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高三语文冲刺联考(二模)试卷A卷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3645192 上传时间:2020-06-23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5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京市高三语文冲刺联考(二模)试卷A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南京市高三语文冲刺联考(二模)试卷A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南京市高三语文冲刺联考(二模)试卷A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南京市高三语文冲刺联考(二模)试卷A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3题;共6分)1. (2分) 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人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书法强调中锋走笔,视为用笔的法规,要求笔笔中锋,“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目的是求点画变化而有重心,静谧中显 , 使点画之美有立体感。 不是柔软的毛笔,就无所谓笔心在“点画中行”。许多点画构成了一定的图象,方能反映作者的思想倾向。而毛笔由于柔软且富于弹性,它哀乐的情感直接联系着的,因此,它变化出的点画,不仅构筑了的美的书体,而且点画本身往往都是有感情的,是美的。这就是所谓“笔墨情趣”。A . 浮动如果有血有肉B . 飘动假设跃然纸上C . 飘动如果有血有肉D . 浮动假设跃然纸上2. (2分) (2016高一下合肥期中)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 稳定物价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在保增长、控通胀、稳民生之间寻找一条平衡道路是必不可少的措施,这需要政府的智慧、耐心和持久的努力。B . 一种政治体制越是缺乏对权力的制约,就越容易形成 “既得利益集团”,这个集团就越容易为了保卫自己的既得利益而反对改革。C . 武力手段是不是解决南海问题最适合的手段?在中国周边动用武力是否会对我国的经济建设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很多人对此持否定态度。D .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11年12月,我国网络文学用户已突破2亿多人,这些用户以学生、白领等年轻人为主。3. (2分)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我想象那枫桥流水潺潺,有一二客船在桥畔停泊;。假如在月落乌啼的寒夜,霜风如削,江上闪烁着星星渔火;钟声如缕,悠然从水面飘来,会叩醒舟人的客梦。那云水苍茫,烟波浩淼的一片秋江。那一片秋江云水苍茫,烟波浩淼。夕阳的影里有沿江的红树沉醉,沿江的红树沉醉在夕阳的影里,寒山寺的梵宇,矗立在丛树之间。丛树之间矗立着寒山寺的梵宇。A . B . C . D . 二、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7分)4. (6分) (2016高一上会宁期中) 现代文阅读(一)现代诗的“有”与“无”贞一斋诗说概括诗歌技巧时说:“诗求文理能通者,为初学言之也;诗贵修饰能工者,为未成家言之也。其实诗到高妙处,何止于通?到神化处,何尝求工?”清人的这个观点还是有科学性的,新诗的情况其实也相去不远。纵向来看,贞一斋诗说说的三种情形,其实也是不少诗人走过的艺术之路的三个阶段。用散文 方式写诗注意表现技巧,从这个视角,一切优秀现代诗的技巧都可以用“有”和“无”二字加以解说。一是有诗意,无语言。诗美体验的产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诗人的主观心灵与客观世界邂逅了,灵感爆发,于是诗人“有”了心上的诗。要表现这个“有”,诗人又面临困窘。所谓“口闭则诗在,口开则诗亡”,至言无言,诗关一经点破,就会失去生命。