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相声流派之马派.ppt

上传人:za****8 文档编号:14485506 上传时间:2020-07-21 格式:PPT 页数:18 大小:7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统相声流派之马派.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传统相声流派之马派.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传统相声流派之马派.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统相声的流派之 马派,马派相声代表人物马三立,马三立(1914-2003),原名马桂福,回族。马三立这个名字来历。古书曰:君子有三立,即立德、立功、立言。这是马老生前告诉记者的。“三立”二字始终贯彻在马老的一生。,马三立是深受广大民众喜爱的著名表演艺术家、相声“泰斗”。2003年2月11日去世,享年八十九岁。从1929年15岁第一次登台,到2001年底告别舞台,马三立说了70多年相声。其中,前20年是“摞地”卖艺,尝尽江湖之险恶、艰辛甚至屈辱;建国后自由了10年,正当壮年时却被打成右派,自此岁月蹉跎整整20年;待到七十年代末复出时,他已经年近古稀。难怪这位晚年终得“功成名就”的老人会在回忆童年的文章中感叹:“我这一生,逆境更多于顺境。”,一、马三立的坎坷一生,马三立的家传深厚,出身于曲艺世家,祖父马诚方是著名的评书艺人,擅说水浒,名噪一时;父亲马德禄是“相声八德”之一,又是相声前辈艺人恩绪的宠徒和门婿;母亲恩萃卿曾学唱京韵大鼓;兄马桂元师承相声八德之一李德钖,以擅演“文哏”段子著称。家庭环境使他从小就耳濡目染,对相声艺术十分熟悉。 在父兄的熏陶下,打下“说”、“学”、“逗”、“唱”的深厚功底。1930年开始登台演出,学艺进步很快,视野也日渐开阔。他12岁跟父亲马德禄学艺,后拜著名相声演员,相声八德之一周德山为师。在马三立不断学习和研究下形成了他相声的独特风格。,马三立的家学与师承,马德禄为人厚道,技艺精湛,活儿磁实,妻子恩萃卿也是门中人,唱京韵大鼓,不幸的是她体弱多病,在1917年全家迁居天津后病逝。为了给妻子治病和送终,马德禄变卖了家中所有财物,带着10岁的大儿子马桂元住到相声园子的后台,把三岁半的马三立送到弟弟家寄养。 马三立在婶婶家长到六岁时,父亲又娶了丁氏,马三立也被父亲接了回来。丁氏好吃懒做,与丈夫和已经长大的马桂元之间多有矛盾。马德禄原先和“万人迷”搭档在燕乐戏院说相声,收入尚可;1929年,“万人迷”去世,马德禄只好在到老天津的“三不管”地带南市露天“摞地”,收入锐减,家中供不起马三立读书了。在同样求学不成的哥哥马桂元的说服下,马三立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天津汇文中学,拜“相声八德”之一的周德山(绰号周蛤蟆)为师。自此算是正式成为“穷作艺的”的一员,进入吃“开口饭”这一行当。 师父周德山温和敦厚,不打不骂,但是马三立真正意义上的师父不是周德山,而是父亲和哥哥,他要学的是马家的活儿。而马家的活儿从恩培和春长隆那一脉过来,以文哏见长,讲究词准、尺寸准(语气、语调、音量等处理得当)、包袱准,最为难学。偏偏哥哥马桂元又是脾气刚烈,规矩严,标准高,马三立稍有差错,非打即骂。 1933年,父亲出面借了高利贷,马三立成了家。新婚之后,家庭中的重大变故就接连发生。先是哥哥染上吸鸦片的恶习,接着哥嫂离异,父亲病故,继母丁氏离家出走。一连串的打击,二十出头的马三立难以承受,大病三个月。