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变质岩区地质调查

上传人:Sc****h 文档编号:143251481 上传时间:2022-08-2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版)变质岩区地质调查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完整版)变质岩区地质调查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完整版)变质岩区地质调查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变质岩区地质调查变质岩 , 地质调查【变质岩区填图方法体系】以构造变形、变质作用理论为指导,以同一成因类型原岩建造的变质岩石或变质岩石组合为填图单位,以构造分析方法为手段,以地质事件为主线的填图方法体系。根据原岩建造的性质和改造作用的程度,可分为:1构造 -地层 -事件法; 2构造 -岩层 -事件法; 3构造 -岩石 -事件法。【区域变质岩分类】区域变质岩包括范围较广,生成条件比较复杂,分类及命名方案很多。程裕淇等( 1963)以变质原岩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与变质后的矿物组成、结构构造等为依据,并参加格鲁宾曼的化学矿物分类法、尼格里的化学分类法,以及哈格尔、埃斯科拉、巴特尔等人的分类法,将区域变质岩石分为九个常见类型和五个不常见类型。其中常见的有九类:碱长片麻岩类、云母片岩及云母片麻岩类、斜长片麻岩类、含云母变粒岩及云英片岩类、斜长角闪岩及角闪片岩类、钙硅酸盐岩类、大理岩及白云石大理岩类、石英岩类、滑石片岩及蛇纹片岩类。不常见的有五类:钠闪石岩及硬玉岩类、磁铁岩类、刚玉岩类、变质磷块岩类、变质砾状碎屑岩类。【变质侵入体类型】经变形变质改造后的侵入岩。按其原岩类型分为:变超镁铁质岩、变镁铁质岩、变中性岩及变花岗岩石等;按变质程度分为:高级变质侵入岩,中低级变质侵入岩。高级变质侵入岩主要分布在太古宙花岗岩-绿岩区、麻粒岩 -片麻粒岩区等,一般以长英质片麻岩为主体,与层状橄榄岩、辉长岩、斜长岩及不同性质的表壳岩等组成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 -花岗闪长岩岩系或正常的钙碱系列岩系。中低级变质侵入岩主演是花岗质类岩石,常具多期侵位特征,除分布在太古宙麻粒岩-片麻岩区外,常见于一些年轻造山带核部。【变质深成侵入体】形成于地壳深处(2-3 千米),由岩浆缓慢冷却凝固生成的全晶质粒状岩石(花岗岩、闪长岩、辉长岩等),再经变形变质改造而成的侵入岩体。深成侵入体的产状主要有: 1简单深成岩体; 2复杂深成侵入体; 3复式深成侵入体;4叠加复式深成侵入体;5环状花岗岩类杂岩体。变质深成侵入体,主要指分布在太古宙花岗岩-绿岩区,麻粒岩 -片麻岩区内的英云闪长质 -奥长花岗质 -花岗闪长质片麻岩,花岗质-闪长质片麻岩。其次为造山带核部变形变质花岗岩中具深成侵入体产状特征的岩类。【变质表壳岩系】经变形变质改造,原岩为沉积岩、火山岩、火山碎屑岩组成的变质岩层。其中时代较老(一般为前寒武纪),分布在麻粒岩 -片麻岩区及造山带核部的深成侵入体内,呈大小不等、形态各异、难以建立层序的变质岩层的包体与捕虏体等,称表壳系。表壳岩系主要岩石类型为:富硅铝的变粒岩、浅粒岩、石英岩及部分钙质岩石、斜长角闪岩、超镁铁质岩等。