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版2019版高考物理一轮复习专题十七实验课件.ppt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14157203 上传时间:2020-07-08 格式:PPT 页数:306 大小:9.9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专版2019版高考物理一轮复习专题十七实验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06页
江苏专版2019版高考物理一轮复习专题十七实验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06页
江苏专版2019版高考物理一轮复习专题十七实验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0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十七实验,高考物理(江苏专用),考点一力学实验 1.(2018江苏单科,11,10分)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测量重力加速度g。细绳跨过固定在铁架台上的轻质滑轮,两端各悬挂一只质量为M的重锤。实验操作如下: 用米尺量出重锤1底端距地面的高度H; 在重锤1上加上质量为m的小钩码; 左手将重锤2压在地面上,保持系统静止。释放重锤2,同时右手开启秒表,在重锤1落地时停止计时,记录下落时间; 重复测量3次下落时间,取其平均值作为测量值t。,五年高考,A组自主命题江苏卷题组,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可以减小对下落时间t测量的(选填“偶然”或“系统”)误差。 (2)实验要求小钩码的质量m要比重锤的质量M小很多,主要是为了。 A.使H测得更准确 B.使重锤1下落的时间长一些 C.使系统的总质量近似等于2M D.使细绳的拉力与小钩码的重力近似相等 (3)滑轮的摩擦阻力会引起实验误差。现提供一些橡皮泥用于减小该误差,可以怎么做?,(4)使用橡皮泥改进实验后,重新进行实验测量,并测出所用橡皮泥的质量为m0。用实验中的测量量和已知量表示g,得g= 。,答案(1)偶然(2)B (3)在重锤1上粘上橡皮泥,调整橡皮泥质量直至轻拉重锤1后松手,能观察到其匀速下落。 (4),解析本题考查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和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测重力加速度。 (2)m相对M越小,系统的加速度越小,重锤1下落的时间就越长,测量时间的相对误差就越小,故选B。 (3)在重锤1上粘上橡皮泥,轻拉重锤1后松手,若能匀速运动,就说明平衡了摩擦阻力。 (4)系统匀加速下落的过程中有:H=at2 mg=(2M+m+m0)a 解得: g=。,疑难突破对于创新型的实验,弄清实验原理,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2.(2017江苏单科,10,8分)利用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恒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小车的质量为M=200.0 g,钩码的质量为m=10.0 g,打点计时器的电源为50 Hz的交流电。 图1 (1)挂钩码前,为了消除摩擦力的影响,应调节木板右侧的高度,直至向左轻推小车观察到。 (2)挂上钩码,按实验要求打出的一条纸带如图2所示。选择某一点为O,依次每隔4个计时点取一个计数点。用刻度尺量出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x,记录在纸带上。计算打出各计数点时小,车的速度v,其中打出计数点“1”时小车的速度v1=m/s。 图2 (3)将钩码的重力视为小车受到的拉力,取g=9.80 m/s2,利用W=mgx算出拉力对小车做的功W。利用Ek=Mv2算出小车动能,并求出动能的变化量Ek。计算结果见下表。,请根据表中的数据,在方格纸上作出Ek-W图像。 (4)实验结果表明,Ek总是略小于W。某同学猜想是由于小车所受拉力小于钩码重力造成的。用题中小车和钩码质量的数据可算出小车受到的实际拉力F=N。,答案(1)小车做匀速运动 (2)0.228 (3)如图所示 (4)0.093,解析本题考查恒力做功与动能变化的关系。 (1)平衡摩擦力的方法是利用小车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与摩擦力相平衡,故在此状态下小车获得速度后能匀速运动。 (2)由题意知相邻计数点间时间间隔T=0.1 s,由=得v1= m/s=0.228 m/s。 (3)首先确定标度:为充分利用方格纸,依据给定数据范围及方格纸上格数多少,确定纵坐标、横坐标皆从2.010-3 J开始,且每小格表示0.110-3 J。然后描点、连线,图像见答案。 (4)对钩码有mg-F=ma,对小车有F=Ma,联立可得:F=g=9.8 N0.093 N。,方法指导作图法处理实验数据 利用作图法处理实验数据的原则是使方格纸得到充分的利用,为此,坐标可以不从零开始。连线的原则是作出平滑的曲线或直线,使尽可能多的点落在所连出的图线上,不在线上的点,要使它们尽量对称地分布在线的两侧,显著偏离线的点要舍去。,3.(2016江苏单科,11,10分)某同学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一根细线系住钢球,悬挂在铁架台上,钢球静止于A点。光电门固定在A的正下方,在钢球底部竖直地粘住一片宽度为d的遮光条。将钢球拉至不同位置由静止释放,遮光条经过光电门的挡光时间t可由计时器测出,取v=作为钢球经过A点时的速度。记录钢球每次下落的高度h和计时器示数t,计算 并比较钢球在释放点和A点之间的势能变化大小Ep与动能变化大小Ek,就能验证机械能是否守恒。,图1,(1)用Ep=mgh计算钢球重力势能变化的大小,式中钢球下落高度h应测量释放时的钢球球心到之间的竖直距离。 A.钢球在A点时的顶端 B.钢球在A点时的球心 C.钢球在A点时的底端 (2)用Ek=mv2计算钢球动能变化的大小。用刻度尺测量遮光条宽度,示数如图2所示,其读数 为cm。某次测量中,计时器的示数为0.010 0 s,则钢球的速度为v=m/s。,图2,(3)下表为该同学的实验结果:,他发现表中的Ep与Ek之间存在差异,认为这是由于空气阻力造成的。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4)请你提出一条减小上述差异的改进建议。,答案(1)B(2)1.50(1.491.51都算对) 1.50(1.491.51都算对) (3)不同意,因为空气阻力会造成Ek小于Ep,但表中Ek大于Ep。 (4)分别测出光电门和球心到悬点的长度L和l,计算Ek时,将v折算成钢球的速度v=v。,解析(1)要考虑钢球重力势能的改变量大小,需要测量钢球球心下降的高度h,因此要测量钢球在释放点和A点时球心之间的竖直距离,选项B正确。 (2)刻度尺的读数为1.50 cm,钢球的速度v= m/s=1.50 m/s。 (3)由动能定理可知,mgh-Wf=Ek,即Ep-Wf=Ek,EpEk,所以空气阻力会造成EpEk,但表中为EkEp,因此不同意他的观点。 (4)钢球球心和遮光条都绕悬点做圆周运动,但运动半径不同,因此分别测出光电门和球心到悬点的长度L和l,遮光条在光电门处的速度v=,则钢球的速度v=l,可以减小表中差异。,解题指导(1)钢球高度的改变应为钢球球心间的高度差,因此应测球心间的竖直距离。 (3)因存在空气阻力,故重力势能的改变量应大于动能的改变量。 (4)不同半径、同一圆心的圆周运动,其线速度不同,故应将遮光条在光电门处的速度折算成钢球球心处的速度。,考查点本题考查对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原理的理解、刻度尺的读数、实验数据的处理、误差分析和对实验方法的分析与改进,主要考查考生解决实验问题的基本素养,属于中等难度题。,4.(2015江苏单科,11,10分)某同学探究小磁铁在铜管中下落时受电磁阻尼作用的运动规律。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打点计时器的电源为50 Hz的交流电。 图1 (1)下列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有。 A.将铜管竖直地固定在限位孔的正下方 B.纸带穿过限位孔,压在复写纸下面 C.用手捏紧磁铁保持静止,然后轻轻地松开让磁铁下落 D.在磁铁下落的同时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 (2)该同学按正确的步骤进行实验(记为“实验”),将磁铁从管口处释放,打出一条纸带,取开始下落的一段,确定一合适的点为O点,每隔一个计时点取一个计数点,标为1,2,8。用刻度尺,量出各计数点的相邻两计时点到O点的距离,记录在纸带上,如图2所示。 图2 计算相邻计时点间的平均速度,粗略地表示各计数点的速度,抄入下表。请将表中的数据补 充完整。,(3)分析上表的实验数据可知:在这段纸带记录的时间内,磁铁运动速度的变化情况是;磁铁受到阻尼作用的变化情况是。 (4)该同学将装置中的铜管更换为相同尺寸的塑料管,重复上述实验操作(记为“实验”),结果表明磁铁下落的运动规律与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几乎相同。请问实验是为了说明什么?对比实验和的结果可得到什么结论?,答案(1)CD (2)39.0 (3)逐渐增大到39.8 cm/s逐渐增大到等于重力 (4)为了说明磁铁在塑料管中几乎不受阻尼作用。磁铁在铜管中受到的阻尼作用主要是电磁阻尼作用。,解析(1)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小磁铁在铜管中下落时受电磁阻尼作用的运动规律,故实验中必须保证小磁铁除受重力、磁力外不受其他力的作用,故铜管需竖直地固定在限位孔正下方以保证磁铁在下落过程中不与铜管摩擦与碰撞,A正确。纸带穿过限位孔可以保证纸带的正确方位,置于复写纸下面可以保证打点清晰,B正确。释放纸带前应手提纸带上端使纸带竖直,小磁铁静止,故C错误。释放小磁铁前应先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待其工作稳定后方可放开纸带,D错误。(2)由图2可得= cm/s=39.0 cm/s。(3)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磁铁运动 的速度在相等时间内的增量逐渐减小,最终保持39.8 cm/s的速度不变,即磁铁运动中加速度逐渐减小,最终为零,则由mg-f=ma知阻尼作用逐渐增大直到等于重力。(4)见答案。,学习指导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当有了做实验的机会,一定要紧紧抓住,亲自动手做一做,受益就在动手之时。学习过程中还应注意培养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考查点本题考查实验仪器的理解,实验数据处理,以及对实验方案和结论进行分析、评价等内容,属于中等难度题。,5.(2014江苏单科,11,10分)小明通过实验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1)实验记录纸如图1所示,O点为橡皮筋被拉伸后伸长到的位置,两弹簧测力计共同作用时,拉力F1和F2的方向分别过P1和P2点;一个弹簧测力计拉橡皮筋时,拉力F3的方向过P3点。三个力的大小分别为:F1=3.30 N、F2=3.85 N和F3=4.25 N。请根据图中给出的标度作图求出F1和F2的合力。 图1 (2)仔细分析实验,小明怀疑实验中的橡皮筋被多次拉伸后弹性发生了变化,影响实验结果。他用弹簧测力计先后两次将橡皮筋拉伸到相同长度,发现读数不相同,于是进一步探究了拉伸过,程对橡皮筋弹性的影响。 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将一张白纸固定在竖直放置的木板上,橡皮筋的上端固定于O点,下端N挂一重物。用与白纸平行的水平力缓慢地移动N,在白纸上记录下N的轨迹。重复上述过程,再次记录下N的轨迹。,图2 图3,A.橡皮筋的长度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B.两次受到的拉力相同时,橡皮筋第2次的长度较长 C.两次被拉伸到相同长度时,橡皮筋第2次受到的拉力较大 D.两次受到的拉力相同时,拉力越大,橡皮筋两次的长度之差越大 (4)根据小明的上述实验探究,请对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提出两点注意事项。,两次实验记录的轨迹如图3所示。过O点作一条直线与轨迹交于a、b两点,则实验中橡皮筋分别被拉伸到a和b时所受拉力Fa、Fb的大小关系为。 (3)根据(2)中的实验,可以得出的实验结果有哪些?()(填写选项前的字母),答案(1)如图F合=4.64.9 N都算对 (2)Fa=Fb(3)BD(4)橡皮筋拉伸不宜过长;选用新橡皮筋。(或:拉力不宜过大;选用弹性好的橡皮筋;换用弹性好的轻弹簧),解析(1)略。(2)分析端点N受力,设橡皮筋与竖直方向间的夹角为,由平衡条件易得橡皮筋的拉力F=mg/cos ,可见相同时橡皮筋拉力相同。(3)图3中表示两次拉力相同时橡皮筋的 长度之差,易知A错误、B正确。由图中的两轨迹间的距离变化可知,越大时长度差越大,结合F=mg/cos 知对应的拉力越大,故D正确。因同样拉力下橡皮筋第2次长度较长,故同样长度下橡皮筋第2次所受拉力较小,C错误。