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与管理(自考)

上传人:lisu****2020 文档编号:146120156 上传时间:2022-08-3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个性与管理(自考)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个性与管理(自考)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个性与管理(自考)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章 个性与管理(4学时)第一节 个性的一般概述管理是对人、财、物、事、时间、信息等的管理,而人的管理是管理的中心。我们在探讨管理的含义时,就有“管理就是激励”,“管理就是服务”,“管理就是沟通”的说法。因此,在宏观管理的同时,一定要认真地研究人,全方位准确地了解人的全部情况,尤其要了解人的优点与缺点,或者扬长补短(能补则补,不能补不可强求,如硬让盲人去看东西),或者扬长避短,善于避开个人的弱项,然后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安排他到最合适的位置上,让他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优势,促使他取得成功,这样他个人成功了,组织的事业也成功了,这便是对人的个性化管理含义之所在。一、个性的概念及特征在西方,个性一词源于拉丁语Persona,它有两个含义:一方面,原指演员在舞台上所戴的假面具,后引申为一个人在生命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另一方面,指能独立思考、具有独特行为特征的人。个性,在西方又称人格。由于个性结构较为复杂,因此,许多心理学者从自己研究的角度提出个性的定义,西方人格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曾综述过几十个不同的定义。如美国心理学家吴伟士认为:“人格是个体行为的全部品质。”美国人格心理学家卡特尔认为:“人格是一种倾向,可借以预测一个人在给定的环境中的所作所为,它是与个体的外显与内隐行为联系在一起的。”1、现代心理学一般把个性定义为一个人整个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意识倾向性与心理特征的总和。人的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志三个过程。婴儿出生后只是一个个体,但并没有形成自己的个性,尚未成长为一个社会的人,所以,称他们为“未成人”。随其成长,他的内部世界在丰富着、发展着、完善着,最后成长为一个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独立的个体,成长为完全的、现实的、具体的社会成员,形成了全面整体的个人,持久统一的自我,这时他便具备了自己的个性。研究和掌握人的个性心理,其目的之一,就是为教育实践服务。因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心理,既是教育的结果,又是教育的前提条件。只有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提倡的因材施教,至今被人们所重视,并成为教育教学应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这里的“材”就是指学生的个性特点。了解并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是对学生进行有效教育和教学的主要依据。许多优秀的教师,他们的成功,无不是建立在对教育对象个性特点的深刻了解之上,并能根据其个性特点采取教育教学措施,从而获得了好的教育成果。2、个性的特征独特性。个性的独特性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和行为是各不相同的。因为构成个性的各种因素在每个人身上的侧重点和组合方式是不向的。如在认识、情感、意志、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反映出每个人独特的一面,有的人知觉事物细致、全面,善于分析;有的人知觉事物较粗略,善于概括;有的人情感较丰富、细腻,而有的人情感较冷淡、麻木等。这如同世界上很难找到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一样,也很难找到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整体性。个性不是一个孤独的心理特征,是以整体的形式表现出的统一体。稳定性。个性的稳定性是指个体的人格特征具有跨时间和空间的一致性。在个体生活中暂时的偶然表现的心理特征,不能认为是一个人的个性特征。例如,一个人在某种场合偶然表现出对他人冷淡,缺乏关心,不能以此认为这个人具有自私、冷酷的个性特征。只有一贯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得以表现的心理现象才是个性的反映。在学校教育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每个学生都具有一些不同的、经常表现的心理特征,如有的学生关心集体,热情帮助同学,活泼开朗;有的学生对集体的事也关心,但不善言谈,稳重,踏实,埋头苦干,这不同的行为表现不仅是在班集体中,在其他场合也是如此,因此,这才能把某个学生同另一个学生在精神面貌上区别开,也才能预料某学生在一定情况下会有什么样的行为举止。