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无处不在》教学设计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53453677 上传时间:2022-09-1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1.8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无处不在》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美无处不在》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美无处不在》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美无处不在教学设计柴青青 余姚市第一实验小学TEL:13586922632教材分析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无处不在新老版本教学参考用书 对比分析简笔表版 本2005年版第十二册第10课2014年版六年级下册第12课对比分析学习领域欣赏评述造型表现学习方式方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编写思路让学生通过欣赏、品评活动,让学生通过微距摄影的拍摄、欣赏、品评活动,认识到只有留心关注生活中的事物,才会发现美的存在,才会感受到美无处不在。教学宗旨相同。教学宗旨相同:新老教材在编写的时候出发点是相同的,即通过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开展,让学生认识到只有留心关注生活中的事物,才会发现美的存在。教学条件成熟:随着现代数字摄影的迅猛发展,尤其是手机的普及与手机摄像功能的飞跃式进步,使得“摄影”成为普通大众容易上手的事。如果能通过教学,使学生带着一定的意识,在构图、色彩、光影乃至主题等方面都有所思考,那么这种教学将极具价值。学习方式改变:新教材更加注重实践与操作。因为欣赏“别人发现”的美,并不等于“自己发现”的美。因此,新教材通过数字摄影这一表现形式让学生试一试、练一练,通过亲眼观察、亲手拍摄和亲身体验,逐步从被动地欣赏转入到主动地发现。通过这样一个转变,“美”不再需要依附于他人的视角,不再需要依附于别人的感官,而是自己实实在在地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景象。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有较多接触手机、相机、平板电脑等数字设备的机会,不少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拍摄经历,这为本次教学的开展提供了较好的技术支持。但是,由于日常学习压力的增大,加上每天面对相同的事物,一些学生已经从低幼时期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对未知领域充满强烈探索欲望的心理状态,逐渐变得对身边的事物熟视无睹,甚至漠不关心。这是本课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微距摄影的相关知识,初步运用聚焦、对比和不同角度拍摄等方法进行微距摄影。过程与方法:通过视频导读、示范引导、自学辅导、对比探究等系列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掌握运用平板进行微距摄影的简单技巧,并尝试运用多种微距摄影方法拍摄同一对象,表现出不同的美感特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践感受微距摄影的独特魅力,增强愉悦的审美体验,培养积极主动的审美意识,从身边常见的事物中发现美、体验美、感受美。教学重难点重点:以朱赢椿演讲视频慢下来、微信资料等待和教师示范作品为教学切入口,引导学生发现只要我们认真观察、留心发现,美就在身边。难点:能理解并运用微距摄影方法中的精简聚焦、对比和拍摄角度等,进行取景构图,拍出具有一定美感的作品。