(4)从能在记录纸上完成实验的角度考虑有:橡皮筋不宜过长,O点位置应靠近木板边缘,所选标度不能过小或过大等;从能测出拉力及减小相对误差角度考虑有:拉力不宜过大或过小,两力之间夹角不宜过大或过小等;从能保证两次测量中力的作用效果相同的角度考虑有:选用新的、弹性好的橡皮筋或换用弹性好的轻弹簧等。,规范答题许多实验题中有作图的要求,规范作图是规范解答实验中很重要的一项。首先作图工具要规范,要用铅笔、直尺、三角板、圆规等工具,如本题中要用直尺和三角板严格规范地作平行四边形,不能大致平移。其次要统一标度,题中两个分力和合力要使用统一的标度。最后画图要规范,如题中三个力都要用实线画出,平行四边形的另外两条边为辅助线,要用虚线画,注意虚实分明。三个力都要标出箭头,并且强调线段的长度是从起点到箭头之间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多余部分要擦掉。,考查点本题考查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数据处理、实验原理分析、实验结论得出及对结论的分析、评价等内容,属于中等难度题。,6.(2013江苏单科,11,10分)某兴趣小组利用自由落体运动测定重力加速度,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倾斜的球槽中放有若干个小铁球,闭合开关K,电磁铁吸住第1个小球。手动敲击弹性金属片M,M与触头瞬间分开,第1个小球开始下落,M迅速恢复,电磁铁又吸住第2个小球。当第1个小球撞击M时,M与触头分开,第2个小球开始下落这样,就可测出多个小球下落的总时间。,C.用直尺测量电磁铁下端到M的竖直距离作为小球下落的高度 D.手动敲击M的同时按下秒表开始计时 (2)实验测得小球下落的高度H=1.980 m,10个小球下落的总时间T=6.5 s。可求出重力加速度g=m/s2。(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3)在不增加实验器材的情况下,请提出减小实验误差的两个办法。 (4)某同学考虑到电磁铁在每次断电后需要时间t磁性才消失,因此,每个小球的实际下落时间与它的测量时间相差t,这导致实验误差。为此,他分别取高度H1和H2,测量n个小球下落的总时间T1和T2。他是否可以利用这两组数据消除t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请推导说明。,(1)在实验中,下列做法正确的有。 A.电路中的电源只能选用交流电源 B.实验前应将M调整到电磁铁的正下方,答案(1)BD(2)9.4 (3)增加小球下落的高度;多次重复实验,结果取平均值。(其他答案只要合理也可) (4)由H1=g和H2=g 可得g=,因此可以消去t的影响。,解析(1)M与触头接触期间,电磁铁应保持磁性存在,故电源用直流电源和交流电源均可,A项错误;实验中要通过小球撞击M断开电路来释放下一小球,故M必须在电磁铁正下方,B项正确;小球下落的高度应为电磁铁下端到M的竖直距离减去小球直径,C项错误;手敲击M瞬间,小球1即开始下落,故应同时开始计时,D项正确。 (2)H=gt2=g()2 所以g= m/s2 =9.4 m/s2 (3)由g=可知,误差主要来源于H和T的测量,故增加H,或者对H、T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均 可有效减小误差,另外,作出H-T2图像,从图线斜率k=求得g,也可有效减小误差。 (4)见答案。,学习指导本题告诉我们,实验复习要讲究灵活多变。有时实验目的相同,但实验装置可以变化;有时实验装置相同,可以用其完成不同的实验研究。因此,实验复习时要真正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感悟体会实验方案设计的巧妙之处,知道实验操作的目的和注意事项,掌握处理实验数据的常用方法,明白产生误差的原因,并将这些实验技能灵活地迁移到创新实验问题的解决中。,考查点本题利用考生熟悉的实验装置、实验原理和方法设计了一个测量重力加速度的实验,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考查考生的独立思考、科学探究的能力。属于较难题。,7.(2012江苏单科,11,10分)为测定木块与桌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小亮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实验中,当木块A位于水平桌面上的O点时,重物B刚好接触地面。将A拉到P点,待B稳定后静止释放,A最终滑到Q点。分别测量OP、OQ的长度h和s。改变h,重复上述实验,分别记录几组实验数据。 (1)实验开始时,发现A释放后会撞到滑轮。请提出两个解决方法。 (2)请根据下表的实验数据作出s-h关系的图像。,(3)实验测得A、B的质量分别为m=0.40 kg、M=0.50 kg。根据s-h图像可计算出A木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结果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4)实验中,滑轮轴的摩擦会导致的测量结果(选填“偏大”或“偏小”)。,答案(1)减小B的质量;增加细线的长度(或增大A的质量;降低B的起始高度)(2)如图 (3)0.4(4)偏大,解析(1)由PO根据能量守恒有 Mgh=(m+M)v2+mgh, 由OQ有mv2=mgs, 解之有: s=h=-1h=-h。可见要避免木块A撞到滑轮,需减小s,方法有减 小h、M或增大m。另外,增加细线长度时可使O点左移,即使s不变的情况下也可避免木块A与滑轮的撞击。 (2)见答案。 (3)将M、m代入上式可得s=h,可见s-h图线的斜率k=。再由(2)中图线得到斜率k= ,联立可得=0.4。 (4)当滑轮有摩擦时,由上式计算得到木块A到达O点的速度v偏大,从而使=偏大。,8.(2011江苏单科,10,8分)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弹簧测力计A挂于固定点P,下端用细线挂一重物M。弹簧测力计B的一端用细线系于O点,手持另一端向左拉,使结点O静止在某位置。分别读出弹簧测力计A和B的示数,并在贴于竖直木板的白纸上记录O点的位置和拉线的方向。,答案(1)3.6(2)D (3)改变弹簧测力计B拉力的大小; 减小重物M的质量。 (或将A更换成较大量程的弹簧测力计、改变弹簧测力计B拉力的方向等),(3)某次实验中,该同学发现弹簧测力计A的指针稍稍超出量程,请您提出两个解决办法。,(1)本实验用的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单位为N,图中A的示数为N。 (2)下列不必要的实验要求是。(请填写选项前对应的字母) A.应测量重物M所受的重力 B.弹簧测力计应在使用前校零 C.拉线方向应与木板平面平行 D.