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概论思考题及习题答案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155822701 上传时间:2022-09-24 格式:DOC 页数:47 大小:1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球科学概论思考题及习题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地球科学概论思考题及习题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地球科学概论思考题及习题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思考题及答案绪 论一、名词解释地球科学:简称地学,是一门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自然科学。是地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等六大基础学科之一。地质学:以研究地球的本质特征为目的,是地球科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对象为地球的固体硬壳地壳或岩石圈,研究内容包括物质组成、结构构造,以及地壳和岩石圈的形成和演变历史。二、填空题1、地质学发展经历了18世纪前古代地质思想的萌芽阶段、18世纪19世纪中叶地质学的创立阶段、近代地质学发展阶段三个阶段。2、地质学发展初期,学术界展开了水成论与火成论和渐变论与灾变论两场争论,对地质学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三、判断题正确,错误1、地质学与地球科学研究的内容实际上没有本质区别。2、地球的演变是以渐进的方式持续进行的。地球概说一、名词解释磁异常:指地球浅部具有磁性的矿物和岩石所引起的局部磁场,它也叠加在基本磁场上。实测值经过校正后减去磁场的正常值,其差值为正称正异常,其差值为负称负异常。重力异常:实测重力值多数与正常重力值不符的现象。原因:测点不一定位于平均海平面上;地壳不同部分物质的密度不同。地温梯度:深度每增加100m增加的温度。不同地区地温梯度不同,如亚洲的平均值为2.5度;欧洲为33.5度。岩石圈:软流圈上部的地球部分称为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固体物质。二、填空题1、地球表面积是起伏不平的,可分为陆地和海洋两大部分。2、大陆表面按起伏特征可分为山地、丘陵、平原、高原及盆地等五种地形地貌单元。3、世界上的两大山系为阿尔卑斯喜玛拉雅山系和环太平洋山系。4、海底地形分为大陆边缘、大洋盆地和大洋中脊三大单元。5、大陆边缘分为大西洋、太平洋两种类型。6、大陆边缘由大陆架;大陆坡;大陆基;岛弧;海沟五部分构成。7、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三个圈层。8、根据莫霍面、古登堡面将地球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三、判断题正确,错误 1、某地区重力异常,说明该地区重力值偏高。 2、纵波传播速度快,能够在液体中传播,横波传播速度慢,不能在液体中传播。 3、A地1000米深度处的温度一定比B地800米深度处的温度高。 4、地下的温度、压力,与地壳的密度成正比。 5、古登堡面以上,重力值随深度增加而增加;古登堡面以下,重力值随深度增加而减小。 6、地球的北极为地磁场的N极;地球的南极为地磁场的S极。四、选择题1、岩石密度越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越慢;能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是 C 。 A、高、面波 B、低、横波 C、低、体波 D、高、纵波2、山地的海拔高度最低界限为 ;平原的最高海拔界限为 A 。A、500米、200米 B、1000米、500米 C、500米、100米 D、1000米、200米3、按照高程和起伏特征,大陆地形可分为 种类型;根据海底地形的总特征,海底地形可分为 C 个大的地形单元。A、5、2 B、2、2 C、5、3 D、3、24、大陆架的坡度 ;大陆坡的坡度B 。A、大、大 B、小、大 C、小、小 D、大、小5、地震波能够在地球内部传播说明地球有 ;地壳中的岩石可发生强烈的弯曲说明地球具有 B 。A、弹性、弹性 B、弹性、塑性 C、塑性、塑性 D、塑性、弹性五、简述题1、地球的内部圈层划分依据及划分结果。答:划分依据:主要依据为岩石密度和地震波传播速度。划分结果:根据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将地球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部分。莫霍面以上为地壳;古登堡面以上至莫霍面之间为地幔;古登堡面以下为地核。详细结果:地壳的陆壳部分又分为上地壳(硅铝质) 和下地壳(硅镁质);接近地幔顶部存在低速带,称为软流圈;软流圈以上的固体部分称为岩石圈;地幔细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核细分为液态外核、液-固过渡层和固态内核。2、地震波的传播特点。答: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密度有关,从一种介质到另一种介质,速度将发生变化。地震波分为体波和面波。面波是沿地球表面传播的地震波;体波是在地球内部传播的地震波,体波分为纵波和横波。