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14 苏轼词二首课件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ppt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14162161 上传时间:2020-07-08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6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14 苏轼词二首课件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2020版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14 苏轼词二首课件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2020版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14 苏轼词二首课件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单元漫步宋词,14苏轼词二首,温馨晨读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自主积累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合作探究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文本拓展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栏目索引,哲思品悟,温馨晨读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责任 1920年,有个11岁的美国男孩踢足球时,不小心打碎了邻居家的玻璃。邻居向他索赔12.5美元。在当时,12.5美元是笔不小的数目,足足可以买125只生蛋的母鸡!闯了大祸的男孩向父亲承认了错误,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男孩为难地说:“我哪有那么多钱赔人家?”父亲拿出12.5美元说:“这钱可以借给你,但一年后要还我。”从此,男孩开始艰苦的打工生活。经过半年的努力,终于挣够了12.5美元这一“天文数字”,还给了父亲。,这个男孩就是日后成为美国总统的罗纳德里根。他在回忆这件事时说,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微感言:_,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集 赏读:君子的行为,应安静地修养自己,用俭约来培植德行。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2.德高莫高于博爱人,为政莫高于博利人。 新书 赏读:道德高的没有高过对人普遍施爱,当政者最高的治理方式莫过于对广大人民有利。拥有博爱之心,是为人之道。,佳句咀华,3.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荀子 赏读:用善行来洁身自好,就可以比拟尧舜。可见人们加强自我修养是多么重要啊。 4.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 赏读:易这门学问,走到尽头就要变化,变化以后就能通达,通达以后便能(使你的事业)长久。变通一词,启示人们遇事不必死钻牛角,而应该懂得通融、屈伸。,返回,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 居士。眉州眉山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在文学艺术 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 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作品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自主积累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作者视窗,一,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作于东坡贬居黄州的第四年,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当时苏轼与张怀民同被贬到黄州,与苏轼的心境相同,二人交往密切。作者不仅欣赏江边的优美风景,而更加钦佩张的气度。所以他为张所建的亭起名为 “快哉亭”,并作此词。此词通篇将写景、抒情和议论熔为一炉,通过描绘快哉亭周围壮阔的水光山色,抒发了作者身处逆境而泰然面对的达观情怀和博大的胸襟,凛然的正气充满全篇。 定风波:作于苏轼贬居黄州的第三个春天,他通过偶遇风雨这件小事,写眼前景,寓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即景生情。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骤然遇雨镇定自若,竹杖芒鞋而自得其乐。表达了他旷达超脱的胸怀,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写作背景,二,1.字音识记 (1)偓佺( ) (2)欹枕() (3)杳杳() (4)天籁() (5)料峭(),基础梳理,三,答案,w qun,q,yo,li,qio,m mi,jun,jun,答案,2.词语释义 (1)欹枕江南烟雨:_ (2)杳杳没孤鸿:_ (3)认得醉翁语:_ (4)刚道有雌雄:_ (5)一点浩然气:_ (6)何妨吟啸且徐行:_ (7)竹杖芒鞋轻胜马:_ (8)料峭春风吹酒醒:_,写躺着看风景的悠然自得的情态,遥远迷蒙的样子,体会到,偏说,硬说,最高的正气和人格节操,吟唱长啸,表示泰然自若的情态,草鞋,形容微寒,答案,3.名句背诵 (1)落日绣帘卷,_。 (2)_,杳杳没孤鸿。 (3)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_。 (4)_,何妨吟啸且徐行。,亭下水连空,欹枕江南烟雨,一蓑烟雨任平生,莫听穿林打叶声,返回,合作探究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整体感知,1.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这首词通过描绘快哉亭周围壮阔的水光山色,抒发了词人旷达豪迈的处世精神。 2.定风波 这首词通过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表现了词人旷达洒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文脉梳理,重点突破,一、苏轼贬官黄州是他政治生涯中第一次遭受到沉重打击,从水调歌头词中可以看出他面对政治祸难的态度。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并谈谈你对他的这种态度的看法。,答案,答案本词作于东坡贬居黄州第四年。全词通过描写快哉亭壮阔的山色水光,抒发了作者旷达豪迈的处世精神,从中看出他身处逆境却泰然处之、大气凛然的达观态度。