脓耳的中医诊治

上传人:s****a 文档编号:140280224 上传时间:2022-08-23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3.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脓耳的中医诊治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脓耳的中医诊治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脓耳的中医诊治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医:脓耳的中医诊治汪 冰 山东省中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脓耳即现代医学的急性和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指耳膜穿孔、耳内流脓为主要表现的疾 病,中医又称聘耳、底耳、耳湿、耳疳等。本病是常见病、多发病,可发于任何年龄,而以 小儿多见。本病可发于任何季节,而以夏热季节为多。且本病易损害听力,影响患者学习、 工作及生活,甚至可出现合并症,危及生命,故应积极做好防治工作。一、临床表现临床上有急、慢性脓耳之分,其临床表现也有不同。(一)急性脓耳 症状以起病急,初起即耳内疼痛,胀闷,听力障碍,或有耳鸣为特点。 随病情发展耳痛加剧,成跳痛或痛引头脑。全身可有畏寒、发热等症状。小儿患者全身症状 较重,多有高热,啼哭,抓耳,摇头,烦躁不安,拒食等症状。鼓膜穿孔溢脓后,则耳痛及 全身症状迅即减轻。局部检查可见,病初起,鼓膜松弛部、锤骨柄、周边部的血管呈放射状 充血;病情进一步发展,则见全鼓膜弥漫性充血;鼓膜穿孔前,其标志消失,全鼓膜普遍充 血,不同程度外突,或凸出部位中心有黄点(脓点)若凸出部顶点有闪光点,可见脓液从此 处呈搏动性流出。随病程发展,鼓膜穿孔可逐渐扩大。听力检查呈传导性聋。(二)慢性脓耳 表现为耳内流脓日久,时作时止。多有急性脓耳病史。可因感冒或污 水入耳而诱发加重。有不同程度听力减退。局部检查:鼓膜紧张部或松弛部穿孔。紧张部穿孔 者,分泌物为黏液性或黏脓性;松弛部穿孔者,常可从上鼓室掏出呈灰白色片状或豆渣样臭 秽物。X线常显示乳突有慢性炎症或胆脂瘤腔。听力检查多为传导性耳聋,也可为混合性耳 聋。根据病史及临床症状,诊断不难。如初发病者大多有外感病史,或有鼓膜外伤史,病久 者有耳内反复流脓史。症状又有急慢性表现,或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急性发作。检查可根据: 鼓膜检查:发病初期,可见鼓膜充血;鼓膜穿孔前,局部可见小黄亮点;鼓膜穿孔后则有 脓液溢出;病程迁延日久者,常见鼓膜紧张部或松弛部大小不等的穿孔。乳突部触诊:可 有轻度触压痛。听力检查:以传导性耳聋为主,亦可见混合性聋。血常规检查:早期鼓 膜穿孔前,白细胞总数偏高,鼓膜穿孔后或慢性者,血常规检查均正常。影像学检查:颞 骨X线或CT检查有助于鉴别脓耳的类型。二、病因病机中医讲脓耳的发生,外因多为风热湿邪侵袭,内因多属肝、胆、肾、脾等脏腑功能失调。(一)肝胆火盛,邪热外侵 风热湿邪的外袭是本病的主要外因,而患者素体肝胆有热 是本病的常见内因。因为肝胆互为表里,足少阳胆经属胆络肝,其支脉从耳后入耳中,出走 耳前,故肝胆之气循经通于耳部,肝胆有热,也可循经上扰耳窍。若风热邪毒侵袭,随脉入 耳;或肝胆素有郁热,复因风热邪毒引动,循经上蒸,内外热毒结聚耳窍,与气血搏结,化 腐成脓,发为脓耳。湿邪的外侵,多见于污水入耳,水湿之气内侵,郁而发热,湿热郁蒸耳 窍,化生脓汁,形成脓耳。(二)脾虚湿困,上犯耳窍 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有升清降浊之功。若素体虚弱, 或久病耗伤正气,或过用寒凉损伤脾胃,或饮食不节,思虑过度以致脾胃受伤,则脾虚,运 化功能失调,易致水湿之气停留,水湿不走下窍,而泛溢于耳窍以致耳内流脓,形成脓耳之 症。(三)肾元亏损,邪毒停聚 肾为先天之本,耳为肾之外窍,肾气通于耳,故耳的功能 与肾的关系最大。一是肾虚邪毒易于乘虚侵袭而发病,二是邪毒易于滞留,正不胜邪,使邪 毒停聚,急性脓耳演变为慢性脓耳,经年累月耳内流脓难以治愈。肾主骨,又主髓,髓充于 骨而荣于骨,若肾功能健旺,精髓充足,骨得其荣养,故而坚韧,若肾元亏损,则骨髓少, 耳失荣养,容易遭受邪毒的损伤破坏,故湿热邪毒困结耳窍,久则腐蚀骨质,以致骨腐成脓, 骨质破坏严重者,邪毒容易内陷,形成脓耳变症。三、辨证论治本病的辨证主要依据其症状,即起病的缓急,脓液的质、量、色,结合所兼症状及舌脉 等情况,综合辨证。总的辨证原则:起病情况:急症者多属实证,多为肝胆火热,邪毒外侵或也有因脾虚 湿困,上犯耳窍。缓症者流脓日久,多属虚证,虚中夹实之证,多见于脾虚湿困或肾元亏损 者。