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汉中市陕飞二中高三语文复习资料 近体诗六首 新人教版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150554012 上传时间:2022-09-0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汉中市陕飞二中高三语文复习资料 近体诗六首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陕西省汉中市陕飞二中高三语文复习资料 近体诗六首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陕西省汉中市陕飞二中高三语文复习资料 近体诗六首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陕西省汉中市陕飞二中高三语文复习资料 近体诗六首 新人教版1、 学习石头城 , 体味寓情于景的手法。2、 学习锦瑟 , 鉴赏其哀怨的基调、 迷离的意境、 清丽的语言。3、 学习书愤 , 体会诗人岁月蹉跎、 壮志未酬而又重新立誓报国的双重情感。近体诗六首课后练习解题指导 二、1设计此题,意在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运用想象将诗中的景物细节构成一个完整而清晰的画面,这是“入境”的第一步。 答案见“鉴赏要点”。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写村民的活动。出句写诗人所闻,因为是夜间,又被竹林遮挡,只能看到模糊的人影,但诗人从竹林里的欢声笑语中听出这是少女们刚从水边洗衣归来,虽是淡淡的一笔,却生动地表现了少女们勤劳、朴素、开朗的性格;对句写诗人所见,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而诗人是在莲叶的摇动中发现它的,这无疑是渔夫要利用今晚月光去捕鱼。这两个细节都富于艺术的魅力,它们从不同侧面写出了山村居民淳厚、朴实的风尚。 诗人勾勒出这样一幅风习画的用意十分明显:山村的风景如此清幽,民风如此淳厚,这正是他理想的生活环境,他不愿离开这里,回到官场上那种纷纷扰扰的生活中去,这就给结句“王孙自可留”作了有力的铺垫。 2写景总会渗入作者的主观感受。这一联写的是武侯祠中之景,应当先想想诗人在祠中参观的感受是什么,这里写碧草和黄鹂有什么意图。 一般地说,跟意境关系密切的是动词和形容词;在特殊情况下,虚词也有表现意境的作用。 跟境界关系最为密切的是“自”“空”二字。详见“鉴赏要点”。描述祠中景象,但不是客观描述,从“自”“空”二字可以看出祠中的凄凉、冷落气氛诗人的咏叹正是从这一联开始的,所以这两个字必须重读,而且要有感伤的情味。 3要先看这一联的整体意思,它写的是石头城周围的两种景物,即山和潮。“在”说明“山”的状态,“回”说明“潮”的状态。看来似乎很容易理解,难道山会不“在”,潮来而不“回”吗?这样一想才能发现诗人的言外之意,那就是有的事物不“在”、不“回”了这是什么事物呢? 答案见“鉴赏要点”。诗人仿佛指着那从淮水东边升起的明月,它就是历史的见证啊!诗人称它为“旧时月”,正是初唐诗人张若虚说的“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意思,因它照见过六朝腐朽的封建统治者在秦淮河游乐的情形,照见过当年的豪华生活,也目睹了这些朝代的迅速灭亡。而今夜呢?你看它又逐渐移到女墙这一边来,可这已经是一座空城了。全诗句句写景,句句都融合着诗人的故国萧条之感 4设计此题,意在考查学生的想象力。大、小境界各有各的用途,不能说大境界优于小境界,或者说小境界优于大境界。说感受也不能脱离整首诗的内容。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答案不拘一格,“鉴赏要点”中有分析说明。这一联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土。诗人用“楼船夜雪”“铁马秋风”形象地概括了这两次胜利的战斗,可见他当年很想投身到这样的战斗中去。这两次战斗都发生在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当时诗人才36岁。 三、1凡景语皆情语,故应从分析景物入手。为使学生懂得“登山则情满于山”,最好先简要地介绍一下诗人当时的生活概况。分析情景交融时,要引导学生注意诗的章法,例如“艰难苦恨”四字为什么要放到最后说。 答案见“鉴赏要点”。 这首诗的前两联勾画出一幅秋肃临天下的动人图景,融合着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感情的。一开始便有悲凉的气氛:“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画面是惨淡的,它映照出诗人心上的凄凉;特别是“猿啸哀”和“鸟飞回”这两个细节,-跟诗人素有的伤时感情联系起来看,简直就是包括诗人在内的千千万万个流离失所者的写照。但诗人的思绪并不停留在这上面,接着又给我们勾画出一幅极其广阔的图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有人认为这两句中“无边”“不尽”二语多余,我们认为,正因有此二语,诗的境界才显得广阔深远;再加上落叶的“萧萧”之声,长江的“滚滚”之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其状物之工,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从这里还能看出诗人心情激荡不已:叶落意味着一年将尽,会使他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或许,这又加重了他的乡愁,他会这样问自己,这长年飘泊的生涯何时是了?而长江“不尽”,亘古如斯,甚至会使他超越时间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要“怅望千秋一洒泪”(咏怀古迹其二),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这两联,确实已将诗人的“艰难苦恨”包含无遗,用语之精当,气象之宏伟,在所有的登高诗篇中可谓绝唱。颈联将以上两联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感情明朗化,其中“万里”与上联的“无边”对应,“百年”与“不尽”对应,这就从时间、空间两个方面把诗人的忧思表现得既深且广了,更见出构思的精巧。2诗的主旨常放在最后一两句上,要让学生熟悉这种现象,要联系全篇进行分析。答案是第七句。详见“鉴赏要点”。尾联“艰难苦恨”一语紧承上联,而后以白发增多、酒杯新停轻轻结住全诗,含无限凄凉意于言外,应读得更加缓慢、沉重,让听者仔细体味诗人此刻百感交集的心态。3学生在小学、初中即已学过对偶句常识,能据此作出简单的分析即可,目的是引起学生对对仗的注意,要求不宜过高(例如平仄就可以不管)。首联属工对:每句三层,每层说一种事物的状态(包括声、色、形、动作等方面),合起来组成一幅画。上句写空中的画面:猿在高处(即水经注江水所云“高猿长啸”),声自高空传来,故列入上句;下句写江上画面,鸟盘旋于沙洲之上,诗人在高处,亦俯视所见,故列入下句。此外,还有句中自对(见“鉴赏要点”)。沈德潜云:“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按:七律正格首句不用韵。尾联属宽对:“艰难”与“潦倒”,“繁霜鬓”与“浊酒杯”皆对;“苦恨”与“新停”不对。上句集国难家愁而言,下句单说个人因患病而停杯,属对不刻意求工,这就是不以辞害意。四、近体诗很讲究章法,故有“起、承、转、合”之说,这是基本法则,但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却是千变万化的。此题只要求分析“起”“结(即合)”,因为由此入手可以大致了解诗的主旨。设计此题,意在让学生通过写作实践,更好地认识古代诗歌的一些特点,以提高鉴赏能力,写不好也不要紧,动手写总是有益的。可以让学生互评,推荐稍好一些的,读给全班同学听听。我们的原则仍然是,不提倡写旧体诗,但如有个别学生愿意继续练习下去,也不应加以限制。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