逆平冲,治疗心阳虚,下焦寒气上冲得奔豚。如果桂枝汤里把芍药的量用多了,它的方名就叫桂枝加芍药汤,它的作用是治疗太阴脾经受邪,太阴脾经气血不和而导致的腹满时痛.你看剂量有没有关系.我上次课提到麻黄汤中的麻黄,桂枝,甘草的剂量比例应当是3:1,如果变成:3的话,这个方子就发不了汗所以掌握剂量之间的关系在临床疗效上是很重要的。比方说五苓散这个方子,泽泻用量最多,猪苓,茯苓,白术用量居中,如果按照这样的剂量比例组成的散剂,给试验的动物吃,就有很好的利尿效果而把这五个药等量的做成散剂,给相同的动物吃,它的利尿效果明显就差.所以掌握药物的剂量比例在临床上很重要。2. 汉代的度量衡制要用好伤寒论中的方剂还要注意它的药物用量问题,论中用的是汉代的度量衡,和我们现代的不同,所以我们要考证汉代的度量衡。其实这一点并不困难,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说: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铢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就是说120个黍米重12铢,两个12铢是一两。明确的指出了汉代的度量衡制度,用量单位和进位关系。单位应用了铢、两、斤、钧、石.石这里读,在后来读an,是个衡量单位.但是现在要用黍米来推测汉代的度量衡肯定不准确,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文物考察来准确的到结果。北京博物馆里有汉代司农铜权,是东汉国家最高的管理农业的行政部门,它所制定的标准的衡重器具,实际称下来汉代的1斤=50g,汉代的1两1565g,约等于5g.容量单位,还是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千二百黍实其龠(yue),合之为合(读ge),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这是五个容量的计量单位。还是通过文物来考察它实际容量.结果是:1合=0m 1升=00ml 1斗00。故麻黄汤每次服用8合,就是160ml,桂枝汤每次服用1升就是00ml,和现在的用量差不多。伤寒论中还用到了度量,如五苓散说白饮和服方寸匕,麻子仁丸中说厚朴用1尺。那么1寸和1尺究竟是多少呢?还是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一黍为分(这句不是原话),“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所以分、寸、尺、丈、引是汉代关于度量的5个计量单位。进位关系都是十进位.从中国科学计量研究院收集的全国博物馆所保存的14把汉代尺子测量来看,1寸。3c,尺23m,三国大将关羽身高8尺,也就是14cm,相当于女排郎平的高度。汉朝后是晋朝,晋朝在衡重的两和铢之间加了分,6铢分4分两。在伤寒中只有一个方子用了分,就是麻黄升麻汤,显然在仲景时代是不会用分来最单位的,是后人在传抄的时候进行了换算,或者这张方子不是仲景的方子。在金匮要略中出现了许多用分作为计量单位的方子,肯定是晋唐以后的人在抄写时给改过的,不是张仲景原来的东西。当然有的方剂如三物白散,说桔梗三分,巴豆一分,贝母三分,这个分不是实际的衡重单位,而是药物之间的剂量比例,是份的意思。四逆散中各十分也是一样的意思。但是金匮要略中好几张方子是用分作为计量单位。从晋朝到宋朝,我国的度量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1斤从200g上升到了6左右,1升从20ml上升到100ml,1尺从23m上升到了33cm。在不到100年的时间里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为什么呢?根据中国计量科学研究员他们的理解认为,在这个时期地主收租想多收一些,国家收税想多收一些,于是有的地主偷偷的把斗给扩大了,后来大家都这么作,国家就从新制度度量衡了。但是到宋代以后一直到清代的库平制,中国的度量衡制基本就稳定了下来。为什么后面这一千年没有随意扩大呢? 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经济流通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国家征税,地主收租,不再单纯收粮食,而靠货币的流通。所以从宋朝以后,随着商业的发达,随着货币的流通,度量衡再发生什么变化,就没有实际的经济意义了。