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通用)2014高考语文一轮 课时专练(十三) 诗歌阅读一

上传人:wu****ei 文档编号:149157426 上传时间:2022-09-0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通用)2014高考语文一轮 课时专练(十三) 诗歌阅读一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新课标通用)2014高考语文一轮 课时专练(十三) 诗歌阅读一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新课标通用)2014高考语文一轮 课时专练(十三) 诗歌阅读一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高考语文一轮课时专练(新课标通用):(十三)诗歌阅读一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题目。酒泉子潘阆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1)这首词是怎样描写钱江涌潮壮丽景象的?答:_(2)请简要分析词中的“弄潮儿”形象。答:_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忆昔陆游忆昔从戎出渭滨,壶浆马首泣遗民。夜栖高冢占星象,昼上巢车望虏尘。共道功名方迫逐,岂知老病只逡巡。灯前抚卷空流涕,何限人间失意人。(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答:_(2)本诗在语言运用上精于锤炼,请具体分析。答:_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鹧鸪郑谷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1)这首咏物诗重在表现什么内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_(2)第三联关于游子和佳人的细节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答:_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处士卢岵山居温庭筠西溪问樵客,遥识主人家。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日暮鸟飞散,满山荞麦花。(1)诗歌颔、颈两联写山居景色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答:_(2)这首诗表现了处士怎样的生活情趣和诗人什么样的感情?答:_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一剪梅无名氏漠漠春阴酒半酣。风透春衫,雨透春衫。人家蚕事欲眠三。桑满筐篮,柘满筐篮。先自离怀百不堪。樯燕呢喃,梁燕呢喃。篝灯强把锦书看。人在江南,心在江南。(1)结合全词,分析“篝灯强把锦书看”一句中“强”字的表达效果。答:_(2)请简要分析这首词中景与情之间的关系。答:_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边城独望马戴聊凭危堞望,倍起异乡情。霜落蒹葭白,山昏雾露生。河滩胡雁下,戎垒汉鼙惊。独树残秋色,狂歌泪满缨。(1)诗歌的首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_(2)这首诗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答:_7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题目。双调碧玉箫关汉卿秋景堪题,红叶满山溪;松径偏宜,黄菊绕东篱。正清樽斟泼醅,有白衣劝酒杯。官品极,到底成何济!归,学取他渊明醉。(1)“秋景堪题”体现了作者对秋天怎样的态度?“秋景”具体体现在哪里? 答:_(2)请从景和情的角度对这首元曲中的五、六两句作具体赏析。答:_8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鹧鸪天兰溪舟中韩淲雨湿西风水面烟。一巾华发上溪船。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寻浊酒,试吟篇。避人鸥鹭更翩翩。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注 滩痕:滩上水纹。(1)“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这两句词是历来被传诵的名句,任选其中一句赏析其动静之妙。答:_(2)简要分析词的最后两句表达的思想感情或人生感悟。