横波的震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传播速度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不能在液体中传播。纵波的传播方向与震动方向一致,传播速度快,在液体和固体中均能传播。地 壳一、名词解释克拉克值:某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百分含量。岩石结构:是反映岩石矿物中矿物颗粒本身的特点及颗粒之间的组构特点。包括矿物颗粒的结晶程度、粗细及均匀程度、分选和磨圆度等。岩石构造:是指岩石中各种矿物颗粒的空间分布和排列方式。包括机械成因的层理、层面、变形构造;化学成因的构造;生物成因的构造等。地壳均衡:地壳为适应重力作用而不断调整达到平衡的现象。重力异常越高,地壳越薄,莫霍面越浅,反之,地壳越厚,莫霍面越深。这种现象反映了地表质量的过剩(地形隆起)由地壳深处质量亏损(莫霍面的下凹)所补偿。解理:矿物受外力后沿晶体格架规那么裂开的现象。解理的光滑平面称解理面。二、填空题1、固体矿物按内部结构可划分为晶质和非晶质两类两类。2、按矿物的化学成分可将其分为自然元素、硫化物及类似化合物、氧化物、氢氧化物、含氧盐类矿物和卤化物六大类。3、晶体按其生长方式分为一向延长型、二向延长型、三向延长型三种。4、矿物的光学性质包括颜色、透明度、条痕和光泽。5、地壳中的岩石可分为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三大类。 6、根据地壳的结构,可将地壳划分为大陆地壳、大洋地壳、过渡地壳三类。三、判断题正确,错误1、地壳中的矿物都为固体状态。2、氧化物稳定性强,硫化物稳定性差,容易氧化。3、硅酸盐类矿物是主要的造岩矿物。4、地壳越薄,莫霍面越深;地壳越厚,莫霍面越浅。5、矿物的成分决定了它的颜色,即使含有少量杂质,其颜色也不会因此改变。6、如果矿物能均匀地吸收不同波长的光波,那么它可能呈现灰色;如果矿物有选择地吸收光波,那么可能呈现红色或蓝色等彩色。 7、萤石的硬度要大于方解石,刚玉的硬度要小于黄玉。8、岩浆岩变质形成的变质岩称正变质岩,沉积岩变质形成的岩石称副变质岩。四、选择题1、大陆地壳密度 ,大洋地壳重力为D异常。A、大、正 B、小、负 C、大、负 D、小、正2、岩浆侵入深度越浅,岩石的结晶程度越D,陆上沉积岩厚度 海洋中的厚度。A、高、大于 B、低、小于 C、高、小于 D、低、大于3、卤化物在地壳中种类B,沉积岩转变为变质岩。A、多、能 B、少、能 C、多、不能 D、少、不能五、简述题1、三大类岩石的区别,如何相互转化。答:一是成因不同。沉积岩是由各种外力地质作力形成的沉积物在地表或近地表条件下,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为水成的岩石。岩浆岩是熔融状态的岩浆冷凝而成的岩石,为火成的岩石。变质岩是地壳中已形成的岩石(岩浆岩、沉积岩、轻微变质岩等)在高温、高压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下,使原来岩石的成分、结构、构造等发生改变而形成的岩石。且约定由岩浆岩变质形成的变质岩称正变质岩,由沉积岩变质形成的岩石称副变质岩。为压力、温度、热液等作用,改造原岩形成的。二是构造不同。沉积岩的典型特征为具有层理和层面构造。岩浆岩的构造特征为块状。变质岩的构造特征介于上述二者之间,如果是沉积岩变质形成,那么可以保留有层理或层面构造,也可能因变质程度深的缘故成块状,而由岩浆岩变质形成那么成块状。暴露在地表而又处于较高海拔位置的岩浆岩、变质岩,经过风化剥蚀、搬运和沉积作用,形成沉积岩;沉积的岩石因构造运动可能下沉到地壳深处而成为岩浆,或者因温度、压力或热液作用而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变质岩也可下沉到地球深处成为岩浆,岩浆上升后形成岩浆岩。总之,三大类岩石在不断的演化和转化。2、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区别。答:结构与成分:大陆地壳具有双层结构。上部为硅铝层,也称为花岗质层;下部为硅镁层,也称为玄武岩层。硅铝层与硅镁层之间的界面称为康拉德面。大洋地壳缺乏硅铝层,只有硅镁层。大陆地壳密度小,2.7g/cm3; 大洋地壳密度大,3.0g/cm3。大陆地壳厚度大,平均33km,莫霍面深;大洋地壳厚度小,全球洋壳平均厚度68km,莫霍面浅。大陆地壳沉积物厚度大,010km;大洋地壳沉积物厚度小,02km。大陆地壳重力异常以负异常为主;大洋地壳重力异常以正异常为主。大陆地壳年龄老,最早形成于46亿年前;大洋地壳年轻,最老的洋壳形成于2亿年前,大部分那么形成于1亿年以来。 大陆地壳地震波速度分为两部分,硅铝层的纵波速为5.66.0km/s, 硅镁层纵波速为6.8km/s;大洋地壳硅镁层纵波速为6.8km/s。3、地壳均衡的基本原理。答:地壳为适应重力的作用而不断调整达到平衡的现象。一般来说,重力异常越高,地壳越薄,莫霍面越浅,反之,地壳越厚,莫霍面越深。这种现象反映了地表质量的过剩(地形隆起)由地壳深处质量亏损(莫霍面的下凹)所补偿。地球的历史一、名词解释古生物学:研究地史时期生物界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其范围包括各个地史时期地层中保存的一切与古生物有关的资料。包括生物遗体和遗迹,以及与生物活动有关的地质记录。化石:古生物学的研究对象, 是指保存在地层中的生物的遗体和遗迹。标准化石:指那些演化速度快、地理分布广、数量丰富、特征明显、易于识别的化石。利用标准化石不仅可以鉴定地层的时代,也可以用于地层的年代对比。相对地质年代:根据生物的发展和演化把整个地质历史划分为不同历史阶段。绝对地质年代:利用岩石中某些放射性元素的蜕变规律计算岩石的年龄。