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通用)2014高考语文一轮 课时专练(十九) 散文阅读三

上传人:wu****ei 文档编号:147667481 上传时间:2022-09-0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通用)2014高考语文一轮 课时专练(十九) 散文阅读三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新课标通用)2014高考语文一轮 课时专练(十九) 散文阅读三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新课标通用)2014高考语文一轮 课时专练(十九) 散文阅读三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高考语文一轮课时专练(新课标通用):(十九)散文阅读三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古渡朱以撒这个古渡,已经不知道有多少年头了。在我曾经过往的日子里,它总是充满生机和喧哗,如同古渡的流水一样。那些日子,这条河上没有一座桥,靠一只木船来回渡河,终年无绝。古渡脚下的卵石,总是被那些肩头沉沉负重的农家人的草鞋磨得光亮。当船还未过来时,他们就坐在卵石上,抽着旱烟,聊着桑麻,或者说些七荤八素的话题,激起阵阵笑声。古渡是这些劳作者短暂的栖泊处,在这里他们可以坦然地放下重负,等待着对岸木船犁开涟漪,桨声欸乃缓缓而来。撑船的壮实汉子无疑是最有人缘的,候船的人远远叫着他的小名,催他撑得快些。尤其是赶墟那天,大姑娘小媳妇多,满满地坐上一船,红红绿绿,总会让他心绪舒畅,撑得又快又稳,赢得阵阵惊叹和好评。这个时候,会让人感到生活的平和与灿烂,所有的劳累和苦涩,都似流水一般远去了。可是,有几次洪峰下来的时候,浊浪滚滚漫过堤坝,河面上漂浮着枯枝败叶,打着旋儿推搡向前,这时的古渡和渡船就难免出现惊险、慌乱的情景,尤其是暮归时分。古渡苍老,河水悠悠,连同过去的生活悄悄流逝。许多年以后途经这里,古渡犹在,人迹杳无,往日那些声响都已沉入岁月深处。肆无忌惮的葛藤遮盖了光滑的卵石,离这不远有一座彩虹般的水泥桥飞架。涨水时节,有不少闲人站在桥上,看着洪波涌起惊涛拍岸。那指指点点的从容神情,全然是欣赏的样子。最后的一只渡船,静静地泊在那里,船底已浸满了水,有一只长嘴巴的翠鸟立在船头,纹丝不动。一切都表明,一茬一茬的船工,结束了撑船岁月,已渐渐老去。古渡对于宽敞平坦的水泥桥来说,除了新旧之别和材料迥异以外,承载了不同的生存观念、生活理想。生活在日日向前,是以告别过去的方式、情调、趣味作为标志的。有许多过去极为普通的日用品,已经成为民俗博物馆的藏品。人们要使怀旧有个引子,只好到这些地方去。可是,对于没有以往那些生活经历的人而言,这些东西并没有什么精神价值,只是物质属性,看也罢,不看也罢,没有什么两样。过去的一切在我的心目中是很带有朴素化韵味的。时代的进展,使我们所见到的都变得比以前漂亮和精细。残垣断壁的古宅换成了高楼大厦,长衫对襟也剪裁成了时髦短装,再如家居用具,葫芦瓢、蓑衣、木桶,无不换成了铝合金或塑料制品。变化最多的当属人的形相、人的神情。前不久我特地坐下来,再看一遍黑白影片鸡毛信。我并不注重海娃送信的艰辛过程,而是沉浸在那土得掉渣的陕北背景里那满是沟壑的黄土高坡、愣头愣脑的群羊,还有黑不溜秋的老棉袄。那时节,人的举止、表情,都是那么的朴素实在,拙得有味,土得深厚。这些情景,总是让人想起真实无华的泥土,没有一丁点儿文饰。后来,我又看了几部重拍片,黑白换成了彩色,演员队伍也换了另一拨,主要角色漂亮多了,动作也表演似的,眉宇间巧多于拙,那种能表现苦难、风霜的背景如风飘散。在我看来,拍出一些没有时代特征的片子来,让人眼睛看着,情感却无从附着。向前的生活,必定以向前的状态展开,使人面向电脑,面向新奇繁杂的信息。