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科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上传人:ca****in 文档编号:146684679 上传时间:2022-08-31 格式:DOC 页数:129 大小:6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疼痛科临床技术操作规范_第1页
第1页 / 共129页
疼痛科临床技术操作规范_第2页
第2页 / 共129页
疼痛科临床技术操作规范_第3页
第3页 / 共1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疼痛科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目录第1章疼痛的测量与评估一、视觉模拟评分法 二、口述描绘评分法三、数字评分法 四、小儿疼痛的评估第2章诊断检查第一节 病史的采集一、外伤史二、对疼痛的描述第二节 软组织压痛点的检查一、颈背肩臂部二、腰骶尾部三、臀髋膝部第三节 脊柱和骨关节疼痛检查一、脊柱疼痛检查二、骨关节疼痛检查第四节 与疼痛有关的神经系统检查一、感觉检查二、运动系统检查三、共济运动检查四、反射功能检查五、自主神经系统功能检查第3章神经阻滞疗法第一节 头面部神经阻滞一、眶上神经阻滞术二、眶下神经阻滞术三、面神经阻滞术第二节 颈部肩上肢神经阻滞一、膈神经阻滞术二、颈椎椎间孔神经阻滞术三、颈椎椎旁神经阻滞术四、颈深丛神经阻滞术五、颈浅丛神经阻滞术六、肩胛上神经阻滞术七、腋神经阻滞术八、斜角肌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术九、锁骨下血管旁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术十、腋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术十一、锁骨下前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术十二、尺神经阻滞术十三、桡神经阻滞术十四、正中神经阻滞术十五、指根神经阻滞术第三节 胸背腰骶神经阻滞一、肋间神经阻滞术二、胸椎椎间孔神经阻滞术三、胸椎椎旁神经阻滞术四、腰大肌肌间沟神经阻滞术(腰丛神经阻滞术)五、腰椎椎间孔神经阻滞术六、腰椎旁神经阻滞术七、腰椎硬膜外前侧间隙神经阻滞术八、骶骨后孔神经阻滞术九、骶5和尾神经阻滞术十、臀上皮神经阻滞术十一、髂腹股沟和髂腹下神经阻滞术十二、阴部神经阻滞术十三、直肠和肛门神经丛阻滞术十四、生殖股神经阻滞术第四节 下肢神经阻滞一、股神经阻滞术二、股外侧皮神经阻滞术三、闭孔神经阻滞术四、臀部坐骨神经阻滞术五、腓总神经阻滞术六、隐神经阻滞术七、踝部腓浅神经阻滞术八、足背腓深神经阻滞术九、膝部胫神经阻滞术十、腓肠神经阻滞术十一、踝部胫神经阻滞术第五节 交感神经阻滞一、星状神经节阻滞术二、胸交感神经节阻滞术三、腰交感神经节阻滞术四、腹腔神经丛阻滞术第六节 椎管内神经阻滞一、颈部硬膜外间隙神经阻滞术二、胸部硬膜外间隙神经阻滞术三、腰部硬膜外间隙神经阻滞术四、骶管硬膜外间隙神经阻滞术五、经骶裂孔硬膜外前间隙神经阻滞术六、颈部蛛网膜下隙神经阻滞术七、胸部蛛网膜下隙神经阻滞术八、腰部蛛网膜下隙神经阻滞术第4章局部注射疗法第一节 颈肩上肢关节注射一、寰枕关节注射二、寰枢关节注射三、颈椎关节突关节注射四、肩关节及肩关节周围注射五、肘关节注射六、腕关节注射七、掌指关节注射八、指间关节注射第二节 胸背腰骶关节注射一、胸锁关节注射二、胸肋关节注射三、肋横突关节注射四、腰椎关节突关节注射五、骶髂关节注射第三节 下肢关节注射一、髋关节注射二、膝关节注射三、下胫腓关节注射四、踝关节注射五、跖趾关节注射六、趾间关节注射第四节 颈肩上肢病灶注射一、第25颈椎横突注射二、第6颈椎横突注射三、项韧带注射四、颈椎旁软组织注射五、前斜角肌注射六、颈椎间盘病灶区注射七、屈指肌腱鞘注射八、伸指肌腱鞘注射九、腕管肌腱鞘注射十、腕背侧注射十一、尺骨茎突远端注射十二、尺管周围注射十三、桡骨茎突注射十四、肱骨外上髁注射十五、肱骨内上髁注射十六、肱二头肌腱鞘注射十七、尺骨鹰嘴滑囊注射第五节 胸背腰骶病灶注射一、胸椎间盘病灶区注射二、棘突上滑囊注射三、胸上端肋软骨注射四、胸下端肋骨末端注射五、棘突间韧带注射六、横突间注射七、第3腰椎横突注射八、腰大肌肌间隙注射九、下腰三角区注射十、腰椎旁肌注射十一、坐骨结节注射十二、梨状肌注射十三、长短收肌耻骨部注射第六节 下肢病灶注射一、股直肌注射二、转子后股外旋肌群注射三、阔筋膜张肌注射四、髂胫束注射五、臀中肌注射六、髋臼缘注射七、髌股间隙注射八、膝内侧侧副韧带注射九、膝外侧侧副韧带注射十、髌骨上缘注射十一、髌上股四头肌外侧头注射十二、髌骨内缘注射十三、腓骨小头注射十四、胫骨内髁注射十五、胫骨粗隆注射十六、内踝后方注射十七、外踝后方注射十八、踝内侧三角韧带注射十九、踝外侧韧带注射二十、踝前注射二十一、踝后注射二十二、跟腱止点前注射二十三、跟骨注射二十四、距下窦注射二十五、足舟骨结节下注射二十六、跖骨头注射第5章 神经破坏性阻滞术一、周围神经破坏性阻滞术二、腹腔神经丛乙醇阻滞术三、腰交感神经节破坏性阻滞术第6章 其他镇痛、止痛技术第一节分娩镇痛第二节 自控镇痛(PCA)、镇静(PCS)技术一、概述二、经硬膜外间隙自控镇痛(PCEA)技术三、经静脉自控镇痛(PCIA)技术四、自控镇静技术第三节胶原酶溶解疗法第四节 吸入镇痛 第1章 疼痛的测量与评估 疼痛的测量一般指用某些测量标准(metric)对疼痛强度进行测定;疼痛的评估则包括对疼痛全过程中不同因素相互作用的测量。通过疼痛的测量与评估可以确定疼痛的强度、性质和持续时间,有助于对疼痛原因进行鉴别诊断,帮助选择治疗方法和评价不同治疗方法的相对有效性。