地层层序律:是指在岩层形成后,如未受到强烈地壳运动影响而颠倒,那么先沉积的在下,后沉积的在上,并保持近于水平状态的现象。简单地讲:未经构造变动而倒转的地层具有下老上新的规律。化石层序律:不同时代的地层含有不同的化石,含有相同化石的地层其时代相同,古生物化石或其组合形态结构越简单,地层时代就越老,反之越新。地层切割律:指岩层、侵入体、断层之间的穿插和切割关系。利用这些关系可以确定相互切割地质体的相对时代,基本原那么是切割者新,被切割者老。组:岩石地层的基本单位,组的含义在于具有岩性、岩相和变质程度的一致性。组或者由一种岩石构成;或者以一种岩石为主,夹又重复出现的夹层;或者由两三种岩石交替出现所构成。二、填空题1、成种作用的模式包括渐变模式、突变模式两种观点。2、地质年代单位为宙、代、纪、世、期五个大的时代单位。3、年代地层单位为宇、界、系、统、阶五个大的地层单位。4、古生代分为寒武纪()、奥陶纪(O)、志留纪(S)、泥盆纪(D)、石炭纪(C)、二叠纪(P)纪六个时代单位。三、判断题正确,错误1、变异促进了生物进化,遗传那么限制了生物的多样性。2、鸟类起源于爬行动物,而爬行动物由两栖类动物演变而来。3、细菌和蓝藻在冥古代出现,震旦纪带壳动物爆发。4、陆生维管植物于泥盆纪出现,恐龙盛行于中生代。5、古生物组合形态简单,地层可能老也可能新,而古生物形态组合越复杂,那么所代表的地层一定较新。6、因为古生物发展是由水生到陆生,所以当地层中含有陆生的生物化石,指示地层老;而地层中的古生物化石为水生的生物时,指示地层新。7、如果地层未发生倒转,那么上部地层新,下部地层老。8、当地质体发生穿插切割关系时,判断的基本原那么是切割者新,被切割者老。9、生物进化演化过程是均匀等速向前发展的,即每隔一定时间,生物就向前发展一步。10、受局部气候影响,即使同一时间段内,全球的古生物总貌也不可能一致。11、地质历史上由于不可知的灾难性事件,导致了一些生物灭绝,但随着地球环境条件的改变,这些灭绝的生物又重新发展起来。12、相对地质年代是利用古生物的演化规律来确定,但不能确定地层的准确的绝对年代。13、古生界生物开始繁盛,白垩纪恐龙灭绝。四、选择题1、蕨类植物比菌藻类植物出现的,裸子植物比被子植物出现的D。A、早、早 B、晚、晚 C、早、晚 D、晚、早2、侵入体比被侵入的地层C,腔肠动物门比原生动物门出现的。A、新、早 B、老、早 C、新、晚 D、老、晚3、印痕是 B 动物在围岩上留下的,印模是 动物在围岩上留下的。A、软体、软体 B、软体、硬体 C、硬体、硬体 D、硬体、软体4、二叠纪属于B,震旦纪属于 。A、古生代、古生代 B、古生代、元古代 C、中生代、元古代 D、中生代、古生代5、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越长,那么假设干年后蜕变产物(子元素)的含量越;地层时代越老,那么所含有的生物越A。A、低、简单 B、高、简单 C、低、复杂 D、高、复杂五、简述题 1、岩石地层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的含义与区别。答:岩石地层单位是区域性的地层单位,依据岩性特征而划分出来的地层单位,可分为四个级别:群、组、段和层。年代地层单位是指一定地质年代内形成的全部地层的总和。2、生物演化有哪些特点。答:进步性:生物演化的总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 阶段性:生物的演化过程不是均一和等速的,而是由缓慢的量变和急速的质变交替出现,在质变中生物大量绝灭和突发演化,从而形成了生物演化的阶段性。 不可逆性:即以前出现并灭绝的种类在以后不会再重复出现。 同时期的一致性:同一个地质历史时期生物界的总貌具有全球的一致性,这一特征使得全球地层对比成为可能。地质作用概述一、名词解释地质作用:地质学将自然界引起地壳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及地表形态等发生不断改变和发展的各种作用称地质作用。地质营力:将引起地质作用的各种自然动力称作地质营力。外力地质作用:由地球以外的能源引起。如太阳能和宇宙空间能,其中太阳的幅射能起主要作用。主要引起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物质循环运动,形成了风、流水、冰川等地质营力。外力地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地表,它使地壳表层原有的矿物和岩石不断遭受破坏,又不断形成新的矿物和岩石;它促使某些元素不断富集或分散,并形成可供开采利用的矿产;同时也引起地表形态不断变化。内力地质作用:由地球内部的能源引起,包括地球内部热能、重力能、旋转能等。内力地质作用可以促使岩石圈的某部分(板块)发生缓慢的水平位移及垂直方向的上升和下降,并可使其发生分裂和碰撞,还可导致发生地震活动、火山作用及各种构造变动等等。二、填空题1、按地质作用的介质条件将外力地质作用分为海水的地质作用、大陆上的地质作用两类。2、按地质作用方式将外力地质作用分为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成岩作用五类。3、风化作用方式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三种形式。4、外力地质作用的主导影响因素为气候和地形。5、内力地质作用包括构造运动、地震作用、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四种作用方式。三、判断题正确,错误1、干旱气候区风化作用比潮湿气候区强烈。五、简述题1、外力地质作用与沉积岩形成的内在联系。