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第三版习题答案.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13336184 上传时间:2020-06-15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9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第三版习题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第三版习题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第三版习题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篇 市场经济基本原理第一章 资源及资源配置一、定义1、资源:是指用于生产满足人类需要的有形的和无形的产品的那些物品和劳务。2、经济资源:指必须付出代价带能获得的资源。3、选择:就是如何利用既定的资源去生产量多质优的经济物品,以更好地满足人类的需要。4、资源配置:由资源的稀缺性引发的三大问题,被称为资源的配置问题,即: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5、机会成本:指做出一项选择时,从所放弃的其他可供选择的最好的资源用途获得的收益。6、计划配置方式:是计划经济体制中占主体地位的资源配置方式,他通过计划机制的作用过程实现资源的配置。7、市场配置方式:指通过市场、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经济形形式。8、价格机制:指价格变化同商品或资源的供求之间的有机联系。二、简答:1、什么是资源配置及资源的配置方式?答:资源配置指由资源的稀缺性引发的三大问题,被称为资源的配置问题,即: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资源的配置方式主要有两种:计划配置方式及市场配置方式。计划配置方式是计划经济体制中占主体地位的资源配置方式,他通过计划机制的作用过程实现资源的配置。市场配置通过市场、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经济形式。市场经济体制是指以市场方式配置资源的经济体制,他通过市场机制来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如何分配这三大基本问题。2、比较计划配置方式与市场配置方式。答计划配置方式是计划经济体制中占主体地位的资源配置方式,它通过计划机制的作用过程实现资源的配置。资源配置的决策者是中央计划机构,配置的手段是以行政指令形式层层下达的计划指标,产品稀缺程度的显示信号是计划平衡决算的差额或缺口。为了保证资源的计划配置的实行,必须建立全国统一的银行、供销、劳动工资、投资、物资、统计、商业、技改、福利、医疗等机构。它的优点是可以集中资源发展国民经济急需项目,完成总体战略;有利于迅速实现国民经济的恢复,并在国民经济粗放经营阶段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在人民生活水平较低时,有利于解决群众温饱问题。它的缺点是:1、信息问题,难以及时把握市场信息;2、动力问题;3、失衡问题,经济过程中失衡得不到及时调整;4、配置成本问题,暨成本较高,经济效益下降;5、条块分割和政企不分问题,降低效率。市场配置是指通过市场、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经济形式。市场经济体制是指以市场方式配置资源的经济体制。他通过市场机制来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如何分配这三大基本问题。市场配置方式有三大特征:(1)决策的分散化;(2)资源流动和生产结构及规模的市场化;(3)资源和产品的分配竞争化(资源所有者收入的多少由要素的供求决定)。但也有其局限:3、简述价格机制及其作用。价格机制是指价格变化同商品或资源的供求之间的有机联系。价格机制有四大作用:第一,传递信息功能。价格的变化是对商品供求关系变化的反映。商品短缺则价格上涨,商品过剩则价格上升。第二,合理配置资源的功能。在市场经济中,市场主体以盈利最大化为目的。资源在价格变动的引导下在部门间的流进流出使得社会资源得到调节,最终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第三,提供生产动力和促进企业竞争的功能。每个生产和和生产要素供给者都会不同程度地对价格变化做出反应,供给对价格做出的这种反应表明价格能提供生产动力并促进企业竞争。第四,影响或决定收入分配和收入水平的功能。市场中,一个人收入的多少取决于他拥有的生产资源以及这些资源的市场价格。某种资源或要素市场价格的涨跌实际上影响拥有该种资源或要素的人的收入。第二章 市场经济的形成与发展一、定义1、市场:商品或劳务交换的场所或接触点。2、市场主体:市场的参与者称为市场主体,即市场上从事各种交易活动的当事人,它包括自然人、家庭、企业、社会组织、政府、经济组织的法人。3、市场客体:指市场主体在市场活动中的交易对象,体现着市场交换中的经济关系,是各种经济利益关系的物质承担者,它包括商品、劳动力、工资、技术、资金、信息等。4、市场经济:是社会配置经济资源的一种经济形式,通过市场机制在市场中实现资源配置。5、社会保障体系:是根据国家法令、规章所建立起来的各种社会保险和福利措施的总称。6、市场体系:是相互联系的各类市场的有机统一体,具体地说,是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相互依赖和作用的有机体系。二、简答1、试述市场运行的三大基本条件。答:市场选择和分散化决策:资源配置主要不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指令,而是通过市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这就是市场选择。市场选择是由不同的市场主体根据各自的利益分散地做出的,这称为分散化决策。自愿交换和自愿合作:市场中供求主体的自由选择和分散化决策是建立在自愿交换和自愿合作的基础之上的。自愿交换和自愿合作的动力是互利,它一旦遭到破坏,市场选择和自由选择成为一句空话。自利与互利的兼容:市场中,每个人、每个企业都会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争取自身的最大利益。企业和个人对自身利益的追求最终导致互利或社会利益的实现。2、试述市场经济的特征。答:产权的确定性:在市场经济中,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及任何资源的所有权不论是公有、私有,还是团体所有,资源的最终所有权和法人财产权的划分都应是确定的、明确的。市场参与主体的平等性: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市场主体的地位是平等的,交易活动是在自愿基础上进行的,交易的条件是交易各方共同议定的。经济活动的竞争性:在经济活动中,市场主体之间存在自由竞争,在相互竞争中,这些市场主体或生存发展,或破产淘汰。经济行为的法制性:市场活动中,市场主体都要按市场规则行事,否则就会受到市场经济法规的制裁。市场体系的开放性:各个行业和地区是开放的,劳动力、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能自由流动,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并且同世界市场连为一体。3、试比较古典市场经济与现代市场经济。答:古典市场经济经历了从17世纪到20世纪30年代这长达三百多年的时期,这一时期市场经济的阶段性特点如下:社会分工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社会生产建立在机器大工业和生产社会化基础之上,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几乎遍及社会的各个角落;市场交换借助货币实现,交换关系发展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商品中介人的多边关系,即独立的商业资产阶级出现了;信用关系逐渐扩大和发展,纸币、期票、汇票、银行券和支票等逐渐代替金银成为一种独立的货币形态并作为资源配资必不可少的条件;生产要素没有完全社会化,市场体系并不完全,资金市场、技术市场、房地产市场、运输市场没有过渡到成熟形态,而且市场运行不稳定,尤其是金融市场仍受盲目的自发的实力支配;国家的经济职能(宏观调控职能)还没有被认识并提出来;现代公司处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相应的市场经济法规仍有待不断调整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保险体系远未建立。