总之,一个人的个性及其特征一旦形成,我们就可以从他儿童时期的人格特征推测其成人时期的人格特征。倾向性。个性心理是行为的内驱力,行为是个性心理的外在表现,心理向行为转化的过程中总是表现出一定的倾向性。二、个性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1、个性的形成过程个性的形成过程与个体的社会化过程是一致的。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婴幼儿期。婴儿出生时就带有某种气质。但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除遗传、身体方面的因素外,家庭的影响,学校的教育,社会生活实践的作用等等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人的个性。一个人是否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直接关系到本人生活的幸福和事业成就。家长和教师都应在培养儿童良好的个性品质方面作出努力。儿童出生之后长期生活在家庭之中。家庭所处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父母的教育观点、教育水平、教育态度和方法、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儿童在家庭中的位置等,对儿童个性的形成都有很大的影响。学生时期。学校生活时期也是儿童个性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时期。学生在学校不仅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也接受一定的政治观点和掌握一定的道德标准,学会了为人处世的方式,形成着自己的个性。社会时期。社会最终决定人的个性形成。社会实践对青少年更多地是通过家庭、学校发生影响。当青年走上工作岗位,社会影响便直接地发生作用。青年走上社会,为了适应日益扩大的生活领域,在反复学习担当新角色应用的行为方式和对事物的态度的同时,形成和改变着某些个性特征。人们长期从事的特定职业和工种,对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2、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先天遗传因素。个性是在个体的发展中逐渐形成的,然而,刚生下来的婴儿,心理并不是一张白纸,也不可避免的具有一些先天的遗传心理特征。遗传的特征构成了一个人独特的心理基础,这些居于基础条件的心理素质只是影响个性差异的一个方面,而更重要的,是在个性发展过程中来自外部的影响,即依赖于社会客观环境和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影响。家庭因素。在人的个性形成过程中,家庭的影响占有重要的地位。据文化人类学家研究,个性中的信任感,语言能力,交际能力,情绪稳定性,攻击性,爱的表达与交流能力,主动性及自我认同感等等,都与家庭环境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家庭影响主要是指父母个性与特有的教育方式两个方面。文化传统因素。每个社会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传统,每个生活在这个社会的人的个性,都无可避免的受到文化传统的影响。在文化的组成中,包括对一些重大问题的价值观念,对人生,对人与人的关系,对自然界的看法,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行为模式。阶级和阶层因素。任何一个人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社会阶层和阶级中,阶层或阶级成员不可避免的要受到阶级或阶层的行为准则,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的影响。三、个性的理论:是有关对于人的个性的结构、功能、改变以及与外界行为的关系等各方面的研究结果。弗洛伊德(Freud)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以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个概念来解释人的本质,把性本能作为人的心理活动与发展的基本动力,用本我、自我、超我三种人格成分的失衡来解释心理疾病的发生机制。弗洛伊德认为:“精神过程本身都是无意识的,有意识的精神活动不过是一些孤立的动作和整个精神生活的局部”,从而把无意识的作用提高到主宰人的心理活动的高度。1、特质论:从人的心理特性来研究人的个性(代表人物:阿尔波特、艾森克和卡特尔)是鉴于对弗洛伊德主义过于强调人的潜意识的怀疑和不满,以及心理学中的实验化倾向而提出的人格特质理论。系以个案研究法,从很多人的书信、日记、自传中,分析出各种具有代表性的人格特质。认为特质是人格的基础,但反对弗洛伊德虚幻式的人格结构看法。认为人格特质是每个人以其生理为基础的一些持久不变的性格特征。2、社会学习论:强调环境和情况对个人行为和性格起决定作用(代表人物:米勒、达乐、罗特、班图拉)社会学习论是心理学界行为主义学派的大师班杜拉提出的心理社会心理学基础理论,这一理论源于行为主义学派的强化学习理论即学习,本质上说是受到积极强化、消极强化、无强化、惩罚的影响,而改变了行为的发生概率。例如,小孩说真话,就得到了糖果奖励,以后他就会更多说真话;小孩说谎话,得到了糖果,以后他就会更多地说谎话。