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投资银行贷款河南清洁发展机制造林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46118337 上传时间:2022-08-30 格式:DOC 页数:88 大小:650.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欧洲投资银行贷款河南清洁发展机制造林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欧洲投资银行贷款河南清洁发展机制造林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欧洲投资银行贷款河南清洁发展机制造林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欧洲投资银行贷款河南清洁发展机制造林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1章 总论1.1 项目提要1.1.1 项目名称欧洲投资银行贷款河南清洁发展机制造林项目1.1.2 建设地点项目拟在安阳、鹤壁、濮阳市、新乡、济源、三门峡、洛阳、郑州、开封、许昌、平顶山、周口、驻马店、南阳、信阳共15个省辖市的38个县(市、区)实施。1.1.3 建设单位河南省林业厅1.1.4 法人代表王照平1.1.5 项目主管单位河南省人民政府1.1.6 项目性质新建1.1.7 建设目标(1)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碳汇造林新模式,探索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2)按照国际碳汇造林方式,培育多用途人工林,加强森林经营管理,提高林分质量,有效吸收和固定二氧化碳,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3)通过项目区森林恢复活动吸收二氧化碳(CO2),并对再造林活动产生高质量的、可测定的、可监测的和可核查的温室气体减排量进行试验和示范。(4)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科技和研究水平,探索清洁发展机制造林项目相关技术和方法,开展营林活动中碳吸收量的测算和监测,检验碳吸收补偿贸易的实际操作情况,为我国发展碳汇营造林项目摸索经验,为碳交易及国际谈判积累经验。(5)通过项目建设,提高项目区森林覆盖率,增加森林面积近6万hm2以上,改善区域生态环境。(6)通过相关能力建设,加强宣传,对有关部门和社区人员进行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项目区人民综合素质和水平,并扩大就业,增加当地农民和社区收入。1.1.8 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主要建设内容有营造林工程、能力建设以及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1)营造林工程完成营造林103380hm2,其中人工新造林64981hm2、低产低效林改造16700hm2、中幼林抚育21699hm2。(2)能力建设碳汇监测:开展碳汇有关的调查、研究、监测,设置固定样地120块,配备PDA、照相机等调查、监测设备及计算机等数据分析、测算工具。示范区建设:设置38处,进行先进实用技术试验示范。宣传:设置宣传牌494块,印发宣传资料20000册,配备宣传设备40套。(3)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建设管护房340座,设置铁丝围栏44.64km,配备工作车40辆,开发引进管理信息系统1套。1.1.9 项目建设期与进度建设期:8年。前五年完成营造林任务和其他设施设备购置,第六、第七年为补植补造、幼林抚育阶段,第八年为竣工验收和评估阶段。建设进度:考虑到项目建设需要,监测设备如手持多功能GPS采集系统(PDA)、照相机、调查设备等,示范区建设和宣传设备、工作车和管理信息系统等基础性设施优先安排在项目建设第一年,营造林任务和其他设施设备购置前安排前五年完成,第六、第七年为补植补造、幼林抚育,第八年进行竣工验收和评估。1.1.10 项目投资规模与资金来源建设期项目总投资为94644.84万元。其中申请欧洲投资银行贷款70000万元(按人民币:欧元汇率为110,折合欧元为7000万欧元),占73.96%;国内配套资金24644.84万元,占26.04%。1.1.11 项目效益项目建成后,项目区将新增森林面积64981hm2,提高森林覆盖率0.82个百分点,并使16700hm2低产低效林质量大幅度提高,有效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河南碳汇能力;经营期内累计生产木材820.14万m3,各类经济林产品产量68.78万t,新增产值912994.06万元(用材树种只计算1个经营周期)。另外,上交各种税费达51179.45万元,扣除投资、经营成本和税费后项目纯收益为424870.64万元,税费后财务内部收益率为11.13%,财务净现值27972.4万元,静态投资回收期15.0年。项目实施过程中可为项目区农户提供1000万个工日的就业机会,使45万农户长期受益,收入明显增加,维持社会稳定。提高我省林业、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1.1.12 本可行性研究编制单位河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1.2 项目可行性研究编制依据1.2.1 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5)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1.2.2 公约及协议(1)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2)京都议定书1.2.3 战略方针(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中国气候变化国家方案。(3)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4)林业发展“十一五”和中长期规划(国家林业局)。(5)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6)河南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7)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1.2.4 其它资料(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文件发改外资20072503号印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利用欧洲投资银行应对气候变化框架贷款规划的请示的通知;(2)财政部令第38号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赠款管理办法;(3)财政部财金【2009】176号外国政府贷款管理规定(4)财政部财金【2009】114号外国政府贷款转贷管理办法(5)国家林业局营造林工程建设项目文件组成及深度要求;(6)河南省林业厅、项目区各县(市、区)林业局调研资料、经济统计资料,以及部分设备的市场平均价。1.3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详见表11。