教学准备教师:布置教室,包括学生用平板电脑,无线局域网一套,单反相机一台,三脚架一个,6组花卉盆景静物,4组架上照片,2组黑板展示照片和3组落地照片;教师用ipad一台,keynote课件一份,教学视频2个。学生:了解平板电脑的基本操作方法,包括拍摄照片和查看照片;掌握上传平板中的照片到云盘的操作方法。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揭示微距1.亲近生活,感受摄影平民化教师先后出示图1-3,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手机摄像头,感受手机摄像功能的发展,以及手机照片的广泛运用。 图1手机摄像头展示 图2手机拍照实例 图3手机照片应用2.欣赏视频,感受有意拍摄的独特价值 图4 朱赢椿慢下来视频截图 图5 罗丹名言朗读填空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随意拍摄”和“有意拍摄”两种不同的拍照方式。接着简介朱赢椿老师后播放其演讲慢下来(图4)视频片段朱赢椿慢下来演讲稿选段:这是我校园散步的时候,我想这个场景在北京到处都可以见到,就是一条路,两边长一点杂草、杂树而已。这有什么呢?但如果我们上班夹着包,或者拿着手机发短信的时候,你根本无心在日常生活中去发现这些风景。那么这个照片大家看,真的没有什么。我告诉大家,只要你慢下来,就会有收获。 慢下来,我发现刚刚下过一场雨,下过雨后前面有一个小水塘。大家可以看到,靠着画面的下方有个水塘,停下来不要走,蹲下来看一看。唉!这时候你会发现这里有个东西,是一只小蜗牛在缓慢地爬行,但我想如果你走得快,你根本就看不到。 如果说你还是看不清楚,那我想你能不能把自己人的姿态放低,趴下来看,你会发现,这个很小的水洼变成了一个湖,这个蜗牛正在湖边散步。风景就是这样,你的心有多大,风景就有多大。并不是说你跑到张家界,跑到九寨沟你就会怎么样,这时候风景变大了。 后来这只蜗牛我就带着它,我给它化妆了一下,春天的花瓣落在上面,这张照片很多人喜欢下载,做成电脑的屏保。我说这太简单了,你只要慢下来,蜗牛到处都有啊。,并提出观看要求:仔细聆听,记住你认为最重要的话。学生甲:只要你慢下来,就会有收获。学生乙:心有多大,风景就有多大。教师在肯定两位学生的基础上,希望全体学生学习朱老师观察、记录和用照片表现生活的方式,慢下来,不要急匆匆走过身边的美景。3.朗读填空,导入课题教师简介罗丹后出示问题(图5),请学生“朗读填空”罗丹的名言。学生甲: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 眼睛 (图8)。教师表扬学生后导入课题:是的,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我们认真地观察和用心地发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美无处不在。【设计意图】从手机摄像功能的介绍开始,让学生感受到拍照正在成为普通大众的一种日常行为,从而激发学生对本次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接着以南京师范大学朱赢椿演讲视频为切入口,引导学生回味朱老师的经典话语,体会慢下来的生活方式和蹲下来、趴下来的观察方式可以让我们发现平时不曾注意的美初次感受美就在身边。二、对比观察感受微距1.同一角度不同距离拍摄作品对比 图6 微距拍摄 图7 常规距离拍摄 图8 对比分析图教师先后出示教师拍摄作品二件(图6-7),请学生猜一猜拍摄内容,再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发现二者的异同。接着出示图8,指导学生进行判断练习:假如用圆形代替玉米,当教师站在红色的脚印拍的时候,有可能拍出来的是哪件作品?学生甲:是作品二。教师:为什么?学生甲:因为是近距离拍的。教师在肯定学生的基础上归纳:我们把这样一种近距离拍摄的摄影方法称为微距摄影。【设计意图】通过其他条件相同,拍摄距离不同的作品实例,请学生对比探究微距摄影的第一要素:近距离拍摄。以学生身边农田中常见的玉米为拍摄对象,通过教师的亲身示范再次感受美就在身边。三、自学引导了解微距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平板电脑中的“自学材料(一)”(图9-11)自学思考:什么是微距摄影?拍摄时需要注意什么?