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最后四章总结

上传人:lisu****2020 文档编号:144920391 上传时间:2022-08-2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0.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学最后四章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经济学最后四章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经济学最后四章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三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一、总需求曲线总需求曲线的推导见书上278页总需求一般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与国外的需求(出口减去进口的净出口)。如果用Y代表总需求,用C,D,I,NX分别代表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与国外需求,则Y=C+D+I+NX二、总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倾斜的直线,解释:1.总需求与财富效应:财富效应是通过物价水平变动引起实际财富的变动而影响实际消费的效应物价水平(增加)-实际财富(下降)-消费(下降)-总需求(下降)2.总需求与利率效应:实际货币量=物价水平(上升)-实际货币量()利率()投资()总需求()利率效应又称为凯恩斯效应3.总需求与税收效应:物价()名义收入()税收()可支配收入()消费投资()总需求()4.总需求与汇率效应:汇率效应是指物价水平通过对汇率的影响而影响净出口净出口受多种因素影响,最重要的是汇率。一国汇率上升,即相对于外国货币更值钱,这时,如果外国产品价格不变,用本国表示的外国产品的价格下降,从而进口增加,但外国货币表示的本国产品的价格上升,从而出口减少。在资本1自由流动的情况下,资本从低利率地区流向高利率地区。当一国利率上升时,对该国货币的需求增加,从而汇率上升。物价()利率()汇率()净出口()总需求()汇率效应又称为蒙代尔-弗莱明效应总需求中,消费是相当稳定的,净出口所占的比例很小,故总需求的增加更多是由投资引起的,在上述三个效应中,利率效应最重要三、总需求曲线的移动:物价水平对总需求的影响用一条总需求曲线来表示,当物价不变而影响总需求的其他因素变动时,总需求曲线水平移动。当物价水平之外的其他因素引起总需求增加时,曲线向右移动。其他因素引起总需求减少时,曲线向左移动。第二节 总供给曲线总供给曲线表示经济中总供给与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有长期和短期之分 一、短期总供给曲线: 总供给是一个经济中对物品与劳务的供给总量。二、短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倾斜的曲线原因:1.粘性工资理论:2.粘性价格理论:3.错觉理论三、短期总供给曲线的移动:影响因素:1、长期总供给曲线的移动引起短期总供给曲线的移动2、物价水平不变时,由于对未来的预期引起的短期总供给的移动四、长期总供给曲线: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竖直的直线,表示长期总供给与物价水平之间不存在关系移动:长期总供给会随着制度、资源、技术进步向右移动,会因战争、自然灾害向左移动第三节: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是说明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与物价水平如何决定的模型把总需求曲线与短期总供给曲线放在一个图上就得到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总需求曲线与短期总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了均衡国内生产总值和均衡的物价水平AD=f(P) (1)SAS=f(P) (2)AD=SAS (3)由3式可得出均衡物价二、均衡国内生产总值与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1、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等于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最理想的宏观经济状况2、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大于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经济过热,资源过度利用,资源短缺使资源价格上升,最终物价上升,存在通货膨胀的压力3、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小于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经济中存在失业第十四章宏观经济政策总结第一节: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一、充分就业充分就业是指一切生产要素(包含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非自愿失业是指由于工资刚性在现行市场工资下愿意工作的人的供给大于劳动需求所产生的失业自愿失业是指当工资水平下降时工人自愿退出劳动力队伍所产生的失业自然失业率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作用时,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均衡的失业率需要注意的是,充分就业并不是指百分之百的就业二、物价稳定: 物价稳定是指价格总水平的稳定,是一个宏观经济概念,由于各种商品价格变化的繁杂和统计的困难,西方学者一般用价格指数来表示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化。