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工程及其应用示例

上传人:d**** 文档编号:149852626 上传时间:2022-09-0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蛋白质工程及其应用示例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蛋白质工程及其应用示例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蛋白质工程及其应用示例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蛋白质工程及其应用示例摘要:在论述蛋白质工程的基本概念和由来的基础之上,介绍了蛋白质工程的主要内容, 并着重阐述了蛋白质工程在工业用酶、食品行业和生物制药三个方面中的应用和前景。关键词:蛋白质工程;简介;发展与应用;1. 蛋白质工程的概念和由来蛋白质工程是以蛋白质分子的结构规律及其生物功能的关系作为基础的学 科,其主要通过化学、物理和分子生物学的手段进行基因修饰或基因合成,对现 有蛋白质进行改造,或制造一种新的蛋白质,以满足人类对生产和生活的需求。蛋白质工程最早始于1975年美国C. A. Hutehison使用了 J. Lederberg 1960 年推荐的寡脱氧核糖核普酸作为体外诱变剂,经他重新确定此诱变剂的顺序,成 功地实现了定位突变试验,培育出了具有各类生物学特性的突变株1。而蛋白质 工程的命名是1981年由美国的K.Ulemer确定的2。继后,许多大学及著名的实 验室以及经营生物工程高技术产业的公司大量投资竞相研究与开发。2. 蛋白质工程的基本途径从预期的蛋白质功能出发f设计预期的蛋白质结构f推测应有的氨基酸序 列f找到相对应的脱氧核苷酸(基因)3. 蛋白质工程的基本原理基因工程通过分离目的基因重组DNA分子,使目的基因更换宿主得以异体 表达,从而创造生物新类型,但这只能合成自然界固有的蛋白质。蛋白质工程则 是运用基因工程的DNA重组技术,将克隆后的基因编码序列加以改造,或者人 工合成新的基因,再将上述基因通过载体引入适宜的宿主系统内加以表达,从而 产生数量几乎不受限制、有特定性能的“突变型”蛋白质分子,甚至全新的蛋 白质分子。4. 蛋白质工程的研究内容4.1蛋白质结构分析-基础蛋白质工程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收集大量的蛋白质分子结构的信息,以便建 立结构与功能之间关系的数据库,为蛋白质结构与功能之间关系的理论研究奠定 基础。三维空间结构的测定是验证蛋白质设计的假设即证明是新结构改变了原有 的生物功能的必需手段。晶体学的技术在确定蛋白质结构方面有了很大发展,但 是最明显的不足是需要分离出足够量的纯蛋白质(几毫克几十毫克),制备出单 晶体,然后再进行繁杂的数据收集、计算和分析。对子哪些很微量的蛋白质来说, 是比较困难的。另外,蛋白质的晶体状态与自然状态也不尽相同,在分析的时候 要考虑到这个问题。核磁共振技术可以分析液态下的。肤链结构,这种方法绕过 了结晶、X一射线衍射成像分析等难点,直接分析自然状态下的蛋白质的结构。现代核磁共振技术已经从一维发展到三维,在计算机的辅助下,可以有效地 分析并直接模拟出蛋白质的空间结构、蛋白质与辅基和底物结合的情况以及酶催 化的动态机理。从某种意义上讲,核磁共振可以更有效地分析蛋白质的突变。国 外有许多研究机构正在致力与研究意义上讲,核磁共振可以更有效地分析蛋白质 的突变。国外有许多研究机构正在致力与研究蛋白质与核酸、酶抑制剂与蛋白质 的结合情况,以开发具有高度专一性的药用蛋白质。4.2蛋白质结构、功能的设计和预测-基础的应用与验证根据对天然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分析建立起来的数据库里的数据,可以预测一 定氨基酸序列肤链空间结构和生物功能;反之也可以根据特定的生物功能,设计 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和空间结构。通过基因重组等实验可以直接考察分析结构与 功能之间的关系;也可以通过分子动力学、分子热力学等,根据能量最低、同一 位置不能同时存在的两个原子等基本原则分析计算蛋白质分子的立体结构和生 物功能。目前,正加紧这方面的工作。虽然尚在起步阶段,但在可预见的将来, 建立一套完整的理论来解释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用以设计、预测蛋白质的结 构和功能。