图9-11学生平板自学材料(一)学生甲:微距摄影是一种近距离摄影。教师:是的,微距摄影的最大特征就是靠近拍摄对象来拍摄。教师追问:假如觉得拍得还不够大,有什么方法?学生乙:还可以(在平板上)双指滑动,放大物体拍摄。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提示拍摄的方法还有很多。【设计意图】通过图文结合的自学资料学习,引导学生发现微距摄影的最大特征即“靠近”拍摄对象进行拍摄,同时还可以通过屏幕模拟镜头控制拍摄对象在画面中的大小,为初次拍摄做好技术准备。四、对景拍摄初试微距1.初次拍摄,尝试微距摄影教师出示作业内容(图12),组织学生用微距摄影的方法进行第一次拍摄(图13),并上传1件作品到云盘(图14)。 图12 第一次作业内容 图13学生拍摄现场 图14学生上传照片到云盘 图15 学生作品 图16 教师调整后的画面 图17 精简聚焦图示2.作业点评,学习微距摄影方法一:精简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第一次作业赏析,重点欣赏学生作品一件(图15)。教师:你觉得自己拍得如何?学生甲:还可以。教师:哪里比较满意?学生甲:那个花。教师:你觉得如果这样拍摄效果是否会更好?(图16,在教师平板电脑上通过双指滑动放大学生作品,重新构图)学生甲:是的(点头赞同)。教师出示图17,引导学生回顾教师拍摄的构图过程,发现微距摄影的第一个方法“精简”:聚焦主要拍摄对象,删减不需要的内容,凸显拍摄主体。3.欣赏视频,学习运用图18 微信资料图解 教师依次出示图18三张照片,带领学生欣赏教师微信资料中一组图片,并通过配乐朗诵我在树下等人的时候 有细细碎碎的小花如雨般落下 无声只是慢慢把地面铺成浅黄 抬头,我并不认识它 却发现树干上长着一只只奇怪的眼睛 上眼线刻画得浓重而深沉 且长长地将两个眼角垂挂 我看他们的时候 它们用这样庄严肃穆的眼神瞪着我 此时,蜻蜓在低低地盘旋 这一棵棵行道树都用眼睛审视我 我有点恍惚仿佛掉进了千与千寻的镜头里(课件显示与朗诵文字相对应的图片),引导学生逐步体会摄影中由大到小的视角转变:大树树干花纹(眼睛)。学生聆听朗诵,观看视频图片中镜头的切换,感受那种由远而近,逐渐聚焦的观察方式。【设计意图】学生的第一次拍摄重点在于通过步伐和镜头控制“拍摄距离”,从而实现微距摄影的基本效果。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回顾教师对比拍摄的作品,从而发现微距摄影的第一个方法“精简聚焦”。最后结合配乐朗诵视频,引导学生学习“整体局部细节”这种观察和拍摄方式。图示、图解来自教师和教师身边的实例第三次感受美就在身边。五、师生互动探究微距1.学习微距摄影方法二:对比(1)动静对比教师组织学生对比欣赏摄影师面对同一朵荷花所拍摄出来的两件作品(图19),从有无“蜜蜂”来感觉照片中“动”与“静”的差异。教师:这只蜜蜂在这照片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图19 动静对比学生甲:增添了一种生气勃勃的感觉。(2)大小对比 图20 大小对比 图21 大小对比图示教师出示图20,提问:两张都有蜜蜂,请问它们的拍摄主体分别是什么?学生甲:第一幅作品是蜜蜂,第三幅作品是荷花。教师肯定学生,并通过课件删减背景,直观展示两只蜜蜂在两张照片中的不同比例(图21),指导学生学习通过大小对比,突出表现主体。(3)疏密对比 图22 疏密对比 图23 疏密对比图示教师出示第四幅荷花作品(图22),通过与去色留边的手绘稿(图23)引导学生发现花蕊线条的密集与花瓣线条的疏松所形成的疏密对比。2.学习微距摄影方法三:角度 图24 教师作品赏析 图25 拍摄角度图示 图26 教材图片赏析教师以自己拍摄的一组作品为例(图24),引导学生发现二者的不同之处。学生甲:第一张照片是从侧面拍的,第二张照片是从上面拍的。教师肯定学生,并引导他们继续思考:除了从侧面和从顶面拍摄,还有没有其他角度呢?(课件出示图25局部)学生乙:可以从下面拍摄。教师表扬学生后出示完整的图25,小结:当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拍摄时,会发现同样一个事物,在我们的镜头下会产生不同的美感(教材图片图26)。3.