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学》PPT课件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5883129 上传时间:2020-09-12 格式:PPT 页数:160 大小:1.3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贸易学》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60页
《国际贸易学》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60页
《国际贸易学》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际贸易,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国际贸易研究什么,一般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上研究国际间的贸易该如何进行才能更好的促进全球经济的发展,同时满足贸易双方的互利。狭义上研究如何有效、经济和安全的进行国际间的商品交易。 本课程主要讲授广义的国际贸易学。 国际贸易作为一门经济学专业课程,要求大家在学习时要具备经济学的分析思路。学习本课程能够帮助同学们分析众多现实经济现象。希望同学们认真对待,多下功夫。,内容提要,$860,$625,73%,Even the IBM PC Isnt All-American,Total manufacturing cost: US$860,Portion made overseas: US$625,In u.s. owned plants $230,In foreign-owned plants $395,第一章 导 论,The suppliers come from U.S. ,Japan, France, Canada, Italy, Australia, South Korea, United Kingdom,China,Even the Boeing 777 Isnt All American,So it is increasingly difficult to say what is a “U.S.” product; what is “Japanese” product.,So we can see the importance of international trade.,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国际贸易的定义:国际贸易是指各自独立的国家(地区)或政府之间进行的商品、服务和技术等交换活动的总和。 国际贸易的发展历程 原始社会的贸易:农业与畜牧业分工 手工业与农业分离 商业出现 奴隶社会的贸易:奴隶是交换商品之一 帝国时代的贸易:交易商品种类不断丰富,但数量有限 资本主义时代的贸易:地理大发现,工业革命导致交易商品种类数量出现巨幅增长,随之而来的是世界大战。,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二战后的贸易:一方面,战后科技革命使得交易商品的数量呈爆炸型增长。另一方面,残酷的战争让人们认识到妄图通过战争获取他国财富已经得不偿失。贸易斗争代替战争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要手段。贸易谈判成为当代世界各大国交锋的主要平台。现代贸易理论认为,即便不平等的贸易也是对双方都有利的,所以和平成为世界发展的主环境。 二战后主要贸易特征: 物流革新加快,服务贸易发展迅速,交易手段金融化和信息化,区域经济组织不断涌现,跨国投资加速,战后世界贸易(出口)发展情况 (1950年-2000年,10亿美元),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中国的对外贸易状况: 2009年,全国进出口总值为22072.7亿美元,同比下降13.9%,其中:出口12016.6亿美元,下降16%;进口10056亿美元,下降11.2%。 2008年,全国进出口总值为25616.3亿美元,同比增长17.8%,其中:出口14285.5亿美元,增长17.2%;进口11330.9亿美元,增长18.5%。,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中国的对外贸易状况: 据挪威晚邮报援引经济学人杂志,报道2009年世界各国贸易顺差排名:沙特阿拉伯排名第一,顺差额1.33万亿克朗;中国排名第二,顺差额1.23万亿克朗;挪威排名第六,顺差额3250亿克朗。此外,排名第三至五位的国家分别是德国、俄罗斯和爱尔兰。(商务部网站),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中国的对外贸易趋势: 对外贸易额持续增长 进出口商品结构逐渐优化 出口市场多元化 外贸经营主体多元化,国际贸易的主要统计指标,贸易额 贸易额是以货币表示的贸易数值,它包括两个密切相关的指标,即对外贸易额和国际贸易额。 对外贸易额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从国外进口和出口货物、提供和需求服务、引进和输出技术等的全部价值,也称为进出口总额。 国际贸易额是指世界各国在一定时期内出口贸易额的总和。,贸易量 贸易量是剔除了价格变动因素后,用不变价格来表示的贸易规模。 其计算公式为:贸易量 = 贸易额/价格指数 对外贸易量(Quantum of Foreign Merchandise Trade)是指一国一定时期进口贸易量与出口贸易量的总和 国际贸易量(Quantum of International Trade)是指一定时期内世界各国出口贸易量的总和。 对外贸易量 = 对外贸易额/进出口价格指数 国际贸易量 = 国际贸易额/出口价格指数,贸易差额 贸易差额(Balance of Trade)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出口贸易总额与进口贸易总额之间的差额。 export import (Trade Surplus) 贸易顺差,或称贸易盈余或出超 exportimport (Trade Deficit) 贸易逆差,或贸易赤字或入超 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相等,则称为贸易平衡。,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是指各类商品的贸易额在总贸易额中所占的比重。商品构成.doc ,(五)对外贸易地理方向Direction of Foreign Trade 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又称对外贸易地区分布或国别构成,是指一定时期内各个国家或国家集团在该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有的地位,通常以其在该国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来表示。 国际贸易地理方向也称国际贸易地区分布,是指世界各洲、各国或各个国家集团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地位。通常用各国的对外贸易额在国际贸易额中所占的比重来表示。