4.3蛋白质的创造和改造-最终目标蛋白质的改造,从简单的物理、化学法到复杂的基因重组等等有多种方法。 物理、化学法:对蛋白质进行变性、复性处理,修饰蛋白质链官能团,分割肤链, 改变表面电荷分布促进蛋白质形成一定的立体构像等等;生物化学法:使用蛋白 酶选择性地分割蛋白质,利用转糖昔酶、酚酶、酸酶等去除或连接不同化学基团, 利用转酞胺酶使蛋白质发生胶连等等。以上方法只能对相同或相似的基团或化学 键发生作用.缺乏特异性,不能针对特定的部位起作用。采用基因重组技术或人 工合成D N A,不但可以改造蛋白质而且可以实现从头合成全新的蛋白质。蛋白 质是由不同氨基酸按一定顺序通过肚键连接而成的肤构成的。氨基酸序列就是蛋 白质的一级结构,它决定着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和生物功能。而氨基酸序列是由合 成蛋白质的基因的DNA序列决定的,改变DNA序列就可以改变蛋白质的氨基 酸序列,实现蛋白质的可调控生物合成。在确定基因序列或氨基酸序列与蛋白质 功能之间关系之前,宜采用随机诱变,造成碱基对的缺失、插入或替代,这样 就可以将研究目标限定在一定的区域内,从而大大减少基因分析的长度。一旦目 标DNA明确以后,就可以运用定位突变等技术来进行研究。4.3.1定位突变蛋白质中的氨基酸是由基因中的三联密码决定的,只要改变其中的一个或两 个就可以改变氨基酸。通常是改变某个位置的氨基酸,研究蛋白质结构、稳定性 和催化特性。噬菌体M13的生活周期有二个阶段,在噬菌体粒子中其基因组为 单链,侵入宿主细胞以后,通过复制以双链形式存在。将待研究的基因插入载体 M 13,制得单链模板,人工合成一段寡核昔酸(其中含一个或几个非配对碱基) 作为引物,合成相应的互补链,用连接酶连接成闭环双链分子。经转染大肠杆菌, 双链分子的胞内分别复制,因此就得到两种类型的噬菌斑,含错配碱基的就为突 变型。再转入合适的表达系统合成突变型蛋白质。4.3.2盒式突变1 98 5年wels提出的一种基因修饰技术一盒式突变,一次可以在一个位 点上产生20种不同氨基酸的突变体,可以对蛋白质分子中重要氨基酸进行“饱 和性”分析。利用定位突变在拟改造的氨基酸密码两侧造成两个原载体和基因上 没有的内切酶切点,用该内切酶消化基因,再用合成的发生不同变化的双链DN A片段替代被消化的部分。这样一次处理就可以得到多种突变型基因3。4.3.3 PCR 技术DNA聚合酶链式反应是应用最广泛的基因扩增技术。以研究基因为模板, 用人工合成的寡核昔酸(含有一个或几个非互补的碱基)为引物,直接进行基因扩 增反应,就会产生突变型基因。分离出突变型基因后,在合适的表达系统中合成 突变型蛋白质。这种方法直接、快速和高效4。4.3.4高突变率技术从大量的野生型背景中筛选出突变型是一项耗时、费力的工作。有两种新的 突变方法具有较高的突变率,(1)硫代负链法:核昔酸间磷酸基的氧被硫替代后修 饰物(a-( S )-d c T P )对某些内切酶有耐性,在有引物和(a-(S )-d c T P )存在下 合成负链,然后用内切酶处理,结果仅在正链上产生“缺口”,用核昔酸外切酶 l从35扩大缺口并超过负链上错配的核昔酸,在聚合酶作用下修复正链,就 可以得到二条链均为突变型的基因;(2)UMP正链法:大肠肝菌突变株RZ10 32 中缺少脉嗜咤糖昔酸和UTP酶,M13在这种宿主中可以用脉嗜咤(U )替代胸腺 嗜咤(T )掺入模板而不被修饰。用这种含U的模板产生的突变双链转化正常大肠 肝菌,结果含U的正链被寄主降解,而突变型负链保留并复制3。4.3.5蛋白质融合将编码一种蛋白质的部分基因移植到另一种蛋白质基因上或将不同蛋白质 基因的片段组合在一起。经基因克隆和表达,产生出新的融合蛋白质。这种方法 可以将不同蛋白质的特性集中在一种蛋白质上,显著地改变蛋白质的特性。现在 研究的较多的所谓“嵌合抗体”和“人缘化抗体”等,就是采用的这种方法。5. 蛋白质工程的应用示例5.1在工业用酶中的应用5.1.1脂肪酶脂肪酶能催化酯的水解和合成,广泛用于洗涤剂的生产,油脂工业,有机合 成,皮革及造纸工业。Beer等人5根据酶的X-射线结构建立一模型,并通过定 点突变搞清楚了 Rhizopus oryzea脂肪酶的催化机制。Okkels等人回通过定点突变 使Candida Antarctica A脂肪酶的比活力提高了 4倍。Yamaguchi等人7将Cys二 硫键引入Humicola lanuginsa脂肪酶中,突变体的热稳定性提高了 12C,酶的最 适温度提高了 10CoPatka等人8发现Candida Antarctica B脂肪酶的M72L突变 体抗过氧辛酸氧化作用能力比野生型强。Kampen等人9研究了 Staphylococcus hyicus脂肪酶的突变体对底物专一性的影响,发现把356位的Ser用Val来替换, 其磷脂酶活性降低了 12倍。