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红素的生成代谢(供office07+版)

上传人:gbs****77 文档编号:15895514 上传时间:2020-09-13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1.5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胆红素的生成代谢(供office07+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胆红素的生成代谢(供office07+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胆红素的生成代谢(供office07+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胆红素的生成与代谢,第二临床医学院 窦晓涛,第一节 概念,胆红素(英文:Bilirubin)是胆色素的一种,它是人胆汁中的主要色素,呈橙黄色。它是体内血红素的主要代谢产物,对身体而言是废弃物,有毒性,可对大脑和神经系统引起不可逆的损害,胆红素是临床上判定黄疸的重要依据,也是肝功能的重要指标。,结构,胆红素是由两个次甲基桥和一个亚甲基桥连接的链状四吡咯化合物,属于二烯胆素类,含有四个吡咯环。虽然胆红素含有2个羟基或酮基、4个亚氨基和2个羧基这些亲水基团,但胆红素的亲水基团在分子内部形成六个分子内氢键,将极性基团隐藏于分子内部,无法与水分子形成氢键而溶于水中。因此胆红素是非极性的脂溶性物质,难溶于水,但对血浆白蛋白具有很高的亲和力。胆红素在离开巨噬细胞之后,在血液中主要是与白蛋白结合而运输。 C33H36N4O6 相对分子量584. 66214 gmol1(Da),一、胆红素的生成,胆色素(bile pigment)是体内铁卟啉化合物(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细胞色素等)的主要分解代谢产物,包括胆红素、胆绿素、胆素原和胆素等。,来源 生成过程 运输,(一)胆红素的来源,胆红素(bilirubin)来源 80-85来自衰老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分解。,部位 肝、脾、骨髓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细胞微粒体与胞液中,过程,衰老的RBC,网状内皮系统,Hb,血红素,胆绿素,胆红素,(二)胆红素的生成过程,胆红素的生成过程,(三)胆红素在血液中的运输,意义 胆红素在生理pH情况下显亲脂疏水的性质,可自由透过细胞膜进入血液,再与血浆白蛋白结合成复合物转运到肝。 加强了血浆对胆红素的运输 限制了胆红素通过细胞膜而对组织造成毒害,竞争结合剂 如磺胺药,水杨酸,胆汁酸等,运输形式 胆红素白蛋白复合体,二、肝脏对胆红素的处理,(三)肝细胞对胆红素的酯化,(四)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排泄,(一)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二)肝细胞对胆红素的运输,(一)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胆红素可以自由双向通透肝血窦、肝细胞膜表面进入肝细胞,肝细胞对胆红素有极强的亲和力 肝细胞膜表面有结合胆红素的特异受体,(二)肝细胞对胆红素的运输,胞浆两种载体蛋白: 肝细胞内阴离子结合蛋白(Y蛋白、Z蛋白)与胆红素形成复合物,并进入滑面内质网。 胆红素-配体蛋白复合体不仅可以增加其水溶性,胆红素被细胞内蛋白固定,还可防止胆红素再反流入血液。,(三)肝细胞对胆红素的酯化,部位:滑面内网质 反应:结合反应(主要为结合物为UDP葡萄糖醛酸,UDPGA) 酶:葡萄糖醛酸转移酶(BGT) 产物:主要为双葡萄糖醛酸胆红素,另有少量单葡萄糖醛酸胆红素、硫酸胆红素,统称为结合胆红素,葡萄糖醛酸胆红素(肝胆红素/结合胆红素/酯化胆红素/直接胆红素),GA转移酶,葡糖醛酸胆红素的生成,(四)胆红素的排泄,肝细胞浆内的结合胆红素在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等作用之下,与胆汁酸盐一起经胆汁分泌器被排入毛细胆管,随胆汁排出肝脏。在回肠末端及结肠经细菌的分解和还原,形成尿胆原(urobilinogen)。尿胆原大部分从粪便排出,称粪胆原。少部分经肠肝循环吸收回肝,部分经体循环入肾随尿液排出体外。 (毛细胆管中结合胆红素浓度较低,因而该排泄过程是逆浓度梯度的较复杂的耗能过程,容易发生障碍,是肝脏处理胆红素的薄弱环节。若发生障碍,结合胆红素就会返流入血,使血浆中的结合胆红素水平升高,造成肝细胞淤滞性黄疸。),胆汁的排出途径:胆小管赫令氏管小叶间胆管肝管,胆小管(bile canaliculi):胆小管是位于相邻肝细胞之间由质膜 局部凹陷形成的微细管道.以盲端起于中央静脉周围的肝板内,互相吻合成网,其腔内有微绒毛. 肝细胞分泌的胆汁直接进入胆小管。当肝脏发生病变肝细胞坏死时,可引起胆小管的正常结构受到破坏,胆汁外溢,经窦周隙、肝血窦入血流而出现巩膜、皮肤黄染。,肝血窦壁内皮细胞与肝细胞之间有狭窄间隙,约0.4um宽,称狄氏间隙(又称窦周隙)。肝血窦内的血浆成分经内皮细胞的窗孔进入窦间隙,肝细胞血窦面的微绒毛伸入窦周隙,浸入血浆中。窦周隙是肝细胞与血浆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肝细胞间通道与窦周隙相通,故小叶间的窦周隙是相互通连的细微间隙。肝细胞以广大面积(72)与窦周隙的血浆进行物质交换。,第二节、胆红素代谢紊乱(黄疸),种类(按病因学分类) 溶血性黄疸 (hemolytic jaundice) 肝细胞性黄疸(hepatocellular jaundice) 阻塞性黄疸(obstructive jaundice) 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一、溶血性黄疸,原因:免疫性(异型输血)、生物性(原虫感染)、理化性(烧伤、蛇毒)、遗传性因素(地中海贫血) 机制:大量红细胞破坏生成增多肝脏最大处理能力 特点:血清非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基本正常 粪、尿胆原 尿胆红素(-) 核黄疸,是由于红细胞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破坏过多,超过肝细胞的摄取转化和排泄能力,造成血清游离胆红素浓度过高所致。,二、肝细胞性黄疸,由于肝细胞破坏,其摄取、转化和排泄胆红素能力降低所致。,原因:感染性肝疾病;乙醇、四氯化碳等损伤肝细胞;肝硬化、肝癌。 机制:血清结合型胆红素:肝细胞分泌排泄胆红素障碍;毛细胆管破裂、阻塞、通透性增高,结合型胆红素随胆汁反流入血。 血清非结合型胆红素:肝细胞受损后摄取、运输 、酯化功能降低;结合型胆红素排泄障碍,反馈性抑制BGT活性和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肝细胞受损时,溶酶体将结合型胆红素分解为非结合型胆红素。 特点: 血清结合型胆红素;非结合型胆红素 ; 粪胆原 尿胆原正常或; 尿胆红素(+),三、阻塞性黄疸,原因:胆道系统的完全或不完全堵塞 机制:胆道内压增高致: 毛细胆管和细胆管破裂,胆红素反流入血;肝细胞胆汁排泄障碍,胆红素从肝细胞的窦面质膜反流入血。 特点:血清结合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 粪胆原 尿胆原或无 尿胆红素(+),各种原因引起的胆汁排泄通道受阻,使胆小管和毛细胆管内压力增大破裂,致使结合胆红素逆流入血, 造成血清胆红素升高所致。,各种黄疸时血、尿、粪中某些指标的改变,谢 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