1.4 结论与建议1.4.1 结论气候变化不仅会对生态安全、能源安全、淡水安全、食物安全和人类健康带来危害,而且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全人类的生存发展都会造成严重影响。导致气候变暖的元凶是“碳”,而锁住碳的最经济有效的首选利器就是森林和湿地。通过森林来实现间接减排,可有效化解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工业增长带来的负面效应,实现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赢。且森林减排成本低、易施行、潜力大、持续性强、综合效益大,是目前应对气候变化最经济、最现实、最有效的重要途径。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中,林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表11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序号指标名称单位数量%备注1项目建设规模hm2103380100.001.1防护林hm24330541.891.1.1新造林hm23495533.811.1.2低效林改造hm283508.081.2特用林hm211101.071.2.1新造林hm211101.071.3用材林hm23904937.771.3.1新造林hm290008.71.3.2中幼林抚育hm22169920.991.3.3低产林改造hm283508.081.4经济林hm21991619.261.4.1新造林hm21991619.262总投资万元94644.84100.002.1工程费用万元77698.0382.09人民币2.1.1造林万元75327.8979.59人民币2.1.2能力建设万元446.210.47人民币2.1.3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万元1923.932.03人民币2.2其他费用万元4516.104.77人民币2.3基本预备费3288.573.472.4建设期利息万元9142.159.66折合人民币4经济效益及财务指标4.1效益计算期年25用材树种1个经营期4.2木材产量万m3820.14累计4.3经济林产量万t68.78累计4.6总产值万元912994.06累计4.6.1木材产值万元511794.46累计4.6.2经济林产值万元401199.60累计4.8上缴税费万元51179.45累计,为育林基金4.9总成本费用万元436943.97累计4.1贷款利息万元24677.95累计4.12财务净现值万元27972.40税费后4.13财务内部收益率%11.13税费后4.14贷款期限年254.15宽限期年54.16还款期年204.17贷款年利率%2.74我国造林绿化的快速增长,为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做出了重要贡献,弥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森林资源消耗造成的碳库缺口,在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初步实现小康的同时,恢复和提高了我国的森林固碳能力,对增加陆地生态系统碳吸收、减缓气候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实施欧洲投资银行贷款河南清洁发展机制造林项目符合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和2009年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有关精神和内容,符合我国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胡锦涛主席关于应对气候变化、增加森林植被的具体体现,也是我国加快步入国际碳交易市场、获取商机和经济效益的基础工作。项目建设以森林分类经营为基础,以扩大森林资源总量,提高资源质量和效益为目标,通过新造、抚育、低改多种有效手段和措施,在黄河中游水土流失区、淮河源头汇水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源头及沿线、风沙危害重点区等生态敏感区域,大规模建设生态林,充分体现了生态优先原则,同时尽可能照顾群众利益,切合河南林业实际,策应了新时期河南林业发展思路,因此,本项目在河南实施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项目区土地资源丰富,劳力资源充足,技术力量雄厚,有成功实施世界银行贷款、日元政府贷款、德国政府赠款等林业外资项目的经验和组织管理能力,完全有能力承担本项目的实施与管理。项目所选用的造林树种与模式符合当地立地条件,符合群众意愿,既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又能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态效益,通过科技引导,完全能够达到预定目标。项目所采用的技术措施具有广泛的先进性和群众基础,因此,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项目成功的把握性大。项目实施将在探索有效减轻我国面临的温室气体减排压力的技术、方法和途径等方面作出示范,将为加快我国的工业化进程、经济发展争取空间和时间。项目也符合当地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维护国土生态安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经济建设的迫切需要,有利于实现全省经济、社会、生态同步建设、同步发展、同步增长,达到土地增绿、资源增值、农民增收。研究结果表明,本项目生态、社会、经济效益显著,没有明显地生态和经济风险,有一定的还贷能力,能够达到项目建设预期目标,是必要的、可行的。1.4.2 建议(1)完善政策,探索建立国内碳汇交易机制国家应当将发展林业作为应对气候变暖的重要措施纳入国家总体战略中。重视碳汇林业发展,实行造林补贴政策。完善税收政策,吸引社会资金投资造林。完善生态公益林的生态补偿制度,落实森林分类经营改革。要充分利用京都议定书形成的经济机制,完善“谁排放,谁负担”、“谁减排,谁受益”的制度,建立国内碳汇交易机制。(2)加强有关气候变化与森林问题的研究进一步加强气候变化与森林问题的科学研究,重点研究气候变化对森林的影响,气候变率、极端气候事件和自然灾害对森林的影响和反馈,研究气候变化下退化和脆弱森林生态系统适应过程与适应措施,研究森林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增汇技术、成本效益及其社会经济和环境影响,研究我国森林、林业活动和重大林业工程的固碳潜力和成本效益等,提高我国森林经营管理水平,为各级决策管理部门制定气候变化与森林发展的相关政策提供科学的决策咨询服务。(3)加大宣传力度,动员全社会参与林业碳汇行动气候变暖对全人类都会带来重大影响。因此,全球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采取行动以应对气候变暖。2009年我国政府向世界郑重承诺了到2020年减排4045%的宏伟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措施之一就是造林吸碳。发展林业是一项易于被群众掌握、成本低、见效快的生产活动。但是,由于人们对林业减少CO2排放、减缓气候变暖的功能认识不足,保护发展森林和湿地资源,还没有成为我国公民的自觉行动。