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现代教育制度汇编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48544048 上传时间:2022-09-05 格式:PPTX 页数:108 大小:54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现代教育制度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108页
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现代教育制度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108页
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现代教育制度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10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现代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现代教育制度教育制度n现代英国现代英国n现代法国现代法国n现代德国现代德国n现代美国现代美国n现代日本现代日本n苏联苏联哈多报告内容哈多报告内容l小学教育应当重新称为初等教育(11岁之前)l儿童在11岁之后所受到的各种形式的教育被称为中等教育。(四种类型的中等学校)l文法学校(以学术性课程为主)l选择性现代中学(实科性质)l非选择性现代中学(职业中学)l公立小学高级班或高级小学l为使每个儿童进入最合适的学校,11岁进行选择性考试,义务教育最高年龄为15岁。哈多报告n哈多报告强调,教育应当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小学、中学),11岁是关键时期,通过11岁考试,分别进入不同类型的中学,以适应儿童不同能力和需要,同时减少中小学教育的阶级分野。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和领导。废除教育委员会,设立教育部,统一领导全国的教育,同时设中央教育咨询委员会,负责向教育部长提供咨询和建议。加强地方行政管理权限,设立由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组成的公共教育系统。实施515岁的义务教育 法案提出了宗教教育、师范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巴特勒教育法的意义巴特勒教育法的意义n1944年教育法是英国现代教育发展中极其重要的一部法律。它结束了二战前英国教育制度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形成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相互衔接的国民教育制度,扩大了国民受教育的机会,对以后英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19881988年教育改革法年教育改革法2)考试制度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要参加四次全国性考试,分别在7、11、14、16岁时举行。3)学校管理体制:摆脱选择政策地方教育当局管理下的所有中学和学生数在300以上的规模较大的小学,在多数家长要求下可以摆脱地方教育当局的控制,直接接受中央教育机构的指导。4)规定建立一种新型的城市技术学校(CTC)开设基础课程和企业使用的课程,培养企业急需的精通技术的中等人才。5 5)高等教育管理、经费预算的规定)高等教育管理、经费预算的规定v废除了实施废除了实施2020多年的高等教育多年的高等教育“双重制双重制”。包括多科技。包括多科技术学院和其他学院在内的高等院校将脱离地方当局的管术学院和其他学院在内的高等院校将脱离地方当局的管辖,成为辖,成为“独立独立”的机构,取得与大学同等的法人地位。的机构,取得与大学同等的法人地位。v“大学基金委员会大学基金委员会”取代取代“大学拨款委员大学拨款委员”,其任务是,其任务是向国务大臣提供咨询,为各大学分配经费。向国务大臣提供咨询,为各大学分配经费。v该法涉及的问题不仅十分广泛而且非常重要,在一定程该法涉及的问题不仅十分广泛而且非常重要,在一定程度上触动了英国教育的某些传统,因此,它在英国引起度上触动了英国教育的某些传统,因此,它在英国引起的反响异常强烈,的反响异常强烈,被认为是自被认为是自19441944年巴特勒教育法年巴特勒教育法以来英国历史上又一部里程碑式的教育改革法。以来英国历史上又一部里程碑式的教育改革法。第二节第二节 法国教育的发展法国教育的发展一、进一步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l通过实施免费教育、义务教育和教育的世俗化来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二、统一学校运动与学制改革l为解决双轨制问题,1919年法国掀起了“统一学校运动”,主张统一学校,实现教育民主化。l要求全体儿童在学校中得到统一免费的基础教育,使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相互衔接,高等教育向一切中学毕业生开放,择优录取。l统一学校运动引发了学制改革。1925年法国初步实现了小学阶段的统一学校,1937年提出了中学统一学校制度的方案。三、中学课程的改革三、中学课程的改革n19世纪末,法国的中学形成了古典课程和现代课程并行,以古典课程为主的课程体系,导致部分学生处于不利地位。n1902年,法国教育部门提出了中等教育课程的改革方案。改革要求同样重视传统智育目标和现代科学教育目标,把传统学科与现代学科结合起来。