目前国内较常采用的定量测定方法分别介绍如下,在临床工作中可酌情选用。 一、视觉模拟评分法 【方法】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是在白纸上画一条长10cm的直线,两端分别标上“无痛”和“最严重的疼痛”(图1-1)。病人根据自己所感受的疼痛程度,在直线上某一点作一记号,以表示疼痛的强度,从起点至记号处的距离长度也就是疼痛的量。【注意事项】(1)使用前需要对病人作详细的解释工作,让病人理解该方法的概念以及此法测痛与真正疼痛的关系,然后让病人在直线上标出自己疼痛的相应位置。(2)可使用正面有0和10之间游动的标尺,背面有0到10数字的视觉模拟评分尺,如果病人移动标尺,医生能够立即在尺的背面看到具体数字,可以精确到毫米。(3)不宜用于老年人,因为老年人准确标定坐标位置的能力不足。二、口述描绘评分法 【方法】口述描绘评分法(verbal rating scales,VRS) 由医生在问诊时列举诸如烧灼痛、锐利痛和痉挛痛等一些关键词,让病人从中选择来形容自身疼痛。有许多不同的口述描绘评分法,通常按从疼痛最轻到最强的顺序排列(表1-1),最轻程度疼痛的描述常被评估为0分,以后每级增加1分,因此每个形容疼痛的词都有相应的评分,以便于定量分析疼痛。【注意事项】(1)等级的划分常常是取决于病人自身的经验,而非自发的临床疼痛。(2)在采用不同的口述描绘评分法时,它们的结果难以相互比较。(3)该方法的次序性度量仅能为疼痛感觉程度提供级别次序,而非疼痛程度变化的数字表达。(4)对细微的感觉变化不敏感,并且易受情感变化的影响。(5)不同性质疾病对评分结果有影响,如恶性肿瘤患者常倾向于降低疼痛强度的水平;慢性神经性疼痛患者常常使用多个形容词来描绘他们的疼痛感受,如烧灼痛、抽痛、刺痛、痒痛等。三、数字评分法【方法】数字评分法(numeric rating scales,NRS):11点数字评分法(the 11-point numeric rating scale,NRS-11),用0到10这11个点来描述疼痛的强度,0表示无疼痛,疼痛较强时增加点数,10表示最剧烈的疼痛;101点数字评分法(the 101point numeric rating scale,NRS-101),其具体方法与11点数字评分法相似,0表示无疼痛,100表示最剧烈的疼痛。【注意事项】(1)最好以小时为单位进行间歇评估。周期性动态评分能为疼痛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提供详细资料,但不宜过度频繁使用,避免病人焦虑不合作。(2)病人自控丧失和焦虑可加重疼痛感觉,影响评分结果。四、小儿疼痛的评估(一)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在标尺的两端不用文字说明,只是一端画一显露笑容的小儿面孔,表示无痛;另一端为痛苦面容的图形,表示极端痛苦(图1-3)。(二)面部情绪评分法将有编码19的系列图画,表示不同程度疼痛的面部表情:眉收缩、挤眼、鼻唇沟加深、双唇张开、嘴垂直拉开(唇角位紧、下巴明显下位)、嘴水平拉大、噘嘴、舌拉紧(舌呈高耸的杆状,舌边紧锐)及下巴抖动,让儿童选择,以代表他或她自己的疼痛程度。可用于5岁以上的儿童。也可采用有类似面部表情的6张照片(Oucher量表),分别放置在有规律的间距标记(0、20、40、60、80、100)的垂直直线上,数值表示痛的程度(图1-4),适用于312岁的儿童。(三)行为评估方法【方法】把儿童的行为用数字表示,评价指标包括哭闹、面部表情、疼痛主诉、躯体活动、腿的活动及其对触摸的反应等(表1-8)。【注意事项】(1)在观察术后疼痛对小儿行为的影响时,术前应正确评价小儿的健康状况,正确判断患儿行为的改变。疼痛反应的个体差异在婴儿期已出现,并能影响个体的疼痛行为,例如女婴对于疼痛的反应似乎比男婴更强烈。(2)一些行为学反应在不同患儿可有不同的主观性内容,如哭闹既可反映疼痛,又可反映恐惧和焦虑。第2章 诊断检查第一节 病史的采集询问病史首先要询问患者来就诊的主要病痛是什么,引起病痛的原因和病痛的持续时间,然后要患者较具体地谈一谈从发病到现在的疾病发展过程。着重应了解如下几个方面的情况。一、外伤史 多数颈、腰、背痛的患者没有严重的外伤史,但有“扭腰”、腰部撞伤,扛抬重物时“伤”了腰等主诉,这些患者多数是腰背部软组织如筋膜、韧带、关节囊等处的损伤或劳损。对有严重外伤史的患者,则除软组织损伤外,尚需考虑有无脊柱及其附件骨折的可能,老年人的颈、腰、背痛往往与脊柱的增生、退变有关,可以没有任何外伤史。椎间盘的病变一般认为与其本身的退变有关,但为何多发于青壮年及体力劳动者,则可能仍与反复的累积性损伤有关。二、对疼痛的描述 疼痛是颈、腰、背痛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应详细询问。对疼痛的描述主要包括:(一)疼痛的部位和放射范围应使患者尽可能准确地指出疼痛的部位和范围,用手指指出疼痛部位往往比单纯的口述要准确得多。如有放射痛,亦应指出其部位。一般颈部病变引起的疼痛可放射至项背部、肩部,直至上肢手部;腰骶部病变则可放射至臀部、大腿,小腿及足部。放射痛的具体部位,则多与累及哪一神经根有密切关系。以下肢为例,腰(2、3、4)神经前支主要参与组成股神经,故腰部病变影响到这些神经时,疼痛主要放射到大腿前面、膝、小腿和足的前内侧;腰5神经主要参与坐骨神经腓侧部分的构成,其放射痛主要位于大腿后外侧、小腿及足的外侧;骶1神经根的放射痛则主要位于大腿和小腿的后外侧,足背外侧及足底外侧。(二)疼痛的性质和程度患者对疼痛性质的描绘可能各不相同,除了一般的痛以外,还有酸痛、胀痛、麻痛、刺痛、牵拉痛、绞痛、灼痛、刀割样痛等。