答:外力地质作用方式分为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外力地质作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沉积岩的形成过程,即岩石通过风化、剥蚀被破坏,通过搬运作用而将破坏下来的物质带走,被带走物质的物质在适当的场所重新沉积下来,最后通过成岩作用而形成新的沉积岩。2、内力地质作用与外力地质作用的关系。 答:内力地质作用形成了地表的高低起伏,而外力地质作用又破坏了内力地质作用形成的这种地形和产物,地形高处遭受剥蚀,低处接受沉积,重塑地表形态,总体为“削高填低。 风化作用和河流概述一、名词解释风化作用: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环境下,由于气温变化,大气、水和水溶液的作用,以及生物的生命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使岩石在原地遭受分解和破坏的过程。物理风化作用:主要是在温度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下,岩石在原地发生的机械破坏作用。它使岩石裂开或崩解,形成大小不等的碎块,但其成分却未发生显著的变化。化学风化作用:是指水溶液与地表附近的岩石进行化学反应,使岩石逐渐分解的过程。化学风化不仅破坏了原岩,而且分解或溶解了部分原矿物,形成了一些新矿物。生物风化作用:是指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和尸体腐烂分解过程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包括生物机械风化作用和生物化学风化作用。风化壳:地壳表层岩石经机械、化学风化后形成的松散物保留在原地称残积物。 残积物经生物风化,便使这些松散的无机物中含有生物生长必不可少的有机物腐植质。这种具有腐植质、矿物质、水和空气的松散物质称为土壤。由残积物和土壤构成的覆盖在陆地上的不连续薄壳称风化壳。横向环流:水质点常在垂直其流动方向上呈螺旋状有规那么地变化,这种螺旋状水流称为环流,当环流轴线与水流方向一致时,称为横向环流。河流的下蚀作用:河水及其携带的碎屑物对河床底部进行破坏,使河床底部降低,加深河谷的作用称为下蚀作用。侧蚀作用:河水及其携带的碎屑物质对河床两侧和河谷谷坡的破坏作用,称侧蚀作用。向源侵蚀作用:下蚀作用在加深河谷的同时,还有向源头方向发展的趋势,河流这种向源头延伸的侵蚀作用,称向源侵蚀作用。侵蚀基准面:指河流注入水体的水面,一般代表下蚀作用的极限。入海河流的侵蚀基准面为海平面;支流注入主流时,主流河面是支流的侵蚀基准面。深切河谷:已经形成的曲流河或者是蛇曲河,在地壳抬升后,河流的下蚀作用增强,河谷加深;河谷在横剖面上呈“V形谷,而在平面是仍保留极度弯曲的形态,这类河谷称为深切河谷。河流阶地:地壳抬升后,原有的河漫滩被抬升,形成了分布在谷坡上,洪水不能淹没、顶面较平坦的台阶状地形称为河流阶地。牛轭湖:极度弯曲的河流截弯取直形成牛轭湖。蛇曲状河流中,由于洪水期水量突然增加,侵蚀能力突然增强,水流会冲溃曲颈直接流入下一河弯,这种现象叫河流的截弯取值,被遗弃的弯曲河道称牛轭湖。夷平面:当地表演化到达准平原阶段之后,如果地壳上升或海平面下降,那么,下蚀作用重新加强,使原来的准平原抬升,再经流水侵蚀改造,又形成广大地区内有许多海拔高度大体相同的XX,称之为夷平面。 二、填空1、一个完整的风化壳从上到下分为土壤层、残积层、半风化岩石层、基岩四层。2、物理风化作用主要分为温差风化、冰劈作用、盐类的结晶与溶解、层裂或卸载作用。3、化学风化作用主要分为溶解作用、水解作用、氧化作用、水化(水合)作用四种方式。4、生物风化作用主要分为生物的机械风化作用、生物的化学风化作用两种方式。三、判断题正确,错误1、山区河流以侧蚀作用为主。2、气候越潮湿,物理风化作用越强。3、生物风化作用往往伴随着化学作用。4、土壤层实际上是风化的残积物,只不过其中有腐殖质的加入,适宜植物生长。5、沉积岩比岩浆岩更容易风化,因为岩浆岩更坚硬。6、昼夜温差越大,岩石越容易风化。7、幼年期河流以侧蚀作用为主,壮年期河流以下蚀作用为主。四、选择题1、沉积岩成 C ,岩浆岩成 。A、块状、层状 B、层状、层状 C、层状、块状 D、块状、块状2、干旱气候区以D风化为主,潮湿气候区以风化为主。A、物理、物理 B、化学、化学 C、化学、物理 D、物理、化学3、河流的河床高度弯曲称为A,河流的侵蚀作用方式以作用为主。A、蛇曲河、机械 B、曲流河、机械 C、蛇曲河、溶蚀 D、曲流河、溶蚀4、黄铁矿氧化后形成C,硬石膏吸水后转变为。A、磁铁矿、石膏 B、磁铁矿、滑石 C、褐铁矿、石膏 D、褐铁矿、滑石5、物理风化作用D岩石的成分,化学风化作用岩石的成分。A、改变、改变 B、不改变、不改变 C、改变、不改变 D、不改变、改变6、古风化壳存在,说明岩石曾B,正长石水解后形成。A、暴露地表、绿泥石 B、暴露地表、高岭石 C、埋藏地下、高岭石 D、埋藏地下、绿泥石五、简述题1、物理风化作用及产物的特点。答:物理风化作用是一种纯粹的机械破坏作用,其结果使岩石崩解碎裂,形成大小不等、形状各异、棱角明显的岩石碎块,其成分与原岩一致,不产生新的物质。2、古风化壳的研究意义。答:恢复古地理、古气候。恢复古构造运动历史。指导找有关的矿产。如铁矿等。 避免工程建筑地基不牢,浪费财物力,甚至造成危害。3、化学风化作用及产物的特点。答:化学风化作用的特点是既破坏了原岩,降低了原岩的强度,又生成了新矿物。化学风化作用的最终产物包括三部分:一是易溶于水中的可迁移物质,易溶物质在水中常以真溶液形式迁移,如K+ 、 Na+离子;二是难溶于水的可迁移物质,常以胶体的形式迁移,如Al3+、Fe2等离子;三是风化残余物,在原地堆积。4、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答:风化作用的强弱主要取决干自然地理条件和组成岩石的矿物性质。 