答:_9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题目。凤栖梧王庭筠衰柳疏疏苔满地。十二阑干,故国三千里。南去北来人老矣。短亭依旧残阳里。紫蟹黄柑真解事。似倩西风、劝我归欤未。王粲登临寥落际。雁飞不断天连水。注 王庭筠,金代书画名家,善诗文。官至翰林修撰,金章宗承安元年因赵秉文上书事被削职,降为郑州防御判官。语出唐代张祜宫词:“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抒发宫女离家别亲、禁锢深宫的痛苦之情。 (1)作者在词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结合全词,说说产生这种情感的原因有哪些。答:_(2)“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本词景与情是如何结合的。答:_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题目。别舍弟宗一柳宗元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注 元和十一年(816)春,柳宗元的堂弟宗一从柳州(今广西柳州)到江陵(今湖北荆州市)去,柳宗元写了这首诗送别。其此时已被贬为柳州刺史。(1)赏析第二联中数词运用的妙处。答:_(2)诗中是怎样抒发离情别绪的?请简要分析。答:_2014高考语文一轮课时专练(新课标通用):(十三)1(1)间接描写:开头部分描写人们倾城而出,到钱江边争看涌潮的盛况,为写钱塘潮作铺垫;结尾处,写梦醒后仍觉心有余悸,从侧面来烘托潮水的雄壮气象。直接描写:中间部分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表现钱江潮排山倒海的磅礴气势。(2)钱江潮水排空而来,汹涌澎湃,弄潮儿却在惊涛骇浪中踏浪立涛、履险如夷,连手中的红旗都未被打湿,表现出英勇无畏、奋力拼搏的豪迈气概。2(1)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写诗人对往昔戎马生活的回忆;后四句为第二层,写诗人回忆后的悲愤心情。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鉴赏诗歌的行文思路。从题目“忆昔”,我们就可以大致把握诗歌内容,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往昔生活的回顾,二是由这种生活产生的感想。通读诗文,作者确实是从这两个方面写就的。即前四句写往昔的生活,首句写出关,次句写关中慰问宋军,三、四句写在那里的生活。后四句写忆后的悲愤心情。(2)比如,“壶浆马首泣遗民”一句三意,写尽了北方遗民渴望收复失地的心情;第三句用“栖”字,第四句用“上”字,把两句联系起来,一个不辞劳苦的忧国忧民的志士的形象跃然纸上;第六句用“逡巡”写现状,不仅表现了一个“老病”者的行动特征,而且刻画出一个有志之士无法施展抱负的彷徨心理。解析 对于炼字,应明白炼字其实是和炼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炼字就是使作者主观的情思和作品所表现的生活具体化、生动化、纵深化和美学化。对炼字的分析要结合具体诗句。炼字一般是五言炼第二(三、五)字,七言炼第二(五、七)字,有时是同时炼两个字或三个字。答题时应指出哪个字用得好,好在何处。3(1)这首咏物诗重在表现鹧鸪的啼声哀怨凄切,借以抒发游子的乡愁旅思。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题目为“鹧鸪”,诗歌的内容主要围绕其啼叫声展开,尤其是颔联、颈联和尾联,表现出声音的凄切。而由后两联也可以看出诗作抒发的是一种思乡之情。(2)通过对游子和佳人的细节描写,有力地烘托出鹧鸪啼声之悲凉哀怨。游子闻声而泪下,佳人才唱而低眉,鹧鸪的啼叫是天涯游子的断肠歌,是高楼少妇的相思曲。解析 此处的细节描写主要是从侧面来表现鹧鸪声的凄凉的,从“征袖湿”和“翠眉低”可以看出。“征袖湿”写出游子听到鹧鸪声,就以袖拭泪;“翠眉低”写闺妇听到鹧鸪声,把眉眼低下。以人的感受烘托出鹧鸪啼声之悲。4(1)用了远近结合和动静结合的手法。颔联写一路所见,是近景,先静后动。古树苍老,根系盘错缠石,山泉湍急清澈,泉底沙子显露。颈联写遥望,是远景,先动后静。雨罩千峰,幽暗空蒙,一条山径曲曲弯弯,通向烟云深处。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鉴赏诗歌的描写技巧一般从方位角度、动静角度、虚实角度等方面分析,要掌握一些基本知识。颔联写的是路上所见,是近景,而且前句是静景,后句是动景;颈联写的是所望的远景,且前句是动景(雨在下),后句是静景。景物描写上远近结合,动静结合。(2)表现了处士卢岵清奇古朴、超脱凡俗的生活情趣,表现出作者的景仰、敬慕、向往之情。解析 由卢岵居所的环境特点可以看出卢岵高洁清雅的志趣,表达的是作者对卢岵的敬仰之情,同时也是对那种生活的追求。