Egmond等人10研究了 Fusarium solani pisi角质酶 对阴离子的亲和性。发现过N172K突变,酶表面带有更多的正电荷,同野生型 角质酶相比,突变体稳定性更差。在17和196位引入负电荷残基,则酶对阴离 子表面剂活性剂十二烷基磺酸锂的稳定性提高。Pseudomonas glumae脂肪酶的 154和150位的氨基酸残基用Pro替代,在P1位引入Arg残基,酶的抗蛋白稳 定性得到了提高。5.1.2纤维素酶纤维素酶现在已广泛地应用于医药、纺织、日用化工、造纸、食品发酵、工 业洗涤、烟草、石油开采、废水处理及饲料等各个领域,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大多数工业用的纤维素酶都是葡萄糖苷内切酶,含有一个催化区和一个纤维素连 接区。没有纤维素连接区则酶对于纤维素的活性很低。现在研究的重点是了解酶 的吸附和活性之间的关系。有人对纤维素酶和蛋白酶进行了对照研究,发现纤维 素酶的活性与吸附的强弱关系更大11。Koivula等人12对Trichoderma reesei的 纤维二糖水解酶催化区域169位的氨基酸残基Try进行了研究,发现其能协助 葡萄糖环转换成更容易反应的构形。Hakamada等人13用定点突变的方法将细菌 碱性纤维素酶的Glu137、Asn179和Asp194突变为Lys,其热稳定性得到了提 高。Zhang等人14专门研究了 T.fusca纤维素酶Ce16A表面残基对底物专一性 的影响,发觉突变体R237A对羧甲基纤维素的活力提高了。后来他15又研究了 靠近活性位点残基对催化活性、底物专一性、配基连接亲和性的影响,4个残基 (His159、Arg237、Lys259、Glu263)的7个突变体对羧甲基纤维素的活性都 有所提高,其中K259H突变体的活性提高的最为显著。5.1.3淀粉酶淀粉酶的使用范围极广,种类繁多,根据不同的需要可以选择不同种类的酶。 a-淀粉酶主要用来生产麦芽糖糊精,葡萄糖淀粉酶催化糊精可得到葡萄糖,用 B-淀粉酶可以得到麦芽糖,用葡萄糖异构酶可以将葡萄糖转化为果糖。而一般 的淀粉酶催化都是在高温条件下进行的。应用蛋白质工程可提高酶的热稳定性。 有人得到B. Licheniformmis a -淀粉酶的双突变体A209V/H133T,酶在90C的 半衰期延长了 9倍。Mitchinson等人用定点突变和高通量筛选的方法得到了一个 突变体,其最适pH值提高了 0.51.0。Gloria等人16用Phe或Tyr来替换 B.stearothermophilus a -淀粉酶289位的Ala,其具有了催化醇化反应的能力。 Sierks等人17报道了通过改变葡萄糖淀粉酶活性位点的三个氨基酸残基,其作 用于1, 4-糖苷键相对于1, 6-糖苷键的K cat/Km比值提高了 300倍。5.2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5.2.1葡萄糖异构酶的蛋白质工程1992年,Mrabet等人构建了密苏里游动放线菌葡萄糖异构酶的突变酶 K253R,其酶活是野生型的120%,在60.lmol / L葡萄糖底物存在下。它的热失 活半衰期比野生型酶提高了 5倍18。T Jibeurgh等人构建的密苏里游动放线菌葡 萄糖异杓酶的突变酶E185Q明显改变了酶的最适PH值,而且,与野生酶在Mn2+ 作用时的活性相比。E185Q要高出两倍19。另外,美国Amgen公司曾对大脑杆 菌葡萄糖异构酶进行了盒式突变,筛选到两个活性大于野生型的突变酶20。葡萄糖异构酶的蛋白质工程是国家“ 863 ”计划资助项目,中国科学技术大 学生命科学学院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构建了多种性能改善的突变酶 21-25,如朱国萍等人在确定第138位甘氨酸(Glyl38)为目标氨基酸后,用双引物 法对葡萄糖异构酶基因进行体外定点诱变,以脯氨酸(Pr01 38)替代Glyl38,含突 变体的重组质粒在太肠杆菌中表达,结果突变型葡萄糖异构酶比野生型的热失活 半衰期延长一倍;最适反应温度提高1012C ;酶比活相同26。5.2.2细菌素的蛋白质工程27-32细菌素是很有潜力的天然食品防腐剂,而细菌素生化和分子水平上的深入研 究为细菌素蛋白质工程开辟了新前景。研究表明,即使在三维构象未知的情况下, 某些小分子蛋白(如Lantibiotics)或疏水肽的蛋白质工程也是可行的。由于它们的 氨基酸残基数目较少,使得定点突变和随机突变简单易行,对其进行一、二级结 构水平上的预测及相关小肽的比较分析亦可获得许多重要的结构信息,有望建立 特异性突变方法创造出“嵌台”细菌素。