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上传人:枕*** 文档编号:151505661 上传时间:2022-09-13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一单元 土壤与生命1 我们周围的土壤教学目标会观察、描述、记录;知道土壤里有沙、石块、枯枝落叶、小虫、蚯蚓等;了解土壤与生命有密切的关系。能够亲自采集土样,并观察土壤;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来研究土壤。教学过程一、导入1谈话:走出课堂,在我们周围哪里有土壤吗?2谈话:关于土壤,你知道些什么?大家还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3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引导学生确定本课的研究内容。二、实地考察土壤并采集土壤样品1分小组活动:挖开土层,观察土层下看到了什么,并记录。2小组交流:描述自己看到了什么。3注意观察土壤中“居民”的生活,它们都在干什么?4在观察的基础上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三、感性认识,提出设想,深入研究1回顾认识事物的方法:用眼看、用鼻子闻、用手摸、捻、握、捏等。2用放大镜等工具进行观察,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和感受。活动过程:(1)取一些采回的土样放在纸上。(2)观察土样、用放大镜看、在手指间摩擦干燥的土样、闻土样。(3)把自己的观察发现写在活动记录上。(科学教材第62页)3组织学生讨论观察到的结果。2 了解土壤教学目标知道砂、黏土和腐殖质是组成土壤的三种主要成分;了解土壤中砂、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影响着土壤的种类;了解不同种类土壤的透水性和保水能力不一样;了解不同土壤历史和种植不同的农作物,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不同方法鉴别土壤中的砂、黏土成分的多少;能够独立的探究一堆土壤的成分;能够设计实验,比较出不同土壤的某方面的特性;能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家乡的土壤。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1课件:它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土壤标本)2小结:大家想知道有多少种土壤?怎样分类?我们周围的土壤属于哪一类?为什么不同地方的土壤生长的植物不一样?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去研究吧。二、组织讨论,交流经验1提问:关于土壤的种类,你知道有哪些?2谈话:怎样分类,是否与土壤中的成分有关?三、感知土壤、分离结构1认识事物的方法:用眼看、用鼻子闻、用手摸、捻、握、捏等。善于让学生在平时探究活动中总结自己的研究方法,也要善于灵活地运用这种方法。2放大镜等工具进行观察,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和感受。四、比较沙和黏土的不同1研究干燥的砂、黏土的土样,让学生使用多感官进行检测。活动过程:(1)取每一种土样的一小堆放在纸上。(2)观察土样、用放大镜看、在手指间摩擦干燥的土样、闻土样。(3)通过以下问题,描述关于土壤他们知道些什么:谈话:如果弄湿每一种土样,他们又会有哪些发现?活动过程:(1)组织学生讨论,关于土壤他们知道些什么: 当天气下雨时,泥土地面会发生什么情况?看上去和感觉上像什么? 在海滩或沙盘里,湿的沙子感觉上像什么? 湿的黏土感觉上像什么?你曾经用黏土制作过什么东西么?你是如何制作的?(2)学生描述湿的沙子、黏土和腐殖质的感觉和外形。(3)学生比较干燥的和湿的土样,讨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五、比较不同土壤的渗水性能1谈话:如果下雨时,渗水性能情况是什么样?猜一猜,并说说你的理由。2提问:你有什么方法证明吗?3提供给学生一组对比实验器材,控制好条件进行实验操作。活动过程:(1)设计实验,讨论需要控制哪些条件,在记录纸上记录自己的实验设计。(实验装置相同;土壤的量相同;水的量相同)(2)预测:当水倒入土壤以后会出现什么现象。(3)实验。(4)叙述看到的现象,盛水的容器里经过土壤过滤的数量,水多则说明土壤的保水性能差,渗水性能好,水少则相反。六、学以致用,加以拓展1(提供一堆家乡土)活动:要用自己的方法来确定混合物中沙、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然后判断出神秘混合物的种类。