5(1)“强”有勉强之意。写出了词人灯下因思乡而想看家书,但又因看家书易勾起内心思乡之情而不忍看的矛盾心情;表现了词人对亲人和故乡的深切眷恋之情。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鉴赏诗歌的语言。理解诗歌语言,要先了解其本义,然后结合词性,理解其修饰关系和修饰效果。(2)上片写景,描绘出一幅暮春时节充满生机的江南风景图;下片抒情,表达了词人离井怀乡的深沉愁苦之情。所写之景是虚景,上下两片是虚实结合;上片的乐景与下片的离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表现了词人深切的思乡之情。解析 此题考查对景情关系的准确理解。要能准确判断写景和抒情句子,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6(1)开篇点题,“聊凭危堞望”紧扣题目“边城独望”;总领全诗,引出后面独望中所见异乡景物的具体描写;奠定全诗感情基调,表达了无处排遣的独处异乡之情。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要从整首诗歌的结构安排和内容情感上进行分析。首联和题目以及下文内容的关系,既照应了题目,又引起了下文“望”的内容;同时这一联又是全诗的情感基调,登高望远,身处异乡的凄凉之苦蕴寓其中。(2)动静结合,诗歌描写了蒹葭、独树等静态景物,又描写了山生雾露、雁落河滩等动态景物;有声有色,诗歌描写了蒹葭上的白霜、独树残存的秋色,又描写了戎垒传来惊心动魄的鼙鼓之声。解析 诗歌的描写技巧,要从诗歌的第二联开始分析,这是描写的内容。颔联前句为静景,后句为动景;颈联主要是后句从听觉角度描写;尾联前句从色彩角度描写秋景,后句是抒情的。7(1)作者一反肃杀凄凉的悲秋情调,而以乐观豪情去赞美秋景的磅礴绚丽和沛然生机。火红的枫叶,金黄的菊花,色彩鲜艳明丽;清浅的山溪,幽邃的松径,氛围清新秀美。秋景如画,自然会使诗人逸兴遄飞,顿生灵感,欣然而叹“秋景堪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鉴赏诗歌的情感态度。作答时要明白第一问是建立在第二问基础之上的,抓住元曲中的景象“红叶满山溪;松径偏宜,黄菊绕东篱”,由景物的色彩,我们自然可以明确作者对秋天的态度。鲜丽的色彩表达了对秋天的赞美之情。(2)值此绚丽宜人的秋景,正该是让清樽斟满、开怀痛饮的大好时机;难得与一伙布衣朋友相聚,正可举觞相劝叙怀畅饮。表达了对归隐大自然生活的热爱之情,同时“清樽”“泼醅”“白衣”“酒杯”这些意象,又隐含着安贫乐道、浮云富贵、笑傲王侯之意。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作答时,明确“景”“红叶满山溪”,“黄菊绕东篱”等;“物”“清樽”“泼醅”“酒杯”等,由此看出,清秋畅饮,布衣互酌,再结合最后几句自然就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8(1)示例1:“帆迎山色来还去”句写本为不动之山,“帆迎”描写了船迎上前去,是动态描写。“山色来还去”,化静为动,写出了山迎面而来,又离船而去的景象,表现了舟行之快,别具情趣。示例2:“橹破滩痕散复圆”句写本为不动之水,船过滩时,击散了滩上的圆圆的水纹,此为动态描写;船过之后,滩上的水纹又复合为圆形,滩上又呈静态。动静结合,静中有动,极具情趣。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词句的能力。注意题干中的关键提示“动静之妙”。“帆迎山色来还去”句中,“迎”“来”“去”几个动词反映的是“帆”与“山色”的关系。帆迎,船迎上前去,是动态。“山色来还去”,山一一迎面而来,又一一离船而去,又是动态。动态写山,动中有动,别具情趣。“橹破滩痕散复圆”句要注意“破”“散”“圆”这几个动词。船夫过滩施橹,击散了圆圆的滩痕,船过处,滩痕又一一复为圆形。静态写水,静中有动,又具理趣。(2)示例1:词的最后两句作者借写船行迅速:五更舟中,梦见到了钱塘(杭州)。一觉睡醒,才知道钱塘果然到了眼前。抒发了对人生、世事变化迅疾、难以预测、把握的感慨。示例2:词的最后两句作者借写船行迅速:五更舟中,梦见到了钱塘(杭州)。一觉睡醒,才知道钱塘果然到了眼前。表达作者面对时空变化、世事变迁的泰然、洒脱之情。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情感(或作者的感悟)。这两句的意思是,五更舟中,梦见到了钱塘(杭州)。一觉睡醒,才知道钱塘果然到了眼前。整首诗从情感基调看,表达的是闲情逸致之趣。而在这种意趣中,又掺杂着某种人生感悟。表面上写的是船行迅速,实质上是感慨人生、世事变化迅疾,难以预测、把握。9(1)羁旅愁思,思归之意。(答“思乡之情”也算对)原因:悲秋思乡,颠沛一生,不被重用。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十二阑干”是家中的庭院回廊,也代表家人的温馨。