而社会学习论则认为,不仅加诸于个体本身的刺激物可以让其获得或失去某种行为,观察别的个体的学习过程也可以获得同样的效果。例如,小孩看到幼儿园老师夸赞彬彬有礼的小朋友,并且给其糖果吃,等到他(她)见到幼儿园老师,也会彬彬有礼。社会学习论的这个论断,从在常识看是走了一小步,从在科学上看是了一大步。通过这种理论,行为主义学派的强化理论被用来解释许多社会心理学问题。社会心理学第一次拥有了改造社会的理论。自社会心理学理论出现之后,大量的电视报道,英模报告会便随之出现,社会管理者开始更多地注意示范作用,榜样的教育意义被空前重视起来。3、心理分析论:(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及其学生荣格和阿德勒)4、个性类型论:(代表人物:荣格和麦迪)荣格起初把个性性格分为内向和外向。思考与练习知识分子阶层出身的人,举止比较文雅、有修养,待人礼貌,但爱幻想,不大喜欢深交,遇事缺乏果断性;农民阶层出身的人,作风朴素,不怕苦和累,憨厚老实,但有时有自卑感,有点倔强固执;工人阶层出身的人,集体主义强、守纪律,情感较强烈直爽,讲究实际。 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试分析其原因。 答:(1)上述材料表明:不同阶层的人具有明显的个性差异。 (2)阶级和阶层因素是影响个性形成的重要因素。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中,在阶级社会或有阶级的社会里又必然是属于一定的阶级或阶层的成员,作为阶级或阶层的成员,所形成的个性不可避免地要打上本阶级或阶层的烙印。 第二节 气质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一、气质的概念与类型1、气质:个人与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气质(temperament)是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这些动力特征主要表现在心理过程的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及指向性上。譬如,我们情绪的强弱,意志努力的大小,知觉或思维的快慢,注意集中时间的长短,注意转移的难易,以及心理活动是倾向于外部事物还是倾向于自身内部等等就是其具体表现。 气质在心理学史上是一个古老的概念。早在古希腊时代的医学家恩培多克勒(公元前495公元前435年)的“四根说”中,就已经具有了气质和神经类型学说的萌芽。恩培多克勒认为,人的身体是由四根构成,固体部分是土根,液体部分是水根,维持生命的呼吸是空气根,血液是火根,并认为思维是血液的作用,火根部分离开身体且血液冷些,人就进入睡眠。火根全部离开身体,血液就彻底冷却,人就死了。恩培多克勒认为,人的心理特性依赖于身体的特殊构造,不同的心理表现是由于身上“四根”结构比例配合不同之故。他认为演说家是舌头的四根配合最好的,艺术家是手的四根配合最好。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说”为后来的气质和神经类型学说奠定了某种基础。 古希腊时代的另一位著名的医学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公元前460公元前377年)吸收了前人的医学成就,将恩培多克勒的人体含“四根”之说发展成了更加系统化的人体含“四液”学说。他认为人体有四种液体,即:粘液、黄胆汁、黑胆汁和血液。粘液生于脑,是水根;黄胆汁生于肝,是空气根;黑胆汗生于胃,是土根;血液生于心脏,是火根。他在论人的本性一书中说,正是这四种体液“形成了人体的性质”,而且“当这些元素(体液)在复合上、力量上、体积上彼此失去适当的比例,并当这些元素中有一种太多或太少、或在体内孤立而不与一切其他元素结合时,人就感到痛苦”。希波克拉底认为,机体的状态就决定于四种体液的混合比例。后来,罗马的医师盖仑(Galen)用拉丁语“temperamentum”一词来表示这个概念。他们根据四种体液比例的不同而把气质分为多血质(以血液占优势)、粘液质(以粘液占优势)、胆汁贡(以黄胆汁占优势)、抑郁质(以黑胆汁占优势),这就是“气质”概念的来源。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确可以看到,人们的外部行为特点有很大的个体差异。有的人非常活泼,情绪易激动,精力充沛,说话像连珠炮式的,面部表情也丰富多彩,还常常做出多种手势;有的人则是迟钝、沉着、镇静的,很少露出笑容,面部表情和手势极少,缺乏表达力,语调平缓, 目光冷淡。一些人好交际,易与周围人接触,乐观愉快;而另一些人则孤僻,不善交际,沉默寡言,郁郁寡欢。即使当两个人做同样的工作,并且也做得同样好,我们还是可以看出,一个人表现出热情主动、兴致勃勃、不拘一格、浮想联翩的精神,而另一个则是从容不迫、有条不紊、照章行事、实事求是地工作。 这种外部行为个体差异往往在童年时期表现得最单纯、最自然。儿童们不论在上课时还在课余时间的游戏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他们的情绪、活动积极性等心理表现的不同。一些儿童非常好动,突发地、迅速地反应着外部情况的变化,他们的情绪(愉快、苦恼、委曲)表现得淋漓尽致且缺乏自制;一些儿童活泼,朝气蓬勃,善交际,无忧无虑,灵活而不急躁;一些儿童学习、作业速度缓慢,说话也慢吞吞的,情绪几乎表现不出来,表面上似乎不关心自己的学业成败;还有一些儿童孤僻,害羞,不爱交际,言语温和而胆怯,情绪脆弱而敏感。 在刚出生的婴儿中也可以看到这种个体差异。如:有的婴儿好哭,有的婴儿安静,有的睡眠很有规律,有的却毫无觉醒规律,有的在床上经常扭动,有的却能安静地躺很长时间。