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科普类课文教学例谈

上传人:jun****875 文档编号:14336796 上传时间:2020-07-1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科普类课文教学例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小学语文科普类课文教学例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小学语文科普类课文教学例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科普类课文教学例谈 摘要在小学语文课文中,科普类课文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些课文内容丰富,从植物到动物,从天文到地理,再到现代科技,几乎无所不有;文体类型丰富,有儿歌、童话、科普小品及比较典型的说明文,适合不同年龄阶层的学生学习。教学这类文章时要让学生读懂知识,读出情味,品析语言,悟出方法,学会表达;通过课文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学习作者介绍这些知识所运用的方法,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实现语言、知识和精神的有机统一。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进行形式的变换,让学生把知识,语言及表达方法进行重新组合、加工,转化为新的语言,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关键词科普 品读 训练科普类课文是指以介绍自然、地理、历史、卫生、科技等知识为内容的文章。在小学语文课文中,科普类课文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但此类课文的教学中存在着两大弊端:一是教师教学理念没有跟上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起到绝对主体作用,一节课都是老师在讲,学生学得枯燥无味;二是把语文课上成单纯的科普课,忽略了语文基本功训练。如何搞好科普类课文的教学呢?笔者认为教学这类文章时不仅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还要让学生学习作者介绍这些知识所运用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索世界、探索自然的兴趣。下面就此类课文的教学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一、读读懂知识,读出情味小学语文中的科普类课文目的在于让教师以科普知识的传授为平台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以培养学生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并让学生了解简单的科学知识,以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但许多老师在教学科普类课文时,讲解分析过多,知识拓展过滥,把语文课当成了科学课,当成了说明方法的专题讲座,学生被动地成为知识“容器”,无限制地接收科普知识,甚至老师为了讲明一个问题,引用更多的科普知识加以说明,使得语文变成了一节科学课。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当然科普类课文也不例外,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的科普类课文一般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对于小学生来说,抽象思维能力不够,他们更多地是对感性的知识比较容易理解,对于有认知难度的科普知识的理解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如果教师此时一味的灌输,只能把学生搞的稀里糊涂。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充分阅读才能让学生真正地感知内容,获得知识,习得方法,拓展思维。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理解比盲目灌输的效果要来的明显。通常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解决上述问题。、任务驱动任何知识都要通过学生的大脑加工整理才能消化、吸收。课堂上,教师要明确教学任务与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没有目标的教学是盲目的、随意的。语文科普类课文的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了解科学知识,而且要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要从传授科学知识和学习表达两个方面入手,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学情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调动学生积极性,强化内驱力。比如,教学大熊猫的故乡时,我要求学生对大熊猫作一个“假想的科学考察”,考察项目有环境、生活条件、生活习性等方面,以此激励学生用心读书,用心发现。因为有了这项特殊的任务,学生的读书热情超乎寻常。