,一国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反映了该国与世界各国或地区的经济贸易联系程度,2004年中国对外贸易地理方向,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 也称贸易比价,是指一国在对外贸易中出口商品与进口商品的交换比率。 最常用的表示方法是是通过计算贸易商品指数的比值来表示。即出口商品价格指数和进口商品价格指数的比率。 用公式表示为: 贸易条件 = 出口商品价格指数/进口商品价格指数 当贸易条件指数小于1时,则对国民经济不利。 当贸易条件指数大于1时,说明贸易条件对国民经济发展有利。,对外贸易依存度(Ratio of Dependence on Foreign Trade) 简称外贸依存度,又称外贸系数、外贸率、外贸贡献度或 经济开放度 它是指用一国对外贸易额在其国内生产总值(GDP)或国民生产总值(GNP)中所占的比重来表示,反映一国国民经济对进出口贸易的依赖程度,或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公式为:依存度 = 100% (出口+进口) / GDP,横向比较,一国外贸依存度越高,则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越大,与外部的经贸联系越多,经济开放度也就越高; 纵向比较,如一国外贸依存度提高,则不仅表明其外贸增长率高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还意味着其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加大,其经济开放程度提高。,出口依存度(Ratio of Dependence on Export)是指一国出口额在其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 进口依存度(Ratio of Dependence on Import)是指一国进口额在其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2004年各国的出口依存度和进口依存度,在我国经济逐步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我国外贸依存度由1978年的8.9,到2000年的43.8%,上升到2003年的60,到200年高达%。 而统计表明,从1980年到2001年,美国、日本、印度、德国的外贸依存度大体稳定在14%20%的范围内。,思考:贸易依存度大好,还是小好?为什么?外贸依存度快速提高会带来隐患吗?,我国贸易依存程度的现状 1.我国比主要发达国家的贸易依存度都要高,2008年达到66%。 2.通常小国的贸易依存度较高,而我国是具有小国贸易依存度特征的大国。 贸依存度增高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1. 对外贸易摩擦加剧 由于我国出口规模不断扩大,我国出口遭遇国外反倾销和保障措施调查明显增多。,2.影响国家经济安全 能源、矿产资源、某些关键设备和零部件进口依存度高容易使本国的经济命脉受制于人。一旦国际经济出现较大波动, 必然使国内经济出现一些困难。 3.影响国内产业发展 我国的高外贸依存度表现为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比较优势。而这种低附加值行业的不断扩容不利于我国国内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增加了实现提高外贸竞争优势目标的难度。 4. 恶化贸易条件 我国是一个大国, 一旦大量进口, 会引起国际市场价格的上涨,恶化贸易条件降低我国的经济福利。,我国贸易依存度过高的原因 1.进出口加工贸易的影响 加工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其附加值并不是很高,而且加工贸易的多数原材料和生产设备需要进口,导致了我国进出口贸易额度的大量增加。 2.产业结构的不合理 一个国家第三产业的比重越高,那么贸易依存度就相对越低,因为第三产业属于比较难以进行贸易的产业。,3.国家贸易政策的影响 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在对外贸易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确立了出口导向型的经济。我国贸易依存度不断提升的现象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和外贸政策的产物。 4.较低的汇率政策的影响 人民币汇率大幅的贬值,刺激了出口,由此导致了我国出口额的大幅上涨。,改革开放后人民币汇率变化情况 1979-1993 1.49-5.76 第一阶段:1979年到1993年。由于计划经济时期,人民币长 期固定并形成高估,所以开放后人民币汇率不断调低。 1994-1997 8.61-8.28 第二阶段:1994年1月1日,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轨,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官方汇率一次性下调幅度达33.3%。并轨后,人民币汇率长期高估的状况得以改变,汇率水平趋于合理,从此改变了长期盘跌的走势。,改革开放后人民币汇率变化情况 1998-今 8.27-6.82 第三阶段: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国承诺不贬值。今天由于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越来越大,人民币升值压力越来越大。,四、国际贸易分类,按商品流向分类 1出口贸易。Export Trade 又称输出贸易,指一国把自己生产的商品或加工后的商品输往国外市场销售。 2进口贸易。Import Trade 又称输入贸易,指一国从国外市场购进用以生产或消费的商品。,3过境贸易。Transit Trade 是指别国出口货物通过本国关境,未经加工改制,在保持原来形状下运往另一国的贸易活动。 据巴基斯坦商业记录报2010年7月12日报道,巴不会因为美国施压而同意为阿富汗和印度双边贸易提供过境便利。 4复出口贸易。Re-export又称再出口 是指将外国商品输入本国后未经加工而再向国外输出的贸易活动。转口贸易中常见。 5复进口贸易。Re-import又称再进口 是指将本国商品输往国外后未经加工而又重新运回国内。 主要是出口商品退货,常见非正规贸易术语 1出口转内销(复进口贸易) 广义上的出口转内销是指经济危机背景下,原来外贸出口型企业受到国际市场消费的压缩,产品销售压力加大,通过转内销的方式来获得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在计划经济的时代“出口转内销”这个词有时候用来形容质量比较好的中国产品。在当时,中国往往把质量比较好的产品用于出口,质量不太好的产品留给中国国内消费。 1980年,中国复进口2400万美元,大部分来自海外退货。,常见非正规贸易术语 1出口转内销(复进口贸易) 近年来的出口转内销主要指基于骗取出口退税的假顺差上,这种中国出口给中国的现象业内俗称“香港一日游”。假顺差现象高估了我国的实际顺差。 2006年复进口高达733.6亿美元,使中国成为自己的第七大进口国。当年中国1775亿美元的贸易顺差中,逾4成“归功”于此。