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对口单招”的思考

上传人:liu****han 文档编号:141590830 上传时间:2022-08-2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对口单招”的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对“对口单招”的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对“对口单招”的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对口单招”的思考石成诚 江苏省泗阳中等专业学校 223700摘要:通过对“对口单招”的反问、反思等思考,认为“对口单招”反映了职业教育体系结构的残缺及其对口衔接的缺失,在教学管理和评价上异化成了非职教的东西,阻碍了职教的健康发展。在质疑“对口单招”的同时,我们不反对职校生的继续教育,但是这需要提升、改良职教序列的继续教育通道,按照职教的特点对适合接受职教的对象进行因材施教的培养。关键词:对口单招;继续教育;职教体系;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一、反问:对口单招是谁的对口单招?对口单招的招考工作中,虽然有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参加,但是对口单招的全称为“普通高校对口单独招生”,并非“高职院”对口高考,特别是本科层次的。事实上在中职中专校之间的对口单招升学竞争中,主要是竞争本科达线率,对口单招对人们的主要吸引力之一就在于可以上本科高校。人们热衷于这样的对口单招,表面上给职校带来了人气,似乎繁荣了职教,实质上,人们主要的愿望之一是借对口单招升入普通高校进而脱离职教。而中职中专在教学活动的开展上完全仿照普通中学应对高考的全天候教学和管理方式,对理论知识的要求较高,在评价体系上也实行普教应试教育的一套,对口单招仿佛成了“第二高考”。从这些意义上看,笔者认为对口单招实质上是属于(或者等价于)普教系统的,并不是职教系统的。我们质疑目前的“对口单招”,绝不是反对职校生继续教育。事实上,从社会、企业发展的角度看,我们在学校学到的东西面临老化的危险,人们的职业与岗位的可变性越来越大,职业能力和适应能力的不断提升成为个人职业生涯中的持续任务,这对“底子”相对较弱的职校生尤其是中职生提出了严竣的考验,因此我们同样希望甚至更有感触地认识到职校生的教育不能是“断头教育”。但是,继续教育的通道并非要通过对口单招依附或者盲从于普教体系,职业教育应有自己的完备体系,应在体系内搭建技能型人才的上升通道,设立技能型本科(匠士)乃至技术硕士、博士(在学历上升路径中可以引入先工后学等机制)。然而,目前的职业教育体系结构恰恰是残缺的。二、反映:对口单招反映职业教育体系结构的残缺及其对口衔接的缺失图1是常见的教育通道,从图中可以看到,职业教育体系结构的上层是残缺的(实际上还有些“乱”,例如中高职混校等等),这也使得本应和普教系统并列的职教系统变得“先天不足”而“低人一等”。初中高中中职中专大学(本科)研究生及以上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大专)普教系统:职教系统:五年制高职对口单招图1参加对口单招招考的本科高校几乎全是普通高校。笔者曾以职教工作者的眼光对同事笑称:在我国科学技术“顶峰”上有“两院”科学院和工程院,科学院是普教系统的,工程院是职教系统的。那么,为什么在“顶峰”都有两种了,我们的职校体系中却罕有自己的本科院校呢?现实情况是:职校生要想深造却要脱离职教体系走入普教体系,有技术欠学历的高级技工们怀揣一身技艺却凭空比人“矮”了一截。从这个意义上看,也难怪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低下。与此同时,“对口单招”虽然名为“对口”,实际上普通高校的教育是基于学生掌握了较强的文化课基础的,本质上是按照普教系统的体系结构来开课的,并不是中职中专有这个专业,普通高校也有相同专业就能实现“对口”了。中职中专生通过单招上了大学后,发现一些专业内容已经学过了,然而,最重要的是,这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多大好处。中职生通过对口单招考上高校后的相对劣势是明显的:文化课基础薄弱,后续发展乏力而吃力。而普高毕业生虽然在进大学前没有学过专业知识,却往往能取得相对较好的成绩和综合素质,这种反差值得我们思考。笔者作一个可能不是十分恰当的但是能说明问题的比方:体育比赛是分性别的,固然有些女运动员强于男运动员,我们也尊重一些女性不服输于男性的精神,但是,性别的差别是天然存在的,我们不必把女性和男性混为同组比赛。职校生和普校生是两种类型的,为什么不能在职教系统按照职教特点来培养深造职校生而要送给普教系统培养呢?