酸痛、胀痛、麻痛一般见于软组织的慢性劳损和陈旧性损伤,亦可见于某些风湿或类风湿病变;刺痛、刀割样痛较多见于关节囊、韧带、滑膜等急性损伤;牵拉痛、灼痛多见于神经根受刺激所致;绞痛则需注意其他脏器的疾病,如肾脏、输尿管结石等。疼痛的程度较难正确地描述,而且每个人对疼痛耐受性和痛阈的高低可有较大差异,因而同样的疼痛刺激对某些人可能觉得十分严重、难以忍受,而对另一些人则觉得并不十分严重,可以忍受。因为我们还没有一个简单的方法来测定患者的疼痛程度,所以只能根据患者的主诉来描述。一般常用的描述有: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表达哪些引起患者坐卧不安,深大呼吸,甚至大汗淋漓、不思饮食的疼痛;剧痛,表达哪些引起患者表情痛苦,呻吟不安,常保持一特定的体位、不肯随意活动、甚至拒绝医师检查的疼痛;严重疼痛,指疼痛较重,但尚能坚持者;中度疼痛,指疼痛明显,但不甚重者;轻痛及微痛指较轻微的疼痛。(三)疼痛与活动的关系绝大多数颈、腰、背痛患者减少活动与卧床休息能使疼痛明显好转,但也有少数患者卧床休息反使疼痛加重,这些多是严重的椎间盘突出、椎管内占位性病变等,因病变对神经根的挤压较重,站立及活动时患者可自行适当调整体位、减轻病变对神经根的挤压而使疼痛减轻,卧床休息时体位不易调整合适,故疼痛更重。典型的脊椎退变和骨质增生患者,往往在睡眠至黎明前腰痛明显,以致不得不很早就起床,起床后开始活动时腰痛仍明显,但稍活动数分钟至十余分钟后,疼痛即明显好转。(四)疼痛与体位的关系腰痛患者常在某一体位疼痛加重,而在另一体位疼痛减轻。如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弯腰时神经根紧张,压迫更甚而使疼痛加重;腰椎管狭窄的患者则与此相反,腰后伸时椎管容量进一步变小而使狭窄更为严重,疼痛加重,弯腰及下蹲时则椎管容量加大而疼痛减轻。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还因突出物与神经根的关系不同,有的腰向患侧弯时疼痛加重,有的向健侧弯时疼痛加重。向患侧弯腰时腰痛及下肢放射痛加重者,其突出物多位于神经根的外上方,一般称为肩上型突出;向健侧弯腰而患侧腰痛及下肢放射痛加重者,其突出物多位于神经根的内下方,一般称为腋下型突出。腰背部筋膜及肌肉劳损者,多在弯腰时疼痛加重,而腰椎后小关节囊损伤者常有腰过伸性疼痛,但同时也可有前弯腰疼痛,这是因为腰后伸时可使已受伤的后小关节囊受到挤压,而腰前弯时又可牵拉后小关节囊之故。(五)疼痛与治疗的关系应当询问患者对其腰背痛是否进行过治疗,治疗的方法和效果如何,这对推断病变的性质和部位也很有帮助。例如,某患者主诉2年前有腰扭伤史,后经常有左侧下腰痛,并向左臀部及大腿后外侧放射,曾经数个单位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检查腰(4、5)棘突间隙左侧有明显压痛并向左臀部及大腿后外侧放射,直腿抬高试验右85,左65,两下肢肌力及皮肤感觉无明显改变。追问病史过去曾行普鲁卡因痛点注射治疗后局部及下肢放射痛可明显减轻,但数天后又逐渐加重。乃用利多卡因加少量醋酸强的松龙作腰(4、5)左侧后小关节囊注射,局部疼痛及下肢放射痛基本消失。1周后再行局部注射1次,症状完全消失,随访2年未复发。此例临床表现频似腰椎间盘突出,但有用小关节囊注射而症状明显好转的治疗史,因而考虑可能为后小关节囊的损伤或劳损性病变伴随的臀部及大腿后外侧放射性疼痛,过去的治疗史对后来的正确诊断起了重要的作用。第二节 软组织压痛点的检查 一、颈背肩臂部 发病因素分为两种。因急性损伤后遗或慢性劳损引起项颈、背、肩、臂部软组织发生无菌性炎症反应,炎性粘连、炎性纤维组织增生,炎性组织变性和挛缩引起疼痛者,称为原发性颈、背、肩、臂痛。因腰骶部软组织劳损的放射痛持久不愈,在颈、背、肩、臂部形成继发性无菌性炎症病变引起疼痛者,称为继发性颈、背、肩、臂痛。两者在治疗上有所不同,检查时应该加以鉴别。(一)颈椎棘突压痛点该处主要是斜方肌中上部附着处(起自枕外隆凸,枕骨上项线沿项韧带直至胸(12)的棘上韧带附着)、还有小菱形肌(颈6胸2项韧带)、上后锯肌(颈6胸2)、头夹肌(颈3胸6)、头半棘肌(颈(37))、颈半棘肌(颈3胸4)、棘间肌等附着其上。当这些颈椎棘突软组织附着处和颈部肌肉在颈椎椎板所在部位出现无菌性炎症病变时,则会产生项颈痛或不适感,有可能引起项活动发声、颈活动受限、咽喉异物感,吞咽不适,舌麻木,舌增粗,说话不清楚、口张不大等征象,枕骨痛、头顶痛、头皮肿、异样感或麻木感等征象,以及眼花发胀、眼睁不大、视力减退以至完全失明、眼球后刺痛、眼眶痛、飞蚊症等征象。检查方法:患者端坐,以左侧为例,检查者站于患者左方,以左手按住患者前额或下颌,使颈脊柱保持适度前凸位置。再以右手拇指按住左颈椎棘突端侧方软组织附着处,逐一的顺次滑动按压,可查得压痛点。(二)项部肌肉压痛点除颈椎棘突压痛点外,少数重症的病例还会引起痉挛性斜颈,有的头部固定不动,有的不停地摇动。发病机制除与项部肌肉的变性挛缩有关外,还与背部、肩部以及锁骨上窝部软组织劳损有密切关系。特别是头夹肌的变性挛缩常是痉挛性斜颈的主要发病原因之一。检查方法:在上述检查颈椎棘突压痛点的位置上,检查者的拇指稍向外移,位于颈椎棘突与颈椎横突之间的部位,按住项部伸肌群的肌腹作滑动按压,可查得压痛点。(三)颈椎横突压痛点颈(14)横突尖为肩胛提肌上端附着处,无菌性炎症病变时可出现颈旁侧痛。颈(36)横突尖为前、中与后斜角肌上端附着处,无菌性炎症病变时可引起颈旁下方痛。这两种疼痛的不同发痛部位在临床检查中应作鉴别。检查方法:可用双手示指分别按在颈旁两侧所属的横突尖上,逐一顺次滑动按压,可查得压痛点。(四)肩胛提肌肩胛骨附着处压痛点此肌下端附着于肩胛骨内角,位于肩胛冈上方的脊柱缘上。无菌性炎症病变时,出现此处肩胛痛。向上多伴有枕骨旁与头颞部的放射痛。单侧病例的头颞部痛俗称“偏头痛”。