,常见非正规贸易术语 1水货 水货指在某国家或地区没有经过原生产厂家所指定的销售代理而进行销售的产品。水货不是假货。“水货”一词的由来,是因为早期走私者为逃避关税等原因,将国外船运过来的商品用塑料袋等密封好后投入约定的浅海中,再从陆上坐小船到该地点将货物取走。所以一般作为走私物品及非正常渠道销售产品的统称。,按国境和关境划分 1总贸易(General Trade)。总贸易是按国境划分country territory的贸易。如日本、美国等 2专门贸易(Special Trade)。专门贸易是按关境划分Customs Territory的贸易。如德国、意大利,按商品形态划分 1有形贸易(Visible Trade)。有形贸易指那些有形的、可以看得见的物质性商品的进出口贸易活动。 2无形贸易(Invisible Trade)。简称为劳务贸易。指一切不具备物质自然属性的商品或称无形商品的国际交易活动。 按贸易是否有第三者参加划分 1直接贸易(Direct Trade)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直接买卖商品的行为。 2间接贸易(Indirect Trade)商品生产国通过第三国同商品消费国进行买卖商品的行为。 3转口贸易(Entrepot Trade)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通过第三国进行贸易,对第三国来说,就是转口贸易。,按清偿工具划分 1自由结汇方式贸易。Free-Liquidation Trade又称现汇贸易。 2易货贸易。Barter Trade又叫换货贸易。(案例) 按经济水平划分 1水平贸易(Horizontal Trade)。指经济发展水平比较接近的国家之间开展的贸易活动。例如,南南之间、北北之间以及区域性集团内的国际贸易。 2垂直贸易(Vertical Trade)。指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之间的贸易。这些国家在国际分工中所处的地位及经济发达程度相差甚远,其贸易往来具有与水平贸易大不相同的特点,例如南北之间的贸易。,垂直贸易 国际垂直贸易分工与建立在此基础上贸易的快速发展,被认为是20世纪后半期(From 1970s)兴起的第二次经济全球化高潮区别于19世纪晚期的第一次经济全球化高潮的明显特征. 垂直贸易目前占国际贸易总额30%以上。 垂直贸易蓬勃发展的原因: 1.技术进步:使得生产过程能够分割 2.运输与通讯的发展:使得生产环节分配到各个国家 3.关税壁垒的逐渐消减:使得原材料、零部件进出口成本降低,按交货时间划分 1现货贸易。指已备商品的贸易,在交易达成后可马上交货。 2期货贸易。指规定在一定时间内交货的贸易。如大多数农副产品,由于有季节性生产周期,一般都提前签订销售合同,待收获之后再行交货。 按贸易政策不同划分 1自由贸易。指国家对本国的贸易活动不干涉,取消对进出口设立的种种障碍,允许贸易方实行自由竞争。 2保护贸易。指国家广泛制定各种政策措施限制进口,使国内市场免受国外竞争,以及对本国出口商给予各种优惠和补贴,奖出限入,保护国内产业的发展。,按货物运送方式来划分,1陆路贸易(Trade by Roadway),即采用陆路运送货物的贸易,其运输工具通常为火车、卡车等。 2海路贸易(Trade by Seaway),即利用海运运输货物的贸易,运输工具主要是各种船舶,这是国际贸易最主要的运送方式。 3空运贸易(Trade by Airway),即采用航空方式运送货物的贸易,这种贸易通常适用于贵重或数量小或时间性强的商品的贸易。 4邮购贸易(Trade by Mail Order),即采用邮政包裹方式寄送货物的贸易。对数量不多的商品贸易,可采用邮购贸易。,第二章 国际分工理论,第一节 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关于分工的概念: 劳动分工 三次社会大分工 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而形成的国家之间的分工。 反映国际分工的指标,主要包括: 一国对外贸易(国际贸易)结构; 一国各产业产值在总产值中的比例; 一国各产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的比例。,第一节 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一. 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 (1618世纪中叶) 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出现了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最初的分工形式。 二. 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 (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 国际分工在形成阶段形成了以英国为中心的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工业品生产国与初级产品生产国之间的分工。,三.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 (19世纪中叶到二次世界大战) 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形成了以一组国家为中心的以先进技术为基础的工业品生产国和以自然资源条件为基础的初级产品生产国之间的国际分工体系。,国际分工体系形成的标志: 亚、非、拉国家的经济变为单一经济,其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一两种或两三种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从而造成了亚、非、拉国家经济的双重依赖性:一是经济上依赖少数几种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二是高度依赖世界市场,特别是工业发达国家的市场。亚、非、拉国家依靠几种产品的生产和出口换取所需要的工业制成品。,分工的中心从英国变为一组国家,扩展到包括美国、德国、法国等。他们之间也形成了以经济部门为基础的国际分工关系。 随着国际分工体系的形成,加强了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除亚、非、拉国家之外,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加强了对国际分工的依赖。,最后,在现有分工格局基础上,贸易方式也在发生变化,传统的国际定期集市、现场看货交易方式逐渐减少,代之以样品展览、商品交易所的产生和发展,此时的商品交易所开始依照商品大类品种实施专业化经营,并引入期货交易。 1851年万国工业博览会成为了全世界第一场世界博览会,在英国首都伦敦的海德公园举行。,总之,在这一时期,随着国际分工体系的建立,参加国际分工的每一个国家都有许多部门首先是为世界市场而生产的,而每一个国家消费的许多产品都源自世界市场,直接或间接凝结着许多国家劳动者的劳动。 思考:为何欧洲列强能够迅速分享工业革命成果?