另外,因其分子量较小,适合于肚二维 核磁共振技术研究其二级、三级空间结构及在不同溶剂中的溶液构象。应用蛋自质工程改造细菌素通常有两类方法,一类是着眼于对细菌素结构与 功能关系的深人理解,旨在创造出新的细菌素;另一类是改进现有的细菌素特性 以适合于工业生产与应用。未来的细菌素蛋白质工程将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提高细菌素产量;改进细菌素溶解性能及在靶位系中的扩散性;提高细菌素的稳 定性;拓宽细菌素的抑菌谱;提高细菌素抑菌比活力及研究细菌素的免疫等。在 确定出要改造的氨基酸残基后,还需有合适的系统使突变的细菌素高效表达。5.3在生物制药中的应用目前蛋白质工程通过在分子水平上进行设计以及DNA重组对自然界的蛋白 质进行突变重新合成,在生物药物的开发中应用非常广泛E。蛋白质工程技术 对药物合成做针对性的改造能够对药物的稳定性、活性、生物利用度以及半衰期 做进一步的优化。在生物药物的研究开发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34。现主 要对定点突变工程技术和体外定向转化技术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情况做相应的 综述。5.3.1定点突变工程技术定点突变是根据生物医药的结构和功能进行针对性的改造,包括活性基团、 DNA序列以及特定的核苷酸片段,做特定的插入或者删除,从而改变生物大分 子的氨基酸序列,对药物的性状进行改变,在生物药物的编码序列以及一级结构 中起着很好的修饰作用35。其与自然因素、化学因素诱导的突变相比特异性更 强,同时可重复性强。通过改变相应的核苷酸序列对生物医药的功能和性质起作 用,进而得到具有高活性的改良生物药物。纳豆激酶是一种由纳豆枯草杆菌生产的具有溶解纤维蛋白活性的酶,在心血 管药物的开发中具有较高的价值。纳豆激酶在实际应用中其稳定性较差,并且极 为容易被氧化,对其进行定点突变,在序列中引入丝氨酸和丙氨酸,并改变其相 应的催化残基以及附近的苏氨酸位点,成功让其在大肠杆菌中高表达,并且抗氧 化测试显示抗氧化能力明显增强36。另外还可通过催化抗体从而对免疫球蛋白 的活性进行调节,结合相应的突变技术将其催化酶活性进行提高,从而促进相应 的酶解反应。采用PCR法进行定点突变也可改变核苷酸序列,结合包涵体对蛋 白进行特异性的变性和复性处理能够纯化蛋白质的同时提高其生物活性37。5.3.2体外定向进化技术定点突变技术主要针对天然蛋白的少数位点突变,蛋白质的高级结构没有显 著变化,同时蛋白质的功能只是部分发生变化。但是对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做少 部分改变并不能满足人们对蛋白质功能的认知。因此在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改造 中进行体外分子定向转化有很好的应用价值38。蛋白质工程技术中体外定向转 化也称作分子进化,通过体外的PCR、DNA技术对蛋白质工程涉及药物进行高 通量筛选后对活性较高的药物进行筛选,从而得到自然界没有的品质优良的药 物。其与定点突变不同的是在药物结构和功能方面不需要已知信息,因此也称作 非理性设计。对于容易错误的PCR进行体外扩增时结合适当条件,使得碱基出现误配等 突变,是一种简单、快速的随机突变,因此需要结合其他技术进行筛选。通常在 一轮定向筛选和选择后很难得到满意结果,因此需要对连续突变进行筛选。一次 次在错误中筛选出相应的有益突变基因,从而在随机诱变中得到有益累积突变 39。例如1,3-丙二醇在医药领域中可作为聚酯、聚醚以及聚氨酯的合成单体, 在合成过程中相比于采用1,3-丙二醇氧化还原酶,同工酶的活性更高,同工酶 是通过突变筛选得到的突变体氧化还原酶,其在很多其他醛类的反应中也有较强 的催化活性。另外结合抗原决定簇的化学基团以及环氧化物中间体等对药物的结 构进行调节能够提升其生物活性。DNA改组是对一些同源但有部分差异的基因序列打碎呈小片段后进行随机 重组,在此过程中利用重叠碱基进行随机配对后形成重组全长核酸序列,并且结 合自然界的模拟对DNA进行重组筛选。DNA重组技术在酶和蛋白药物的改良和 优化中运用较为广泛,其对酶的活性、稳定性以及特异性都有很好的筛选40。 例如丙酮酸的工业和医药运用中采用乳酸氧化酶对D,L-乳酸进行氧化制得。为 提高其热稳定性对乳酸氧化酶基因进行改组,得到其突变体,其半衰期和热稳定 性都得到很大的提高。6. 结语蛋白质工程汇集了当代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一些前沿领域的最新成就,它 把核酸与蛋白质结合、蛋白质空间结构与生物功能结合起来研究。