严重病例需用双手托住下颌,支撑头部重量,方能减轻疼痛。检查方法:检查者用双手拇指分别按住肩胛骨内角此肌附着处,由内向外滑动按压。若该处有无菌性炎症病变时,可查得压痛点。(五)肩胛骨脊柱缘压痛点小菱形肌与大菱形肌均附着于肩胛骨脊柱缘。前者在上中段(位于肩胛冈内方的脊柱缘),后者在中下段。两者附着处发生无菌性炎症病变时,特别是小菱形肌会出现严重的上背痛。检查方法,以右侧为例,检查者站立病人左方,以右手按住病人的右肩外方,左手放置在同侧肩关节上,将肩胛骨固定制动,右拇指按住脊柱缘部位与第25指按住腋缘部位,可查得脊柱缘压痛点。(六)冈上肌肩胛骨附着处压痛点冈上肌附着于冈上窝。无菌性炎症病变时,可出现肩胛不适或酸痛。肩关节自主性外展时,也会加重征象,但临床上比较少见。检查方法:以右侧为例,检查者站于病人右方,用右拇指按在病人的右冈上窝,垂直此肌附着处的骨面做滑动按压,可查得压痛点。(七)斜方肌肩胛骨附着处压痛点此肌附着于肩胛冈上缘,由内向外,直至肩峰内缘与锁骨外段上缘。无菌性炎症病变时,发生肩胛不适与酸痛,颈后外上方痛。有时发生颈活动受限,肩外方痛,上举动作受影响和携物乏力等。单侧斜方肌过度痉挛或挛缩时,会使颈脊柱屈向病肩与头部向健侧外旋。病人常需用同侧手掌托住面颊,维持平衡,严重病例可出现颈脊柱向病肩极度屈曲与外旋,下颌与健侧冈上肌部位相接触。检查方法:在上述压痛点检查位置上,检查者拇指移向肩胛冈上缘,自内向外做滑动按压,可查得压痛点。但其肩峰内缘(包括锁骨外段上缘)附着处往往压痛为最敏感。(八)冈下肌肩胛骨附着处压痛点此肌附着于冈下窝的大部分骨面。上方附着于肩胛冈下缘,内方附着于肩胛骨脊柱缘的外缘。外方紧靠小圆肌附着处,下外方邻界于大圆肌附着处。无菌性炎症病变时,出现肩胛不适与酸痛,常伴有肩胛骨活动发响。冈下窝的疼痛常放射至肩后方,相当多病例的肩后方痛还会向肩前方放射,引出肩胛骨喙突部或肱二头肌长头处的疼痛,冈下窝的疼痛还可传射至上臂,前臂麻木,有时出现类似臂丛神经刺激征象。冈下窝痛与胸脊柱背伸肌痛一样,均会向前胸放射,引起心悸、胸闷、胸痛,呼吸不畅、哮喘等征象。检查方法:以右侧为例,检查者站于病人右方,右手按住肩上部制动,左手的第25指按住肩胛骨脊柱缘和拇指按在冈下窝部,拇指对冈下肌附着处做滑动按压,可查得压痛点。(九)小圆肌和大圆肌肩胛骨附着处压痛点小圆肌起于肩胛骨腋缘上段的背面,位于冈下肌附着处上段的外侧。大圆肌起于肩胛骨腋缘下中段的背面,位于冈下肌附着处下段的外下方;大圆肌下段附着处占据肩胛骨下角背面的外侧。两者均会出现肩前方、上臂、手指及胸壁放射痛、麻木或麻痹,常误诊为“颈椎病”的“脊神经根型”。对肩前方放射痛也常误诊为“肩胛骨喙突炎”或“肱二头肌腱鞘炎”。小圆肌肩胛骨附着处压痛点的检查方法:检查者一手握住患侧上臂近段,保持肩关节于直角位,另一手第25指按住肩胛骨脊柱缘与拇指按住腋缘,当拇指沿腋缘背面滑动按压时,可查得压痛点。大圆肌肩胛骨附着处压痛点的检查方法:在冈下肌肩胛骨附着处压痛点检查的位置上,检查者拇指向下移至肩胛骨下1/3段的背面,位于大圆肌附着处滑动按压时,可查得压痛点。(十)肩胛骨喙突压痛点该处上方为喙肩韧带与喙锁韧带附着处,下方为喙肱肌、肱二头肌短头和胸小肌附着处。原发性劳损引起疼痛者临床上极为少见,绝大多数是冈下肌和大、小圆肌等劳损的肩前方放射痛,压痛点可在喙突处查得。压痛点检查:先在肩胛部作冈下肌与大、小圆肌按压,引出肩前方放射痛,若推拿后肩前方痛未减轻,才可诊断原发性肩胛骨喙突软组织劳损。(十一)胸锁乳突肌下端压痛点此肌上端起于颞骨的乳突部,下端分两头,胸骨头附着于胸骨柄上前方,锁骨头附着于锁骨内段上缘。它是锁骨上窝部软组织的组成部分之一。当锁骨上窝部软组织劳损时,必伴有此肌附着处的劳损性病变。严重病变者,还可引出乳突部疼痛并发颞骨部疼痛。极其严重病例还会引出前胸征象,如胸痛、胸闷、呼吸不畅等,以及沿腹壁直至大腿前方,小腿内方或趾的抽搐或发紧等。检查方法:检查者站在病人背后,双手拇指分别按住两侧胸骨柄上前方,做滑动按压,以后再按住锁骨内段上缘,做滑动按压,均可查得压痛点。(十二)前斜角肌压痛点此肌也是锁骨上窝部软组织的组成部分之一,附着于第1肋骨的斜角肌结节上。锁骨下动脉在附着处的后方,由前向后横行通过。膈神经在其前方,由后上方向前下方斜行通过。臂丛神经在其后方,由前上方向后下方斜行通过。有病变时,除颈根外前方不适与疼痛外,还会引起上肢的血管和神经等征象。向前放射,引起胸锁关节痛、吞咽不适、咽喉异物感等征象;向上放射至耳根,出现耳鸣、重听、耳根痛,放射至面颊出现面颊痛、面颊麻感、内眼角痛、鼻翼痛、牙痛、枕骨旁痛与头颞部痛;向下放射至胸大肌部位,引起前胸痛,还可沿同侧腹壁直至大腿前方放射;向侧方放射,沿上臂、前臂及手指,引起类似臂丛神经刺激征象和上肢血运障碍。检查方法:检查者用拇指在锁骨上窝处第1肋骨的斜角肌结节上,做滑动按压,可查得压痛点。(十三)胸脊柱背伸肌群压痛点胸脊柱棘突旁背伸肌群劳损,会出现背痛、背部沉重感、心悸、胸闷、胸痛、呼吸不畅、哮喘等类似“冠心病”征象。若此肌群变性挛缩时,还会引起项部不适、吊紧感或枕骨痛等征象。检查方法:检查者用拇指沿椎板逐一深压,横行滑动按压时可查得压痛点。二、腰骶尾部 疼痛向上放射,引起背痛、肩痛、项颈痛、颈背痛、颈肩痛、颈背肩痛或颈背肩臂痛;向下放射,引起臀痛、髋痛、臀腿痛(包括传统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中典型的放射性坐骨神经痛在内),向前放射,引起腹痛。此外,还可并发一系列所谓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内脏功能失调或泌尿生殖系统功能紊乱等征象。(一)腰椎横突压痛点腰背筋膜前叶附着于腰(14)横突尖上。当此处发生病变时,会引起腰痛、肋弓痛、上腹部紧束感、腹胀、腹痛、暖气、泛酸、呃逆、胃纳不佳、消化不良、习惯性便秘或慢性腹泻。