而亚非拉不行?,德国的崛起,德国通过知识分子与国家的合作把商业精神变成了国家意志 于是便有了德国的财政学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的区别 最早提倡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 小学的入学率在1816年就达到60%,到1864年更达到93%。到1871年时,德国的文盲率大致只有13%,而英国的文盲率为30%(1861年),法国是24%(1866年)。 并且有整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区别,强调服从和纪律。,日本成为民族国家的途径,是从研究荷兰开始的,其后果是放弃“国学” 建立民族国家需要把平民提高到社会精英的地位 那么问题就在于如果解决日本传统社会中的天皇与武士阶层 把天皇架空,把武士变成社会精英(这就叫做对内改革) 与此同时,积极地参与国际竞争(这就叫做对外开放),美国体制,美国人首先是英国人 所以美国一开始就是制度化的资本主义 由于没有本地贵族,美国比所有国家更加强调平等 美国是个土地资源极为丰裕的国家,所以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如何把农业社会变成工业社会 汉密尔顿主义 依靠农业剩余产品的贸易总是无法与工业制造国的贸易进行有效的竞争 首先是与英国之间的独立战争,然后是南北战争 土地辽阔,需要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 经济科学的发展,中国为什么会是个一盘散沙的国家?,因为中国不是一个民族国家 中国没有天赋的自由平等 这就决定了中国不具备整体的竞争性 由此可见,民族主义并不是什么冬眠的动物,所谓“沉睡的民族主义”是根本不存在的民族主义 与德国不同,中国的知识分子不仅没有能够创造出民族国家的意识,反而为了与崛起中的有钱之士争夺社会精英的地位而打击整个社会的商业精神,中国对商业精神是极端鄙视的,朱熹将社会分成四个等级制阶层 学者统治阶层 农民主要的财富生产者 工匠次要的财富生产者 商人阶层基本无用和寄生的人 知识分子和商人是敌视的 商人必须与统治者联盟才能获得生存的可能性 儒家思想使人狡诈,诱使人们无以复加地崇拜统治者,以至于使整个国家都怀有一种奴仆心态,四. 国际分工的深化发展阶段 (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国际分工深化阶段,以现代工艺、技术为基础的世界工业国之间的国际分工居于主导地位。 具体而言,这个时期国际分工的主要特点是: 在国际分工格局中,工业国与工业国之间,或发达国家之间的分工居于主导地位。 发达国家间工业部门内部分工有逐步增强的趋势。 不同型号、不同规格产品的专业化分工 零、配件和部件生产的专业化分工 工艺过程的专业化分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工业分工在发展,而工业国与农业国、矿业国的分工在削弱。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出现了高精尖工业与一般工业的分工、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分工。 区域性经济贸易集团成员国之间内部分工迅速发展。,服务业国际分工逐渐形成。 发达国家仍是国际服务业的主体,在服务业国际分工中居于主导地位。 在服务业的国际分工中,发达国家在高技术投入、高资本投入、高人力资源投入、管理密集的服务行业占据控制地位,如金融、保险、计算机信息、设计咨询等部门。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密集型行业拥有优势,如建筑承包、劳务输出服务项目。 发展中国家在服务业国际分工中参与程度不同,发展极度不平衡,只有少数国家在国际服务贸易中比较重要,多数国家微不足道。,跨国公司内部分工与外部分工构成国际分工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部分工指公司各构成实体之间的分工,分工可以是水平型,如同种产品在不同国家的复制,或不同区位子公司间形成零部件分工生产协作;也可能采取垂直型,如规模庞大的石油公司,子公司分处于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 外部分工指公司通过外包合同、长期买卖合同、企业合作而同外部企业建立的分工协作关系。 由于跨国公司国际化经营的特性,这种内部分工和外部分工客观上就表现为跨国界的国际分工。实质上,二战后国际分工的快速发展,跨国公司是重要的推动力量和载体。,第二节 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一.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一)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各国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三)生产力水平决定着国际分工的形式、广度和深度 (四)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国际分工的产品内容 (五)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二.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例:太平洋岛国瑙鲁,位于南太平洋中西部的密克罗尼亚西群岛 。面积24平方公里,人口13000。 鸟粪之国随着磷酸盐资源开发的兴盛与衰落。,三.资本流动,特别是战后跨国公司的发展成为国际分工深入发展的重要力量。 发达国家之间分工居于主导 发达与发展中国家工业分工获得发展、 产业内分工的发展 四.政府行为可以推进或延缓国际分工的发展,日本政府对汽车工业自主发展的扶植 二战后的日本政府以“幼稚产业保护理论”为根据,对汽车产业实施了有关保护政策,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汽车工业发展扶持法规政策,把汽车产业仅限定于民族资本,不允许外国投资,隔断了国内企业同外国企业的竞争。 具体措施:一是制定法律法规,保护国内汽车企业发展,抵制外资企业进入本国市场。二是给予企业贷款和税收方面优惠政策,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充足的资金。三是利用关税手段限制汽车进口,培育汽车自主品牌。四是以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出口创汇,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五是支持企业坚持自主创新方针,多创国产自主品牌。,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 战后初期,日本汽车生产技术同欧美主要生产国相比,相当落后,要在短期内消除这一差距,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是一条捷径。 1951 至1969 年,日本先后从美、英及意大利等国引进了405项先进技术。但日本汽车工业迅速发展仅仅靠大量引进先进技术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先进技术与本国技术革新相结合,使日本汽车工业无论在生产手段和汽车性能上均得到迅速提高,增强了国际竞争力。