蛋白质工程将 蛋白质与酶的研究推进到崭新的时代,为蛋白质和酶在工业、农业,特别是在医 药方面的应用开拓了诱人的前景。蛋白质工程开创了按照人类意愿改造、创造符 合人类需要的蛋白质的新时期。蛋白质本身的多样性为其多种应用创造了条件,而随着蛋白质工程的发展, 在不久的将来又会有一大批人工创造的新蛋白质家族出现。总之,蛋白质工程对 于探索者确是一块沃土,在付出必要的劳动之后,一定会结出丰硕的果。参考文献:1 Hutehison C、A .等:J、Biology chemistry1975, 263, 6551.2 U-emer. K .Science1955, 219, 666.3 Wiiliams DF. Mechanisms of biodegradation of implantable polymers. Clinical Materials, 1992; (10) : 9 -12.4 Hollingger D. Biodegradable bone repair materials: Clinical orthopedist and related research. 1986; 207 : 290-304.5 Beer H D, Wohlfahrt G, McCarthy J E G, et al. Analysis of catalytic mechanism of fungal lipase using computer-aided design and structural mutantsJ. Protein Eng. 1996, 9:507-517.6 Okkels J S, Svendsen A, Patkar S A, et al. Protein engineering of microbial lipase of industrial interestJ.in: F.X. Malcata (Ed.), Engineering of/with Lipases, NATOASI Series, Series E.Applied Sciences, 1995, 317: 203-207.7 Yamaguchi S, Takeuchi K, Mase T, et al. The consequences of engineering an extra disulfide bond in the Penicillium camembertii mono- and diglyceride specific lipaseJ. ProteinEng., 1996,9:789-795.8 Patkar S., Vind J., Kelstrup E. et al. Effect of mutations in Candida antarctica B lipaseJ. Chem. Phys. Lipids. 1998, 93: 95-101.9 Kampen M D, Simons J W F A, Dekker N, et al. The phospholipase activity ofStaphylococcus hyicus lipase strongly depends on a single Ser to Val mutationJ .Chem. Phys. Lipids, 1998,93: 39-45.10 Egmond M R, Vlieg J d, Verheij H M, et al. Strategies and design of mutations in lipasesJ. in:F.X. Malcata (Ed.), Engineering of/with Lipases. Applied Sciences, 1995,317: 193-202.11 Brode P F, Erwin C R, Rauch D S, et al. Subtilisin BPN variants: increased hydrolytic Activity on surface-bound substrates via decreased surface activityJ. Biochemistry, 1996,36:3162-3169.12 Koivula A, Reinikainen T, Ruohonen L, et al. The active site of Trichoderma reesei cellobiohydrolase II: the role of tyrosine 169J. Protein Eng., 1996, 9:691-699.13 Hakamada Y, Hatada Y, Ozawa T, et al. Identifation of thermostabilizing residues in a Bacillus alkaline cellulase by construction of chimeras from mesophilic and thermostable enzymes and site-directed mutagenesisJ. Japan FEMS Microbiology Letters, 2001, 195:67-72.14 Zhang S, Wilson D BJ. J. Biochem. 