4、 试述市场机制及其发挥作用的条件。答:市场机制就是指市场中竞争、价格、供求等要素之间相互制约、互为因果的联系和作用。市场机制的存在及其作用的发挥是以相应的市场条件为前提的,这些市场条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健全的市场体系:健全的市场体系包括生产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完善的市场格局:市场格局是指买卖双方在交换活动中所处的地位或何方在交换活动中处于主导或优势。有序的市场秩序:有序的市场秩序包括市场规则和相应的市场组织机构。市场规则是指由政府、立法机构、行业齐荣辉等按照市场运行的各管要求制定的市场主体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市场管理的组织机构包括专门负责市场交易活动的只能管理机构、技术管理机构、群众性机构。第三章 市场经济与产权制度一、定义1、产权:是财产权的简称,他是法定主体对财产的所有权、占有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的总称。2、产权制度:是既定产权关系下产权的组合、调节、保护的制度安排。产权制度是对产权关系、产权界定、产权经营和产权转让的法律确定。3、产权流动与交易:产权流动是指财产所有权、占有权、控制权、收益权在不同主体间的转移,是一种权力的变更。产权交易是产权的有偿转让,是广义财产权的经济性流动。4、法人产权制度:是以法人企业制度的形成为前提,以股份有限公司为其典型形式,法人产权制度的特征是产生了产权与法人产权的双重产权结构,从而引起一系列企业制度的根本变化。5、产权重组:是指在社会化再生产过程中企业产权的重新组合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和企业组织形式的创新过程。6、物权:是指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二、简答1、什么是不完全产权答:随着产权的流动与交易,产权发生分解,出现不完全产权。债权是典型的不完全产权。市场经济中的产权绝大多数是不完全产权。不完全产权是市场中产权转让、买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产权形态。2、什么是产权交易及产权交易的方式答:产权交易是产权的有偿转让,是广义的财产权(所有权、占有权、控制权、处置权、收益权)的经济性流动。产权交易的方式根据交易形式划分为购买式、承债式、吸收入股式、控股式、人员接受式等,根据交易主体划分的产权交易方式有兼并、租赁、拍卖、转让、合并、收购等。3、试述个人私有产权制度、自然人企业制度、法人产权制度、合作制企业制度的主要区别答:个人私有产权制度:这种小生产者企业,是简单商品经济阶段以小商品生产为特征的经济单位,是企业的初始形式。这类企业以手工操作为主,以家庭经营为依托,因而其产权结构和组织状况比较简单,呈现出很直观、很简单的形态,特点为:a、企业资产与所有者个人的消费财产是完全合一的;b、企业的所有者、经营者和主要劳动者是合一的;c、企业的组织、经营目标和产权观念,都较为简单直观,带有明显的古典的所有权色彩,不同产权主体之间的产权边界是清楚的,但是交易合约中的产权权益并无精确核算,仍带有明显的宗法色彩;自然人企业制度:这种产权制度最初表现为独资企业,后来发展为合资企业,或者家族式控股公司。基本特征为:a、企业的一切真正的财产权利,都集中在企业主手中;b、所有者即企业主与生产者已彻底分离,并形成对立;c、企业资产同企业主的私人财产实际上仍然是合一的;d、这种企业的产权制度,不仅在上述三方面较之第一种类型已有显著变化,而且存在最根本的区别,即它是以资本经营、资本增值为特征的产权制度;e、在家族式控股公司的形式下,企业行为均取决于家族首脑的利益和意志,只是在经营上增加了专家治理而已;法人产权制度:法人产权制度是以法人企业制度的形成为前提,以股份有限公司为其典型形式,法人产权制度的典型特征是产生了原始的产权与法人产权的双重产权结构,从而引起一系列企业制度的根本变化;合作制企业制度:这种企业制度最初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者为避免资本剥削或商业中间盘剥而兴办的一种劳动合作企业,即合作社。特点是:a、由劳动者以投股的形式创办,全部资产均归参与合作并投股的全体劳动者所共有,合作者有参股、退股的自由;b、全部资产由合作社成员共同推举产生的合作社企业只能机构实际运作;社员大会对其有选举权和罢免权,实际上形成了法人产权并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劳动者按人而不是按资行使民主权利;c、典型的合作制企业在当期盈利中拿出相当比重按股金比例以及参与合作交易的程度以即期红利的形式返还合作者。4、试述产权制度的功能和保护产权的重要性答:产权制度具有财产约束功能、激励功能、有效配置资源的功能、形成稳定预期的功能、规范交易行为和交易界区的功能,一句话,产权制度能有效地界定和规范财产关系和人们的经济行为。产权制度是自古以来所有国家最重要的法律之一,其重要功能就是“定分止争”,国家确保了每个人的财产“名分”才能形成明确预期,激励努力创造,防止不确定性,制止混乱纷争,维系社会稳定,杜绝搭便车和“公地悲剧”。富人和穷人都应受到法律的保护,公民财产不能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名义被瓜分、抢夺,产权制度要保护多数人的财产,更要保护少数人的财产,不尊重产权会造成财产的不确定性,而这对于经济长期的发展动力来说姜是毁灭性的。产权保护应该是无条件的。第二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建立第四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一、定义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经济的调解方式按照价值规律自发作用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计划经济:随着生产力的高度社会化,要求同时实现生产资料占有的社会化,把社会从商品经济生产形式发展到产品经济生产形式,这时商品货币关系没有了,市场也没有了,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只有通过计划机制来进行调解,即实行计划经济。3、竞争性市场价格:是指在市场竞争中自发形成的价格。4、兼顾效率与公平原则:在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同时,要允许按各种生产要素分配等其他分配形式的存在,把按劳分配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并运用法律保护合法财产和收入,为保持社会稳定,保证劳动力资源有效配置,解除企业的社会负担,必须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二、简答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计划于市场的基本思想有哪些?答: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基本思想:a、任何社会生产形式下都必须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社会劳动,但不同的社会生产形式下配置社会劳动的方式是不同的。b、在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社会生产形式下,实现社会资源合理有效配置的方式是通过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即市场机制的调节。