大哥要接济,刚会说话的侄子马敬伯(后成为著名相声演员)和刚出生的女儿要抚养,结婚时欠下的高利贷要偿还,只在天津一地说相声已经无法养家糊口,马三立只好外出流浪卖艺。大凡旧社会的艺人,四处流浪,卖艺为生,不是家常便饭也是常有的事,只是马三立这样的潦倒至极连外出也困难的艺人,委实不多见。,1940年,在说了11年的相声后,马三立在素有“相声窝子”的天津卫渐渐自成一派,崭露头角,北京、天津两地的相声园子和电台都约他前往演出。然而,就在他稍觉快意之时,厄运再次降临。当时天津卫臭名昭著的汉奸袁文会充当幕后老板,成立了兄弟剧团。为了霸占控制技艺出众的艺人,这个剧团强拉马三立入伙,马三立推拖不掉,答应临时帮忙三个月,没想到甫一进去,就落入虎口,此后的整整五年他再也无法动弹。此时正是他艺术上渐入佳境、需要更上层楼的当口,而剧团给他的安排正是不准说相声,只能排演京戏和话剧,反串其中的角色。更糟的是,剧团内帮派习气盛行,互相倾轧,马三立备受欺压,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受累受气不挣钱,家里生活困难至极。自己想离开剧团,可是又不敢”。 对于这近乎白白浪费掉的五年时间,马三立终生后悔。 1945年9月,袁文会刚刚不再掌管剧团,马三立就立即宣布“我不干了!”在闯荡江湖十六年后,他终于自由了。这之后,马三立很快声誉鹊起。 1947年,他登上了被全国的说唱艺人视为大台口的天津大观园剧场,与侯一尘搭档,大受观众追捧;翌年,他第三次来到北京,在华声电台和茶社戏园演出,以他风格独特的马家相声在曲艺迷中引起“原子弹爆炸一样”的轰动;1950年,应新声戏院之邀,马三立杀了个回马枪,重回天津卫,在同行和观众心目中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自此之后近十年间,马三立一帆风顺,心情舒畅。新国家,新社会,新制度,新生活,一切都是新的。这全新的一切给他带来了新的身份、新的地位。他已经“翻身”了,由“臭作艺的”变成一名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他参加赴朝慰问团文艺队并任副队长,他当上了市曲艺团副团长,他被定为市政协委员,他满腔热情地改编表演新相声,他要求团里的同志们热爱党热爱新中国,他说,“党和政府让我们有了单位,有了正式工作,享受干部待遇,每月都有工资领,还发给我们工作证。” 但是,1958年很快到了,反右派运动很快地开始了,马三立很快被打成了“右派”。,这个时候的马三立,四十多岁,正值盛年,按照马志明的说法,正是出活、出好活的时候。但是,从1958年秋天当上右派到1977年秋天返回市曲艺团,19年间马三立只说了3年相声,相对应的是长达11年的四次下放劳动,以及被关进“牛棚”做了5年的团煤球、打扫卫生等杂役。 1970年,响应战备疏散城市人口,马三立全家离开天津,到南郊区北闸口村落户。在那个普通的村庄里,马三立一呆就是7年,其间,他甚至还学会了一手很不错的木匠活。 1961年第一次下放结束后,马三立作为摘帽右派重新工作。上班第一天,领导对他约法三章:按勤杂工使用,每天早来晚走,来去事先报告,不许接电话,不许打电话,不许值夜班;上台不许逗哏;不许压场演大轴;不许在海报上写名字;不许和演员们交谈;工作出色不表扬,不奖励。马三立马上明白,自己虽然摘帽了,但还是右派,今非昔比了。对此,马三立平静地接受了。 平反以后,年届古稀的马三立和王凤山搭档,将西江月、文章会、开粥厂、卖挂票等众多拿手绝活再度搬上舞台。尤为难得的是,老人在无人捧哏的情况下,又积毕生之功,编创表演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单口小段:逗你玩、家传秘方、检查卫生、八十一层楼、追等等。 2000年,马三立先生被确诊为膀胱癌,他于2001年12月8日在天津举办了从艺八十周年的告别演出。