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5课 西周的兴亡【课标要求】了解夏商周朝代的更替,能说出西周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和都城以及西周结束时的国王、时间;记住分封制的基本内容并初步理解实施的意义.【教学目标】一、识记与理解:了解西周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和都城;了解西周结束时的国王、时间;理解分封制的基本内容并初步理解实施的意义。二、能力与方法:通过课前分小组布置学生查找“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烽火戏诸侯”两个历史故事及其讲述,以及课后布置学生制作西周主要诸侯国分布图,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叙述表演能力;通过帮助学生分析武王伐纣的性质和胜利原因,培养学生总结历史现象,初步发现历史规律的能力。掌握一种历史地图的制作方法。进一步掌握和运用公元纪年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商朝的灭亡、西周的兴起和结束的学习,认识人心向背对战争胜负、政权存亡的影响。通过对周武王与周幽王的对比,引导学生对人生价值的思考。通过对西周的政治经济知识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西周王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重点难点】一、重点:西周建立;分封制二、难点:西周的分封制【教法学法】教师教法:讲述法、读书指导法、活动法、归纳法、启发引导法等; 【授课时数】 1课时。【授课类型】 新授课。【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研读课标与教材;撰写教案;准备相关历史图片、影片片段,多媒体课件。【教具准备】 历史地图册【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教师:大家知道姜子牙这个人吗?封神榜它能反映哪两个朝代的故事?学生:回答(略)教师:点评并讲解,通过对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对夏商两个奴隶制国家有了了解。打开地图册,看商朝略图,请学生注意殷的位置,指出在其后期走向衰落的同时,渭水流域的周族发展起来。问学生:那商是怎么灭亡的、周又是怎样建立的呢?(板书课题)学习新课:第5课 西周的兴亡一、西周的建立(板书)教师:有谁知道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个成语的来历吗?学生:上台讲述故事。教师:周文王武王任用姜子牙为相,周国日益强盛。终于发动了讨伐荒淫无道残暴昏君商纣王的战争,其中最重要的一战是发生于大约公元前104年的牧野之战。学生:自学小字部分的同时提问:(问题:这场战争相对周武王而言是正义还是非正义的?老百姓是拥护还是反对的?)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商纣的暴政阻碍了历史的向前发展,而周武王顺应民心,就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因此,一场战争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就看它是不是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否得到老百姓的民心的拥护,都成为了周武王伐纣胜利的原因.牧野之战后,西周建立。教师:西周的建立这是谁?学生集体回答.教师:(指导学生看书上的周武王的图片)建立时间和都城呢?学生集体回答.教师:历史又翻开新的有一页,进入西周的历史部分.此时的周王国土辽阔,怎样进行统治呢,周武王就采纳了周公旦的建议:实行分封制二、分封制(板书)学生阅读全目.要求学生自己归纳提出问题并拟定答语. 教师:分男女生组互相提问,对方回答.(教师在黑板上列表,以提问或回答正确的写红色“正”字的笔画的方式进行.如果答语(倒计时找)错误,则对方得分写一笔红字.教师要引导确定问题的大致正确度。)教师最后才指出本目应该掌握的内容。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集体回答.1、什么是分封制?、分封制的目的是什么?3、分封制的内容是什么?、主要的封国有哪些?分在什么地方?教师提示,我们常说的“燕蓟之地”“齐鲁大地“三晋之地”的由来。5、诸侯国有什么权利?6、诸侯国君要向周王尽什么义务?学生回答:(略)教师:通过这种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形成了西周时期严格的等级制度。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辅栏内容并总结:周王掌握着土地和政治权力,所有的封国中,国姓姬的占一大半,进一步说明实行分封制是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控制以巩固奴隶主阶级的统治.