n改革强调古典学科和现代学科的传统和实用的价值,以及二者的并行和相互补充。3.方案对高等教育进行了设计。n影响:由于战后法国的历史条件,郎之万瓦隆教育改革方案并未付诸实施。但在他的影响下,法国开始大力扩充初等教育,同时把较好的初等学校升格为中学,加大地促进了中等教育的普及,基本实现了初等和中等教育的衔接。六、5060年代的教育改革(一)1959年的教育改革法和国家与私立学校关系法v1959年,戴高乐政府颁布了教育改革法v法案规定,义务教育年限由战前的614岁延长到16岁,并规定到1969年完全实现这一目标。但由于实践步骤不够灵活,难以操作,在实践中并未完全实施。v1959国家与私立学校关系法:国家采取“简单契约”或“协作契约”的形式,分别给予私立学校财政资助,但私立学校必须采用公立学校的生活规则和教学大纲,接受国家监督。(二)1968年的教育改革n1968年,戴高乐政府又开始推行新的教育改革,重点是中等和高等教育。n中等教育:推行能力分组的改革实验n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方向指导法(富尔法)n法案的主要精神是确立了法国高等教育“自主自治、民主参与、多科性结构”三条办学原则,按照三条原则,大学是享有教学、行政和财政自主权的国家机构;取消大学的院系,设置“教学与科研单位”,集合若干“教学与科研单位”为一所多科性大学;大学内部实行民主化管理。意义及影响意义及影响n富尔法打破以往学科的阻隔及互不联系的传统,发展各学科之间的联系,重新组合各种相邻的学科、创立新型课程,尽量贯彻文、艺、理、工相结合的原则,并朝着重视应用科学、工程技术、边缘学科和跨学科的研究方向发展。n理想过于美好,但在法国长期集权化管理教育的背景下实现三条原则是极端困难的。七、七、70807080年代的教育改革年代的教育改革(一)70年代中期的教育改革l1975年7月,法国议会通过法国学校体制现代化建议(哈比法)l重点是加强职业教育,但为加强职业教育,该建议对普通中小学校教育管理体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都提出了一些改革措施。l哈比法于1977年正式实施,在实践中做了一些修改。(二)(二)8080年代以来的教育改革年代以来的教育改革l法国社会党从1981年开始执政,推行教育民主化和现代化改革。改革目标之一是解决法国教育逐级淘汰率高的问题,目标之二是教学内容现代化问题。l1982年法国中小学开始实施“信息交流和传播工具入门”计划。l1985年,法国中小学开始实施新的教学大纲。l1986年,法国公布了师范教育改革法令,将师范专科学校由三年改为四年,分为两个阶段。l90年代以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法国备受重视。l1992年法国国家课程委员会公布了课程宪章这一纲领性文件。课程宪章课程宪章l法国今后仍然坚持中央集权制的课程管理体制。l课程大纲以政府公报的形式颁布,各地必须认真实施。l课程编制应以学生为中心,使全体学生具备较高的素质。l对学科体系进行综合改革,既有从小学到高中课程融为一体的纵向综合改革,也有各科知识融会贯通的横向综合改革等。一、德意志帝国与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教育(一)德意志帝国时期的教育 形成了典型的三轨制,并产生了三种学校国民学校(劳动人民)中间学校(中层阶级)文科中学(上层阶级)中等教育出现了古典教育和现代教育之争,并因此1892年对中等教育进行改革,减少古典学科,增加现代语言和自然科学的课程,确立了德国三种中学:文法中学、实科中学和文实中学。魏玛宪法规定了共和国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反映了“一战”后德国民主化的要求。该宪法主张建立公立学校系统,废除双轨制,建立统一的四年制初等学校,提供免费的义务教育。魏玛时期的教育改革对德国现代教育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但也出现了强调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的倾向,为以后纳粹时期德国教育演变为法西斯统治的工具提供了条件。总纲计划的意义总纲计划的意义l总纲计划提出的学校教育结构既保留了德国传统的等级性特征,又适应了“二战”后联邦德国社会劳动分工对学校培养人才规格和档次的不同要求,对激发儿童个性才能的发展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四、四、6070年代的教育改革年代的教育改革l1964年联邦德国各州州长在汉堡签订了关于统一学校教育事业的修正协定(汉堡协定)l规定所有儿童应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所有儿童在接受了基础学校教育和两年促进阶段或观察阶段教育之后,可以进入三种不同中学,即主要学校、实科学校、完全中学。l在中等教育机构的类型方面,肯定了主要学校是基本的中学类型。l1970年联邦德国教育咨询委员会提出一份教育改革建议,称教育结构计划,把学前教育列入学校教育系统,把基础学校的入学年龄由6岁提前到5岁。整个学校系统应由初步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构成。师范教育也应有一个完整的系统。l1973年联邦与州教育计划委员会制定了综合教育计划,重申了教育结构计划所提出的目标和构想,提出一个为期15年的教育事业的改革方案,对联邦德国教育发展起了重要作用。高等学校总纲法高等学校总纲法n1976年,联邦政府正式颁布了高等学校总纲法,这是联邦德国战后第一部有权威的高等教育方面的法律。总纲法规定:n正规高等学校修业年限为四年,无特殊情况不得延迟毕业。n对大学的任务、入学许可、学校内部人员机构构成、学校组织和管理、校长的任期、学历的认定等作了规定。n总纲法的精神实质是,既保留传统大学民主自治的特色,又注重发掘大学的潜力,以适应新的国际竞争的需要。