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六章 环境经济与管理,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环境经济,第三节 环境管理,第一节 概述,一、传统经济学面临挑战,传统经济学存在着两大缺陷,一、不考虑“外部不经济性”,二、衡量经济增长的经济学标准国民生产总值(GNP),不能真实反映经济社会发展。,二、环境管理的产生,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采取的主要对策是严格环保立法;强化环境管理;依靠科技进步;重视资源的综合利用;增加环保投资;开展区域环境综合防治等。,1984年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就提出了强化环境管理的方针,这是环境保护工作的一个战略性转变。事实已经证明,以强化管理为中心的环境管理政策,在我国各项环境保护工作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第二节 环境经济,环境经济学是研究环境经济的科学,它的理论基础是福利经济学,其研究方法采用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相结合的方法,即宏观方面侧重于规范经济学,而微观方面则侧重于实证经济学研究。早期研究侧重于理论,如外部性理论、公共物品经济学等;而近期研究则转向环境经济分析技术以及环境管理经济手段的研究和政策建议,如在环境经济系统规划中引入投入产出法,把费用效益分析方法应用于一般的环境决策问题,以及如何在现代环境管理中应用市场经济手段等等。,一、环境经济的任务与作用,环境经济的任务,研究合理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使社会经济活动符合自然生态平衡和物质循环规律,即协调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平衡,包括通过调节人类的生产行为与利益结构来实现对日益短缺的环境资源的有效配置等。以求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环境经济的作用,由于过去对环境资源的无偿使用,造成环境资源的滥用和浪费,环境严重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为改变这种状况,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以改善和保护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确保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进行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通过环境经济以实现对环境资源的有效配置。,将人类对环境的冲击(污染与破坏)限制在地球向人类提供的资源和同化污染的能力范围以内; 维护全球的生物资源和物种的多样件; 不可更新的资源耗损速率应低于寻求代用资源的速率; 建立合理的环境资源财产权制度,实现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两者的费用效益的公平负担与分配; 鼓励开发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技术; 利用经济杠杆保护与正确利用资源; 提高环境保护的效益成本的比率。,二、环境经济的理论基础,环境资源观,“环境资源观”是指环境是资源。,它提供人类生产活动的原材料,包括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资源。 它提供人类及其它生命体的生存场所,即人类赖以生存和繁衍的栖息地。 它对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具有扩散、贮存、同化的作用,即环境对污染物具有净化作用。 它提供景观服务。优美的大自然是旅游胜地,为人类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福利提供物质资源。,环境资源价值观,承认环境资源价值,具有重大的意义:,为环境资源的有偿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承认环境资源有价值,才可能将环境资源纳入市场经济的轨道,用价值规律指导环境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使环境质量不断改善。,为环境资源的合理计价奠定了理论基础。,环境资源的商品性,环境资源也象生产其它商品一样,需要投入勘探、开采、保护、再生、繁殖等劳动,要消耗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是社会的劳动产品; 环境资源具有稀缺性,除了一部分取之不尽外,土地、矿藏、生物等环境资源在其数量上都是有限。 环境资源的级差性,同一种环境资源的使用价值也不尽相同,如铁矿石,有高品级的,也有低品级的,这就会给使用者带来级差效益; 环境资源的两级分离性,在我国,环境资源属国家或集体所有,是公共财产,但其经营权和占用权可以分离或转让,这种分离和转让使经营者获得收益,应该有一部分返回资源所有者,形成按生产要素分享所得,这是又一种“等价交换”。,外部不经济性理论,概念,外部不经济性是经济外部性的一种。经济外部性是指一物品或活动施加给社会的某些成本或效益,而这些成本和效益不能在决定该物品或活动的市场价值中得到反映。庇固在其所著的福利经济学中指出:“经济外部性的存在,是因为当A对B提供劳务时,往往使其他人获得利益或受到损害,可是A并未从受益人那里取得报酬,也不必向受损者支付任何补偿”。经济外部性可分为两种情况,即外部经济性和外部不经济性。,外部不经济性分析,从表面上看,外部不经济性是某一物品或活动对周围事物产生的不良影响,若从经济学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外部不经济性的实质是私人成本社会化了。以环境污染为例,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废弃物,废弃物产生后,有两种处理办法: 对废物进行治理,无害后排入环境; 直接排入环境之中。,解决环境外部不经济性的办法,市场机制,市场机制是在产权明确的基础上,同时交易成本为零,通过市场交易来消除外部不经济性。