马老在天津人民体育馆登台演出,向喜欢他的相声艺术观众们做从艺80周年暨告别舞台演出。,二、马三立对传统相声中人物的塑造,(一)第一人称叙述 马三立表演相声,从不一般化地在舞台上复述相声底本,也不是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去品评相声中的人物,而是采取第一人称的形式,直接靠近角色。“我”就是作品中的主人公,就是作品讽刺嘲弄的对象。通过“我”的活灵活现的表演,把批判的武器交给观众,让人们在笑声和思索中领会演员的意图,他把那些吹牛撒谎、欺骗伪善、不懂装懂的市井习气揭露的淋漓尽致。如开粥厂马大善人;卖挂票 马喜藻;黄鹤楼中的“马叫官儿” 。,(二)以小见大,马三立相声塑造的人物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大都是些生活在市井中的小人物。人物小,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可是个个鲜活,而且有着“大”的寓意。马三立从小生活在社会底层,演出在社会底层,他接触最多的人是下层群众。因而,他最熟悉他们的生活,最熟悉他们的举止言行,更了解他们的思想和观念。马三立的“小人物”能反映出一种“大精神”。这里的“大精神”是说人物所折射的精神世界的“大”,也即从小人物身上透露出封建没落文化的精神糟粕,他运用高超的艺术手段将这类人物身上的缺点即小市民的劣根性,集中起来,达到了鲁迅先生的“杂去种种,合成一个”的人物典型化的境界。,(三)画龙点睛,马三立相声经常使用画龙点睛的手法塑造人物,如开粥厂中“马善人”当听说捧哏演员没到过“顺义县”立刻说“好”,开始无所顾忌地吹嘘。它将传统相声技巧三番四抖,了无痕迹的化用到塑造人物当中,看似漫不经心,实则达到了出神入化、大巧若拙的艺术境界。卖挂票中的这个包袱: 甲:嗬!我心里这痛快!扮戏呀,窦尔墩!刚要打花脸儿啊! 乙:哎!那叫勾脸儿。 甲:我说勾脸儿怕你不懂!勾脸儿勾眼儿? 乙:勾脸儿! 这里的“勾脸儿”,是逗哏演员故意将京剧术语说错之后,来突显“马喜藻”这个人物不懂装懂的真实嘴脸。,三、马三立相声的语言艺术,(一)经典的自嘲 马三立相声的最大特点就是自嘲,其中最多的就是对自己的外貌和名字的自嘲,引发观众他的自嘲语言的特色是大幅度地运用夸张,使人感到不可信却可笑。 如在起名字的艺术中: 乙:那你这马三立怎么讲? 马:马剩下三条腿,对付着还立得住。 这充满幽默感的“包袱儿”每次抖起来都大响,引得观众哄堂大笑、掌声雷动。 再如他与王凤山合作的对口相声对对子,又拿自己的姓名抓哏了: 王:你给你自己写副对子怎么样? 马:我这上联是:弟兄十二我行七。 王:下联? 马:推倒四六二十一。 王:这都什么乱七八糟的? 马:弟兄十二我行七:十二生肖,我是马,我排第七个。 王:那什么叫“推倒四六二十一”呢? 马:四六不是二十四么?推倒二十一个,还剩仨立着“三立”。 王:嘿!,马氏最经典的自嘲的作用是:首先,让观众觉得表演者谦虚可亲,而且嘲讽的不是我,安心地听其言语。而后,转念一想,这些被嘲讽的缺点自己身上也有,自己与演员都是有这样那样小缺点的平凡人,然后,会心一笑,又发人深思。,(二)长段垫话,马三立在舞台风度上追求朴实、自然、本色。他没有舞台腔,也从不怪声怪气,而是从生活中马三立本人的性格出发,在聊天式的、耳语般的亲切谈心之中,逐渐地、不露痕迹地进入所讽刺的人物角色,因此,他喜欢把“垫话”搞得非常充分、细致,所以他的“垫话”的特点就是长,而且占据很大比重。 马三立在讲述“垫话”时语气看似漫不经心,却在不知不觉中步入主题,出其不意地抖落包袱儿。如他的单口相声摇煤球中的“垫话”: “好,您提这意见对,当时,现在说啊,确实是不恰当。实际上过去有卖黄土的,不是没有。