五、五、8080年代的教育改革年代的教育改革n初等和中等教育改革n高等教育:高等学校总纲法的修订n师范教育的改革六、统一后德国的教育改革n初等教育n中等教育:主要学校、实科学校、完全中学、综合学校n高等教育n职业教育n师范教育第四节第四节 美国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美国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一、中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n20世纪以后,中等教育成为美国学校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中等教育改革关注的主要问题有中学的课程问题、中学与小学以及中学与大学的衔接问题。1.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与中学职能的变革n1913年,美国教育协会成立了“中等教育改组委员会”,1918年提出了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的报告n指出美国教育的指导原则应是民主观念的原则,应使每一个成员通过为他人和为社会服务的活动来发展他的个性。并将中等教育的主要目标概括为: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l健康、掌握基本的方法、高尚的家庭成员、职业、公民资格、适宜地使用闲暇、道德品格l为实现这一目标,报告建议改组学制,形成六三三制,并建立组织统一、包容所有课程的综合中学。l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在美国教育史上是一份很有影响的报告,它不仅肯定了六三三学制和综合中学的地位,而且提出了中学是面向所有学生并为社会服务的机构的思想,对美国及其他国家的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2.“2.“八年研究八年研究”计划计划1930年,美国进步教育协会成立了“大学与中学关系委员会”,试图通过加强中学与大学的合作关系来解决高中长期存在的问题。委员会制定了一项为期8年的大规模的高中教育改革实验研究计划,即“八年研究计划”。参接实验研究的有30所中学,故实验也称“三十校实验”。“八年研究”主要涉及的问题:n关于教育目的:通过研究,人们认识到,高中除了升学之外,还有其他目的。n关于教育管理:最有效的方式是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对教学大纲的再评价和再计划。“八年研究计划八年研究计划”v关于课程、方法的选择和安排:核心课程v关于评估工作:新的实验设计了许多对教育过程和目标的测验。v研究结论:参加实验的中学毕业生从整体上看比比较组的学习要稍胜一筹。v意义:肯定了新的教育目的、综合课程模式、管理体制以及评价方式的作用,从而鼓励中学继续摆脱传统课程模式的约束。v“八年研究”通过对美国中等教育与大学关系的实验,揭示了人才培育领域中许多深层次的问题,为美国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思路。二、初级学院运动二、初级学院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的初级学院运动,是美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革新运动。它所创立的一种新的教育形式,有力地促进了美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发展。l提出:1892年芝加哥大学校长哈珀提出把大学四个学年分成两个阶段的设想。第一阶段两年为“初级学院”,第二阶段的两年为“高级学院”。l兴起:1901年伊利诺伊州在乔利埃特建立了第一所公立的“初级学院”。l一些四年制大学改为两年制的“初级学院”。l一些中学、师范学校和一些职业技术学校,或增加中学后课程,或改为初级学院。初级学院运动二战后,公立初级学院一般改称为社区学院。美国的初级学院是一种从中等教育向高等教育过渡的教育。主要特点: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两年,传授比高中稍广一些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方面的知识。初级学院由地方社区以及私人社团和教会开办,不收费或收费较低。学生就近入学,可以走读,无年龄限制,也无入学考试。初级学院课程设置多样,办学形式灵活,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就业,也可转入四年制大学的三年级继续学习。意义及影响美国初级学院运动的产生和发展,是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民主化进程的产物,适应美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成为美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层次。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l1906年,美国成立了“全国职业教育促进会”,其成员包括职业教育家、企业主、劳工领袖和农场主的代表。该组织的主要工作是推动制定一部能对全国职业教育提供财政补助的法律。l1917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由史密斯和休斯联合提出的议案,史称史密斯休斯法案。l由联邦政府拨款补助各州大力发展大学程度以下的职业教育,开办提供农业、工业、商业和家政等教育的职业教育。l联邦政府应与州合作,提供农业、工业、商业和家政等方面科目的师资培训,同时对职业教育师资训练机构提供资助。