时代较新,成片、成带分布,可以建立层序的常称变质岩系。【动力变质岩分类】指发生在强烈地壳错动带内,由机械作用占主导地位形成的变质岩分类。按其变形特征与形成机制分为由脆性破碎形成的碎裂岩和由塑性变形形成的糜棱岩,还可进一步按其结构构造、基质性质和重结晶变质在详细划分。变质岩区1: 5万区域地质填图方法指南作如下具体划分(见表)【动力变质岩野外分类命名】对动力变质岩野外宏观特征、结构、构造关系进行的分类。如在山西省五台山1:5万试点图幅变质岩区,依据五台山岩群中动力变质岩的野外宏观特征,以片状、柱状、线状及瘤疖状(或斑块状)四种结构的配比关系,以及原岩类型与结构构造特征,将其划分为:瘤疖岩类、特殊构造片岩类(麻片岩、英片岩、粒片岩、纹片岩)、线片岩类(线麻岩、线片岩、线柱岩)、构造片岩类。【灰色片麻岩】又称长英质片麻岩。主要由长石和石英组成的片麻状岩石。它们呈大面积出现在太古宙的高级变质区,其中常有大小不等的各种变质岩的夹层或包体。岩石外表为灰白色,矿物成分主要为中酸性斜长石和石英,不含或含很少量钾长石,常含有少量黑云母和角闪石,有时含少量辉石和石榴子石。一般为中粗粒变晶结构,片麻状或条带状构造。变质作用为角闪岩相至麻粒岩相,构造变形作用十分强烈。目前对灰色片麻岩的成因尚存在不同的认识,一般认为主要是由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等中酸性侵入岩经变质和变形作用所形成,也有些是由中酸性火山岩或沉积岩经变质和变形作用所形成,还有些是由区域变质岩经混合岩化作用所形成。【基性岩墙群】前寒武纪变质岩区出露的基性岩墙。其特征是产状陡立、边界清楚,常具冷凝边,延伸稳定,一般成组、成群出现。主要岩石类型有粗玄武岩、辉绿岩、辉长岩以及苏长岩、苦橄榄岩等。其化学成分相当于拉斑玄武岩、橄榄拉斑玄武岩或更基性岩石。经角闪岩相变质后为斜长角闪岩、石榴斜长角闪岩;在片麻岩相条件下,含紫苏辉石变成基性麻粒岩。详细研究基性岩墙的矿物组成、分布规模、产状形态、围岩关系、构造变形、地球化学特征等,对确定区内填图单位划分、地质时将序列、构造环境分析及地质找矿均有重要意义。【变质原岩恢复】变质岩的原岩成因类型有岩浆凝结的(包括侵入岩和熔岩) 、火山碎屑的(有火山作用堆积的火山碎屑岩) 、过渡型的(沉积火山碎屑岩、火山碎屑沉积岩) 、正常沉积的四类。上述岩层在经受多期变形变质改造后,其原岩面貌遭受不同程度的改造。特别是在变形、变质较强的地区,反映原岩成因的特征可逐步消失,并形成一些与原生结构、构造相混淆的构造,给变质原岩恢复带来了困难,但可通过对变质岩的地层产状、岩石共生组合、原生残余机构、构造、岩石化学及地球化学特征、副矿物组合与标型特征等的详细研究,恢复变质岩类型,并对原岩共生组合与建造类型进行分析。这个研究过程称变质原岩恢复。【变质相带】 不同变质相或同一变质相中有关岩石, 在空间上呈有规律的带状分布现象。变质作用过程中,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范围内,不同原岩可同时形成各种矿物共生组合,组成一个变质相。各个矿物组合与各自原岩的总化学成分有一定的对应关系。随着温压条件及原岩成分的变化,可形成不同的矿物组合和结构、构造特征,既不同的变质相。在某些区域变质岩石和接触变质岩石分布地区,可划分出由不同变质相组成的几个变质程度不同的带,并依据初次出现的标志矿物或矿物组合命名名为绿泥石带、黑云母带、铁铝榴石带、十字石 - 蓝晶石带、矽线石带等。几个不同的变质带在空间上构成由低级、中级到高级的顺序排列,则称为“递增变质带”或“渐进变质带”。