政府应当加大对林业增加碳汇的宣传力度,普及气候变化方面的相关知识,为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使社会各界关注林业在减缓气候变暖中的作用,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投身林业建设,为减少CO2排放,减缓气候变暖,共同建设绿色、和谐家园,做出积极的努力。第2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2.1 项目建设背景与由来全球气候变化是国际环境与发展领域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是全球十大环境问题之首。气候变暖已经是一件不争的事实。国际社会先后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为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基本框架。我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对气候变化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成立了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机构,于2002年就递交了核准书,并根据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政策和措施,如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开发利用水电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加强生态建设以及实行计划生育等,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向国际社会表明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党的十七大确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并且把“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新贡献”写入了十七大报告中。2007年7月,根据中国和欧盟确立的应对气象变化合作伙伴关系,欧洲投资银行(EIB,简称欧投行)董事会批准了对我国的“中国气候变化框架贷款”,以支持我国采取措施,减少温室气体和其他污染物排放,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发挥积极作用。河南省是一个多山、多沙的省份,山区和丘陵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44%,现有宜林荒山荒地有78.54万hm2,疏林地9.03万hm2,有15万hm2坡耕地需要退耕还林,有270万公顷严重水土流失区和1.9万hm2的流动、半流动沙丘沙地急需治理,丰富的土地资源为发展清洁发展机制造林项目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进一步发挥林业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利用外资开展碳汇造林模式,从我省的省情、林情出发,决定申报欧洲投资银行贷款河南清洁发展机制造林项目,以期通过资金的流入和借鉴欧洲先进的林业管理经营经验,扩大森林资源总量,提高森林质量,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民收入,促进河南省林业、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2.2 项目必要性分析2.2.1 响应我国政府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有关恢复和发展森林资源政策的需要在2007年召开的第十五次APEC会议上,国家主席胡锦涛就气候变化问题阐述了中国政府的主张和建议,作出了到2010年我国森林覆盖率由18.21%提高到20%的承诺,并提议建立“亚太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网络”。目前我国已提前实现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0%的目标,亚太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网络已于2008年正式启动。2009年9月,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又提出,要大力增加森林资源,增加森林碳汇。温家宝总理在第三届东盟峰会上,进一步阐述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发展森林资源,建立自然保护区、防治荒漠化的目标和立场。在中欧圆桌会议上,“森林与气候变化”被列为重要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形成共识。2007年6月,我国发布实施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指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是减缓与适应并重,以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等为重点,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应对气候变化六大领域之一,国家方案对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起的作用提高到了重要位置,对林业在过去几十年为气候变化所做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并指出当前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林业领域的挑战为生态环境脆弱,干旱、荒漠化、水土流失等相当严重,现有可供植树造林的土地多集中在荒漠化、石漠化以及自然条件较差的地区,给植树造林和生态恢复带来巨大挑战。2009年,中国政府在参加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之前,主动郑重地向世界承诺了中国将到2020年之前减少碳排放4045%的目标,同时也为达成哥本哈根协议做出了重大贡献。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贡献大、任务艰巨。温家宝总理曾指出“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说明了党和政府对林业改善气候的高度重视。河南省生态脆弱,尚待治理区面积大,难度大,又是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的重点区域。利用国际优惠贷款在此开展本项目,是林业行业落实国家方案的紧迫需要,也对整个行业开展这类项目起到示范和样板作用,为本行业今后进一步发挥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为我国争取尽可能少的减排额、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2.2.2 充分发挥森林固碳作用,积极挖掘林业潜力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贮库和最经济的吸碳器,在“间接”降耗减排方面的作用和潜力很大。