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栽培技术总结

上传人:lisu****2020 文档编号:145385337 上传时间:2022-08-2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花生栽培技术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花生栽培技术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花生栽培技术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花生高产栽培技术花生是油料作物,高效经济作物, 花生属于豆科,落花生属,种子含油率高达50%左右,榨油率40%-43%。花生油由80%不饱和脂肪酸和20%饱和脂肪酸组成。花生种子中还含有23.94%-36.35%蛋白质和9.89%-23.62%的碳水化合物以及无机盐和维生素。不饱和脂肪酸中,主要是油酸和亚油酸,易被人体消化吸收。亚油酸能调节人体生理机能,降低胆固醇含量,有预防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等疾病的作用。花生油淡黄透明、油味芬芳、纯正可口,深受人民欢迎,花生根部有大量的根瘤,其根瘤菌能固定空气中的氮素,除供花生生长需要外,还有部分与花生根一起留在地下为下茬作物供肥,因此种植花生可以促进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一、 花生的生物学基础(一) 花生的分类花生在植物分类学上属豆科(Leguminosae)、蝶形花亚科(Papilionaceae)、花生属(Arachis)。目前,世界上栽培花生种质资源约1万余份,我国2000多份。我国学者孙大容根据花生荚果形状、开花型及其他形状,将我国花生分为普通型、珍珠豆型、龙生型和多粒型四大类型。(二) 花生各器官特征1、根的构造和特点花生根系是由主根、侧根和次生侧根组成的圆锥根系。四列侧根呈十字形排列,根系发达。主根由种胚中的胚根发育而来,可深达土层2m左右,一般40-50cm,但根系主要分布在土表下0-30cm范围内,一般蔓生型比直立型花生的根深一些。根上有根毛,主根和侧根均有根瘤。花生的根由于有次生生长和根颈部易发生不定根的特性,耐旱力较强。 2、 根瘤的形成花生是豆科作物,根部长有大量的根瘤,能固定空气中游离态氮,供给植株氮素营养。一般每hm2花生可固定氮素37.575kg,其中2/3左右供给花生生长需要,1/3残留土中。一般主茎出现4-5片真叶时开始形成根瘤,瘤体直径3-4mm,呈圆形单个着生,以后播及侧根。在根瘤形成初期,根瘤菌固氮能力很弱,不但不能供给花生氮素营养,还要吸收植株中氮素及碳水化合物,以维持其自身生长和繁殖。这时根瘤菌与花生是寄生关系,因此,幼苗期宜施用速效氮肥,以满足幼苗和根瘤菌的需要。随着植株的生长发育,根瘤菌固氮能力逐渐增强。到开花以后,根瘤菌除通过植株维管束继续吸收必要的营养和水分外,已能固定空气中的氮素,这时根瘤菌和花生才成为共生关系。到开花盛期,根瘤菌固氮能力最强,是供给植株氮素营养物质最多的时期。饱果期固氮能力逐渐衰退,最后停止,根瘤破裂,根瘤菌又回到土壤中去。3. 茎与分枝胚轴上的顶芽长成主茎,直立生长,幼茎为圆柱形,中间有髓;盛花期以后,主茎中上部呈棱角状而中空。茎通常有15-25个节间,基部基间较短,中部较长,上部较短。主茎高度一般为40-50cm。茎通常为绿色或紫红色,上有白色茸毛。茎由表皮、皮层、韧皮部、形成层、木质部及髓组成。茎表皮上有气孔,表皮下有皮层,皮层内为棱角状的维管柱,其内有20-40个外韧维管束,每一维管束内有韧皮部、形成层和木质部。主茎主要起输导水分、养分和支撑株体的作用。花生是多次分支作物,从主茎上长出的分枝称为第一次分枝,从第一次分枝上长出的分枝称为第二次分枝。