值得注意得到是,物价稳定也不是通货膨胀率为零,一般来说,当通货膨胀不超过3%,即温和的通货膨胀时就实现了物价稳定。三、经济适度增长一般以实际国民收入的增值率作为衡量经济增长速度的指标四、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平衡是指本国对其他国家的全部货币收入与全部货币支出保持平衡,同样,略有顺差也可以看作是实现了收支平衡。国际收支平衡有动态和静态之分静态:以年末收支总额平衡与否来判断动态: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国际收支平衡,若一个国家1年的逆差能被另一年的顺差所抵消,则也可以看作是实现了国际收支平衡上述经济政策目标是多远化的,但这些经济目标之间存在矛盾。如物价稳定和失业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之间也有矛盾,因为经济的增长总伴随着一定的物价水平的上涨;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之间也存在矛盾,例如当国内经济衰退与国际贸易逆差同时共存时就会陷入顾此失彼的状态,如提高利率,则有利于吸引外资进入,从而改善国际收支状况,但利率的提高抑制投资,对本国经济更是不利。正因为存在矛盾,政府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应统筹兼顾,力求协调与缓解这些目标间的矛盾。第二节: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指为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通过政府支出和税收来调节经济的政策。一、财政的构成:国家财政由政府收入和支出两个方面组成 政府支出分为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政府购买是指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如购买军需品,机关公用品,政府雇员报酬,公共项目支出等都属于政府购买,政府购买时一种实质性支出,有着商品和劳务的实际交易,因而直接形成社会需求和购买力,构成国民收入的一部分。政府转移支付是指政府在社会福利保险、贫困救济和补助等方面的支出,政府在支付这些货币的过程中无商品和劳务的交换发生,故不能算作国民收入的组成成分。政府支出的来源是政府收入。税收是财政收入中最主要的部分。如果税收收入不足以安排财政支出,政府只能发行政府公债。二、财政政策工具政府的财政政策工具主要是:变动政府购买支出(最常用)、改变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税收和公债三、扩张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当总需求不足,经济中存在失业,国民收入水平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时,政府应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即增加购买支出,减少税收以便刺激总需求的增加。当总需求过旺,经济中存在通货膨胀时,政府应该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即减少购买支出,增加税收以便减少总需求,抑制通货膨胀。 经济学家把上述财政政策的运用称为“逆经济风向行事”四、自动稳定器自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货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原因:1.税收的自动变化、2、政府转移支付自动变化五、政府财政政策的局限性:1、时滞:时滞是指任何一项决策从决策到对经济发生影响的时间间隔2、不确定性3、挤出效应:挤出效应是指增加财政支出后,总产出增加,从而对货币的需求量上升,在货币供给量没变的前提下,利率上升,利率上升会抑制投资和净出口,从而抵消掉一部分财政扩张的效果。LM曲线斜率不变时,IS曲线越平坦,挤出效应越大。当IS曲线斜率不变时,LM曲线越平坦,挤出效应越小第三节 货币政策一、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货币供给量和利率来影响经济的政策货币政策工具包括一般性工具、选择性工具和间接信用控制三大类一般性工具包括三种:(1)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证券市场买卖政府债券。当中央银行认为需要增加货币量时就在证券市场买进债券。中央银行为购买债券而支付的货币增加了流通中的货币的数量。反之亦可解释公开市场业务具有以下优点:1、银行可以按照任何规模买入或卖出政府债券从而比较容易控制银行体系的存款,使其符合政策要求2、中央银行可以主动、灵活、连续地进行公开市场操作,自由决定购买政府债券的数量、时间和方向,即使出现某些失误也能及时纠正。(2)法定准备金比率法定准备金比率是指中央银行规定的商业银行在吸收存款中必须作为准备金留下的比率。中央银行要求商业银行保留准备金有以下两个目的: 1、保证银行的资产流通性和现金兑付能力,以避免银行现金短缺时出现挤兑风潮以及由此引发的银行破产、 2、控制货币供给量。各国银行很少使用调整法定准备金率的政策工具:主要原因1、变动法定准备金的作用十分猛烈,微小的调整回引起货币供给的巨大波动,因此不宜作为日常的货币政策操作工具。