2组织学生交流,分享它们的研究。可以通过以下问题来讨论: 家乡的土壤中什么成分比较多? 你用了什么方法发现了这种成分?3拓展活动:调查家乡的主要农作物。 3 肥沃的土壤教学目标:知道土壤的重要组成物质是腐殖质,腐殖质是由腐烂的动植物遗体变成的。知道一些动物的生活对土壤肥力的影响;教学过程一、导入1谈话:关于土壤,大家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引导学生确定本课的研究内容。2谈话:我们一起来查一查土壤里能长出各种各样植物的原因。二、探索土壤(一)室外活动:采集土层。(二)室内活动。1探索枯死的植物变成了什么?(1)观察采集到的土层,你发现了什么?(2)大家有什么想法?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2探索动物生活对土壤肥力的影响。(1)谈话:在挖到的土层中,我们发现了一种小动物。这种动物身体细长、很软,它没有眼睛,下雨的时候会爬出地面,你们知道那是什么吗?(2)展示昆虫饲养盒,(蚯蚓开垦痕迹的土壤)。 学生观察,并说说看到了什么。 教师小结:像这样颜色发黑、潮湿肥沃、蚯蚓喜欢生活的土,我们称之为含有腐殖质的土。什么是腐殖质呢? 学生读一读课本第11页左下角的一段话。(3)讨论:有人说蚯蚓是“天然的犁”和“改良土壤的能手”,这是为什么呢?(4)小结:蚯蚓在土壤里不仅可以松土,还可以制造肥料,使其生活的环境更肥沃,利于植物的生长。所以,蚯蚓是益虫,我们要保护蚯蚓。3做肥料袋。(1)谈话:枯死的植物到底到哪里去了?蚯蚓对土壤有什么影响?你们愿意亲手做个实验来验证一下吗?(2)讨论如何设计实验。三、延伸活动:管理肥料袋每天都要介入这个实验的管理、观察和记录,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会面临哪些困难?应该怎样来解决?4土壤的保护教学目标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土壤和人类的关系;用各种形式宣传保护土壤,保护耕地;能够将用土壤小报的形式将自己的土壤知识表达出来。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感受土壤的重要性1谈话:同学们,经过这段时间我们对土壤的亲密接触,相信大家对土壤已经有了较深的认识。2提问: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土壤为人类提供了什么?3学生将自己准备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并填写好书本第65页的记录表。二、交流讨论,了解土壤的破坏情况及危害1提问:土壤为我们做了这么多,那么我们又对土壤做了些什么呢?2学生根据课前的调查及实验,自由发表意见。3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讲解或进行对比实验。4提问: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工农业生产还是日常生活中都有一些破坏土壤的现象,想一想你自己有没有破坏土壤的行为呢?5提问:破坏土壤的行为每时每刻都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我们这样无止境地破坏下去会造成什么后果呢?假如没有了土壤,地球上是将是怎样的情景?三、共同探讨,交流保护土壤的措施和方法1谈话:土壤是我们人类的母亲,我们能为保护她做些什么呢?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汇报:可以以什么方式保护土壤?第二单元 植物的一生1、 植物和我们一、教学目标1、 能够调查了解植物的用途。2、 能用画图的方法描述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调查、讨论,知道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 难点:在分析吃植物的某一部分时,对植物各部分的名称有所认识。三、教学准备一些植物或图片、课前收集植物对人类的贡献相关资料。四、教学过程一、认识植物对人类的多方面贡献。1、 讲述: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有生命的物体,包括哪些?2、 提问:在动物和植物中,你认为谁和我们人类的关系最密切?你能举一些例子来吗?3、 小组讨论。(可以结合书上插图或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图片。)二、认识植物的局部。1、 讲述:我们每天要吃很多植物,你能说平常都吃哪些植物吗?2、 根据学生发言,把植物的名称写在黑板上或贴出相应图片。3、 以橘子为例,提问:橘子是大家爱吃的水果,我们是不是把整个橘子都吃下去呢?那吃橘子的哪一部分?