v国防教育法认识到教育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性,国防教育法认识到教育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性,教育与国家的安危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该教育与国家的安危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该法的颁布有利于美国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教育质量法的颁布有利于美国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培养科技人才。的提高,有利于培养科技人才。v2020世纪世纪6060年代美国的教育改革年代美国的教育改革v中小学的课程改革: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育改革中小学的课程改革: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育改革v继续改善教育机会不平等问题:继续改善教育机会不平等问题:19651965中小学教育中小学教育法,重申了黑人、白人学生合校教育的政策,制法,重申了黑人、白人学生合校教育的政策,制定了对处境不利儿童的教育措施。定了对处境不利儿童的教育措施。v发展高等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通过高等教发展高等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通过高等教育设施法高等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修正案育设施法高等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修正案五、20世纪70年代的教育改革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暴露出中小学生缺乏社会适应能力,普通教育缺乏基础训练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70年代美国教育改革出现了生计教育和返回基础运动。1.生计教育(career education)“生计教育”是美国教育总署署长马兰于1971年开始倡导的一种教育。他提出,生计教育的实质是以职业教育和劳动教育为核心的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的教育。面对美国社会正在出现的新的变化,要求人们一生学会许多新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在社会上生存的需要。n197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生计教育法,采取实际步骤推行生计教育。(中小学重点)n生计教育是美国失业率较高,人们对自己的就业问题忧心忡忡的心态在教育制度上的反映。这种教育不可能解决社会制度固有的弊端,只能是安慰人们适应社会现实的生存措施。六、六、20世纪世纪8090年代的教育改革年代的教育改革l20世纪80年代,美国中小学教育质量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中心。1983年,美国中小学教育质量调查委员会提出题为国家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80年代教育改革纲领性文件),提出改革建议:l加强中学五门“新基础课”的教育。(数学、英语、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计算机课程)l提高教育标准和要求l改进师资专业训练标准,提高教师素质。l联邦政府、州和地方的官员以及学校校长和学监,都必须发挥领导作用,负责领导教改的实施第五节日本教育的发展第五节日本教育的发展一、20世纪初期至20年代末的教育改革与发展l1890年,日本制定了由天皇颁布的教育敕语。主要内容是重申忠孝为日本国体之精华,日本教育之渊源。l教育敕语的出现,表明日本教育开始把儒家伦理道德规范与日本民族意识的培养结合起来,反映了日本政府统一思想和教育的要求。从此,日本各级教育的发展转向以强调民族主义和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的轨道。1.初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l1907年颁布再改正小学校令2.中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l1918年日本颁布经过修订的高级中学令l1919年日本公布修订中学校令l对女子中等教育的改革l中等师范教育的发展l1920年日本颁布了修订实业学校令3.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l1918年颁布大学令l主要内容日本大学令日本大学令l大学教育的目的是通过传授国家所需要的思想和知识,培养高水平的人才。l除国立大学外,允许设立私立大学和地方公立大学。l大学可以由几个学部组成,也可以设立单科大学,修业年限为34年。l大学的招生对象主要是预科或高级中学高等部的毕业生,经过考试合格后方可录取。大学令的颁布推动了日本高等教育的发展。二、军国主义教育体制的形成和发展二、军国主义教育体制的形成和发展l对日本师生民主进步运动的控制和镇压l军国主义思想的传播l军事训练学校化和社会化三、战时各级教育的改革和变化三、战时各级教育的改革和变化n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日本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开始对各级教育进行改革,更强化了军国主义教育的实施。