包括气候条件的影响、地形条件的影响、岩性的影响三方面因素。气候的影响:气候包括气温和降水量两方面因素。昼夜温差大的地区,岩石物理风化作用强,温度高的潮湿地区化学风化作用强。降水量大的地区气候潮湿,有利于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作用;降水量小的地区出现干旱气候,物理风化作用显著;以降雪为主的寒冷区以物理风化作用为主。地形的影响:XX面温差大,风化强,而背阳面那么相反;地形高的地段,一般来说水位低,生物稀少,以机械风化为主;地形低的地段水分充足,生物繁盛,以化学风化和生物化学风化为主。岩性的影响:岩石的成分不同,风化速度不同,比如石英的抗风化能力最强,而基性的橄榄石最易风化;岩浆岩比变质岩、沉积岩易风化;非晶质、等粒结构的岩石易化学风化,难物理风化,不等粒或粗粒的晶质岩石易物理风化,而难于化学风化;节理或裂隙发育的岩石比块状的岩石更容易风化。5、河曲是怎样形成的。答:河曲的形成:在弯曲河段,流水由于惯性力的作用首先直接冲向凹岸,凹岸受到流水的冲刷和磨蚀,下部岩石被掏空,上部岩石因失去支撑而跨塌,于是凹岸便逐渐向下游方向后退;表层河水受到的摩擦力小、运动速度快,不断涌向凹岸,使凹岸水位升高,底部水流因受到摩擦力作用,流速低于表层,与此同时凸岸水位相对较低;在重力作用下,凹岸底部的水便携带着凹岸破坏的物质向凸岸运动,在凸岸的下游侧积起来,使凸岸不断前伸,河道的弯曲程度不断加大,形成曲流河。6、简述瀑布的形成过程。答:由于河床岩石硬度不同,河流下蚀作用速度存在差异,使河流谷底呈阶梯状。坚硬岩石常形成陡坎,河水从陡坎直泻而下,下蚀能力很强,河水冲击力以及其跌落后翻起的河水或砂石不断破坏陡坎的基部岩石,使之逐渐被掏空,形成壁龛,随着壁龛的不断扩大,其上部的岩石不断崩塌,使瀑布后退,其结果是瀑布将最终消失。7、简述河流的地质作用。答:河流的地质作用包括下蚀作用和侧蚀作用。下蚀作用又分为地壳稳定期的地质作用和地壳抬升期的地质作用两种情况。地壳稳定期河流的下蚀作用形成V字形峡谷、瀑布,向源侵蚀作用造成河流的袭夺,形成断头河和袭夺湾;地壳活动期河流的下蚀作用重新增强,形成河流阶地、深切河谷、夷平面。侧蚀作用使河流变得弯曲,河谷加宽,曲流河高度发展形成蛇曲河,并最终导致河流截湾取直现象的发生,形成牛轭湖。河流的搬运沉积作用及地下水的作用一、名词解释岩溶作用:指地下水对岩石、矿物的溶解所产生的破坏作用。三角港:假设河流携带到河口区的碎屑量不足河流和海洋的冲刷转移量,河口区那么形成喇叭形的深水港湾,称三角港。二、填空题1、河流的机械搬运方式分为 推移式 、跃移式、 悬移式 三种。2、三角洲可划分为三层结构,自上而下 顶积层 、 前积层 、 底积层 。3、河流的化学搬运为 真溶液 、 胶体 两种形式。4、河流沉积物的三大场所为 山口区 、 河谷内 、 河口区 。5、河道内沉积物为 河床滞留 、 边滩 、 心滩 。6、根据地下水运动状态,由表层到地壳内部可分为3层,为 饱气带水 、 潜水 、 承压水。三、判断题正确,错误 1、河流携带的泥砂量不足以海水的转移量时,可形成三角洲。2、心滩在剖面上具有二元结构。3、河漫滩在剖面上具有二元结构。4、砾石的长轴总是平行于水流方向。四、选择题1、砂粒级颗粒一般呈C形式搬运,砾石一般以形式搬运。 A、推移、跃移 B、推移、推移 C、跃移、推移 D、跃移、跃移2、当河流的动能等条件改变时,D的碎屑先沉积,比重小的矿物沉积。 A、粗、先 B、细、后 C、细、先 D、粗、后3、决口扇属于B亚相,心滩属于亚相。 A、河道、河道 B、堤岸、河道 C、堤岸、堤岸 D、河道、堤岸4、岩石能够储存水说明具有 B 性,岩石允许地下水流动说明具有 性。 A、孔隙、孔隙 B、孔隙、渗透 C、渗透、渗透 D、渗透、孔隙五、简述题1、简述心滩的形成过程。答:一是在洪水期,河内形成双向环流,表流由中央向两测,底流由两侧向中央汇聚,由于底流的相互作用和碎屑物的重力作用,使得碎屑物质在河心沉积心滩;二是河流由窄河段进入宽河段因流速降低,水流携带的物质卸载形成心滩;三是河床中存在障碍物引起流速降低,导致水流携带的物质卸载形成心滩。心滩形成后因流水的冲刷作用又使沉积物向下游移动。2、简述河流机械搬运方式。答:河流的搬运作用方式可分为机械搬运和化学搬运两种方式,但以机械搬运方式为主。机械搬运可细分为推移式、跃移式和悬移式三种。推移式:流水对碎屑物产生推力,并使其沿河道底部滚动和滑动的搬运方式。碎屑颗粒以砾石为主。砾石长轴垂直于水流方向,且粗大砾石的最大扁平面总是指向河流上游方向,据此可恢复古代河流的流向。 跃移式:紊流、涡流、层流对砂粒级碎屑颗粒产生上举力,当上举力大于颗粒重量时,颗粒便离开河底跃入水中;当上举力小于颗粒重量时,颗粒又重新回到河底,这种搬运方式称为跃移式。是砂粒级碎屑颗粒的常见搬运方式。悬移式:当碎屑颗粒的重量小于水流产生的上举力时,颗粒便可在水中呈悬浮式搬运,称为悬移。通常情况下,粉沙和粒土级的颗粒在水中可长期悬浮。3、简述河漫滩的形成过程及沉积物特点。河漫滩:指河床外侧河谷底部较平坦的部分。平水期无水,洪水期被淹没,河谷底部较平坦的部分为边滩。洪水期河水越过天然堤,在边滩上形成沉积,沉积物以细粒的粉沙、泥质物质为主。由于其下部为粗粒的边滩沉积,因而纵向剖面上具有下粗上细的二元结构。 4、古岩溶的研究意义 答:可作为分析地壳运动性质的重要依据,古岩溶存在说明地壳长期以上升为主。有助于分析古地理、古气候,表示曾为温暖、潮湿气候的古陆剥蚀区。找矿意义,石油可储存于古岩溶面上的溶洞中,有些金属矿物也与溶洞有关。冰川和风的地质作用 一、名词解释风的地质作用:指大气在水平运动中对地表进行破坏,并将破坏的产物搬运至它处沉积的过程。冰川:指大陆上由早年积雪形成的能运动的冰体。二、填空题1、冰川分为 山岳冰川 、 大陆冰川 两种类型。2、冰川刨蚀作用方式分为 挖掘作用 、磨蚀作用 两种形式。3、冰碛地形包括终碛堤 、侧碛堤 、中碛堤 、鼓丘 四种。4、风蚀作用方式分为 吹蚀 、 磨蚀 两种方式。