三、认识植物各部分及其名称。1、 讲述:我们知道了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都有可能被我们食用,它们含有不同的营养,而这六个部分正是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请看p17,这是一株番茄的植物图,在它的生长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其实,其他植物一般也有这些部分。你能说出一些吗?2、 请你在活动记录上画一株你熟悉的完整的植物图,并标出各部分的名称。四、课外调查调查家中的物品,看看哪些来源于植物,是植物的哪一部分提供的。 2 果实和种子一、教学目标1、 能够在预测的基础上对植物的种子进行细心解剖、细致观察,并用画图的方式描述观察结果。2、 能够针对“种子萌发”提出自己可以研究的问题,探究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对植物的种子进行细心解剖、细致观察,并用画图的方式描述观察结果。 难点:针对“种子萌发”提出自己可以研究的问题,探究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三、教学准备一些带种子的植物、浸泡过的蚕豆等种子、镊子、放大镜四、教学过程一、认识种子和果实1、 讲述: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是非常大,那你知道植物宝藏在哪里?2、 你见过哪些植物的种子?它长在哪里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找一找种子在哪里。二、认识种子的各种旅行方式。1、 讲述:种植植物时,一般是先把它的种子埋在土里让它生根发芽,但也有很多植物不需要人们帮它们播种,而是自己有一种特殊的传播种子的方法。比如蒲公英,你知道它是如何传播种子的吗?2、 讲述:蒲公英的种子借助风力来传播的,你还知道其他种子的旅行方式吗?三、认识种子的构造1、 讲述:植物繁衍后代离不开种子,那种子里有些什么能让它长成一株完整的植物呢?2、 展示用水浸泡过的蚕豆种子,用手摸一摸,你能想想这颗种子里会有些什么吗?请你画下来。四、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1、 当我们把种子种到土里后,怎样才能让它生根发芽呢?你认为种子的萌发需要哪些条件?2、 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吗?小组讨论,可以参考书上的实验。3、 交流实验方案。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回家做或在班上集中做。五、学生提出与种子萌发有关的问题。1、 第二课时上,看几号瓶的种子发芽了,为什么其余瓶里的种子没有长出小芽?2、 讨论:种子的萌发需要哪些条件?六、课后种植一种植物。3 根和茎教学目标1、 能够对多种植物的根和茎进行观察,比较根和茎的不同之处。2、 能设计实验证明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重点:设计实验证明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难点:认识茎的作用。教学准备:带根的各种植物、烧瓶、水、油、棉花、小刀教学过程一、区分直根和须根。1、 出示大蒜和菠菜。你认识这两种植物吗?2、 观察它们的根有什么不同?3、 讲述:像菠菜这样,有明显的主根,侧根小于主根的,我们叫它是直根。像大蒜这样没有明显的主根,在茎的周围长出很多粗细相似须毛状的根,我们叫它是须根。二、认识根能吸收水分的作用。1、 你知道根有哪些作用吗?2、 探究、汇报。3、 提问:你能设计一个证明根吸收水分的实验吗?4、 小组讨论、汇报实验方案。注意几个条件的控制。三、了解茎有各种形态。1、 我们认识了植物的根多种多样,那么它们的茎又是什么样子的呢?看书上图片,提问:这些植物的茎有什么不同?2、 小组讨论,汇报。教师进行适当补充。四、认识茎的作用。1、 讲述:根有吸收水分和养料的作用,植物的茎又是干什么的呢?学生交流。2、 出示实验装置,讲述:前几天,老师把这根竹子插入红水中,现在将它取出,看一看,它的叶有什么变化?五、课外作业试一试把胡萝卜“头”切下来,摆在浅水盘里,放在阳光下,经常加水,几天后观察有什么变化?4、叶和花教学目标1、 能够观察描述不同叶子的形态,比较它们的相同和不同,并进行分类活动。2、 能对“阳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问题展开对比实验。3、 能够观察并解剖植物的花。重点:观察并描述不同的叶,培养观察能力。难点:观察并解剖花。教学准备:各种树叶、花、镊子、白纸教学过程一、认识叶的不同形态1、 出示树叶,它是一片什么树的叶子?它的外形有什么特点?2、看看它的正面和反面有什么不同?