最先长出的两个分枝是由子叶节上两个腋芽发育而来的,是对生的,称为第一对侧枝。由主茎上第一、二片真叶叶腋中的侧芽发育成为第三、第四个分枝,是互生的,似对生,习惯上称他它们为第二对侧枝。主茎与各个侧枝的生长有逐个增快趋势,即第一对侧枝达一定时期后生长快于主茎,第二对侧枝快于第一对侧枝。不论主茎和各个侧枝,各节间的伸长顺序均为自下而上,与叶片的同伸关系为n1,即顶部第一片展开叶为n叶,则其下一叶之下的节间伸长,而节间伸长的终止期为n2。花生的开花结果主要集中在第一、二对侧枝及其它们的次生分枝上,一般占单株结果数的80-90%以上,其中第一对侧枝占60%以上。4. 叶有真叶和变态叶,子叶、鳞叶和苞叶属不完全叶的变态叶。真叶一般为偶数羽状复叶,由两对小叶组成。但有时也出现三叶、五叶、六叶小叶组成的畸形变态复叶。真叶由叶片、叶柄和托叶组成。叶片是由上表皮、下表皮、栅状组织、海绵组织、叶脉维管束及大型贮水细胞组成。上下表皮都有气孔,每mm2有150-245个。主要作用是用来调温和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花生叶柄细长,一般为2-10cm。叶柄上有茸毛,且上有一条纵沟,由先端通达基部,基部膨大部分叫叶枕(或叶褥)。小叶叶柄很短,基部也有叶枕。叶枕由表皮、皮层、维管束和髓等部分组成。叶柄基部有两片托叶,它2/3长度与叶柄基部相连。托叶的形态较稳定,可作为鉴别花生品种的一个标志。花生生育期分为:种子萌发出苗期:从播种到50%的幼苗出土、第一片真叶展开为种子萌发出苗期。苗期:从出苗到50%的植株第一朵花开放为苗期。开花下针期:从始花到50%植株出现鸡头状幼果(子房膨大呈鸡头状)为开花下针期,简称花针期。结荚期:从幼果出现到50%植株出现饱果为结荚期。饱果成熟期:从50%植株出现饱果到大多数荚果饱满成熟,称饱果成熟期或简称饱果期。一、 播前准备1.土壤的选择:土壤选择 要获得优质、高产,花生适宜的土壤条件是耕作层疏松、活土层深厚、中性偏酸、排水和肥力特性良好的壤土或砂壤土。花生是地上开花、地下结果的作物。适宜花生生长发育的土壤物征有以下几点。1)土层深厚 全土层50厘米以上,耕作层30厘米左右,10厘米左右的结果层土质疏松、通透性好。(2)土壤物理性好 泥沙比例为6:4,容重1.35克/厘米³,总空隙度40%以上,毛管空隙度上层小下层大,非毛管空隙度上层大下层小。(3)土壤肥力高 耕层有机质含量10克千克以上,全氮0.5克千克以上,速效磷25毫克千克以上,速效钾30毫克千克以上。(4)土壤酸碱度性适宜 土壤PH值为67。(5)不重茬 3年以上未种过花生的不重茬地块。2.整地整地时间,春花生应在秋冬作物收获后,春雨来临之前进行;夏秋花生则应在前作收获后立即进行。整地时应深耕细耙精整,耕深一般2530cm,使土层深厚而疏松,达到平整、疏松、细碎、湿润。为了加厚耕作层、便于排灌以及提高土温和增加通风透光应实行畦作或垄作。 3. 播前种子处理(1)发芽试验。要求发芽率达95%以上。(2)晒种与剥壳。播前要带壳晒种,选晴天915时,在干燥的地方,把花生平铺在席子上,厚10cm左右,每隔12小时翻动1次,晒23天。剥壳时间以播种前1015天为好。(3)分级粒选。选种仁大而整齐、籽粒饱满、色泽好,没有机械损伤的一级、二级大粒作种,淘汰三级小粒。(4)根瘤菌拌种。种子拌花生根瘤菌粉,每667平方米用种量加根瘤菌粉25g,菌粉加清水100150ml调成菌液,均匀地拌在种子上。药剂拌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40%拌种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3%0.5%拌种可有效防止烂根死苗;用50%辛硫磷乳剂按种子量的0.2%拌种,或用50%氯丹乳剂按种子量的0.1%0.3%拌种,可防治苗期地下害虫。4.施肥花生施肥应遵循重视前茬施肥,重施有机肥和磷肥;重施基肥,有机肥、氮、磷、钾肥配合施用的原则。