改变拉力,进行多次实验,每次都要使O点静止在同一位置,解析(1)由图知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为0.2 N,按“二分之一”估读法可知小数点后保留一位,故读得结果为3.6 N。 (2)本实验是利用平衡条件确定两拉力的合力与重物M所受重力等值反向,故A是必要的。因弹簧测力计的零点误差影响到各拉力的测量值,且不能保证各拉力的真实值之比与测量值之比相等,故B也是必要的。因只有拉线方向与木板平行时才能保证各力在竖直板上记录的方向与真实方向相同,故C亦是必要的。由于本实验中只需测出两拉力的大小和方向以及重物的重力即可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而测力计A的拉力不同时O点的位置就不同,故不可能也无必要使O点静止在同一位置,答案为D。 (3)见答案。,评析本题在合力的确定上相对教材上实验方法有创新,且减少了实验步骤,在第(3)问中提出了开放性的问题,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本题为一道好题。,1.(2018课标,22,5分)如图(a),一弹簧上端固定在支架顶端,下端悬挂一托盘;一标尺由游标和主尺构成,主尺竖直固定在弹簧左边;托盘上方固定有一能与游标刻度线准确对齐的装置,简化为图中的指针。 现要测量图(a)中弹簧的劲度系数。当托盘内没有砝码时,移动游标,使其零刻度线对准指针,此时标尺读数为1.950 cm;当托盘内放有质量为0.100 kg的砝码时,移动游标,再次使其零刻度线对准指针,标尺示数如图(b)所示,其读数为cm。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大小为9.80 m/s2,此弹簧的劲度系数为N/m(保留3位有效数字)。,B组统一命题、省(区、市)卷题组,答案3.77553.7,解析本题考查游标卡尺的读数方法和胡克定律。此标尺为二十分度的标尺,精确度为0.05 mm,读数=整毫米数(主尺)+n精确度,所以读数为37 mm+150.05 mm=37.75 mm=3.775 cm。 当托盘中放入砝码稳定时,弹簧的伸长量x=3.775 cm-1.950 cm=1.825 cm。由平衡条件得F=mg,由胡克定律得F=kx,联立得k=53.7 N/m。,2.(2018课标,23,9分)某同学用图(a)所示的装置测量木块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跨过光滑定滑轮的细线两端分别与木块和弹簧秤相连,滑轮和木块间的细线保持水平,在木块上方放置砝码。缓慢向左拉动水平放置的木板,当木块和砝码相对桌面静止且木板仍在继续滑动时,弹簧秤的示数即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某次实验所得数据在下表中给出,其中f4的值可从图(b)中弹簧秤的示数读出。 图(a),图(b),图(c),回答下列问题: (1)f4=N; (2)在图(c)的坐标纸上补齐未画出的数据点并绘出f-m图线; (3)f与m、木块质量M、木板与木块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及重力加速度大小g之间的关系式为f=,f-m图线(直线)的斜率的表达式为k=; (4)取g=9.80 m/s2,由绘出的f-m图线求得=。(保留2位有效数字),答案(1)2.75(2)如图所示 (3)(M+m)gg(4)0.40,解析本题考查物体的平衡、滑动摩擦力的计算及分析图像的能力。 (1)由图可知弹簧秤的读数为2.75 N。 (2)画图线时应使尽可能多的点落在线上,不在线上的点应均匀分布在线的两侧。 (3)以木块和砝码为研究对象,整体水平方向受木板的滑动摩擦力和细线的拉力,f=(M+m)g,整理得f=mg+Mg,故f-m图线的斜率k=g。 (4)由图知k=3.9 N/kg,故=0.40。,3.(2018课标,22,6分)甲、乙两同学通过下面的实验测量人的反应时间。实验步骤如下: (1)甲用两个手指轻轻捏住量程为L的木尺上端,让木尺自然下垂。乙把手放在尺的下端(位置恰好处于L刻度处,但未碰到尺),准备用手指夹住下落的尺。 (2)甲在不通知乙的情况下,突然松手,尺子下落;乙看到尺子下落后快速用手指夹住尺子。若夹住尺子的位置刻度为L1,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则乙的反应时间为(用L、L1和g表示)。 (3)已知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9.80 m/s2,L=30.0 cm,L1=10.4 cm。乙的反应时间为s。(结果保留2位有效数字) (4)写出一条能提高测量结果准确程度的建议:。,答案(2)(3)0.20(4)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初始时乙的手指尽可能接近尺子,解析本题考查自由落体运动的应用。 (2)(3)木尺做自由落体运动,由位移公式可得L-L1=gt2,解得t= s=0.20 s,4.(2018北京理综,21,18分)用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研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图1 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a.安装好实验器材,接通电源后,让拖着纸带的小车沿长木板运动,重复几次。 b.选出一条点迹清晰的纸带,找一个合适的点当作计时起点O(t=0),然后每隔相同的时间间隔T选取一个计数点,如图2中A、B、C、D、E、F所示。,图2 c.通过测量、计算可以得到在打A、B、C、D、E点时小车的速度,分别记作v1、v2、v3、 v4、v5 d.以速度v为纵轴、时间t为横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在坐标纸上描点,如图3所示。 图3,结合上述实验步骤,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在下列仪器和器材中,还需要使用的有和(填选项前的字母)。 A.电压合适的50 Hz交流电源 B.电压可调的直流电源 C.刻度尺 D.秒表 E.天平(含砝码) (2)在图3中已标出计数点A、B、D、E对应的坐标点,请在该图中标出计数点C对应的坐标点,并画出v-t 图像。 (3)观察v-t图像,可以判断小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其依据是。v-t图像斜率的物理意义是。 (4)描绘v-t图像前,还不知道小车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用平均速度表示各计数点的瞬时 速度,从理论上讲,对t的要求是(选填“越小越好”或“与大小无关”);从实验的角度看,选取的x大小与速度测量的误差(选填“有关”或“无关”)。