有限的言,不可能完美地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诗的无言的特性带给诗人无限的难题和无限的机会。以言表现无言,诗人只能从“有”到“无”。司空图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刘禹锡说:“情到深处,每说不出。”白居易说: “此时无声胜有声。”从获得诗美体验的“有”到传达诗美体验的“无”,是诗歌创作的一般过程。“无”才是真“有”诗篇之未言,恰是诗人之欲言。“书形于无象,造响于无声”的精髓是将读者引向诗的世界,从言外、意外、笔外、象外去寻找那无言的诗美。从“有”到“无”,诗人的智慧是以“不说出”代替“说不出”,以象尽意。诗人注重“隐”。从“有”到“无”,诗人注重“中声所止”。这样,诗才富有暗示性。二是有功夫,无痕迹。陶渊明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美体验是“忘言”的。既然是诗人,就得从“忘言”走向“寻言”。从古至今,没有一位真正的诗人不慨叹“寻言”之苦,现代诗人中的苦吟者也很多。他们对诗总是反复推敲,非搞得形销骨立而后已。诗人的这番苦功夫,却又以隐形化为上。诗人“至苦”,诗篇里却“无迹”,这才是优秀的诗篇。诗人难写,读者易读。读者的“易”并不是诗人的“浅”,而是诗人技巧能力的显示。老子说:“大巧若拙。”诗虽有用巧而见工者,但总而言之,用巧不如用拙。所谓“拙”,是巧后之拙。花开草长,鸟语虫声,云因行而生变,水因动而生纹,言近旨远,言浅意深,词平意寄,词微意显,这种“拙”实在不是随意“玩”得出来的。成熟诗人的作品,都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里的“平淡”不是平庸加淡薄,而是险后之平,浓后之淡。平淡而到天然境界。到了高妙处神化处的诗,运用的是从“有”到“无”的技巧。对诗来说,最高的技巧是无语言、无痕迹的无技巧。(1) 下列选项中关于“有诗意,无语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至言无言,有限的言,不可能完美地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B . 从获得诗美体验的“有”到传达诗美体验的“无”,是诗歌创作的一般过程。C . “无”才是真“有”诗篇之未言,恰是诗人之欲言,“此时无声胜有声”。D . 诗人的智慧是以象尽意,用“说不出”来代替“不说出”,也就是“有诗意,无语言”。(2) 下列选项中关于“有功夫,无痕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诗人“至苦”,诗篇里却“无迹”,这才是优秀的诗篇。B . 诗人难写,读者易读。读者的“易”并不是诗人的“浅”, 而是诗人技巧能力的显示。C . 诗人对诗反复推敲的艰难过程就是“寻言”的过程,只要善于“寻言”就能写出好诗。D . 老子说:“大巧苦拙。”诗虽有用巧而见工者,但总而言之,用巧不如用拙。(3)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贞一斋诗说认为写诗的最高境界是文理能通、修饰能工,这个观点有一定科学性。B . 诗美的本质是沉默,所谓“口闭则诗在,口开则诗亡”,这里说出了诗人面临的困窘。C . 陶渊明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是对诗美体验的精辟概述。D . 成熟诗人的作品能够达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里的“平淡”其实是一种极高的技巧。5. (18分) (2017高三上哈尔滨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黄庭坚:与苏东坡比肩的文化大家黄庭坚幼时聪颖早慧,属于神童。他5岁就能背诵五经,“坚幼警悟,读书五行俱下,数过辄忆。”他的父亲黄庶追慕古代大哲,用上古时帝颛顼高阳氏的后裔“八恺”之一“庭坚”为其命名。良好的家庭环境,让黄庭坚从小就深受文化的浸染,他的出类拔萃也就不令人感到意外了。父亲的去世使得15岁的黄庭坚不得不跟着舅舅到淮南游学。在扬州,他认识了诗人孙觉。孙觉是著名经学家胡瑗的高足,对黄庭坚极为赞赏,后来干脆把自己的女儿兰溪许配给了他。两位长辈的悉心教育,让黄庭坚受益匪浅,他们清廉的官风,也给了他很大的影响。嘉祐十一年乡试时考官李询击节称绝,谓“此人不惟文理冠扬,异日当以诗名擅四海”。第二年终登进士榜。对黄庭坚一生影响最大的,当然是苏东坡。他以一块洮河石砚作为见面礼,登门以弟子的身份拜见了老师,正式成为苏东坡的学生。随着师徒二人聚会京城,黄庭坚也迎来了他一生最快乐的时光。