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师说》知识讲解 新人教版必修3(考试专用)

上传人:dao****ing 文档编号:159152834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4.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师说》知识讲解 新人教版必修3(考试专用)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9版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师说》知识讲解 新人教版必修3(考试专用)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9版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师说》知识讲解 新人教版必修3(考试专用)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授”,传授。2)或师焉,或不焉通“否”,不。师说学习目标1了解韩愈的相关知识;2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3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知识积累文学常识作者介绍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本人又屡称“昌黎韩愈”,故世称“韩昌黎”;他在同族兄弟中排行十八,故朋友间又称他“韩十八”;他的最高官职是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他死后谥号“文”,故世又称“韩文公”。他反对魏晋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苏轼对他的评价是“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写作背景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示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古文运动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说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属议论文。“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等都属于“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字词汇总字音愚(y)苌(chng)聃(dn)谀(y)郯(tn)句读(du)蟠(pn)经传(zhun)通假字词类活用12)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1)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3)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4)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6)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7)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2)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3)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表示大众。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5)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并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6)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不需要。7)余嘉其能行古道古义:古人从师之道;今义:古代的道路。一词多义师1)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3)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4)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传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道1)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3)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惑1)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3)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虚词乎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24)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而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4)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6)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7)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8)如是而已(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之1)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7))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这,这一类)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其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于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也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重点语句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3介词结构后置不拘于时。