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丽塔》艺术创作探析

上传人:z**** 文档编号:151505650 上传时间:2022-09-13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4.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洛丽塔》艺术创作探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洛丽塔》艺术创作探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洛丽塔》艺术创作探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洛丽塔艺术创作探析作者:冯卫东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9期冯卫东(赤峰学院 外国语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摘 要:本文简述洛丽塔小说的故事梗概、人物情感变化和出版遭禁及发表的主要原 因,并对小说独特的写作手法进行了分析,剖析了男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探究了洛丽塔 如何不同于一般的色情小说而成为现代经典之作的原因。关键词:洛丽塔;道德倾向;病态情欲中图分类号:H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1)09-0115-02一、从洛丽塔的曲折出版经历看其主题的复杂性俄国流亡作家佛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mir Nabokov 1899-1997 )是当代美国作家中 最具争议的一位。他的小说洛丽塔(Lolita)在1998年赢得了美国兰登书屋“现代文库” 编委会公布的“百年百部经典英语小说”第四名的位次。洛丽塔或许是21世纪世界文坛上 一部最具争议性的长篇小说,无论从哪个方面讲,它都堪称经典性的奇书,而它的出版过程更 是给它的奇异涂抹了一层戏剧性的色彩。洛丽塔这部小说创作完成于1954年。纳博科夫本人在创作过程中,就曾经几次有过 中断写作的想法,幸亏他的一身兼多职的妻子及时地阻止,才使作者有了继续写下去的勇气, 最终完成了这部小说。小说出版也是一波三折。这部小说中的确有一些性行为、性意识的描写。小说叙述了一 位性变态的中年大学教授着了魔似地深深地恋上他的13岁的继女,继而又发展成同居通奸最终 为之付出了生命这样一个故事。小说完成于50年代中期,这个时期的美国还相当保守,有关男 女性书籍还都是禁书。1954年春,洛丽塔已经完稿,纳博科夫预料到,一个继父与继女的 奇异恋情故事在当时已经触及道德底线,肯定会在文学领域引起风波,招致非议。因此他犹豫 是否采纳朋友的建议匿名出版此作品,但因后来认识到,这样做会违背自己的初衷想法,因而 最终决定以真实姓名刊登。事态正像他所料及的那样,书稿先后四次被美国出版商拒绝。作者 推测拒绝的原因并非小说的“色情性”,而是因为它不够“色情”,有一出版商的几位雇 佣读者均未读到四分之一就中断了此书的阅读。纳博科夫个人认为,小说开头时的某些技法 (如亨伯特的日记)会使读者错误地认为这部小说将是一部猥琐的作品。于是急切渴望继续看 下去,但情节不像其想像的那么过瘾,他们也就感到乏味,不再继续读完。另一方面,作者认 为,出版商拒绝购买此书稿,并非出于他对这一主题的处理方法,而是这一主题本身,这一主 题对大多数美国出版商来说,尚完全是个禁区。当时对于出版商有三个主题是禁区:白人与黑 人结婚,彻底的无神论,历史悠久的“性”。而为什么洛丽塔会涉及“性”这一主题,又执意发表呢?这还得归因于当时有影响 力的一家法国出版社。