【变质岩“物态”】指由变质岩层中的矿物组合、结构构造、化学成分等的差异反映出来的变质岩层物质属性特征。因经受多期变形变质作用的改造,变质岩区不同成分的原岩,可变成“物态”相似的变质岩;或相似成分的原岩,可变成“物态”不一致的变质岩。不同“物态”特征的变质岩,在变形变质过程中,对其变形构造样式、变质矿物组成,均有重要影响。【变质岩“位态”】指由变质岩层相互间的空间叠置状态反映出的变质岩层的有序性特征。正常的沉积、火山沉积岩系,因受叠覆沉积原理的控制,通常保持下老上新的地层序列关系。在变质岩区,特别是在造山带内,残存的变质岩层之间的空间叠覆关系,由于构造作用可出现上老、下新,中间老、上下皆新,以及新、老相互叠置,形成总体有序、局部无序或局部有序、总体无序以及总体无序等复杂情况。【变质岩“形态”】是由变质岩层在三度空间内的延伸状态反映出的变质岩层变形改造的程度。正常的沉积、火山沉积岩系,一般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延伸,保存很好的层理及原生沉积构造。在经受多期变形变质作用改造的变质岩层中,由于受多期叠加褶皱和顺层韧性剪切影响,常形成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布丁”、“透镜状”、“蛇曲状”、“红绸舞状”等复杂形态。原生层理及沉积构造被置换,改造成置换条带、假交错层理、假透镜体等。通过对变质岩“形态”的研究,可以为重建地层序列,查明构造变形特征等提供依据。【动态重结晶作用】 在变形变质过程中, 由于原岩中化学成分的重新组合而形成新矿物,或原有矿物晶体重新生长而粒度变粗,称重结晶作用。据结晶过程的习性差异,可分动态重结晶、静态重结晶等。在动态重结晶过程中,因消除了应变晶粒的内应力,使变晶的大小和形状,产生优选方位。静态重结晶矿物颗粒通常具压扁或拉长形态,边界不规则,有多边形结构,多呈平行排列。【矿物稳定结构】在变质岩形成过程中,由于时间和热能的供应,使结晶颗粒在固体状态下可以调整到稳定颗粒形态。在区域变质岩中,经静态重结晶之后的动力变质岩中,结晶颗粒具有趋向于自身自由能最小状态的结晶特征。在无定向性矿物中,同种矿物集合体的三个颗粒相交于一点,形成面间角近于 120度的三结点式界面; 在强定向性矿物集合体中,形成许多碰接型界面;在中等有向性矿物集合体中,其结晶习性介于两者之间。强有向性矿物将限定无定向性矿物的颗粒生长,并制约无定向性矿物的延长形态,最终形成矿物稳定结构。【成层有序变质岩系】 :变质原岩为层状的沉积、火山 -沉积岩系,在经受多期变形变质作用改造后,变质原岩不论在“物态”,还是在“形态”、“位态”方面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沉积层理及原生沉积构造遭受置换,岩层产状形态发生变形,空间叠置状态产生变为。但通过对残存的原始层理与沉积构造观察、标志层组合的追索、关键地区的构造解剖,运用构造地层事件填图方法,可划分出岩石地层单位或构造地层单位,重建其总体有序的地层序列。这种重建层序的变质岩系,称成层有序变质岩系。【块状无序变质岩区】 :由不同时代的深成侵入体及其中大小不等。 形态各异的表壳岩系组成的变质岩区。经受强韧变形改造,上述岩石被强烈平行化,形成以条带状、片麻状为主的岩石类型。其原来的侵入接触关系、沉积序列关系均为构造平行化关系所取代。在上述地区,应用构造岩石时间填图方法,仍可划分出构造岩石单位,并阐明其构造演化特征。