二、观察并研究阳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1、 提问:植物的生长需要营养,这些营养主要从哪里来的吗?2、 讲述:大多数植物是利用阳光、泥土中的水分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叶子里自己制造养料,想想如果没有阳光,叶子能制造养料吗?3、 提问: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吗?三、认识花的构造1、课件: 鲜花图片,问:你认识这些花吗?你还见过哪些花?2、 花有不同的色彩和千姿百态的形状,花有哪些部分呢?3、 出示桃花模型,认识雄蕊、雌蕊、花瓣、萼片。4、 解剖其他花,强调力要小,手要轻。观察各部分的样子并画下来。结合学生观察雄蕊和雌蕊,简要介绍花的繁殖。四、了解植物传粉的几种途径。1、 讲述:雄蕊和雌蕊是植物的繁殖器官。当花粉落在雌蕊的柱头上,花就有可能结出种子。2、 提问:雄蕊上的花粉是怎样落到雌蕊的柱头上呢?植物是靠哪些方法来传粉的呢?请同学们阅读书上的资料。六、课外研究按照书上研究植物的向光性的实验做一做,看看有什么发现?第三单元 固体和液体1、认识固体教学目标:、能够辨别周围环境中的物体,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给物体分类。 、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性质,并能描述出来。3、感受小组合作的乐趣,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教学重点:小组合作研究固体的导热性质。教学难点:多角度认识、描述固体。教学准备:水、墨水、胶水等液体,冰、面粉等固体。学生实验记录单 学生分组研究材料:石头、木块、布、玻璃、磁铁、别针等,剪刀,小刀等。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演示:一杯水。将这杯水,现在它盛在圆柱形的杯子里,它是什么形状的?把它倒入方形的杯子里,它还是圆柱形的吗?(水的形状容易改变。)2、演示一杯冰。将这块冰,它也盛在圆柱形的杯子里,它是什么形状的?把它倒入方形的杯子里,它的形状改变了吗?这说明什么?(冰的形状不容易改变。)3、小结:像水这一类形状容易改变的物体,我们称它为液体;像冰这一类形状不容易改变的物体,我们称它为固体。4、关于固体和液体你们都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二、物体分类。1、同学们能够分清固体和液体吗,老师这里有一些物体,你能帮老师分一分吗?2、出示:墨水、胶水、牙膏、面粉、石头、钢笔、食醋、白酒,待学生观察思考后,指名学生分类。3、刚才有同学说面粉、牙膏形状容易改变,是液体。大家同意吗?4、演示一:(水倒在纸板上,流走了。面粉倒在纸板上,却堆积下来。)这说明什么?5、演示二:(碗里放入面粉,加水搅拌,成糊状。)像不像牙膏?它里面有些什么?(水、面粉)水和面粉分别是固体还是液体?小结:牙膏是固体和液体的混合。三、揭题:刚才老师带大家分辨了固体和液体,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一课认识固体。(板书课题)四、探究固体的性质1、我们的周围有许许多多的固体,你们想不想亲自动手研究固体的性质呢?你想从哪些方面研究它们呢?你想用什么方法去研究? 2、小组内研究:选择种感兴趣的固体进行研究,比一比谁用的方法多,观察的仔细、全面。3、学生研究固体性质,填写活动记录表。4、学生汇报。五、总结1、固体有哪些共同的特征?2、认识一种固体,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六、拓展延伸课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固体继续研究2、把固体放到水里教学目标:1、能够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并能用言语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2、知道哪些固体可沉浮,哪些固体可溶解。3、知道固体与水混合或分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4、对继续研究固体的性质产生浓厚的兴趣。重点:引导学生发现不同固体在水中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 教学准备:记录表,分组研究材料:苹果和苹果块、粉笔和粉笔头、蜡烛和蜡烛头、砂糖和方糖、土豆和土豆块各若干组。教学过程:一、出示材料,观察比较1、今天,我们要做有趣的实验,认识这些材料吗?2、说一说,桌上有几类材料?3、学生认识材料,比较两组材料的不同和相同。