2、频繁地改变法定准备金率会干扰银行正常的财务计划和管理,使银行无所适从。故目前法定准备金比率主要是公开市场业务的辅助手段(3)贴现率贴现率是指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发放的贷款利率贴现率增加,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贷款减少,故流通中的货币减少调整贴现率的缺点是实施起来比较被动,贴现率也不是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它属于辅助性的政策工具选择性工具包括:(1)消费信用控制:指中央银行对消费者除不动产以外的耐用品的消费融资予以控制的政策措施,其目的在于影响消费者对耐用品有支付能力的需求(2)证券市场信用控制:指中央银行对有价证券的交易中规定的保险金限额,其目的在于限制利用借款购买有价证券的比重(3)不动产信用控制:指中央银行通过规定和调整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向客户提供不动产抵押贷款的限制条件,限制不动产贷款的信用量,从而影响不动产市场的政策措施间接信用控制包括:(1)道义劝告(2)窗口指导二、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机制:(M)货币供给量(r)利率(I)投资(AD)总需求(Y)国民收入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包含两个重要过程:1、货币量影响利率2、利率影响总需求三、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当经济进入衰退时,总需求不足,失业率持续上升,为了刺激总需求,中央银行应采取扩张的货币政策。当经济繁荣时,总需求过旺,价格水平持续上涨,为了抑制总需求,中央银行应该采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四、货币政策的时滞1、决策时滞2、作用时滞货币政策之所以存在时滞问题,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央银行难以对经济做出准确的预测。如果决策者可以提前1年正确地预期到经济状况,并且及时地作出经济决策,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虽然存在时滞,但可以起到稳定经济的作用。五、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方式1、双松:在经济萧条时期,同时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经济政策,双管齐下,使经济受到的刺激更为迅猛2、双紧:在经济高涨时期,同时采用紧缩性货币和财政政策,使经济缩紧的程度更为强烈3、一松一紧、一紧一松:使一种政策的副作用被另一种性质相反的政策抵消掉第十五章通货膨胀理论第一节:通货膨胀的定义及成因一、通货膨胀的定义及衡量:通货膨胀是指一般物价水平普遍而持续的上升过程;”一般物价水平“即通货膨胀指物价总水平的普遍上升“持续的上升”:在通货膨胀过程中,个别物价虽有升降,但一般物价水平呈长期上升的趋势,因此那些季节性、暂时性、偶然性因素造成的价格上涨不是通货膨胀。对通货膨胀的衡量可通过对一般物价水平上涨幅度的衡量来确定一般物价上涨幅度的指标是各种物价指数。物价指数表明一个商品的价格在一个时期到下一个时期变动程度的指数。根据计算物价指数时包含的商品品种不同,主要有以下三种物价指数:第一:消费物价指数:衡量家庭和个人消费的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变化的指标:CPI=上式中,CPI为消费物价指数,Pit表示第i种消费品或劳务计算期的价格。Pi0表示第i种消费品或劳务基期的价格。ai表示基期用于第i种消费品或劳务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第二:批发物价指数,衡量批发时或生产阶段时的价格水平变动,其计算方法与消费物价指数相同,不过这里的价格是批发价而不是零售价第三:国民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对按固定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GNP物价水平减数= 例子:1998年某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按当年计算为15300亿元,而按1980年价格计算为13200亿元,则国民生产总值物价水平减数为(15300/13200)100=115.91,若以1980年的GNP物价指数为100即1998年和1980年相比较,物价上涨了15.91%一般说,可以用以上三种物价指数中的任何一种来衡量通货膨胀率,者三种指数都能反映出基本相同的通货膨胀变动趋势根据通货膨胀率的高低,把通货膨胀分为三类:第一、爬行的通货膨胀,又称温和的通货膨胀。其特点是通货膨胀率低且较稳定,这种通货膨胀下物价较为稳定,货币不会明显贬值,对经济不会构成明显的不利影响第二、加速的通货膨胀,又称奔腾的通货膨胀,其特点为通货膨胀率一般为两位数,甚至三位数,且还在加速,这种情况下通货膨胀对经济又不利影响,出现较为严重的经济扭曲第三:极度通货膨胀,又称恶性通货膨胀。这种情况下货币量的增长速度超过了货币的流通速度,货币购买力急剧下降,导致货币失去交易功能,金融体系崩溃,生活混乱二、通货膨胀成因理论1、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由于总需求的增长而引起的通货膨胀,称为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无论是消费、投资还是政府支出的增加,都会使总需求增加。若总需求超过充分就业时可能达到的产出水平,就会出现通货膨胀缺口。