我说因为你年轻,你岁数儿小你没赶上,啊,你不知道。这些年啊没有卖黄土的了。从前咱们北京啊,有卖黄土的。冬天烧煤啊,团煤球儿,摇煤球儿用,啊。咱们北京烧煤跟天津不一样,啊。咱北京的,那时候,要买煤,他是连末儿,带块儿,一块儿。你买,买二十斤煤,买三十斤煤,又是煤末子又是块儿,反正给你送来了。人有一车,往你院来了,往里一辙,那时候也没有几层楼啊,都是小院儿,有大院子,有小院子,有小竹院子,三两间的,四五间的,大杂院儿的,这都很多。就给你往那儿一辙。这煤里头呢,也有块儿,也有末儿。那块儿呢,当然挑出来,这末儿呢,怎么烧呢,” 整段相声耗时l0分30秒,这段“垫话”就占了4分钟,可见其分量之重、作用之大。使观众对这摇煤球留下深刻印象。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对相声正文作了铺垫。,(三)反复叙述,讲故事本该语言流畅、清晰简洁,不能拖泥带水、啰里啰嗦,但马三立在表演相声时却总是慢慢悠悠、不慌不忙,在台上表演就像聊家常,甚至让观众感到着急。而实际上这正是马三立在相声技巧“三番四抖”的基础上精心塑造的风格,其中每一句台词都不是废话,每一个停顿,每一个气口都有讲究,那里面都隐藏着令人回味的笑料。这正是因为马三立独到地掌握了能使人期待的叙述节奏。比如说那祖传秘方中“挠挠”的小段,马三立先讲他表弟喜欢洗澡,再讲有个怎样的人来卖偏方,又讲偏方如何得到了使用的机会,再慢悠悠描述那个小纸包:最外面一层是什么纸,里面第二层是什么纸,在往里的第三、第四层又分别是什么纸。看似有点絮絮叨叨,就在众人寻思时,马三立说道:“打开最后一个纸包,他翻开一看:上边俩字 挠挠!”,四、马派相声的发展传承,马三立,虽然门下弟子众多,但无人能继承马派艺术的衣钵,像阎笑儒、张笑勤、金笑天、张笑非、班德贵、高笑林、于宝林、常宝华、常宝丰等,亦可能大多是拜门儿的徒弟的缘故吧。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马三立是个性格演员。其特点外人不易模仿和掌握。所以马派艺术的继承人是马三立的长子马志明。马志明在相声门儿里拜的是朱阔泉(侯宝林的师父)。但他主要还是跟他的父亲马三立学艺。近些年他和黄族民上演了一批马派艺术的代表作,象开粥厂、白事会、卖挂票等,将马派艺术的风格、特点、艺术精髓体现得淋漓尽致。内行评价他是有继承又有发展。,马志明先生家学渊博,且深得乃父精髓,加上他天资聪颖,敏而好学,在继承传统相声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与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艺术造诣全面,说、学、逗、唱俱佳。尤其是在学唱方面,京剧、京韵大鼓、单弦、快板书等都有很高的造诣,足可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听者无不称赞。马志明先生被同行和相声爱好者尊称为“少马爷”,这不仅因为他是相声泰斗马三立先生的公子,更是人们对他本人艺术成就的一种肯定和推崇,他举手投足间带有大师的风范,但他自己却一直谦称自己为笑匠,,马三立孙子马六甲,马三立侄子马敬伯,作为马三立的侄子、马派的第六代传人,马敬伯是吉林省相声界的领军人物。 1956年,吉林省的相声艺术处于空白状态,在马三立的推荐下,马敬伯带着由十几人组成的相声团队来到长春,从此吉林省的相声艺术开始了从无到有,从平淡到辉煌的阶段,而这份事业一干就是几十年。其间,他既继承了马派相声艺术的优秀风格,也发展了自己的特色,与著名相声演员王宝童搭档,成为响誉东北三省的黄金组合,所到之处场场爆满,备受观众欢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