因此度量衡制就稳定下来了所以从中国历史上来看,就是汉朝以后到宋朝以前,度量衡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宋朝到清朝度量衡制是基本稳定的到晋朝,到唐朝,到宋朝这段时间,国家是怎么规定的呢?晋书和唐代的史书都有说明,说这个医药是人命关天的事情,天文是涉及到天象,国家安危的问题。古代很重视天象,天象是国家衰亡,国家兴盛的征兆.所以天文和医药一定要保留古制.而社会上一般的商业那就用新制所以到了唐代,你看孙思邈的";千金要方qut;,王焘的quot;外台秘要quot;,它的药物剂量仍然是保留的汉制。宋朝以前的中药书,它的剂量保留的都是汉制.宋朝,国家在多方面进行了改革,包括中药的服用方法,包括中药的剂量服用方法上,宋朝改用了煮散,就是把药物做成了粗散,然后煮散,连药渣一块吃,这是宋朝的独特的服药方法.如果连药渣一块吃的话,药量一定要减少。你看宋朝书的药量都是很小很小.这样药量一减少,它就用了宋朝当时的度量衡制。宋朝的度量衡制,它衡重的计量单位上,它用了哪些计量单位呢?它用了斤。两.钱分厘.毫。所以当我们看到一本中药书上有斤。有两.有钱有分.有厘有毫这样的计量单位来计量的时候,那我们就知道这是宋朝以后的计量单位。由于宋到清的计量单位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宋到清的医书基本用的是宋代的这种度量衡制。因此说虽然度量衡在我国历史上发生过很大的变化,但是在中医药方面确很简单,就是宋朝以前是汉制,宋朝到解放前用的是宋制.我们解放后对度量衡制进行了一些改革,把一斤变成了0克,为了换算方便.实际上,在中药计量上变化不大过去老大夫开药3钱,1钱就是3克,3钱今天我们折合成9克。折合成克,药房师傅嫌计算不方便,开克也按10克算。医生干脆就把9克的药都改成1克.有个别的地方在度量衡制改革的时候,和大多数地方不一样。黑龙江在度量衡制改革的时候就把两当成0克,1钱按5克来算。3. 经方药量的折算方法如麻黄汤: 麻黄三两 桂枝二两 甘草一两 杏仁七十枚(去皮尖),折算过来就是:45 g 5g 8g但是从麻黄汤的煎煮方法上来看: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所以是三次的治疗量,如服药发汗后,不再服用。那么一次量就是15g、1g、5、9g,和我们现在一次开的麻黄汤的用量是基本上一样的。再如桂枝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它也是三次治疗量故折算为: 15g 15g 15g 10g 4枚我们在换算的时候要记住两点:一是汉代的一两相当于现在的多少克,还要记住这个方子分几次吃.如四逆汤等救急的方子是一次服用,而吴茱萸加生姜汤是分五次服用的,这样折合才能准确。这样记起来就有点麻烦,再告诉大家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你了解了当地的药物用量习惯后,按照伤寒论的比例套用,比如:北京的桂枝常用量是0g ,那么麻黄汤的剂量就是:15g、10g、5g,如果它的桂枝常用量是6g,那么麻黄汤的剂量就是:10g、6、4g就可以了,这个方法是最简便的。即符合的当地的用药习惯,又符合经方的用量。伤寒论中还有以容量和数量来计算的药物。有的我们现在仍用容量来计量,如水。但是许多我们现在已经不再用容量来计量了,如半夏半升,粳米一升.那么我们今天如何折算呢?可以先折算为现代的容量然后再称重。比如说粳米一升,就用现在的粳米200m进行称重就是180。粳米是旱地长的稻子,就是旱稻子.它和水稻是同科属植物,但是在旱地生长。有些人在开白虎汤或白虎加人参汤的时候,药房没有粳米,他就告诉病人,回去抓把大米放进取。从理论上来讲大米不能代替粳米,白虎汤证和白虎加人参汤证是热盛伤津津液不足的证候,用粳米在这里是养胃气的,要用大米的话,它除了保胃气的作用之外还有一点利尿作用,所以对于一个热盛伤津的病人,严格的来说用大米是不科学的。半夏半升,我们用半夏0,今天称重大概是50g。五味子半升大概是g。麻子仁丸中的厚朴一尺,一尺当然是23cm,但是宽和厚没有说,我们今天用中等的厚朴,就是宽。5cm,长23m,称重大概是g。五苓散用一方寸匕,就是用一个边长是一寸的正方形药勺来去这个散,我用一个2。3m见方的纸板来取五苓散,称重大概是56g。用数量来计算的药物,我们今天还有用数量来计算的如大枣等。但是这种方法已经不常用了,都改成了称重的方法.如杏仁,我们不再数多少个杏仁,而是称重。有人称得杏仁10粒去皮尖是4g,桃仁100粒称重是30,枳实一枚是18g(中等大小),附子一枚2g,大的附子一枚25g,乌头一枚大约是5.还有个一钱匕,说法很多,没有考察清楚. 在伤寒论中,大陷胸汤里,用甘遂末一钱匕。