学于余。耻学于师。不必贤于弟子。判断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被动句不拘于时。省略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课文精要理解主旨本文阐述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批判不重视师道的不良风气。把握重点古之学者必有师。这句与众不同。一个“必”字,说明韩愈自信力很强,一点也不犹豫。他认为自己言必有中,写出了他的精神特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说出了老师的三个核心使命,第一个层面是“传道”。“道”指的是文化传统、精神价值。老师构建了学生的精神价值,真正关心学生精神世界的成长。第二层面是“受业”,讲授、传授学业。第三层面是“解惑”,老师有责任解学生的惑,这里的“惑”包括学生的学问之惑和人生之惑。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这句话很有挑战性。在唐朝能说出这样的话,是很不容易的。唐朝社会的基本现状是:一个人可以说自己有惑,但不敢说比自己官大的人有惑,不敢说比自己学问大的人有惑,更不敢说皇帝有惑。一个“人”字,韩愈把所有的人都包括在内。可以看出韩愈胆量之大,也更可贵。韩愈的话很有震撼力,可以说是真理,但在中国的历朝历代有一个共同的现象:越是真理,越不好说,越不敢说。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向年龄比自己大,闻道比自己早的人学习,很容易做到。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这段话的前两句是客观存在的,但第三句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在社会上,很少有人能做到谦虚地向地位比自己低、年龄比自己小的人学习。韩愈能做到这一点,真是难能可贵。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样的话也只有韩愈能说出来。韩愈说,他看重的是真理、价值,不要说什么贵和贱,也就是说职务的高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4这段话中,韩愈批判了当时的人对“惑”的理解。他认为,文字上简单的问题不是惑,真正的惑是生命之困。老师应该做的是解释学生的生命之惑;而学生很多时候向老师问的是具体的知识,很少和老师探讨生命的困惑;最终造成“小学而大遗”,并且一直不“明”。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韩愈意识到了,并表达了出来。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些话不是一般人能说出的话,可以看出韩愈是一个敢说、敢做、能坚持自己信仰的大家。语言的连贯、巧妙、准确,在韩愈的人格面前反而显得不重要了。写作特色1.下定义,作结论作者一开篇就以一个明确的定义确定了老师的职责,由这个定义出发,由“解惑”说到“从师”,经过一番推论,得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层层衔接,一气贯通。2.对比论证第二段运用三组对比: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择师教子与其身,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经过双方的对比,造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效果,可以用“反而”承接上文如:“古之圣人”才智高,尚且从师学习;“今之众人”才智低,反而“耻学于师”通过对比,作者批判了不从师的社会风尚,而作者的观点也不言自明了。3.引用论证,事例论证举出古人从师的例子,引用孔圣人的话,进一步论证自己的观点,也更增强了说服力。知识迁移阅读下文,完成15题赠郡侯郭文麓升副使序明唐顺之廉吏自古难之。虽然,今之所谓廉者,有之矣。前有所慕于进而后有所惧于罪,是以虽其嗜利之心不胜其竞进之心,而其避罪之计有甚于忧贫之计,慕与惧相持于中,则势不得不矫强而为廉。其幸而恒处于有可慕、有可惧之地,则可以终其身而不至于坏,而世遂以全节归之。其或权位渐以极,则可慕者既已得之,而无复有惧于罪。至如蹉跎沦落,不复自振,则可慕者既已绝望,且将甘心冒罪而不辞。是故其始也,缩腹镂骨以自苦;而其后也,甚或出于饕餮之所不为。人见其然,则曰:“若人也,而今乃若是!”而不知始终固此一人也。虽然,此犹自其既坏言之也。方其刻意为廉之时,而其萌芽固已露矣。苟捐之足以为名,而得之足以为罪,则千金有所必割;苟捐之不足以为名,而得之不足以为罪,则锥刀有所必算。人见其千金之捐乃其奇节,而不知锥刀之算其真机也,从而谓之曰廉。嗟乎!是安知古之所谓廉者哉?古之所谓廉者,必始于不见可欲。不见可欲,故其奉于身者薄;奉于身者薄,故其资于物者轻。虽其一无所慕与无所惧,而未尝不廉。盖虽欲不廉,而无所用之也。,郭侯治吾常【注】以平易岂弟、与民休息为政,而尤以清苦绳约自律。余始见侯如是,则亦以为今之所谓廉者耳。徐而与侯处,听其议论,察其志之所存,乃知侯非今之所谓廉者也。侯性本澹泊,苦厌纷华,尝言曰:“我蔬食则喜,肉食则不喜;布裀则寝乃安,纻裀则寝不安。”其奉身率如此。侯盖古之廉者也。闻侯之夫人亦乐于粝食敝衣,与侯所嗜好无异。然则古之廉者,犹或不免于室人交谪,于是益知侯之为难能也。侯居常三年,升山东副使以去,侯之僚霍君、裘君与其属武进尹杨君征余文为侯赠。夫侯之廉,人既已尽知之,而奚俟乎余之言耶?虽然,余知侯之廉非出于慕与惧,而方其为守,则犹在有可慕、有可惧之地也。自今以往,官益峻而望益隆,将可慕者得而可惧者去矣,侯之廉犹是也,而后人信之曰:侯果非慕与惧者也。然则知侯者莫如余先也,而乌得无言乎?5CD(选自荆川先生文集,有删改)【注】常:地名,指常州。1对下列语句中加红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世遂以全节归之归:称许B则千金有所必割割:舍弃C于是益知侯之为难能也能:做到D侯居常三年居:居住2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指向“今之所谓廉者”、“古之所谓廉者”的一组是()A而其后也,甚或出于饕餮之所不为B前有所慕于进而后有所惧于罪我蔬食则喜,肉食则不喜不见可欲,故其奉于身者薄布裀则寝乃安,纻裀则寝不安侯之廉非出于慕与惧一无所慕与无所惧将可慕者得而可惧者去矣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主要论说为吏之廉,其中对为吏者心理的剖析尤其深刻,有独到的见解。B今之所谓廉者,本来有意于利禄,但慑于法律的威严,能够自律,管住自己。C古之廉者,无所慕求,偶尔有了不廉的念头,也会克制自己,不付之于行动。D在作者看来,郭文麓升任副使后,权位更加尊显,仍将保持古之廉者的本色。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苟捐之不足以为名,而得之不足以为罪,则锥刀有所必算。(2)奉于身者薄,故其资于物者轻。