二、提出问题,进行预测1、谈话:老师这儿有一些固体,现在我要把这些固体放到水里(板书:把固体放到水里),会出现什么现象?2、你们想不想知道自己桌上的固体在水里是沉还是浮?(教师介绍沉浮研究活动记录表)你们先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预测一下,如果小组中有不同的意见,那该怎么办?3、分组预测一下自己桌上的固体在水里是沉还是浮?是溶解还是不溶解?看哪个小组最快! 4、两种材料在水中的表现会一样吗?5、提出自己的想法表现在记录纸上。三、确定方案,指导探究实验。1、小组讨论探究主题,商定探究计划。2、提出实验注意要求:观察在什么时间最佳?(一开始?过一段时间?)怎样放固体?(一样一样放?一组一组对比放?)需要搅拌吗?实验桌的整理等。3、指导记录的方法。(不同的记录符号的使用指导)溶解用黑点、气泡用圆圈、沉浮用箭头等4、学生探究,教师巡视。5、学生完善记录资料。整理交流,发现规律。6、提出整理实验资料的任务,形成总结。有什么发现?哪些是自己想到的?哪些是自己没想到的?那你们认为苹果会浮在水上,可能是什么原因呢?7、总结实验结果。四、研究固体的溶解与分离1、有些固体不溶解于水中,有些溶解,人们正是利用了溶解的道理,做了许多事情,如喝果汁,你会发现它的溶解吗?2、怎样提炼出海水里的盐?3、介绍过滤、沉淀、蒸发几种常见的分离固体的方法。五、总结提升,得出结论我们研究了几类固体放入水中的情况,发现了许多有趣的、意外的现象,通过研究,你有什么发现?3、把液体倒进水里教学目标:1、让学生知道液体能互相混合,混合不同的物质能形成新物质的科学事实,知道哪些液体可以沉浮,哪些液体可以溶解在水里。知道混合液体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2、能够认识液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能用文字、图画、图表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3、体验实验的乐趣,留心注意日常生活中身边的事物。重点:引导学生发现液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教学准备:食用油、蜂蜜和红色的酒精、试管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引入主题1、谈话:回忆一下,当我们把固体放进水中时,会出现哪些现象?(可能溶解、可能不溶解)2、揭题:如果我们把液体也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呢?二、认识把液体倒入水中的常见现象1、谈话:自带了一些液体,说说自带的是什么液体?在家里一般怎么用这些液体?2、演示三种液体,分别是食用油、蜂蜜、和酒精,如果把它们分别倒入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3、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自己的猜想(教师板书学生的猜测结果)4、集体演示:取出装有酒精、蜂蜜、食用油的试管,把这些液体分别倒入装有水的试管里,然后把试管放回试管架,静静地等待一段时间,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三、创设情境,挖掘学生思维的潜能1、发现:把红水倒进水里后,水的上面一部分变红了,下面一部分没有变色。看来我们原来的预测:“红水会溶解于水”,好象不够准确。2、揭疑:到底酒精能不能溶解于水呢? 3、思考讨论:为什么老师的酒精和水混合后,酒精会溶解呢?猜猜看,老师当时是怎么做的?(学生谈自己的想法:搅拌、久置、多放酒精、先放水再倒酒精、加热)四、实验验证1、小组做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2、学生汇报实验结果五、拓展提问:许多同学都发现了一个现象,不管怎么搅,油都不会溶解,你们有没有办法使油溶解呢?4、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能够找出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2、知道改变物体形状、借助漂浮物、改变自身重量、水里加盐等物质可以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3、能将学到的沉浮知识运用搅拌站渣油泵于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现象。重点:知道改变物体形状、借助漂浮物、改变自身重量、水里加盐等物质可以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难点:找出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教学准备:水槽、水杯、橡皮泥(铝箔)、药匙、精盐、糖、鸡蛋、土豆、小潜水艇、方便筷子、小勺、蜡烛、吸管、细铁丝、塑料泡沫、盒盖、一元硬币等。