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析佛教文化景观的价值体现

上传人:众众****夺宝 文档编号:152156684 上传时间:2022-09-1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析佛教文化景观的价值体现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论析佛教文化景观的价值体现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论析佛教文化景观的价值体现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析佛教文化景观的价值表达 一、佛教文化景观之色;与受;(一)色蕴角度的佛教文化景观感知分析色蕴感知是一个外界信息摄取的心理聚合。通过最浅层的心理活动构造一种境界相。色蕴主要分五官感知和意官感知两局部,通过这两局部我们可以对佛教文化景观的感知更加全面详细。这五对概念就是我们所知的五种感觉;意官感知即强调主观感觉,其所知的对象是身心的信息结合。色;的聚合跟我们讲的视觉含有更为深层次的内容:除了所谓客观颜色、形状、空间、明暗以及运动以外,色;的聚合方面还重视个体的心理方面。因为在不同个体中,客观与主观的聚合确实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而这种聚合所起到的效果对不同的个体也有着完全不同的影响。同样的一片天,在心情开朗之人眼里甚为光亮,在郁郁寡欢之人眼里那么暗淡无光。每个个体在不同心理作用和心理环境中都会有不同色境;的呈现;声觉实际上是以听觉为入口,包括了声音感知和语音识别。佛教寺庙园林中自然的风雨声、松涛声、海潮声,人工的磬钟声、鼓声、塔铃声、雅乐声,语音识别中的念经声、辩经声等等这些都属可意声是通过物理作用对生理和心理产生积极有益的影响。此外,在声觉方面还有诸多涉及到敏感的身心安康、内在诚意、内在情感、精神世界的诸多综合声觉现象;因其不具解释性,在此不做阐述;香觉同样存在明晰的两个层次:一个为物理层面的香气,在不同的层面分为很多种类。绝大多数佛教文化景观中对气味的追求相当高,焚香溢出的沉香、麝香,供养佛像的果香、花香,这些均为益香,即对人体身心有益的香味,另一层面为联觉现象的功德香,即行善、修养、道德成就对别人的感染、感化力量和楷模力量。将这种心想感受和嗅觉;进展了联觉。佛教寺庙中焚香的这一行为即为点燃行善修养的心香;同时普熏群众之意。此外还有诸多通过色蕴义理的简析,我们可以从各个感官入口的客观实在以及内在感受的聚集来分析佛教文化景观中的各种存在要素。由于篇幅原因,在此只能浅加分析,抛砖引玉。(二)受蕴的佛教文化景观感知受蕴是心理感性反映机能聚合系统。它包括当下和过去个体所有的身心感受现象,详细到佛教文化景观中身受是人处于空间环境中的情景刺激而引起,可结合个人之前的所有感受经历相作用。心受那么可以因过去、如今的刺激而引起。身受是在一段时间内完成的,应即产生有始有终,而心受那么可以在完成身受之后不断循环身心综合在一起的感受。在佛教文化景观中有很多身受和心受综合作用的例子。这里的身受有可能是它们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其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不可能再重新创造,且其中存在着大量的时空的文化和自然记忆信息,景观材料时间的语言在此得以表达。这种信息语言的解读需要更广泛的知识以及对文化历史的理解,需要想蕴的配合。在最浅层面,从身受经历来考虑,千百年的名山古刹、一株参天古树,都可以引起人们在空间中对时空的怀想从而引发各种不同的心受。佛教文化中认为受;是内心领会接纳的境界,并不仅仅是对客观实在的感受,而是聚合了客观环境对人浅层感知和内心作用的影响。现代自然科学研究说明,神经刺激的兴奋和抑制的强度,在特强和特弱时都易于扩散,强度中等那么易于集中。巧合的是,中国佛教文化景观在长期开展变化中追求外在环境气氛(隐循而静谧)的营造,具有简洁而标准化的特点。佛教文化景观中根本都是遵循中庸性的境;来安排空间布局,以现代景观设计视角来分析,其景观要素方面,在斑块、廊道和基质三大要素的落实中均追求平稳安静,不让人有太多强烈情绪变化的空间设置,帮助人们制造较为庄严、平和的感官体验。