每生产100kg荚果,全株吸收氮平均为5.45kg,五氧化二磷1.04kg,氧化钾2.615kg。要获取667m2产荚果200300Kg的产量,要根据花生实际需求量,采取氮、钾全量施肥,磷素加倍施的比例。即N 1015 Kg,P2O5 46Kg,K2O 57.5Kg。中、高产田施肥量和比例:中、高产土壤氮水平较高,磷、钾水平相对较低,为了提高磷、氮比率和维持根瘤菌的供氮水平,应根据667m2产荚果400500 Kg花生的实际需肥量,采取氮减半,磷加倍,钾全量的比例,即施N1113.8Kg,P2O5 810Kg,K2O 1216Kg。施足基肥,占总施肥量的7090。一般以厩肥、堆肥、饼肥等有机肥为主,配合速效氮、磷、钾肥。施肥水平较高时,一般可结合冬耕或早春耕地(北方)或播种前整地(南方)每亩撒施土杂肥20003000Kg,尿素46Kg,过磷酸钙15Kg,播种时再用优质粪肥500700Kg,尿素23Kg,过磷酸钙8Kg沟施种肥。二、 花生播种1. 播种期:宜播种期应根据品种特性、栽培制度、自然条件等确定。春花生适宜播种期的主导因素是土温,珍珠粒豆型花生种子萌发的温度是12,一般只要5cm土温稳定在1415以上就可播种;在夏熟作物收获后播种的夏花生,一般在小满(5月20左右)至芒种(6月5号左右)前后,抢晴抢墒争早播。2. 播种量:一般小粒带皮的种子每亩25斤左右;大粒带皮种子每亩35斤左右。3.播种深度:覆土盖种深度一般以5cm左右为宜。土壤粘重、土墒足、繁殖良种时单粒条播等条件下宜浅,但不能浅于3cm;砂土、表层缺墒、穴播等条件下宜覆土67cm。播种后覆土高度不能低于地面,防止落种处雨后积水。可采用尖顶形的土层,并配合弥封土缝,防止出苗前曝光,并可引升子叶出土。4.播种方式:花生播种方式有穴播和单粒条播两种。种植方式有:平种、垄种、畦种、大沟麦套种、小沟麦套种,一般多为垄种或畦种。单行垄种的垄距为40-50cm,垄高10-12cm;双行垄种的垄距为90cm左右,垄高10-12cm,垄面宽50-60cm,种双行,垄上小行距35-40cm,垄间大行距50-55cm。畦种:畦宽140-150cm,沟宽40cm,畦面宽100-110cm种4行花生。三、合理密植种植密度取决于地力、品种、气候和播期等因素。北方花生区,春播密枝丛生品种适宜密度为12000株16000株/亩,蔓生品种8000株14000株/亩。疏枝丛生大花生为14000株18000株/亩,珍珠豆粒型早熟品种18000株20000株/亩。四、 花生田间管理1、垄做栽培的田间管理:查苗补苗 在花生出苗后,要及时进行查苗,缺苗严重的地方要及时补苗,使单位面积苗数达到计划要求的数量,这项工作一般在出苗后35天进行。 清棵蹲苗:苗基本出齐时进行。先拔除苗周杂草,然后把土扒开,使子叶露出地面。注意不要伤根。清棵后经半个月左右再填土埋窝。中耕除草:在苗期、团棵期、花期进行3次中耕除草(第一次在齐苗后结合清棵进行,第二次在团课时进行,最后一次在下针、封垄前不久经行)。掌握“浅、深、浅”的原则,注意防止苗期中耕雍土压苗;花期中耕防止损伤果针。培土:开花后半个月进行培土,不要过厚,以3cm为宜。3、 合理灌溉花生在足墒播种情况下,整个苗期都能维持适宜水而不必浇水。花生苗期耗水较少,抗旱性强,土壤含水量低于田间持水量的40%-50%时才需浇水。花针期至结荚期土壤含水量低于田间持水量的60%时就应及时浇水。饱果成熟期当土壤含水量低于田间持水量的50%时浇水。但此期水分过多会增加烂果和发芽。花生灌溉应避免大量漫灌,尽量保持土壤通气良好。五、 追肥根据土壤质地和营养状况、产量指标和施肥水平、肥料种类和利用率等决定。占总施肥量的1030。苗期追肥 土壤肥力低、基肥用量不足,幼苗生长不良时,应早追施苗肥、促苗早发。苗期追肥应在始花期前施用,应以氮肥为主,磷、钾肥配合。一般在主茎有34片真叶时施入,每亩可施入尿素58Kg,过磷酸钙510Kg,与圈粪250Kg混合施用。对于34叶未能及时追肥的,可在开花前67叶施入。 