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写作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148598853 上传时间:2022-09-05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4.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单元写作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第三单元写作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第三单元写作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单元写作-统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是“外国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单元围绕“多样的文化”的人文主题收录了四篇名著节选,不仅选入了19世纪英国作家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复活这两部现实主义长篇小说相关章节,还选入了美国作家海明威老人与海、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经典片段。四篇课文展现了千姿百态的社会生活,也呈现了小说多样化的风格样式。整个单元教学旨在引导学生联系相关历史文化背景,感受丰富多彩的人类文化;从主题内容、叙事手法、语言风格等多方面入手把握作品独特的艺术成就。在研读课文,探究小说艺术手法,提升鉴赏小说的能力的基础上,教材主要提供了两项单元写作任务:1.本单元小说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展示了小说名家的风格特征。选择你喜欢的一篇细加研读,从中选取感兴趣的某一要点,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赏析文章。2.只要你认真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存在着不少“小说元素”,或让人感动,或引人深思,或逗人发笑试着从中采撷一二,以之为基础创作一篇小小说。教材明确指出以上写作任务,学生可以任选其中一项完成,充分体现了对不同学生写作兴趣的尊重。与此同时,这两项写作任务也体现教材注重经典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的理念。阅读课上的有效指导不仅可以激发学生产生写作兴趣;而且学生理解文本、分析鉴赏小说写作艺术的心得都能成为写作的素材。反过来,写作也会对阅读教学产生影响,赏析文章的写作可以促进学生对原有理解、鉴赏中形成的审美感受、思想认识进行梳理、补充、再认识;小小说的创作亦是如此。学习创作小小说不仅是学生将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进行提炼,然后诉诸文字的过程,也能促进学生对典范作品中写作技巧的把握,更好理解四位文学大师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和思考。【习作】未被打败的“八分之七”王欣瑜如果生活是自然,那阅读就是阳光。而在我心中,最温暖也最明亮的那一束光便是老人与海。老人与海的故事线很简单,不过是老人与大鱼搏斗的故事。而作者的“冰山理论却提醒我们小说的奥秘远不止此。“人可以被毁灭,但绝不能被打败”,这是书中非常经典的一句话,在接二连三鲨鱼的袭击之后,老人失去了大马林鱼却保住了性命,老人失败了吗?又被打败了吗?在我看来,老人失败了,但没有被打败。何言失败?老人这次出海没有实质性的物质上的收获。从书中不难发现,老人对大马林鱼以及体态优美的灰鲭鲨都有喜爱甚至是钦佩。书中曾说:“那条大鱼可以供很多人食用,老人想。但那些人配吃他吗?不配,当然不配。谁也不配吃他,他是那么的优雅,那么的出色。”然而最后,大马林鱼却被鲨鱼吃了,被那些恶心的卑劣的加拉诺鲨吞噬殆尽,只剩下鱼骨。但是即便如此,老人也没有被打败,“没有什么能把老人打垮”。书中曾描绘了这样的场景:“再过两个小时太阳才下山,也许日落之前鱼会上来。就算不会,也许月初他会上来。就算不会,也许日出他会上来。我没有抽筋,体力也还充沛,嘴巴里面有个钓钩的可是他。”即使出海前“船帆用面粉袋打了补丁,卷起来宛如象征永久失败的旗帜”,可几乎每时每刻,“老人的希望和自信都从未消失。现在他们就像海风初起般渐渐强劲起来”,毕竟,“傻子才没有希望呢”。我想这就是老人历经现实的冷水和时间的沧桑后,依旧满怀希望地相信“天很亮了,太阳随时都会升起”的原因吧。这或许就是海明威先生在“八分之七”中所要传达的硬汉精神吧:“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人可以被毁灭,但绝不能被打败。”