因此,有充分的理由使人相信,一个人生来就带有一种行为方式和情绪反应类型的倾向性,这种先天的倾向性就是气质。 由此可见,一个人出生时固有的、稳定的心理特性,就是气质特性。因而,首先属于气质特性是那些先天的、个人独特的心理特性。神经过程可分为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神经过程的基本特征包括三个方面:神经过程的强度。神经过程的均衡性。神经过程的灵活性。2、气质的类型气质类型是指表现为心理特性的神经系统基本特性的典型结合。构成气质类型的各种心理特性,多数是某一种神经特性的表现,但有的也可能是两种神经特性的结合。例如,感受性是神经系统强度特性在心理上的表现,反应的速度是灵活性特征在心理上的体现,而情绪兴奋性既体现兴奋或抑制过程的强度,也体现二者的平衡性。由于人的心理反应可以从多方面表现出神经系统的基本特性,那么,在这些心理特性中就可以既从实验结果,又从生活指标来判定不同人的气质类型。多血质(活泼型)。感受性低而耐受性较高,不随意的反应性强;具有可塑性和外倾性;情绪兴奋性高,外部表露明显,反应速度快而灵活。粘液质(安静型)。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不随意的反应性和情绪兴奋性均低;内倾性明显,外部表现少;反应速度慢,具有稳定性。胆汁质(兴奋型)。感受性低而耐受性较高,不随意的反应性高,反应的不随意性占优势,外倾性明显,情绪兴奋性高,抑制能力差;反应速度快,但不灵活。抑郁质(抑制型)。感受性高而耐受性低,不随意的反应性低;严重内倾;情绪兴奋性高而体验深,反应速度慢;具有刻板性,不灵活。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按照四种传统气质类型来划分,只有少数人是四种气质类型的典型代表,多数人是介于各类型之间的中间类型。因此,在判断某个人的气质时,并非一定要把他划归为某种类型,主要是观察和测定构成他的气质类型的各种心理特性以及构成气质生理基础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特性。二、气质在管理中的应用1、气质在实践中的地位与作用(1) 依据气质的特点,合理安排工作。气质本身没有好坏之分,不影响一个人的成败,但是气质影响人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效率。例如四种气质类型中的胆汁型和多血汁型的人,他们的气质速度更快、稳定性较差,因此,更适合于要求迅速、灵活反应的工作;而粘液质和抑郁质的人更气质上具有更大的忍耐性和敏感性,因而,更适合于要求细致而持久的工作。所以,在人员招聘、人事安排上,可以根据工作的特点,在职位说明书中加入关于该工作人员气质的要求,选择在气质上与工作更加协调、匹配的员工,使二者相互适应。这样,员工的满意度会大大加强,同时工作效率也会大大的提高。(2)培养适合工作要求的气质气质并非一成不变的,气质既是稳定的又是可塑的,既有原生成分,也有后天成分,气质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而有所改变的。因此,在适应特殊的工作,比如高级管理人员、演员时,可以引导员工改变原有的气质,培养更加适合工作的气质。同时,组织也可以结合工作特点,分析适合工作要求的气质,让员工在工作中改变与工作不相适应的气质,跟好的适应工作要求。(3) 人员配置要考虑气质的相辅和互补性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工作需要采用团队,气质的相辅和互补性有利于提高团队的工作效率。这首先是因为在一个团队中存在不同的分工,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的工作职能不同,对于气质也存在不同的要求。其次,有的工作往往需要几种不同类型的人协同完成,才能取得高的效率。这就需要在配备人员的时候要适当考虑气质类型的相辅和互补性。以一个营销团队为例子,在营销策划和执行等工作中,一个成功的团队既需要富有创意的方案、果断的决策、灵活的调整、周密的计划、耐性的执行,魄力、知难而上的勇气,又需要耐心谨慎,防止急躁冒进等等。这都不是一类人所能做到的。在一个团队中,按照个人的气质特征是适当的进行人事编排,使不同气质成员相互合作,发挥彼此气质的互补,相辅作用,将有利于工作任务的完成和工作效率的提高。人员配置注意气质的相辅和互补性还有利于协调群体的人际关系、和谐群体的社会心理气氛。例如:多血汁和胆汁质的人,热情主动,善于与人交往,因而易于与人建立友好的人际关系,而粘液质和抑郁质的人,内向、拘禁,在人际关系中处于被动地位。因此在团队成员进行组合时,应该要考虑气质特征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使得团队的人际关系更加协调。(4) 根据气质的差异,采用灵活的管理方法气质没有好坏之分,每一种气质类型都有其积极的一面,又都有其消极的一面。管理者在看到某种气质积极面的同时,必须正视其消极的一面;同样的再看到其消极的一面的时候,也不能够抹煞了其积极的一面。正确的方法是利用每一个员工气质的积极的因素,控制其消极的影响,做到扬长避短。根据员工气质的差异,采用不同的方法措施,作员工的思想工作,才能收到好的效果。例如胆汁质的容易冲动、好挑衅,做思想工作时要讲求方法,不能直来直去,注重说理,批评要严肃;多血汁的人表现为粗心大意,注意力不集中,对于这类人批评要尖锐一些,因为这类人的比较开朗、可塑性强,易于接受批评;粘液质的人比较固执、不易改变,作这类人的思想工作要耐心细致、反复说服,使其逐步改变,抑郁质的人感情脆弱多疑,对于这类人要多鼓励,少批评,多侧面以引导,少正面指正。