从而使西周成为中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教师:西周自武王开始经过0多年,到周幽王时期国势衰落。这是怎么一会事呢?导入下目.三、西周的结束(板书)1、西周为什么会灭亡(板书)教师:西周后期,各种矛盾尖锐表现在什么地方呢?学生回答(略)教师:西周的灭亡并结束于周幽王时期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同学们听说过“烽火戏诸侯” 吗?给学生讲历史故事.教师总结:周幽王时期,废长立幼、宠爱褒姒,诸侯离心。导致西周统治结束.引入下一目。2、犬戎族灭西周(板书)教师:西周结束的标志是什么呢?学生回答:(略)教师:幽王死后,大臣们立宜臼为王,并把都城从西边的镐京迁到它东边的洛邑。东周的历史开始了。课堂小结:(1)商纣王因残暴而失去民心导致商朝灭亡;周武王顺应民心,挥伐纣的正义之师经牧野之战灭商,于大约公元前1046年建立西周。(2)分封制的实行,巩固了西周奴隶社会的统治,为西周成为我国奴隶社会的最鼎盛的时期打下了基础。()周幽王因昏庸无道导致政局动荡,诸侯离心。公元771年犬戎破镐京杀周幽王,西周结束。板书设计:第5课 西周的兴亡1。西周的建立 2。西周的分封制 3。 西周的结束时 间:约公元前046年 目的:为控制全国广大地区 时间:公元71年建立者:周武王 内容:周王让自己的子弟、亲戚、 原因:各种矛盾激化战 争:牧野之战 以及功臣和一些古帝王后代 事件:犬戎破镐京都 城:镐京 在各地建立封国 周幽王被杀诸侯权利:统治和管理辖区的土地和人民诸侯义务:拥戴周王;定期朝见;交纳贡品;带兵随周王出征重要封国:鲁、齐、燕、晋、宋等第6课 春秋争霸一、 教学目标1、 识记与理解()记住春秋开始的时间和春秋五霸.()理解春秋五霸成就霸业的原因.(3)了解退避三舍一鸣惊人问鼎中原”成语的来源。2、能力与方法()通过定时快速阅读,回答问题,培养提高阅读答题能力。(2)概括春秋历史特点,管仲改革内容等,培养提高概括能力。()学习和初步掌握了解、分析、评估古代战争的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改革对历史发展的作用。()通过齐桓公与管仲的关系,认识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意义。(3)了解越王勾践的事迹,进行发愤图强的教育。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春秋和春秋五霸.(2)齐桓公首霸2、难点(1)王权衰落的表现和影响。(2)吴王阖闾、夫差与越王勾践三人之间的关系。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归纳,活动四、教学时间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复习旧课导入新课:复习西周的灭亡导入东周的建立,引入春秋时期。在春秋时期出现了诸侯争霸的情况,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又出现了那些霸主呢?(板书课题)(二)讲授一、春秋五霸(板书)春秋时期(?年?年) 西周东周春秋战国公元前146年-公元前71年公元前70年公元前47年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年出示表格:2王权落、五霸出( ? ? ? ? ? )活动:阅读后 回答哪些方面体现出了周王王权的衰落?回答诸侯争霸目的,战争性质(争夺人口、土地、财产,争当霸主;是争霸性质的战争)勾出五霸的名称并写一写读一读. 出示历史地图 找到齐晋楚吴越在地图上的位置。二、 齐桓公首霸(板书)活动:阅读后勾出齐相名字,齐国战争的对象,齐桓公大会诸侯的地点。概括齐桓公首霸的原因(东方大国,用管仲改革:内政生产军队,尊王攘夷)。表演齐桓公与管仲由敌对到合作的转变过程。议一议齐桓公为什么要任管仲为相?说说管仲与齐桓公称霸的关系.评评齐桓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三、 晋楚争霸(板书)1第一阶段:晋国占上风 活动:阅读后 写一写:晋楚间的著名战役-城濮之战。 找一找:成语“退避三舍”。 议一议:“退避三舍”是害怕吗?还是有其它什么原因?2第二阶段:楚国占上风活动 :阅读后 写一写:晋楚间的著名战役-泌之战。 找一找:成语“一鸣惊人”,写一写:成语“问鼎中原”。 那么,楚庄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为什么能称霸中原呢?请看表演。(改革内政重用人才,兴修水利鼓励生产,制造武器训练军队)四、 吴越争霸(板书)1吴越地理位置吴王阖闾称霸(改革内政,用孙武为将军,加强军队,建设城郭)吴王夫差大败越国4越国勾践称霸(加紧生产,训练军队,任用贤才)活动:朗读小字部分 议一议:越王勾践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发奋图强,坚持不懈是事业成功,国家振兴的关键;大丈夫能屈能伸,能抓住时机,才能成功;国家要强大,必须要依靠群众,能用贤才,发展经济,必须要有强大的军队)。课时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春秋争霸)。春秋时期是(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我们还了解了三个成语的历史来源,这三个成语是退避三舍一鸣惊人问鼎中原.