人是可以绝境逢生的,只要自己不放弃就能再次站起来。人生的酸甜苦辣都将到场,既然如此,那我们就要像老人一样秉持硬汉精神,把生活画成画,把日子过成诗。但是,海明威先生所要传达的,仅限于此吗?我想不是。再从现象分析本质,老人的硬汉精神从何而来?想必离不开这个充满温情的小镇,离不开热情的酒吧老板马丁,更离不开小男孩。在老人连续几个月空手而归的时候,我想老人也曾失望过,或许也在怀疑自己真的不敌岁月了。但是小男孩的存在让老人再次觉得这个日子还有盼头,每个明天都有太阳。书中有一个桥段这样描写:“屋里并没有拖网,男孩记得他们是哪天把它卖掉的。但他们每天都假装它还在。老人没有鱼肉黄米饭,这男孩也知道。”小男孩对老人的鼓励不是直白而热烈的,他会将力量隐藏在球星中,又或许隐藏在名为鱼肉黄米饭和拖网的体面中,他把自己的阳光遍布于老人的生活中,悄悄然的扫去老人历经沧桑的阴霾。可以说,小男孩是老人永远相信太阳的原因,小男孩就像是老人的精神依托,让他在力不从心时能再有源源不断的动力与信念;小男孩也是老人青春饱满的初心,让老人即使一腔热血与豪情被现实失意的结局一次次穿透拖曳变得易碎,依旧能一次次和年轻时热烈无畏的勇气相拥;他更是老人精神的延续和传承。而追根溯源推其根本,跳脱不开的原因便是彼此之间的牵挂,是这样无形的力量给老人一次次与现实相拥的胆识,给硬汉精神源源不断的动力。或许现实中的我们没有那么幸运,没有真真切切的小男孩闯入我们的生活驱走阴霾,提醒我们不论如何都别忘了原本纯粹的会做梦的自己;甚至在飞速发展的城市中,我们不得不经历比老人更身心俱疲的挫折。但是每当此时,老人与海都会像一束明亮的光驱散黑暗的无力,真切地告诉我们“人可以被毁灭,但绝不能被打败”。所以,即使尘世浮华万千,车水马龙之中掺杂了世事炎凉,但我们仍该挟着不被磨灭的炙热的八分之七,仗剑天涯。点评:全文完整地呈现了作者的思考过程。桑提亚哥经历了数次与鲨鱼的搏斗,最终带回的只是大马林鱼的骨架,他到底有没有失败?硬汉精神缘何而来?这些都是作者在行文中不断追问自己的问题。在此过程中,作者没有过多停留于“硬汉精神”这一概念本身,而是更进一步去关注精神背后的源动力,重点关注“小男孩”与“老人”两个角色的关系,挖掘其中包含的隐喻内涵。这样的思考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当然,从完成单元写作任务的角度来看,文章涉及的赏析点较多,需要更聚焦些。如果全文围绕小说设置小男孩这一角色来深入探讨小说这样写的原因和艺术价值,也许文章的鉴赏意味会更强。心灵的重启键李纯欣所谓“复活”,顾名思义,是指死去的生物再次获得生命,在客观意义上,复活是不存在的,所以“复活”一词更多带有一种比喻的色彩。在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一书中,这种复活是对玛斯洛娃和聂赫留朵夫之间的感情死而复生的比喻,亦是一种精神的“复活”。“心灵辩证法”是车尔尼雪夫斯基评价托尔斯泰的心理描写时提出的名词。它是指小说创作中,作者着力表现了人物心理变化过程的形态和规律。课文节选了玛斯洛娃与聂赫留朵夫在监狱相见的片段。在这段节选中,作者借助语言、动作、神态等多方位的描写和刻画,再现了玛斯洛娃和聂赫留朵夫的内心世界。在揭示人物内心情感的过程中,我认为最为传神的便是对于玛斯洛娃眼神的描写。“斜睨”一词被多次使用来刻画玛斯洛娃的双目。究竟是什么使得玛斯洛娃将斜眼看人变成了一种常态,我认为是玛斯洛娃被抛弃,使她从一个出卖劳动力的女仆,急转直下成为了出卖色相和身体的妓女,这种转变让她无所适从但又不得不接受。玛斯洛娃在“斜睨”的同时,也会时常刻意地露出那种讨好的笑,“可怜”又“妖媚”。时不时做出那种讨好男人的媚笑,那是她沦为妓女后才会有的神态;但更多时候,她的这种“斜睨”是她骨子里不愿向黑暗社会妥协的最后标志,那是她流淌在血液里的真挚,被社会施压导致畸形的真挚。她内心的真挚一如从前,但由于社会的压迫,原本的真挚变了样。但归根到底,那一腔热忱犹存。所有外在神态的展现可能都是内在心理的一种映射,“心灵辩证法”将两个人之间因为陈年往事而无法理清的尴尬和面对对方和往事时不知所措的窘态,描绘得恰到好处,又不显得矫揉造作或是夸诞。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细腻地刻画了处在“复活”的关键转折点时,玛斯洛娃和聂赫留朵夫感情变化和内心激荡。玛斯洛娃和聂赫留朵夫隔着铁栅栏在狱中相见,一方面,聂赫留朵夫为自己过去的行为感到悔恨,想要请求玛斯洛娃的宽恕;另一方面,在玛斯洛娃问他讨要十卢布时, 内心的魔鬼告诫他:“给她一些钱,把你身边所有的钱全给她,同她分手,从此一刀两断,岂不更好?”聂赫留朵夫与内心中“魔鬼”的争论不休和反复的难解难分,也是 “心灵辩证法”的一种表现方式。现实是压抑的,社会是残酷的,在复活中,玛斯洛娃和聂赫留朵夫一边真挚地爱着对方,一边又由于社会的黑暗,生活状态的改变,彼此的善意、爱意与真挚悄无声息地渐渐被吞噬。作者在事态看似发展到不可挽回的地步时,将这样一种畸形的真挚注入到玛斯洛娃的灵魂里,又将纨绔和善念一并给予了聂赫留朵夫,使他们反复在现实生活与心灵的流沙中挣扎。