写景传达出了他亭前览胜的欣喜自得之情及不受仕途干扰、超然物外的坦荡气度和浩然之气。下阕中塑造了一位奋力搏击风浪的白头翁形象,其实他是东坡自身人格风貌的一种象征。渔翁的处世态度、不惧风浪的精神实则是苏轼所具有的。在他看来,宋公子对风的划分十分可笑,他赞成庄子所言,天籁本身无贵贱之分,关键在于人的控制之下。他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这一豪气干云的惊世骇俗之语昭告世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刚正不阿,坦然自适,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泰然处之,享受使人感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苏轼这种在逆境中仍保持浩然之气的坦荡气度,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这种处世原则不卑不亢,不偏不倚,可以很好地指导人生航向,让人生精彩,让生命常青。,二、用轻松的生活小事为题材来表现严肃的人生主题,是苏轼词的一大特色。细读定风波,说说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答案,答案“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阕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结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必放在心上。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阕“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置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综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在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三、通过行为描写来表现人物思想感情是文学创作的常用手法。请体会下列诗句,说说它们各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答案,答案“伫倚”句:写主人公久立高楼,愁绪盈胸,惆怅回肠,黯然神伤,哀哀自怜,难以释怀 。这是一种相思之情,一种无法排遣的抑郁之情,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怨情愁思,愈久愈烈,挥之不去。 “乘醉”句:这是一种乘着酒兴听箫鼓演奏、赏大好风光的雅兴,一种悠然自得、欣然自足的心情,一种轻松自如 的情趣,流露出对杭州美景的热爱和赞赏之情。 “欹枕”句:这是一种美好的回忆,写出了一种淋漓兴致,传出一种亭前览胜的欣喜之情。 “莫听”句:一种坦然自如、泰然处之的气度,外物不足萦怀,任凭风浪起,我行我素,处变不惊,表现的是一种不怕风雨、搏击风浪、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名句品评,(1)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品评“长记平山堂上”五句,是回忆镜头,又是现实描写。作者用“长记”二字唤起他曾在扬州平山堂所领略的那种江南山色的美好回忆。作者又以此比拟他在快哉亭上所目睹的景致,这样就把“快哉亭”和“平山堂”融为一体,构成一种优美独特的意境。,(2)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品评这两句意谓正因为有一种浩然之气充塞于天地之间,因而才有“千里快哉风”,因而也才有今天这座黄州快哉亭啊,此两句用典,“浩然气”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东坡所谓“浩然气”即由此而来。“快哉风”典出宋玉风赋:“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赋中,宋玉分风为“雌”“雄”讽谏楚王之意显然。妙在作者故意挑剔宋玉毛病,一本正经引经据典,实则不过是词人酣笔豪情,借题发挥而已。他从老渔夫与风浪的搏击中,悟出了做人应当遵循的哲理:只要胸中有一点“浩然之气”(指正气和节操),刚直不阿,坦然自适,在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如同领略“千里快哉风”那样舒适快意。苏轼这种豪迈的气概,探索人生的精神,显然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3)一蓑烟雨任平生。 品评此句点明了词中所说的风雨,并不是单纯的自然界的风雨,而兼指政治上的风风雨雨。作者申明,自己完全有能力、有气度来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各种风雨的考验。现在所面临的政治祸难又算什么呢?一个“任”字,见出自若、自信的胸襟。,(4)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品评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阕“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置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诗歌鉴赏之虚实派 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长记平山堂上”五句,是记忆中情景,又是对眼前景象的一种以虚托实的想象式侧面描写。作者用“长记”二字,唤起他曾在扬州平山堂所领略的“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那种若隐若现、若有若无、高远空蒙的江南山色的美好回忆。他又以此比拟他在“快哉亭”上所目睹的景致,将“快哉亭”与“平山堂”融为一体,构成一种优美独特的意境。这种以忆景写景的笔法,不但平添了曲折蕴藉的情致,而且加强了词境的空灵飞动。以上五句新颖别致,引人入胜,通过作者昔日的淋漓兴致,传达出当日快哉亭前览胜的欣喜之情。,考点链接,上片是用虚实结合的笔法,描写快哉亭下及其远处的胜景。虚实相生,产生无穷的余味。 一、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几类: 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对面落笔,往往也是虚写,诗人在写人叙事时不从自己角度着笔,而从对方角度入手,进行悬想揣测,从而曲折达意,收到委婉旁衬的艺术效果。杜甫的月夜运用的正是这一技巧。安史之乱,杜甫妻离子散,自己身在长安,妻子却远处鄜州,两地阻隔,生死莫测,牵肠挂肚,何时相逢,诗人的内心情感激荡,如波汹涛卷;但在表达这种情感时,他却从对面落笔:“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此诗的构思,正应了前人的评论“忌直贵曲”。另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也都运用了这种笔法。