“故国三千里”用典,本是抒发宫女背井离乡、禁锢深宫、长期不得与亲人团聚的孤苦情节的。作者深感自己的身世与宫女命运有相通之处。“南去”句写自己宦游一生,南北奔波颠沛,垂垂老矣。“短亭依旧残阳里”述说着欲归未能归的愁思。“紫蟹黄柑真解事”句用典,方岳诗云:“白鱼如玉紫蟹肥,秋风欲老芦花飞”;黄庭坚句:“尘思黄柑洞庭霜”都是秋令节物。词人又活用晋代张翰睹秋风起思故乡的佳肴美味莼羹鲈脍而辞官归里的典故。“王粲”句中“寥落”二字语意双关,既写王粲又写自己,抒发了自己不被重用的愁闷之情。(2)本词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情景相生。上片中所写的“柳”“亭”“阳”无不融入词人的主观情感,说成“衰柳”“短亭”“残阳”,用景烘托出羁旅愁思;下片写紫蟹黄柑,西风劝人,秋水雁飞,移情于物,把思归之情表达得更加深沉、绵长,的确使情与景达到浑然一体的境界。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表现手法的能力。首句描绘出一片衰微荒凉的景色,暗喻词人抑郁、悲凉的心情。衰柳本就引人寂寥,更何况青苔满地!羁旅他乡的词人面对如此凄凉的荒野,越发眷念故土家人。“衰柳”“短亭”“残阳”等意象均融入词人的主观情感。下片写紫蟹黄柑,西风劝人,秋水雁飞,移情于物。全词句句有景,句句有情。10(1)“一身”与“万死”对比,概括了诗人孤苦零落的凄惨现实和屡遭不幸的残酷人生;“六千里”与“十二年”从空间、时间上高度概括了诗人屡遭贬谪的距离遥远和时间之长。读来令人震撼,极富感染力。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鉴赏诗歌的炼字。赏析用词,首先要理解词语本义和它在语境中产生的特殊意味,然后结合所使用的手法具体分析。(2)直接抒情(直抒胸臆),运用“黯然”“别泪”“去国”“投荒”“相思”等词语,抒发了惜别、哀伤之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瘴”“云”“春”“水”“梦”“烟”等意象,表达了凄恻、惆怅之情。解析 此题考查对抒情手法的掌握情况。应注意抒情无外乎两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等,本诗两种手法都使用了,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即可。2014高考语文一轮课时专练(-新课程标准卷地区专用):(十三)1B解析 B项,“当仁不让”的意思是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退让。A项,“不胜其烦”的意思是繁琐得让人受不了。与语境矛盾,此处应使用“不厌其烦”。C项,“犬马之劳”表示愿意像狗和马一样听凭驱使、奔走效力。用于自喻,此处对象有误。D项,“目无全牛”是比喻技术熟练到了得心应手的境地;而本句理解为没有全局观念,乃望文生义之误。2B解析 A项,“雨后春笋”指春天下雨后,竹笋一下子就长出来很多,比喻新事物大量出现。褒义词,感情色彩不符。B项,“浮出水面”指从水下漂浮到水面上来,比喻事物显露出来。此项词语使用合理。C项,“长此以往”指长期这样下去(多用于不好的情况),与语境不符。D项,“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循序渐进,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属于望文生义。3C解析 C项“目无全牛”比喻技术非常熟练。此处符合语境。A项,“啼笑皆非”形容既令人难受又令人发笑,不适用于“堵死黄牛党的发财路”这种情况。B项,“良莠不齐”指一群人中有好有坏,侧重于品质,不用于水平、成绩等。D项,“付之一笑”意思是用笑来代替回答,形容不值得理会。常用于不以为然的事情。4B解析 A一蹴而就: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前后矛盾。B.薪尽火传:柴虽烧尽,火种仍留传。比喻师父传业于弟子,一代代地传下去。C.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用错对象。D.路人皆知: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望文生义。5B解析 B项,“尺幅千里”指一尺长的画幅,画进了千里长的景象。比喻外形虽小,包含的内容很多。A项,“师出无名”指出兵没有正当理由;泛指做某事没有正当理由。此处使用对象不当。C项,“令行禁止”指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形容严格执行法令。此句误以为是“禁止”的意思。D项,“莫衷一是”指不能决定哪个是对的;形容意见分歧,没有一致的看法。此处与语境不合。6C解析 C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A.不足为训:足,够得上;训,法则,典范。