春秋无义战,春秋时期的战争是为争夺土地人口财产争当霸主而进行的战争,因此是(争霸)战争。但是我们从中也得到了启发,要使国家强大,就要像齐桓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他们一样,坚持改革重用人才发展经济强大军队。第6课春秋争霸一、 教学目标1、 识记与理解()记住春秋开始的时间和春秋五霸。(2)理解春秋五霸成就霸业的原因。()了解”退避三舍一鸣惊人”问鼎中原成语的来源。2、能力与方法(1)通过定时快速阅读,回答问题,培养提高阅读答题能力。(2)概括春秋历史特点,管仲改革内容等,培养提高概括能力。(3)学习和初步掌握了解、分析、评估古代战争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改革对历史发展的作用.()通过齐桓公与管仲的关系,认识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意义。()了解越王勾践的事迹,进行发愤图强的教育。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1)春秋和春秋五霸。(2)齐桓公首霸2、难点(1)王权衰落的表现和影响。(2)吴王阖闾、夫差与越王勾践三人之间的关系.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归纳,活动四、教学时间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复习旧课导入新课:复习西周的灭亡导入东周的建立,引入春秋时期。在春秋时期出现了诸侯争霸的情况,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又出现了那些霸主呢?(板书课题)(二)讲授一、春秋五霸(板书)春秋时期(?年-?年) 西周东周春秋战国公元前104年-公元前71年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年出示表格:王权落、五霸出( ? ? ? ? ? )活动:阅读后 回答哪些方面体现出了周王王权的衰落?回答诸侯争霸目的,战争性质(争夺人口、土地、财产,争当霸主;是争霸性质的战争)勾出五霸的名称并写一写读一读. 出示历史地图 找到齐晋楚吴越在地图上的位置。二、 齐桓公首霸(板书)活动:阅读后勾出齐相名字,齐国战争的对象,齐桓公大会诸侯的地点。概括齐桓公首霸的原因(东方大国,用管仲改革:内政生产军队,尊王攘夷)。表演齐桓公与管仲由敌对到合作的转变过程。议一议齐桓公为什么要任管仲为相?说说管仲与齐桓公称霸的关系。评评齐桓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三、 晋楚争霸(板书)1第一阶段:晋国占上风 活动:阅读后 写一写:晋楚间的著名战役-城濮之战。 找一找:成语“退避三舍. 议一议:“退避三舍”是害怕吗?还是有其它什么原因?2第二阶段:楚国占上风活动 :阅读后 写一写:晋楚间的著名战役泌之战. 找一找:成语“一鸣惊人,写一写:成语“问鼎中原”。 那么,楚庄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为什么能称霸中原呢?请看表演。(改革内政重用人才,兴修水利鼓励生产,制造武器训练军队)四、 吴越争霸(板书)1吴越地理位置吴王阖闾称霸(改革内政,用孙武为将军,加强军队,建设城郭)吴王夫差大败越国越国勾践称霸(加紧生产,训练军队,任用贤才)活动:朗读小字部分 议一议:越王勾践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发奋图强,坚持不懈是事业成功,国家振兴的关键;大丈夫能屈能伸,能抓住时机,才能成功;国家要强大,必须要依靠群众,能用贤才,发展经济,必须要有强大的军队)。课时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春秋争霸)。春秋时期是(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年),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我们还了解了三个成语的历史来源,这三个成语是退避三舍一鸣惊人问鼎中原。春秋无义战,春秋时期的战争是为争夺土地人口财产争当霸主而进行的战争,因此是(争霸)战争。但是我们从中也得到了启发,要使国家强大,就要像齐桓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他们一样,坚持改革重用人才发展经济强大军队。作业:板书设计: 第课春秋争霸一、 春秋五霸1春秋时期(?年-?年)王权落、五霸出二、 齐桓公首霸(尊王攘夷)晋国 楚国1第一阶段:晋国占上风晋文公称霸城 濮 之 战 1、 原因2、 评价齐桓公三、 晋楚争霸1第一阶段:晋国占上风(退避三舍) 晋国 楚国楚庄王称霸泌之战 2第二阶段:楚国占上风(一鸣惊人,问鼎中原) 楚国 吴国 阖闾称霸五 战五 捷四、 吴越争霸1吴越地理位置 2吴王阖闾称霸勾践 夫差越国 吴国勾践 夫差勾践成为最后一个霸主五、 越国勾践称霸(卧薪尝胆)第7课 战国争雄课标要求:知道战国七雄的史实。教学目标一、识记与理解记住战国时期的起止时间,记住“战国七雄”,理解战国战争的特点及其影响,了解“合纵”和“连横”的含义及重要表现。