在汴京三年的时间里,黄庭坚与苏东坡朝夕相伴,得以亲耳聆听老师的教诲,受益良多。他对苏东坡极为仰慕,痛惜跟老师学得太晚。苏东坡也为这样的奇才弟子而十分高兴,说“又得天下才,相从百忧散”。俩人在一起讲道论艺,酬唱赠答,切磋诗文,鉴书赏画,诗词唱和达百篇之多。此时黄的诗歌创作达到一个高峰,他的声名也越来越高,并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以至有了双星闪烁、“苏黄”并称的说法。可以说,得遇恩师苏东坡,是黄庭坚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与黄庭坚过人的才华相比,他一生的仕途极为黯淡。当官不得领导喜欢,关键在于他总是坚持以民为本,“民为贵,君为轻”,把百姓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施仁政,抚黎民,建功业”。例如他在虎号南山中,对虐民的苛政就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流民叹则描述了震后又大涝,数万灾民流离失所的悲惨图景。这些作品渗透出强烈的关心国运民生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仁政爱民也成为他从政的核心理念,他曾摘“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来勒石自警,展现了感人的人道主义的精神。随之,他终因朋党之争和文字狱而遭贬。贬谪诏书下达时,左右的人皆因蛮荒之地,少有人烟而替他哭泣,而黄庭坚却说:“四海之内,皆为兄弟,浮生若梦,来去无迹,凡有日月星辰明耀之地,无处不可寄此一生,又有何忧?”或许正是在政治上屡受打击、生活上经历了太多的不如意,让黄庭坚有了更多对于人生命运的思考,反而成就了他文学艺术上的辉煌。黄庭坚“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他首先为人所推崇的就是诗词。“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曼妙诗句,皆出自他的手笔。他的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对宋代诗歌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认为“诗,乃至一切艺事,不能落于俗格”。那何为“不俗”呢?“不俗”有两种:“语言高妙,似非吃烟火食”“笔下无一点尘俗气”,是为诗品不俗;“临大节不可夺”“与天地相终始”,则为人品不俗。在二者的关系上,他提出“文章者,道之器也;言者,行之枝叶也”。说到底在他眼中,没有人品的高洁,诗品必然俗不可耐。黄庭坚说得好,做得更好。他的一生,屡受恩师苏东坡的牵连,但他从未为避免贬谪而与老师划清界限,更不会暗施冷箭。这种人生境界,保证了他诗歌的骨力,读来不仅意境悠远,而且荡气回肠。与诗歌相比,黄庭坚的书法更为有名。黄庭坚书法师从周越,一学就是二十年,他行笔中一波三折之势即受益于此。尽管黄庭坚练字刻苦,但作品却难入高手法眼。一次应宝梵寺住持之请作草书数纸,苏东坡甚是赞赏,但钱勰认为太俗。钱勰说:“你如果见过怀素自叙帖,就明白其中的原因了。”黄自此不肯为人作草书。不过黄庭坚并没有就此止步,他一边从王羲之等大家的书法中汲取营养,一边师法自然,苦思突破的路径。船工划桨的整齐动作激发了他的灵感,得以初悟草书真谛。被贬为涪州别驾,意外地见到了怀素自叙帖真迹,将自叙帖借回家,废寝忘食地临摹和研究,草书技法由此突飞猛进。通过兼收并蓄,大胆创新,黄庭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终得自立门户,与苏东坡、米芾、蔡襄被时人并称“宋四家”。“诗品、书品、人品”,黄庭坚的艺术品格,是留给我们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他“世道极颓,吾心如砥柱”的风骨,更是值得我们永远追求的精神境界。(摘自2014年第3期文史天地,略有删改)(1)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 黄庭坚的父亲用高阳氏后裔“八恺”之一的“庭坚”为黄庭坚命名,不单反映出父亲对他个人的期待,也直接反映出这个黄氏家族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B . 黄庭坚成为苏轼的学生后,黄庭坚有相见恨晚之感,而苏东坡对黄庭坚亦是十分满意,认为是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百忧可散,欣喜有加。