c、社会主义社会是生产社会化长度很高、实行单一社会所有制的社会。列宁和斯大林的基本思想:列宁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第一个使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概念,并且明确把这两个概念同社会根本制度联系起来的人。市场经济姓“资”,计划经济姓“社”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是列宁第一个提出的。斯大林领导苏联进行了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使他不得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商品货币关系,承认价值规律对经济的一定调节作用。但他又否认在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是商品,不承认在全民所有制内部各企业之间存在商品货币关系。2、怎样认识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生极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作用?答:产生:计划经济体制最早是在苏联开始实行的,这种体制的最明显特征是社会资源配置的决定权。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期,便开始从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到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当时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的环境和巨大的经济建设任务,使得我们也只能选择集中型的计划经济体制。作用: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在缺乏外援的情况下,要想在短期内自力更生地把工业基础建立起来,别无选择,只能靠集中本国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靠本国的经济的自身的积累来保证工业化基础项目的建设,这种集中型的计划经济体制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要把经济真正搞上去,必须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怎样提出的?答:早在八十年代,邓小平就明确否认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反映社会根本制度的范畴,而认为二者都是经济发展的方法和手段。进入90年代,针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实践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姓“社”姓“资”的传统观念同改革开放进一步发展的矛盾,邓小平就市场经济问题发表了多次重要讲话。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从根本上解决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做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的束缚,彻底冲破了计划经济姓“社”、市场经济姓“资”的传统观念,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发展,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根据邓小平关于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一系列论述,江泽民同志在和中央其他领导同志交换意见并取得共识的基础上,于1992年6月发表了重要讲话,明确提出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正式做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涵做出了科学的规范。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一个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胜利召开,大会鲜明地提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肯定了邓小平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是一个伟大创举,要求全党和全国人民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4、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条件是什么?答:内部条件:a、具有独立经营、利益不同,在各经济领域占绝对优势的市场经济主体;b、建立覆盖全国的统一市场和比较完善的市场体系;c、建立以市场竞争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机制;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外部条件:a、政府不应干预市场经济主体企业的微观经济活动;b、建立和健全各种市场法规制度;c、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第五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及其特征一、定义2、三步走战略:为使我国的经济快速、健康地发展,邓小平提出了三步走的展露发展规划。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内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4、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所有制结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6、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7、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二、简答:1、为什么说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答:我国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不利于我国生产力的快速、健康地发展;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了市场经济体制在经济发展的现阶段有力地推进生产力迅速、健康发展;我国商品经济的运行、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市场经济认识的深化必然导致市场经济在我国的建立。2、我国怎样改革才能使国有企业成为市场经济主体?答: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即市场经济主体,并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必须着力于进行企业制度的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为: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我国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应该:(1)抓好中央和地方确定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工作。