,(5)早在16世纪末,伽利略就猜想落体运动的速度应该是均匀变化的。当时只能靠滴水计时,为此他设计了如图4所示的“斜面实验”,反复做了上百次,验证了他的猜想。请你结合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知识,分析说明如何利用伽利略“斜面实验”检验小球的速度是随时间均匀变化的。 图4,答案(1)AC(2)如图所示 (3)小车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加速度 (4)越小越好有关 (5)如果小球的初速度为0,其速度vt,那么它通过的位移xt2。因此,只要测量小球通过不同位移所用的时间,就可以检验小球的速度是否随时间均匀变化。,解析本题考查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实验。 (1)打点计时器所用电源为50 Hz的交流电源,测量各计数点间距离需用刻度尺。 (2)图见答案。 (3)因为小车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所以小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由匀加速直线运动中速度v=v0+at,可知v-t图像斜率的物理意义是加速度。 (4)=,若用 表示瞬时速度,t越小越好,而选取的x大小会影响速度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偏 差大小。 (5)设v0=0,v=at,而x=at2,故可通过位移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判断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解题关键实验原理的认识 (1)图像法是实验中常用的方法,要学会通过图像分析问题。 (2)测量量的转换是实验中的常用手段,当某一个物理量不易测量时,可通过该量与其他量的关系式,转换成其他可测量的物理量。如将速度的测量转换成位移的测量。,5.2018天津理综,9(2)某研究小组做“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所用器材有:方木板一块,白纸,量程为5 N的弹簧测力计两个,橡皮条(带两个较长的细绳套),刻度尺,图钉(若干个)。 具体操作前,同学们提出了如下关于实验操作的建议,其中正确的有。 A.橡皮条应和两绳套夹角的角平分线在一条直线上 B.重复实验再次进行验证时,结点O的位置可以与前一次不同 C.使用测力计时,施力方向应沿测力计轴线;读数时视线应正对测力计刻度 D.用两个测力计互成角度拉橡皮条时的拉力必须都小于只用一个测力计时的拉力 该小组的同学用同一套器材做了四次实验,白纸上留下的标注信息有结点位置O、力的标度、分力和合力的大小及表示力的作用线的点,如下图所示。其中对于提高实验精度最有利的是。,解析本题考查“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 橡皮条的弹力方向不需要在两绳套夹角的角平分线上,选项A错误;重复实验,结点O的位置与上次实验无关,可以不同,选项B正确;使用测力计时,为避免弹簧与外壳的摩擦,要求施力方向应沿测力计轴线方向,读数时视线应正对测力计刻度,选项C正确;拉力小于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即可,选项D错误。 “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中,在不超测力计量程的前提下,拉力应尽量大些;确定拉力方向时,所描点应与O点的距离大些;两绳套夹角不能过大或过小;作图示时,所选标度越小,精度越高。综上所述,应选B。,答案BCB,知识拓展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中,选取合适的标度,按比例作平行四边形,求F1和F2的合力,而力F方向应与橡皮条方向共线。,6.(2017课标,22,5分)某探究小组为了研究小车在桌面上的直线运动,用自制“滴水计时器”计量时间。实验前,将该计时器固定在小车旁,如图(a)所示。实验时,保持桌面水平,用手轻推一下小车。在小车运动过程中,滴水计时器等时间间隔地滴下小水滴,图(b)记录了桌面上连续的6个水滴的位置。(已知滴水计时器每30 s内共滴下46个小水滴) 图(a) 图(b),(1)由图(b)可知,小车在桌面上是(填“从右向左”或“从左向右”)运动的。 (2)该小组同学根据图(b)的数据判断出小车做匀变速运动。小车运动到图(b)中A点位置时的速度大小为m/s,加速度大小为m/s2。(结果均保留2位有效数字),答案(1)从右向左(2)0.190.037,解析本题考查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1)由于小车获得速度后在摩擦力作用下减速运动,故相邻水滴间的距离逐渐减小,结合图(b)可知小车向左运动。(2)由题意知,30 s内滴下46滴水,共45个时间间隔,故相邻两滴水的时间间隔T= s= s。由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平均速度等于中 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可得vA= mm/s=0.19 m/s。由逐差法得小车运动的加速度为a= mm/s2=0.037 m/s2。,方法技巧“纸带”的处理 处理“纸带”时,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求某点的瞬时速度需利用=,求加速度时应利用x= aT2。当需要考虑减小偶然误差时,应采用逐差法求加速度。,7.(2017课标,22,6分)某同学研究在固定斜面上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使用的器材有:斜面、滑块、长度不同的矩形挡光片、光电计时器。 实验步骤如下: 如图(a),将光电门固定在斜面下端附近;将一挡光片安装在滑块上,记下挡光片前端相对于斜面的位置,令滑块从斜面上方由静止开始下滑; 当滑块上的挡光片经过光电门时,用光电计时器测得光线被挡光片遮住的时间t; 用s表示挡光片沿运动方向的长度如图(b)所示,表示滑块在挡光片遮住光线的t时间内 的平均速度大小,求出;,将另一挡光片换到滑块上,使滑块上的挡光片前端与中位置相同,令滑块由静止开始下滑,重复步骤、; 多次重复步骤; 利用实验中得到的数据作出-t图,如图(c)所示。 图(c) 完成下列填空: (1)用a表示滑块下滑的加速度大小,用vA表示挡光片前端到达光电门时滑块的瞬时速度大小,则与vA、a和t的关系式为=。 (2)由图(c)可求得,vA=cm/s,a=cm/s2。