如果教师能根据此类课文特点将读书任务以另一种方式落实,诸如给动植物制作一个身份证、为产品做一个广告、为资料片配音介绍,一定会大大激发学生主动阅读、主动求知的欲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触发情感科普类课文基本上都没有情节,且语言简练,相对比较枯燥。语文老师当着力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带领学生与文本对话。一位老师教学我是什么时,为让学生感受雨点、雹子、雪花的不同情态,作了如下引导:“孩子们,如果你变成了雨点儿,你想落到哪里去呀?”孩子们畅所欲言后,老师又说:“雨点儿们,想去的地方不同,心情肯定也不同,那就怀着自己那种独特的心情读一读。”接着,老师播放录像,让孩子感受雹子的破坏力,还让学生演示雹子“打”的动作,然后读课文。最后,在美妙的音乐中让孩子们想象变成小雪花,读出飘飘悠悠的感觉。二、品品析语言,悟出方法阅读说明性文章,须抓住要点,且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因此,在说明文教学中,渗透一些说明方法是完全必要的。教说明文的最高境界是“老师不刻意讲说明方法”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悟得、习得说明方法” ,教学科普类课文切勿上成科学课,要上成语文课,即通过对语言文字进行详细的分析,帮助学生领悟其中内容,并形成听说读写能力。当然也要突出科普类课文的特点,不同的文体可设计相应的教法,特别是其中说明文一类要重点探究。、品析词语,加强语言生动性的训练小学阶段的科普类课文,大多利用客观事物的介绍来向学生渗透科学知识,这类课文在语言方面的最大特点是选词考究,表义准确。教学中,抓住重点词语,引导学生阅读、品析,感悟讲述的客观性,领悟文章用词的精妙。如太阳一课中“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走二十几年。”为了学生能体会叙述的客观和用词的准确,可这样引导:这段话要告诉我们什么?理解内容,掌握重点词语;这段话中三个数量的词语都是精确数吗?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描述?品析词语,理解用词精准。通过引导分析,就能使学生明白:“一亿五千万公里”是精确数,它是以具体的数字告诉我们太阳离我们的距离。作者这样叙述,真实可信,能使人们对“一亿五千万公里”有具体的感受,以真正明白太阳距离地球到底怎样远。通过上述引导,不但学生理解科学知识,而且还深切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还有第自然段写太阳离地球远,教学时可去掉传说与原文比一比,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引用传说可以使文章引人入胜。、明确关系,加强语言逻辑性的训练科普类课文有很多是借助事物间的联系来渗透科学知识的。教学中可抓住相关的内容,引导学生懂得事物间的联系,把思维的逻辑性训练与语言的逻辑性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大自然的启示中“打扫”森林一篇,就可以让学生试着画画生物链来阐述不同生物在生物界中密不可分的关系:枯枝增强土壤增多森林、灌增多 昆虫兽类败叶 肥力 木、野草 鸟类吃害虫灌木砍了野草锄了鸟儿飞了害虫逞凶吃、咬、钻 树林毁灭再如:蝙蝠和雷达在介绍蝙蝠的特点时,叙述了科学家的三次实验,其实验方法、实验现象、实验结果联系紧密,教学中,可借助表格,帮助学生理解实验方法步骤,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之间的因果联系,对学生进行思维方式的训练和语言的训练: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读后参考课文填写表格,进而要他们用自己的话说出实验经过和实验结果:第一次把蝙蝠的眼睛蒙上,铃铛一个也没有响,这证明蝙蝠晚上探路靠的不是眼睛;第二次把蝙蝠的耳朵塞上,铃铛响个不停,这证明蝙蝠晚上探路与耳朵有关;第三次把蝙蝠的嘴蒙住,铃铛响个不停,这证明蝙蝠晚上探路与嘴有关。上述实验可以证明:蝙蝠夜里之所以能飞行而不碰到障碍物,靠的是耳朵和嘴的配合,而不是眼睛。通过上述引导,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科普知识,更能通过由现象到本质的分析,训练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理清关系,加强语言条理性的训练条理清晰也是科普类课文的重要特点。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把握整体,理清顺序,从而进行语言条理性训练。如:阅读黄河象,在学生自读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清文章顺序,弄清楚大象是怎样一步步地变成化石的,然后让学生用“首先写了接着写了再接着写了然后写了最后写了”说说大象的变化顺序。第三步:说出联系。要学生用“因为所以”造句以表明各部分之间的因果联系:因为天气炎热,所以大象干渴;因为大象干渴,所以进河喝水;因为大象进河喝水,所以陷入了淤泥;因为大象陷入淤泥,终成化石。第四步:要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说说推理过程:沙土里的黄河象的化石,推理出这里以前是河流,黄河象陷入了淤泥里,推理出黄河象口渴了到河里来喝水并陷入了淤泥里;黄河象喝水推理它可能是口渴了,口渴了推理天气可能很热这样,就能有效地训练学生思维和语言的条理性。