,国家干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经济与环境的辩证关系,环境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对环境的主导作用,环境和经济的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相互协调,第三节 环境管理,一、环境管理的含义及内容,环境管理的含义,狭义的环境管理为环境保护部门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和手段控制污染的行为。,广义的环境管理,即:“通过全面规划,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教育等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达到既要发展经济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又不超出环境的容许极限。”,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根据管理的范围划分,区域环境管理 部门环境管理 部门环境管理,根据管理的性质划分,环境质量管理 环境技术管理 环境计划管理,二、环境管理的特点,综合性,区域性,社会性,三、环境管理的基本职能,规划 协调 监督,四、中国环境管理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把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以法律、法规或行政规章的形式确定下来而 必须遵守的制度。是一项体现“预防为主”管理思想和极为重要的制度。它要求在工程、项目、计划和政策等活动的拟定和实施中,除了传统的经济和技术等因素外,还需要考虑环境影响,并把这种考虑体现到决策中去。,“三同时”管理制度 一切新建、扩建和改建企业,防治污染项目必须和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排污收费制度 这一制度规定,一切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体生产经营者应当依照国家的规定和标准交纳一定的费用。它与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管理制度共同组成了中国的“老三项”环境管理制度,曾被誉为“中国环境管理的三大法宝”。,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是一项依据国家法律规定,具体落实各级地方政府对本辖区环境质量负责的行政管理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制度,通过目标责任书确定了一个区域、一个部门环境保护主要责任者和责任范围,运用定量化、制度化的管理方法,把贯彻执行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作为各级政府和决策者的政绩考核内容,纳入到各级地方政府的任期目标之中。,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 所谓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就是把城市环境作为个系统整体,以城市生态学为指导,对城市的环境问题采取多层次、多渠道、综合的对策和措施,对城市环境进行综合规划、综合治理、综合控制,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这项制度是城市政府统一领导负总责,有关部门各尽其职、分工负责,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的管理制度。,排污申报登记与排污许可证制度 排污申报登记指凡是排放污染物的单位,须按规定向环境保护管理部门申报登记所拥有的污染物排放设施、污染物处理设施和正常作业条件下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排污许可证制度以污染物总量控制为基础,对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性质、去向和排放方式等所作的具体规定,是一项具有法律含义的行政管理制度。,限期治理污染制度 限期治理污染是强化环境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所谓污染限期治理是指对特定区域内的重点环境问题采取的限定治理时间、治理内容和治理效果的强制性措施。污染限期治理项目的确定要考虑需要和可能两个因素。所谓需要就是对区域环境质量有重大影响、社会公众反映强烈的污染问题作为确定限期治理项目的首选条件,因此说具有指令性和强制性特征。所谓可能就是要考虑限期治理的资金和技术的可能性,具备资金和技术条件的实行限期治理,不具备资金和技术条件的实行关停。,环境预审制度 环境预审制度是指根据国家的环境保护产业政策、行业政策、技术政策、规划布局和建设项目的生产工艺,在项目立项阶段进行审批的一项政策法规性管理制度。环境预审的作用有两点:一是对违反国家环保产业政策、行业政策、技术政策,不符合环境规划和清洁生产要求的拟建项目在立项阶段予以否定。一是对符合国家环保产业政策、行业政策、技术政策,符合环境规划和清洁生产要求的项目批准立项,同时提出是否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进一步要求。,现场检查制度 现场检查制度是指环境保护部门或者其他依法行使环境监督管理的部门,进入管辖范围的排污单位现场对其排污情况和污染治理情况进行检查的法律制度。它可促使排污单位采取措施积极防治污染和消除污染事故隐患,及时发现和处理环境保护问题,同时也可督促排污单位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污染强制淘汰制度 污染强制淘汰制度是指国家以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防止环境污染为目的,定期公布严重污染环境的工艺、设备、产品或者项目名录,并通过行政和法律的强制措施,限期禁止其生产、销售、进口、使用或者转让的一种管理制度。,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