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基本题型和文言文第一篇第二篇

上传人:zhu****ng 文档编号:143072664 上传时间:2022-08-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鉴赏基本题型和文言文第一篇第二篇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诗歌鉴赏基本题型和文言文第一篇第二篇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诗歌鉴赏基本题型和文言文第一篇第二篇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基本题型:一、 诗歌鉴赏题型概况:1、 文学常识题2、 选择题或简答题3、 综合题二、 诗歌鉴赏答题基本技巧:1、 掌握读懂诗歌的基本技巧2、 分辨出诗歌题材,把握诗人的情感基调3、 古代诗人的几种代表性的心态(壮志未酬、游子思乡、淡泊归隐、追求志向、送友思友、怀古、讽今)4、 在读诗词的过程中要注意角度的变化,情和景的内容5、 一定重视题目和注释。 三、 主要题型的答题技巧1、 炼字题答题步骤:解释字词的本义在诗词中的语境义特殊搭配或手法效果为了表达怎样的情感例题:【1】2005年春考江岸水灯16题作品中“涌”、“乱”、“飞”等词颇可品味,选择其一进行赏析。(3分)【2】2005年秋考14题望庐山瀑布李白古人有“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的评述,请以李白诗中的“挂”字为例,加以赏析(2分)【2】2006年秋考16题山中书事 张可久 “诗眼倦天涯”中的“倦”字用的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2、 诗歌情感志向的把握答题步骤:诗歌内容诗歌情感志向(注意诗歌内容的层次性情感的多样性) 例题:【1】2007年春考寻梦梅第16题诗的结尾是诗人跳出梦境后的感慨,表现了他怎样的志趣?(4分)【2】2008年春考步入衡山第17题分析尾联所含的寓意(4分)【3】2011年春考独游西岩第16题简析本次的思想情感。(4分)3、 艺术手法鉴赏答题步骤:运用的手法写什么内容表达情感效果例题:【1】2006年春考端午泛舟第15题画线句的描写与前面的热闹场景截然不同,这样的写法好在哪里?(3分)【2】2007年秋考初夏第16题就作品中的画线句,联系下片的内容,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3】2008年秋考壬辰寒食第16题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4分)4、 语言特色(语言风格)鉴赏答题步骤:1、总分结构2、点明特色(风格)结合具体诗句效果情感例题:【1】2009年春考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第16题简析作品的语言特色。(3分)5、 评价比较答题步骤:1、 题中评价人物的态度2、 评价的角度3、 你的观点4、 两首诗分别就此角度赏析异同(若有异同都要比较,先说同,再说异)例题:【1】2005年秋考望庐山瀑布第16题你是否同意苏轼对李、徐两诗的评价,请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4分)【2】2010年春考真州绝句清人称道这首诗主客“照应相配”。结合全诗,谈谈你对此说的理解。(3分)6、 课文勾连答题步骤:最关键的是它和课文内容的粘连之处在哪里?是比较还是化用课文?例题:【1】2010年秋考尧庙秋社第16题“不羡日夕佳”化用了高中课本哪首诗中的诗句?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分)文言文语段一:一、 文言文语段一题型概况1、 一般为四个加点字注释。2、 考点较灵活,一般为虚词用法、通假字、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题型多为选择题。(近两年多为两题选择题)3、 两句翻译句子。综合考察学生对整句的把握能力,在对字词理解、文言文语序上要求在翻译中直接体现。在此基础之上,务必保持句子通顺,符合现代文语言的说话习惯。4、 一般针对文章大意的概括或者人物形象的分析。(针对整体内容把握)二、 文言文语段一的基本文体的应对策略第一篇的文体多为史传类、游记类(2008年春考为寓言小品)。针对前两类常见的文体,在整体感知上,分别有不同的应对策略。史传类: 第一步:对象。第二步:找到人物概述部分,并划出相关的人物个性的词。第三步:(1)阅读全文,划出这段文字讲了几件事情(2)人物的描写相当重要。动作语言神态等都反映人物的个性。(3)同时要关注事情的结局,若有他人反映和评价也务必留意。第四步:人物的结局游记类:1、古人的游记在考试中出现,一般很少单纯记游。而是夹叙夹议,或者先序后议。而且文章的重点一定是放在议论上。 石钟山记:作者先有“疑”因此要解疑,后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反驳前人的两种说法。结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不可。 王安石:众人游后洞,半途而废,作者不尽兴结论:力物志不可缺,尤以志最为重要。1、 此类题一般是先看“记”再看“议”,由“议”再找“记”的重点。