二、能力与方法通过对七国关系及战国时期战争、外交特点的分析,培养和提高分析能力。学习和初步掌握制作历史图表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战国战争史的学习,进行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的初步教育。通过孙膑、张仪等人的事迹,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重点难点一、重点:“战国”和“战国七雄”的含义;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和著名军事家。二、难点:“合纵”和“连横的含义。授课类型:新课.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战国形势图挂图;制做本课课件;整理有关战国史实的成语;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多法结合。教具:历史地图册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同学们,在上一节课里我们学习了很多春秋时期的成语,像“退避三舍”、“一鸣惊人、“卧薪尝胆”等.今天我们将了解到更多的成语,如“围魏救赵”、“纸上谈兵”、“负荆请罪”等,让我们一起来发掘这些成语里面隐藏的精彩故事.学习新课(教师引导过渡)复习以前所学知识,帮助学生弄清“战国概念,课件如下展示:一、“战国七雄”(板书)1.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战国七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自西周分封诸侯,中国的历史地图上出现过许许多多的诸候国。但是经过春秋时期三百来年的争霸战争,大国兼并小国,强国吞并弱国,到战国开始的时候,诸侯国已经为数不多。主要的有齐、楚、秦、燕、韩、赵、魏七个大国.(地图册“战国形势图”)。教师提问:()战国时期周王的地位怎么样?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亦(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周末风俗”条)无足轻重。(2)。为什么诸侯国会越来越少统一的趋势日渐明显。同学们仔细对比春秋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发现有什么明显的不同吗?学生提问:为什么晋国没有称雄?(教师讲述)七国中,齐楚秦燕,大家已经熟悉,春秋时期的晋国在战国地图上已经消失,代之而起的是韩、赵、魏三个诸侯国。原来晋国已经被它的三家大夫韩氏、赵氏、魏氏瓜分,一分为三,形成了韩、赵、魏三个诸侯国。历史上把这件事叫做“三家分晋”。历史上把这七个强国并称为战国七雄,七雄并立是战国期的基本形势。3。学生认真观察,了解七国及其地理方位:齐国在东,楚国在南,秦国在西,燕国在北,韩、赵、魏三国在中间。(老师看图讲解,辅之顺口溜“齐楚秦燕韩赵魏,东南西北到中间”,指导学生掌握记忆方法)。 (教师引导过渡)战国,顾名思义,有战争的国,这里的“战”主要是指战争频繁,争斗激烈,学习战国的历史,必须了解战国的战争。二、战国时期的战争(板书)请大家阅读教材0页的小字部分的两个战役,了解战国战争的盛况,然后总结出战国战争有哪些特点(先请学生用精简的语言概述战争过程,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战争的特点)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以学生归纳出来的为序,教师重点对谋略和兵器进行讲解。)a.兵器(青铜兵器改进、铁兵器出现)武器的改进(简介戟,戈,矛,刀,剑的特点和用法).兵种(步兵,骑兵)军队构成的变化c人数多、规模大、修建工事、争夺激烈d.著名战役的发生(围魏救赵,长平之战)。重要军事家的涌现(孙膑、白起)学生讲述孙膑,田忌的故事f.谋略(“围魏救赵”、“反间计;“合纵”“连横”)课堂辩论(旨在培养学生辩证的历史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有人说,战国时代把人们带进了战乱,对社会起了破坏的作用,延缓了历史的发展.有人说,战国时代“在战斗中成长”,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你的观点如何呢?(观点相同的同学组成一组,两小组之间展开辩论。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小结:有延缓作用,更有推动作用.推动作用远远大于延缓作用.各国为了争霸的需要,竞相改革,发展经济,增强军事实力,竞相重用人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文化的进步;大国争霸、兼并的过程,也是国家趋于统一的过程.(教师引导过渡):战国的战争除了在战场上刀光剑影,杀声震天外,战争的背后,各国间进行着没有硝烟的战争,这就是激烈程度和影响力不亚于战争的“合纵与连横”。三、合纵与连横(板书)1。正当各国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秦国却逐渐占据了主动,为什么呢?