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常用的文言虚词教案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39317093 上传时间:2022-08-2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理解常用的文言虚词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理解常用的文言虚词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理解常用的文言虚词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 教 新 课 标 高 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考点简说】掌握考试说明中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文言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副词、代词等,文言虚词里包含有“代词”,这与现代汉语不同。【知识归纳】依据考试说明整理18个文言虚词用法。1、依据课本,归类整理,并配以典型例句; 2、抓住语境,区分用法,注意总结规律; 3、仔细比较,分清真伪,不被假象迷惑。【方法指导】1、语境分析法 A、依据相关语句的内容和语气,判别虚词用法。 如:“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前“其”用在反问句中,表示反问,可以理解为“难道”的意思;后“其”用在一个表示选择问的句中,作连词,表示选择,可以翻译成“还是”。 B、依据虚词在句中的作用,判别虚词用法。 如:注意找出起取独、提宾、提顿、后置等作用的虚词,进而明确句意。 C、依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判别虚词用法。 如:“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君将哀而生之乎”、“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作师说以贻之”、“顷之,烟炎张天”、“石之铿然有声者”等句中,“之”字由于位置不同,因而用法也不同。 2、关系分析法 例如“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伶官传序),粗看两个分句句式相同,两个“于”字用法意义当然也该相同,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祸患”与“积”是主动关系,而“智勇”与“困”是被动关系,所以两个“于”字意义并不一样,前一个意思是“从”,而后一个意思是“被”,这是值得注意的。 3、比较区分法(可参见语文高考导练) A、分清虚实。如:“皆以美于徐公”的“以”,应该是动词(实词),意思是“认为”;“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中的“以”,则是介词(虚词),意思是“用”、“那、拿”。 B、辨明用法。一个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相同的用法又可以用不同的虚词来表示。如:“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中的“故”是连词,表因果关系,而“睥睨,故久立与其客语”中的“故”用作副词,有“故意”的意思。又“舟摇摇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中的“以”和“而”,作用完全一样。 C、善于把虚词与现代汉语比较。(1)用法没有改变:如“使吾勇于就死也”的“于”与现代汉语“善于”“敢于”的“于”相同。(2)用法改变。如“也”,在文言文中作语气助词用,而在现代汉语中作副词用,表同样、并行等意义。(3)用法完全消失。如“之”的取独作用,“者”的提顿作用等。 D、注意特殊虚词。第一类是兼词。如“诸”(之于、之乎),“焉”(于之)、“盍”“曷”(何不)、“耳”“尔”(而已)等。第二类复音虚词。如“所以”、“然则”、“是以”、“然后”、“无乃”、“何其”等,其意义一般比较固定,但有时也有几个意义,象“所以”就有三种情况,要注意区别,不可望文生义。第三类是习惯用法。如“不亦乎”、“何之有”、“无乃乎”、“得无乎”“孰与(孰若)”、“唯是”、“为所”、“以为”、“与其孰若”等。 【练习】1下列句中“之”按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久之,闻左公被炮烙。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顷之,烟炎张天。宋何罪之有?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吾欲之南海,何如?A/B/C/D/2下列句中的“其”按意义分类,选出分类正确的一项( )百姓多闻其贤,未闻其死也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君其勿复言,将令斯(李斯自指)得罪 欲加之罪,其患无辞乎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 吾子其无废先王之功A/B/C/D/3下面“乃”字按意义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吾乃甘宁也!谁敢来与我决战。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A/B/C/D/4下面“而”字按意义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死而有知,其几何离。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A/B/C/D/5下列“于”字按意义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贫者语于富者曰 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君幸于赵王。 燕王欲结于君。子墨子闻之,起于鲁。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一个“于”)A/B/C/D/6下列“所以”不表原因的一项是( )A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C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7下列加点的“为”按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古人以俭为美。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不足为外人道也 公为我献之 慎勿为妇死,贵贱轻何薄 不者,若属且为所虏。 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今日嬴之为公子足矣。 窃为大王不取也。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A / /B / /C / /D / /8下列句子中的“则”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B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D临视,则虫集冠上9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句中的“焉”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B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D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10与“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一句中的“且”字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C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D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11下列句中的“何”意义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吏呼一何怒。 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虽有君命,何其速也。 水何澹澹,山岛辣峙A B C D 12选出与例句中“因”字用法相同的一句( )例句:因拔刀斫前奏案A我欲因之梦吴、越 B振声激荡,伺者因此知觉C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D因左手把秦王之袖E相如因特璧却立,倚柱 F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G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13下列句中的“乎”按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几寒乎?欲食乎?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吾尝疑乎是。日食饮得无衰乎?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A/B/C/D/14选出与例句中“若”字用法相同的一句( )例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A若入前为寿 ,寿毕 ,请以剑舞 B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C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D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15选出与例句中“也”字用法相同的一句例句: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A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B 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C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D古之人不余欺也。16下列句中“以”按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忽魂悸以魄动。不赂者以赂者丧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A/B/C/D/17选出与例句中“者”字用法相同的一句例句:言之,貌若甚戚者。A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D谁为大王为此计者?18选出与例句中“与”字用法相同的一句例句: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A则与一生彘肩。 B吾与点也。C与嬴而不助五国也。D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参考答案】1A 指示代词,这,此;/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动词,到去。2B(他,他的/自己/祈使语气/反诘语气) 3D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4C表示修饰 ,表示假设,表示转折,表示并列,表示承接 5D对,对于;/比;/与,跟,同;/被;/从,自。6D“是用来的” 7A(动词/介词/疑问语气词) 8C表示转折,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 。其他三项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 9B 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10C 暂且,姑且11A (多么,副词;怎么样;怎么) 12D(A BC表凭借 E趁机 F沿袭G通过) 13B(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14A 用作代词。相当于你你们。15A表示判断语气。16C介词,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连词,表示并列。/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表示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来”“用来”“以致”等。17A 助词,译为“的样子”。18C动词,结交,亲附。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