C . 黄庭坚的虎号南山流民叹等众多作品中流露出的是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这种强烈的国运民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成为他仕途发展的助推剂。D . 黄庭坚对于他人生仕途的遭遇比较淡然,这种淡然是他屡受打击、饱经坎坷的结果,也是他对人生和社会思考的结果。E . 对于黄庭坚在书法的成就和造诣,苏轼比较认可,是因为黄庭坚二十年书法师从周越,但钱勰却认为黄庭坚能够成为书法上的名家得益于见到并临摹了怀素的自叙帖。(2) 作者在文章题目中为什么称黄庭坚为“与苏东坡比肩的文化大家”?试结合全文加以简要分析。(3) 请结合全文分析黄庭坚的形象特征。(4) 作者在结尾说黄庭坚“世道极颓,甜心如砥柱”的风骨,是值得我们永远追求的精神境界,你同意作者的看法吗?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 (13分) (2017高三下莆田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舞台袁省梅一直以来,王少宏都坚信自己能成为声名卓著的二胡演奏家。正儿八经的音乐学院毕业,加上天赋,加上勤奋,还有童子功,他说,除了舞台,还缺什么呢?可是,没人给他舞台。他抱怨父亲,抱怨老婆孙兰。他说要是当初不回到这个鬼地方就好了。小县城,有多少人懂音乐多少人懂他的二胡呢?王少宏毕业那年,已经分配到了省城大剧院。可是,父亲不答应。父亲拍电报,打电话,又撵到省城要他回去。父亲说,你哥没了,你嫂子嫁了,留下三个孩子,还有我和你妈你奶,谁养?就这样,王少宏到小县城的小学做了一名音乐老师。他没有想到,就是小学老师,要做好,也不容易。校长从心里不喜欢他。谁让他的学历太高人又孤傲呢?学校里所有的演出,他都不要想参加,他给学生排练的节目也不要想上舞台。去县里电视台演出,就更没有他的份了。每次,他气闷地问老婆为什么时,孙兰都是静静地听着,不说话。他也不等老婆说话,就去拉二胡了。孙兰听着他滞重的二胡声,就发出一声叹息。小城有人带着孩子请王少宏教二胡。小城已有好几家二胡培训班。王少宏想都没想,就拒绝了。给小孩子做启蒙老师?他不屑。一个华丽、高大的舞台一直在他的心里矗立着。过一段时间,他就往北京跑,参加那里的比赛,或者与同道者聚会。王少宏一直相信北京会有他一个舞台。钱花了不少,可王少宏也没拿回一个奖杯。孙兰说,他们不懂。王少宏勾着头,好久才说,他们说的对,我的演奏中缺了最重要的东西。孙兰说怎么会呢?王少宏摇摇头,说,你不懂。孙兰脸上暗了一层,心说,我怎么不懂呢?听你的二胡十多年了,也听你在家放的碟片十多年了。看着王少宏不开心,孙兰有什么办法呢?她不过是一名小学老师。她能做的,就是把观众这一角色做得加倍的合格。孙兰在逼仄的阳台土砌了个小小的台,高出地面半尺,椭圆形,还给周围挂了一层白的纱帘。风吹过,纱帘悉悉索索地轻轻晃,是有点舞台的感觉了。是舞台。孙兰给王少宏搭的舞台。孙兰把王少宏用过的二胡,一溜排的,都挂在“舞台”的墙上。孙兰叫王少宏坐到“舞台”上拉。王少宏开始不愿意,骂孙兰瞎整。况且,王少宏除了给学生上课时拉拉二胡,平日里,他已经很少拉了。说到底,心里还是别扭。孙兰却总是催他拉。孙兰给他买好烟好酒,给他说好话。孙兰说,你就是我的二胡演奏家,我要做你一生的听者。孙兰不说自己是观众,或者粉丝什么的。王少宏喜欢“听者”这个称号,当然,更喜欢孙兰这样地看重他,他就坐到他的“舞台”上,给他唯一的“听者”拉起了二胡。孙兰说,不管什么曲子,你都处理得那么好,是精妙绝伦。孙兰说,美妙的旋律在弓子的拉拉推推中,出神入化,滑着美丽的弧线,蹦跳,流淌,像云在飘,像风在扬,像花在开,简直是,太炫了!孙兰说,如果在处理时心无旁骛,人琴合一,琴曲合一,就更好了。听着听着,王少宏愣怔了。他没想到,孙兰,一个小学语文老师,能听懂他的二胡。王少宏抱着孙兰说,周末了,我们去黄河边,我给你拉江河水,水边拉琴,有水的滋润,又有辽阔天地的回旋,是再好不过的舞台了。孙兰说,改天吧,一会儿有几个学生来补课。王少宏生气了。王少宏说,你这是干嘛?家里就缺你这点钱?无趣,庸俗。孙兰倒不生气。孙兰说,爸的滑膜炎又犯了,医生说最好做手术还有大侄子的婚事,小侄子的学费王少宏不说话了。好久,王少宏说,我也带学生吧。孙兰不同意。孙兰说,你得潜心研习你的二胡,你的舞台不在这里。王少宏吱着唇,好半天,指着阳台的舞台,说,够了,有它,我觉得,挺好。(有删改)(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 . 小说开头交代王少宏坚信自己能成为“声名卓著的二胡演奏家”,巧妙地暗示了王少宏艺术追求不够纯粹。B . 王少宏赴京参赛却没能获奖,孙兰说“他们不懂”意在安慰,王少宏说“你不懂”则是认为孙兰不懂音乐。