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实数教案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138497367 上传时间:2022-08-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3.2 实数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3.2 实数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3.2 实数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3.2实数 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利用“合作学习”,让学生经历无理数的产生过程。2了解无理数、实数的概念,了解的分类。 了解3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4.理解相反数、绝对值、数的大小比较法则同样适用于实数。教材分析:“实数”是在对算术平方根的研究的基础上,实现数的范围到有理数后的进一步扩展.由、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揭示现实空间无限不循环小数的存在,并从本质上理解无理数与有理数的区别.重点:无理数、实数的概念,以及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难点:无理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在数轴上的表示需要比较复杂的几何作图.学生分析: 学生对有理数和平方根已有初步的了解,也已经了解近似数,掌握计算器的简单运用.但对七年级学生来讲,思维仍较直观,无理数显得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对的探索是本课的关键,不仅得到无理数的概念,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探索的能力.设计理念 让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 探索、发现,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教学方法:21世纪教育网 启发式、探索式教学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合作学习”:依次连结22方格的中点,得到一个阴影正方形,设每格的边长为一个单位长度,回答下面的问题:1、阴影部分面积是多少?2、阴影部分边长是多少?怎么表示?3、阴影部分边长介于哪两个相邻整数之间?(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到数的概念产生于实际需要并在实践中得到发展,也尊重了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为新知识引入作好辅垫,这就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学生学习过程是一种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二)、继续探索 特征,得到无理数概念1. 利用12222推出12的不等关系,说明不可能是整数。 引导学生借助计算器进行合作学习交流:(1) 根据 12,确定2=1.(2) 确定小数点后第一位数计算 1.42 1.52 由1.42 =1.96 2 1.52 =2.252得到1.4221.52. 很明显1.41.5 . 根据以上得:=1.4 (3) 再求下一位 计算1.412 1.422 等 =1.41 以上得到的1.4,1.41仅是的近似值,究竟是多少?在解决此问题后, 又出现了新疑点.这样激发学生沿着以上思路继续合作学习,结合书本p72的表格,探索特征.2. 合作学习:请在表中的空白处填上适当的不等号。12_( )2_221_ _21.42_( )2_1.521.4_ _1.51.412_( )2_1.4221.41_ _1.421.4142_( )2_1.41521.414_ _1.4151.41422_( )2_1.414321.4142_ _1.41431.414212_( )2_1.4142221.41421_ _1.41422用这种方法可以得出一系列越来越接近 的近似值。事实上,=1.1414 213 562 373 095 048 801 688 724 209 6继续探索特征,学生能在对有理数的已有认知的基础上,知道确实不同于前面所学的有理数,总结的特征:无限、不循环,得到无理数的概念.3. 归纳:我们把像 这种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设计意图:在教学中用亲切的语言鼓励学生猜想 的值,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无理数是怎样的一个数,还让学生学会了求无理数的近似值的方法。)4. 课内练习:课本p74课内练习2 , 掌握用有理数逐步逼近无理数,从而求出无理数近似值的方法小结归纳:1)举例说出无理数;2)无理数存在的常见形式:圆周率 及一些含有的数都是无理数, 像 的数是无理数。 有一定的规律,但不循环的无限小数都是无理数。(三)、反馈调整,巩固概念 1、例:判断下列数哪些是无理数?哪些是有理数? 无理数有: 有理数有: 2. 剖析概念,扩展数集介绍无理数的历史:讲述故事,介绍无理数的来历 。(布置学生阅读课外材料:神奇的)2600多年前,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非常崇拜数。认为“万物的本质都是数”,他们企图用数来解释一切。毕达哥拉斯学派有个叫希伯斯的年轻人,他对正方形的对角线问题很感兴趣。他根据勾股定理发现,正方形的对角线长和边长之比不能用整数比来表示。这一发现,动摇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哲学基础,使他们大为惊恐,他们严密封锁希伯斯的发现,并规定谁要是泄露出去,就要处以极刑。后来希伯斯还是把自己的发现传了出去,但他又十分害怕,就逃往家乡,想不到在他渡地中海时,被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信徒追上,并把他投到海里,杀害了他。