出版商往往代表着当时社会某种阅读倾向,也控制着整个读书市场的时 尚化。在国内三番五次遭拒绝出版,纳博科夫只好将此书拿到国外去出版。1955年,因为出版 赛缪尔贝克特、让?热奈等有争议作家的作品而享有一定声誉的巴黎奥林匹亚出版社出版了 洛丽塔。初版时仅5000册,并被划归到属于一套绿色封面的色情小说丛书,和罗宾逊的 性生活、直到她叫春之类的低级色情读物放到一起作伴半年。洛丽塔与大多数涉及 同一主题的作品不一样,它没有赤裸裸的类似性爱教科书的细节描写,更没有以陈词滥调炮制 千篇一律性交情节来迎合一帮庸俗读者口味,所以,说洛丽塔是“淫书”、“色情小说” 显然是不公平的。初版时,英国政府曾要求法国政府查禁此书,但未达到目的。让世人了解洛丽塔这个作品本来面目的功劳应归于英国作家格雷厄姆格林,是他在看完这部书后, 在伦敦泰晤士报上发表评论,给予其高度评价,将此书封为“1955年最佳小说”。正是因 为他的评论,美国的文学杂志铁锚评论才开始关注此书,并摘节予以刊登。1958年,终于 有了美国版洛丽塔的问世,并立即引起轰动,由此也在美国文学界引起了一场大讨论。有 的人认为这是一部“不道德”的小说,有的人认为这是一部与尤利西斯相媲美的伟大之作, 还有的人认为作者借亨伯特这个人物嘲弄了美国人的某种野心和欲望。由禁书到畅销书,使该 书多了一层神秘色彩,各国读者争相阅读,加之美国的新闻及评论界对所谓“洛丽塔事件”的 关注,更对该书的走俏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读者们都争相购买并阅读,这也使作者名和利 双丰收。1962年,好莱坞大师库伯里约克将它搬上银幕,这部电影又轰动一时,在世界范围内 引起热看,为一代又一代成长起来的文人学者和普通读者准备了一个说不尽的话题。二、从洛丽塔的故事看作者的情爱观30岁的男子亨伯特亨伯特出生在巴黎,曾在大学讲授欧美文学。1939年,去美国继承 叔叔留给他的几千美元的年金和一份企业。他的妻子因另有所爱,不愿与丈夫同行,于是二人 分手,亨伯特只身一人来到美国。由于身体方面的原因,他到美国后先在疗养院住了一年多, 为了恢复体力及振作精神,他参加了极地考察。不久,经人介绍他租住了一名中年寡妇黑兹太 太的房子。之所以租住她的房屋,较大的理由是他看上了黑兹太太的12岁的女儿洛丽塔。亨伯 特内心细腻扭曲且怀旧,少年时曾爱上一个叫阿娜贝尔的小姑娘,不幸的是这位可爱的小姑娘 不久死于疾病,从那时起他就对十二三岁的少女十分眷恋。现在见到了健康、早熟、性感、迷 人的洛丽塔,使他神魂颠倒,仿佛回到了少年时代。他不断地写日记,倾述那种强烈的情感和 欲望。这一切黑兹太太浑然不知,在送女儿去夏令营之前,给亨伯特留下一封措辞激烈的示爱 信:要么同她结婚,要么立刻搬走。因舍不得远离暗恋的洛丽塔,亨伯特委曲求全地答应了黑 兹太太的要求,不久便成了她的丈夫。终于有一天黑兹太太偷看了丈夫的日记,才得知了这一 秘密他爱的不是她,而是她的女儿。女主人羞愤难当,暴跳如雷,并立刻给朋友写信,宣 泄这种难以启齿的情感。就在她外出寄信时,一辆车不巧把她撞死。亨伯特急忙料理完妻子的 丧事后,迫不及待地以继父的身份开车接走了洛丽塔,她并未把黑兹太太的死亡告知她,也并 未带着洛丽塔前往州县的家,而是到了一家小旅馆。在那,亨伯特如久旱得甘露一般,占有了 洛丽塔的肉体。其后,洛丽塔得知母亲已不在人间,她已无依无靠,在毫无办法的情况下,只 能跟随亨伯特开始了长达两年之久的、居无定所的、非法同居的迷乱生活。这期间,洛丽塔幼 小的心灵埋下阴郁的种子,经常焦躁不安、神情恍惚,显得喜怒无常,令人难以琢磨,偶尔还 会短暂失踪;而亨伯特则神经高度紧张,处处提防,唯恐她的小天使发生半点差错。但洛丽塔 还是在一次得病住院期间神秘失踪。亨伯特痛苦万分,想方设法寻找,却始终无果。不久,亨伯特又娶了另一女人,两人过起了普通人的生活。3年后,他突然接到洛丽塔 的一封信,得知她已嫁给一个名叫狄克的工人,就要临产了,但现在已食不果腹,需要接济 400元钱。亨伯特丢下妻子,急忙赶到洛丽塔的住处。