检查方法:检查者双手拇指分别按压两侧腰(13)横突尖,引出疼痛时再按压胸(11)或胸(12)棘突,则此棘突压痛点就会完全消失,但当停止两侧腰2横突尖的按压,则此棘突痛又会重现,说明两者间也有因果关系。有些病例常因疼痛导致肠痉挛形成腹部包块,易误诊为腹部疾患或腹部肿瘤等。检查方法:双侧腰痛病人可采取俯卧位,单侧腰痛者也可采取侧卧位,并发腹痛病例可采取腰伸展站立位或侧卧位,进行检查。检查者双手拇指分别按放在两侧腰际,紧靠第12肋骨下缘,位于腰2横突部位,向内上方按压这一横突尖做滑动按压,可以查得压痛点,以后再在腰际两旁双手拇指分别按放在腰3与腰4横突部位,向内方向顺次滑动按压这两个横突尖,可以查得压痛点。(二)第12肋骨下缘压痛点此处为下后锯肌、腰髂肋肌以及腰背筋膜前叶等附着处。发生病变时,会产生腰痛。还可沿肋骨向上腹部放射,形成肋弓痛。与腰椎横突压痛点完全一样,也有可能引起与前述相同的一系列腹部征象。检查方法:病人俯卧,在检查腰1横突压痛点的位置上,检查者拇指稍向上移,针对第12肋下缘,做滑动按压,可查得压痛点。(三)腰椎棘突与骶中嵴压痛点主要是腰背筋膜(腰1骶4)附着处。此处发病者少见。检查方法:病人俯卧,检查者用拇指自胸(12)至骶骨沿每一棘突端与骶中嵴的旁侧,向前、向内方向滑动按压。有病变者,可查得压痛点。一般以腰4棘突骶1骶中嵴的压痛最多见。棘突端正中多无压痛。棘间韧带有时也有压痛,多属两旁棘突或骶中嵴附着的腰背筋膜后叶劳损引起放射痛的影响,并非棘间韧带病变。(四)骶棘肌下外端附着处压痛点骶棘肌和腰背筋膜起自髂嵴的腰三角区内方,沿髂后上棘内缘与骶髂关节内缘,直至骶骨末端。无菌性炎症病变时,就出现腰痛、腰骶痛或并发放射性坐骨神经痛,下肢放射性麻木、麻刺感,麻痹等。检查方法:病人俯卧,检查者拇指沿髂嵴的腰三角区开始,向内至髂后上棘内缘,再向下至骶髂关节内缘,针对此肌附着处,做滑动按压,可查得压痛点。(五)髂嵴压痛点该处为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腰方肌、背阔肌与缝匠肌的附着处。其中腹内斜肌附着处劳损是引起腰痛或腰骶痛的主要病因之一。腹内斜肌起于腹股沟韧带外半部,髂嵴中间线前2/3处及腰背筋膜。检查方法:病人俯卧,检查者以拇指沿着整个髂嵴针对肌附着处做滑动按压,可查得压痛点。除在髂嵴部查得压痛点外,还可在胸廓外下方的肋骨缘查得压痛点,该处也是病变的腹内斜肌上端附着处之一。(六)腰椎椎板与骶骨背面压痛点为骶棘肌、多裂肌、回旋肌等在脊柱上的附着处。有病变时,就成为腰痛、腰骶痛、腰臀痛或腰腿痛的主要发痛点之一。腰4骶2的腰部深层肌劳损性疼痛有可能向前传射,引起下腹部不适、下腹痛、股内收肌群耻骨附着处痛、男女性功能减退或消失,月经不调等征象。在骶骨下段的腰部深层肌劳损时,疼痛也可能向前放射,引起肛门或会阴不适、刺痛、麻木、麻刺感、痉挛等征象。腰(13)腰部深层肌劳损性疼痛有可能引起肋弓痛、上腹部腰带样紧束感、腹胀、腹痛,一般腰4至骶2腰部深层肌所在部位与附着处属软组织劳损性病变的好发部位。检查方法:病人俯卧,检查者以拇指自胸(11)椎板至骶4背面的每一节上,顺次逐一深压腰部深层肌,可查得压痛点。与骶棘肌下外端附着处压痛点一样,常会引出放射性坐骨神经痛征象增重。三、臀髋膝部(一)髂胫束压痛点位于髂胫束、臀大肌与臀中肌的筋膜三者交界处,不在髂胫束的中间部位。有病变时,会出现臀痛或髋外侧痛。在腰臀痛或腰腿痛病例中皮下脂肪组织少者,检查时该处常可摸到一腱性索条。弹响髋就是因此索条的变性与挛缩,引起股骨大转子在髂胫束深层面下滑动时不合适发生的弹响。检查方法:病人俯卧,检查者先用两手第23指分别按住两髂前上棘处,将两拇指分别按在髂前上棘后方臀部约一横掌处加以浅压,可查得压痛点。(二)臀上皮神经压痛点第1、2、3腰神经后支的外侧皮支由上内方向下外方穿过骶棘肌,位于髂嵴内侧段上方的腰背筋膜后叶处穿出,分布于臀部皮下脂肪组织内。此三支皮神经总称为臀上皮神经。当神经支受到周围软组织的无菌性炎症病变的刺激,会发生臀痛、腰痛或放射性坐骨神经痛。检查方法:病人俯卧,在检查髂胫束压痛点的位置上,检查者将拇指移向臀中肌部位,于髂嵴下23横指处,即臀上皮神经的外支、中支与内支分布区域,由外向内分别做表浅的滑动按压,可查得压痛点。内支分布区域靠近臀后线偏下部位,其压痛点应与髂后上棘附着的臀大肌压痛点有所鉴别。(三)髂后上棘压痛点臀大肌附着于髂后上棘外缘的臀后线处。连同髂后上棘附着的腱性组织,一并发生无菌性炎症病变时,可出现腰臀痛。检查方法:病人俯卧,检查者以拇指在髂后上棘部位做表浅的滑动按压,可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若系臀大肌附着处病变,即在髂后上棘的臀后线处出现压痛点,若系臀上皮神经内支受周围的炎性组织刺激,则压痛点就在靠近臀后线偏外部位这一神经支上。(四)阔筋膜张肌压痛点阔筋膜张肌附着于髂前上棘外缘与外方。发生病变时,会引起髋外侧痛,久坐站起时常使征象突出,与股内收肌群耻骨附着处劳损一样,不能坐位翘腿。检查方法:病人俯卧于硬板床上,检查者一手将患肢极度外展或病人侧卧,患髋向上,一手将伸直的患肢抬起,保持髋关节处于极度外展位置,均应放松所有肌肉;另一手的拇指在髂前上棘外缘与外方做表浅的滑动按压,可查得压痛点。(五)臀小肌压痛点臀小肌附着于髋外侧的髂翼外面,位于臀中肌附着处的下外方、阔筋膜张肌附着处的后方与股直肌髋臼上部附着处的上方。检查方法:病人俯卧或侧卧,在检查阔筋膜张肌压痛点的髋关节外展体位上,检查者用另一手的拇指在齐股骨大隆凸的上方,向内下方向做深层的滑动按压,可查得压痛点。(六)臀中肌压痛点臀中肌附着于髂翼外面的内上方,位于髂嵴的下方、臀大肌附着处的外方及臀小肌的内方与内上方,下角齐坐骨大孔边缘。检查方法:也在检查阔筋膜张肌压痛点的侧卧位上,检查者用另一手的拇指在髋外侧的髂嵴下方臀中肌附着处滑动按压,若有无菌性炎症病变时,可查得压痛点。至于臀中肌内方与内下方的压痛点,应在俯卧位上另作检查,方能明确。