C . 孙兰在阳台上精心布置舞台,设法让王少宏到“舞台”上拉琴,表现她对丈夫的呵护和委曲求全的无奈。D . 王少宏对孙兰指出自己演奏的不足感到惊讶,虽然他为妻子不到黄河边听他拉琴而生气,但已没了之前的不屑。E . 综合全文,王少宏的执着和挣扎没能带给他预期的成功,有性格方面的原因,但缺少良好环境才是主要原因。(2) 小说以“舞台”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3) 有人说孙兰是典型的“贤内助”,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全文分析。三、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7. (11分) (2016高三上南昌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汤斌,字孔伯,河南睢州人。顺治九年,成进士 , 授国史院检讨。斌念父老,以病乞休,丁父忧。服阕,闻容城孙奇逢讲学夏峰,负笈往从。二十三年,江宁巡抚缺,方廷推,上曰:“朕闻汤斌从孙奇逢学,有操守,可补江宁巡抚。”十月,上南巡至苏州谕斌曰:“向闻吴阊繁盛,今观其风土,尚虚华,安佚乐,尔当使之去奢返朴,庶几可挽颓风。”初,余国柱为江宁巡抚,淮、扬二府被水,国柱疏言:“水退,田可耕,明年当征赋。”斌遣覆勘,水未退,即田出水处犹未可耕,奏寝前议。二十四年,斌疏言:“苏、松土隘人稠。区区两府,田不加广,而当大省百余州县之赋,民力日绌。积欠年久,惟恃因蠲。恳将苏、松钱粮各照科则量减一二成。”方明珠用事,国柱附之。及蠲江南赋,国柱使人语斌,谓皆明珠力,江南人宜有以报之,索赇,斌不应。比大计 , 外吏辇金于明珠门者不绝,而斌属吏独无。二十五年,上为太子择辅导臣,廷臣有举斌者。诏曰:“汤斌在讲筵时素行谨慎朕所稔知及简任巡抚洁己率属实心任事允宜拔擢以风有位。”授礼部尚书。将行,吴民泣留不得,罢市三日,遮道焚香送之。二十六年五月,不雨,灵台郎董汉臣上书指斥时事,语侵执政,下廷议,明珠惶惧,将引罪。大学士王熙独曰:“市儿妄语,立斩之,事毕矣。”斌后至,国柱以告。斌曰:“汉臣应诏言事无死法。大臣不言而小臣言之,吾辈当自省。”上卒免汉臣罪。明珠、国柱愈恚,摘其语上闻,以为谤讪,传旨诘问,斌惟自陈资性愚昧,愆过丛集,乞赐严加处分。江南人客都下者,将击登闻鼓讼冤,继知无其事,乃散。九月,改工部尚书。未几,疾作,遣太医诊视。十月,自通州勘贡木归,一夕卒,年六十一。斌既师奇逢,习宋儒诸书。斌笃守程、朱,亦不薄王守仁,不尚讲论,所诣深遂。(选自清史稿,有删改)(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汤斌在讲/筵时素行谨慎/朕所稔知/及简任巡抚洁己/率属实心任事/允宜拔擢/以风有位B . 汤斌在讲/筵时素行谨慎/朕所稔知/及简任巡抚/洁己率属/实心任事允/宜拔擢/以风有位C . 汤斌在讲筵时/素行谨慎/朕所稔知/及简任巡抚/洁己率属/实心任事/允宜拔擢/以风有位D . 汤斌在讲筵时/素行谨慎/朕所稔知/及简任巡抚洁己/率属实心任事允/宜拔擢/以风有位(2)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明清时期除了进士外,增添了状元、榜眼、探花。B . 谕,指帝王不通过大臣传话给人民,而是用在城门口、闹市街区张贴文字的形式直接通告人民。也指皇帝直接告诉臣子,如“面谕”。C . 大计,明、清两代考核外官的制度叫大计,每三年举行一次。其标准定为才、守、政、年四格,以分优劣。D . 登闻鼓,清朝规定“必关军国大务,大贪大恶,奇冤异惨”,否则不得击鼓,违者重罪。文中百姓要击登闻鼓是想为汤斌鸣冤。(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汤斌为官正直,能为民请命,又不阿附权贵,他不迎合明珠,对明珠的直接索求贿赂更是不予理睬。B . 为了解淮、扬二府遭水患的真实情况,汤斌派人勘查后据实上报。后来又请求朝廷减免苏、松两地赋税。C . 汤斌为董汉臣据理力争,董汉臣得以免罪,这让明珠等对他更加怨恨,于是摘录他的一些言论上报,说他诽谤朝廷。D . 汤斌在学术上博采众长,以孙奇逢为师,习读宋儒之书,笃守程朱之学,也不排斥王守仁的学说。(4)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今观其风土,尚虚华,安佚乐。尔当使之去奢返朴,庶几可挽颓风汉臣应诏言事无死法。大臣不言而小臣言之,吾辈当自省。四、 诗歌鉴赏 (共1题;共8分)8. (8分) (2017新课标)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以下问题。