(2)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抓大放小”。 (3)把企业的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结合起来,建设好领导班子,建立起科学规范的公司领导体制方面下工夫。(4)解决好企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创造条件帮助企业摆脱长期形成的沉重债务负担。(5)积极推进各方面的配套改革,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不断深化投融资体制、分配体制、流通体制的改革。3、我国如何使政府职能转变,实现政企分开?答:市场经济的重要特种之一是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微观经济活动,要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经济主体,一方面要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把企业推向市场;另一方面还必须转变在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与企业原有的隶属关系,把政府的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同行政管理职能分开,明确企业法定职权,政府不得改变或截留,同时明确规定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党的十四大报告将政府的经济职能概括为:统筹规划、掌握政策、信息引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检查监督。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把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具体规定为:主要是制定和执行宏观调控政策,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政府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管理国民经济,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必须按照政企分开、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继续并尽早完成政府机构改革。4、怎样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同市场经济的兼容?答:第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同市场经济的兼容。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实现,要求实行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则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体现了两者的兼容。第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社会主义根本要求同市场经济的兼容。社会主义社会要消灭剥削,需要具备物质条件,那就必须发展生产力,市场经济正是现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在社会主义社会,以公有制为基础,而且市场的作用是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发挥的,这就消除了产生两极分化的根源。第三,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根本目标同市场经济兼容。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目标是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实现共同富裕。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物质文化生活极大丰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两个前提条件。这两个前提条件都需要生产力相当高程度的发展,必须实行市场经济。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有哪些?答: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现代市场经济的特征。第一,经济联系与资源配置通过市场。第二,市场经济主体的独立性。第三,完善的市场体系。第四,价格形成及变化的市场性。第五,政府对经济的间接调节。第六,健全的市场法规。第七,广泛的信息系统。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身的特征。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根本目标表是实现共同富裕。第二,社会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结构。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结构。第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应建立更有效、更合理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第三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第六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运行主体一、定义1、企业经营机制:是指决定企业经营行为的各种内在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总称,主要是指企业生产和交换活动赖以存在的经济关系,即动力、决策、协调和控制方式。2、市场信号:指市场上存在的价格、利率、工资等市场因素。3、生产要素最佳投入组合:使用不同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与其价格之比相等时,才会形成最小成本的生产要素组合,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4、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又称现代公司制度,是一种适合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在产权结构、治理结构、决策结构、责权利结构以及制约因素等方面有着一定规则的企业制度。5、最优消费数量组合原则:在不超过消费预算的前提下,每种商品上花费的单位支出给他带来的边际效用相同,即在消费者的收入和各种商品市场价格既定的条件下,购买不同的商品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相等。7、消费结构:是指人们实际消费的消费资料和服务的种类及其比重、消费结构表现为生存型消费、享受性消费,发展性消费各自所占的比重。8、消费方式:是指人们消费生活资料和劳务所采取的方式或形式。9、消费心理规律:是人们消费的社会行为衍生出的个性心理特征。二、简答1、企业如何成为市场经济主体答:内部条件:企业面向和依赖市场;企业产权关系明晰;充满活力的企业经营机制。外部条件:市场信号有序化;良好的竞争环境;良好的信息传到环境。2、企业如何确定最佳生产规模答: 最佳生产规模是总利润达到最大时的产量水平,其衡量标准是比较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两者相等时总利润最大(利润最大化原则)。