n初等教育:1941年颁布国民学校令n中等教育:1943年日本实行中等教育综合制度,将中学、高等女子学校和实业学校统称为中等学校。n师范教育:1943年日本修改师范学校令n高等教育的改革n1945年日本又发布了战时教育令,宣布国民教育进入紧急状态,学校一律停办,日本教育陷入瘫痪状态。四、二战后日本教育的改革(四、二战后日本教育的改革(4747年)年)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n1947年3月,日本国会公布了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否定了战时军国主义教育政策,为战后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n教育基本法主要精神:n确定教育必须以陶冶人格为目标,培养和平的国家及社会的建设者。n全体国民接受九年义务教育n尊重学术自由n政治教育是培养有理智的国民,不搞党派宣传。n国立、公立学校禁止宗教教育教育机会均等,男女同校教师要完成自己的使命,应受到社会尊重,保证教师享有良好的待遇。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也应得到鼓励和发展。学校教育法主要内容:废除中央集权制,实行地方分权,新设教育委员会管理各地学校行政事务。采用六三三四制单轨学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原来的六年义务教育延长到九年。高级中学以施行普通教育和专门教育为目的。将原来多种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统一为单一类型的大学。大学以学术为中心,传授和研究更高深的学问,培养学生研究和实验的能力。在大学基础上设研究生院。对教员、校长、教育经费、教育行政管理以及幼儿园教育、特殊教育等作了一些规定。该法是教育基本法的具体化,它使战后日本教育系统有了法律保障,但有些条款还不完善,后来又经过多次修订和补充。五、五、50605060年代的教育改革年代的教育改革n1951年6月,文部省公布产业教育振兴法,制定了振兴职业教育的政策。n1957年12月颁布新长期经济计划,强调振兴科学技术,加强科学技术教育。n1960年颁布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强调普及提高中等教育,充实科学技术教育,加强职业训练与职业指导。n1965年制定中期经济计划,提出扩充后期中等教育,普遍提高国民文化素质,充实研究生院和大学本科教育,以培养高才能的人。六、六、7070年代以来的教育改革年代以来的教育改革l1971年,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提出关于今后学校教育综合扩充、整顿的基本措施咨询报告,主要涉及中小学教育和高等教育方面的改革。l中小学教育:提出重视人的个性发展、国家和教育者的责任的3个基本目标和为实现目标而制定的10项具体措施。l高等教育:提出5个方面的要求和12项具体措施。l1977年日本文部省颁布了关于改善中小学教学计划的标准、小学初中教学大纲l1978年颁布了高中教学大纲l80年代,日本的教育改革更加具体深入。l1984年日本国会批准成立的“临时教育审议会”和1987年文部省成立的“教育改革推进本部”是80年代以来日本教育改革的领导机构。l“临时教育审议会”1987年的咨询报告最有代表性和权威性,提出教育改革应重视个性的原则、国家化的原则、信息化的原则和向终身教育体制过渡的原则。l同时还提出具体的改革建议。主要有完善终身教育体制、改革中小学教育体制,强调按照灵活、多样、柔性化的观点改革学制、加强道德教育和体育、推进高等教育和师资培训等内容。第六节苏联教育的发展第六节苏联教育的发展一、建国初期的教育改革(19171920)n“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府对旧教育进行根本性的改革。改革的重点是废除旧的教育制度,改变学校的性质,确立无产阶级政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地位。(一)改革教育管理体制n1917年建立了教育人民委员部和国家教育委员会,作为全俄教育的领导机构,发表教育人民委员会关于国民教育的宣言,向全国人民阐明国民教育的总方针和基本原则。n实施免费、普及的义务教育,清除教会对学校的影响。n废除了旧的国民教育管理制度,撤销学区制,撤销学堂管理处和观察处等机构。n共和国国民教育总的领导由国家教育委员会承担,各地方教育由省、县、乡的工农兵代表苏维埃执行委员会所属的国民教育局负责。克服了革命前学校管理方面的分散和混乱现象,保证了学校领导的统一性。从而比较迅速地、成功地拟定出建立新的社会主义教育体制的总的原则。统一劳动学校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级:招收813岁儿童,学习期限5年 第二级:招收1317岁少年和青年,学习期限4年两级学校均是免费的,并且是相互衔接的,这显然是试图实现党纲规定的普及义务教育的目标,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无法完全实现的。由于在实际贯彻上述学制的过程中,往往把“统一”混同于“划一”,并且用劳动生产代替教学过程,结果使统一劳动学校制度同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从1919年开始不得不建立各种过渡性质的学校来补充。二、二、2020年代的学制调整和教学改革试验年代的学制调整和教学改革试验n1920年底,苏联转入和平建设时期,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与文化建设上。