2、成本拉动的通货膨胀由成本的提高引起的通货膨胀称为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成本的增加意味着只有高于原先的价格水平,才能保持产量不变。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国民收入减少,价格水平上升。由于引起成本增加的原因不同又分为利润推动的通货膨胀和工资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前者为市场上具有垄断地位的厂商为了增加利润而提高价格引起的通货膨胀。后者是由于工资的提高,使生产成本增加,从而价格水平上升引起的通货膨胀。工人提高工资后,厂商把提高的工资加入成本,提高产品的价格,而个别部门工资增加又会导致整个社会的工资水平的上升从而引起普遍的物价上升。工资上升-物价上升-工资上升,形成工资-物价螺旋上升,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3、需求拉上与成本推动的混合通货膨胀中,价格水平上升会引起成本的上升,一方面是由于许多产品被用于生产另一些产品,这些产品价格上升引起另一些产品成本上升。另一方面,作为整个价格中一个组成部分工资也会上升,因而需求拉动上的通货膨胀会导致总供给曲线向上移动,从而使产出水平回落,价格水平进一步提高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如果没有需求的增加,通货膨胀是不会持续下去的第二节 通货膨胀的效应一、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1、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对于经济增长的观点,经济学界有三种观点:一是促进论,认为通货膨胀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二是促退论,认为通货膨胀会损害经济增长;另一是中性论,认为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没有必然的联系促进论的观点:当国家经济处于有效需求不足的时候,实施通货膨胀政策,扩大财政支出,增加货币供给量,刺激投资支出,就能有效减少总需求,实现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促推论的观点:通货膨胀会破坏正常的生产和流通秩序,增加生产性投资风险,提高生产成本从而引起资金由生产部门流向商业部门和投机。同时,货币不断贬值,存贷款等借贷活动风险增大,甚至导致正常融资活动的瘫痪中性论的观点:在长期中决定经济发展的是实际因素,如劳动、资本、自然资源等,而不是价格水平。在长期中,由于货币量变动引起的通货膨胀也不会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因此无需把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联系在一起这三种观点很难判断哪一种正确,但以当今世界经济状况看,通货膨胀弊大于利,依靠通货膨胀发展经济绝非上策2、通货膨胀与国民收入再分配通货膨胀情况下,社会成员工资收入增长不一致,因而其名义货币收入量发生变化。随着物价上升,每个社会成员承受的价格上涨损失也是不平衡的,这样,通货膨胀通过价格上涨,实际上在社会成员之间强制进行一次国民收入再分配如果货币率是固定的,或者货币工资率上涨速度慢于通货膨胀上升的速度,则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人们就会承受损失,雇主的利润会增加通货膨胀情况下,较高的名义收入使人们进入较高的课税等级,从而自动地增加了税收的份额,降低了留归私人的份额,这实际上是政府对私人的掠夺对债权债务来说,通货膨胀有利于债务人而不利于债权人二、通货膨胀与失业1、失业:有劳动能力的人找不到工作的社会现象计量失业的指标:失业人数和失业率失业率=(失业人数/劳动力总数)100%根据引起失业的原因,将失业分为三类: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摩擦性失业是经济中由于正常的劳动力流失而引起的失业;这种失业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也会存在:在一个动态的经济中,总有一部分人或自愿或被迫离开原有的地区或职业,从离开旧工作到找到新工作总有一段时间间隔,在这一时期中的人就处于失业状态结构性失业是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在职业、技能、产业、地区分布等方面不协调产生的失业周期性失业是指劳动力需求不足引起的失业又称需求不足的失业。在经济周期的衰退阶段,整个社会的总支出和产量水平下降,对劳动力的总需求减少,这时必然会产生普遍的失业2、通货膨胀与失业的交替菲利普斯曲线:一条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见书上318页)由于货币工资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正比关系,故可用通货膨胀率代替货币工资增长率。该曲线为宏观经济政策提供了依据:可以以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为代价,来降低失业率;而要降低通货膨胀率和维持物价稳定,就要以较高的失业率为代价菲利普斯曲线的移动三、通货膨胀的治理1、财政政策:增加税收、削减政府财政支出2、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给量。可通过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提高再贴现率以及在公开市场上出手有价证券等3、收入政策:政府用来限制工资水平和价格水平的一系列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