因为秦国出了个张仪(看书上张仪图片)张仪游说各国,破坏了六国的联盟,使得六国联合抗秦的谋略破产,具体是怎么回事,同学们还是通过阅读教材去了解吧。2指导学生重点理解什么叫“合纵”,什么叫“连横”(出示“合纵连横示意图,教师据图讲述):合纵就是东方六国联合抗秦,(“合众弱以攻一强”).这种联合从地理位置上来说是从南到北的纵向联合,所以叫做“合纵.合纵政策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苏秦。苏秦奔走于东方多国之间,身佩六国相印,在他的游说推动下,东方各国一度合纵攻秦,迫使秦国吐出一些占领的地方,使秦国遭到一定的挫折.连横就是劝说一国帮助秦国进攻其它各国(“事一强以攻众弱”).这种结合是西边的秦国与东边各国之间横的连合,所以叫做连横.连横政策的代表人物是魏国人张仪.秦国用张仪为相,让他推行连横政策。当时东方的齐楚两大国结成联盟,秦国要跟齐国争雄,必须先破坏齐楚联盟。张仪连横政策最成功的一着便是把齐楚联盟给破坏了。第课战国争雄课标要求:知道战国七雄的史实。教学目标一、识记与理解记住战国时期的起止时间,记住“战国七雄”,理解战国战争的特点及其影响,了解“合纵和“连横的含义及重要表现。二、能力与方法通过对七国关系及战国时期战争、外交特点的分析,培养和提高分析能力.学习和初步掌握制作历史图表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战国战争史的学习,进行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的初步教育。通过孙膑、张仪等人的事迹,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重点难点一、重点:“战国”和“战国七雄的含义;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和著名军事家。二、难点:“合纵”和“连横”的含义。授课类型:新课.教学时间:课时。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战国形势图挂图;制做本课课件;整理有关战国史实的成语;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多法结合。教具:历史地图册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同学们,在上一节课里我们学习了很多春秋时期的成语,像“退避三舍”、“一鸣惊人”、“卧薪尝胆”等。今天我们将了解到更多的成语,如“围魏救赵”、“纸上谈兵”、“负荆请罪”等,让我们一起来发掘这些成语里面隐藏的精彩故事。学习新课(教师引导过渡)复习以前所学知识,帮助学生弄清“战国”概念,课件如下展示:一、“战国七雄(板书)1.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战国七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自西周分封诸侯,中国的历史地图上出现过许许多多的诸候国。但是经过春秋时期三百来年的争霸战争,大国兼并小国,强国吞并弱国,到战国开始的时候,诸侯国已经为数不多。主要的有齐、楚、秦、燕、韩、赵、魏七个大国。(地图册“战国形势图”)。教师提问:(1)。战国时期周王的地位怎么样?-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亦(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周末风俗条)无足轻重。(2)为什么诸侯国会越来越少统一的趋势日渐明显2。同学们仔细对比春秋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发现有什么明显的不同吗?学生提问:为什么晋国没有称雄?(教师讲述)七国中,齐楚秦燕,大家已经熟悉,春秋时期的晋国在战国地图上已经消失,代之而起的是韩、赵、魏三个诸侯国。原来晋国已经被它的三家大夫韩氏、赵氏、魏氏瓜分,一分为三,形成了韩、赵、魏三个诸侯国。历史上把这件事叫做“三家分晋”。历史上把这七个强国并称为战国七雄,七雄并立是战国期的基本形势。学生认真观察,了解七国及其地理方位:齐国在东,楚国在南,秦国在西,燕国在北,韩、赵、魏三国在中间。(老师看图讲解,辅之顺口溜“齐楚秦燕韩赵魏,东南西北到中间”,指导学生掌握记忆方法)。 (教师引导过渡)战国,顾名思义,有战争的国,这里的“战”主要是指战争频繁,争斗激烈,学习战国的历史,必须了解战国的战争。二、战国时期的战争(板书)请大家阅读教材40页的小字部分的两个战役,了解战国战争的盛况,然后总结出战国战争有哪些特点(先请学生用精简的语言概述战争过程,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战争的特点)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以学生归纳出来的为序,教师重点对谋略和兵器进行讲解。)兵器(青铜兵器改进、铁兵器出现)武器的改进(简介戟,戈,矛,刀,剑的特点和用法)b兵种(步兵,骑兵)军队构成的变化人数多、规模大、修建工事、争夺激烈d.著名战役的发生(围魏救赵,长平之战)e。重要军事家的涌现(孙膑、白起)学生讲述孙膑,田忌的故事.