5、荒漠分为 岩漠 、 沙漠 、 砾漠 、 盐漠 四种地形。6、风成砂的层理通常具有高角度、厚度较大的交错层理 的特点。三、判断题正确,错误 1、三个以上冰斗包围的地形,往往形成岩壁陡立的金字塔形山峰。2、在强烈单向风盛行的条件下,新月形沙丘进一步发展成为纵向沙丘。四、选择题1、 A常出现在荒漠的低洼地带,风成砂的分选性 。 A、盐漠、好 B、砾漠、好 C、沙漠、差 D、岩漠、差五、简述题1、冰碛物的类型及主要特点。答:成分与原岩基本一致,不稳定成分多;分选性差,大至漂砾,小至粘土;磨圆度差,仅少数棱角被磨钝; 冰碛砾石表面常有磨光面,表面上具擦痕;砾石及岩块无定向排列;2、风成砂的特点。答:分选性极好、磨圆度高;最稳定矿物 (石英)含量高,一般不含云母;较粗的砂粒表面因氧化致使锰和铁析出,形成鲜艳的颜色,俗称沙漠漆;风成砂中不含任何生物遗迹;成砂的层理特点为高角度、厚度较大的交错层理。颗粒表面常呈毛玻璃状。湖泊与沼泽的地质作用一、名词解释构造湖:构造湖是由地壳构造变动形成的湖盆贮水而成的湖泊。沼泽:指地面异常潮湿、植物大量生长,并有大量泥炭堆积的地方。沼泽地区的潜水面位于地面附近,土层常年处于过湿状态。如果地表土层中的水分只是季节性处于过饱和状态,那么称为沼泽化阶段。潮汐:由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作用引起的海面周期性升降现象称为潮汐。滨海:是海陆交互地带,其范围是低潮线与最大浪潮所能冲击到的上界之间的地带,它属于海岸带的一部分,可分为前滨和后滨两个亚环境。二、填空题1、湖泊的成因分为内力地质作用形成的湖泊 、外力地质作用形成的湖泊 两种方式。2、按泄水方式可将湖泊分为 泄水湖 、 不泄水湖 两类。 3、湖水的运动方式总体上可分为 垂直运动 、 水平运动 两种。4、褐铁矿和赤铁矿指示 氧化 环境;菱铁矿指示 半氧化 环境;黄铁矿指示 还原 环境。5、盐湖沉积分为 碳酸盐岩 、 硫酸盐 、 卤化物 、 沙下湖 四个阶段。6、沼泽形成的原因分为 湖泊发展晚期沼泽化 、 陆地沼泽话 两类。7、根据海水深度,结合海底地形和生物群特征,可将海洋分为 滨海 、 浅海 、 半深海 、 深海 等四个环境分区。8、海水的运动方式具体可以划分为 波浪 、 潮汐 、 洋流 三种。9、滨海可分为 前滨 、 后滨 两个亚环境,详细划分时,包括了浅海的部分地区,从而分为后滨、前滨 、临滨、滨外四个亚环境。三、判断题正确,错误1、砂岩海岸经过海蚀作用后可形成波切台。2、磁铁矿指示氧化环境,黄铁矿指示还原环境。3、沼泽生成石油,湖泊生成煤炭。4、潮湿气候区可形成锰、铝沉积,碳酸钙仅沉积于干旱气候区的湖泊中。5、海岸砂岩的分选性比风成砂好。6、盐湖沉积后期,卤水物比硫酸盐类先沉积。四、选择题1、潮湿气候区湖泊以A沉积为主,干旱气候区湖泊 沉积作用强。 A、机械、化学 B、化学、机械 C、机械、机械 D、化学、化学2、近滨的界限位于 和 之间。 A、浪基面、低潮线 B、低潮线、高潮线 C、浪基面、高潮线 D、高潮线、特高潮线3、后滨的界限位于D 和 之间。 A、浪基面、低潮线 B、低潮线、高潮线 C、浪基面、高潮线 D、高潮线、特高潮线4、大陆架部分包括B和两个海洋环境分区。 A、前滨、浅海 B、滨海、浅海 C、后滨、浅海 D、浅海、半深海5、深水波为A波,浅水波为波。 A、对称、不对称 B、对称、对称 C、不对称、对称 D、不对称、不对称五、简述题1、成油和成煤过程。答:石油的生成过程:有机质来源:沉积有机质来源于生物圈中种类众多的动植物,但就生成油气而言主要是低等的水生的动植物。沉积有机质经过压实脱水、生物菌解,以及高温、高压等复杂的过程,发生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形成三种类型的物质,即烃类物质、沥青和干酪根。干酪根在高温高压下分解形成石油。油气生成的条件:地质条件,长期、持续稳定下降的沉积环境是油气生成的重要条件之一;动力条件,包括细菌作用、催化作用、热力作用和放射性作用。煤的形成过程:木质物质经过细菌分解,氢氧挥发,碳的含量增加,形成泥炭,含碳量59%;泥炭经过压实、脱水、胶结和碳化作用形成褐煤,此时含碳量69%;褐煤在温压的继续作用下变成具有明显光泽的烟煤,含碳量82%;如果烟煤继续受温压作用,那么形成含碳量95%的无烟煤。2、潮湿与干旱气候区湖泊沉积物的特点。答:潮湿气候区湖泊的沉积作用可分为机械的、化学的和生物的三种。、机械沉积作用:当地面流水流入湖泊后,较粗的砾、砂可形成湖滩、砂洲、砂坝及砂咀等类似于海岸带所见的各种堆积地形,在河流入湖处形成湖滨三角洲。 较细的粉砂及粘土等那么被搬运到湖心堆积下来,形成具有明显水平薄层理的泥质沉积物-湖泥。 湖泊的碎屑沉积常呈环带状分布。、潮湿气候区湖泊的化学沉积作用 易溶盐类的元素如CI、S、K、Na、Ca、Mg等元素能呈离子状态被地面流水和地下水带入湖中。一些活动性不强的元素,如Si、Mn、P、Fe、AI等,以及某些微量元素也可以呈胶体或被吸附的状态由各种水体带入湖泊中,通过生物化学方式沉积,或者以胶体凝聚的方式沉积。因淡水湖中含盐量低,易溶盐类因很难形成沉淀。只有Fe、Mn、Al的氧化物及部分碳酸钙可以沉淀下来。、潮湿气候区湖泊的生物沉积作用潮湿地区湖泊中生物繁多,包括生长在湖滨的乔木及浅水中的草本植物、生活在淡水或微咸水中的漂浮生物、游泳生物和底栖生物等,这些生物死亡后,它们的遗体大量堆积在湖底,与泥质沉积物等混杂在一起,成为富含有机质的沉积层。这种沉积层是形成煤、石油、油页岩等可燃有机矿产的原始物质。干旱气候区湖泊的沉积作用沉积类型及特点:干旱气候区的湖泊仍然以机械沉积作用为主;但因注入水量少,蒸发量大,化学沉积作用占显著地位,化学沉积物包括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卤化物等;生物沉积作用较弱。海洋的搬运和沉积作用一、名词解释泻湖:因沙嘴、沙坝扩大相连,而形成的与大海隔离的海湾。