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二单元,7* 土地的誓言,1. 背景解读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所眷恋的关东原野,当时已被日本侵略者强占十年之久,作者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2. 内容梳理 全文共有两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的内容:“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故乡热血沸腾。 第2自然段的内容: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莹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牺牲。,【阅读】 整体感知: 1. 如何理解本文土地的誓言这个标题?_ _ _ _ _ _ _,这个标题的中心点是“誓言”。从文章内容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越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这些掷地有声的誓言使读者感同深受。因此,这个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2. 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原野”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_ _ _ _ _ _ _,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变化的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越来越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绍的人称代词“她”了,于是抛开读者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这在修辞上叫作“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