不值得作为效法的准则或榜样。B.上行下效:上面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就跟着怎么干,多指不好的事。用于此处属褒贬误用。D.登堂入室:堂、室,古代宫室,前面是堂,后面是室。登上厅堂,进入内室。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达到很高的水平。此处属望文生义。7B解析 A项,“呼之欲出”形容人物画得逼真或描写得生动,好像一叫就会走出来。对象用错。B项,“风口浪尖”指风浪最大的地方;比喻斗争最尖锐激烈的地方。符合语境。C项,“不绝如缕”指如同只有一根细线连着,几乎要断;形容形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对象用错。D项,“方兴未艾”指正在兴起发展,一时不会终止;形容事物正处在蓬勃发展的阶段,不用于贬义。褒贬不当。8A解析 A项,“纵横捭阖”指在政治、外交上运用手段进行联合或分化。B项,“异曲同工”指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比喻不同的人的辞章或言论同样精彩,或者不同的做法收到同样好的效果。不合语境。C项,“振振有词”形容理由似乎很充分,说个不休。望文生义。D项,“八面玲珑”原指窗户宽敞明亮,后用来形容人处世圆滑,不得罪任何一方。对象用错。9A解析 A项,苦心孤诣:指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地步。也指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煞费苦心。感情色彩不当。B项,“纷纷扰扰”,纷纷:(言论、往下落的东西等)多而杂乱。扰扰:形容纷乱。C项,“不假思索”指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D项,“拭目以待”指擦亮眼睛等待着,形容殷切期望或等待某件事情的实现。10C解析 C项,“心有余悸”指危险的事情虽然过去了,回想起来还感到害怕。与前半句中的“贪官们在贪污之初”矛盾。A项,“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语出论语述而,指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B项,“张弛有度”指松紧有度,收放自如;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比较会生活,潇洒自如。D项,“不时之需”指随时的需要。11C解析 C项,“丝丝入扣”比喻紧密合拍,毫无出入;常用以形容文艺表现手法的紧密,细致。用在此处恰当。A项,“与人为善”原指赞助人学好,现指善意帮助别人。在此不合语境。B项,“一饭千金”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此处望文生义。D项,“荡气回肠”形容文章、乐曲十分婉转动人。不能用于行为。12C解析 C项,“感同身受”指虽未亲身经历,却如同亲身经历过一般。而这里是亲身经历的,“感同身受”与前面的“切身体验”发生矛盾。A项,“得鱼忘筌”指捕到了鱼,忘掉了筌。比喻事情成功以后就忘了本来依靠的东西。B项,“钟灵毓秀”指美好的自然环境产生优秀的人物。D项,“冰山一角”原比喻不能长久依赖的靠山,现指所暴露出来的只是事物的一小部分。含贬义。13B解析 A“不孚众望”是不能使群众信服,语意相反,应为“不负众望”。B.等闲视之:当平常的人或平常的事情看待。多用于否定句。正确。C.“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技艺深得师传,达到一定的造诣。D.如履薄冰:强调主观心态的小心谨慎,不指客观情况的危急。14A解析 A项,“字字珠玑”比喻说话或写文章,词句十分优美。B项,“炙手可热”比喻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用于人而不用于物。C项,“宵衣旰食”指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天黑了才吃饭;形容勤于政务。对象用错,应该用“夜以继日”。D项,“各有千秋”指各有各的存在价值,各有所长,各有特色。褒贬不当。15A解析 另辟蹊径:另外开辟一条路。比喻另创一种风格或方法。B.春意阑珊:春天就要过去了。阑珊,指将尽、将衰。不合情境。C.珠圆玉润:像珠子一样圆,像玉石一样光润,比喻歌声婉转优美,或文字流畅明快。对象不对。D.上下其手:比喻玩弄手法,串通作弊。感情色彩不对。16C解析 C项,依葫芦画瓢:比喻照样子模仿。A项,抱薪救火:比喻因为方法不对,虽然有心消除祸患,结果反而使祸患扩大。菲律宾等国家的行为本就存有祸心,故错。B项,“一片哗然”是贬义词,不合语境。D项,“龙飞凤舞”形容书法笔势舒展活泼,表达的意思跟语境相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