与能源和工业部门的二氧化碳减排措施相比,森林固碳安全、有效、经济并兼有巨大的生态功能,是固定大气中二氧化碳最便宜且副作用最少的方法,在减缓气候变化、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因此备受国际社会关注。2007年,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3次缔约方大会上,森林减排被列为巴厘岛路线图的重要内容。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碳主要储存在森林植被和森林土壤中。造林、林地恢复、丰产林管理、采伐管理、森林防火和病虫害控制等可增加森林固碳量,减少碳排放。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估算: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约储存了2.48万亿t碳,其中1.15万亿t碳储存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根据有关评估和测算,全球森林年均吸收的二氧化碳占生物固碳总量的80%;森林通过光合作用,每生长1m3的蓄积,能吸收1.83t的二氧化碳,释放1.62t氧气,而且其凋谢下来的枯枝落叶混入土壤,使土壤也变成了一个巨大的二氧化碳储存库。森林固碳可为温室气体减排提供重要保障。据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我国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达到0.54亿hm2,蓄积量15.05亿m3,人工林面积居世界第一。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指出19802005年我国造林活动累计净吸收约30.6亿t二氧化碳,森林管理累计净吸收16.2亿t二氧化碳,减少毁林排放4.3亿t二氧化碳,且当前我国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远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陆地生态系统的碳贮量处于低水平状态,森林植被的现有碳贮量只有潜在贮量的44.3%,若能开发林业碳减排和吸收潜力的50%,年均可增加减排15亿t以上的二氧化碳当量,相当于我国目前碳排放年均增长的4倍以上。全国现有0.57亿hm2无林地,2.64亿hm2荒漠化土地,1.74亿hm2沙化土地,且现有森林每亩蓄积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3,每亩平均生长量仅为林业发达国家的1/2,这些都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可挖掘的吸碳固碳潜力很大。因此,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林业蕴藏着巨大潜力。河南省荒山荒地面积较大,现有森林蓄积量和储碳量低,在项目区开展碳汇造林,可为困难地造林、提高吸碳能力、引进先进营造林技术、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带动当地劳动力就业及区域经济发展起到良好的示范和促进作用,并作为我国北方地区碳吸收、测定和碳贸易的先导试验林,为我国加快碳汇造林步伐起到良好的引导和铺垫作用。2.2.3 发展与保护并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国一贯高度重视气候变化,为减缓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作出了积极贡献。党和国家将全力落实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努力减缓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我国将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理念,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据报道,我国因气候变化造成的损失占到整个GDP的3%。目前,我国温室气体的排放占到发展中国家排放总量的50%,全球排放总量的15%。我国目前正在由一个低能源消耗国家迅速转变为高耗能国家,随之而来的将是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因而成为整个世界最为关注的焦点之一。而到2050年,中国的能源消耗将占到全球能源总消耗的60%左右。这对我国、对世界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京都议定书规定,减排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直接减排即工业减排,二是间接减排即发挥森林固碳的特殊作用。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直接减排的空间十分有限,压力巨大,据测算,如果将我国煤炭的使用量降低一个百分点,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将减少0.74%,GDP将下降0.64%,社会福利将降低0.60%,同时还将减少470多万个就业岗位。我国科学院院士方精云主持的研究成果证明,中国森林植被净吸收的二氧化碳可以部分抵消工业排放量,使我国争取到额外的排放额。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将一直处在经济高增长阶段,实现降耗减排将是一项十分艰难的任务,就应当采取全方位、多途径的措施,在高度重视工业技术措施的同时,高度重视林业对降耗减排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加快林业发展,在间接减排上下更大的功夫,有效化解工业增长带来的负面效应,实现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赢。碳汇造林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也十分有必要利用外资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碳汇造林新模式,按照国际碳汇造林方式,营造多用途人工林,开展营林活动中碳吸收量的测算和监测,检验碳吸收补偿贸易的实际操作情况,提炼先进、实用技术,总结成功经验和做法,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中的先导性、基础性作用,继续推动并参与国际合作,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推进我国在建设清洁、和谐、充满活力、可持续发展的亚太乃至全球中做出贡献。同时,项目区生态治理任务艰巨,当地群众生活水平不高,生态治理资金大多是国家投资,十分有必要多渠道争取生态建设资金。2.2.4 探索和示范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需要目前,我国大规模造林工作已基本结束,森林培育工作急需由以造林为主转向以森林经营为主。提高森林质量的任务迫切而艰巨,强化以功能和效益为目标的森林抚育工作和低效林改造工作应该越来越受到重视。