结荚期和饱果期进行根外追肥,用23过磷酸钙水澄清液,12尿素水溶液或0.51.0氯化钾水溶液,进行叶面喷施,每隔710天一次,连续喷23次。六、 花生病虫草害防治1.病害防治:花生病害主要有叶斑病(褐斑病、黑斑病、纹斑病)、锈病、病毒病、根腐病等。 预防措施。加强检疫,严禁从病区引种。烧毁田间病残体,深翻地,与玉米等禾谷类作物、甘薯实行34年轮作,雨后排除田间积水。 防治方法。(1)花生叶斑病:于始花前喷洒下列低毒杀菌剂,或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每亩7080克,400600倍液,或用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每亩70100克,10001500倍液,任选一种。发生严重时两种杀菌剂交替使用,施药间隔10天左右。如天气干旱,间隔期可适当延长。(2)花生锈病:发病初期,每亩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125克,兑水6075公斤喷雾。或用硫酸铜、生石灰和水比例为1:2:200的波尔多液喷雾。严重时两种杀菌剂交替使用,每隔810天喷一次。(3)花生斑驳病毒病:早期要注意防蚜,及早清除田间周围杂草,减少蚜虫传播病毒。普遍查田,发现病株,及早拔除。防治蚜虫方法见本技术10.2。(4)花生根腐病:禁用收获前受过霜冻的花生作种。正常收藏的花生种,播前经晒种后,每100公斤种子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1000克拌种。2.虫害防治:蛴螬。(1)在播种时,用50%辛硫磷乳油1公斤,拌直径2毫米左右的炉渣10公斤,做成毒砂。每亩按2公斤毒砂撒入播种沟内。(2)对秋蛴螬,在7月份花生初花期,用14%乐斯本(毒死蜱)颗粒剂每亩600700克,或用乐斯本40%乳油200毫升,均加入10公斤细沙,拌匀后顺垄基部撒施,然后浅锄地表,将药剂埋入土内,以延长药效期,对防治蛴螬危害幼嫩荚果效果显著。 花生蚜。及早清除田间周围杂草,减少蚜虫来源。蚜虫发生早期(窝子蜜期)及早发现,局部施药。在夏季发生量较多时,可用下列药剂喷雾防治:(1)0.3%苦参碱水剂,每亩用500毫升配成100倍液;(2)每亩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018克,兑水制成20002500倍液;(3)40%乐果乳油50毫升兑水60公斤,配成10001500倍液。 银蚊夜蛾、苜蓿夜蛾等食叶性害虫。78月危害叶片较重时可用:(1)每亩用2.5%敌杀死(溴氰菊酯)乳油2040毫升,兑水配成20003000倍液;(2)50%马拉硫磷乳油75100毫升,兑水配成10002000倍液;(3)80%敌百虫可溶性粉剂150克,兑水配成10001500倍液,均匀喷雾防治。 3杂草防治:露地播种田块,可于杂草3叶期每亩用10.8%的高效盖草能25-30毫升兑水40公斤喷施七、 收获、干燥与贮藏中下部叶片转黄脱落,多数荚果果壳硬化,种子颗粒饱满、光润、呈现品种特有的色泽,可开始收获。选晴天用人工或机械拔收、刨收、犁收均可,起收后就地铺晒,晒到荚果摇动有响声时,运回场院堆垛,荚果朝外,继续风干。约经30天,充分干燥后摘果,去除秕果,再充分晾晒,方可入库储藏。干燥荚果干燥 新收获的花生,成熟荚果含水量50%左右,未成熟的荚果60%左右,必须及时使之干燥。一般经过56天晒后,然后堆放34天使种子内的水分散发到果壳,在摊晒23天,待含水量降至10%以下时,即可贮藏。贮藏花生的安全贮藏与含水量,温度关系密切。荚果含水量降至10%,种子含水量降至7%才能安全贮藏。应注意贮藏期间保持通风良好,以促进种子堆内气体交换,起到降温散湿的作用。贮藏期间要及时检查,加强管理,一旦发现异常现象,要采取有效措施,妥善处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