【层状无序变质岩带】 :由混杂堆积和强烈构造变形,把不同时代、不同层序、不同特征的岩层混杂在一起,形成宽窄不一、规模不等、特征各异的构造堆积体,无法通过构造地层法来重建其层序,只能通过构造岩层法来研究其空间展布、组成特征与形成机制,以确定其构造意义的变质岩带。【区域性地质事件序列柱】 :通过填图工作,从构造分析入手,建立以填图单位为基础,以构造事件序列为骨架的,包括原岩建造事件、变质作用事件及岩浆侵位事件在内的,表示区域地质事件演化的序列柱。在建立区域地质事件柱中,构造事件序列柱、变质作用序列柱及岩浆侵位事件柱的对比问题是重要的环节。主要工作是确定可靠的宏观与微观地质对比标志,辅以适当的同位素年龄测定。区域性地质事件柱建立,是由局部到全局,由单一到综合的过程,不是一次就可完成的,它随着工作的深入、资料不断丰富、知识不断提高而逐步完善。【构造地层剖面】 :以一定比例尺和精度要求,通过野外实际观察,确切表明变质岩层一系列特征的地质剖面。其内容包括变质岩呈的分布产状、岩石组成、原生构造、层理类型,并通过对经受多期变形改造后的形变特征、构造要素 (面理、 线理、 褶皱枢纽、 构造面向等)、韧性断层等分析,正确表明变质岩层的正、倒层序及构造叠置状态。构造地层剖面是重建变质岩层地层序列,划分地层单位或构造地层单位的主要依据。如通过对武功山及其它变质岩区的研究,以构造地层剖面中所反映的构造面向为基础,建立了成层有序变质岩系中有关构造地层剖面模式。【构造地层单位】区域性韧性 (或韧脆性 ) 构造界面为顶底边界所围限,由不同变形样式、不等变质级别、不同岩性特征的岩层组合所构成,并在三度空间范围内具一定延伸规模,可以进行填图的“岩石体”。它与岩石地层单位相似之处是,两者都是具有明显岩性特征的岩层组合。其本质区别,一是两者划分界面性质不同,前者是构造界面,常无顶无底;后者是沉积地层界面,有顶有底。二是构造地层单位内的岩层,因经受强烈变形改造,其原生构造、原始厚度、岩相标志、基本层序等,都难以确切查明。【构造岩石单位】指构造变形复杂、变质程度较高(一般为角闪岩相-麻粒岩相)的侵入体。它们的原生结构构造已基本消失,以致无法进行岩石谱系单位划分或归并,只能按照变质岩石类型进行等级划分,如分为片麻岩体、片麻杂岩、片麻岩套等,进行填图。【构造地层事件填图方法】在成层有序变质岩系分布地区,以现代地层学和近代构造学为理论基础的地质填图方法。它以研究构造变形(结合变质作用)与地质事件为主线,采用由构造到地层的工作程序和构造与地层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对经受多期变形变质作用改造的变质地层进行详细研究,并通过构造地层剖面测制和追索填图,划分出不同等级的构造地层单位(或部分岩石地层单位) ,查明其空间分布和接触关系,确定变质构造型式,重建构造地层序列,并阐明地质事件演化。【构造岩层事件填图方法】在片状无序变质带分布地区的地质填图方法。由于变质岩层经受强烈多期变质作用改造,发育大量以糜棱岩、构造片岩为标志的韧性剪切带,几乎不保存原生层理及有关的沉积构造,可看成是由构造作用(以韧性断层为主)叠置形成的构造堆积体。由于对其不能重建变质地层序列和划分构造地层单位,但可通过对构造界面的变形特征,及其所围限的变质岩层的分布产状、组成变化、岩石类型、变形规律等的研究,划分出不同等级的构造岩层填图单位,并通过追索填图,查明其时空分布与地质事件演化。【构造岩石事件填图方法】在块状无序变质岩区的地质填图方法。在这里,组成的主要岩石单元是变质深成侵入体及表壳岩系,在经受强韧性变形改造后,形成以条带状、 片麻状、片状为主的岩石,并形成构造平行化接触关系。通过对各类变质深成侵入体的鉴别和对变基性岩墙群、包体、表壳岩的性质、变形特征、接触关系等研究,仍可划分出不同等级的构造岩石单位。