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白居易一篇长恨有风情 , 十首秦吟近正声。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注】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伏:服气。(1) 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 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B . 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C . 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D . 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E . 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2) 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五、 默写 (共1题;共5分)9. (5分) (2019高三上定远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岳阳楼记中描述“古仁人”的阔大胸襟的句子是:_,_。 (2)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_,_”两句写出了秦国统治者挥霍无度,将珍贵的宝贝视作平常之物。 (3) 李商隐的锦瑟中,“_”一句化用典故来表现诗人沉迷在美好的境界之中。 六、 语言表达 (共2题;共8分)10. (3分) (2020高二上金华期末)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垃圾并非天然需要分类的。父辈们都说他们小时候,饭都吃不饱,厨余垃圾是极少的;塑料制品太稀罕了,白色垃圾不存在的。_,填埋成本低,大自然鬼斧神工也可以降解。问题就在于,垃圾越来越多,“垃圾国城”频频见诸报端,分解远远跟不上生产,垃圾挤压到了正常的生活。而垃圾分类,是推动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重要措施。有分类,才能更好分解。_,才能变成资源,才能为地球减负。当然,_,边际成本也会越高。邻国日本以垃圾分类严苛出名,但也正面临垃圾分类过细,人力成本与物流成本太高的问题,这其实从反面说明了分类的成本。11. (5分) (2017高三上宁夏月考) 下面是警示人们不要滥砍滥伐的两幅漫画,你更喜欢哪一幅?请简要说明该幅漫画的内容以及你喜欢它的理由。七、 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12. (5分) (2016高三上杭州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著名作家海明威在谈到他的创作追求时,形象地把自己的写作比做海上漂浮的冰山,用文字 表达出来的只是海面上露出的八分之一,而八分之七是藏在海面以下的。许地山的落花生有一段话:“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注意】题目自拟,观点自定。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得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第 16 页 共 16 页参考答案一、 选择题 (共3题;共6分)1-1、2-1、3-1、二、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7分)4-1、4-2、4-3、5-1、5-2、5-3、5-4、6-1、6-2、6-3、三、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7-1、7-2、7-3、7-4、四、 诗歌鉴赏 (共1题;共8分)8-1、8-2、五、 默写 (共1题;共5分)9-1、9-2、9-3、六、 语言表达 (共2题;共8分)10-1、11-1、七、 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1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