随着产量的增加,边际收益逐渐减少,如果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表明每多生产以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收益大于生产这一单位产品所消耗的成本,这时还有利润没有得到,企业增加生产是有利的。所以,企业必须增加生产,其结果是该种产品的供给增加,需求不变时,价格会下降,边际收益减少,边际成本增加,直至两者相等时,企业才不会增加生产;如果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表明每多生产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收益小于生产这一单位产品所消耗的成本,这时生产该种产品是亏损的,企业会减少生产,其结果是供给减少,当需求不变时,价格会上升,导致边际收益增加,边际成本减少,直至两者相等时,企业才不会再减少生产;只有在边际效益与边际成本相等时,企业把该赚到的利润都赚到了,这时边际产品的经济利润虽然为零,但这时总利润达到了最大,企业既不会增加生产,也不会减少生产,此时的产量水平就是最佳生产规模。3、企业怎样实现生产要素最佳投入组合答:当产量水平或生产规模既定时,成本最小的生产要素投入组合是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条件,寻找成本最小的生产要素投入组合,必须做两方面比较:比较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当企业把一定资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的生产其他产品时可能获得的最大收益。在考虑机会成本的情况下,经济利润为零并不意味着企业的投入没有得到回报。比较各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边际产量指在其他生产要素投入不变的条件下,追加一单位某一生产要素所增加的产量。一般而言,边际产量会逐渐减小,生产要素的最优投入量是指他的边际成本等于产品价格时的那种数量。如果生产过程中投入两种以上的可以互相替代的生产要素,那么在决定要素组合时,必须比较不同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企业要考虑在一定产量水平时,每增加或减少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所必须减少或增加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比较各中投入要素的价格。生产过程中,企业会选择那些价格相对低廉而边际产量相对高的生产要素。生产要素投入的调整只有在使用不同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与其价格只比相等时,才会形成最小成本的生产要素组合,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4、什么是消费超前和消费滞后答:所谓消费超前是指消费增长过快,超过了本国发展的速度,出现早熟的消费或消费膨胀,消费超前会加剧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失衡,削弱经济发展的后劲,导致物价水平和居民实际生活消费水平下降。消费滞后是指消费受到不合理的抑制,消费的变化落后于生产的发展,出现市场销售疲软以致阻碍生产发展。5、比较温饱型、小康型、富裕型、现代型消费水平的特点答:温饱型:a、消费者没有储蓄,收入仅够维持温饱。如果说有储蓄,也是靠省吃俭用、成年累月地把消费压低到最低限度积攒下来的;b、消费需求变化小,基本上以简单的习惯性消费为主,消费结构以基本生活需要为主,消费结构较为单一,衣食住用占到消费支出的85%以上,恩格尔系数达到6070%;c、消费者现金收入较少,许多生活必需品以实物形式得到。小康型:a、消费者有了些储蓄,但数量不是很大,为了多储蓄,消费者必须在当前消费与未来消费之间进行选择,二者择其一;b、消费者的需求结构每隔一段时期都会发生变化,食品消费支出所占比重下降,消费结构逐步向多元化发展;c、消费者现金收入增加,绝大多数物品通过货币购买形式取得,消费的自主选择性强。富裕型:a、消费者既能在每个时期增加储蓄,同时又能改善生活,储蓄与当前消费都可以增加;b、消费者需求变化加快,需求的层次上升,生活范围扩大,闲暇时间增多,消费结构由以生存需要的满足为主转向以享受需要、发展需要的满足为主,恩格尔系数明显下降,在20-40%之间;c、消费的社会化、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食住穿用、家务劳动、精神文化消费社会化了。现代型:a、储蓄的目的不再是出于预防动机和交易动机,而是为了收入的增值,股票、债券、住宅、金银首饰和艺术品将成为大受欢迎的商品;b、消费的计划性越来越占有突出地位,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与宏观经济环境、价格、利率、持久性收入、预期工作年龄的联系越来越密切。C、消费者的需求变化不再是原有结构基础上的数量延伸或扩展,而是消费结构的重组。人们收入的大部分用于发展和完善个人的需要,用于满足个人体力和智利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消费的自娱性和表现自我本质力量的倾向越来越强。d、社会生活质量有较大提高,生活环境大大改善。6、试述消费方式及消费方式发展的趋势答:消费方式是指人们消费生活资料和劳务所采取的方式或形式。消费方式是消费的社会行为,它受到社会经济条件、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特定的消费观念、生活目的和生活态度等因素的影响。消费方式包括个人消费方式与集体消费方式、家庭消费方式与社会化消费方式。消费方式发展的两大基本趋势是:(1)消费的社会化趋势。它表现在以下两方面:家务劳动的社会化和消费信贷化。 (2)消费的公共化趋势。这一趋势也从两个方面反映出来:一是社会公共福利事业的发展和个人消费基金比重的下降;二是消费服务业的兴起与发展。消费方式的社会化趋势和公共化趋势相辅相成,共同促进。7、简述消费心理的六大属性答:(一)消费的习惯性。人们在选择购买商品的品种、规格、方式上受过去习惯的影响。(二)消费的不可逆性。人们对社会进步、生产发展寄予厚望,不适应生活水平的忽然下降,即消费水平存在刚性,只能提高,不能下降。(三)模仿性和攀比性。在社会消费关系中,不同层次的消费者在消费方式、消费取向、消费习惯等方面会相互影响、相互模仿。(四)可替代性。消费者对某种物品的需求是可以通过另一种物品来替代的。(五)消费需求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和消费行为往往是由多种需求推动的,当存在预算收入约束时,消费者的各种动机和需求会互相矛盾。(六)非理性消费心理。8、如何进行最优消费数量决策答:(一)一种商品数量选择原则:边际效用要大于(等于)商品市场价格。假定一单位货币代表一单位效用,边际效用决定消费者的支付意愿(MU愿付价格。(二)多种商品数量选择原则:在不超过消费预算的前提下,每种商品上花费的每单位支出给他带来的边际效用相同,即在消费者的收入和各种商品市场价格既定的条件下,购买不同商品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相等。第七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市场体系一、定义1、商品市场:又称消费品市场,他是市场经济诸市场中形成最早、规模最大、联系最广的市场,是市场体系中的基础性市场。广义的商品市场还包括服务市场。2、生产要素市场3、金融市场:是社会经济主体间相互融通资金的场所和相互关系的总和。包括资金市场和证券市场。4、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力就业、流动的场所、渠道和枢纽,他是劳动力的供求、职业中介机构、劳动力组织和管理机构、劳动力培训以及失业救济机构的总和。5、资本品市场:是直接为企业生产服务的市场,包括专业生产资料市场、经营性房地产市场、技术和信息市场。6、房地产市场:是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土地的征用和使用以及土地的经营权和使用权的转移的总和。