,“虚实相生”,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二、虚实结合题型的答题步骤: 第一步: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什么手法) 第二步: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第三步:析效果 用虚实结合的手法 a前后形成对比,突出主旨、情感 。 b烘托渲染某种氛围,表达作者某种情感。,返回,文本拓展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一、延伸阅读 骆驼妈妈 有一个美国旅行者在非洲撒哈拉沙漠看到这样一幕: 无人区里有一只母骆驼带着几只小骆驼一路低着头,不时地停下来闻着干燥的沙子。按照常识,旅行者知道这是骆驼在找水喝。它们显然渴坏了,几只小骆驼无精打采地走着,在太阳的炙烤下,它们的眼睛血红血红的,看起来快要支撑不住了。,旅行者还发现,小骆驼们紧紧挨着骆驼妈妈,而母骆驼总是根据不同的方向驱赶孩子们走在她的阴影里。 终于,它们来到了一个半月池边,它们停住了。几只小骆驼兴奋异常,打着响鼻。 可是,池水太浅了,站在高处的几只小骆驼不论怎样努力也无法把嘴凑到池水边上去。 惊人的一幕发生了。 那只骆驼妈妈围着她的孩子们转了几圈,突然纵身跃入池潭 水终于涨高了,刚好能让小骆驼们喝着。,二、写法迁移 角度一 诗歌鉴赏 题目:选取文中一首诗歌,对其进行鉴赏。角度自定,题目自拟。500字左右。,答案,示例 阔大的意境,广博的胸襟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主要描写“快哉亭”周围的广阔景象,并融入词人超旷达观的博大胸怀,营造了一种壮阔优美、极富动感的意境。 上片先描绘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夕阳与亭台相映的优美图景,展现出一片空阔无际的境界。“长记平山堂上”五句,是以虚托实的想象式侧面描写出若隐若现、若有若无、高远空濛的景致,构成一种优美独特的意境。,答案,下片动静结合,展现亭前广阔江面倏忽变化、涛澜汹涌、风云开阖、动心骇目的壮观场面。词人并由此生发开来,抒发其江湖豪兴和人生追求。作者的描写由静景忽变动景,奇峰突起,极富震撼力,为下文议论和抒发豪情张本。 这种雄奇奔放的意境风格在苏轼豪放派词作中极为典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念奴娇赤壁怀古)集中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这种从不同角度而又诉诸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把读者顿时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从此极为壮阔、极富动感又极具美感的意境,可以看出作者的深邃思想、博大胸襟、非凡气概以及高尚的人格魅力,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答案,角度二 走近苏轼 题目:请以“走近苏轼”为话题,写一段文字,自拟题目,自选角度。300字左右。,答案,返回,示例 文赤壁 朱增泉 文赤壁在黄州,武汉向东,车子开一个来小时就到了。一下车,我就远远望见苏东坡,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文赤壁的名声犹胜武赤壁,苏东坡是这里的主角。大家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千古文豪。一个人一旦被刻成一尊石像,即便恣肆汪洋如苏轼,他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拂袖挪步,毕竟已少了那份气质。他的醉态浪漫呢?他的才情风骨呢?他的失意豁达呢?一尊石像纵然万古不朽,终究已不是有血有肉的那个人了。难怪,苏东坡这样豪放的人,也曾在这里感叹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答案,江山如画,逝者如斯! 迎面一座小山,不高,拾级而上。可能是这里的人想让文赤壁比武赤壁更“赤”更吸引游客吧,山壁上泼了一层赭红色涂料,显得假了。苏东坡的文采名声,哪里还用得着粉饰媚俗? 登临而观,山壁下只剩两池死水。抬头北望,远处才是白茫茫的长江江面。在古代,长江是在这座小山脚下拍壁而流的,千百年来渐渐淤积成滩,如今滩地上都已盖满房子。当年,苏轼写了前赤壁赋,三个月后重游再写后赤壁赋时,就已感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他去世至今已有九百多年了,星换斗移,江山已改,虽是涛声依旧,毕竟江面已远。,答案,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 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正是黄州落难这几年,苏东坡写下了不朽名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后来朝廷发来诰命,任命他为“汝州团练副使”。其实那只是一个虚职,挂职领一份钱粮而已。一个失意文人,被安排去当一名“武官”,真是阴差阳错。,答案,然而,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古时此山有峭壁插入江中,形如象鼻,山体为红色花岗岩,故名“赤鼻矶”。苏东坡是四川人,想必他初来乍到,竟将湖北口音“赤鼻”错听为“赤壁”。落难中的苏东坡“孤舟出没烟波里”,游饮江上,身临赤壁,伤感而怀古,触景而生情。面对万古东流、惊涛拍岸的浩浩长江,他心中也被满腔的不白、不公、不平,掀起阵阵巨大的感情波澜。他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时势何等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豪杰,“而今安在哉”?于是,“苏子愀然”扣舷而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情起波涛中,句出骇浪间,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答案,看来,生前的“命”与身后的“名”,从来不是一回事。生前命运好,身后名声也好的人是有的,但并非人人都能如愿、如意。有的人生前飞黄腾达,大红大紫,身后却瞬即灰飞烟灭,再没有人想起,提起,因为他生前并没有做过什么留得住的事。或是反倒被人想起、提起他生前曾做过某些恶事、丑事、肮脏埋汰之事,落个臭名昭著,也未可知。有的人生前大起大落,甚至连遭大灾大难,最终却艰难玉成,留下了传诵千古的大成就、大名声。所以,一个人对于眼前那点阴差阳错,大可不必太在意。苏东坡赤壁怀古之词、之赋,皆悲愤中更见其旷达情怀。他若是一味排遣蝇营狗苟、狭隘不能自拔之情,纵然文丽词美,也决计成不了杰作,更流传不到今天。,答案,文赤壁,虽然并不是历史上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但细想起来,其实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赤壁之战。不过,他打的是一场“文战”,对手是那些围攻他、诬陷他的政敌。他的态度是超拔的,不屑于去同对手打那些是是非非的笔墨官司。他没有打黄盖,没有借东风,也没有草船借箭,只是借了几分酒力,信笔纵情写华章。这场赤壁“文战”的结果,苏东坡大获全胜,以其三篇不朽之作流传千古。,返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