通过对其追索填图,查明区内构造类型,并阐明地质事件演化。【构造岩石地层单位系列】岩石地层经强烈的构造改变,使原来沉积叠置关系遭受破坏而形成的一套岩层序列。由于是构造作用对岩石地层进行了即符合构造运动规律又受岩石强干性制约的分割,从而形成构造岩石地层单位。每一构造岩石地层单位的界面为构造界面,可分为不同空间、不同时代的岩石地层并贴和就地改造作用的岩石地层两种,还可以划分为岩组、岩段、岩群等。【岩组】变质岩群中根据岩石特征,进一步再分的相当于正常岩石地层单位组一级的正式岩石地层单位。其岩层具强弱不等的变质程度,有时呈现中等至强烈糜棱岩化、片理化、布丁化,或呈现为复杂的褶皱叠加和各种塑性变形特征;其原生面理往往部分或全部为后生面理所置换;其顶、底界常被次生构造面(如区域性质断层、韧性剪切带或强变形带)所限;岩组与岩组之间的接触关系,一般不符合原始正常岩石地层的叠覆原理,而是构造叠覆关系。岩组可有一定区域延伸,在一定范围内可进行对比。【岩段】在岩组内由构造界面所围限在一的岩性层构成的正式单位。它本身可以具有原生底顶标志,改造剧烈时也可完全消失。相当于岩石地层单位的“段”【岩群】特殊变质石地层单位中相当于正常岩石地层单位群一级的正式单位。它们是在中一高级变质岩区,或造山带的主体部位,由于受复杂构造或强烈花岗岩岩浆活动影响,或受因深熔作用导致的区域混合岩化作用而形成的一套无法建立完整层序的变质表壳岩石组合。这类岩石组合往往呈现顶、底不全,并为特殊构造面所围限,或被变质花岗质侵入体、成因复杂的花岗质岩石所包容;其岩层往往因受强烈韧性剪切作用而产生强烈,糜棱岩化,使原始地层顺序遭受强烈破坏,难以恢复完整的地层层序。这套变质表壳岩组合,包括变质基性和超基性火山岩、副片麻岩、变粒岩、麻粒岩、大理岩铁英岩、不同程度糜棱岩化岩,以及由上述各类岩石经受不同深熔作用改造形成的相关区域混合岩类等。着套岩石组合在较大范围内具有相对的层序意义,可进行较大范围内的对比。岩群一般包括两个或多个岩组,有时其间还可包括有正常岩石地层到位的组。【超岩群】变质岩地区岩石地层单位之一。其级别意义分别相当于超群和亚群,均为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与超群和亚群的主演区别在于界面性质,即超岩群和亚岩群的界面均为构造界面。超岩群必须是岩群就地改造的结构,不能把远距离构造迁移拼贴的群级构造岩片归并为超岩群。由于改造作用的不均衡性,有序、无序情况可以相互并存,故岩石地层单位与构造岩石地层单位可以交互使用。如群-岩组 -岩段或岩群 -岩组 -岩段。【片麻岩体】大致相当于侵入体或单元的由单一变质变形侵入体构成的正式岩石单位。【片麻岩套】由两种以上具有演化关心的变质侵入体所组成的正式岩石单位。它们的时空分布关系密切,但由于改造作用强烈,无法厘定时序关系,然尚能按其不同的岩石类型进行填图。【穷起】一种向上突起的构造。主要发育在片麻岩区,也是许多造山带根部的基本重要特征。背斜构造的核部由较轻的花钢质岩石组成,边缘被较重或较富铁镁质的年轻岩石所环绕,如何北迁安的太古宙花岗片麻岩穷起。其形成机制被理解为在高密度层之下的低密度层因浮力而上升。【杂岩】一套厚度巨大、常不见底、由各种不同类型的一种或数种岩类(沉积岩、火成岩、变质岩)构成的岩石复合体。它以不规则混合的岩性或极为复杂的构造关系为特征,以致组成岩石体的原始层序模糊不清,难以对其中的单独岩石或岩石层序进行划分与填图。杂岩可作为正式岩石地层单位名称的一部分,即作为其名称中的岩石学术语,如桑干杂岩、东海杂岩等。杂岩无等级。