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教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49875906 上传时间:2022-09-0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4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教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教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教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 题: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备课人:教学目标:1梳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2关注文中的细节描写,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3品味文中的诗意语言,揣摩其含义及表达效果。4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治学、敢说敢做、说做合一的品质,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教学重难点:1. 关注文中的细节描写,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2. 品味文中的诗意语言,揣摩其含义及表达效果。3. 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治学、敢说敢做、说做合一的品质,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方法: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或电子白板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播放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的片段。同学们,大家知道是谁在演讲、在呐喊吗?闻一多!看了短片,你的心、你的情感会有什么变化?(热血沸腾,感情澎湃,激动人心。我们能感受到闻一多先生面对凶残的敌人,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现在请大家看看课本中的插图,从中能感受到闻一多先生的哪些特点?(不爱修饰,把时间用到了研究上。目光坚毅,说明他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希望。为了祖国,他像红烛一样燃烧自己)对画像的解读是感性的,我们还是通过学习闻一多先生的高足臧克家写的文章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来进一步了解闻一多先生吧。二、整体感知 (一)人物介绍:1闻一多先生简介。闻一多(18991946),本名闻家骅,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生于湖北省浠水县巴河镇的一个书香门第。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参加了“五四运动”。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1943年后,因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于是愤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1946年7月15日即发表了最后一次讲演,当天被特务暗杀。代表作有红烛死水。2作者臧克家简介。臧克家(19052004),山东诸城人,诗人。是闻一多的学生,忠诚的爱国主义者。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首老马成名。1933年9月,诗人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随着老马等诗的广泛流传,臧克家被誉为“农民诗人”。(二)注意划线字的注音和写法 梳头 sh tu 抱歉bo qin 秩序zh x 深宵shn xio 伴侣bn l 小楷xio ki 硕果 shu gu 卓越zhu yu 迭起di q 澎湃pn pi大无畏d w wi 锲而不舍 qi r b sh 目不窥园m b ku yun沥尽心血l jn xn xu 心不在焉xn b zi yn 慷慨淋漓 气冲斗牛q chng du ni(三)检查预习 1.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出示自学提纲:) 从整体上看,课文可以分为两部分,应该如何分呢?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课文开头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这两句话起什么作用?这两句话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怎样的品质? 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围绕这两个方面各写了哪几件事?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怎样的品质? 2.讨论明确 明确:第一部分(17段)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方面的“说”和“做”。第二部分(820段)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说”和“做”。两部分之间用了七、八、九三个段落过渡。第七段承接上文小结,第八、九段开启下文。领起本部分,表现闻一多先生“做”的特点做了再说,做了不说。对比的写法,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严谨治学的态度、言行一致的人格和谦虚谨慎的美德。 点拨: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能以少胜多。闻一多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三、合作探究品味细节描写,分析表达方式1本文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现闻一多先生的人物形象,结合文中一两个例子,说说这种写法的好处。2除了描写以外,议论在本文的结构中起着怎样的作用?讨论明确:1.示例:(1)“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凌乱”“睡得很少”。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刻苦精神。(2)“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3)抓住闻一多先生“演讲”中最“慷慨淋漓”的“你们站出来”这一句话,以及“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的从容姿态,突出了闻一多先生大无畏的革命精神。2.本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是夹叙夹议。作者实际上是以议论来结构文章的。第一、二段是第一部分叙述的纲领,第七段是第一部分的总结,这两处都是议论。第八、九两段是第二部分的纲,最后一段则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总结,这两处也都是议论。这篇文章多次用到照应,有首尾照应,有行文前后的多次照应,有行文与题目的照应。多种方式的照应,使文章的结构严谨,而且形成了一种旋律,一种气势,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而所有这些照应,又几乎全是议论。由此可见议论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四、 小结生命的尺度和价值不在于它的长短,而在于如何运用它。生得其时,死得其所,是生命的最佳状态。把个人的生命融入国家、民族的正义大潮中,是生命价值的最高体现。基于此,闻一多先生的生命是无价的。追寻闻一多先生的足迹,则是我们的使命。五、当堂检测1下面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浠水(x) 硕果(shu) 锲而不舍(q) B弥高(n) 校补(xio) 迥乎不同(jing)C. 衰微(shui) 迭起(di) 沥尽心血(l) D赫然(ho) 凝结(nng) 气冲斗牛(du)2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A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B深霄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C. 