7、需求定理:是指当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需求量就随之增加,当该商品的价格上升时,需求量就随之下降,即价格与需求量呈反方向变化。8、供给定理:是指当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供给量就随之而减少,当该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供给量就随之增加,即价格与供给量呈同方向变化。9、供求定理:当假定供给曲线和价格不变时,需求的变动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当假定需求曲线和价格不变时,供给的变动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而引起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10、利率机制:是指资金的供求同利率之间的有机联系。11、工资机制:是竞争过程中工资变动与劳动力供求变动之间相互制约的联系。二、简答1、试述生产要素市场的作用答:一般而言,商品市场的发育、成长要先于要素市场,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很早的时候就有了发达的、繁荣的商品交换市场,商品市场的发展进一步对生产要素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提出了强烈的要求。但由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原因,这些国家未能形成完整的生产要素市场,故而未能顺利实现向现代市场经济的过渡。如果没有生产要素市场或者这种市场不健全,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信息就较难传递到生产要素领域,消费需求无法通过这种传递拉动实际的派生需求并获得供给,从而消费需求就不能转换成现实的需求并获得满足。没有要素市场,市场机制就不能渗入生产要素领域,那么,生产要素按计划统分统配就会合理地存在下去,这样,政企不分、条块分割、产销脱节、供求失衡、计划配给也就会长久地存在下去。2、试述商品市场的特点答:需求多样性;购买力分散性;明显的广告导购性;流动性和易变性。3、试述生产要素市场的构成答:金融市场:包括资金市场和证券市场;劳动力市场;资本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房地产市场。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价格是如何决定的答:商品市场价格的决定:市场经济是以价格为信号调节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价格的灵活波动和价格机制的作用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条件。市场经济中,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但价格的波动则主要受供求因素影响。供求因素引起价格对价值的背离和回归。生产要素市场上价格的决定:a、资金的价格决定:利率是资金的价格,利率的高低是由资金的供求决定的。在金融市场上,利率的变动反映着资金的供求状况更,资金或货币供应量根据利率差别与波动在社会各部门、各地区之间流动,这种流动又进一步带动资本品、劳动力、技术资源的流动和土地资源的重新配置、组合,使得供给结构伴随着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化而变化,最终导致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b、劳动力的价格决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由市场进行配置,工资是劳动力的价格,工资高低是由劳动力的供求决定的;c其它生产要素的决定:土地使用权和房屋产权的租用和转让必然产生土地的价格和地租,土地和房屋的供求决定房地产价格的高低。第八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市场组织和市场规则一、定义1、市场中介组织:是指经营各种各样商品和劳务的流通组织机构。市场中介组织是一个体系,包括各类供销组织机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信托投资公司、证券交易所、职业培训中心和介绍中心等。2、市场管理和调解组织:是市场自身的管理组织。它包括审计、统计、劳动、交通、工商、质量管理、税收、海关等部门,以及中央银行和消费者协会等管理机构。3、市场规则:是指以法律契约、公约形式确定下来的市场参与者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4、市场进出规则:是指市场主体和市场客体进入或退出市场的法律规范和行为准则。5、市场行为规则:市场主体在市场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6、市场交易规则:是指市场主体在市场交易中应遵守的原则和行为规范。7、市场法规:是指以法律、法规、契约、公约形式规定下来的运行准则。二、简答1、试述市场进出规则及其功能答:市场进出规则是指市场主体和市场客体进入或退出市场的法律规范和行为准则。功能有:规范市场主体进入市场的资格;规范市场主体的经营功能;规范市场主体的责任和义务;规范市场主体退出市场的行为。2、试述市场行为规则及其要求答:市场行为规则是指市场主体在市场竞争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要求有:要保证各市场主体有公平的竞争环境,禁止垄断及各种不公平因素;规范各市场主体的竞争行为,禁止各市场主体的非法竞争行为;规范对竞争性商品的规定,防止竞争者使用假冒伪劣产品进行竞争,损害竞争的公平性。3、试述市场交易规则及其要求答:所谓市场交易规则是指市场主体在市场交易中应遵守的原则和行为规范。执行和贯彻市场交易规则将对市场参与者提出如下要求:要求市场交易方式规范化,包括:交易公开化、交易货币化、信用票据化、交易规则化;要求市场交易行为规范化。形成资源的非强制性的公平交易;要求市场交易价格规范化。4、试述市场规则的特征答:市场规则是以法律、法规、契约、公约等形式规定下来的市场运行准则。基本特种有:客观性和科学性;系统性和统一性;强制性和严肃性;公平性和普遍性;广泛性和开放性。5、试述市场法规的内容答:市场法规包括:市场主体法规:一部分时规范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的形式,另一部分是有关权力法,主要是物权法和知识产权法;市场行为及市场主体间关系的法规:分为确定市场竞争秩序规则的一般法律和调整特殊领域内市场竞争活动的专门性法律;市场主体与国家、个人之间关系的法律:例如税法、预算法、环保法等。第四篇 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九章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一、定义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指由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形式。3、集体经济:是劳动群众根据资源互利的原则组织起来的、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合作经济组织。4、个体经济:是指生产资料归劳动者个人所有,并由劳动者个人及其家族成员直接支配和使用的经济形式。5、私营经济:是指生产资料私人所有,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经济形式。6、公有制为主体: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二、简答1、怎样正确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答: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之所以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是因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状况,要求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2、怎样理解公有制为主体?