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教案——《找规律(一)》教学

上传人:细水****9 文档编号:156954926 上传时间:2022-09-2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5.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数学教案——《找规律(一)》教学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二年级数学教案——《找规律(一)》教学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二年级数学教案——《找规律(一)》教学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二年级数学教案找规律(一)教学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P88找规律(第一课时)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和练习纸及没有花边的雨伞、衣服、相框、手帕图片等材料。2、学生准备蜡笔或水彩笔。3、课前与学生做有规律的游戏。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探索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是实验教材新增设的内容之一,也是教材改革的新变化之一。本单元是从形象的图形排列规律,颜色交替规律慢慢过渡到抽象的数列规律,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形象的图形排列、颜色交替规律,为后面的抽象数列规律探索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存在的规律做好铺垫。虽说学生在生活中常见规律的存在,但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规律缺乏系统了解。因此,本节课设计时初定教学目标是:1、通过观察物体的有序排列,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2、通过猜一猜、涂一涂、摆一摆、画一画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猜测、创造能力。3、通过寻找规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培养学生发现美和欣赏美的意识。教学重难点: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2、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并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想象能力。策略选择、数学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告诉我们,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满足多样化的需求,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由书本向生活辐射,不完全按教材的编排进行。、数学课程标准在探索规律的内容中明确说明:发现给定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我准备通过多次实践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在数学新课程培训时曾记得斯苗儿老师针对课改实施以来,教师对教材的处理问题时说过,对于教材的挖掘,我们只要求广度而不是深度。因为,每册教材的编排总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因此,我在这节课中只想让学生通过观察、推理、猜测,体会规律的含义,掌握找简单规律的方法进行运用规律,再去创造规律,这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课前:因为是借班上课,有必要与学生进行交流,在课前和学生做游戏。首先请学生看我或听我的,如果能跟得上就一起来做,谁做得好就请谁上来做。当我拍手times;times;times; times;times;times;times;times;times;时,学生已很整齐地跟着拍了起来。我再伸手、跺脚;伸手、跺脚.学生又整齐地做了起来。于是,我请了一位学生上来自编,其他学生跟着做。学生情绪高涨,都争着要上来做.教学流程设计意图一、创设情景1、谈话同学们,今天我第一次来和你们一起学习,还不知道谁的学习本领最大呢?现在先比一比谁的观察力、推测能力最棒,好吗?2、感知规律、出示一串串的小积木,(有一部分藏在盒子里)逐一出示。(第1、2串是有规律的,第3串没有规律的)猜猜接下来是什么?说一说你的理由。备选当我连续拿出两串有规律的积木,让学生猜下一个是什么?学生肯定能说出相同的答案的,但当出示一串没有规律的积木,这时,学生的意见就不一定同一了,这时肯定会引起他们的争议。我就可以趁机让他们先看一看、想一想,再跟同桌交流一下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同的意见呢?如果学生能说出因为前两串是有规律的,那么,我就问他你说有规律,那什么是规律呢?从而引出课题。如果学生没有说出规律两字,那我就告诉他们,像前两串积木那样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规律,然后板书课题找规律。二、展开1、找一找,你发现了什么秘密?