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专用)2014高考语文一轮 课时专练(七) 文化经典阅读

上传人:xian****hua 文档编号:147664213 上传时间:2022-09-0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专用)2014高考语文一轮 课时专练(七) 文化经典阅读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福建专用)2014高考语文一轮 课时专练(七) 文化经典阅读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福建专用)2014高考语文一轮 课时专练(七) 文化经典阅读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高考语文一轮课时专练(福建专用):(七)文化经典阅读一、文化经典阅读(6分)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完成题目。孟子见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王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如?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必使玉人雕琢之。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于教玉人之雕琢玉哉?”(梁惠王下)注 工师:管理各种工匠的官员。璞玉:未雕琢加工过的玉。镒(y):古代重量单位,二十两(一说二十四两)为一镒。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孟子以木工为例,劝诫齐宣王不应该因自己的喜好而去评判木工的称职与否。B“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说的是一个人在小时学到了一种本领,长大后想好好地去运用它。C“姑舍女所学而从我”表达了孟子以自己为中心,舍我其谁的气概。D孟子在文中运用了比喻手法,强调统治者要发挥人才的特长,不能因统治者的武断而浪费人才。2文中用玉人治玉的道理说明了一种什么思想?(3分)答:_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论语述而)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孟子离娄下)1下面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孔子认为人的智力生来就有差别,对“困而不学”者持否定态度。B孔子认为自己并不是天才,而是靠好古、敏学来获取知识的人。C孟子认为君子只要以“道”来深造,就能左右逢源,获取利益。D成语“居安资深”出自孟子选段,指掌握学问牢固而根底深厚。2以上三则选段表明孔、孟在对待学习的问题上有哪些相同的认识?(3分)答:_三、文化经典阅读(6分)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孟子尽心上)1用原文词语填空。(2分)孟子所说的“亲亲”“敬长”分别即有子所说的“”和“”。2综合以上两个语段,请简要概括儒家重视“孝弟”的理由。(4分)答:_四、文化经典阅读(6分)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注 树艺:种植。契:传说中商的始祖,曾任舜的司徒,掌管教化。仆:驾车。庶:众多,这里指人口众多。1以上两则材料共同体现了儒家什么样的为政观点?请简要概括。(2分)答:_2孟子对于“教化”有怎样的理解?请结合语段具体分析。(4分)答:_五、文化经典阅读(6分)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离娄上)1请根据上面选段,用自己的话分别简要概括“自暴者”和“自弃者”的行为表现。(2分)答:_2请根据上面选段,简要分析孔子和孟子对“仁”的各自看法。(4分)答:_六、文学名著阅读(6分)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论语颜渊)注 矜:庄重。道:引导。辱:受辱。1请根据上述文字概括孔子的“交往”原则。(2分)答:_2对待朋友的错误,孔子为什么认为只要忠诚地劝告他就可以了?请作简要分析。(4分)答:_七、文化经典阅读(6分)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孟子离娄上)注 不让于师:不必按“师道尊严”之礼谦让。淳于髡:战国时齐国有名的辩士。权:变通。1请简要概括孔子对“仁”和“礼”关系的看法。(3分)答:_2孟子为什么赞同“嫂溺,援之以手”的做法?请简要分析。(3分)答:_八、文化经典阅读(6分)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卫灵公)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阳货)1结合选段,简要概括君子判断一个人善恶是非的标准。(2分)答:_2结合选段,简要分析为什么说“唯仁者”“能恶人”。(4分)答:_2014高考语文一轮课时专练(福建专用):(七)一、1.C(3分)解析 “姑舍女所学而从我”的意思是:你学的先放着,先为我所用,此句是孟子模拟“王”而说,并不是孟子的话。2说明领导者做事情要根据各种人员的特长安排工作,不要瞎指挥。(大意对即可)参考译文孟子谒见齐宣王,说:“建造大房子,就一定要叫工师去寻找大木料。工师找到了大木料,大王就高兴,认为工师是称职的。木匠砍削木料,把木料砍小了,大王就发怒,认为木匠是不称职的。