(一)学校制度的调整(二)综合大纲的试行及其经验教训n随着学校制度的调整和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必然要求改革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n19211925年国家学术委员会的科学教育组编制并正式公布了国家学术委员会教学大纲(通称综合教学大纲或单元教学大纲)综合教学大纲综合教学大纲v综合教学大纲不同于以往的各种大纲,它完全取消学科综合教学大纲不同于以往的各种大纲,它完全取消学科界限,将指定要学生学习的全部知识,按自然、劳动和界限,将指定要学生学习的全部知识,按自然、劳动和社会三方面的综合形式来编排,而社会三方面的综合形式来编排,而以劳动为中心以劳动为中心。v在实施综合教学大纲的同时,相应地改变了教学方法,在实施综合教学大纲的同时,相应地改变了教学方法,开始采用所谓的劳动教学法,即在自然环境中,在劳动开始采用所谓的劳动教学法,即在自然环境中,在劳动和其他活动中进行教学,一些教育学者主张废除教科书,和其他活动中进行教学,一些教育学者主张废除教科书,甚至提出甚至提出“打倒教科书打倒教科书”的口号,广泛推行的口号,广泛推行“工作手工作手册册”、“活页课本活页课本”和和“杂志课本杂志课本”等;在教学组织形等;在教学组织形式方面,主张取消班级授课制而代之以分组实验室制和式方面,主张取消班级授课制而代之以分组实验室制和设计教学等。设计教学等。v综合教学大纲试图通过单元教学的形式,把学校的综合教学大纲试图通过单元教学的形式,把学校的教学工作同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彻底克服旧教学工作同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彻底克服旧学校教学与生活完全脱离的缺点,并加强各门学科学校教学与生活完全脱离的缺点,并加强各门学科之间的联系,培养儿童自己掌握知识的能力和自觉之间的联系,培养儿童自己掌握知识的能力和自觉的劳动态度,激发儿童对改造周围生活的兴趣,充的劳动态度,激发儿童对改造周围生活的兴趣,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v但综合教学大纲实际破坏了各门学科之间的内在逻但综合教学大纲实际破坏了各门学科之间的内在逻辑,曲解了教学活动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因而辑,曲解了教学活动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因而削弱了学校中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和基本的读、削弱了学校中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和基本的读、写、算能力的训练。写、算能力的训练。v综合教学大纲虽未普遍推行,但对苏联学校的教学综合教学大纲虽未普遍推行,但对苏联学校的教学工作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工作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三)加强劳动教育和综合技术教育(四)高等教育的改革n改进招生制度,逐步恢复新生入学考试n改革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n加强教学与生产的联系三、三、3030年代教育的调整、巩固和发展年代教育的调整、巩固和发展一、联共(布)中央关于教育改革的重要决定n1931年,苏联政府颁布了关于小学和中学的决定,这个决定是30年代苏联改革和发展国民教育的纲领性文件。n决定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学校的基本任务,教学方法、干部、中小学的物质基础以及学校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具体的改进措施,强调系统知识和传统的教学方法。意义及影响意义及影响n关于小学和中学的决定对克服苏联普通学校中存在的缺点,进一步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使之更加适合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因而被认为是“党的最重要的决定”,但在实际执行这一决定的过程中,却过分强调对学生的知识教育,结果导致学校工作走上另一极端,即忽视学生的劳动教育。二、改革学校制度,延长学习年限三、实施普及义务教育,提高全民文化水平四、改进普通学校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五、发展师范教育,提高教师素质六、继续改革和调整高等教育 调整专业设置和学校网 改进教学工作,加强专业课程的教学 加强学校管理 二战后,苏联作为与美国抗衡的大国,其战后各项事业的发展,包括科技和教育,都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背景下进行的。战后苏联的教育,主要经历了恢复时期和1958年、1966年、1977年、1984年等几次重要的改革。(一)1958年的改革 随着普及义务教育的实现,中学毕业生面临的升学与就业两种出路与中学偏重升学的办学目标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苏共中央总书记赫鲁晓夫在1958年提出了关于加强学校同生活的联系和进一步发展全国国民教育制度的法律,标志着战后苏联一场规模较大的教育改革的序幕正式拉开。法律的内容法律的内容l第一章对普通教育的改革提出具体要求:l确立新的办学目标,明确中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青年走向生活,参加公益劳动,进一步提高普通教育和综合技术教育水平。l普及教育年限从七年延长到八年。l初等教育:4年l中等教育 4年 不完全中学教育(义务教育)3年 工人青年学校和农村青年学校 劳动综合技术普通中学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其他中等专业学校 八年制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应当在科学基础知识的教学、综合技术性质的教学、劳动教育以及引导学生广泛参加适合其年龄的各种公益劳动相互结合起来的基础上进行。