谋略(“围魏救赵、“反间计”;“合纵“连横”)课堂辩论(旨在培养学生辩证的历史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有人说,战国时代把人们带进了战乱,对社会起了破坏的作用,延缓了历史的发展。有人说,战国时代“在战斗中成长”,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你的观点如何呢?(观点相同的同学组成一组,两小组之间展开辩论。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小结:有延缓作用,更有推动作用.推动作用远远大于延缓作用.各国为了争霸的需要,竞相改革,发展经济,增强军事实力,竞相重用人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文化的进步;大国争霸、兼并的过程,也是国家趋于统一的过程。(教师引导过渡):战国的战争除了在战场上刀光剑影,杀声震天外,战争的背后,各国间进行着没有硝烟的战争,这就是激烈程度和影响力不亚于战争的“合纵与连横”。三、合纵与连横(板书)1正当各国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秦国却逐渐占据了主动,为什么呢?因为秦国出了个张仪(看书上张仪图片)张仪游说各国,破坏了六国的联盟,使得六国联合抗秦的谋略破产,具体是怎么回事,同学们还是通过阅读教材去了解吧。2指导学生重点理解什么叫“合纵”,什么叫“连横”(出示“合纵连横”示意图,教师据图讲述):合纵就是东方六国联合抗秦,(“合众弱以攻一强).这种联合从地理位置上来说是从南到北的纵向联合,所以叫做“合纵”。合纵政策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苏秦。苏秦奔走于东方多国之间,身佩六国相印,在他的游说推动下,东方各国一度合纵攻秦,迫使秦国吐出一些占领的地方,使秦国遭到一定的挫折。连横就是劝说一国帮助秦国进攻其它各国(“事一强以攻众弱”)。这种结合是西边的秦国与东边各国之间横的连合,所以叫做连横。连横政策的代表人物是魏国人张仪。秦国用张仪为相,让他推行连横政策.当时东方的齐楚两大国结成联盟,秦国要跟齐国争雄,必须先破坏齐楚联盟.张仪连横政策最成功的一着便是把齐楚联盟给破坏了。3.六国合纵抗秦为何未成功?(秦国用贿赂、威胁的手段破坏合纵,各个击破;五国间利益不一致,立场不坚定)(教师讲述)合纵连横的斗争,持续了很长时间。各国一会儿加入合纵,跟楚国搞联合,跟齐国搞联盟,一会儿又跟秦国抱到一起,朝秦暮楚,反复无常。“朝秦暮楚”的成语就是这么来的.不过,虽然斗争很复杂,情况多变化,形势发展的总趋势是清楚的,那就是,在不断的军事斗争和复杂的合纵连横斗争中,楚国和齐国先后衰落下去,秦国却越战越强。课堂小结战国宏大而壮观的战争,变化多端的谋略,足智多谋的军事家令人难忘,但是我们都知道,无论在何时,战争带给人民的,永远都是无尽的痛苦和灾难,在连绵不绝的战争岁月中,受煎熬的始终是老百姓,因此,无论何时何地,和平,一直都是我们共同的期望作业板书设计第7课 战国争雄一、“战国七雄二、战国时期的战争三、合纵与连横、合纵燕楚燕赵齐魏韩秦赵2、连横齐第8课 商鞅变法课标要求: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教学目标一、识记与理解记住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标志;商鞅开始变法的时间和变法的主要内容;理解商鞅变法的原因及意义。二、能力与方法培养从历史图像和历史文物中提取有用信息以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分析商鞅变法原因、措施、影响以及变法成功的原因,培养和提高分析能力;学习分析事物因果关系的一般方法。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改革对历史的推动作用,正确对待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的改革;了解以秦孝公和商鞅为代表的改革派和以公子虔和公孙贾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思想和行为,激发是非分明、爱憎鲜明的情感;从商鞅为改革而死的人生经历,感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重点难点一、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对商鞅变法的评价。二、难点:改革派和保守派的观点分歧;商鞅变法的某些措施的含义及作用(如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奖励军功与废除贵族特权等)。授课类型:新课。教学时间:课时.教学准备:教师课前布置学生阅读教材,要求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商鞅变法。教学方法:讲授法、问题探究、讨论法等.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同学们,我们正处在改革的时代,时代变化要求改革,改革推动社会的进步.如今我们的物质生活非常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多姿多彩。