十年艰辛,一部“校补”郝然而出D这个方面,情况就迴乎不同,而且一反即往了布置作业: 朗读全文,品味语言。板书设计: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 这篇文章写得十分精粹,全文虽只有一千多字,但突出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思想品格最本质的特征。精选的典型事例,精致严谨的结构,精练的诗一般的语言,精当的抒情性议论,使这篇文章充满了感人的力量。这节课我们来重点分析这篇文章的语言。二、教学新课(一)第一次先学后教:品味语句,体会表达妙处1先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再讲一讲喜欢的理由。2教师提出如下语句让学生讨论并体会其表达效果。(1)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明确:语句化用典故,句式工整,富于感情,表达了对闻一多钻研精神的赞美之情。(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明确:“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这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自20世纪20年代末起,闻一多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力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3)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明确:“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作一个病人,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4)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明确:“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灯火相伴,本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却乐在其中,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四壁”出自闻一多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漂白了四壁”意在表现闻一多深夜潜心研究的怡然自适,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5)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明确:“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闻一多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使他分心。引用别人所称“何妨一下楼主人”,更是说明他用心之专。(二)第二次先学后教:合作交流,感受语言特点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对文本的理解,学习有感情地朗读。教师可作相应的朗读指导,如对语调、语速、语势、语气的把握与表现。2在朗读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语句说说本文的语言特点。明确:(1)生动形象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点拨: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一词,这就包含了比喻义,既形象,含义也更丰富了;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是热情的称赞了。(2)精练含蓄比如一个“说”字,很普通,作者却赋予多种含义。作为学者部分的“说”有哪几种含义?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点拨:这两句中的“说”是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者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点拨:这两句中的“说”有吹嘘、自诩的意思,这里的“没有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作为革命家部分的“说”有什么含义?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他“说”了,跟着的是“做”。他“说”了就“做”。点拨:这几句中的“说”是对革命的宣传和动员,是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这部分的“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斗争精神、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品德。(3)富于感情本文的叙述、描写抒情化,令人很难分清哪些是记叙,哪些是抒情。例如,“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说它是记叙未尝不可,但洋溢着赞美之情。又如,“昂首挺胸,长须飘飘”,显然是描写,但颂扬、景仰之情也呼之欲出。又如,“饭,几乎忘记了吃”,本来是极平常的一句赞语,但紧接着跟上一句“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形成了对比,意蕴就丰富多了。(4)富于音乐美作者善于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潜心贯注,心会神凝”“迥乎不同”“一反既往”“警报迭起,形势紧张”等。这些词语结构整齐,有节奏感。作者惯于使用对句的形式。如一开头的“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就是对句,又如“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不动不想,无声无闻”“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还有末段的“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这些成对的句子,有些具有对比的性质,有些则是并列的性质,有的是更为整齐的对偶句。这些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三、课堂小结一多画像这样写道:“一诗一文一烟斗,一个脊梁一声吼。一画一印一全集,一代英豪一红烛。”闻一多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于一身,青年时代是新月派诗人,中年时代是旧经典的研究学者,晚年成为青年所爱戴的、昂首做狮子吼的民主战士。他横眉怒对国民党特务的手枪,把自己的一腔热血洒在了为民主、为新中国而战斗的前线。他严谨的治学精神和疾恶如仇、为祖国安危而英勇献身的凛然正气与高尚风格永远值得我们学习。闻一多先生曾经说过:“生命的量至多不过百年,他的质却可以无限度地往高深醇美的境域发展,生命的艺术化便是生命达到高深醇美的唯一方法。”让我们永远称颂他口的巨人,行的高标。四、拓展延伸1朗读闻一多的红烛,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原文见光盘素材)点拨:红烛是诗人内心的真实剖白,诗中概括了诗集所表现的对祖国前途的执着追求和献身于祖国的伟大抱负。诗人将自己比作红烛,要用那微弱的光和热来照亮险恶的前途,去烧破世人的迷梦,捣毁禁锢着人们灵魂的监狱,为人间培养出慰藉的花和快乐的果。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对你有什么指导意义?其实,古人也认为“说”和“做”对做人来说是很重要的,请你说说关于言和行的成语或名言,并选一句作为你的座右铭。五、当堂检测1.文章的标题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何作用?2.说出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3.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布置作业: 1.独立完成配套练习册 2. 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试为本文补充一两个事例。板书设计:教后札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