然而他发现眼前的这位女人绝不再是娇 嫩、清纯、青春焕发的性感少女,完全是一个成熟不修边幅的妇人模样了。他从她口中得知,3 年前拐走她的正是他所怀疑的戏剧家奎尔蔕。他是一个邪恶、下流、猥琐变态的人,他逼迫洛 丽塔与一帮男女裸体表演,洛丽塔不愿意,于是被他抛弃。孑然一身的洛丽塔只好流浪街头, 四处乞讨,后遇到了善良忠厚的工人狄克并嫁给了他。亨伯特要带洛丽塔走,可她不肯。但从她的眼神中可以看出她是有怨恨的正是她可 恶的继父以及那个下流的戏剧家粉碎了一个美丽少女的美好生活。他把4000美元交给她后,心 情惆怅地离开了她。随后亨伯特找到了奎尔蔕,经过一番殊死搏斗,这个恶棍终于被击毙,而 亨伯特自己也因此被捕。洛丽塔,是亨伯特为了表明他确实深深爱着洛丽塔并期望她能永 远活在世人的心中,在狱中用 50 多天的时间写下的。他有个遗愿就是手稿只能在洛丽塔离开人 世后才能公开发表。审判前几天,亨伯特因血栓症死在狱中。在洛丽塔中,纳博科夫描写亨伯特的那种畸形的情欲,揭示亨伯特身上那种丑恶、 变态的心理,客观上起到一种道德上的“警示”作用。作者的意图从小说的整体内容与人物塑 造等方面得到了成功的表达,作者准确地把握了亨伯特这个人物的病态心理,将其可鄙之处暴 露无余,最后落得个毁人毁己的结局。这些都表明了作者创作主旨是严肃的,道德观念和情爱 观是清晰的,始终把亨伯特至于被鞭挞的位置。三、从洛丽塔的艺术手法看其创作观洛丽塔引发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而英国文学批评家马库斯坎丽夫对他的评价是 公允的,他在美国文学史中写道:“洛丽塔是一本充满惊人机智和活力的小说,它的 写作手法很独特。”伟大的作家之所以伟大,在于他们敢于独辟蹊径,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走自己的路。 此书无论在整体框架上还是在写作风格上都有其别具一格之处:小说的整体框架是一个非真实 的存在。主人公的心态及行为与他大学教授的身份毫不相符,他虽然存在于现实社会之中,但 他似乎对事业、级别、权利等都不感兴趣,也从不关心政治、宗教和社会问题,他似乎完全不 受环境及遗传因素的影响,把个性发挥到极致,以为现实就是他个人的创造,因此唯我主义行 为在他身上表现得淋漓至尽。这种举止很难用宗教、心理学等理论所诠释,我们只能把此理解 成一种与社会脱节的社会意识形象。从小说的艺术角度看,作者充分用了想象力来探寻现实最大的可能性。它用极端排斥道 德义务的姿态让人们正视艺术现实的本质;它用貌似“色情文学”的假象抨击这种文学的庸俗 不堪,它用个性化的艺术手法调动那些懒惰化、平庸化的阅读者。它从多个角度把小说创作得 丰富多彩。从风格而言,小说的喜剧色彩很浓。关于主人公第一次婚姻的失败,作者用强烈的喜剧 手法讽刺了那种“我生活中有了别人”的现象。作者有意把一个世俗的女人的极端庸俗化的做 法刻画得入木三分。同时,作品还有很强的悲剧色彩,洛丽塔、其母以及亨伯特的命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这种悲剧感进一步揭示了艺术存在的深刻性。作者以一种全新的观察角度和表达方式在文学作品中探索了人性的多样性、复杂性及特 殊性。在表达另类人的痛苦与隐私方面,具有发人深省的独特意义。总而言之,小说极具经典 性,让人回味无穷。参考文献:1潘小松.固执己见纳博科夫访谈录.时代文学出版社,1998.2纳博科夫.文学讲稿.申慧辉等译.三联书店,1991:187.3纳博科夫.洛丽塔.彭晓峰、孔小炯译.浙江文学艺术出版社,1989.4西蒙娜德波伏瓦女客周以光译安徽文学出版社,1994.5卡纳维诺.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杨德友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责任编辑 王文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