一个人从小学到了一种本领,长大了想运用它,大王却说:暂且放弃你所学的本领来听我的,那样行吗?设想现在有块璞玉在这里,虽然价值万金,也必定要叫玉人来雕琢加工。至于治理国家,却说:暂且放弃你所学的本领来听我的,那么,这和非要玉匠(按您的办法)去雕琢玉石不可,有什么不同呢?”二、1.C解析 答题时,应将每个选项分别回归到文本中进行比对,然后将明显曲解或违背原文的说法选出。C项所说的“获取利益”显然是对原文“自得”一词的曲解,“自得”在文中应指学习上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2要点: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学习要掌握正确的方法;通过自身的努力掌握知识。(每点1分)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概括,题干给出的筛选条件是“相同的认识”,考生可以先分别概括出各语段所表现的作者观点,然后判断孟子或孔子在别的语段中是否有相同观点,然后再把相同的观点转用自己的话归纳表达。语段主要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否定不学之人,这一点虽然在孟子语段中没有明确的对应信息,但也不可能是孟子所反对的,因此可作为一个答题点。语段强调孔子自己“非生而知之”(即通过学才掌握了知识),而学的方法是“好古”和“敏”,对应孟子语段,显然与孟子所说的“自得”和“道”有交叉,其中“自得”包含了孔子“非生而知之”,“道”包含了“好古”和“敏”。将这两点用自己的话转述,即讲究方法,重视学习自主性。参考译文孔子说:“生来就有知识的人,是上等的;经过学习以后而有知识的人,是次一等的;遇到困难然后学习的,是再次一等的;遇到困难还不学习的人,这种人就是下等的了。”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地去求得知识的人。”孟子说:“君子要按照正确的方法深造,是想使他自己获得道理。自己获得的道理,就能牢固掌握它;牢固掌握了它,就能积蓄很深;积蓄深了,就能左右逢源取之不尽,所以君子想要自己获得道理就一定要有在学习上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三、1.孝弟(各1分,不用原文词语回答不给分)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原文信息的能力,孟子所说的“亲亲”,指的是前一句的“爱其亲”;“敬长”指的是前一句的“敬其兄”,而这两者的解释恰好也是“孝”“弟”的解释。2“孝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一个人如果注重“孝弟”,就可以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最终达到“仁义”;“孝弟”不但可以促进家庭和睦,推之及人,还可促进社会安定。(每点2分,大意对即可)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者观点的能力。有子和孟子的观点都是重视“孝弟”,这一点,从两段文字各自的总结句可以看出;但有子主要从社会的角度解说“孝弟”的重要性,而孟子的话则从个人的角度进行解说,因此,答题时可据此分为两个小点回答。参考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孟子说:“人不经学习就能做的,那是良能;不经思考就能知道的,那是良知。年幼的孩子,没有不知道要爱他们父母的;长大后,没有不知道要敬重他们兄长的。爱父母就是仁,敬兄长就是义。这没有别的原因,只因为(仁和义)是通行于天下的。”四、1.(1)先富后教。(大意对即可)2孟子认为“教化”应在百姓物质生活有保障之后进行;只有进行“教化”,才能使百姓有别于禽兽,社会才能安定;“教化”的主要内容是“人伦”。解析 第1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概括,题干中的“为政”是一个重要的提示和限制。所谓“为政”,即如何治理国家,管理百姓。根据这一理解,可将材料的“为政”之法概括为:教民稼穑,教以人伦。将材料的“为政”之法概括为:庶,富,教。提取这两则材料的共同关键词,即可归纳出:富民、教民。第2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分析,“教化”是孟子的观点,而围绕“教以人伦”这一中心句,孟子的论述包括三个层次,一是指出“教”的前提,即“民人育”;二是指出不“教”的后果,即“近于禽兽”;最后才水到渠成地得出“教以人伦”的结论。考生将原材料的这些有关内容,用自己的话进行转述,即为对作者观点的具体分析。参考译文后稷教人民各种农事,种植五谷;五谷成熟了,人民才能养育。人类生活的通则是:吃饱、穿暖、安居而没有教育,便同禽兽差不多。圣人又忧虑这件事,任命契担任司徒,把伦理道理教给人民父子讲亲爱,君臣讲礼义,夫妇讲内外之别,长幼讲尊卑次序,朋友讲真诚守信。孔子到卫国去,冉有为他驾车。孔子说:“人口真多呀!”冉有说:“人口已经够多了,还要再做什么呢?”孔子说:“使他们富起来。”冉有说:“富了以后又还要做些什么?”孔子说:“对他们进行教化。”五、1.(2分)自暴者:诋毁礼义。自弃者:自认为不能守仁行义。2(4分)示例:孔子认为仁是根本,离开了仁这个根本,就无法很好地实施礼和乐,礼和乐的意义也会丧失。孟子认为仁是人最安适的住所,是人的归依,人要拥有仁,否则是可悲的。解析 第1题考查对观点的概括,多数考生可以找到原文的对应信息,但由于没有按题干“用自己的话”答题,因此被扣1分。另外,对原文中的“非”的含义,有相当多的考生理解不够准确,将“非”误解为“不”,其实,文中的“非”应是动词“非议、诋毁”的意思。第2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概括分析。