甘遂是有毒的,后世医家根据实际情况,一钱匕大约一克左右,量是很小的.也有的书说一钱匕是1克到1。5克,这只是供大家参考。4. 药量的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以上谈到的是汉代的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换算。实际上在临床应用的时候,无论是张仲景还是后世医家,他们都是因人,因时,因地来随时调整药量。以后我们学原文的时候会提到“强人用大附子一”,那就是说身高比较高.重量比较多的人用附子的话要用大个的。一般体质的人用附子的话就用一般大小的.这不就是因人制宜吗?因时制宜就包括了因季节气候的变化,因时代的变化。比方说,汉代的时候,人们的医药条件比较差,又没有那么多的西医西药,病通常很重,自己不能好的时候才找大夫。所以显然仲景有些药物的用量就比我们今天要多一些,特别是一些辛温的药。 我们今天用茵陈的剂量显然要比张仲景那个茵陈蒿汤中的量用得要多。这就是因为时代的发展,人们经验的不断更新,人们对药物药量的运用发生了变化。还有因地制宜,不同的地域,人的体质不一样,气候不一样,水土不一样,所以在药量的应用上也有差异。我举过黑龙江的例子,那用的药量都很大。我们在座的一的同学,原来是黑龙江中医学院毕业的,他说我们那里都是5克,10克,15克,20克,5克,00克,15克,20克,甚至有的人还用上50克。来到这里怎么是3克,6克,10克,这就是因地制宜.同样的道理,我第一次在韩国给人开方的时候,有一个记者,她是神经衰弱,晚上睡不着觉。我看她舌红,有五心烦热。我就用了养阴清热,镇静安眠的药。过了几天,他的丈夫给我打电话说,你的药有问题,我的妻子原来晚上虽然睡不好觉,白天还能够上班。吃了你的药以后,晚上也困,白天也困,现在她不能上班了,这是什么问题?我问&quo;你的药是自己煮的,还是你在什么地方煮的呀?ut;他说&qot;就在你工作的那个医院煮的&uot;我刚到那里,对医院的煮药设备不怎么了解,他们煮药使用一个密封的大罐子,现在我们国家也有这东西了.煮完药以后,把药渣放到一个机器里,既可以挤压,又可以离心,药渣拿出来时非常干燥,药汁浓度高.另外,韩国很多中药是进口的,都选最好的品种.韩国人皮肤的腠理比较疏松,对中药的耐药量不如北京人,因此按照北京人的药量吃完以后,晚上也困,白天也困.我知道这种情况后就告诉她,把你煮的一盒药(韩国煮的药不是装在塑料袋里,而是装在纸盒里)分成两次吃,看看怎么样。结果她就白天精神很好,晚上睡得很好。从此我在给韩国人开放子的时候,就按北京人的二分之一量或三分之二量回到北京以后,还有不少韩国人来找我看病。我就问他,你是刚从韩国来,马上要回韩国,还是已经在北京生活了很多年他只要在北京生活了三个月以上,你再给他用韩国那个剂量开,效果就差那你就给他按北京的剂量开就是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这三个月,他的生理就发生了变化.这就叫因地制宜。汉 代清 代1石(读dn)=四钧29760克石 12斤7800克1钧三十斤=744克1斤 16两590克1. 斤 =2 克1两=10钱36.9克1. 斤1 两1钱 = 10分=。9克1斤=液体250毫升1分 = 0。37克1两5.6 克1两=24铢1升=液体00毫升合 ( 音 g)20毫升1圭=.5克龠(ye)=10毫升1撮=克方寸匕金石类.4克1方寸匕=药末约2克方寸匕=草木类药末约1克半方寸匕=一刀圭=一钱匕=。5克一钱匕=1。51.8克一铢=0。5克一铢100个黍米的重量一分3.92克梧桐子大=黄豆大蜀椒一升=50克葶力子一升=60克吴茱萸一升=50克五味子一升=50克半夏一升=130克虻虫一升=16克附子大者1枚=2030克附子中者1枚=5克强乌头1枚小者=3克强乌头1枚大者=56克杏仁大者0枚=4克栀子10枚平均15克瓜蒌大小平均1枚=46克枳实1枚约1.克石膏鸡蛋大1枚约40克厚朴1尺约0克竹叶一握约2克斛 =斗2000毫升石= 2斛=100000毫升1斗 = 10升=200毫升斛 = 5斗50000毫升1升 10合=0毫升1斗 =10升10000毫升1合 = 龠毫升1升=10合10毫升1龠 =5撮=10毫升1合= 10毫升1撮= 4圭2毫升1圭= 5毫升1引 1丈230厘米1丈 = 0尺55厘米1丈 = 10尺=2厘米1尺= 10寸=55厘米1尺 1寸=23.厘米寸 = 10分=.55厘米寸 = 10分=21厘米1分= 0。231厘米原文来自郝万山讲伤寒杂病论第18讲。因为觉得这部分的内容还是比较有用的,发上来供大家参考.文中如有不足,请您指教!5 /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