1997, 57: 101-113.15 Zhang S, Barr B K, Wilson D BJ. Eur. J. Biochem. 2000, 267:244252.16 Gloria S R, Gabriel R, Rosa I, et al. Introducing transglycosylation activity in a liquefying K-amylaseJ. FEBS Letters, 1999, 453: 100-106.17 Sierks M, Svennson B. Protein engineering of the relative specificity of glucoamylase fromAspergillus awamori based on sequence similarities between starch degrading enzymesJ.Protein Eng., 1994, 7: 1479-1484.18 MraktN T. Broeck A V and Van den brande I et al. Arginine residues as stabilizing element in proteins. Biochemistry, 1992, 31(8): 2239-225319 Tilbcurgh H V et a1. Biochemistry. 1992, 31: 5167547l20 Amgen Inc.: US Patent No.4, 894, 331. Ian. 16: 199021 崔虹,州成安和李澄清.7号淀粉酶链霉菌M1033菌株葡萄糖异构醇在太岛杆菌中的高效表达,高技术通讯,1993, 3(7): 9-12.22 Zhu X Y , Gong W M and Niu L W et al. Crystal structure ofSlreptmyces diastaticus No. 7strain M 1033 xylose isomerase.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C), 1996, 39(6):636-644.23 肖亚中,伍传金和崔涛.木糖异构酶的结构及蛋白盾工程.生物工程进 展.1994,14(3):36-3924 肖亚中,伍传金和龙凡等.用蛋白质工程方法改变葡萄糖异构酶最适pH和最适温度.生 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1995,27(5): 469-475.25 伍传金,肖亚中和龙凡等.K253R和N184v点突变对葡萄糖异构酶热稳定性的影响.生 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1996,28.(3): 272277.26 朱国萍.滕脉坤和伍传金等.G138P定点突变对葡萄糖异构酶热稳定性的改善.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1998.30(6):607-610.27 Gunnar F. OIa R. B,Knut S. et al .Ncw biologically active Hybrjd bacteriocins constructed by combining regions is important for determining specificity. Appl. Environ. Microbiot.,1996, 62(9): 3313-3318.28 Kulpers OP, Rollema HS, Yap WM, et al. Engineering dehydrated amino acid residues in the antimicrobial pep tide nisin. Biol Chem, 1992, 267(34): 24340-24346.29 Liu W, Hansan JN. Enhancement of the chemical and antimierobial properties of subtitle by site-directed mutagenesis. J Biol Chem, 1992, 267(35): 25078-25085.30 Hansen JN. Antibiotics synthesized by posttransiational modification. Annu Rev Microbiol 1993. 