我们应该提升部分高职的层次并在职教序列内部实现中、高职的有效衔接以实现“对口”,然而目前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教育和中职中专的教育存在衔接欠佳问题,现行的对口单招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但使这个问题越发地反映出来。三、反思:设计对口单招的初衷设计对口单招的主要初衷是让学生在中考“失败”后有更多的选择机会,满足部分职校生继续深造的愿望,促进教育机会的公平。对此笔者有自己的见解。在终身教育以及教育要适应个人特点的背景下,对待“选择机会”和“继续深造”应有新的视角。当一个学生初中毕业后中考成绩“不理想”的时候,他应该勇于面对,理性应对,此时上职校学技能成为技能型人才就是顺应自身特点的较好的选择,而现有的对口单招却已经异化为非职教的东西,不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摇篮,不应成为一种热门选择。同时,人的选择权应该是长期的,不应局限于某个时期。一些职校生工作以后会发现文化知识欠缺或者技能水平不足,那时自然地会选择继续教育。然而“那时”如果没有较好的继续教育通道,家长们便不得不“现在”就让孩子们进入对口单招通道。这反映了职校生继续教育通道的不畅。事实上,现在的“选择权”往往并非掌握在学生手中。许多中考“失败”的学生不适合用普教的模式来培养而适合接受职教被培养成为技能型人才,然而家长苦口婆心地把孩子劝到了对口单招班,美其名曰为了孩子好(甚至职教工作者为了招生也帮着家长粉饰对口单招)。对口单招非常注重学科化知识的学习,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无异于普高,这对于文化基础薄弱、知识学习能力偏低的学生而言是痛苦的,使得不少本来可以有兴趣学技能的学生更加乃至彻底厌学。如果让学生自己选择,会有不少学生选择学技能就业,这其中会有部分人在就业后感到知识技能欠缺而愿意接受继续教育,但那是发自他们内心的选择,是自然而应然的选择,而不是“被选择”。从此意义上看,让这些学生不能顺应自身特点选择学技能而被动选择对口单招,其实是对他们的不公平。许多学者认同一点: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类型的不同,不是优劣的不同,也就是说,上职校并不比上普校差。那么,从这个意义上看,不必用通过“普通高校对口单招”来强调所谓教育机会的公平。而参加对口单招招考的普通高校又仅仅是一小部分普通高校,这样也并不能真正实现教育机会的公平。事实上,普通高校招生是面向全社会的,没有必要再面向中职中专进行“单招”。如果职校生确实想转入普教系统,他可以参加普通高考。我们说要实现公平,不是说大家都能上“好学校”就公平了,而是说“差学校”成为平等的“好学校”才是公平。因此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切实提升职教体系的地位,在职教体系内打通继续深造的通道,让职校生在“体系内”就享有机会来选择是否继续深造以及何时深造。目前的以升学特别是升本科为目标的对口单招俨然成为了“第二高考”,然而,此种“第二”为了某种教育机会公平的同时导致了一种新的不公平:不少文化课基础在普高“排不上名次”的学生,在中职中专通过“对口单招”却也能和基础高得多的普高生一同进入普通高校,和他基础差不多的学生在普高通过普通高考却很难考上,这是否是对参加普通高考考生的一种不公平呢?四、反衬:对口单招反衬中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不够对口单招越是红火,越是反衬中等职业教育的苍白。中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低下,不能仅仅从中职中专自身寻求解决之道,而应从继续教育的衔接、通道和教育层次上考虑问题。笔者以基础观和发展观视角认为,中职毕业便就业存在技能水平不高,文化知识欠缺,就业层次偏低,发展后劲不足的劣势,而就业后的继续深造的通道又不畅,所以,家长们帮助本来适合选择学技能的学生选择了对口单招道路。前面已经提到,对口单招实质上是等价于普教系统的,因此家长们表面上把学生送到了职校,实际上是对职校的某种排斥。在他们看来,普通学校是普通大众向往的受教育途径,职业学校却成了“不普通”的学校了。然而,事实上一般人都需要就业,并且一生和职业相伴,就是普通学校的毕业生,不管学到哪一个层次,大多数也是为了毕业后找个理想的工作。那么,为什么高举职业大旗的“职校”反而成为“不普通的”学校呢?反而成为“特殊的”学校呢?考究起来,人们对普职这样区别认识是有其原因的。人们(特别是送把孩子送到对口单招道路的人们)一般性认为,如果可以的话,本科毕业后再就业是比较合适的,而由于社会进步和企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技能层次、适应性、发展性以及综合素养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中职中专的教育层次就越发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因此在人们心目中,学历层次较低的职校特别是中职不再是“普通的”,而是“提前”面向就业的“特殊的”学校了,从而把“普校”称之为“普通学校”,把职校划出“普通学校”的序列进行单列。