可是,闲散下来,还是会感到传统的人格心理在变与不变、新与旧之间,有回味不变和陈旧的成分。那历史的神髓、底蕴亦如天地苍冥中来去的飞鸿,究竟难以付之提挈和把捉了,只是常常泛起,成为一种最亲近和深沉的感怀。即便是很寻常的乡间古渡,也概莫能外。(本文有删改)1根据文章第段内容,概括农家人生活的特点。(不超过10字)2第段在文中有何作用?答:_3赏析第段中的画线句。答:_4本文标题是“古渡”,可第段却有较多关于影片鸡毛信的描写,作者为何这样写?答:_5本文借“古渡”和“水泥桥”表达了怎样的思考?请分点阐述。答:_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一座孤傲的庙周凌云屈原庙挺立在钟堡之上。这里是屈原的老家。钟堡是乐平里小盆地边缘突出的一个山包。这是乐平里地理的中心,也是屈原故里思想的中心。屈原庙简洁而朴实,可以这样勾勒:一个天井,一个大堂,两个厢房,外有飞檐,四角高翘,白墙黄瓦。这是峡江明清时期典型的民居建筑风格。屈原庙占地是那么小的一片,土石夯就,但是它威仪自显,神韵自现,傲视一切。钟堡上只建了这座屈原庙,没有农户,很宁静,好像注定了这就是神居住的地方。农户都连片聚集在钟堡以外的山腰和山脚,离屈原庙都有相当长的一段距离,这段距离正好是乡俚和楚辞的距离。农户的房子白墙黑瓦,是朴朴素素的土房,排在山腰和山脚,有些像国画。这和屈原庙比,是截然不同的。农户的房屋是百姓生活和安放农具的地方,炊烟袅绕,鸡犬相闻。屈原庙是精神聚会的场所,是诗的乐园,它建筑在世俗的生活之外。乐平里的人,到庙里来得少。一则庙里实在没什么可看也没什么可玩的;二则屈原的时代、屈原的诗作和精神世界离他们实在是太远了,几乎不能沟通。它建筑在楚辞的精神世界里,它的高度已经是世界的高度。屈原庙之内,矗立着三米多高的屈原雕像,迎风徐步,忧思如焚。来到雕像前的人,不是鞠躬就是叩首。屈原庙之外,是橘和兰草,是端阳花。虽然都生长在乡间,但都是高贵的花草和树木,是阳春白雪的植物。橘,遒劲,郁葱,是天地所生、是心志专一、是独立不迁的嘉树,从战国开始扎根,吸吮了几千年的水分和养料,难怪楚辞还是这样的繁茂呢。橘,远离世俗喧闹,独守一隅,凛然自为,不从流俗。兰草,是从离骚里移栽过来的吗?它碧绿,高洁,芬芳,在屈原庙周围开放。这些兰草,如果再返回到离骚,返回到历史的土壤,不知还是不是那个时候的幽香?我在屈原庙外转悠,兰草的郁香,非常舒服地袅袅地沁进我的肺腑,这种具有文化味的香气,不停地撩拨我的思想,激发我的忧思。兰草,兰草,我为什么看到你感到亲切?为什么对你这般的眷恋?在橘树和兰草之间,穿插着像人一样楚楚动人的端阳花,鲜红的、美丽的,也是壮硕的,它是性情的花,大朵大朵的。它的浓香,让我感受到了现代的气息。它的土壤和兰草一样,仍然是楚辞。这是怀念的花,是人民的花。乐平里,家家种有这种花。每年,它走进五月。在端阳节火辣辣地绽放,像火红的喇叭。它在五月绽放,正好与我们的怀念合拍,与我们的情绪一致。端阳花亭亭玉立时,屈原庙里也会热闹一阵子。要么是当地的一些农民诗人开一年一度的端午诗会,要么是崇拜屈原的作家、诗人和学者,陆陆续续来到庙里朝觐;要么就在这样的时间段里,来几位追逐诗情的游客。这样的时刻,端阳花的色泽格外艳丽。世界上的所有事物和人,都是不能超俗的。屈原庙是孤傲的,但是它的周围也同样长满野草,有时它们随兰草和端阳花一起生长,甚至缠绕着橘树,有时也随这些花一同枯萎,有时铲去这些野草,香草们就非常茂盛地长了起来。我每年都要来到乐平里看一眼屈原庙,都要在屈原的雕像之下磕一个头。这是我一生中最崇拜的一个人。郭沫若为这个小庙题下了“屈原庙”三个字,熠熠生辉。我是一个小小的很不起眼的文人,不能为屈原庙增添些许的光彩,我只能在屈原的雕像之下以磕头这种方式,表达我的敬意。磕头的时候,也在想:屈原太直率了,太出类拔萃了,太过于考虑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利益了。这些都决定了他是不能冲破世俗的牢笼和黑暗的世界的。在政治这个圈子里,他太孤傲了。