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猜测:橡皮泥放入水中是沉还是浮?2、实验:慢慢将橡皮泥放入准备好的饱和盐水中,此时橡皮泥竟然浮在水面上。3、提问:我们每组都有一块橡胶泥,你们也想表演一下吗? 4、导情追问:你有哪些好的方法,不借助任何材料让沉在水底的橡胶泥浮在水面上?(二)学生实践探究橡胶泥浮在水面上的方法1、小组讨论让橡胶泥“浮”在水面上的方法2、学生汇报想法3、教师小结:你们的设想都很好!下面我们就实践验证一下你的想法吧!4、学生实践探究。5、引导学生交流、反馈探究的结果教师小结:改变物体的(形状),可以使沉在水底的物体浮起来。(板书)6、游戏竞赛,看哪个组在浮上来的橡皮泥小船上放的硬币最多!(1)学生比赛(2)汇报你们在橡皮泥上放了多少枚硬币?为什么同样大的橡皮泥造成的船装的硬币都不一样多呢?(3)学生小结:装硬币的多少与小船空间大小有关,小船空间越大,载重量越大,装的硬币就越多。(4)多媒体展示大的轮船,引导欣赏(5)将设计的小船画在活动记录上(三)借助漂浮物使橡皮泥浮上来1、质疑:除了改变形状使橡皮泥浮上来,你还有什么方法使橡皮泥浮起来呢?2、小组内讨论交流、汇报。3、组织探究实验(教师准备尽可能多的有结构的材料。)4、展示实验结果,使组间能掌握更多的方法。5、师生小结:借助漂浮物可以使橡皮泥浮上来。6、多媒体展示借助漂浮物使物体浮在水面上的应用(网漂、钓鱼线等)(四)玩小潜艇,研究沉浮的道理。1、提问:有什么东西既能浮在水面上又能沉入水底?2、你见过潜水艇吗?知道有关潜水艇的哪些事情? 3、潜水艇真的又能上浮,又能下沉吗?想亲自驾驶一艘潜水艇吗?4、做潜艇上浮、下沉实验并讨论是什么原因。(要求认真观察现象)5、汇报小结:把潜艇灌满水,潜艇变重了就会下沉;抽掉水,里面进入了空气,潜艇变轻,就上浮。(板书:改变自身重量)(五)指导学生探究下沉物体上浮的方法加入盐或糖等1、故事激趣:教师讲述死海淹不死人的故事。是谁救了他们?你们想不想揭开其中的秘密?2、创设情景:死海的水与普通的水有什么不同吗?3、观察与感受(1)将一大一小两个土豆分别放进不同的两杯水中,你们看现在有什么现象发生?(土豆在死海的水中能浮在水面上,在普通的水中不能浮。)(2)其中的秘密在哪呢?(3)交流并猜测原因(如果学生提出是大小的原因,就交换试一下,从而明确和土豆的大小无关)(4)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来吧!大家用舌头尝一尝就知道了。(它是咸的!)(5)你受到怎样的启发?4、你们想不想也拥有一杯类似于“死海的水”?引导制做“死海之水”。(将土豆放在烧杯中,再往杯中注入一定量的水,然后慢慢地向杯中加入盐,不断的搅拌,直到土豆浮在水面上。)5、学生制作“死海之水”并放入土豆验证。6、小结:通过实验,你们获得了哪些知识?(向水中加入大量的盐,也可以使沉在水底的物体浮起来。)(六)拓展延伸如果在水中加入其他物质,土豆也能浮上来吗?板书设计: 改变形状 借助漂浮物改变自身重量、水里加盐使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第四单元 关心天气1、 今天天气怎么样教学目标1、能够了解气象工作者的天气预报工作。认识一些常见的气象符号。知道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天气(如气温、湿度、风向、风力、降水量、气压等)。知道150年前人们预报天气的一些方法。2、能够交流讨论关于天气现象,获取有关天气的信息。能够设计富有个性的符号记录天气情况。3、意识到天气对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影响,关注天气的变化。愿意像气象工作者那样观察研究天气。教学重点;了解有关天气的符号教学难点:设计富有个性的天气符号 教学准备:反映不同天气的图片,2、 气温有多高教学目标:1、懂得看、读、写温度的正确方法。知道气温计又可称为寒暑表。不同环境下气温是有差异的。知道白天气温变化的一般规律是早晚气温低、午后气温高。知道进行标准化测量的重要意义。2、能够正确地看、读、写温度。能够较准确地测量不同环境下的气温并进行记录。能利用气温变化记录的统计图找出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规律。3、意识到证据的重要性,有重证据的科学态度。有标准化的科学观测意识,能实事求是地反映测量结果。重点:懂得看、读、写温度的正确方法。难点;知道气温计又可称为寒暑表。不同环境下气温是有差异的。知道白天气温变化的一般规律是早晚气温低、午后气温高。教学准备:1 学生测量气温用的寒暑表、寒暑表模型。2寒暑表、记录气温用的纸笔。3、雨下得有多大教学目标1、知道下雨前空气温度会增加。2、知道用测量的方法可以明确空气的温度和降水的多少。教学重点尝试根据空气的温度推测会不会下雨。