、课件出示、(注:为蓝色,为红色)、(注:为红色,为黄色,为绿色)、(2)、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了什么?(3)、把自己的发现说给同桌听一听。、反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课件上用虚线把反复出现的每一组隔开)备选如果学生的表达比较凌乱、无序的话,应及时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把规律说完整、说清楚。、你会接着画吗?2、猜一猜,第11颗珠子是什么颜色?备选如果学生只说出第11颗是白色的,那我就会说:我说也可以是黑色的。那么学生就会好奇,就会再次去考虑问题。如果学生能说出两种可能,那我就请学生说出理由。3、涂一涂,涂上有规律的颜色。、4、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规律?5、欣赏课件出示的有规律的图片。6、设计规律小朋友,我们已认识了一些规律,也学会了找规律,能不能自己创造新的规律装饰一些物品呢?(出示雨伞、手帕等图片)(1)想一想,你们小组用什么方式来表达自己创造的规律?(2)把这样的规律用在什么上面呢?(3)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物品图片。(4)小组内交流。(5)展示创造的规律。三、总结规律就在我们的身边,希望小朋友做个有心人到生活中发现更多的规律,创造出更多的规律。抓住低年级孩子的心理特征,用比谁最棒的活动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在课开始通过观察、推理、猜测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会规律的含义。因为数学知识的掌握过程以及学习方法有时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在这环节,创设了让学生去猜,让学生意会,积累感性经验,给学生提供了尝试的机会,猜想的机会,成功的机会。对于学生来说找规律已有一定的经验基础,但在表达上还是比较零乱、无序的。我通过引导学生完整、清楚地表达规律。既加深规律在学生脑中的印象,又能培养学生学会完整表达自己思考方法的习惯。这一题的难度并不大,但考虑到学生在找规律时一般是从左向右的顺向思维考虑。在这里通过不同方向去观察可以找出不同的规律,让学生学会在解决问题时,要注意全方位考虑。在学生认识了规律之后,让他们找找生活中存在的规律,再欣赏有规律的图片,最后请学生设计美丽的花边。这样,学生的思维就能更好的发散,创造出更多、更美的规律,更能激发学生爱数学,发现美的情趣。培养了他们的大胆创新意识。这个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巩固了新知,还给了学生自主探究、实现自我的空间。他们可以画上花边,可以用学具摆花边,可以涂上颜色.,这样不仅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能巩固新知,使所学知识得到进一步延伸。五、教学片段实录片段一:在创设情景的谈话过程中已激起了学生很大的学习兴趣。当我连续拿出两串有规律的积木,让学生猜下一个是什么?学生都能说出相同的答案,并都有自己的理由。接着,我出示一串没有规律的积木,学生的意见不同一了,这时就引起了他们的争议。我让他们先静下来看一看、想一想,再跟同桌交流一下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同的意见呢?不一会儿,学生纷纷举手,一位学生大声地说:因为它没有规律。其他学生也附和着。当学生的回答出现分歧时,我先不做出判断与评价,而是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相互交流。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在产生矛盾的情形下,能够提出自己的想法,敢于面对意见分歧,通过交流形成一致的结论,是非常了不起的!看到孩子们的表现,我十分高兴。可我故作惊奇地问:你们说没有规律,那什么是规律呀?我的话还没说好,有个学生已站起来说:像刚才那两串积木一样重复排列的;有个比较眼尖的学生看到我课前在黑板上的磁铁(红绿红绿红绿)说:那就是规律;另有一位学生说:刚才我们在课前做的游戏就是按规律做的。接着,我就引出了课题,板书:找规律片段二:在完成找一找,你发现了什么秘密的第题时,有位学生说后面可以填上,我问:你为什么这样填,有什么规律?生说:正方形的个数不变,三角形的个数一个比一个多一。我笑着肯定了他的想法并表扬了他。但是,我看到了部分学生的一脸茫然。我就没有留时间让学生探究还有没有其他的规律。片段三;学会知识要学会应用,今天老师请你们帮忙解决几个问题。听说要帮老师的忙,学生可来劲了。我出示了一串黑白相间的10颗珠子问学生第11颗该穿什么颜色?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白色。果然学生都是这种顺向思维。这时我发现那位说出不一样规律的学生高高地举起手,我连忙问他:有什么不同意见?生答:也可以是黑色。同学们都看着他,一会儿就有一部分学生赞同了他的说法。我假装糊涂地问:可以是黑色的?只见他不慌不忙地说:如果从左往右看的话就应该是黑色的。这时其他学生也点起头。当学生明白,我假装糊涂,通过学生的自我反思,加深了对规律的本质意义的理解。从不同方向去观察可以找出不同的规律,并学会在解决问题时,注意全方位去考虑。以后学习规律就会容易得多。六、教学反思找规律在新教材中是一个独立的单元,做为新单元的第一课时是非常重要的。这节课,教科书主题图是同学们在开联欢会,要求学生在布置后的教室里找出规律。做为一节新课程改革实施一年来的展示课,我力求在新理念支配下实施教学。设计时根据自己对新课标的理解及自己在课改以来课堂中存在的一些难以解决或困惑的问题,借此机会展示一下与大家商榷。