扩大寄宿学校网,增加长日制学校和班级。第二、三章对职业学校、技术学校的改革提出具体要求改组原有职业、技术教育体制,设立城市和农村职业技术学校。进一步改进中等专业教育制度,开办建立在八年制学校基础上的中等专业学校。l第四章对高等教育改革提出具体要求l规定苏联高等学校使命是培养精通科学和技术的相应部门的具备多方面知识的人。l高等学校应优先录取具有从事实践工作经历的人入学。l重视加强重点大学的建设,尤其是注重尖端专业的发展。n1964年8月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颁布了关于改变兼施生产劳动的劳动综合技术普通中学的学习期限的决定,文件把建立在八年制学校基础上的中学的学习年限由三年改为两年,标志着1958年的教育改革告一段落。(二)(二)19661966年的教育改革年的教育改革n1966年11月,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改进普通中学工作的措施内容:n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获得牢固的科学基础知识,具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培养青年面向生活并能自觉地选择职业。n对中学教学内容提出具体要求:n教学内容要符合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的要求。n110年级科学基础知识的学习要有衔接性。n删除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过于繁琐和次要的材料,克服学生负担过重的现象。对各年级的学时进行规定,中学开设选修课。1973年,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了苏联和各加盟共和国国民教育立法纲要,用法律的形式将60年代中期以来的教育改革加以肯定。第四节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一、苏霍姆林斯基简介v苏霍姆林斯基,二战后苏联最有影响的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v1939年示范学校毕业后担任中学教师v1941年奔赴前线,参加卫国战争v从1948年开始担任帕夫雷什中学校长,直到去世。发表多篇教育论文和教育著作,对世界各国的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v代表作:帕夫雷什中学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给教师的建议二、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1.论教育目的v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v培养这种人需要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使这几方面的教育呈现为一个统一的完整过程。”2.论教育任务(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v德育:在全面和谐的教育中占有主导地位v智育:包括获得知识,形成科学世界观,发展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养成脑力劳动文明,养成一个人在整个一生对丰富自己的智慧和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的需要等多方面的任务与要求。v体育:不仅本身很重要,它对培养道德、美感和进行智育也有重要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v美育:最重要的任务是教会孩子能从周围世界的美中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真挚,并以此为基础确立自身的美。v劳动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也有重要作用。劳动即是学生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的手段,也是他们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的途径。战后欧美及日本、苏联和俄罗斯教育改革的趋势战后欧美及日本、苏联和俄罗斯教育改革的趋势v战后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都用立法的形式保障其普及义务教育的实施,普及义务教育的年限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v教学内容的更新、课程体系的改革受到了各国普遍关注,其指导思想是让学生学到更加基本的、科学的、实用的、反映时代发展要求的知识,并形成相应的技能。v职业技术教育已被各国视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而加以改革。v师范教育改革的重点是不断提高教师的质量,各国都采取了有效的改革措施。v在高等教育的改革中,各国普遍实施拓宽大学课程领域、更新大学专业设置的改革。v教育管理领导体制也有一些新的变化,各国在保留自己管理领导体制特色的同时,都在不断开展一些改革。v战后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力,是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