上述三肌附着处的无菌性炎症病变可引起臀痛、髋外侧痛、大腿外方痛、放射性坐骨神经痛或下肢麻木、麻痹等征象,是臀腿痛的主要发病因素之一。双侧坐骨大孔内上方臀中肌附着处劳损时,其放射痛可汇集于骶尾部,引起骶尾痛。(七)臀下神经压痛点在骶髂关节外缘,位于髂后下棘下方,为臀下神经进入臀大肌处。若此神经支的周围组织发生无菌性炎症病变时,会发生臀痛或并发不典型的坐骨神经痛。双侧臀下神经的放射痛也可汇集于骶尾部,引起骶尾痛。检查方法:检查者用拇指向内,向前方向,横过神经支做表浅的滑动按压,可触及疼痛的细索状物,即为臀下神经的压痛点。(八)坐骨神经梨状肌下出口处压痛点位于臀中部坐骨大孔部位,为坐骨神经由梨状肌下方出口处。当神经支的周围组织发生无菌性炎症病变时,会产生臀痛或并发不典型的坐骨神经痛,这是由神经支而来的放射痛。检查方法:病人俯卧,检查者以拇指深压臀部坐骨神经部位,横过神经支做滑动按压,可查得压痛点。一般在找到此压痛点后,再找臀中肌坐骨大孔上缘、上方、内上缘,内上方等附着处的压痛点,比较容易定位,滑动按压这些部位又均会分别引出剧痛。(九)臀上神经压痛点位于坐骨神经梨状肌下出口处的外上方,也就是约在髂胫束压痛点与坐骨神经梨状肌下出口处压痛点的联接线中点。若神经支的周围组织发生无菌性炎症病变时,则也会产生臀痛或并发不典型的坐骨神经痛。检查方法:病人俯卧,检查者的拇指深压臀上神经部位,横过神经支滑动按压,可查得压痛点。(十)骶尾骨下缘与股骨臀粗隆压痛点此两处为臀大肌下部的起、止点。其上端骶尾骨下外缘附着处劳损和下端股骨臀粗隆附着处劳损常同时发生,除引起骶尾痛与大腿后上方痛外,还会引起臀痛或并发不典型的坐骨神经痛。检查方法:病人俯卧,检查者以拇指分别针对骶尾骨下外缘与股骨臀粗隆的肌附着处骨面,做滑动按压,可查得个别的压痛点。(十一)股内收肌群耻骨附着处压痛点耻骨肌附着于耻骨上支,股内收长肌附着于耻骨结节下方与耻骨联合处,股薄肌、股内收短肌与股内收大肌附着于耻骨下支。无菌性炎症病变时,会产生:(1)大腿根部痛、腹股沟痛、下腹痛,痛经等。(2)男女生殖器痛,性功能减退或消失(男性的阳萎、早泄;女性的性欲冷淡等)、性交痛(女性),肛门痛,骶尾痛、会阴不适或麻木、麻刺感、尿意感、尿频、尿急,尿潴留,大、小便失禁等。(3)上腹部不适、腹痛、胃纳不佳、消化不良等。(4)臀痛或并发放射性坐骨神经痛。(5)沿大腿内方、膝内方、小腿内方、内踝或前足内方的放射痛或麻木感。膝内方的放射痛常误诊内侧半月板破裂或其他病变。鉴别方法:滑动按压股骨内上髁股内收肌群附着处,引出敏感压痛而使膝内方疼痛或压痛消失者,则此痛为股内收肌群劳损所引起,对膝内侧痛无改变者,应考虑膝关节内侧病变等。急性耻骨上支肌附着处劳损者,患髋常呈轻度前屈位,致大腿不能伸直,但直腿抬高试验可为正常。耻骨下支肌附着处劳损者,多有直腿抬高试验受限,但髋膝完全伸直。屈膝屈髋分腿试验因肌痉挛或肌挛缩多呈阳性。检查方法:病人仰卧,两下肢的髋膝关节屈曲,两足底对紧,自动将两下肢相对地外展,也就是做屈膝屈髋分腿试验。检查者两拇指分别先在两侧耻骨上支与耻骨结节肌附着处做滑动按压以后再在两侧耻骨下支肌附着处做滑动按压,最后在股骨内上髁肌附着处做滑动按压,可查得压痛点。(十二)腹直肌与锥状肌耻骨联合附着处压痛点此两肌附着于耻骨联合与耻骨结节的上缘,与腹白线平行。锥状肌为一小三角形的肌肉,位于腹直肌附着处的前方,且被腹直肌筋膜所包围。腹直肌末端腱的纤维与腹白线纤维在耻骨联合前方交叉,形成一细的悬吊韧带,与阴茎根部或阴蒂相联系,在解剖学上男性的韧带命名为阴茎悬韧带,女性暂称为阴蒂悬韧带。发生病变时,除引起耻骨联合部疼痛外,还常会向上产生下腹痛、腹部或上腹部不适,胃纳不佳、消化不良等征象,向下产生女性阴蒂和尿道口疼痛或不适感和男性阴茎根部疼痛或不适感。腹直肌与锥状肌耻骨联合附着处的无菌性炎症病变,常与腹肌髂嵴附着处劳损或股内收肌群耻骨附着处劳损同时并存。检查方法:病人俯卧,检查者用拇指针对两侧耻骨联合与耻骨结节上缘骨面滑动按压,可查得压痛点。(十三)髂前下棘压痛点为股直肌上端附着处之一(另一端附着于髋臼上部)。无菌性炎症病变时,发生髋前方痛,可放射至膝盖上方。但其固有征象常被腰臀部软组织劳损,股内收肌群耻骨附着处劳损与膑下脂肪垫劳损掩盖。检查方法:检查者用拇指在髂前上棘下方一横指处做深层滑动按压,可查得压痛点。银质针针刺治疗时,可在髂前下棘附着处更明确地探得压痛点。(十四)髌下脂肪垫压痛点髌下脂肪垫附着于髌骨下端的后方与髌骨的下1/2段边缘。发生病变时,可引出膝盖下方痛。当检查中向下推移髌骨时,常发现髌骨上方软组织也会出现压痛。但当施行髌下脂肪垫切痕剥离手术后,此压痛不再发生。这种膝盖痛的发痛点不易察知,病人只知痛在膝前下方直至检查中方明确发痛部位。少数病例的膝盖痛并不突出,仅表现有腘窝痛或小腿肌腹、跟腱与跟骨底部的疼痛。过去常诊断半月板破裂、髌骨软骨软化症、创伤性膝关节滑膜炎、肥大性膝关节炎,等等。实际上,这类病变的真正发痛原因属髌下脂肪垫劳损,已为临床实践所完全证实。此痛可向前下方传射,引起沿胫骨前方直至足背与足趾的不适、疼痛或麻木、麻刺感,常出现于第24趾的背侧。但多数病例的膝盖痛向后放射,引起腘窝不适或酸痛、小腿腹酸痛、跟腱痛、跟骨痛(常诊断“跟骨滑囊炎”或“跟骨骨刺”)。疼痛原因分原发性与继发性髌下脂肪垫劳损两种。前者为脂肪垫本身因急性损伤后遗或慢性劳损引起原发性无菌性炎症病变所致,后者为髋外方阔筋膜张肌与臀小肌的劳损以及大腿根部股内收肌群劳损的疼痛向外下、内下两侧方向放射,汇集于膝前下方的髌下脂肪垫上,引起继发性无菌性炎症病变之故。检查方法:检查者一手的拇示指按压住髌骨上缘推向下方,使髌骨尖向前突出和另一手的拇指掌侧向上;指尖针对髌骨下端的后方骨面与髌骨的下12段边缘,由后向前与由下向上做滑动按压,可查得压痛点。(十五)内踝下方压痛点胫后肌腱连同腱鞘在内踝沟中通过,其外侧被分裂韧带所包围。