【片麻杂岩】当由于改造作用剧烈而对其内部无法按岩石类型进行填土时称之为的岩石地层单位。大致相当于超单元。【片岩片麻岩】常指多期构造变形剧烈,变质作用复杂的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从整体上无法利用宏观和微观手段确定其原岩性质,尤其是区域性大规模分布的变质构造岩带常属此情况。按其整体结构构造特征分别称之为片麻岩、片岩。【变质杂岩】由变质作用形成的杂岩。以各种不同类型的深变质岩类(花岗质片麻岩、各种变质表壳岩)为主体,夹其它类型的变质岩层(石)所组成。其构造关系复杂并组成叠置的层状或似层状“岩石体”。是一种非正常岩石地层单位,如东海杂岩等。【构造岩】在构造带或构造面上形成的具特殊次生结构的岩石组合,如构造角砾岩、糜棱岩等。当其厚度不大时,可作为一种特殊地层面或特殊标志层看待;当其厚度达到一定规模并在侧向有相当的延伸范围,可构成独立的特殊岩石地层单位。其边界为构造面所围限,内部结构已完全因构造作用的结果而产生强烈剪切变形或呈非层状无序状态。构造岩是特殊地层单位中一种无级别的非正式地层单位。【构造杂岩】主要由强烈构造作用将时代成因、层次、特征等均不相同的岩石叠置混杂在一起,形成无序的构造堆积体。它可能由板块碰撞而使洋壳与陆壳物质的构造混杂;也可能由深层次韧性流层作用,形成不同的构造岩片,并相互叠置在一起。通过详细的地质填图和构造解剖,及相关的地球化学、同位素等的研究,可以了解它的岩石组成、变形特征及其形成历史和构造意义。【岩片】组成混杂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构造拼合边界所围限的与基质及相邻岩片在岩性、岩相、变形、变质特点及时代有明显差异的岩块(片)。【断层构造层次】一个大的断裂,随着深度的变化,其形态、性质、变形机制所发生的相应变化。断层构造层次分为:上部浅层状以脆性断层为主,为快速地震滑动,主要是脆性断裂,断面清楚,形成无定向组构的碎裂岩;下部深层次为韧性断层为主,为缓慢无震式塑性蠕变,以塑性变形为主,断面不清,形成糜棱岩系列的构造岩。上、下部层次之间,可出现一系列过渡类型,深者可达上地幔。【变质岩石序列】填图区内变质表壳岩和变质侵入岩形成与演化的自然序列。依据其形成的自然过程,将其具有密切共生关系的一套原岩建造,划分为一个特定的地质单元,排列在特定的时间位置上,是确定变质岩区地质事件表的基础。【构造变形序列】构造序列与构造形迹共生组合(简称构造形迹组合)的总称。构造序列,是指在强烈构造运动旋回或造山期,由于地壳运动的脉动性,即地壳运动的激发期与宁静期的交替,往往在这一构造旋回期内一次出现多个激变期,与其相应出现了多个变形幕。这样就出现在一个构造旋回期内由多个变形幕所形成的多个构造序列。而构造形迹组合,是指某一特定的空间部位 (一定的构造相) ,在同一变形幕中, 在成因上有密切联系的各项构造要素总和,或称一个世代构造。【变质作用序列】岩石中的变质作用及其演化是个复杂过程,它不仅与区域性热流状态直接有关,而且与区域动力条件有密切联系,因而时常表现出明显的多种变质作用类型(区域动力热流变质、 接触变质以及动力变质等) 、多相变质及多期变质作用共存。这种情况称变质作用序列。在地质填图中开展变质作用与变形作用关系和确定变质作用事件序列的研究,应注意几个主要问题: 1划分构造域,注意结合带的研究; 2在同一构造域内要对不同变形区进行系统研究; 3变质基性岩的岩相学及组构的深入研究,是查明变质岩区变质 -变形关系及其演化历史的主要标志物; 4岩墙的岩相学研究是划分区域动热事件的重要指示体; 5建立矿物组合世代及其序列和确立组构演化特征。