为了让两个本质善良的人物不被黑暗最终淹没,托尔斯泰绞尽脑汁,用心灵辨证法写出了聂赫留朵夫和玛斯洛娃在精神上的自我救赎,按下了重启键,给了他们一个“复活”的机会,让两人的灵魂与精神死而复生。点评:本文作者重点关注了托尔斯泰塑造人物时采用的“心灵辨证法”,赏析角度明确清晰。在解读玛斯洛娃和聂赫留朵夫心理的过程中,作者以“斜睨”的眼神、人物外在行为与内心矛盾之处为抓手,分析人物形象,解读小说题目的内涵。在阅读和写作过程中,作者始终能结合自己的兴趣点,进行思考,并将自己的理解诉诸文字。这样的研习方式是值得肯定的。当然,文中对于“心灵辨证法”的理解还有待深入,对于节选部分中人物心理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与精神复活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读。于魔幻中再现现实王徐纯百年孤独的前半篇中,加西亚马尔克斯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丽贝卡患上了失眠症,似疫病一般,失眠症很快就肆虐了整个马孔多。起初人们因为不用睡觉而兴高采烈,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的记忆会逐渐消退,不仅影响了日常的交流沟通和生活起居,还使这个与外界鲜有联络的村落在思想上也成了一座孤岛,引发了前所未有的“遗忘”危机。最终,是梅尔基亚德斯给他们带来的神秘药水帮助他们治好了失眠症。试想,如果没有梅尔基亚德斯,如果没有治疗的药水,失去了过往记忆的人们还有存在的价值吗?恐怕马孔多文明就此销声匿迹了罢。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词盛赞:“加西亚马尔克斯以小说作品创建了一个自己的世界,一个浓缩的宇宙,其中喧嚣纷乱却又生动可信的现实,映射了一片大陆及其人民的富足与贫困。” 百年孤独作为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抽象的魔幻和具象的现实在马尔克斯的笔下并不矛盾天马行空的魔幻表象下,再现的是拉丁美洲的现实。失眠症作为其中的一个典型意象,大大增添了魔幻色彩。你会发现失眠症患者会陷入“清醒的梦幻”中,他们不仅能看到自己梦中的形象,还能看见别人梦见的景象,使不同身份的人在同一个场景里随意穿梭;还能了解到失眠症通过食物传播,为了防止疾病扩散到别的村落,马孔多人设置了一个小摇铃,外乡人通过摇铃以示他们健康。即使是简短的故事和朴素的语言,也足以让我们莅临一个宏大的魔幻世界。与此同时,失眠症也再现了现实。纵观拉丁美洲历史,国家硝烟四起,百姓生灵涂炭;同时殖民者的入侵意味着阶级的洗牌、科技的革新,传统与文化受到巨大冲击。失眠症象征着在大变革时期的拉美地区,人们失掉了思考力和洞察力,最终孤独、虚无地深陷“失眠”之中。不仅如此,遗忘给人们带来的可怕弊病,更是历史文化传承的断绝,等同于人类存活于世的奥义被彻底抹杀,宣告文明的坠落。由而,书中暗含作者对拉丁美洲人民的呼唤生逢乱世,更要铭记历史,心怀向死而生的精神。如今距马尔克斯的年代已远去,身在中国的我们更是与拉美地区有着不同的国情和历史传统,为何百年孤独依旧受到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推崇?与20世纪的拉美地区不同,淹没我们的是爆炸式的信息、无休止的娱乐和快节奏的生活。在潜移默化中,人们被眼前即时的快乐蒙蔽,渴望在娱乐中使精神得到释放,人生趋于扁平化看似“水深火热”,实则贫乏肤浅。“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这是我们身边的“马孔多失眠症”。尽管我们没有梅尔基亚德斯的神秘药水,也并非无药可救。亲人的嘘寒问暖、书籍的广博深厚、自然的旖旎风光、历史的波澜壮阔诸如此类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便是构成人类文明的基石,是我们不能遗忘,也无法舍弃的。它们守着一片亘古不变的净土,告诉我们:安静地感受吧,自由地思考吧,抛去所谓熙熙攘攘。在喧嚣中走得太远,别忘了驻足片刻以审视的眼光打量这个世界。点评:众所周知,百年孤独是一部难懂的小说。虽然第三单元的课文只节选了原著中一个章节,但是对于高中生而言,阅读中遇到的障碍也不少。从这个角度来看,小作者能在阅读之后,对作品进行赏析,并将自己的感悟体会写作成文已经是难能可贵的。本文写作脉络清晰,不仅关注到了马尔克斯笔下虚构世界和现实生活的对应关系,分析了小说借助这一情节设置要表现的现实;文末还结合当下社会现实分析小说的启示意义。不过,全文虽以“失眠症”为写作切入点,但对于小说着力表现的“失眠症”的特点、这种病症的最可怕之处究竟是什么关注较少。行文中,如果能增加相应笔墨,那么对于“集体失眠症”象征意义的挖掘就更深入;小说对于现代人具有的启示意义就会更显深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