(3)然则知侯者莫如余先也,而乌得无言乎?5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断6处)王慎中为文,初亦高谈秦汉谓东京以下无可取已而悟欧曾作文之法乃尽焚旧作一意师仿尤得力于曾巩唐顺之初不服其说,久乃变而从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6作师说以贻之。6下列对文中画红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C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D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7下列选项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师说的作者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师说的“说”是一种文体,但与捕蛇者说不一样,它不是说理辨析类文章。B师说:“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者,则群聚而笑之。”其中的“士大夫”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C到清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D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大学和小学两种。大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8下面对本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B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只是“小学”而已。C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D作者对于士大夫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反而还比不上他们,给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9把文中画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参考答案1.D(居,任职,做官。)2.B(此题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注意题眼“今之所谓廉者”、“古之所谓廉者”,圈定选项在文中的位,结合上下文内容,运用排除法可迅速解答。)3.C(曲解文意)4.(1)(3分)如果舍弃了不足以成就名声,而得到了不足以构成罪行,那么他对锥刀尖般的微利也必定有所算计。(2)(3分)供养于自身的(东西)俭薄,所以他们依赖于外物的(程度)就轻微。(3)(3分)既然这样,那么了解郭侯的人就没有谁先于我了,我怎么能不说说呢?解析:此题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注意关键字,如“捐”“资”等,注意省略部分;注意句式,(1)否定句(2)疑问句(3)反问句,一定要翻译对句式7和语气。5.初亦高谈秦汉/谓东京以下无可取/已而悟欧曾作文之法/乃尽焚旧作/一意师仿/尤得力于曾巩/唐顺之初不服其说解析:此题考查断句。把握住虚词(已而)、人名(曾巩)和句间层次词等,即可解答此题。6.CC7.B(A项师说与捕蛇者说都是说理辨析类文章。项改为“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D项国学包括太学和小学,而不是大学和小学。)8.B(选项B“童子之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错误。)9.(1)译文:不通晓句读,不解决疑惑,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方面却丢弃了,我没有看出他是明智的呢。(2)译文: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强,知道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而已。拓展阅读千年一叹读韩愈从维熙中国民俗谚语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泉则秀。这儿的山上无仙,江中亦无流泉戏水,但是地处潮州境内的韩山、韩江,却名贯广东大地,成为大海之滨一道奇异的人文风景。何故?只因为唐代文人韩愈被贬官离开长安后,曾在这儿当了不足一年时间的地方小官。他似乎比“仙”和“泉”更具有震撼和感召力量,使原本为他姓的山和水,后人将其统统改为韩姓:山易名为韩山,水易名为韩江。一个唐代的文人,在贬官后的失意之时,居然使江河易姓,不仅在中国历史上为绝无仅有,其本身还是一首千古绝唱。因而我在潮州驻足的时日,留给我的不仅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怀古的咏叹,还启迪我从韩愈的曲线人生经历中,似又找到一面为文为官之道的明镜。昔读昌黎先生集时,知道韩愈是河南河阳人,号昌黎,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因其诗文磅礴隽永而名扬天下。此外,史书记载他还是一位正统儒理学家。因其一贯以孔孟之道,反对佛门道院之玄学,在唐宪宗十四年,他担任监察御史时,因上书皇权谏阻宪宗皇帝兴师动众去奉迎一块佛骨,而被贬官到粤海之边做潮州刺史。纵观古代文人,被贬官者多多,凡是直抒其心意的文人,大都留下仕途失意被贬官和流放的历史。但不同的是,他们在人生低谷中的行迹,却有着千差万别。这些文人雅士,大乌纱帽一旦变成小乌纱帽,多表现得心灰意冷,在自舔伤口中,写出些悲悯自怜的诗歌,而韩愈与众不同,尽管他在被贬官的路上,也曾写下“好收吾骨瘴江边”的自怜诗章;但到了潮州赴任之后,却将自身伤痛闲置一边,把庶民百姓冷暖放在了至高无上的位置。当我登上韩山上巍峨的韩公祠时,不尽百感丛生:天下浪漫文人,多如天上繁星;天下无文采而缚于理性牢笼中者,更是不计其数;但将高度理性和超人文采集于一身者,可谓寥寥无几,而韩愈两者兼备,犹如平地上的高山。以文而论,文史学家评说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以理而说,他是个敢做敢为、荣辱不惊、视庶民百姓为父母的清官。后人为了纪念他为文为人之德,在韩山绿色环抱中,修建了雄伟的纪念祠堂。沿山而上的回廊两侧,皆为唐代之后官人和文人对他的评说。我统计了一下,总共四十块碑文,文以各种书体刻下对这位“百代文宗”的盛誉。至于潮州的本土人士,更是以韩愈曾在此地驻足为荣。与我一同登山朝圣的当地文联友人对我说:“千古中的文人至圣,从长安被贬到我们这儿来,成了我们这方水土至高无上的荣誉。”我说:“愿华夏大地的文人,能有韩文公敢言、敢行的精神风骨;愿那些文官们,都能以韩8愈为镜,照一照自己的形神!”110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