教学难点了解计量标准的统一,才能得到正RYB内啮合齿轮泵确的雨量测量效果。教学准备钉子、大头针、木板、长头发、硬纸板、纽扣、线轴、小锤、胶水、两粒小珠、彩笔。塑料瓶、剪刀、透明胶带、标尺。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检查学生带来的物品。2、复习引入。二、自主学习下雨前,空气的湿度会变大。我们通过观测空气的湿度变化,就可以判断会不会下雨。1、做个头发湿度计。2、小组合作来完成。3、小组展示各自的成果。4、师生小结。5 在一个下雨天,观察天空和地面的情景。记录下来和同学交流。活动时要注意安全。6、分小组进行测量。小组汇报。7、比较各小组测得的数据,大家测量的雨量一样吗?说说这是为什么?8、教师小结。三、课后作业:写几个描写雨的成语。:第二课时一、看云识天气1、回忆:下雨前,天是怎么样的?你能描述一下吗?2、欣赏:刚才有同学说到下雨前天是阴沉沉的,乌云密布。老师这儿有很多云图,请你欣赏一下(用挂图或课件出示各种各样的云图,包括积雨云、雨层云等能下雨的云,也包括高积云、高层云、卷云、卷积云、卷层云等不大可能下雨的云。可让学生描述各种云的形状、颜色、数量,在四人小组中交流)。3、猜测:你认为什么样的云会下雨?为什么?(学生说出自己的猜想和理由)4、统计:对学生的猜想作一简单的统计,只要他们举手就可以了,可以看到很多学生都认为积雨云、雨层云会下雨。二、观察、比较雨的大小1、组织学生描述雨景:你能描述你所见到的下雨时的情景吗?2、学生描述:有对形状的描述,也有对雨量大小的描述,也可以是对雨中物体的描述。三、制作雨量器1、知道测量雨量大小的工具叫雨量器,雨量的大小用毫升(ml)作单位。(板书:毫升ml)2、出示气象台使用的雨量器,引导学生观察气象台的雨量器。3、学生制作,教师巡视,适时指导。四、利用雨量器测量雨量的大小1、给学生一些时间向其他组展示自己组的雨量器。2、组织学生讨论使用方法:你们准备怎样使用雨量器?该注意些什么?3、师生到室外继续上课。教师模拟降雨,学生利用自制雨量器量雨。4、指导学生读出雨量的大小,提醒学生小心地把雨量器放在平坦的窗台上,在与肉眼水平的位置上读出降雨量。五、激励学生实际应用1、谈话:同学们,有了雨量器,今后下雨时,你们可有了用武之地,可以测测每次的降雨量了!2、思考:在外面收集雨水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3、交流注意点:请同学们坚持测量,并作好记录。两个月后,我们将进行总结。4、 今天刮什么风教学目标1、知道风吹来的方向叫做风向,风速叫做风级。2、了解一些判断风向和风力的方法,认识风向标和风力计。3、知道不同等级的风造成的自然现象。教学重点会用多种方法来观测风向,会根据观察自然现象估测风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能够制作风向标,并知道怎样使用。了解风向标的工作原理。教学准备手绢、纸巾、纸屑等轻飘物体。观测天气的器材、记录本、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检查学生带来的观测风向的物品。2、复习引入。二、自主学习1、组织学生到教室外看看,今天刮的是什么风?风吹来的方向。 分小组进行观测。2、将自己记录风向和风力的方法写在活动记录上。3、小组汇报。4、教师小结。5、组织学生熟读并背颂这首风级歌。6、动手制做风标和风力计。7、准备好制做材料。8、做好后在小组内进行评价。9、连续观测一周的天气情况,把结果记在活动记录上。三、课后作业写出两条能预报天气的谚语。5、气候与季节教学目标1、知道气候特征是一定地区的规律性天气现象。2、知道季节是根据特定气候划分的时间段。 教学重点了解四季的气候特征。教学难点了解一些动植物夹套保温泵的季节性变化。教学准备准备有秋季特征景致的图片或录像资料。关于动植物的季节性生活规律变化的图片,录像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复习引入。2、展示收集有关春季、夏季、冬季气候特征的图片。二、自主学习1、引导学生观看本课图片,了解在一定的地区,天气现象总有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称为该地区的气候特征。2、小组讨论。3、秋天气候的特征。4、其他季节的气候特征。5、小组汇报、小结。6、在不同季节里,动植物有什么变化?7、小组讨论后汇报、小结。三、课后作业1、观察小动物。2、观察植物。3、把自己观察到的动物或植物,记下它在不同时期的变化第五单元教案 1、观察与测量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观察。2、初步学会几种基本的测量方法。3、认识到观察与测量对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4、认识各种常见的测量工具和计量单位。德育目标:1、体验到观察是发现和探究之源。2、体验到借助工具可以扩展人的感官功能。