为什么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答:公有制为主体是指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之所以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是因为: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公有制经济掌握着国家经济命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支柱;公有制经济是保证市场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稳定、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是实现我国劳动人民在政治上当家作主、经济上共同富裕的物质保证。3、为什么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答: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促进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公有制经济的改革,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经营人才的成长。4、 如何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答:1、加快构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制度环境;2、加快构建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体制环境;3、加快构建各种所有制经济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制度环境。第十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一、定义1、分税制:是指在划分事权的基础上,按税种划分为中央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的一种财政管理体制。2、财政转移支付:是指财政资金在各级政府之间的一种再分配形式,是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财力补助。3、利率市场变化:利率市场变化改革就是要逐步建立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基础,由市场上资金的供求情况决定商业性金融产品利率水平的利率体系。4、按劳分配:就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劳动者为社会提供劳动,社会做了各项必要的扣除后,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收入,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5、按生产要素分配:是以资金、资产所有者在一定时间内的资金、资产的有偿转让为前提的,凭借资金、资产所有权通过集资、入股、投资获取利息、股息红利或级差收益的一种分配方式。6、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合理兼顾效率和公平,既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不断增加社会财富,又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二、简答1、“十二五”时期,继续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工作是什么?答:继续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同时,加快建立健全国有金融资产、非经营性资产、自然资源资产监管体制和境外国有资产监管体制。2、当前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方向是什么?答:完善预算决策和管理制度;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加强财政收支监督;完善税收制度、加强税收征管。3、 当前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进一步推进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加快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逐步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保持金融体系稳健运行;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加快小企业和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积极发挥保险保障和融资功能;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预警体系和处置机制;强化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金融法律体系;积极参与国际金融监管合作和规则制定。4、什么叫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必须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答:按劳分配为主体是指在全社会范围内,按劳分配在所有分配方式中所占比重应居于主体地位,起主导作用;在公有制经济的劳动者收入中,按劳分配收入同其他非劳动收入相比应占较大比重;公有制经济的劳动者按劳分配的收入量,应作为其他所有制形式下劳动者收入水平的参照系。因为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客观要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生产资料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企业拥有个人收入的自主分配权,每个国有企业都是有独立经济利益的法人实体,都会采取适合本企业情况的分配形式,这必然导致存在多种多样的个人收入分配形式。5、怎样理解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在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基础上先富起来,市人民群众达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答: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带动和帮助落后的地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和根本原则,而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是因为: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能起到示范作用;先富起来的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能起到帮助作用;先富起来的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能起带动作用。