河南省现有林分龄组结构不合理,幼、中龄林面积、蓄积分别占全省林分面积、蓄积的87.19%和77.06%;单位面积蓄积量低,平均每公顷蓄积量仅为42.45m3,只有全国平均水平(每公顷平均78m3)的一半。平原地区骨干防护林带尚需完善,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待提高。山区还有大量残次林分,防护效能低下,经济效益不高;由于缺乏抚育管理,400万亩飞播林因密度过大分化严重、生长缓慢。目前由于受资金和技术等的限制,全省每年仅进行少量的中幼林抚育和低质低效林改造工作,远远不能满足现实森林经营管理工作的需要。根据有关评估和测算,森林通过光合作用,每生长1m3的蓄积,能吸收1.83t的二氧化碳,释放1.62t氧气,在河南开展本项目,将全面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提高森林质量,增强森林的固碳能力,为维护生态安全、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更大贡献。第3章 建设条件分析3.1 自然地理条件3.1.1 地理位置与地形地势河南省位居中原,地理座标介于北纬31233622和东经1102111639之间,东西长约580km,南北宽约530km,总土地面积16.7万km2。境内山地、丘陵、平原及盆地均有。北、西、南三面分别为太行山、伏牛山、大别山和桐柏山四大山系,东部为广阔的黄淮海冲积平原。全省山地和丘陵面积占44%,平原占56%。项目区38个县级单位,广泛分布于全省各地,涵盖黄河中游地区、淮河源头及上游地区、南水北调工程渠首及沿线地区、豫东北沙区等生态脆弱和敏感地区。3.1.2 气候与土壤项目区气候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其气候特征为冬长寒冷少雨雪,春短干旱多风沙,夏季炎热雨水多,秋高气爽日照长。全省年均气温1215,10的活动积温40005000;年均降水量6001200mm,主要集中在夏季,具有年内分布不均,年际差异较大的特点;年均日照时数20032638小时,年均无霜期190230天。雨热同期,有利于林木生长发育的需要,同时也容易造成干旱、内涝等自然灾害。山地林业土壤主要有黄棕壤、棕壤和褐土,土层厚度大多为3080cm,腐殖质层厚515cm;平原土壤主要有潮土、风沙土、沙姜黑土等类型,pH值6.57.5,肥力较高,是发展农田防护林和速生丰产用材林的理想场所。3.1.3 植被由于河南处于南北气候过渡地带,地貌从中山、低山、丘陵到平原都有,造就了植物种类丰富繁杂、生态类型多样的特点。植被兼有华北、华中、西北、东北四大区系的特色。据不完全统计,全省的维管束植物约有3800余种,分属于199科,1107属。其中裸子植物10科25属75种;被子植物160科1009属3500种。约占全国种子植物的56.5%,属的34.7%,种的14.5%;裸子植物本省种类虽少,但科属却占全国很大比例,占全国科的90.9%,属的62.5%,种的37.5%。尤其是西部山区保留着极其丰富的植物资源,是本省植物资源的宝库。省内乔木用材树种主要有杉木、马尾松、侧柏、柳杉、油松、火炬松、栎类、五角枫、杨类、榆树、刺槐、泡桐、柳树、苦楝、臭椿等;灌木种类主要有荆条、黄栌、胡枝子、酸枣、野皂角等;经济树种主要有苹果、梨、桃、杏、枣、山楂、核桃、柿、板栗、银杏、猕猴桃、山茱萸、花椒、二花、油桐等。丰富的森林植物资源是生物多样性的体现,也为本项目实施提供了充足的种质资源及种植材料。3.1.4 水文按照山形地貌可划分为黄河、长江、淮河、海河四大流域,以淮河流域面积最大。黄河、淮河自西向东分别从中北部、南部流过,大小支流众多形成如织的河流网。据统计,全省流域在100km2以上的河流有465条,其中1000km2以上的河流有50多条,5000km2以上的河流有16条。全省年总迳流量352亿多m3,地下水资源约222亿m3/a,豫东平原地下水丰富,水质好,埋藏浅易于利用。良好的灌溉条件为项目的开展提供了便利。3.2 社会经济条件3.2.1 面积、人口项目区共38个县(市、区),涉及632个乡(镇、办事处)14318个行政村,总土地面积737.03万hm2,其中耕地面积266.10万hm2,农村居民人均占有耕地0.10hm2。项目区现有总人口2627.03万人,占全省总人口9700万人的27.08%,其中农业人口1633.57万人,占全省的16.84%。3.2.2 经济发展水平据统计,项目区2008年度国内生产总值4188.04亿元,粮食总产量1434.31万吨,第一产业总产值664.46亿元,其中林业产值113.49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7.08%。财政收入171.88亿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4273元。区内现有范县、洛宁县、宜阳县、淅川县、桐柏县、商城县共6个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和伊川、叶县、原阳、方城、潢川、罗山、息县等7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占全省贫困县总数的29.5%。贫困县主要是山区县或沙区县,宜林地面积较大。社会经济条件见附表1。3.3 林业生产经营管理3.3.1 林业生产概况(1)生态林业建设全省2008年、2009年两年共完成造林1350万亩,大体相当于2004年至2007年4年造林面积的总和(1433万亩)。2008年,省级核查营造林核实率98.18%、合格率96.2%。据河南省政府近日发布的2008河南省林业生态效益公报显示,全省林业生态效益总价值达4075亿元;林业资源年吸收固定二氧化碳7625万吨,相当于全省工业用燃煤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4。省辖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百分比为90.8%;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取水水质达标率为100%;郑州地区平均每年扬沙天气由上世纪六十年代的25次、八十年代的5次减少到目前的0.7次。(2)平原林业建设我省在平原林业发展方面,经过多年探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建设模式。长期以来,我们把平原地区植树造林与稳定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紧密结合,既注重发挥平原林业的生态效益,又注重发挥其经济效益,既为农业生产建起了“生态屏障”,又为农民创办了“绿色银行”,实现了由平原绿化到平原林业的重大转变。据调查,目前全省平原地区有林地面积107.5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0.58亿立方米,林木覆盖率16.87%,农田林网、农林间作面积达8500万亩,农田林网与农林间作控制率达90%,沟河路渠绿化率达95%,村庄绿化覆盖率40%,平原地区形成了配置合理的综合农田防护林体系。(3)商品林业建设在搞好林业生态建设的同时,我们把发展林业产业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来抓,大力调整结构,着力发展林业产业,壮大林业经济总量,奠定了生态与产业相互促进的良好基础。2008年全省林业总产值527亿元,较上年增长21%,林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一是第一产业快速发展。全省新发展以杨树为主的速生丰产林78万亩,全省速生丰产用材林和工业原料林达到800万亩;新发展经济林68万亩,全省经济林面积达到1300万亩,年产量670万吨;花卉和绿化苗木种植面积达到85万亩。