若此韧带与腱鞘因急性损伤后遗或慢性劳损引起无菌性炎症病变时,可发生内踝下方痛,称为原发性内踝下方软组织劳损。若因股内收肌群附着处劳损的传射痛持久不愈,继发内踝下方软组织劳损性病变者,称为继发性内踝下方软组织劳损。疼痛可向足跟内侧放射,引起跟骨内侧痛。再向前放射引起前足内侧麻木,麻刺感,影响行走。检查方法:检查者在内踝下缘用拇指尖沿内踝沟嵌压,可发现疼痛,滑动按压时可引出剧痛。(十六)外踝下方压痛点腓骨长、短肌连同总腱鞘在腓骨外踝下方通过,其外侧被腓骨肌上、下支持带所包围。若此支持带与总腱鞘因急性损伤后遗或慢性劳损引起无菌性炎症病变时,可发生外踝下方痛,称为原发性外踝下方软组织劳损。若因软组织劳损的放射痛持久不愈,继发外踝下方软组织劳损病变者,称为继发性外踝下方软组织劳损。疼痛可向足跟外侧放射,引起跟骨外侧痛。此外,还可继续向前足外侧、足背、足底与第25趾引起疼痛、麻木、麻刺感,影响行走。检查方法:检查者在外踝下方用拇指尖在外踝下缘压准这些支持带与总腱鞘,滑动按压时可查得压痛点。(十七)跗骨窦压痛点在踝关节外下前方的跗骨窦中有一脂肪垫,附着于窦四周的骨骼与韧带上。无菌性炎症病变时,会出现踝外下前方痛,影响行走。重症病例常并发外踝下方软组织劳损,逐渐发展成为痉挛性扁平足。检查方法:检查者拇指针对跗骨窦做滑动按压,可查得压痛点。第三节 脊柱和骨关节疼痛检查 一、脊柱疼痛检查(一)胸腹垫枕试验【检查方法】1腰椎超伸展位压痛测定 用一个直径为2030cm的长圆枕垫置在患者前胸部,使腰椎超伸展位。然后检查者以拇指再在原压痛点上用同样压力探压,询问患者疼痛增减、有无臀部及下肢放射痛或麻刺感。2腰椎过前屈位压痛测定 将长圆枕向下移至腹部,大致位于脐部,使腰椎呈过度前屈位。然后检查者再用拇指尖深压原痛点,询问患者疼痛增减、有无臀部、下肢放射痛或麻刺感。【临床意义】(1)若在腰椎过度前屈位上测定,使原有在超伸展位上引出的深压痛、传导痛或下肢酸麻感完全消失或明显减轻者,则可判断为腰椎管内发病因素或以腰椎管内病变为主的腰腿痛的阳性体征。(2)若原有疼痛等征象仅有轻度减轻,则应判为腰椎管内外混合性病变引起的腰腿痛病。(3)原有疼痛等征象无改变或加剧。基本排除腰椎管内发病因素存在的可能性,可考虑为椎管外软组织损害性腰腿痛。(二)腰脊柱侧弯试验【检查方法】患者站立位,双臂自然下垂。下肢直立,足跟靠拢,令患者躯干保持适度后仰体位。检查者站于其后方,一手按住患者健侧肩外上部,另一手放在患侧骨盆的髋外侧部。然后一手按住骨盆制动,另一手把健肩推向病侧方向,使躯干连同头部缓慢弯向患侧。当弯到极度时,询问患者有无患侧腰骶痛或并发下肢放射痛及酸麻感。令患者指明疼痛部位。然后检查者双手调换位置,用同法把腰脊柱逐渐弯向健侧,达到极度时,再询问患侧腰部有无疼痛征象出现。【临床意义】(1)脊柱弯向病侧引发腰骶部深层疼痛或并发臀部和下肢放射痛或酸麻感者,则为本试验阳性体征,可判断有椎管内发病因素。(2)脊柱弯向健侧达到极度时,使患侧侧弯试验引出的腰骶部深层痛与下肢征象完全消失,也判为本试验阳性。若脊柱弯向健侧而出现患侧腰部疼痛者,可判为腰椎管外软组织损害。(3)若无论是脊柱向患侧或健侧弯曲时,均引出腰部或腰骶部疼痛者,则判断为腰椎管内外混合型病变引起的腰腿痛。二、骨关节疼痛检查 1胫神经弹拨试验(1)检查方法:患者取俯卧位,检查者一手提起患侧踝部,使膝关节屈曲成90,腘部软组织因之完全松弛;另一手的中指尖在腘窝下中偏内处先找到胫神经干,在其上做轻巧的横向弹拨。询问患者有无局部疼痛及小腿后侧传导性酸麻感。再在健侧腘窝部做相同的对比检查。(2)临床意义:凡检查时弹拨胫神经干出现局部疼痛或小腿传导性酸麻者均属本试验阳性,考虑有腰骶神经根炎性刺激。若手指重按神经干或膝关节后部关节囊,则可引出假阳性体征。2颈椎压迫试验 患者端坐,颈部挺直,检查者用单手或双手置于患者头顶部,逐渐加力下压,可使局部疼痛或上肢放射征象增加或头昏加重。因为项颈之所以能够挺直并保持头颅稳定不偏,全由颈背部肌肉群生理性肌紧张的相对的牵拉作用,维持了平衡。正常情况下头颈下压试验时促使这些肌肉进一步收缩,不会引起任何征象,倘使肌肉出现无菌性炎症病变,当它进一步收缩惹起牵拉性刺激时,就会增加局部疼痛或上肢放射征象。3引颈试验 在上述试验中检查者一手托住病人下颌部,另一手托其枕部,嘱患者颈肌放松。检查者双手同时用力向上牵引,在慢性病例通过牵引改善了项颈部病变软组织的痉挛程度,可使原有的颈痛或上肢放射征象减轻。但在征象严重的急性病例,这种牵引作用反会增加肌附着处无菌性炎症病变的刺激,使征象反而增重。4血管试验(Addison试验) 患者端坐凳上,两手置于膝部,先比较两侧桡动脉搏动力量,之后使患者尽力抬头作深吸气,并将头转向病侧,再比较两侧脉搏(或血压),倘使患侧脉搏减弱(或血压降低),则说明头部转向病侧时锁骨上窝部变性挛缩的前斜角肌拉紧,压迫血管所致。5臂丛神经牵拉试验 令病人尽量做颈部前屈,检查者一手放于头部病侧,做旋向健侧动作,另一手握住患肢腕部,呈反方向牵拉,如有患肢放射痛或放射性麻刺感增重,说明因过度牵拉加重了锁骨上窝部病变软组织的无菌性炎症化学刺激与机械性压迫,作用于臂丛神经的结果。6前屈旋颈试验(Fenz征) 先令患者头颈部前屈,再左右旋转活动,若颈椎处出现疼痛即为阳性,提示颈椎骨关节病,表明颈椎小关节多有退行性变。7托马斯征(Thomas征) 患者仰卧,大腿伸直,则腰部前凸;屈曲健侧髋关节,迫使脊椎代偿性前凸消失,则患侧大腿被迫抬起,不能接触床面。常见于:腰椎疾病,如结核、腰大肌流注脓肿、血源性化脓性髂腰肌炎等;髋关节疾病,如髋关节结核、增生性关节炎和骨性强直等。8儿童脊柱超伸展试验 患儿俯卧,检查者将其两小腿提起,正常脊柱后伸自如且痛。脊柱僵直并随臀部抬高者为阳性,见于脊椎结核。9直腿抬高试验 患者仰卧、伸膝,检查者一手压患膝,另一手托足跟,抬高肢体至患者疼痛或不能继续抬高为阳性并记录其角度,于3070出现阳性者才有意义。常为腰椎间盘突出症。10.健腿直腿抬高试验 方法同“直腿抬举试验”,只是健侧下肢抬高,患肢痛。