(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答案(1)vA+t(2)52.116.3,解析本题考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利用光电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方法,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挡光片通过光电门的平均速度等于t时间段的中间时刻的 速度 由v=v0+at可知=vA+a 即=vA+at,由图像的截距可知vA=52.12 cm/s52.1 cm/s 其斜率k=a,故滑块的加速度a=2k=16.3 cm/s2,审题指导在本实验中,每次换不同挡光片时,题给条件要求下滑前,挡光片前端相对于斜面的位置都相同,且滑块都由静止开始下滑,这表明每次下滑实验中挡光片开始遮光时滑块的瞬时速度都是相同的,都是vA。因此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很容易可以写出=vA+a。,8.(2017课标,22,6分)某探究小组做“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将画有坐标轴(横轴为x轴,纵轴为y轴,最小刻度表示1 mm)的纸贴在水平桌面上,如图(a)所示。将橡皮筋的一端Q固定在y轴上的B点(位于图示部分之外),另一端P位于y轴上的A点时,橡皮筋处于原长。 (1)用一只测力计将橡皮筋的P端沿y轴从A点拉至坐标原点O,此时拉力F的大小可由测力计读出。测力计的示数如图(b)所示,F的大小为N。 (2)撤去(1)中的拉力,橡皮筋P端回到A点;现使用两个测力计同时拉橡皮筋,再次将P端拉至O点。此时观察到两个拉力分别沿图(a)中两条虚线所示的方向,由测力计的示数读出两个拉力的大小分别为F1=4.2 N和F2=5.6 N。 ()用5 mm长度的线段表示1 N的力,以O为作用点,在图(a)中画出力F1、F2的图示,然后按平行四边形定则画出它们的合力F合;,图(a) 图(b),()F合的大小为N,F合与拉力F的夹角的正切值为。 若F合与拉力F的大小及方向的偏差均在实验所允许的误差范围之内,则该实验验证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答案(1)4.0(2)()F1、F2和F合如图所示 ()4.00.05,解析(1)测力计读数时需要进行估读,此测力计分度值为0.2 N,则F的大小为4.0 N。 (2)()作力的图示时,要选好标度,再根据F1、F2的方向及大小作出相应两力的图示,图见答案。分别以F1、F2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并作出对角线,即得F合。 ()表示F合的线段的长度为20.0 mm,根据标度算出F合大小为4.0 N。实际合力F的方向沿AO方向,对角线为F合方向,则两者夹角的正切值tan = 0.05。,命题意图本题考查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易错分析测力计读数时要注意估读。,9.(2016课标,22,5分)某同学用图(a)所示的实验装置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其中打点计时器的电源为交流电源,可以使用的频率有20 Hz、30 Hz和40 Hz。打出纸带的一部分如图(b)所示。 图(a) 图(b) 该同学在实验中没有记录交流电的频率f,需要用实验数据和其他题给条件进行推算。,(1)若从打出的纸带可判定重物匀加速下落,利用f和图(b)中给出的物理量可以写出:在打点计时器打出B点时,重物下落的速度大小为,打出C点时重物下落的速度大小为,重物下落的加速度大小为。 (2)已测得s1=8.89 cm,s2=9.50 cm,s3=10.10 cm;当地重力加速度大小为9.80 m/s2,实验中重物受到的平均阻力大小约为其重力的1%。由此推算出f为Hz。,答案(1)(s1+s2)f(s2+s3)f(s3-s1)f2(2)40,解析(1)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某一段位移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vB=(s 1+s2)f,同理vC=(s2+s3)f,加速度a=(s3-s1)f2。 (2)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mg-0.01mg=ma a=0.99g 又由(1)问知:a= 联立得f=40 Hz,解题指导(1)考查通过处理纸带求瞬时速度和加速度的方法。(2)要求推算打点计时器所用电源的频率,问题新颖,但应注意到加速度表达式中,加速度与频率的相关性,只要知道加速度就可求出频率。由给出的受力情况,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求出加速度,再代入第(1)问中加速度的表达式求出频率。,10.(2016课标,23,10分)某物理课外小组利用图(a)中的装置探究物体加速度与其所受合外力之间的关系。图中,置于实验台上的长木板水平放置,其右端固定一轻滑轮;轻绳跨过滑轮,一端与放在木板上的小滑车相连,另一端可悬挂钩码。本实验中可用的钩码共有N=5个,每个质量均为0.010 kg。实验步骤如下: 图(a) (1)将5个钩码全部放入小车中,在长木板左下方垫上适当厚度的小物块,使小车(和钩码)可以在木板上匀速下滑。 (2)将n(依次取n=1,2,3,4,5)个钩码挂在轻绳右端,其余N-n个钩码仍留在小车内;用手按住小车,并使轻绳与木板平行。释放小车,同时用传感器记录小车在时刻t相对于其起始位置的位移s,绘制s-t图像,经数据处理后可得到相应的加速度a。 (3)对应于不同的n的a值见下表。n=2时的s-t图像如图(b)所示;由图(b)求出此时小车的加速度(保留2位有效数字),将结果填入下表。,(4)利用表中的数据在图(c)中补齐数据点,并作出a-n图像。从图像可以看出:当物体质量一定时,物体的加速度与其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 图(b),图(c) (5)利用a-n图像求得小车(空载)的质量为kg(保留2位有效数字,重力加速度取g=9.8 ms-2)。 (6)若以“保持木板水平”来代替步骤(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填入正确选项前的标号)。 A.a-n图线不再是直线 B.a-n图线仍是直线,但该直线不过原点,C.a-n图线仍是直线,但该直线的斜率变大,答案(3)0.39(2分。在0.370.49范围内都给分) (4)如图所示(3分) (5)0.45(3分。在0.430.47范围内都给分) (6)BC(2分。选对一个给1分,有选错的不给这2分),解析(3)由s=at2得:a=,在s-t图像中找一点坐标,代入公式即可求出a。 (5)对小车和钩码组成的系统应用牛顿第二定律:nmg=(M+Nm)a,则a=,a-n图 像的斜率k=,从而可解出M。 (6)对于已平衡摩擦力的情况,对整体应用牛顿第二定律:nmg=(M+Nm)a,则a=n;对于 木板水平的情况,对整体应用牛顿第二定律:nmg-M+(N-n)mg=(M+Nm)a,整理得:a=n -g,比较可见,B、C均正确。,易错点拨(3)(5)中的计算结果一定要按照有效数字的位数要求填写。画a-n图像时,所画直线要符合以下要求:让尽可能多的点落在直线上;不能落在直线上的点要均匀分布于直线的两侧;一定要利用直尺画线。,11.(2016课标,22,6分)某物理小组对轻弹簧的弹性势能进行探究,实验装置如图(a)所示:轻弹簧放置在光滑水平桌面上,弹簧左端固定,右端与一物块接触而不连接,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与物块连接。向左推物块使弹簧压缩一段距离,由静止释放物块,通过测量和计算,可求得弹簧被压缩后的弹性势能。 图(a) (1)实验中涉及下列操作步骤: 把纸带向左拉直 松手释放物块,接通打点计时器电源 向左推物块使弹簧压缩,并测量弹簧压缩量 上述步骤正确的操作顺序是(填入代表步骤的序号)。 (2)图(b)中M和L纸带是分别把弹簧压缩到不同位置后所得到的实际打点结果。打点计时器所用交流电的频率为50 Hz。由M纸带所给的数据,可求出在该纸带对应的实验中物块脱离弹簧时的速度为m/s。比较两纸带可知,(填“M”或“L”)纸带对应的实验中弹簧被压缩后的弹性势能大。 图(b),答案(1)(2)1.29M,解析(1)实验步骤中,一定要注意接通打点计时器电源之后再松手释放物块。若次序搞反,可能造成物块已离开桌面但打点计时器还没有开始工作。 (2)从纸带上看,最后两个数据2.58 cm、2.57 cm相差不大,表示物块已经脱离弹簧,所以速度v=10-2 m/s1.29 m/s,同理可计算出打下L纸带时物块脱离弹簧的速度要小一些。,1.(2016浙江理综,21,10分)某同学在“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的实验中,测得图中弹簧OC的劲度系数为500 N/m。如图1所示,用弹簧OC和弹簧秤a、b做“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实验。在保持弹簧伸长1.00 cm不变的条件下, (1)若弹簧秤a、b间夹角为90,弹簧秤a的读数是N(图2中所示),则弹簧秤b的读数可,C组教师专用题组,能为N。 (2)若弹簧秤a、b间夹角大于90,保持弹簧秤a与弹簧OC的夹角不变,减小弹簧秤b与弹簧OC的夹角,则弹簧秤a的读数、弹簧秤b的读数(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答案(1)3.003.023.94.1(有效数不作要求) (2)变大变大,解析保持弹簧OC伸长1.00 cm不变,其弹力F弹=kx=5001.0010-2 N=5 N保持不变。 (1)在图1中,弹簧秤a、b的拉力Fa、Fb的合力F=F弹,如图所示。 读图2可知Fa=3.00 N 故Fb=4.00 N (2)减小弹簧秤b与弹簧OC的夹角意味着增大上图中Fb与F的夹角,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可知Fa、Fb均变大。,疑难突破在保持Fa与合力F夹角不变的情况下,分析Fb与F夹角变化时Fa、Fb的变化情况为动态平衡的分析问题,这类问题用矢量图分析最为简捷,如图所示。,2.2016北京理综,21(2)利用图1所示装置做“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 图1 为验证机械能是否守恒,需要比较重物下落过程中任意两点间的。 A.动能变化量与势能变化量 B.速度变化量与势能变化量 C.速度变化量与高度变化量 除带夹子的重物、纸带、铁架台(含铁夹)、电磁打点计时器、导线及开关外,在下列器材中,还必须使用的两种器材是。,A.交流电源B.刻度尺C.天平(含砝码) 实验中,先接通电源,再释放重物,得到图2所示的一条纸带。在纸带上选取三个连续打出的点A、B、C,测得它们到起始点O的距离分别为hA、hB、hC。 已知当地重力加速度为g,打点计时器打点的周期为T。设重物的质量为m。从打O点到打B点的过程中,重物的重力势能变化量Ep=,动能变化量Ek=。 图2 大多数学生的实验结果显示,重力势能的减少量大于动能的增加量,原因是。 A.利用公式v=gt计算重物速度 B.利用公式v=计算重物速度 C.存在空气阻力和摩擦阻力的影响 D.没有采用多次实验取平均值的方法,某同学想用下述方法研究机械能是否守恒:在纸带上选取多个计数点,测量它们到起始点O的距离h,计算对应计数点的重物速度v,描绘v2-h图像,并做如下判断:若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则重物下落过程中机械能守恒。请你分析论证该同学的判断依据是否正确。,答案AAB-mghBmC 见解析,解析重物的机械能指它的动能和重力势能,所以机械能是否守恒要看动能和重力势能变化量是否相等,所以选A项。 因为电磁打点计时器用6 V以下交流电源,所以A项器材需要;实验中需要用刻度尺测纸带上点间距离,所以B项器材需要;因为动能变化、重力势能变化都是对同一重物而言的,所以不需要测它的质量,故C项不需要。 从打O点到打B点的过程中重物的重力势能在减少,所以Ep=-mghB,再由=得打B点时重 物的速度为vB=,故动能变化量为Ek=m-0=m。 因为做实验时存在空气阻力和纸带与打点计时器间的摩擦阻力,故重物下落过程不是自由落体运动,所以|Ep|Ek,所以C项正确。 该同学的判断依据不正确。在重物下落h的过程中,若阻力 f 恒定,根据mgh-fh=mv2-0v2= 2(g-)h可知,v2-h图像就是过原点的一条直线。要想通过v2-h图像的方法验证机械能是否守 恒,还必须看图像的斜率是否接近2g。,3.2016天津理综,9(2)某同学利用图示装置研究小车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实验中,必要的措施是。 A.细线必须与长木板平行 B.先接通电源再释放小车 C.小车的质量远大于钩码的质量,D.平衡小车与长木板间的摩擦力 他实验时将打点计时器接到频率为50 Hz的交流电源上,得到一条纸带,打出的部分计数点如图所示(每相邻两个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图中未画出)。s1=3.59 cm,s2=4.41 cm,s3=5.19 cm,s4=5.97 cm,s5=6.78 cm,s6=7.64 cm。则小车的加速度a=m/s2(要求充分利用测量的数据),打点计时器在打B点时小车的速度vB=m/s。(结果均保留两位有效数字),答案AB0.800.40,解析若细线与长木板不平行,随着小车逐渐靠近滑轮,细线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增大,小车所受合力随之变化,因此小车的加速度发生变化,即小车不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故细线必须与长木板平行,A选项必要。