泻湖中的水可通过潮道与大海半疏通,即在高潮时疏通,低潮时隔离。风暴沉积:泛指台风、飓风、海啸等引起沉积。浊流:载有大量悬浮物质的高密度水下重力流。压实作用:是指沉积物在上覆水体和沉积物的负荷压力下,水分排出、孔隙度降低及体积缩小并转变为固结的岩石过程。胶结作用:是指从孔隙溶液中沉淀出的矿物质(即胶结物)将松散的沉积物粘结成为沉积岩的过程。重结晶作用:指随着岩石埋藏深度加大,在压力增大、温度升高的情况下 ,沉积物中的矿物部分发生溶解和再结晶,使非晶质变为结晶质,细粒晶变为粗粒晶,从而使沉积物固结成岩的过程。成岩作用:由松散的沉积物转变为沉积岩的过程称为成岩作用。生物礁:生物原地生长堆积形成的抗浪块体。抗浪块体中的大部分生物保持生长生态特征(35%),地貌上呈明显的凸起。沿岸堤:是在高潮线附近,由波浪引起的泥砂横向移动形成的大致平行海岸的堤状地形,通常是由粗大的碎屑物、海生贝壳碎片和重矿物等碎屑组成,常发育着双倾向、缓倾斜的交错层理。沙坝:是离岸有一定距离、平行海岸、由砂质沉积物组成的垅岗地形。其顶部可露出海面或被淹没。被淹没的称水下沙坝。沙嘴:在海湾外地区,由砂粒组成的、其一端与陆地相连,尾部伸入海中的垅岗地形。沙咀是当沿岸流由海岸岬角部分进入海湾,因水域变宽,流速下降,使所挟带的砂粒堆积下来而形成的。二、填空题1、海岸按岩性可分为 基岩海岸 、 砾质海岸 、 砂质海岸 、 泥质海岸 四类。2、潮坪沉积由岸至海分别为 泥坪 、 混合坪 、 砂坪 三类。3、根据泻湖的盐度可将其分为 淡化泄湖 、 咸化泄湖 两类:4、生物礁类型分为 岸礁 、 环礁 、 堡礁 三种。5、成岩作用分为 压实作用 、 胶结作用 、 重结晶作用 三个阶段。三、判断题正确,错误1、海岸砾石的长轴一般垂直于海岸方向。2、泻湖的盐度比海水高。四、选择题1、沙滩多分布于A岸地区,泥滩分布于岸地区。 A、开阔海、障壁海 B、障壁海、开阔海 C、开阔海、开阔海 D、障壁海、障壁海2、沿岸堤分布在 A附近,沙坝位于。 A、高潮线、浅海区 B、高潮线、滨海区 C、低潮线、浅海区 D、低潮线、滨海区五、简述题1、潮坪沉积的环境及沉积物特点。答:潮坪沉积是指无强烈的波浪作用而以潮汐作用为主的平缓海岸地带形成的沉积。 潮流可把泥沙带至潮坪,退潮时沿潮沟把较粗的碎屑带至海中,细粒碎屑那么在潮坪上堆积下来。可见双向斜层理、波痕、泥裂等,潮坪上具有海生生物与陆生生物混杂的现象。 沉积物分布:由高潮线向低潮线其沉积物由细(泥)变粗(砂)的反分带现象。由岸至海分别为泥坪、混合坪和沙坪。2、简述成岩作用的阶段及特点。答:由松散的沉积物转变为沉积岩的过程称为成岩作用。 在成岩过程中,沉积物中的水分逐渐排出,孔隙度减少,密度加大,松散颗粒被胶结或发生重结晶作用,形成固结的岩石。成岩作用的主要方式有三种,即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重结晶作用。 压实作用主要是沉积物中水分排出、孔隙度降低及体积缩小的过程;胶结作用是孔隙溶液中沉淀出的矿物质,胶结松散的沉积物,使其粘结成为岩石的过程;重结晶作用主要发生在化学岩、生物岩及生物化学岩中,随着沉积物藏深度加大,温度、压力升高,矿物通过重结晶作用使沉积物固结成岩的过程。3、简要说明滨浅海地区沉积环境划分依据及沉积物类型。答:滨海沉积环境划分的依据:狭义的滨海主要是根据潮汐作用来划分,分为前滨和后滨两个亚环境;广义的滨海划分依据为潮汐和波浪作用来划分,划分为后滨、前滨、近滨和滨外四个亚环境;另外根据海岸的障壁岛发育情况又划分了潮坪、泄湖等沉积环境。滨海沉积物的主要类型滨海沉积包括碎屑沉积、化学沉积和生物沉积三种类型。开阔海滨海碎屑沉积主要为海滩沉积,海滩进一步分为砾滩、沙滩、泥滩三类;同时可形成沿岸堤和沙坝沉积。障壁海碎屑沉积主要为沙嘴、障壁岛、沙坝以及潮坪区的泥质沉积物。此外风暴作用可在后滨形成风暴沉积。滨海的化学沉积主要为碳酸盐岩沉积。滨海的生物沉积物多为贝壳碎片,从而形成贝壳堤或贝壳沙坝。内力地质作用一、名词解释构造运动:由于地球内部原因引起组成地球物质的机械运动。在构造运动的影响下,岩石的原始层位发生变位和变形。岩层:指由成分大体一致的物质组成,上、下两个平行或大致平行的分界面(层面)为界的一套岩石。岩层的产状:是指岩层在三维空间的位置(或产出状态)。岩层的产状要素:走向、倾向和倾角。 地质构造:在构造运动的影响下,岩石发生构造变动形成的各种形态的几何形体称地质构造。 岩相:指特定沉积环境中的岩石特征及生物特征的组合。换句话说,通常把能够反映沉积岩形成环境的岩石及其所含生物化石等特征的组合称为岩相。整合接触:指上、下两套地层之间产状平行、岩层地质年代连续的接触关系。它反映了一个地区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的构造条件下,沉积盆地缓慢下降,沉积物连续堆积而形成的接触关系,无明显的地壳运动和剥蚀作用。平行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间有明显的沉积间断、地层时代不连续,而且产状一致的接触关系。上下两套地层间有一剥蚀面。角度不整合:有沉积间断、地层时代不连续、产状也不一致的接触关系。上下两套地层间有一剥蚀面,且呈角度相叠。二、填空题1、地质构造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即 褶皱 和 断裂 。2、岩层的产状三要素为 走向 、 倾向 、 倾角 。3、岩层产状可分为 水平 、 直立 、 倾斜 三种类型。4、地层的接触关系可分为 整合 、 不整合 。5、不整合接触分为 假整合 、 角度不整合 两类。三、判断题正确,错误1、巨大的褶皱山系是地壳垂直运动的结果。2、整合地层与假整合地层总是表现为地层产状的一致性。3、上下地层之间古生物化石不连续,说明一定缺失地层 。四、选择题1、平行不整合说明地壳可能发生过 运动,角度不整合一般说明地壳发生过 C 运动。 