你们是幸福的,也是幸运的,因为我们是改革开放的受惠者。可是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任何推动社会进步的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甚至要付出沉重的代价。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秦国的商鞅变法就证明了这一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到两千多年前七雄纷争的战国时代,共同对商鞅变法作一番探讨。学习新课:一、秦孝公求贤(板书标题)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书上三幅图,说说你从中发现了什么?学生:皮囊鼓风冶铁和铁农具的出现说明战国会冶铁,而且铁器做的工具已经普遍使用,牛的鼻子套了一圈环,说明牛已经被用来干活。教师:西周时期,我国已经会制造铁器,在春秋末期,开始使用牛耕田,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提问:战国时期,群雄并起,战争不断。处在那样一个战乱时代,怎样才能避免被兼并的厄运呢?学生: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教师:为了富国强兵,战国时各国纷纷进行改革,一时出现了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在众多的变法中,变法最彻底,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通过预习,哪位同学能简单介绍商鞅及他到秦国来之前的故事?学生:请学生讲解教师:讲得很好,魏王不按丞相的话重用商鞅,也没有听丞相的话杀了商鞅。可后来商鞅还是离开了魏国,奔向了能够实现自己梦想的地方-秦国。那么,商鞅为什么要奔向秦国呢?请同学看书后回答。(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因为秦国颁布求贤令,招揽贤才。”“因为秦国落后,秦孝公即位后决心富国强兵.“因为商鞅想在秦国实现在自己的理想。”教师:是的,在诸侯纷争的战国时期,各诸侯王无不希望富国强兵,称雄诸侯。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招揽人才,改革旧制,实行新法。秦孝公也不例外。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那时的秦国,地处西方,在七雄中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军事各方面都是最落后的,所以大家都看不起他,甚至还要派兵侵占他的领土。秦孝公感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立志要使秦国富国强兵,为此,他向天下广揽贤才,并许诺有谁能出计让秦国强大,就给他高官,还分给一部分国土。当然,对商鞅这样胸怀抱负的人,当然希望游说诸侯,建功立业.在魏国不得志的商鞅就到了秦国。商鞅的变法主张虽然得到秦孝公的赏识,但是顽固派大臣却极力阻挠,双方在朝廷上进行了唇枪舌战.他们是怎样进行激烈辩论的呢?请看小字内容。教师:那么,大家认为秦王为什么支持商鞅变法呢?(学生发表看法):“因为商鞅讲得有道理”;“因为商鞅要利国利民;“因为旧的制度不能让秦国富强起来”;“因为秦孝公想利用商鞅变法把秦国变得富强”(教师得出结论):时代的发展需要改革(教师讲述):看来大家已经体会到了商鞅变法的必要性.商鞅为了保证新法的在百姓中顺利进行,又采取“徙木立信”的方法,得到了国君的支持,百姓的信任,终于可以大显身手了。请同学们阅读教材48页史海拾贝这个故事。想一想,商鞅的这种取信于民、说话算数的做法对你有什么启示?(同学们议论):“如果你说话不算数,别人对你也会说话不算数”;“没有信任就没有关心与支持;“没有信任就没有朋友”教师:如今的社会提倡诚信,这也是公民道德的要求,我们每一个都应该诚实可信,这样我们的世界才是美好的,我们的生活才是幸福的,否则将非常糟糕。商鞅得到秦孝公的支持,又取信于民,于是在前356年开始了变法。现在我们就来看商鞅采取的法令措施。二、商鞅主持变法(板书)经济方面:1、改革土地制度周朝的土地在各义上都是谁的?是周天子所有。土地奖给了他们,但是不归他们所有,能安心发展生产吗?立了战功的人有了爵位和土地,不能传给子孙,随时有可能被收回,能安心打仗吗?土地归属问题不解决,秦国就不可能进一步富强。于是商鞅废井田,开阡陌。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可以自由买卖,土地所有制形式发生转变,进一步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让农民安心生产,将士无后顾之忧,秦国可以向更富强的目标前进了。、重农抑商以生产粮食布帛多少为标准,凡是努力生产粮食布帛多的,免除徭役,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保证了国家的财源。政治方面:3.奖励军功以前无军功的旧贵族可以世袭爵位,有军功的将士都得不到应有的奖励,秦国的战斗力能加强吗?不能!商鞅规定军功以在前线斩得敌人首级多少来计算,按照军功大小授予不同的爵位和田宅。