因此,我大胆地对整个教学过程也做了相应的调整,从实际出发,以活动的形式呈现,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活泼,从中感悟规律。反思教学过程,我感觉这堂课真正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在于:1、做中玩、玩中学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要把传统的听中学与看中学转变为主动的、活动的做中学与玩中学,在本节课中,我通过让学生猜一猜、画一画、涂一涂、欣赏图片、设计规律等活动,让学生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践活动中学习,不但让学生在做中学、玩中愉快地学习,同时让学生感悟了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是有用的。2、做中学,学中思思维是以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如果本节课呈现的材料都是有规律的或都是同一方向的,学生对规律的理解就不会那么深刻,所以让学生在观念上经历平衡-失衡-再平衡的过程。片段一中的第三串积木接下来是什么呢?课堂中引起学生的争议。最终学生的结论是因为它没有规律,而我却故作惊奇:你们说没有规律,那什么是规律?及片段三中的我假装糊涂地问:可以是黑色的?由于有了这样的疑问,才激发了学生的交流与反思,让学生加深了对规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同时这节课也留给我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主要有:1、我走进新课程的误区。我反思了整个过程:本节课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我确认这个设计方案是符合新的课改理念的,课上全班学生兴致勃勃,场面也很热闹,每个学生都在自主参与,自主实践每一个活动。但是,遗憾的是没能在40分钟之内完成而草草收场。这算是一节成功的课吗?怎样才能使活动课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而达到预设的目标呢?如果在设计中减少一、两个活动或某个环节是不是可行呢?于是,我用同样的内容在校教研活动中在自己班级上了一节课。这一次,设计不完全相同,首先,让学生猜积木引出规律后,再表示心中的规律,然后进行找规律,最后学生设计规律。活动中学生有充分感悟和体验的时间与空间,并达到预期的效果。相比之下,我发觉是我进入了新课程的误区导致课的失败。因为,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我忽略了有效教学,以为活动少了就是不符合新理念的课似的。于是,问题就出现了,安排的小组合作留于形式,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没时间引导辨析方法的差异,甚至没时间去尚缺成就感学生的困惑而草草收场。事实证明,其实我们完全可以考虑活动的整合,做到以一带面少设计几个活动。这样既符合课标,又不必担心一节课的任务完不成,那活动效果自然很有效了。2、存在困惑的问题这节课使我真正体会到课堂教学不是一个机械执行教案的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生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涌现许多的想法、出现许多新的问题、暴露许多新的思维。因为学生的想法、问题有可能是我们课前不能预测的。这样的课堂意味着教师会更多的付出,会面临更多的挑战。回顾我的教学过程(片段二)在找规律时,有位学生说出的后面可以画时,大部分学生是一脸茫然。虽说生活中常见规律的存在,但学生对规律的认识可以说熟视无睹。因此,我当时只是肯定了他并表扬他,而没有让其他学生去研究,去讨论还有没有其他的规律。课后,有一位教师提出如果顺着学生的思路继续下去这堂课一定会很精彩。那样的课更适应于新课标的理念,因为,我们提倡课堂上跟着学生的感觉走。但是,当时的我却想到既然每册教材总是由易到难,从浅入深的编排,肯定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如果每节课都跟着个别学生的思维走,那么还有似懂非懂的学生怎么办?对于学生的发现,学生的创造,他们的与众不同,我给予肯定、赞赏,但学生总是有差异的,一个人代替不了全班,新课标提出人人学不同的数学,为什么我们只把目光注意到个别学生的身上,而忽视了绝大多数呢?(难道是我对课标理念错误的理解吗?)另外,对于教材的挖掘,斯苗儿老师说过只要求广度而不是深度。(难道是我对这句话的误解?)因此,课后我请教了那位上过这一课而顺着学生思路进行的老师,她说学生课堂上的表现是无可非议的,只是完成作业本上的作业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因为作业本是根据编排的要求出题的。我知道学生新的想法、新的问题、新的思维都来自学生的实际,都是学生迫切想了解的内容,因而也是教师最应该教、学生最应该学的内容。但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根据学生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思维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呢,而且又符合学生的要求呢?因为我发现一年级的学生已出现了两极分化,如果不恰当地处理,班级中两极分化不是更加严重吗?这节课让我发现我已在课改中迷失了方向,对新课程的教学存有许多困惑,不知道应该如何去寻找教学方式变革中的平衡点了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