A、升降、升降 B、水平、水平 C、升降、水平 D、水平、升降2、某一沉积环境下,沉积的地层厚度大于该环境的水体深度,说明地壳曾经 ,相反沉积的地层厚度小于该环境的水体深度,那么说明地壳曾经D。 A、抬升、抬升 B、沉降、沉降 C、抬升、沉降 D、沉降、抬升五、简述题 1、倾斜岩层的地表出露宽度及变化特点。答:倾斜岩层的倾角大于0小于90,地层出露时具有以下特点:在地形地质图上,岩层的地质界线与地形等高线相交。而且它穿越沟谷和山脊的地质界线均呈“V字形,这种规律称为“V字形法那么。岩层未倒转时(正常层序),顺倾向地层依次由老到新出露。倾斜岩层的地表出露宽度变化情况较为复杂,取决于岩层的倾角、地面坡度、岩层厚度、以及地面与岩层面的关系等。 a当地面与岩层面倾向相同,倾角越接近,地表出露宽度越大; b当两者倾向相反,彼此愈接近垂直时,出露宽度越小; c当地面水平、岩层厚度一定时,岩层出露宽度与岩层倾角成反比,倾角越大,出露宽度越小。2、如何识别不整合。答:不整合面是地壳运动的产物,识别不整合面对于油气成藏及分布规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古生物标志。上、下地层中的古生物所代表的地质时代相差很远,古生物演变存在不连续现象,或者生物种群迥然不同。沉积间断标志。上、下两套地层在岩性和岩相上差别家教大,中间存在古侵蚀面,常有古土壤层、及锰、铁和铝土矿等矿床。古构造标志。上、下两套地层产状不一致。地震剖面上通常较清楚。岩浆作用与变质作用一、名词解释岩浆作用:岩浆形成后,沿着构造软弱带上升到地壳上部或喷溢出地表,在上升、运移过程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岩浆的成分又不断发生变化,最后冷凝成为岩石,这一复杂过程称为岩浆作用。侵入岩:岩浆侵入地壳中但未喷出地表,并冷凝固结形成的岩石称侵入岩。喷出岩:岩浆喷出地表,并冷凝固结形成的岩石称喷出岩。杏仁构造:熔岩冷却时形成的空洞,被后期物质充填后形成形似杏仁的构造称之为杏仁构造。变质作用:在地下特定的地质环境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使原有岩石基本上在固体状态下发生物质成分与结构、构造变化而形成新岩石的地质作用称为变质作用。重组合作用:原岩总体化学成分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原有矿物或矿物组合转变为新的矿物或矿物组合的作用。重组合作用的主要特点是除水和二氧化碳参与外,一般无物质的带入带出,有新矿物的形成和原矿物的消失。可分为同质多相转变和脱水(及水化)反应。交代作用:变质过程中,化学活动性流体与固体岩石之间发生的物质置换或交换作用,结果是形成新矿物,岩石的总体化学成分发生改变。混合岩化作用:由变质作用向岩浆作用过渡的一种超深变质作用。主要特点是原岩局部或部分重熔的物质与尚未重熔的固态物质发生互相交插与混合,通常是区域变质作用在地热流作用下进一步发展的结果。二、填空题1、岩浆作用可分为 喷出作用 、 侵入作用 。2、根据SiO2含量,岩浆可分为 酸性 、 中性 、 基性 、 超基性 四种基本类型。3、按火山通道的形状,火山可分为 裂隙喷发 、 中心式喷发 两种类型。5、火山喷出物分为 固态 、 液态 、 气态 三种。6、浅成侵入的深度为 小于3公里 ;深成侵入的深度为 大于3公里 。7、岩浆的分异作用可分为 熔离分异 、 结晶分异 、 气态分异 三种形式。8、变质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 温度 、 压力 、 化学活动性流体 。9、变质作用的方式分为 重结晶作用 、重组合作用、交代作用三种。10、变质作用的基本类型包括接触变质作用 、动力变质作用 、区域变质作用 、混合岩化作用 四种。三、判断题正确,错误1、岩溶作用属于外动力地质作用,熔离分异作用为内动力地质作用。2、矿物的脱水反应属于交代作用,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有物质的带出。3、气态分异作用是岩浆分异作用的一种,是岩浆早期的一种分异作用。4、岩浆的侵入作用为火山活动的一种形式。四、选择题1、交代作用过程中,B为主要因素,重结晶作用中,为主要因素。 A、温度、压力 B、热液、温度 C、压力、温度 D、热液、压力2、火山弹属于B喷出物,火山角砾岩为喷出物。 A、固态、液态 B、固态、固态 C、液态、液态 D、液态、固态3、重结晶作用的结果,矿物的成分,交代作用的结果,矿物的成分A。 A、不变、变化 B、变化、变化 C、不变、不变 D、变化、不变五、简述题1、简述岩浆演化特点。答:岩浆的演化包括岩浆的分异作用和同化混染作用。岩浆的分异作用是指成分均一的岩浆,在没有外来物质加人的条件下,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分化为假设干成分不同的岩浆的过程。可以发生在岩浆尚未上升之前,也可以发生在上升的过程中,分异方式主要有熔离分异作用、结晶分异作用和气态分异作用三种。同化混染作用是指岩浆熔化围岩,使围岩中某些化学成分通过化学反应或直接熔融而加人到岩浆中去,从而使岩浆成分发生改变2、简述变质作用的类型及特点。答:变质作用可分为四种类型。接触变质作用指岩浆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带上,主要由岩浆活动所带来的热量及挥发性流体所引起的一种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指在定向压力作用下,岩石发生破碎、变形以及重结晶等作用。这种变质作用主要发生在相邻两个岩石块体之间,即构造的接触带上,所以动力变质作用又被称为断裂变质作用。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