无理数的发现。曾在西方引起了数学危机,然而在我国,对于古代希腊认为迷惑不解的开方不尽之数,早在公元1世纪的九章算术与随后的九章算术列注中就直截了当地“以面命之”,给出了独立成数的定义与某些运算法则,从而构成了整个实数系统。在九章算术里还介绍笔算开平方,国外直到公元5世纪才有开平方法的介绍。(设计意图:教师简单说明无理数的来历,培养学生勇于发现真理的科学精神,让学生感受人类(特别是我国古代)在数的发展研究中的伟大成就,从中得到启发与教育。而且介绍数学史,对揭示数学知识的来源和应用,创造一种探索与研究的气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等都起到重要作用) 3. 实数的概念: 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 1)、和有理数一样,无理数也可以分为正无理数和负无理数,2)、实数的分类: 正有理数 ( 有限小数、无限循环小数 ) 有理数 零 可化为分数 实数 负有理数 正无理数 (无限不循环小数)无理数 负无理数 不能化为分数把数从有理数扩充到实数以后,有理数中的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概念同样适用于实数。 4.练习讨论,反馈调整,巩固概念 (1)无理数的相反数、绝对值由前面有理数的相反数、绝对值的意义,类似得到无理数的相反数、绝对值的意义.(2) 练习:在 中属于有理数的有: 属于无理数的有: 属于实数的有: (3)同步冲刺:填空:(1) 的相反数是_ ; (2) 的相反数是 ;(3) _; (4)绝对值等于 的数是 _ 。 (5)如果a0,那么它的倒数为( ),它的负倒数为( ).(6)若实数a,b互为倒数,则_;若实数c,d互为负倒数,则_.(设计意图:这里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同化和引出当前要学习的知识,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这是符合建构主义理念,也有利于本节课重点的突出,难点的突破。并遵循教材安排,根据实际情况设计练习题以随时反馈教学效果。分析实数的分类,弄清带根号的数并不都是无理数,无理数指的是无限不循环小数,不能化为分数的数,这才是它的本质特征,明白数的范围扩大后相反数、绝对值的意义仍不变.)(四)、数形结合,突破难点,深化概念1、探索与交流:我们已经知道每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那么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表示有理数吗?(思考)由书本图3.2可知,在数轴正方向上取OA的长等于图3.2中阴影正方形的边长,则点A表示 ,即无理数可以在数轴上找到对应点.可见,数轴上的点对应的数,不都是有理数.(显示数轴)像每个有理数都可以在数轴上找到一个对应点一样,每个无理数也都可以在数轴上找到一个对应点,因此,可以说,每个实数都可以在数轴上找到一个对应点.(想一想:为什么?)反过来,数轴上的每一点也都对应一个有理数或无理数,也就是说,数轴上的每一点都对应一个实数.把这两件事合在一起,我们就说全体实数和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设计意图:利用课件显示帮助理解以上内容,数形结合,突破本课的难点:由此形象、直观展示实数除了有理数外还包括无理数,深化了实数的概念.)总结:在实数范围内,每一个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反过来,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表示一个实数,我们说实数和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2、例:把下列实数表示在数轴上,并比较它们的大小(用“”号连接):来源:21世纪教育网-1.4, 3.3, ,-,1.5总结实数的大小比较法则: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实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1)让学生阅读题目,讨论比较大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学会类比迁移.比较学生的解题思路,利用数轴比较或利用法则比较的(一般无理数需取近似值),都予以鼓励,抓住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流畅性,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提高.(2)着重讲解在数轴上如何表示无理数,利用数轴进行大小比较根据书本图3.2 画表示的点的方法:画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在数轴上表示无理数通常有两种情况:如; 尺规可作的无理数21世纪教育网 尺规不可作的无理数 ,只能近似地表示 (设计意图:通过例题的解决,比较容易的让学习了解了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这样的设计是突破难点的较佳途径。)课堂小结 (1) 知识方面: 1)无理数概念:2)无理数存在的常见形式:3)实数的概念:4)实数的分类:5)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6)实数的大小比较法则:(2)思维方法:用有理数逼近无理数,求无理数的近似值;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设计意图:以问题的形式出现引导学习思考、交流、梳理所学知识,建立起符合自身认识特点的知识结构。)布置作业:作业本 A组基础练习;B组综合运用。 附: 课后阅读:神奇的设计后感:本课设计问题情景,以问题的形式出现引导学习思考、交流、梳理所学知识,建立起符合自身认识特点的知识结构。积极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概念剖析,从谈起,让学生合作探究其特征 ,进而得到实数的概念,实现了数的范围的进一步扩展 ,尽量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