二是二、三产业发展迅速。全省木材加工企业发展到1.3万多家,聚集了一批比较集中的人造板等林产品加工区,形成了以濮阳龙丰、三门峡湖滨果汁等企业为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供、销一条龙的林业产业化经营格局。全省新规划建立林纸一体化建设项目6个,已经投产3个,年木浆生产能力达到36万吨。全省建成省级以上森林公园97处。2008年全省森林旅游社会总产值达到86亿元,其中仅门票收入就达5亿元。林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优化了县域经济结构,提升了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拓宽了农民就业增收的发展空间。2008年度我省林业建设为农村提供的就业岗位数为274万个,全省每个农民来自林业的收入平均达到762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7.1%。3.3.2 经营管理机构项目区林业机构健全,县级以上各级政府都设有林业主管部门,下设营造林、林政资源管理、森林防火、森林公安、计划财务、林产工业、调查设计、林业技术推广、森林保护和病虫害防治、林木种苗管理等专门职能部门;各乡镇都设有林业工作站或农业服务中心负责本乡镇的林业管理及生产。38个项目单位从事林业工作的人员共计7980人,其中技术人员2394人,技术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79人,中级职称的495人,初级职称1820人。雄厚的技术力量为生态工程项目的开展提供了技术保障。3.3.3 科研与技术推广强化科技支撑是实施林业建设的重要保障。为提高林业建设的质量和成效,在科技支撑上主要做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技术培训。二是搞好技术服务。结合建设需要,推介适宜我省当前优先发展的优质用材林、经济林、乡土树种和珍稀濒危树种100个、优良品种280个,山地丘陵区和平原区造林模式89个,环城林带和城郊森林及村镇绿化模式30个,生态廊道造林模式53个。三是积极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将各种技术组装配套综合推广,大力推广了林菜间作、果药套种等多种农林复合经营模式,不断优化平原林业结构。积极推广应用ABT生根粉处理、喷洒抗蒸腾剂等抗旱造林技术,因地制宜推广了28m、1.510m、1.515m等小株距大行距间作模式和(22)10米、2220m的宽窄行造林模式。大力推广泡桐、欧美杨等速生优质用材树种,并逐步增加楸树等优质乡土树种比例,不断提高生态建设的档次。四是强化工程管理。普遍采用专业队和招投标造林。五是狠抓良种工程建设。对优质种苗培育实行公开招标,择优扶持,加大对优质用材林、珍稀濒危树种、生物质能源树种、彩叶景观树种、优质乡土树种和优质经济林等苗木培育力度。3.3.4 森林保护和管理(1)森林防火:山区的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均设有森林防火指挥部,指挥部下设防火办公室,各县基本形成了防火检查站、防火了望台、防火巡逻哨组成森林防火信息网络,配备了交通工具、移动和固定电话、专用电台和对讲机,组建了专业、半专业和业余的扑火队伍。每年的森林防火期有专人全天候值班,基本实现了以“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和 “扑早、扑小、扑了”的目标,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5以下。(2)森林病虫害防治:已建立形成了省、市、县三级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机构100多个,其中已建成国家级森防检疫标准站30个,省级标准站64个,森林病虫害中心测报点90个,一般测报点1680个,配备专职测报员382人,兼职测报员2100人,形成了森林病虫害测报、防治、检疫、监测网络,基本实现了全省森林有病不成大灾。(3)林业执法:全省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都设立了林政管理机构,各级林业局和国有林场成立了220个森林公安机构,其中省、省辖市和重点林业县有森林公安局(分局)72个,林业公安科1个,森林派出所147个,森林警察1400余人。有效地保护森林资源,重大毁林案件得到及时处理,为林业建设创造了较好的治安环境。3.4 土地资源项目区共有林业用地面积202.95万hm2,占项目区土地总面积的27.54%。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151.51万hm2,占林业用地的74.66%;未成林造林地8.11万hm2,占4.00%;疏林地1.72万hm2,占0.85%;灌木林地16.69万hm2,占8.22%;无立木林地0.39万hm2,占0.19%;宜林荒山荒沙荒地23.59万hm2,占11.62%;辅助生产用地0.02万hm2,占0.01%;苗圃地0.92万hm2,占0.45%。另外,还有6.20万hm2低产低效林地,为本项目的实施提供了丰富的林地资源。土地资源状况见附表2。3.5 劳力资源项目区地少人多,劳力充足。目前项目区总人口共有262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634万人。农村劳动力932万个,基本上以从事种植业为主,富余劳力在500万人以上。十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能充分满足清洁发展机制造林项目的需要,同时项目建设可以为剩余劳力提供一条致富的途径。3.6 种苗供应种植材料是营造林工程的物质基础,直接与林木成活、生长有关,而苗圃的基础设施条件、育苗水平直接影响苗木的生产能力和苗木质量。我省南北过渡的气候特性是各种植物引种栽培的天然驯化场,地处中原,交通方便,辐射力强,丰富的植物资源便于取材,肥沃多样的立地类型有利于建设各种类型的种植材料基地,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鄢陵县、潢川县的种苗和花卉闻名全国,其中鄢陵县的种苗花卉面积已发展到1.53万hm2,成为长江以北最大的种苗花卉生产基地。据统计,项目区现有国有、集体、个体苗圃500多个,20052008年平均每年育苗面积17937hm2,年可出圃各类苗木7.3亿株,苗木质量较好,价格稳中有降,在满足当地林业生产需要的同时每年还有部分苗木外调,因此本工程建设不准备再另建苗圃,全部用市场购苗。3.7 基础设施3.7.1 交通河南区位优势十分明显,是全国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重要交通枢纽,拥有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管道等相结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铁路运输优势突出。河南地处全国路网中心,共有京广、陇海、京九、焦柳、太焦、侯月、新荷、新月、宁西9条铁路干线和洛宜、汤鹤、安李、石林4条铁路支线在河南境内交汇,形成了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铁路网。郑州北站是亚洲最大的编组站,郑州站是全国最大的客运站之一。郑州至西安铁路客运专线建成通车,郑州至石家庄、郑州至武昌铁路客运专线建设顺利进行,郑州黄河公铁两用桥、郑州集装箱中心站和郑州车站西出口建设等重点工程取得重大进展。公路运输体系日益完善。