如东洋工业于1961年从西德汪克尔公司购买了转子发动机专利后,首先进行研究、试验,在进行200小时连续运转实验后,发现缸体与活塞接触产生了震纹。为解决这一难题,他们于1964年研制成功新型材料,克服了震纹,使转子发动机功能进一步提高,并在1967年使转子发动机走向市场。这项研究先后经过了六年时间,花费1400 万美元。 目前,日本这种转子发动机产量和质量均超过德国。,韩国政府对汽车工业自主发展的扶植 在韩国汽车工业发展过程中,政府对本国市场和企业给予多方面保护。政府通过各种补贴和优惠措施,降低本国汽车生产成本,鼓励本国汽车出口。从19621990年,韩国对汽车工业发展颁布了一系列有关扶植法规政策。与此同时,设置各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限制国外汽车进口,使本国汽车企业免国外的企业竞争压力。 1986年“现代”和“大宇”的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额的比率都在4%左右,已达到先进国家(3 % 5 %) 的水平 。,第三章 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揭示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的理论。,国际贸易思想的萌芽:分工交换思想 1.荷马史诗记述过,一个女奴隶等于四条公牛,一个铜制的三角鼎等于二十条公牛。 2.最早提出分工学说的是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指出,一人而为多数之事,不如一人专心于一事。 3.天使博士阿奎那(12251274年,证明上帝存在)从道德上仍对商业贸易持怀疑态度,但他支持利巴涅斯,承认即使完美的城市也需要商人进口所需的产品和出口过剩的产品。,国际贸易理论的起源:重农主义学说,一、重商主义概念 早期的重商主义学说被称为“重金主义”,即绝对禁止贵重金属外流,以增加国家货币财富和促进资本积累。 晚期重商主义以“贸易差额论”为中心,即通过对外贸易的出口大于进口,从中取得顺差,以增加货币流入量。 无论早期的重商主义学说,还是晚期的重商主义学说均以保护贸易,鼓励出口、限制进口,为主导思想。,二、重农主义 1.产生背景: 从十七世纪下半期开始,首先在法国出现了反对重商主义政策,主张经济自由和重视农业的思想,从而逐渐形成了重农学派。 2.代表人物: 创始人是弗朗斯瓦魁奈(16941774)。 另一个重要人物是杜尔阁(17271781)。 3.主要观点: 轻视贸易,认为贸易并不能带来任何财富的增加; 主张“自然秩序”,也就是不应以人的意志来转移客观规律,即主张自由经济,包括自由贸易。,4.学说影响: 重农学派对农业的过分重视和对商业的轻视使得他们在国际贸易理论方面没有太多贡献,但他们的自由经济思想对后来的古典经济学家(特别是亚当斯密,他曾在法国三年,与许多重农主义者相识)有很大的影响。,第一节:绝对优势理论,一、理论的产生背景 重商主义对英国进行资本原始积累曾起过重要作用。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进程后已成为世界第一的商业和殖民地强国,他们不再需要贸易保护,迫切要求迫切需要从理论上和政策上废除重商主义,建立一个自由的经济学说体系。,苏格兰人(17231790) 经济学之父 1759, 道德情操论 1776, 国富论 斯密对国际贸易的看法 : 绝对优势理论,1.Adam Smith and his Contribution,该书中亚当斯密竭力要证明的是:具有利己主义本性的个人主要是追逐利润的资本家是如何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中控制自己的感情和行为,尤其是自私的感情和行为. 本书第一次提出“看不见的手”概念。,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2.斯密对重商主义的批判 重商主义/贸易自由主义:,国内货币增长物价上升(短期供给不变) 竞争力下降,3.国富论中对分工的论述国富论分工的优点,逆差,持续顺差,二、绝对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1.基本假设: (1)两个国家和两种可贸易产品。 (2) 两种产品的生产都只有一种要素投入:劳动。 (3)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上的绝对差异。 (4)给定生产要素(劳动)供给。要素可以在国内不同部门流动但不能在国家之间流动。 (5)规模报酬不变。 (6)完全竞争市场。各国生产的产品价格都等于产品的平均生产成本,无经济利润。 (7)无运输成本。 (8)两国之间的贸易是平衡的。,2.概念 绝对优势: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一国所耗劳动成本绝对低于贸易伙伴国,在劳动生产率上占有绝对优势 绝对优势理论: 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 每个国家都生产自己占绝对优势的产品并与其他国家所生产的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行交换,3.绝对优势理论图析: 22模型:甲、乙两国(英国和葡萄牙) X、Y两种商品(毛呢和酒) , 劳动(天)、产量(吨) 分工前: 分工后:,4.结论 (1)按绝对优势理论分工,可使各国的福利提升 (2)按绝对优势理论分工,可使世界的福利提升 思考: 若两种商品的绝对优势存在于同一国家,那么贸易能否继续?,5.理论的局限性 斯密的那个“未作论证情况下的假定”就是著名的“斯密假定”(Adam Smiths Assumption)。(基本假设第三条) 根据斯密假定,如果某个国家连一个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都没有,处于全面的绝对劣势(Absolute Disadvantages),在这种情况下是否还应该进行贸易?如果还进行贸易,是否还存在普遍的贸易利益? 如,对前面的例子作以下改动:,第二节:比较优势理论,一、理论的产生背景 为避免利益受损,颇具政治影响力的土地所有者们设法制定了向进口谷物征收费用的法律,称为谷物法,以阻挡谷物进口。李嘉图的理论正是反对这一谷物法的。 李嘉图知道,如果废除谷物法会使资本所有者获益,土地所有者受损。政治经济学 谷物法: 1.谷物价格上升 工业原料价格上升 工业成本上升 2.谷物价格上升 - 工人工资上升 工业成本上升 3.阻碍农产品进口 遭报复 工业出口受挫,David Ricardo(1772-1823),born in London and was the third of 17 children. had little formal education and went to work for his father at the age of 14, successfully. Leave home with wife,10years later got 2,000,000 pounds at the age of 27, turned his attention to economic. One of the greatest political economists.,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Taxation,1817年4月,名著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出版,二、理论的主要内容,1.