(1)先理清楚各个要素:时间、去什么地方、和什么人,看到什么样的景,记中特别提到的细节。(2)然后划出“议”的核心句。三、 主要题型的答题技巧1、 在解释加点字中到这个阶段,着重强调:A语境的作用,上下文推断。B分析语法结构,判断词性,再辅以语境和搭配C通过意义相近或相反的对称结构去推断D通过熟知的成语或熟悉的课文E不要忘了通假字、词类活用的可能2、 翻译句子的原则:A以直译为主。一定注意尽量字字落实。但不是机械操作,词组、固定结构除外。B还原文言文中的特殊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文说话习惯C显现语法特点:通假字、古今异义、固定结构、词类活用。D在以上三者的基础之上,若有需要,稍作改动,让语句连贯通顺。3、 第一篇文言文的简答题往往从文章整体内容把握上入手。分为寓意类和人物形象分析类两种大的题型。寓意类:通过写_内容,来议论_。(文章关键主旨句的翻译)人物形象类:通过直接描写人物个性或人物事件来反映人物_的个性。例题:【1】2007年秋考第一篇文言文阅读第21题文中写仲长统与高干的交往,突出了仲长统哪些个性特点?(3分)【2】2008年秋考第一篇文言文阅读第21题联系全文,概括杨氏的性格特点。(2分)【3】2009年秋考第一篇文言文阅读第21题联系全文,简析沈周隐逸的原因。(2分)【4】2008年上海语文春考卷第一篇文言文阅读(内容为因为干旱要杀白驴)22题:作者撰写本篇寓言的目的是什么?(3分)【5】2009年春考第一篇文言文阅读永州龙兴寺息壤记(柳宗元)第21题:简述本文的思想意义。(3分)【6】2010年春考第一篇文言文阅读第(内容为樟树滩的樟树)第21题:本文的寓意,一是:_,二是_。(4分)文言文语段二:一、 文言文语段二题型概况 高考文言文第二语段主要是考察高中学生在掌握了基本文言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对文言文有一定的鉴赏能力。语言能力是辅助的工具,而最终的目的仍然是为了能传承思想,发现文言与白话文相比的一些与众不同的审美标准。 因此,选文也多为古人的论说文、说明文和书序。(以现代文为标准去划分)从理解上说,较第一段要更难。但这篇更讲究的是大意理解和整体把握,对主题、形象、技巧、语言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另有些与第二篇现代文的要求有重合之处。二、 文言文语段二的基本文体的应对策略1、 论说文:即说道理,论是非的文章。这类文章的阅读策略核心在于:(1) 找到论的对象(2) 如何展开论证有整体把握。(大意了解,框架清楚)(3) 对作者的态度观点有精确把握(找到关键句并能翻译)2、 书序这类文章的阅读策略在于写书的人、书的内容、写书的经过,而最关键的在于看作者交代写书的缘由。3、 说明文这类文章的阅读策略大致与现代文相似。首先找到说明对象,然后明确说明顺序,知道说明方法。对说明文的特点:科学性、准确性、文学性从多角度进行鉴赏。三、 主要题型的应对策略1、 文学常识2、 关键词句的理解例题:【1】2005年秋考第二篇文言文阅读(内容为避实击虚)文中先说“予以数言了之,”后说“予更以数十百言,排荡摇曳而出之”,两者并不矛盾,请说说理由。(3分)3、 文意概括(此题有多种形式。选择题较多,但也有填空题和简答题)答题步骤:(1) 无论是填空简答还是选择,多为对文章内容理解的判断。一定要到原文当中去找到对应的文章内容(2) 将其翻译成现代文,用自己的话稍做组织(3) 注意全面,不能有遗漏。(4) 选择题一定注意仔细比对,把握关键句里的结构和整体内容。例题:【1】2009年春考第二篇文言文阅读本文阐述的为文之道是_。【2】2008年春考作者认为“乐”能带来“和”。和的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_(2)_(3)_4、 写法探究(1) 艺术手法的作用例题:【1】2008年秋考第二篇文言文阅读(内容为秋寻)本文首尾都提到“秋寻”,分析其作用。(4分)【2】2009年春考第二篇文言文阅读“岂独学者之咎哉!岂独学者之咎哉!”概述第二段中划线句的表达作用。(2) 说明方法的作用和说明文特点的赏析例题:【1】2009年秋考第二篇文言文阅读(内容为关于桂的说明文)“桂叶比木樨叶稍大,背有直脉三道”画浪线部分介绍桂叶运用了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3分)【2】2009年秋考第二篇文言文阅读(内容为关于桂的说明文)“桂枝者,发达之气也,质薄而味稍轻,故伤寒汤饮,必用桂枝发散。肉桂者,温厚之气也,质厚而味沉芳,故补益圆散,多用肉桂。”以画横线的句子为例,简要说明本文科学性和文学性相结合的特点。(4分)(3) 议论方法的赏析例题: 【1】(英雄一篇)本文论辩很有特色,请从一个角度简要评析。5、 文章的思想性(1) 对于序跋类文章,一般总会从写序的缘由出题例题:【1】2007年秋考第二篇文言文阅读作者写酌古论的用意是什么?(3分)(2) 论说文中一般针对文章观点出题例题:【1】2006年春考第二篇文言文阅读(内容为爱读史书)作者认为“流俗之士,难与之言”,于是“凡有异同,蓄诸方寸”。你是否赞同这种做法?请谈谈看法。(4分)【2】2006年秋考第二篇文言文阅读(内容为半野园)你对文中“一日得志,思以逞其欲,遂至朘民之生而不顾,此何异攻摽劫夺之为者乎?”这句话的思想意义有何评价?(3分)【3】 2008年春考统治阶级企图把雅颂确立为音乐(诗歌)的典范,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