6、 “十二五”期间,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加快形成合力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再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包括以下四项重点工作:1、深化工资制度改革:按照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平等协商确定、政府监督指导的原则,逐步形成体现劳动者个体贡献、劳动力市场供求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工资决定机制和增长机制;2、健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制度;3、加快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4、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健全法律法规,强化政府监管,加大执法力度,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7、我国原有财税体制的主要弊端是什么?财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具体内容是什么?答:经过近二十年的财税体制改革,一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财税体制在我国已初步建立,但距离财税体制改革的目标仍有一定差距,仍需要继续深化和改革,使我国财税体制得到完善。财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型财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具体要求是:一是实行科学的收入分配体制,合理规范国家与企业、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建立有利于企业公平竞争和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财税体制;二是健全国家财政职能,搞好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搞好国有资产管理,灵活运用财政政策手段,有效调节宏观经济运行;三是适当集中必要的财力,确保中央财政的主导地位,增强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四是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分配关系逐步趋向合理的基础上,实现国家财政收支的中长期平衡。主要内容为:改革税收体制,建立新型税制体系;实行分税制,理顺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改革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条件。第十一章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一、定义1、社会保障体系:是指通过立法对社会成员给予物质帮助的各种社会措施的总称。2、社会保险:指劳动者及其家属由于生育、年老、疾病、工伤等原因而丧失劳动能力或失业,从而失去生活来源时,根据法律享受由社会提供必要物质帮助的社会制度。3、社会救助:是当劳动者在其不能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水平时,根据有关法律规定,有权要求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标准向其提供满足最低生活需求的资金和实物援助的一种社会保障。4、社会福利:即由国家或社会为法律或政策规定范围内的所有公民普遍提供的,旨在保证一定的生活水平和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资金和服务的一种社会保障形式。二、简答1、试述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答:社会保障制度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三个部分。其中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救助包括灾害救助、贫困救助、特殊救助等;社会福利包括残疾人福利、老年人福利、儿童福利、妇女福利、职业福利、住宅福利、教育福利等。2、试述社会保障体系的特征答:社会保障体系的社会性;社会保障体系权利与义务的对等性;社会保障体系的共济性;社会保障体系的功能性。3、试述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答:社会保障体系的实施范围较窄,覆盖面小,项目不全,而且没有实现社会统筹,部分退休职工的权益得不到保障;社会保障的征缴缺乏强制性,收缴困难;先行保险费用以收定支、现收现支,缺乏必要的累积;社会化程度低,管理体制不健全,缺乏统一的立法;保费分散,管理混乱,缺乏有效的增值手段;社会保障的城乡差别过大,地区差别明显;养老保险资金缺口大;医疗保险保面窄,保费征集困难;失业保险未能提供推动下岗职工积极再就业的动力机制。4、如何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答:对社会保障基金应参照投资基金模式管理:a、建立专门的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机构;b、强化社会保障基金监督机制;c、优选投资渠道,优化投资组合;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制度的对策:a、政府应通过多种途径偿还对老职工的养老金隐性债务;b、完善现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管理体制;c、选择多种投资方式,确保社会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d、改革养老金的计发办法;建立健全医疗保险制度的对策:a、扩大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b、扶持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真正形成多层次的医疗保险体系;c、加强医疗保障经费的征集和管理;d、健全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监督机制;e、加强医疗服务管理;建立健全失业保险制度的对策:a、扩大失业保险金的筹集渠道,努力增加失业保险金的数量;b、要逐步扩大失业保险范围;c、加强监督机制;d、把促进就业与失业保险结合起来。第五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一、定义1、总供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由社会生产活动实际可以提供给市场的可供最终使用的产品和劳务总量2、总需求: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1年)由社会可用于投资和消费的支出所实际形成的对产品和劳务的购买力总量。3、公开市场业务:政府债券是由银行代理发行或报销的,它可在公开市场上进行交易,这种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的活动叫做公开市场业务。4、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的最低比率。5、再贴现率:贴现是将未来到期的票据兑换成现金,银行办理贴现如同发放贷款,也需计息,所以,专门用于贴现的利率就是贴现率,商业银行期票过多需要现金时,要向中央银行办理再贴现。6、财政政策的“内在稳定器”作用:财政政策对社会经济具有调节作用,其中有的财政政策对社会经济有着自动调节的功能,例如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和转移支付。这些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