要点提示:气质类型本身无好坏的区别;气质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成就高低;气质对工作性质和效率以及人际交往和教育方式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2、气质在应用中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P56。在安排特殊工作的人员时,必须注意气质要求的绝对性在一般的工作安排和人员优化组合时,必须注意气制要求的互补性在进行人员培训时,既要注意气质的顺应性,也要注意气质的发展性第三节 性格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一、性格的概念及其特征结构1、性格: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性格与个性的区别:个性反应的是一个人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而性格则标志了这个角色的特征。性格是表现在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也就是个性中经常的、习惯的鲜明表现出来的、最重要的心理特征,它起着核心作用,人的个性差异首先表现在性格上。2、性格与气质的关系性格与气质都是人脑的机能,其共同的基础是神经类型。气质不是存在于人的性格的某种外来的东西,而是有机地包括在性格结构之中,二者共处一体,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气质影响着性格的动态方面,渲染性格特征,使性格具有独特的色彩。区别:气质更多地体现神经类型基本特征的自然影响,是神经类型在行为、活动中的直接表现;而性格更多地体现了社会生活条件和环境的外来影响,是在神经类型的基础上形成的暂时联系系统。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可以形成相同的性格特征,相同的气质类型的人又可以形成不同的性格。气质没有好坏之分,而性格却有优劣的区别。3、性格的特征结构性格的态度特征。主要表现在对待和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方面时的态度特征,包括对待社会、集体的态度,对待劳动、工作的态度,对待他人和自己的态度,对待物品的态度等。性格的意志特征。主要表现为个体在调节自己行为方式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意志特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个体是否具有明确的行为目标,并使其行为接受社会规范约束的意志特征,二是个体对行为自我控制的水平的意志特征,三是个体在紧急或困难条件下表现出来的意志特征,四是个体对待长期工作的特点的意志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分为四个方面:强度特征、稳定性特征、持久性特征和主导心境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指人们表现在感知、记忆、想像和思维等认知方面的个性差异。二、性格的类型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一)性格类型性格的类型是指在一类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结合。1、按人的心理机能分类:即依据人的理智、意志和情绪三种机能所占优势情况来确定性格类型。(1)理智型(2)情绪型(3)意志型2、按人的心理活动倾向性分类:即根据个体心理活动倾向于外部或倾向于内部来划分的。(1)外倾型(2)内倾型3、按人的独立性程度分类:(1)顺从型 (2)独立型4、结合人的四种气质类型分类:(1)活泼型性格(2)力量型性格(3)完美型性格(4)和平型性格(二)在管理中应用性格必须重视的几个方面1、要重视管理者自身性格的锻炼2、要重视对组织成员性格的了解和把握3、要重视领导班子及其组织成员的性格互补结构4、要重视创造一个有利于培养良好性格的环境第四节 能力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一、能力的概念及其制约因素1、能力:个人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或者说,能力是个人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2、制约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通过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而实现的。其中以素质、教育、社会实践、勤奋、兴趣等对能力的影响作用最明显。(1)素质素质是有机体天生具有某些解剖和生理特征,主要是神经系统、脑的特性以及感官特性。素质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离开这个物质基础就谈不到能力的发展。(2)教育人的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一条重要途径是通过掌握前人积累的知识经验和创造的劳动工具来实现的。而前人的知识经验和操作劳动工具的技能多数是通过教育来传授的。所以,教育在促进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3)社会实践教育作为发展能力的外部条件,必须通过人自身的社会实践才能发挥作用。