2007年底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23.8万km(含村道),其中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4556km、居全国第一位;全省新、改建农村公路3.1万km,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的阶段性目标;省会到市、市到县、县到乡公路客运网络初步形成。航空运输快速发展。省内拥有新郑国际机场、洛阳机场和南阳机场三个民用机场,通航10个国家和地区;新郑国际机场是4E级机场和国内一类航空口岸,改建后年旅客吞吐量达12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35万吨。管道运输和水运加快发展,“西气东输”一线主管道有306km途径河南,沙颖河实现了季节性通航。3.7.2 通信邮电通讯事业日新月异。邮电通信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推动力量,是基础设施中增长最快、变化最大的领域,特别是“九五”以来,实现了高起点、高速度、高效益、超常规、大跨度、跳跃式的飞跃发展,已建成覆盖全省、通达世界,技术先进、业务全面的信息通信基础网络。2008年,全省邮电业务总量1124.1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49年的43710.3倍,平均每年增长19.9%。其中19792008年平均增长达27.0%。到2008年底,全省百人固定电话拥有量已达15.8部,而1949年这一指标几乎为零。移动电话、互联网用户等高科技业务在1990年代初尚属空白,到2008年底用户总数已分别发展到3498.90万户和494.40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35.4部。3.8 项目建设的其他有利条件3.8.1 各级政府对碳汇造林高度重视河南省委、省政府对林业生态建设高度重视,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河南省政府就把植树造林、“消灭”荒山、培育和保护森林资源作为考察各级党政领导政绩的重要指标,每年进行检查评比,使我省林业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林业厅通力协作,相互配合,项目的外部协调环境好,有利于项目的实施。林业作为应对气候变化间接减排的重要措施,国家林业局于2005年就开通了“中国碳汇网”。并将碳汇造林工作列入2008年及今后我国林业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针对欧投行贷款应对气候变化项目,河南省林业厅专门成立了工作机构,组织营造林、碳汇、计划等部门在项目筛选、项目区选择、项目建设内容等方面进行了专门的研究部署。并落实申报项目的市、县林业部门及相关规划设计部门积极配合、做好项目前期基础、研究及论证分析工作,为项目开展做好做实前期准备工作,为项目顺利开展奠定扎实的组织、技术基础。3.8.2 具有较强管理实施大型林业外资项目的能力从1990年至2008年,我省已成功组织实施了世行贷款“国家造林项目”、“森林资源发展和保护项目”、“贫困地区林业发展项目”、“林业持续发展项目”、亚行贷款林果业项目、日本政府贷款造林项目等大型林业外资项目,得到外资银行专家、官员的高度评价。同时,太行山绿化、退耕还林、长江上游防护林等大型林业项目也在我省成功实施,在营造林技术、国土整治、项目工程管理、项目财务管理、信息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一套较完整的经验。项目造林质量位居我省同期其它工程造林前列,多次受到国家林业局、省财政厅等项目主管部门的表扬,成效十分显著。3.8.3 配套资金有保障,偿贷信誉好河南省对林业外资项目历来十分重视,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1990至2005年共筹集无偿省级配套资金11300余万元,省县两级配套资金到位率达到了95%的高水平。1998年以来,我省世行贷款“国家造林项目”和“森林资源发展和保护项目”到期债务偿还率达100%,多次受到财政部、国家林业局、省财政厅的表扬和奖励。本项目的配套资金已得到项目区当地政府的承诺,并将继续得到省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3.8.4 发展碳汇林业的潜力巨大主要表现在:一是有较好的区位优势和自然条件。气候、土壤条件优越,树种资源丰富;二是有丰富的人力资源,有利于动员和组织大规模造林活动;三是人民群众发展林业的热情空前高涨;四是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项目区宜林荒山荒地、沙荒地、坡耕地、四旁隙地较多,仅宜林荒山荒沙荒地就有45.25万公顷需要绿化,且随着绿色通道、环城防护林和村镇绿化工程的开展及林果业的比较优势,林业发展态势迅猛;五是有巨大的市场潜力。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木材和林副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广阔的市场为林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3.8.5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碳汇造林提供了浓厚的社会氛围 我省有集体林业用地6788万亩,涉及全省18个省辖市的147个县、1800多个乡镇、44829个行政村,1619.8万农户、6777.8万人。我省林改工作从2006年底开始,按照“先易后难,重点突破”的总体思路,把平原林改作为全省林改工作的突破口,并把林改与林业生态省建设紧密结合,同步推进,取得了积极成效。截至目前,全省通过家庭承包和其他经营形式明晰产权4250.5万亩,为集体林总面积的62.6%,发放林权证144.5万本,发证面积1759万亩,平原地区已基本完成主体改革任务。在推进林改主体改革的同时,积极开展林权流转和金融服务。全省已建立林权交易机构18个,流转林地283.7万亩,流转金额近2亿元,办理林权抵押贷款1.28亿元。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一是扩大了植树造林主体,拓宽了林业投资渠道。二是提高了造林质量,有效保护了森林资源。三是盘活了林业资产,优化了资源配置。四是带动了林业产业发展,实现了生态建设产业化。3.8.6 良好的科技协作关系为项目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长期以来我省林业部门与中国林科院等省内外林业教学、科研部门建立了良好的、互相依赖的长期协作关系。国家林业局泡桐研究中心设在郑州,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是一个具有博士授予权的林业教学单位,许多农业专科学校设有林学系,还有三所林业中等专业学校,那里有大量的林学专家、学者。河南省林业厅经常请他们到林业生产第一线讲学,参与省林业政策、重大工程项目的制定、规划、评审和技术攻关,或者是请他们到林业管理机构担任职务,为我省林业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3.9 存在的主要问题3.9.1 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状况有待进一步改善河南是一个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省份,虽然近些年开展了林业重点工程建设,进行了大规模的生态治理。