答题时,首先要概括出孔孟的主要观点,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对其观点的论述过程或理由进行解说。第一段是,孔子对于“仁”并没有直接的观点,考生要懂得将反问句改为陈述句,从而得出孔子对“仁”的态度是“仁是实现礼乐的前提”;第二段中孟子对于“仁”有明确的表达,即“仁,人之安宅也”和“旷安宅而弗居”“哀哉!”,将其中的比喻剔除,即可得出“仁是每个人的归依,不仁是可悲的”。参考译文孔子说:“做人,却不仁,怎样来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却不仁,怎样来对待音乐呢?”孟子说:“自己残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谈出有价值的话语;自己抛弃自己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诋毁礼义,这叫做自己残害自己;自认为不能守仁行义,这叫做自己抛弃自己。仁,是人最安适的住宅;义,是人最正确的道路。空着最安适的住宅不去住,舍弃最正确的道路不去走,真可悲啊!”六、1.与他人交往要保持“适中(度)”的关系。2孔子在这里实际上是讲交往过程中的相互尊重的问题。朋友之间讲求一个“信”字,这是维系双方关系的纽带。对待朋友的错误,要开诚布公地劝导他。这是“信”的要求。如果他不听也就算了。因为这是对别人也是对自己的尊重。(如有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亦可。)解析 第1题考查概括作者观点的能力。语段与语段都与“交往”有关,但在语句内容上并没有交叉之处,可见共同的观点不可能是有关“交往”的对象或要求,寻找共同点就只能从“交往”的尺度、方式上去考虑,最后可归纳出“不强求”“适度”等交往原则。第2题考查对观点的分析。“只要忠诚地劝告”的理由主要是“毋自辱焉”,用自己的话表达,即尊重朋友,劝说有度,不要因为劝说而影响了与朋友的关系。参考译文孔子说:“君子庄重而不与别人争执,合群而不结党营私。”子贡问怎样对待朋友。孔子说:“忠诚地劝告他,恰当地引导他,如果不听也就罢了,不要自取其辱。”七、1.“仁”是“礼”的基础;(1分)为了“仁”,可以对“礼”进行变通。(2分)2救助溺水的嫂子体现了对亲情和人的重视,是符合“仁”的做法;伸手救助嫂子虽然违背了“男女授受不亲”的礼法,但这只是一种紧急情况下的变通,并不是反对“礼”。因此孟子赞同对溺水的嫂子施以援手。(3分。大意对即可)解析 第1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概括。孔子对“仁”和“礼”关系的看法,在原文中对应的语句是“人而不仁,如礼何”和“当仁不让于师”,其中“人而不仁,如礼何”是一个反问句,改写为一般陈述句,即可提炼出“仁”是“礼”存在的前提;“当仁不让于师”中“让于师”就是“礼”的表现,为了“仁”而“不让”,其言外之意即是:为了“仁”可对“礼”变通。第2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分析。“嫂溺,援之以手”其实体现的就是第1题所归纳的“为了仁可对礼变通”,考生应在此基础上,结合语段中“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一句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明“援”体现了“仁”,“以手”则是对“礼”的变通。参考译文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运用乐呢?”孔子说:“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淳于髡说:“男女之间不能亲手递接东西,是礼法的规定吗?”孟子说:“是礼法的规定。”淳于髡又问:“如果嫂子落水了,那么能用手拉她吗?”孟子说:“嫂子落水了而不去拉,这就如同豺狼了。男女之间不亲手递接东西,这是礼法的规定;嫂子落水而用手去拉,这是对礼法的变通。”淳于髡说:“现在,天下的人都掉落水中了,您不去救,为什么呢?”孟子说:“天下的人都落水了,要用王道去救;嫂子落水了,要用手去救。你难道想用手去救天下的人吗?”八、1.重视独立考察,不人云亦云。(2分,大意对即可)2爱与恨是对立并存的,只有做到了“仁”,才能形成正确的爱恨观。(2分)对于知过能改的人,当然应当宽容,但对那些不知道自己德行有缺陷,反而到处攻击人、陷害人的人,就是君子也会讨厌的。(2分)解析 第1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概括。评价一个人的标准在原文中主要由“察”字来表现,即要求重视实践考察,但原文中的“察”是有前提条件的,即不管众人“好”“恶”都要“察”,概括为自己的话,即不“人云亦云”。第2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分析。材料中的“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是观点,而理由显然在于材料,材料提出一系列值得“恶”的行为,其言外之意是说,君子(仁者)的“爱人”是有条件的,对于道德品质有问题的人不应“爱”,而应“恶”。由此可得出结论,即有“爱”有“恶”才是“仁者”,同理,只有“仁者”才能分清哪些行为值得“恶”。参考译文孔子说:“大家都厌恶他,我必须考察一下;大家都喜欢他,我也一定要考察一下。”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子贡说:“君子也有厌恶的事吗?”孔子说:“有厌恶的事。厌恶宣扬别人坏处的人,厌恶身居下位而诽谤在上者的人,厌恶勇敢而不懂礼节的人,厌恶固执而又不通事理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