47:535-56431 Kuipcrs OP, Rollema HS, de V)s WM, et al. Blosynhesis and secretion of a precursor of nis in Z by Lactococcus lactic, directed by the leader peptide of the homologous lantibiotic subtitle from Bacillus subtitle. FEBS Lett, 1993, 330(1): 23-27.32 Siezen RJ, Kuipers OP, de Vos WM, Comparison of lantioiotic gene clusters and encodedProteins. Antonic Van Leeuwenhoek, 1996, 69(2): 171-184.33 詹正嵩,羡秋盛,朴淳一,魏永堂,张晓燕,李跃群,李毅.生物技术药物发展现状与 展望J.实用医药杂志,2011,02:168-170.34 Rui W, Xie L, Liu X, He S, Wu C, Zhang X, Zhang L, Yang Y. Compound astragalus andsalvia miltiorrhiza extract suppresses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progression by inhibitingFibrosis and pai-1 mrna transcription. J Ethnopharmacol. 2014; 151 (01):198-209.35 张新国,陈文洁,曾艳龙,王强林,李坤.蛋白质工程技术及其在生物药物研发中的应 用J.药学进展,2011,12:529-536.36 Ballotta V, Smits AI, Driessen-Mol A, Bouten CV, Baaijens FP.Synergistic protein secretionby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 seeded in 3d scaffolds and circulating leukocytes in physiological flow. Biomaterials. 2014; 35(33):9100-911337 李素霞,袁勤生.我国生化与生物技术药物研究进展与问题A.中国药学会、河北省人民政府.2008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暨第八届中国药师周报告集C.中国药学会、河北省 人民政府,2008:6.38 Canetta E, Riches A, Borger E, Herrington S, Dholakia K, AdyaAK. Discrimination of bladder cancer cells from normal urothelial cells with high specificity and sensitivity:Combined application of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and modulated raman spectroscopy. Acta Biomater. 2014 10(05):2043-2055.39 张秀海,蒋大华,魏珣,孙康泰,张辉,朱华平,车东升,王旭波,葛毅强“十一五”国家863计划现代农业技术领域回顾与展望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3,06:55-62.40 肖华.向世界生物药第一方阵迈进一一访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华子春J. 中国科技奖励,2013,06:26-2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设计 > 毕设全套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