相关概念 机会成本(比较成本):,比较优势:较之另一个国家,一个国家在生产同种商品上拥有较低的机会成本(比较成本)的优势。 上例中甲乙两国的比较优势为何? 2.基本假设:与绝对优势理论基本相同 (1)(2) (3)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上的比较差异。 (4)(5)(6)(7)(8),3.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每个国家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在任何产品上均有优势的一国专门生产其相对优势最大的产品,而另一国生产相对劣势较小的产品。 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4.比较优势理论图析:22模型 分工前: 分工后: 如何分工?,5.结论 (1)按比较优势理论分工,可以使各国的福利提升 (2)按比较优势理论分工,可以使世界的福利提升 因此:若两种商品的绝对优势存在于同一国家,贸易能继续开展,三、理论的局限性,1.前提假设与现实有差距。 2.理论上的“死角”:没有解释生产率差异的原因。 “等优势或等劣势贸易模型”,新古典贸易理论,比较优势理论 以劳动生产率差异为前提 外生性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 分析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原因 内生性理论 研究角度变化:交换生产, 代表着:古典新古典,理论的生产背景,在1929年爆发了最严重的一场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在这场危机的打击下,欧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迅速衰退,各国为使自己早日摆脱危机,都拼命采取保护贸易政策。各国都力图加强对外倾销商品,同时提高进口关税,限制商品进口,这导致了激烈的贸易战。 面对这种贸易保护主义急剧抬头的趋势,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俄林认为有必要从更深层次去探讨国际贸易的成因让自由贸易重新回归。,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理论创始人: 1.赫克歇尔Heckscher ,1879-1952,1919年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2.俄林Ohlin,1899-1979,1933年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提出生产要素禀赋,开创了国际贸易的现代理论,经过后来者发展充实后,成为主流理论。 3.赫克歇尔俄林的主要贡献 师徒关系 赫克歇尔:不仅从生产要素的禀赋和使用比例来阐述了贸易的基础,也揭示了贸易对要素价格的影响。 俄林的贡献可以概括为: 1、揭示了区间贸易与国际贸易形成的原因。 2、指出了国际贸易中的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 4.俄林获得197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2年后逝世。,一、要素禀赋 要素禀赋: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这是一个相对概念,与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绝对数量无关。 如果一国的要素禀赋( )大于他国,则称该国为资本(相对)丰富或劳动(相对)稀缺的国家;反过来,他国则为劳动丰富或资本稀缺的国家。,二、要素密集度,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这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生产要素的绝对投入量无关。 如果X商品的生产所采用的资本与劳动投入比例kx=Kx/Lx,大于Y商品的生产所采用的资本与劳动投入比例ky=Ky/Ly,即kxky,则称X是资本密集型(capital-intensive)产品,Y是劳动密集型(labor-intensive)产品。,三、模型基本假设,两国相同部门的生产函数相同; 两国消费者偏好相同; 规模收益不变; 所有商品市场、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两国的生产要素供给是既定不变的; 假设A国为资本丰富的国家,B国为劳动丰富的国家; 生产要素在一国之内可自由流动,在国际间不能流动; X、Y的生产技术不同,假设X为资本密集型产品,Y为劳动密集型产品; 不存在运输成本或其他贸易障碍。 由以上假设可知,A、B两国除要素禀赋不同外,其他一切条件都是完全相同的。,一、要素禀赋差异与相对供给差异,要素禀赋差异,相对供给差异,生产技术条件相同,H-O定理的文字表述: 根据比较优势原则,一国出口密集使用其丰富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一、要素禀赋差异与相对供给差异,在两国生产技术条件相同的条件下,国家之间要素禀赋的差异,最终会影响到两国X和Y两种商品的生产能力,从而引起供给能力的差别。这一过程可由以下分析说明: 各国生产同种产品时,其价格的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供给方面产生的直接原因; 这种封闭条件下的价格相对差异是由生产成本的差异造成的; 各国生产同种产品成本的不同,是由生产要素的价格不同所造成的; 各国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异是由他们要素丰裕度的不同所造成的; 各国生产要素的不同丰裕度和各种产品所需要的要素比例的不同,使各国在生产相同产品时,分别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或纯价格优势。 结论:资本丰富的国家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相对供给能力较强,劳动丰富的国家则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相对供给能力较强。,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本节主要介绍国际贸易对要素价格的影响,旨在说明国际贸易是如何通过商品价格的变动,引起生产要素的再配置,最终达成要素价格的均等化。 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有两点的寓意:第一,它证明了在各国要素价格存在差异,以及生产要素不能通过在国际间自由流动来直接实现最佳配置的情况下,国际贸易可替代要素国际流动,“间接”实现世界范围内资源的最佳配置;第二,它说明了贸易利益在一国内部的分配问题,即说明国际贸易如何影响贸易国的收入分配格局。,H-O-S定理,假设条件:同H-O定理 内容:国际贸易会使各国同质要素获得相同的相对收入与绝对收入,即国际贸易的结果会使贸易间的要素价格趋向均等。 