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投入不足,致使生态环境在治理的同时继续恶化,主要表现在:水土流失现象日趋严重。目前全省尚有水土流失面积34631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山丘区总面积的44.1%。近年来,全省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160平方公里。荒山面积大,风沙危害加剧。全省尚有近70多万公顷的宜林荒山尚未绿化;平原地区流动半流动沙丘上升到1.9万多公顷,治理难度越来越大。森林无证采伐、滥伐、盗伐现象屡禁不止,毁林开垦和乱占林地现象日趋严重。全省近10年来有11.76万公顷森林植被和2.24万公顷防风固沙林被毁,降低了其防风固沙、蓄水保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等生态功能。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给河南省经济和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严重影响可持续发展。一是加剧贫困程度。全省34个贫困县中,有29个县水土流失严重,恶劣的生态环境是当地群众贫困的主要根源。二是加剧耕地等资源的衰竭。据有关部门测算,豫西黄土丘陵区每年因沟蚀毁减耕地3万公顷;全省每年因水土流失造成土壤流失量达1.2亿吨,相当于流失掉2.4万公顷耕地的耕作层,流失掉的土壤中、养分含量折合成标准肥约100万吨,比全省山区每年施用的化肥总量还要多。三是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近年来一些河流发生小洪水、高水位、多险情、大损失的严重情况,就是上中游水土流失淤积河床、泄洪不畅的结果。3.9.2人们对碳汇造林的认识有限碳汇造林是件新生事物,对许多人尤其是广大林农还是较为陌生,基层技术人员对碳计量、监测等技术认识和了解也十分有限,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对项目实施的热情和支持程度。因此,在项目实施的前、中、后期都应大张旗鼓地宣传和培训,借项目开展之机让尽可能多的各层次、各部门和广大群众认识、了解和支持碳汇造林尤为必要。3.9.3 科技含量不高多年来,项目区实施了多项生态工程,成效显著,但与国外及国内林业生态建设技术先进地区相比,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整体趋于粗放型,总体科技含量不高。随着我国造林绿化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困难地造林是我国今后生态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之一,项目区十分需要引进先进技术,尤其是国际先进技术,提高生态建设科技含量。第4章 建设目标4.1 项目建设目标(1)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碳汇造林新模式,探索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2)按照国际碳汇造林方式,培育多用途人工林,加强森林经营管理,提高林分质量,有效吸收和固定二氧化碳,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3)通过项目区森林恢复活动吸收二氧化碳(CO2),并对再造林活动产生高质量的、可测定的、可监测的和可核查的温室气体减排量进行试验和示范。(4)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科技和研究水平,探索清洁发展机制造林项目相关技术和方法,开展营林活动中碳吸收量的测算和监测,检验碳吸收补偿贸易的实际操作情况,为我国发展碳汇营造林项目摸索经验,为碳交易及国际谈判积累经验。(5)通过项目建设,提高项目区森林覆盖率,增加森林面积近6万hm2,改善区域生态环境。(6)通过相关能力建设,加强宣传,对有关部门和社区人员进行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项目区人民综合素质和水平,并扩大就业,增加当地农民和社区收入。4.2 项目建设指导思想与建设原则4.2.1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提出的有关任务,以科技为先导,以增强森林固碳能力、减缓气候变化、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采取林业措施减缓和应对气候变化,适地适树、科学培育、多层次培训,充分发挥森林吸碳固碳的巨大潜力,开展营林活动中碳吸收量的测算和监测,探索碳贸易有关机制,推进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减缓与应对气候变化做出积极贡献,促进人与自然和谐,资源、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4.2.2 建设原则(1)坚持与区域生态建设、林业发展及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相衔接、相协调的原则。(2)坚持统筹安排、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原则。(3)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相协调,建设项目应符合自然客观规律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不以牺牲环境质量、社区稳定和自然生物资源为代价。(4)坚持可实施性强的原则。项目区要选择在权属清楚,有稳定水源、便于灌溉、可经济利用的地块上。(5)坚持依靠科技进步的原则。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在碳汇造林中的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促进碳汇有关技术的发展,为应对气候变化、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6)坚持按建设项目实行全面质量管理,按设计组织施工,按工程进度安排建设资金,并实行工程监理,确保工程质量、效益的原则。建立工程项目负责人制度,把好规划设计关,审计监督关,质量检查验收关。4.3 建设任务(1)营造林工程完成营造林103380hm2,其中人工造林58601hm2、低产低效林改造16700hm2、中幼林抚育21699hm2,使项目区的森林覆盖率提高1.02个百分点,并使38399hm2森林质量和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项目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2)能力建设碳汇监测:开展碳汇有关的调查、研究、监测,设置固定样地120块,配备PDA、照相机等调查、监测设备及计算机等数据分析、测算工具。示范区建设:设置38处,进行先进实用技术试验示范。宣传:设置宣传牌494块,印发宣传资料20000册,配备宣传设备40套。(3)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建设管护房340座,设置铁丝围栏44.64k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压缩资料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