【立体路线填图】变质岩区在经受多期变形变质作用改造后,不仅岩层(石)组成类型复杂多样,而且形成复杂的多级褶皱、叠加褶皱和构造叠置,使变质岩层(石)在三度空间内延伸极不稳定,在不同区段,不同标高,岩层(石)延伸均有很大变化。充分利用不同区段和标高布置路线,了解变质岩层(石)分布及产状,通过有利地段的追索和解剖,确定区内变质构造型式的填图方法,即为立体路线填图。【构造混合岩】经构造作用改造的混合岩。原来的变质岩,经受注入、交代、重熔等作用形成的混合岩,随着变质交代作用增强,基体与脉体之间界线消失,最后可形成类似花岗质岩石的混合岩。混合岩可分为不同类型,各类型之间有着渐变或交代关系。经强烈构造作用,特别是韧性剪切作用,不同类型的混合岩,甚至部分花岗质片麻岩(深成侵入体)及表壳岩混杂在一起,其间接触关系由构造平行化所取代。构造混合岩无等级,可根据填图比例尺不同,划分出具体的岩石单元。【原地重熔混合岩】在混合岩化作用过程中,由于地壳下沉或深部热流上升,在无外来物质参与下,部分固态岩石发生选择性重熔而形成的混合岩。其中具有低共熔点的长石和石英首先开始溶化,产生重熔岩浆, 并与已变质的岩石发生混合岩化,形成不同类型的混合岩。当这种重熔和渗透交代作用进行较强烈时,就会形成成分与花岗岩相似,具有片麻状构造的混合岩。其特征是,岩性比较均匀,与岩浆成因的花岗岩类似,但局部仍见残留阴影和变质岩残留体,在野外可见其与各类混合岩成过渡渐变关系,而不见侵入关系。在镜下可见多种交代结构,地球化学特征也显示具熔融交代特征。【变质级】为了克服变质相划分上的混乱,用来“表示变质作用程度和状况”的不精确术语。以常见岩石矿物组合的主要变化为标志,即以特定的反应为标志,将变质温度和压力条件分为甚低级、低级、中级、高级四个变质单位。【超高压变质作用】变质作用通常被理解为在地壳条件下,岩石所发生的矿物成分和结构构造的变化在不超过正常地壳厚度30-40 千米的环境下发生的。但后来人们在国内外一些变质沉积岩中发现了柯石英。柯石英是SiO2的高压相矿物,其稳定的条件为温度800摄氏度,压力大于 2.9109帕。于是就以出现柯石英为标志的变质作用定名为超高压变质作用。超高压变质作用,被认为陆壳岩石俯冲到地壳下90千米,甚至进入上地幔,经超高压变质作用,然后再快速折返至地壳。超高压岩石主要分布在全球构造活动带内,或出现在不同时代的造山带中,且与多期变形变质的片麻岩紧密伴生,表明其形成的复杂性。【高压变质作用】都城秋蕙将变质相系分为三个基本类型(低压型、中压型、高压型)和两个过渡类型(低中压过渡型、中高压过渡型) 。其中高压变质作用是指在形成深度较大,温度一般在 200-400摄氏度,地热梯度为每千米 7-16摄氏度条件下形成的变质作用。以出现蓝闪石、硬柱石及硬玉 +石英组合为标志特征,有的高压带中出现榴辉石。高压变质作用一般发生于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俯冲的消减带,或大陆碰撞造山带、深大断裂带等地区,并伴有构造超压。【高级变质作用】是指以高温、低压、为特征的变质作用。由于地壳深部热流升高,使固态岩石发生选择性重熔,形成重熔岩浆,并与已变质的岩石发生熔融和交代,形成各类片麻岩。岩石类型主要以花岗质片麻岩为主体及部分表壳岩、混合岩。分布在太古宙花岗-绿岩区、麻粒岩 -片麻岩区。【低级变质作用】在较低温度下,相当于绿片岩相的变质作用,其温压条件见附图。代表性矿物组合为绿泥石 +白云母。典型标志矿物为红柱石、堇青石、十字石、纤黝帘石等,不出现蓝晶石、蓝闪石、硬柱石等。【甚低级变质作用】由成岩作用的终结并向变质作用开始转化其间的变质作用。