脓色:黄脓多为湿热;红脓多为肝胆火盛,热伤血分;白脓或青脓多为脾虚;流脓臭 秽黑腐者,多为肾虚。脓量:量多者属湿热或脾虚有湿,脓少者为热盛或肾虚虚火而致。 脓质:黏稠者多属火热偏盛,热聚化生脓汁,脓稀者,多属虚。(一)肝胆火盛,邪热外侵 病初起耳内胀塞感、微痛,随病情发展而出现耳内剧烈疼 痛,呈跳痛或如锥刺样疼痛。耳内流脓,脓液初起可带有血性,脓质较稠,量由少至多。可 见肝胆火热的全身症状表现为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流涕,或见口苦咽干、小便黄赤、大便 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等。小儿患者,症状较成人重,多有高热、啼哭、烦躁不安,甚至 出现神昏、抽搐、颈强等症状。检查见耳膜红肿,耳膜上脉络显露甚至整个耳膜呈鲜红色或 暗红色,耳膜紧张部中央呈小穿孔或中度穿孔,听力减退。治则:病初起,疏风散热,解毒消肿。方用蔓荆子散(蔓荆子、菊花、升麻、前胡、生 地、麦冬、赤芍、桑白皮、茯苓)肝胆火盛者,清肝泻火,解毒排脓。方用龙胆泻肝汤。(二)脾虚湿困,上犯耳窍 耳内流脓缠绵日久,时轻时重,反复发作,流脓量多而清 稀,甚如水样,无臭味,听力下降或有耳鸣。全身或面色不华,头昏头重,倦怠乏力,纳少, 腹胀,大便时溏。舌质淡,苔白,脉缓无力或细弱等脾胃虚弱,气血不足之证。检查可见鼓 膜浑浊或增厚,有白斑,多有中央性大穿孔,通过穿孔部可窥及鼓室,或可见肉芽、息肉。 听力检查多呈传导性耳聋。治则:健脾渗湿,补托排脓。方用托里消毒散加减(党参、黄芪、茯苓、白术、炙甘草、 川芎、当归、白芍、金银花、白芷、皂刺、桔梗)。(三)肾元亏损,邪毒停聚 慢性脓耳缠绵不愈,脓液不多,污秽而臭,听力多明显减 退。全身症状可见头晕,神疲,腰膝酸软,舌淡红,苔薄白或少苔,脉细弱。检查可见鼓膜 边缘部或松弛部穿孔,有灰白色或豆腐渣样脓,听力检查呈传导性耳聋或混合性耳聋,颞骨 CT或X线乳突摄片多示骨质破环或有胆脂瘤阴影。治则:补肾培元,祛腐化湿。肾阴虚者用知柏地黄丸加减;肾阳虚者用肾气丸加减。四、外治法(一)清洁法 适应证为急、慢性脓耳,耳道或鼓室有分泌物者。临床常用消毒棉签将 耳道内的脓液清洁干净,也可用3%双氧水清洗耳道或鼓室,以清除分泌物、脓痂,便于局部 用药。(二)滴耳法一般选用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敛湿去脓作用的药物。临床上常用 的如黄连滴耳液,也可用鱼腥草液等作为滴剂。列举几种滴耳法:1. 蒜汁疗法:取新鲜大蒜23瓣洗净捣烂成泥,加2%普鲁卡因1 ml,用消毒棉签沽取其 液点入耳内,tid。2. 鸡蛋黄油疗法:取新鲜鸡蛋1只,破皮去掉蛋清留下蛋黄用铁勺在微火上熬,待出油后 去渣备用,用其油点耳,tid。3. 核(胡)桃油疗法:取饱满核桃12个,在炉上烤熟后取仁挤油,用该油点耳每日23 次。(三)吹药 一般用可溶性药粉吹布患处。吹药前应先清除耳道积脓及残留的药粉。适 用于化脓性中耳炎并发鼓室肉芽、息肉、外耳道息肉者。严禁吹入过多造成药粉堆积,妨碍 引流。鼓膜穿孔较小或引流不畅时,应慎用药粉吹耳。常用的药物如烂耳散(穿心莲、猪胆 汁、枯矶)(经验方)、红棉散(煅龙骨、海螺蛸、冰片、胭脂、水分黄丹)等。(四)涂敷 脓耳引发耳前后红肿疼痛,可用紫金锭磨水涂敷,或如意金黄散调敷,以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五)滴鼻 脓耳患者常因鼻塞流涕导致病情加重,或迁延不愈,可用芳香通窍的滴鼻 剂滴鼻。(六)针刺与放血 针刺:急性脓耳,取听宫、听会、翳风、外关、侠溪、阳陵泉等穴, qd,泻法。发热者,加刺合谷、曲池。放血:急性脓耳初起,耳痛,行同侧耳垂放血,10滴 /次,qd。五、预防与调护(一)经常清除耳道内脓液,使耳道保持清洁,耳膜后的脓液能顺利流出,防治脓液污 染耳壳及耳周,以免引起刺激成旋耳疮。(二)在清除脓液的基础上,按照病情选用滴耳药或吹耳药,进行治疗。(三)注意吹耳及滴耳的正确方法,使其取得最佳的效果。(四)急性脓耳或慢性脓耳急性发作期,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果耳内流脓突然减少, 并见头痛增剧,憎寒壮热,神志改变者,提示有变证的可能,要及时处理。(五)防止污水进入耳道。(六)戒除不良挖耳习惯,防止刺伤鼓膜导致脓耳。(七)避免不当的擤鼻、咽鼓管吹张;小儿吮乳时应采取坐立体位,以免乳汁夹带病菌 经咽鼓管进入中耳。(八)注意饮食,少食引发邪毒的食物。(九)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积极预防并及早治疗感冒、鼻窒、鼻渊等疾病。(十)患急性脓耳要及时治疗,以免转为慢性或变生他症。试题:1. 简述脓耳的病因病机。2. 中医对脓耳如何进行辩证论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