4、探究写法,加强语言具体性的训练教材中的科普类课文,都是根据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通过细致的叙述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常识形象化。如课文太阳中为说明太阳温度的高,教师可引导学生比较理解: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六千度,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汽;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三千倍。通过对这两个句子的理解,学生明白:“六千度”用数字具体写出了表面温度的高,用“三千倍”突出了中心温度的更高。另外,“六千度”到底怎样高,课文又以“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汽”来形象地说明,这就给了学生具体真切的感受。三、拓有效拓展,学会表达科普类课文的教学为何不姓“科”?基本途径是内化与外化相结合:将书本知识和拓展的课外内容进行内化(如阅读、背诵、转化、包装等),而后将内化的知识、方法进行外化(口头和书面的表达、演示等)。教师要根据文本特点,适度拓展,创造性地设计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活用说明方法,内化语言。、拓之有度一篇课文所涉及的知识都是有限的,为加深对该事物的了解,适度的拓展是必要的,教师在上课前,要对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适当地去搜索相关资料,要求这些资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通过对课文的适当拓展,丰富了课文内容,让课堂更多深度。在拓展的过程中,往往我们搜索的资料过多,一节课的大部分的时间用在拓展的资料上,把语文课变成了科学课,所以要谨记不要将语文课上成科学课。课堂上课外知识的拓展主要是为了:(1)激发兴趣比如教学恐龙的灭绝,恐龙是离我们现实比较远的动物,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谁也没见过,不知道长什么样,如果一味地按书本讲解,学生一定会云里雾里。所以我在课前先搜索了一段恐龙的录像,上课时播放这段恐龙的录像,学生一下明白了恐龙是原来是这样的,在学生看得投入时戛然而止,引发很多问题,如:恐龙太大了,他们一天要吃多少东西;恐龙是怎样哺育下一代的等等。通过录像引发学生阅读期待,这样比老师一味的讲解效果要好的多。(2)触发情感比如只有一个地球做结课前补充每天,我们的地球有亿人呼吸受污染的空气,至少有人因此死亡。每天,我们的地球有吨氟利昂排入大气层,严重破坏着保护地球的外衣。每天,我们的地球至少有人死于饮用不洁水造成的疾病。每天,我们的地球有桶石油泄漏到海洋里。每天,我们的地球有公顷的土地变成不毛之地。每天,我们的地球有公顷的森林被大火毁灭、人类砍伐。每天,我们的地球有亿吨水在悄然流失。触目惊心的数据跃入学生的眼帘,印入学生的心扉,此时抒写珍爱地球的感受可谓情动而辞发。(3)以读促写语文课堂上的知识拓展,终极目标是为学习语言服务。比如学习花钟,课外要推荐关于花的资料,教一篇带几篇,主要目的是为仿写提供素材。、拓之有法(1)写作型拓展仿写:就是模仿某一典型段落或句子,运用一种或几种说明方法写一写。如鲸的第自然段用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的方法介绍了鲸的重、长、大三个形体特点,课后可以让学生进行仿写,介绍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的形体特征。如学习珊瑚一文,可让学生观察珊瑚片,了解其形状和颜色的特点,再读“有的有的还有的”一句,要求用这种句式写出一种动物或植物的形状和颜色。综述:就是让学生将课文知识与课外搜集到的相关知识有机结合起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作一个较完整的介绍。还是以鲸为例,学完课文,老师告诉学生这篇课文是很多年前写的,关于鲸的知识远不止这些。接着为学生播放关于鲸的专题片,让学生交流自己搜集到的信息,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以自己的视角写一篇介绍鲸的文章。(2)活动型拓展科普类课文的教学要引导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感受乐趣,“在揣摩课文知识理趣的同时提高阅读课文的兴趣,实现课内外沟通,落实大语文教学观” 。如教学课文太阳可带学生参观银河系模型,给他们讲讲天文知识,推荐课外阅读书目,召开“我们爱科学”主题班会。又如推荐学生阅读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个瞬间、海洋世界等书籍,举办“珍爱地球,保护家园”演讲会,办恐龙图片展等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 总之,科普类课文的教学应重视语言形式,切实进行语言训练,充分体现出科普类课文姓“语”而不姓“科”。参考文献1李争平、丁志鹏.小学新课标资源库.语文卷.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2余文森、郑金洲.新课程语文教与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3韦志成、韦敏著.语文教育心理学.广西教育出版设.2004年1月 注释葛平霞.品读感悟 深化情感,小学语文教学.303期第42页罗雪珍.让学生在愉悦中感悟体验,小学语文教学.299.300期第80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