3、意识到技术对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4、体验到所有感官一起工作,我们的观察才会更全面、更准确。5、体验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教学重点:1、初步学会几种基本的测量方法。2、认识各种常见的测量工具和计量单位。3、意识到只凭感觉是不可靠的。科学需要精确的测量数据。教学难点: 1、运用眼、耳、鼻、舌、手等感官直接观察自然事物,并用语言和图画描述其形态特征。2、用放大镜、显微镜、听诊器等仪器对物体进行较细致的观察,并用图和文字表示。3、用尺、天平、量筒、温度表、秒表等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做简单记录。 1 观察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自己的视觉、嗅觉、触觉、味觉全面过观察茶叶的形状、颜色、气味、口味,并进行交流。2、观察不仅仅是用眼睛,各种感觉器官参与的识别活动都是观察。3、了解关于茶叶品种与品质的有关知识。4、体验科学探究中的认真、仔细、负责任、尊重事实等。5、乐于交流、互助。德育目标1敬佩我们国家的科学家。2同情、关爱残疾的同龄儿童。3体验科学探究中的认真、仔细、负责任、尊重事实等。4乐于交流、互助。教学重点: 1、认识两位中国科学家。2、观察不仅仅是用眼睛,各种感觉器官参与的识别活动都是观察。3、了解关于茶叶品种与品质的有关知识。教学难点能够运用自己的视觉、嗅觉、触觉、味觉全面过观察茶叶的形状、颜色、气味、口味,并进行交流。教学准备: 1一些水果、布袋、绒毛玩具、沙。2烧杯、水、小勺子、干净的筷子。3 一些简单的小乐器或方便发出声音的物体。4绿茶、乌龙茶、红茶和花茶。教学过程:一、看图导入1、(出示书P54页图)提问:他们是谁?正在做什么?2学生认真观看图片,交流看图情况。二、认识什么是观察、探索和调查1、做游戏:猜猜猜(通过用鼻子闻、用手摸说出是什么物体)。2、先尝调制好的一杯糖水,在自己调一杯和它同样甜的糖水。3、游戏:请学生站在讲台前,面对黑板,猜猜背后是谁在哪个位置发出了什么声音。4、提问:你知道哪些有关茶的知识?学生交流。5、提问:我这里有四种茶分别是绿茶、乌龙茶、红茶和花茶,你能一一辨认出来吗? 6、每组选择23种茶叶研究,并把观察结果写在活动记录上,再进行汇报。三、认识、体会感觉器官的作用1、知道除了眼睛,我们还有其他感觉器官,可以获得其他的视觉不能替代的感觉。2、认识味觉的作用。3、测试听力,体会听觉的作用。4、交流对茶叶的认识。5、通过全面观察,获得茶叶的知识、经验与感受。请课后继续收集关于茶叶的相关知识。 2 测量教学目标:1、用尺、量筒、天平、温度计、秒表等对物体进行测量,并作记录。2、认识到测量对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3、认识常见的测量工具及计量单位,学会使用方法。4、意识到只凭感觉是不可靠的,科学需要精确的数据。德育目标:意识到只凭感觉是不可靠的,科学需要精确的数据。教学重点:1、认识到测量对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2、认识常见的测量工具及计量单位,学会使用方法。教学难点:用尺、量筒、天平、温度计、秒表等对物体进行测量,并作记录。教学准备:1两个轻重相接近的物体,各种形状的透明容器。2秒表、尺子(或身高测量器)、拉力计或握力计。3收集一些有关珠峰的资料以及2005年测量珠峰的情况。4一些测量用的工具5烧杯或其他杯子、量筒、水。6有关漏刻、沙漏的图片或音像资料以及工作原理的介绍。7纸、笔、尺、玉米棒。教学过程:一、探究活动:(1)两条线是否是直线?(2)两个物体哪个比较重?(3)哪个容器里的液体多? 2学生研究后汇报。3小结:认识感官的局限性。二、探索和调查1、测量:(1)谁跑得快?(2)谁的个子高?(3)谁的力气大? 2、提问:关于珠穆朗玛峰,你知道些什么? 3、学生汇报所收集到的资料。4、(出示P59页图或实物)提问:你认识这些测量工具吗?你能说出它们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吗? 5、测量一杯水的容积。6、介绍古人是如何测量时间的。7、测量树叶的面积。8、估计玉米的颗粒数。三、认识测量单位、测量工具1开展测量活动,认识测量所用的一些单位。2了解测量珠峰的活动,认识各种常见的测量工具。3认识一些测量工具。4通过容积的测量,体会“标准化”的意义。5认识古代的时间测量工具。6学习估量物体的面积和数量的方法。四、回顾和解释 讲述: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哪些本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件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