先接通电源,待打点计时器稳定工作后再释放小车,点迹按匀变速运动规律显现在纸带上;若先释放小车再接通电源,则开始阶段点迹不规律,误差较大,故B项必要。该实验研究小车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与小车所受到的合力及合力大小的计算无关,故C、D项不必要。 交流电的频率为f=50 Hz,相邻两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t=0.1 s,由逐差法可求小车的加速度。 a=0.80 m/s2 vB= m/s=0.40 m/s,4.2016四川理综,8,6分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测量弹簧的弹性势能。将弹簧放置在水平气垫导轨上,左端固定,右端在O点;在O点右侧的B、C位置各安装一个光电门,计时器(图中未画出)与两个光电门相连。先用米尺测得B、C两点间距离s,再用带有遮光片的滑块压缩弹簧到某位置A,静止释放,计时器显示遮光片从B到C所用的时间t,用米尺测量A、O之间的距离x。 (1)计算滑块离开弹簧时速度大小的表达式是。 (2)为求出弹簧的弹性势能,还需要测量。 A.弹簧原长,B.当地重力加速度 C.滑块(含遮光片)的质量 (3)增大A、O之间的距离x,计时器显示时间t将。 A.增大B.减小C.不变,答案(1)(2)C(3)B,解析(1)滑块离开弹簧后做匀速运动,则速度的大小为。(2)弹簧的弹性势能完全转化成滑 块的动能,即Ep弹=mv2,故除了测量速度外,还要测量滑块(含遮光片)的质量。(3)增大x,弹簧弹 性势能增大,滑块离开弹簧后的速度增大,故从B到C所用的时间减小。,5.(2015浙江理综,21,10分)甲同学准备做“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乙同学准备做“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 图1 (1)图1中A、B、C、D、E表示部分实验器材,甲同学需在图中选用的器材;乙同学需在图中选用的器材。(用字母表示),图2 (2)乙同学在实验室选齐所需器材后,经正确操作获得如图2所示的两条纸带和。纸带的加速度大(填“”或“”),其加速度大小为。,答案(1)ABBDE(2)(2.50.2) m/s2,解析(1)做“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时,需在图中选用:A重锤,B电火花打点计时器;做“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时,需在图中选用:B电火花打点计时器,D小车,E钩码。 (2)在纸带中x1=1.0 mm。 在纸带中x2=0.5 mm。 所以x1x2再由x=aT2可得纸带的加速度大,其值为a= m/s2=2.5 m/s2。,6.2015重庆理综,6(1)同学们利用如图所示方法估测反应时间。 首先,甲同学捏住直尺上端,使直尺保持竖直状态,直尺零刻度线位于乙同学的两指之间。当乙看见甲放开直尺时,立即用手指捏直尺,若捏住位置的刻度读数为x,则乙同学的反应时间为(重力加速度为g)。 基于上述原理,某同学用直尺制作测量反应时间的工具,若测量范围为00.4 s,则所用直尺的长度至少为cm(g取10 m/s2);若以相等时间间隔在该直尺的另一面标记出表示反应时间的刻度线,则每个时间间隔在直尺上对应的长度是的(选填“相等”或“不相等”)。,答案80不相等,解析由x=gt2得乙同学的反应时间为t=。当t=0.4 s时,x=100.42 m=0.8 m=80 cm。 因为x=gt2,即x与t不是成线性关系,故对应相同的时间间隔发生的位移不相等。,7.(2014大纲全国,22,6分)现用频闪照相方法来研究物块的变速运动。在一小物块沿斜面向下运动的过程中,用频闪相机拍摄的不同时刻物块的位置如图所示。拍摄时频闪频率是10 Hz;通过斜面上固定的刻度尺读取的5个连续影像间的距离依次为x1、x2、x3、x4。已知斜面顶端的高度h和斜面的长度s。数据如下表所示。重力加速度大小g=9.80 m/s2。,单位:cm,根据表中数据,完成下列填空: (1)物块的加速度a=m/s2(保留3位有效数字)。 (2)因为,可知斜面是粗糙的。,答案(1)4.30(4分,填“4.29”或“4.31”同样给分)(2)物块加速度小于g=5.88 m/s2(或:物 块加速度小于物块沿光滑斜面下滑的加速度)(2分),解析(1)a=4.30 m/s2 (2)见答案。,8.2014天津理综,9(2),8分某同学把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将细绳一端拴在小车上,另一端绕过定滑轮,挂上适当的钩码,使小车在钩码的牵引下运动,以此定量探究绳拉力做功与小车动能变化的关系。此外还准备了打点计时器及配套的电源、导线、复写纸、纸带、小木块等。组装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若要完成该实验,必需的实验器材还有哪些。 实验开始时,他先调节木板上定滑轮的高度,使牵引小车的细绳与木板平行。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下列的哪个(填字母代号)。,A.避免小车在运动过程中发生抖动 B.可使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出的点迹清晰 C.可以保证小车最终能够实现匀速直线运动 D.可在平衡摩擦力后使细绳拉力等于小车受的合力 平衡摩擦力后,当他用多个钩码牵引小车时,发现小车运动过快,致使打出的纸带上点数较少,难以选到合适的点计算小车速度。在保证所挂钩码数目不变的条件下,请你利用本实验的器材提出一个解决办法:。 他将钩码重力做的功当做细绳拉力做的功,经多次实验发现拉力做功总是要比小车动能增量大一些。这一情况可能是下列哪些原因造成的(填字母代号)。 A.在接通电源的同时释放了小车 B.小车释放时离打点计时器太近 C.阻力未完全被小车重力沿木板方向的分力平衡掉 D.钩码做匀加速运动,钩码重力大于细绳拉力,答案刻度尺、天平(包括砝码)D可在小车上加适量的砝码(或钩码)CD,解析计算小车的动能变化需用天平测质量;在计算小车通过的位移、小车的瞬时速度时都需用刻度尺测距离。只有绳与板面平行时,才能保证小车运动中与板面间的压力不变,才能保证小车所受摩擦力不变,才能保证平衡摩擦力后绳的拉力等于小车所受合力,故D正确。要增加纸带上所打下点的数目,只有减小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在所挂钩码数目不变的情况下只有增大小车的质量,即在车上增加砝码或钩码。当将钩码重力作为小车所受合力时,需满足几个条件:一是摩擦力被平衡,二是绳与板面平行,此二者可保证绳对车的拉力等于车所受合力,但车加速运动时钩码加速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