由于甚低级变质作用形成的矿物组合颗粒都很细小,肉眼和光学显微镜均难于准确鉴定,一般用X射线和透射电镜等研究由早期成岩作用矿物(高岭石和蒙脱石)向伊利石和绿泥石的转化过程,以确定成岩作用与甚低级变质作用的界线及其形成的温度、压力条件。甚低级变质作用与成岩 -埋藏变质作用(造山前)及同造山变质作用的关系也有待查明。【构造转折端】狭义的指褶皱转折端,及褶皱从一翼过渡到另一翼的转折部位;广义的是指包含构造方位、构造型式、构造组合等在内的构造格局发生变化的转换部位。【深度带】格鲁宾曼认为,制约变质作用的温度、压力条件,随着岩石所处深度不同而发生相应变化。按深度,将变质作用分为浅、中、深三个带,相当于浅、中、深变质作用。其中中带温度为 500-1000摄氏度,压力较高,为( 0.7-1.1) 109帕,据认为深度 25-40 千米。变质方式是变质结晶和重结晶,典型矿物有黑云母、白云母、十字石、蓝晶石、直闪石、角闪石、绿帘石、黝帘石、酸性斜长石、铁铝榴石等;深带温度高(1000-1200摄氏度),静压力很大,为( 1.1-1.4) 109帕,据认为深度35-50 千米。变质作用方式以长时间持续的变质结晶和重结晶为主。典型矿物为黑云母、钾长石、矽线石、红柱石、顽火辉石、紫苏辉石、透辉石、橄榄石、绿辉石、硬玉、堇青石、石榴子石、基性斜长石、方柱石、硅镁石等。研究表明,区域变质作用程度并不一定与岩层埋藏深度有关。因而一般不再称浅、中、深变质作用,而称低级、中级、高级变质作用。【片状无序变质岩带】由强烈构造作用 (主要为韧性剪切作用),将不同时代、 不同层次、不同特征的岩层及构造岩混杂在一起而形成的规模不等、形态各异, 呈带状展布的变质岩带,或由一些列构造岩片相互叠置的构造岩带。与成层有序变质岩系的区别是不保存原生层理及沉积构造,难以用构造地层方法重建其地层序列,仅是一些无序的构造岩层堆积体。可通过对构造岩层组成、类型、展布、变形特征的研究,了解其地质事件演化历史。【标志层组合】 在成层有序变质岩系中, 由一套连续沉积且有地层变新方向属性特征的岩层组合。单一的标志层,虽具有特征明显、显于鉴别、层位稳定、分布广泛等特点;但在多期变形变质改造的变质岩区,标志层只能用来确定其构造空间位置,不能为确定变质构造型式提供地层依据研究标志层组合内部ideas 岩性变化规律、 顶低板差异标志、 示顶构造及变新方向,就不仅是以后标志层意义,而且具有地层学与构造学含义。查明其分布产状,就可为确定变质岩区复杂褶皱构造型式提供三维空间的地层学依据。【滑塌岩】正常的或特殊的岩层因受构造或重力地质作用影响,产生滑移或崩塌而嵌进或掉入正在沉积的异地地层中的部分。它们的生成时代一般都不同程度地老于围岩,其周边与围岩间完全被特殊地层面所围限当滑移距离较短时,其滑移物常被称为:“滑移岩、滑移层、滑坡堆积”,生成时代仅略老于围岩,岩性亦与围岩相近,只能据其紊乱层理等特征予以识别。此种滑移岩可作为包围它的正常岩石地层单位内的一个次一级非正式地层单位或标志层进行描述。较典型的滑塌岩是指具有一定厚度、在构造作用下产生较长距离滑移,或崩塌位移较远的地层体。其生成年代一般明显老于围岩,岩性特征与围岩亦明显不同,周边与围岩间完全为特殊地层面围限。这种滑塌岩体自身常呈现为一个良好的地层剖面,从内部可进行低级别的正常岩石地层单位的划分。但其与围岩的关系,应通过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年代地层等方法的详细综合研究加以确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