对口单招之所以繁荣的原因之一便是人们希望能够升入高等院校深造而不是中职中专毕业后就低水平就业。 要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单纯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自身难以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可以打通中职生的继续教育通道,提升、改良职教体系结构,让中职生一毕业或者工作一段时间后都能在职教体系内有更适应自己的继续深造教育的机会。五、反诘:对口单招有利于职教繁荣?表面上,对口单招给中职中专带来了许多生源,但是,原本重要的职业教育职能却逐步弱化萎缩。企业、社会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国家层面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许多普通高校都转型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来悄悄向职教靠拢以满足这种需求,然而本应承担培养技能型人才重任的职业学校却不能顺应这种情势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却片面迎合人们的喜好大力发展等价于普教的对口单招,职教工作者们“坐享其成”地套用比较成熟成型的普教模式,忽视或者掩盖又或者推脱了职业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对口单招使中职中专淹没在飘渺的繁荣景像中,职教界关注的一系列改革和研究项目,例如行动导向、项目课程、工作过程系统化、校企合作、订单培养、职业生涯、职业素养、默会知识等等,在中职中专层面进展甚微,或者是中职中专在工作实践中实行对口单招应试的和学科化的一套,在“喊口号”和研究中又用这些职教流行的东西来粉饰,形成空谈式改革、空想式研究。这就像一个商人在做亏本生意,收到的钱越多,实质上亏损越多。对口单招招生越多,说明职业教育越是失败。我们应该从有利于职业教育的长期良性、特色发展出发重新审视对口单招。六、反差:“对口单招班”和“非单招班”的差别在许多大力发展对口单招的中职中专校中,将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优先配给“单招班”,使得“非单招班”处于“营养不良”状态。在生源方面,中职中专校在总体生源欠佳的情况下,将大量基础较好的学生吸收到对口单招班中,使得“非单招班”的生源情况愈发严竣,大大加剧“非单招班”的教学难度。“对口单招”俨然成为某些职校的招牌和主要招生砝码,而“非单招班”连职教工作者自身都不重视,这些反差正严重影响“非单招班”的教学效果和社会形象,从而进一步恶化职教吸引力。然而,如果“单招班”和“非单招班”能够融合,就能利用好有限的教育资源,并且摊平生源素质问题,以“好学生”带动“差学生”,大大降低教学难度,提高教学质量。因此笔者提出,可以全面取消对口单招,或者反过来将大部分中职中专纳入升学通道(改革对口单招,增加高职本科,采取更适当的教学评价模式和升学形式)。七、结语一些学者研究探讨过职普融合的课题1。我相信,在未来适当的时期,职普是可以融合的。但是,现在我们处于职普并列的历史阶段,社会分工上需要技工类尤其是高级技工类人才,不应也不能实现职普融合,我们不应以对口单招为目标套用普教的应试教育,而要办出职校自己的特色。需要说明的是,职业教育固然有职业性的一面,但其本质属性不在于单纯的就业性(普校生也要就业),而在于其科学知识的技术性、应用性,教学的行动导向性、项目任务引领性,工作过程的实践性、工程性等等。目前普高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等)的对口单招违背了职教属性,挤占了职教资源(理念、师资、生源、硬件、声誉等等),成为职教改革和发展的阻力。我们质疑依靠现行对口单招向普教模式靠拢来制造的职教繁荣虚像,但是,我们不反对职校生的继续教育。正如在性别平等问题上,只有女性的独立和发展,才能实现男女的平等,同样,职业教育要做好中、高职的有效衔接和贯通,并且发展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升学形式要改革,例如引入先工后学机制等),以此来提升和完善职教的体系结构,实现自己的独立的、畅通的、完备的上升通道,实现和普教平等地发展,这样才能提升职教地位和吸引力,才能更好地发挥职教服务人、服务经济、服务社会的职能。参考文献1徐平利.职业教育“阶段论”和中国职业教育的现状分析J.职教通讯,2011(7):1-4.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