自学引导,评价巩固 图27 教师作品1 图28 作品2 图29 作品3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刚才的学习所得,赏析教师以一只大黄蜂为拍摄主体的三件作品。学生甲:我喜欢作品1,因为教师提出自己的观点:我最不喜作品1,知道为什么吗?(提示)大家看作品1的主体容易找到吗?部分学生:不容易。教师:为什么不容易?学生乙:因为黄蜂附近还有很多植物。通过师生互动,学生发现作品1中藤条和竹竿的颜色与黄蜂相近,缺少对比。学生丙:我喜欢作品3,因为它是从侧面拍的。教师肯定学生能运用拍摄角度来赏析作品,并解读作品3:这张其实我是仰拍的,蹲在下面往上拍。此时的黄蜂在叶面上呈现出一种倾斜的角度,看起来动感最强烈。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对比作品2与作品3的优劣:作品2的黄蜂也很明显,但是跟作品3比较还是差了一点点,你能不能够感觉出来?学生丁:疏密。教师表扬学生并深入解析:作品2的叶子排列过于紧密,视线受阻,而作品3左边有空阔的天空,凸显了叶子和黄蜂,整体感觉比较轻松。【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同一拍摄对象的不同拍摄作品,引导学生发现微距摄影方法之“对比”和“角度”。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前面学习的知识,赏析教师拍摄的三张大黄蜂,逐渐掌握拍摄要领。在赏析中,运用图片对比、淡化背景、去色留线等方法,聚焦学生视线,直观学习拍摄技巧。两组教学图片来自于教师身边的事物第四次感受美就在身边。六、一物多拍深入微距1.深入拍摄,拍出不同的美感教师出示第二次作业内容(图30),组织学生进行第二次课堂拍摄。学生在教室内,选择同一拍摄对象,从不同的角度,运用对比、聚焦等方式进行拍摄。 图30第二次作业内容 图31学生作品1 图32教师调整后的画面2.作业欣赏,巩固学习成果教师引导学生重点欣赏二件作品。教师:(图31)你觉得有没有比刚才进步?学生甲:进步了。 教师:哪里进步了?学生甲:我觉得主体在画面当中更大了。教师表扬学生选择的拍摄角度非常好,主体明显、画面干净。在肯定的同时,提出修改建议,并通过教师平板电脑,重新构图(图32),提醒学生去除多余的背景。 图33 学生作品2 图34教师作品教师:(图33)你觉得自己拍得怎么样?学生乙:还可以,就是把其他同学的“腿”拍进去了。教师:那么你在拍的时候有什么方法把这个背景简化掉?学生乙:可以再近一点拍。教师:对!可以靠近拍,也可以怎么样? 其他学生:变化角度。教师:是的,你可以换个位置,稍微转一个方向(动作示范)就可以。教师继续组织学生欣赏其他作品,表扬学生在第二次拍摄中的进步。【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学习到的微距摄影的知识,进行第二次课堂作业。然后从微距摄影的角度评价自己或他人的作品,相互学习,提高认识。在赏析中,感受第二次拍摄中自己的进步,提高学习热情。七、示范欣赏拓展微距教师进行课堂拓展:有一天我路过梁弄(学生所在的乡镇)一户普通的农户家门口(出示图35),大家看,是不是很普通呢?学生:表示赞同。教师:但是,只要你像朱(赢椿)老师那样,慢下来,蹲下来,你会发现普普通通的扁豆丛中却有着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渐次出示教师作品图36-38)。图35农户门前的扁豆丛就在刚才我拍的那片玉米地里,我还拍到了一只在玉米花中辛勤采蜜的蜜蜂(图39);还有一只蜜蜂躲到了南瓜的花朵里面去采蜜(图40)。其实,不管是这样一片无人问津的竹叶(图41),或者是我们校园里一朵微不足道的小花(图42),还有我们家里常见的一些小摆设(图43),在我们的镜头下都可以变得非常美丽。 教师作品 图36 图37 图38 图39 图40 图41 图42 图43最后,我希望大家能够学一学我家里养的这两只蜗牛(图44):慢慢地行走,认真地观察,用心去感受你身边每一个美好的事物。图44【设计意图】以身示范,简要展示教师学习微距的过程以及部分教师的微距摄影作品。这些作品是教师在普通农户的家门口,在一块极为平常的农田里,在校园里,在家里所拍摄出来的。通过欣赏感悟,让学生充分感受美就在身边,美在于我们的认真观察和用心发现第五次感受美就在身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