贵族凡是没有立军功的就没有爵位,不能享受特权.这就严重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鼓舞将士勇敢战斗,加强了秦军的战斗力. 4。迁都咸阳,推行县制分封制使得地方权力过大,诸侯拥有一地的政治、经济、军事等特权,形成国中之国.在全国设置1县,国君直接派官员治理,使县成为直属于国君的地方组织,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5.严明法令实行轻罪重刑,连坐.是新法贯彻实施的保障。了解了这些措施后,同学们认为哪一条最重要?为什么呢(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学生各抒己见,只要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意见,都应给予肯定。)(教师引导过渡)通过这些变法,大家总结一下商鞅变法的积极意义。三、秦国的变化(课件显示标题)学生:有利于打击旧贵族的世袭特权,有利于提高秦国的军队战斗力,有利于发展农业,增加国家的财政实力.总之,有利于秦国的富国强兵。教师:商鞅的变法使秦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经济得到了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提高,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为以后秦国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在商鞅虽然用高压政策保证了新法的贯彻,但使旧贵族对他恨之入骨,不断寻找时机来报复商鞅.所以就在商鞅推行新法数年后,新国君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以“车裂”而死,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同学们,为秦国作出巨大贡献的商鞅,在秦孝公死后却落得个“车裂”的极刑,那么商鞅之死是否意味着变法的失败呢?(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商鞅虽死,但变法还是成功的,因为经过变法,秦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教师:很好,虽然商鞅被处死,但总的来说变法还是成功的,一场变法的成功与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秦孝公希望富国强兵的愿望是达到了,秦国发展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所以变法总的来说是成功的.但商鞅也为此付出了血的代价。这也只能说明当时守旧势力的猖狂和统治者的昏庸.教师:在我国曾出现过许多著名的改革家,如管仲、商鞅、李悝等等,同学们认为改革家必须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学生:有胆、有识、有行、有恒、有德、有创新精神、有勇于牺牲精神、有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课时小结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时代的发展要求改革;从我们对商鞅变法的措施分析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了商鞅变法的意义。明白了只有不断的变革,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从商鞅身上,我们看到了改革家的崇高精神境界和大无畏的献身精神.任何一场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这段历史,是发人深省,对于当代的中国人来说是富有启迪价值的。你从本节课中受到了哪些启示?(让学生相互讨论,教师深入学生中参与分析、适当启发,对学生言之成理的观点应给予充分肯定。)学生:改革是使经济发展、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只有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改革,国家才会有光明前程。改革会遇到种种旧势力、旧习俗的阻挠和反对,会付出沉重代价,必须坚持不懈,克服重重阻力,才能成功。改革还应该重视选拔有才干的人,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还需要制订法律来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强化以法治国。 作业:.2 板书设计: 第课 商鞅变法 一、秦孝公求贤 、生产力发展的标志 2、改革的原因 、求贤 二、商鞅主持变法 1、时间: 经济: 重农抑商 奖励军功 政治: 迁都咸阳,推行县制 严明法令 改革土地制度 2、内容 三、秦国的变化1、性质:2、影响:不足之处,敬请谅解17 / 17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