屈原庙,不高大,不壮美,游客少,但是它孤傲、挺拔,它应该是天下的政治家来修炼的场所,是世界各地的诗人来朝觐的地方。6请简述第段在文中的作用。答:_ 7.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两个句子的含义。(1)这段距离正好是乡俚和楚辞的距离。答:_(2)这样的时刻,端阳花的色泽格外艳丽。答:_ 8.作者在第段重点写了“橘和兰草”,这样写有何作用?答:_ 9.屈原庙“不高大,不壮美”,却又“孤傲、挺拔”。联系全文,谈谈作者为何这样说。答:_2014高考语文一轮课时专练(新课标通用):(十九)1辛劳、平和(或“纯朴”)、快乐2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对农家人生活场景的描写,引出下文对多年以后的生活的描写、议论;表达了对过去生活的留恋之情(或“对过去生活流逝的怅惘之情”)。3最后一只渡船“静静地泊在那里”和翠鸟的“纹丝不动”,表现了古渡的沉寂,与文章开头处渡口的“喧哗与生机”形成对比,表达了对过去的事物、生活消逝的怅惘之情。4丰富了文章的内容:黑白影片鸡毛信和“古渡”同属过去的事物,彩色影片则和“水泥桥”共属新事物。丰富了文章的主旨,引发读者思考:在时代进展中,“变化最多的当属人的形相、人的神情”,“朴素实在”变成了“巧多于拙”等内容,丰富了主旨,引发读者的思考。表达了时代进展中人的“情感却无从附着”的苦恼和怅惘。5“水泥桥”代替“古渡”,表明“生活在日日向前”,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在时代发展过程中,像“水泥桥”这样的新事物再漂亮、精细,也不能替代旧事物所具有的情调和趣味。新事物虽漂亮、精细,但我们的情感却无从附着,旧事物则常常能带给我们内心的慰藉,带来“最亲近和深沉的感怀”。6答案 承上启下,承接上文进一步对钟堡介绍,指出钟堡是“屈原故里思想的中心”;领起下文对“屈原庙”及屈原精神的叙写,为抒发作者的感悟作铺垫。(前后两项各2分)解析 回答作用类题目,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思考作答。7答案 (1)本句一语双关,表面写山腰的农户与屈原庙的距离,实则写眼下的世俗生活与屈原诗及精神之间的距离。(2)表面上写端阳花盛开之时端午诗会举办,实则写作家、诗人和学者,陆续到屈原庙里朝觐,才是对屈原、对楚辞的真正怀念。解析 理解句子含义,要结合上下文语境把握其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注意关键词的提示作用,还要注意语句在文中所处的位置,如“这段距离正好是乡俚和楚辞的距离”,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农户和屈原庙距离远的叙述,开启下文农户和屈原庙不同处的描写和议论。而第二题在原文中是该段最后一句,准确理解“这样的时刻”(指代上文)对答题很有用。8答案 “橘和兰草”都是高贵的花草和树木。作者对橘和兰草的描写可谓浓墨重彩,用橘和兰草的高洁、专一、远离世俗衬托屈原庙的孤傲,烘托屈原出类拔萃及高洁的品质,从而表达作者对屈原的景仰之情。解析 从第段中可以提炼出重点写的“橘和兰草”的高贵特点,然后思考写它们和烘托屈原这个人物形象的关系,答案应不难得出。9答案 屈原庙简洁朴实,土石夯就,占地很小,远离农户,是峡江普通的民居风格,故它不高大,不壮美;屈原庙立于钟堡之上,威仪自显,神韵自现,傲视一切,故孤傲挺拔;更重要的是屈原庙是精神家园,它建筑在楚辞的精神世界里,具有世界的高度,所以它又是挺拔的、壮美的。解析 从其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等角度入手进行分析,要适当联系文章具体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