A国X相对价格上升,要素从Y部门流向X部门,A国 (K),X部门 扩张,Y部门 萎缩,KX需求,LX需求,KY需求,LY需求,K需求,L需求,资本名义价格r ,劳动名义价格w,国际贸易对两要素经济的影响 在现实世界中,国家贸易已经使不同国家间同类要素的价格实现均等化了吗? 随意考察一下就可清楚表明回答是否定的。 例如: 医生、工程师、技术人员、机械师以及劳动力所有者的工资在美国和德国与在韩国和墨西哥相比要高。 在这样的情况下,与其说国际贸易完全消除了,还不如说国际贸易减弱了国家间同类要素收益的差异来的更实际一点。,表 4-1: 各国工资率的比较 (美国 = 100),以下三个对预期要素价格均等化至关重要的前提假设在现实中是不成立的: 两个国家同时生产两种相同的产品 两个国家的 生产技术相同 贸易使两个国家的产品价格相同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没有说明的一点是国际贸易会消除或减少单位资本收入的国际间差异。,对要素禀赋理论的实证检验 对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检验 美国数据 里昂惕夫悖论 里昂惕夫发现,虽然美国是世界上资本最充裕的国家,但是美国的出口产品的资本密集度要低于美国进口产品的资本密集度。 全球数据 波文、利莫、斯维考斯克斯的一项研究利用大量国家的数据检验了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该项研究在世界范围证实了里昂惕夫悖论。,对里昂剔夫之谜的解释 1、劳动生产率说 2、人力资本说 3、自然资源稀缺说 4、贸易壁垒干扰说 5、消费偏向说 6、要素密集度逆转说,(一)劳动生产率说 美国的劳动生产率高,意味着相对其他国家一个人干几个人的活,所以劳动力其实比较丰富。 (二)人力资本说 所谓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就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文化、技术程度与健康状况,它是靠增加人力投资来增加人力资本的。 人力资本是和人身自由相联系的,具有隐蔽性。 知识是力量,知识是财富。 H-O定理仅考虑了物质资本而忽略了人力资本。,(三)自然资源稀缺说,美国进口的是资源密集型的产品,而自然资源与资本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替代关系,当资源不足时,要生产一定的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就必须投入更多的资本要素。所以,美国的进口替代产品表现为资本密集型的产品。,(四)贸易壁垒干扰说,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可能会扭曲贸易的格局。 若美国进口商不受到限制的话,其进口品中资本与劳动的比率将比实际情况要低5%。,( 五)消费偏向说,恩格尔定律: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食物支出在全部支出中所占的比例是下降的,即恩格尔系数是递减的。 推论:随着收入的提高,消费结构会发生变化,人们会更多地消费资本密集型的商品,而减少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消费。 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总支出 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变动的百分比/全部支出变动的百分比 如果两国消费者偏好有很大不同,需求方面的影响甚至超过了生产要素禀赋方面的差异,那么,国际贸易的流向将与赫-俄理论的结论完全相反。 消费结构相近的国家更容易形成贸易伙伴。,(六)要素密集度逆转说,一种商品在A国是资本密集型商品,到了B国变成劳动密集型商品,这种现象叫做要素密集度逆转。,罗伯津斯基定理: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下降。,产品生命周期理论,1.新产品的生命周期经历三个时期。它们是产品创新时期,产品成熟时期和产品标准化时期。,(1)产品创新时期。少数在技术上领先的创新国家的创新企业根据本国资源条件和市场需求首先开发出新产品,而后在国内投入生产。此时期该创新企业在新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方面享有垄断权。新产品不仅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而且出口到与创新国家收入水平相近的国家和地区。在这时期,创新企业几乎没有竞争对手,鉴于国外还没有该产品的生产,当地对该新产品需求完全依靠创新国家的创新企业的出口来满足。,(2)产品成熟时期。随着技术的成熟,生产企业不断增加,企业之间的竞争增强了,对企业来说,产品的成本和价格变得日益重要。与此同时,随着国外该产品的市场不断扩展,出现了大量仿制者。这样一来,创新国家企业的生产不仅面临着国内原材料供应相对或绝对紧张的局面,而且还面临着产品出口运输能力和费用的制约、进口国家的种种限制及进口国家企业仿制品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若想保持和扩大对国外市场的占领就必须选择对外直接投资,(3)产品标准化时期。在这一时期技术和产品都已实现标准化参与此类产品生产的企业日益增多,竞争更加激烈,产品成本与价格在竞争中的作用十分突出。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通过对各国市场、资源、劳动力价格进行比较,选择生产成本最低的地区建立子公司或分公司从事产品的生产活动。此时往往由于发达国家劳动力价格较高,生产的最佳地点从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创新国家的技术优势已不复存在,国内对此类产品的需求转向从国外进口,2.三个时期的比较优势和贸易模式 (1)产品创新时期 (技术密集型产品,创新国出口,模仿国进口) (2)产品成熟时期 (资本密集型产品,模仿国出口,创新国和发展中国家进口) (3)产品标准化时期(劳动密集型产品,发展中国家出口,创新国和模仿国进口),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图示,净出口,净进口,创新国,模仿国,欠发达国,t0,t1,t2,0,时间,创新期,成熟期,标准化期,产品周期理论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比较优势的动态化:生产某种产品的比较优势是在不同国家之间不断地转移。 因为某一国家的要素禀赋是既定的,而某种产品的要素密集度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是不同的,因而,一国不可能在各个阶段都拥有比较优势,比较优势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进行转移。 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的特点,比较优势一般是从技术较先进的国家向资本较丰富、劳动力较多的国家转移。,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迈克尔.