所以,发展人的能力的另一条重要途径,是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在制约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的诸多因素中,社会实践是决定性的因素。(4)勤奋主观上的勤奋努力,是一个人事业获得成功的必由之路,因而也是使能力获得较快和较大提高的必由之路。(5)兴趣人的能力的发展与兴趣也有密切的关系。所谓兴趣就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兴趣与能力相得益彰,兴趣吸引人们去从事活动,活动又促使能力的发展。二、能力的结构、差异及其应用1、能力的结构能力的结构问题是现代心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分析能力结构的因素对于深入理解能力的本质,合理设计、进行能力测量,科学地拟订能力培养的原则,都有重要的意义。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运用因素分析的方法,提出能力结构的二因素理论。他认为能力包括两个因素,即一般因素,又称G因素;特殊因素,又称S因素。G因素是每种心智活动所共同具有的,S因素则是因心智活动不同而各异,它指专门领域的知识。完成任何一项作业都是以上两种因素决定的。例如,完成一个数学推理作业需要G+S1,完成一个言语作业需要G+S2,完成第三个作业则需要G+S3,这几个测验的结果出现正相关,是由于每个作业中都包含有一般因素G,但三者又不完全相关,是由于每个作业中都包含不同的、无联系的S因素。美国心理测验权威瑟斯顿(L.Thurstone)认为智力活动都是依靠彼此无关的许多原始因素或原始能力构成的。他从56种不同的测验中概括出7种主要因素,分别是计算能力、言语理解能力、词的流畅性、记忆能力、演绎推理能力、空间知觉能力和知觉速度。瑟斯顿为此设计了基本智力测验来测量这7种因素。结果发现这些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相关,这说明它们并非彼此独立。这实际上又支持了斯皮尔曼的二因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德(J.P.Guilford)在二十余年因素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于1967年创立了智力三维结构模型理论,认为智力结构应从操作、内容、产物三个维度去考虑。智力活动就是人在头脑里加工(即操作过程)客观对象(即内容),产生知识(即产物)的过程。智力的操作过程包括认知、记忆、发散思维、聚合思维、评价5个因素;智力加工的内容包括图形(具体事物的形象)、符号(由字母、数字和其他记号组成的事物)、语义(词、句的意义及概念)、行为(社会能力),共4个因素;智力加工的产物包括6个因素,即单元、类别、关系、系统、转换、蕴含。1971年,他把内容维度中的图形改为视觉和听觉,使其增为5项,智力组成因素变为150种。1988年,他又将操作维度中记忆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使其由5项变为6项,智力结构的组成因素便增加到566180种。吉尔福德认为每种因素都是独特的能力。例如学生对英语单词的掌握,就是语义、记忆、单元的能力。又如,说出鱼、马、菊花、太阳、猴等事物哪些属于一类,回答这类问题进行的操作是认知,内容是语义,产物是类别。美国心理学家弗农(Vernon)提出智力层次结构理论。弗农把斯皮尔曼的一般能力因素作为最高层次,在这个层次之下包含了两大因素群,即言语和教育方面的能力因素、操作和机械方面的能力因素;第三层是小因素群;第四层是特殊因素。我国学者一般从三个不同角度对能力结构进行分类 (1)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2)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3)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2、能力的个别差异(1)能力的类型差异质的差异。类型差异指构成能力的各种因素存在质的差异。在知觉方面,有综合型、分析型和分析综合型;在记忆方面,有形象记忆型、抽象记忆型和运动型;在思维方面,有形象思维型、抽象逻辑思维型等。(2)能力的水平差异量的差异。水平差异指不同人的同种能力在量的方面存在差异。它表明人的能力发展有高有低。从一般能力来看,能力水平在全人口中的分布呈常态分布,即能力特别强、智商特别高的人和能力特别弱、智商特别低的人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很小,而智力居中的人数量最多。(3)能力的发展的早晚差异量的差异。人的能力发挥也有早晚。能力的早期显露称为人才早熟。中年是人生的黄金时期,身体健壮,思想活跃,经验丰富,是成才的好时机。一般认为,3545岁是人的智力的最佳年龄阶段。也有些人的才能表现较晚,属大器晚成类型,如达尔文50岁开始有研究成果。3、能力的应用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在安排工作时,注意对组织成员的能力进行全面了解,做到人其才。(2)在招聘人员时,注意职业对能力要求的阈限性,避免要求过高或过低。(3)在优化组合时,注意能力类型差异的互补性,以发挥团体的协作作用。(4)在人员培训时,注意处理好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关系,以提高培训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