多为较大或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11.直腿抬高加强试验 又称足背伸试验、Bragard征。直腿抬高至痛时,降低5左右,再突然使足背伸,可引起大腿后侧剧痛,常为腰椎间盘突出症。12.屈颈试验 又称Lindner试验。患者仰卧,检查者一手按其胸前,一手按其枕后,屈其颈部,若出现腰部及患肢后侧放射性疼痛则为阳性,提示坐骨神经受压。13.股神经牵拉试验 患者俯卧、屈膝,检查者将其小腿上提或尽力屈膝,出现大腿前侧放射性疼痛者为阳性,见于股神经受压,多为腰(3、4)椎间盘突出症。14.骨盆回旋摇摆试验患者仰卧,双手抱膝,极度屈髋屈膝。检查者一手扶膝,一手托臀,使臀部离开床面,腰部极度屈曲,摇摆膝部,腰痛者则为阳性,多见于腰部软组织劳损或腰椎结核。15.骨盆挤压及分离试验 患者仰卧位,检查者双手将两侧髂嵴用力向外下方挤压,称骨盆分离试验。反之,双手将两髂骨翼向中心相对挤压,称为骨盆挤压试验。能诱发疼痛者多为阳性,见于骨盆环骨折。16.“4”字试验 又称faberd征、Patrick试验。患者仰卧,患肢屈髋膝,并外展外旋,外踝置于对侧大腿上,两腿相交成“4”字,检查者一手固定骨盆,一手于膝内侧向下压。若骶髂关节痛,则为阳性。阳性者提示骶髂关节劳损、类风湿性关节炎、结核、致密性骨炎。17.床边试验 又称Gaenslen征。患者仰卧位,患侧靠床边使臀部能稍突出,大腿能垂下为宜。对侧下肢屈髋、屈膝,双手抱于膝前。检查者一手扶住髂嵴,固定骨盆,另一手将垂下床旁的大腿向地面方向加压,如能诱发骶髂关节处疼痛则为阳性,意义同上。18.伸髋试验 又称Yeoman试验。患者俯卧位,屈膝至90,检查者一手压住患侧骶髂关节,一手向上提起患侧小腿,如能诱发骶髂关节部位疼痛,则为阳性,其意义同“4”字试验。19.杜加征Dugas征。患肢肘关节屈曲,手放在对侧肩关节前方,如肘关节不能与胸壁贴紧为阳性,表示肩关节脱位。20.直尺试验 又称Hamilton征。以直尺置于上臂外侧,一端贴紧肱骨外上髁,另一端如能贴及肩峰,则为阳性,提示肩关节脱位。21.肱二头肌长头紧张试验 前臂旋后,检查者给以阻力。当有肱二头肌长头腱炎时,结节间沟区有疼痛感。22.腕伸肌紧张试验又称Mill征。患者伸直患侧肘关节,前臂旋前,检查者将患侧腕关节屈曲,若患者肱骨外上髁区疼痛,则为阳性,提示肱骨外上髁炎。23.肘外翻挤压试验 肘关节伸直位,检查者一手握腕,一手扶患肘,并使其外翻,若有疼痛,则为阳性,提示桡骨小头骨折。24.屈氏(Trendelenburg)试验 裸露臀部,两下肢交替持重和抬高,注意骨盆的动作,抬腿侧骨盆不上升反而下降,为阳性。轻度时只能看出上身摇摆。阳性者提示:(1)持重侧不稳定,臀中肌、臀小肌麻痹和松弛,如小儿麻痹后遗症或高度髋内翻。(2)骨盆与股骨之间的支持性不稳,如先天性髋脱位,股骨颈骨折。25. Allis征,又称Galeazzi征 患者仰卧,屈髋屈膝,两足平行置于床面,比较两膝高度。不等高为阳性,提示较低一侧股骨或胫骨短缩,或髋关节后脱位。26髂胫束试验,又称Ober征 患者健侧卧位,健侧屈髋屈膝,检查者一手固定骨盆,一手握踝,屈患髋膝达90后,外展大腿并伸直患膝,大腿不能自然下落,并可于大腿外侧触及条索样物;或患侧主动内收,足尖不能触及床面,则为阳性,提示髂胫束挛缩受伤。27.大转子髂前上棘连线(Shoemaker线) 左右大转子的顶点与同侧的髂前上棘作连线,其延长线相交于腹正中线上。若患侧大转子上移,则两线交于中线旁的健侧。28.髂股三角(Bryant三角) 患者仰卧位,自髂前上棘向床面作垂线,测大转子与此垂线的最短距离。比较两侧这一距离,正常时应相等。连接大转子与髂前上棘,构成直角三角形。29.浮髌试验 患者仰卧,伸膝,放松股四头肌,检查者一手虎口对着髌上囊,压迫膝部,将膝内液体压入髌骨下,一手轻压髌骨后快速松开,可觉察到髌骨浮起,此为阳性。正常膝内液体约5ml,当膝内液体达50ml时,方为阳性。30.髌骨摩擦试验又称Soto-holl征。患者仰卧位,伸膝,检查者一手按压髌骨,使其在股骨髁关节面上下活动,出现摩擦音或疼痛者为阳性。见于髌骨软化症。31.半月板挤压试验,又称McMurray征 患者仰卧,检查者一手拇指及其余指分别按住膝内外间隙,一手握住足跟部,极度屈膝。在伸屈膝的过程中,当小腿内收、外旋时有弹响或合并疼痛,说明内侧半月板有病变;当小腿外展、内旋时有弹响或合并疼痛,说明外侧半月板有病变。32.伸直受限征,又称Helfet征 当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有绞锁时,关节不能全伸,表现为伸直后胫骨粗隆不外旋,而维持在髌骨中线上。33.重力试验 用于检查盘状半月板和侧副韧带。患者健侧卧位,患膝外展,自动伸屈膝,如膝内有响声或疼痛加强,则病变在内侧半月板;若膝外侧痛,则可能是外侧副韧带损伤。如膝内疼痛减轻,则病变在外侧半月板,若膝内侧痛减轻,则可能是内侧副韧带损伤。假如患侧卧位,则相反。34.研磨试验,又称Apley征 患者俯卧,屈膝90,检查者双手握患肢足部,健腿压住患腿,旋转提起患膝,若出现疼痛,则为侧副韧带损伤;将膝下压,再旋转,若出现疼痛,则为半月板损伤;轻微屈曲时痛,则为半月板前角损伤。35.侧位运动试验,又称Bochler征 患者伸膝,检查者一手握踝,一手扶膝,作侧位运动,向内侧推时外侧痛,提示有外侧副韧带损伤;向外侧推时内侧痛,提示内侧副韧带损伤。36.抽屉试验 患者仰卧,屈膝,检查者双手握住膝部之胫骨上端、向后施压,胫骨后移,则提示后十字韧带断裂;向前施压,胫骨前移,则提示前十字韧带断裂。37.过伸试验 又称Jones试验。患者仰卧,伸膝,检查者一手固定膝部,一手托起小腿,使膝过伸,出现疼痛者可能是半月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