二、文化景观认知与理解(一)佛教文化景观中信息的传达想蕴角度想蕴为心于所知境执取形象;即是从原始感知角度的看、听、接触东西时,会认定所对的境有一定的相貌,然后为它安立名称,生起认识的心理。佛教根底经典?增一阿含经?中有想亦是知;的讲解,可见佛教文化中想蕴的想;原指感知、认知功能的聚合,他们是互相作用,共同发生又互相促进的。这种诸多认知的心理的聚合在佛教文化景观中可谓无处不在,但是由于社会和历史原因,这种传达出现了阻断,或者说是一种文化上的失语;从佛教文化角度较为深化理解就可以知道,在佛教文化景观中很多提起来司空见惯的元素或者人的主体性行为都具有想蕴中想者知义;层面的作用:看到供果与供花是感知,同时从文化视角上,要人不断在知义层面不断探寻因果,相信种因得果这一佛教文化义理;听到钟声是感知,义理和认知层面是提醒人们对时间空间的思议,并且佛教文化中认为一声钟声可以给黑暗的地狱带来一霎那的光明,激起慈悲之心。佛教文化景观中几乎每种景观要素都有按其教化和感化的主张。(二)佛教文化景观中的心理作用力行蕴角度佛教文化景观随着时间的推进,经过历史的演化与变迁逐渐形成了具有特殊作用力的环境体系。五蕴当中行蕴的行;是造作之义,行蕴是驱使内心造作行为。在针对佛文化教景观时这种景观作用力往往是首先作用于心行;这一层面,佛教文化景观中可以通过心行;对人们行为的动机产生影响。在许多园林中,佛教文化景观都成为园林景观的构图中心。其建筑的布局多依山而建,借势自然,形成了高耸入云,飘渺空灵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相结合的意境,这与佛教文化中淡然出世的气质相吻合,让人们身心体验的同时发出同样的向往之心。佛教文化景观中石窟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局部,其在山体中的造像技术不但鬼斧神工,更是由其大体量对人心进展摄受,让人外观自然宇宙之博大与无穷,内观自我的渺小。我国台湾地区的法鼓山,是一个年轻的佛教文化圣地,以理性精神和时代潮流为切合点,倡导佛法教育是法鼓山的一大特色。法鼓山并没有按照中国佛教寺庙的传统将大殿匾额上写大雄宝殿;四字,而是换做住持圣严法师的本来面目;四字。意思就是教育世人在这里弯下身,五体投地放下的是对自己我;的执着,而跪于蒲团之上顶礼的,是自己本来所具的真我本性。同事也是对佛教文化恢复其本来面目的一种昭示。这种佛教文化景观中让人产生的行为之思有着强大深远的作用力,当然这些作用力一定是与其倡导的佛教文化思想方向相一致的。(三)佛教文化景观认知与解读的对接场景的形成,主要有自然的因素与精神因素构成,认识因素相对较少。客在场景是固有的;而精神因素是个体的,并且是变化的。;精神因素会影响整个场景或景观给人的感觉,就像之前外色;层面提到的天空的例子。假如让认知因素参与进来,就可以大大减少这种文化景观在不同个体中的差异性。这种认知因素可以通过佛教文化的介绍与景观中设置的信息来传达,从而到达在识蕴的综合理解层面更为准确解读佛教文化景观的目的。佛教文化景观在识蕴的层面上,集中在对文化与景观的综合理解上面。识蕴即是心、意、识的聚合。这一点从某种意义上与场所精神有所契合。当今的景观设计过程只有静心来与场地进展对话交流,体会设计场地中隐含的特点,理解场地的历史人文或自然物理特点,才能真正融人场所精神的精华使设计作品成为场地的自然、历史或演化过程的完美再现;。设计如此,对具有历史性的文化景观的解读更需要如此。通过佛教文化中本有的五种感受聚合的角度对佛教文化景观进展理解读。强调了佛教文化景观中人的感官跟各种心理认知的聚合对佛教文化景观的深化影响。在此根底上,以母体文化的角度尝试对佛教文化景观进展了较为深化的认识,同时也为将来佛教文化景观的开展提供一个较为独特的视角,也为其他文化景观感知提供一个研究的角度。本文 徐文廷 林建群 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建筑学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分类 > 其它学术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