波特 1990年出版国家竞争优势 为什么一个国家能在某个行业取得国际性成功? 波特认为,一国的贸易优势并不象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宣称的那样简单地决定于一国的自然资源、劳动力、利率、汇率,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一国的产业创新和升级的能力。由于当代的国际竞争更多地依赖于知识的创造和吸收,竞争优势的形成和发展已经日益超出单个企业或行业的范围,成为一个经济体内部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国的价值观、文化、经济结构和历史都成为竞争优势产生的来源。,菱形的鑽石體系,第一組基本因素 生產要素 需求條件 相關與支援產業 企業的策略、結構與競爭對手 第二組基本因素 機會 政府,國家與產業競爭力的關係 國家如何刺激產業改善和創新的關係,+ 競爭優勢,国际贸易政策 贸易政策概述 一、贸易政策的含义及其分类 (一)贸易政策的含义 指一国政府在其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导下,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对外贸活动的方向、数量、规模、结构和效益等一系列有组织的干预和调节行为。,国际贸易政策的构成,对外贸易总政策 追求顺差? 追求贸易平衡?适度逆差? 进出口商品政策 鼓励出口哪类商品?限制进口哪类商品? 对外贸易国别政策 最惠国待遇给谁?制裁?,贸易政策的分类 1.自由贸易政策 指国家对贸易行为不加任何干预,即既不鼓励出口,也不限制进口,在国际市场上自由竞争。 2.保护贸易政策 政府广泛利用各种限制进口的措施保护本国市场免受外国商品的竞争,并对本国出口商品给予优待和补贴以鼓励出口。,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重商主义 自由贸易 贸易保护主义 当代贸易政策的特征 1.限制进口措施的重点从关税壁垒转向非关税壁垒 抵消WTO 2.奖出限入措施重点从限制进口转向鼓励出口 3.保护主义从国家贸易壁垒转向区域性贸易壁垒 4.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贸易政策取向: 1) 变被动为主动,注重政府干预贸易的积极作用 2)对内实行促进高科技产业成长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3)对外强调互惠对等原则。 4)由多边主义转向双边、单边主义和区域主义。,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制定政策的考虑因素 本国经济结构和比较优势;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本国国内物价、就业状况;本国与其他国家经济、投资合作状况;本国与其他国家的政治关系;本国在WTO中的权利和义务。 政策的执行方式 海关:征收关税、查禁走私 其他机构: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处、使领馆、相关进出口产品的主管部门 国际贸易合作组织:WTO,重商主义的对外贸贸易政策,中世纪时代(11-15世纪): 农业社会,贸易不便,贸易额小,财富主要来自国内生产和战争掠夺。各国鼓励进口(粮食、武器、马匹),限制出口,征税同时面对进口货物和出口货物。 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新兴商业资本家追求财富,重商主义产生,追求顺差。国家禁止买卖货币(黄金白银) 早期重商主义(15-16世纪上半叶):英国为典型,要求出口商货款全部运回英国,要求外国商人在英国销售的货物所得货币必须全部购买英国货物。,重商主义的对外贸贸易政策,晚期重商主义政策(16世纪下半叶-17世纪):限制金银进出转变为保护关税。 限制进口的政策:禁止外国商品尤其是奢侈品的进口;征收进口关税 鼓励出口的政策:出口补贴;出口退税;禁止重要原料出口;减免出口关税;实施独占性的殖民地贸易政策。,东印度公司-商业资本的巅峰,东印度公司始建于1600年。最初,英国人主要是利用东印度公司作生意,慢慢地东印度公司就成了英国殖民者侵略印度的工具了。1613年,英国在印度西部的苏特拉设立贸易站,不久,又在印度东南部的马德拉斯建立商馆。1698年,东印度公司向印度莫卧儿政府买下了位于孟加拉湾恒河口岸的加尔各答。加尔各答村庄虽小,作用却非常大,其周围盛产大米、黄麻,河流纵横交错,平原一望无边。东印度公司在这里设立了贸易总部,把印度的粮食和工业原料,源源不断地运回英国,从中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东印度公司实力越来越强,逐渐就占领了马德拉斯、加尔各答和另外一个城市孟买。在这里设立了三个管区,各设一名省督管辖,把这些地方变成了进一步侵占印度其他地区的根据地。 英国人在印度大肆掠夺,引起印度人民的不满,所以英国东印度公司为了更顺利地入侵其他地区,便在加尔各答修筑了一个巨大的堡垒,里面是荷枪实弹、全副武装的英国军人,这些英军还积极训练印度人帮助他们打仗。,东印度公司-商业资本的巅峰,做生意的东印度公司建立了军队,这下印度人终于不干了。1756年,孟加拉的纳瓦布(相当于总督)向东印度公司提出 抗议,要求它们拆除堡垒,但英国人根本不予理睬。于是纳瓦布发兵赶走了英国人,收回了加尔各答。这就是著名的英印“七年战争”的导火索。 1757年1月,英印开战,英军于普拉西战役中大败印军,孟加拉的纳瓦布被杀死,孟加拉国库被抢。据不完全统计,英军拿走的金银珠宝,总价值达3700万英镑,这还不包括个人装入腰包的总价值为2100万英镑的财物。贪婪的英国人还于1799年,在攻陷了印度封国迈索尔时,从迈索尔首府抢劫的价值超过1500万英镑的王室珍宝。,东印度公司-商业资本的巅峰,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疯狂进行殖民掠夺,除了上述抢劫孟加拉国库外,1799年,攻陷迈索尔首府时,又抢劫了价值1500万英镑的王室珍宝。英国通过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另一种掠夺手段是垄断鸦片、食盐和烟草贸易。其中,鸦片收入约占公司总收入的七分之一。强迫孟加拉农民种植鸦片,再走私运到中国销售,从中牟取暴利。 由于东印度公司残酷掠夺和压榨印度人民,使印度人民遭受了无穷的灾难,仅1770年孟加拉大饥荒,就饿死1000万人,占孟加拉人口的三分之一。 从18世纪60年代起,东印度公司开始走下坡路,1767年,公司无力交纳英国政府规定的40万英镑,开始向政府贷款,财政危机越来越严重。1813年,东印度公司对印度的贸易垄断权被取消了,1833年,英政府又取消了它对中国的贸易垄断权。东印度公司不得不走向破产的道路。,自由贸易政策,1786年英法伊登条约,各自降低部分商品的关税。1786-1789年间英法贸易额增长一倍。 1838年英国“谷物法”废除;1825-1882年英国进口关税由1163种商品减至22种,废除全部禁止出口的法令;终止航海法;取消特权公司;放松对殖民地的管制;与外国签订自由贸易条约1860年英法科伯登条约的签订标志欧洲范围内自由贸易的形成。,保护贸易政策,英法自由贸易大行其道时,美国和德国先后实行了保护贸易政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