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名词解析:1.自然失业率:自然失业率由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现代货币主义提出,指的是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供自发供求力量发生作用时,总供给和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下的失业率,也就是充分就业情况下的失业率。所谓没有货币因素干扰,指的是失业率的高低与通货膨胀的高低之间不存在替代关系。自然失业率包括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是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暂时的不可避免的摩擦而导致的失业;结构性失业是劳动力供给结构与劳动力需求结构不一致造成的失业。任何把失业率降到自然失业率以下的其企图都将造成加速的通货膨胀,任何时候都存在与实际工资率结构相适应的自然失业率。2.挤出效应: 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根据IS-LM模型理论,影响挤出效应的因素有:支出乘数的大小、投资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以及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等。在短期,当经济没有实现充分就业时,挤出效应小于1大于0;但在长期中实现了充分就业时,挤出效应则为1。因此在没有实现充分就业时,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有一定作用的,但在中长期,这些政策只会引发通货膨胀。挤出效应也可以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考察:从总需求的角度看,政府扩大投资需求,一定会引起利率的上升,反而使私人投资下降,这就减弱了政府支出的扩张效应。我们可以把这种挤出效应界定为需求型挤出效应。从总供给的角度看,扩张性财政政策也有挤出效应。在经济萧条时期,政府为应对社会总需求的不足,短期内大幅度增加政府开支。如果产出效率很低,必会引起社会物价总水平上升,在名义货币供给不变的情形下,实际货币供给减少,实际利率水平上升,个人投资需求减少,积极的财政效应减弱。3.边际替代率:边际替代率是指在维持某一效用水平的条件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X商品的消费时所需放弃的另一种Y商品的消费数量。(MRSxy=-y/x)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对X消费数量的不断增加,由于该商品所能带来的边际效用不断减少,增加一单位的X商品所能替代的Y商品的数量不断减少。也即消费者为了得到一个单位的X所愿意放弃的商品Y的数量不断减少。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是由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所致,这同时也是引起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的根本原因。 4.经济租 经济租金是指基于经济权力而产生的租。可以定义为:任何在生产者看来能产生利润的某种资源的租金或者说利润。经济租=要素收入机会成本。经济租在量上表现为经济权力行为主体依据经济权力获取的超过社会平均收益水平的利润。经济租的消散主要靠两条途径:竞争;社会再分配。按照经典的总体均衡理论,只要市场是自由竞争的,要素在各产业之间的流动不受阻碍,任何要素在任何产业中的经济租都不可能长久稳定的存在。 5.萨伊定律 萨伊定律的核心思想是“供给创造其自身的需求”。它包含三个要点:(1)产品生产本身能创造自己的需求;(2)由于市场的自我调节作用,不可能产生遍及国民经济所有部门的普遍性生产过剩,而只能在国民经济的个别部门出现供求失衡的现象,而且即使这样也是暂时的;(3)货币仅仅是流通的媒介,商品的买和卖不会脱节。萨伊定律是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定理的具体化,是新古典经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根据萨伊定律,在一个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中,由于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因而社会的总需求始终等于总供给。萨依定律主要说明,在资本主义的经济社会一般不会发生任何生产过剩的危机,更不可能出现就业不足。 6. 公共品公共物品是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两大特征。所谓非竞争性,是指某人对公共物品的消费并不会影响别人同时消费该产品及其从中获得效用。即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每增加一个消费者所带来的边际成本为零。所谓非排他性,是指某人在消费一种公共物品时,不能排除其他人消费这一物品,或者排除的成本很高。由于公共物品的特殊性,导致市场机制决定的公共物品供给量远远小于帕累托最优状态。区别于私人物品的帕累托最优要求个人边际替代率等于个人边际转换率,公共物品的帕累托最优要求所有人的“公共”边际替代率总和等于边际转换率。由于公共品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市场机制在提供公共物品方面是失灵的,因此政府的介入成为必要。7.边际消费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边际消费倾向(MPC)指的是消费变动额和收入变动额之间的比率,也就是每变动1单位的收入中用于消费的变动额,用公式表示就是:MPC=C/Y,其数值通常介于0和1之间。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MPS)之和为1,即MPC+MPS=1。边际消费倾向反应了人们的消费心理,满足递减规律。这表明:消费是随收入增加而相应增加的,但消费增加的幅度低于收入增加的幅度,即边际消费倾向是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递减的。凯恩斯认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是由人类的天性所决定的。由于这一规律的作用,容易导致有效消费需求不足,并将其归为资本主义社会就业不足以及爆发周期性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延伸:平均消费倾向(Average propensity to consume)平均消费倾向(APC)是指任一收入水平上的消费支出在可支配收入中所占的比重,用公式表示则是:APC=C/Y平均消费倾向不一定总是介于0和1之间,当人们收入很低时,也必须消费,若其借款消费,其平均消费倾向将大于0.(1)在短期内,平均消费倾向大于边际消费倾向。凯恩斯消费函数:C=+Y,其中0. 则:MPC=dC/dY=, APC=C/Y=/Y+MPC(2)在长期中,平均消费倾向等于边际消费倾向。8.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通过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吞吐基础货币,调节货币供应量及利率的活动。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量的三大传统工具为:法定准备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相比,具有主动性、灵活性和时效性等特点。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主要是通过购入或出售证券,放松或收缩银根,而使银行储备直接增加或减少,以实现相应的经济目标。具体而言:调节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影响其信贷能力;通过影响准备金的数量控制利率;为政府债券买卖提供一个有组织的市场;通过影响利率来控制汇率和国际黄金流动。9.需求价格弹性需求价格弹性指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该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即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化的百分比,用公式表示为: Ep=Q/QP/P根据需求价格弹性系数的大小可以把商品需求划分为五类:完全无弹性(Ep0)、缺乏弹性(0Ep1)、单位弹性(Ep1)、富有弹性(1Ep)和无限弹性(Ep)。10.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基尼系数是美国经济学家阿尔伯特赫希曼根据洛伦茨曲线提出的判断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设实际收入分配曲线和收入分配绝对平等曲线之间的面积为A,实际收入分配曲线右下方的面积为B,并以A除以(A+B)的商表示不平等程度。这个数值被称为基尼系数或称洛伦茨系数(G=AA+B) ,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11.环比价格指数价格指数根据基期的不同,分为定基价格指数与环比价格指数。定基价格指数是指在一个价格指数数列中,每个指数都以同一时期为基期计算的价格指数。中国通常以某一年为基期来计算。其特点是无论计算期如何变动,其基期固定不变。编制定基价格指数的目的在于观察物价变动长期趋势及其规律。 环比指数是指在一个价格指数数列中,每个指数都以计算期的前期为基期而计算的价格指数。其特点是基期随计算期的变动而有规律的变动,编制环比价格指数的目的在于观察物价的逐期变动趋势和程度。,12.萨缪尔森均衡13.铸币税(Seigniorage)铸币税也称为“货币税”。指发行货币的组织或国家,在发行货币并吸纳等值黄金等财富后,货币贬值,使持币方财富减少,发行方财富增加的经济现象。铸币税并不是国家通过权力征收的一种税赋,而是铸造货币所得到的特殊收益。它的价值计算公式是:S=(Mt+1-Mt)/Pt 。式中S为铸币税;Mt+1为t+1期的货币发行量;Mt为t期的货币发行量;Pt为t期的价格水平。从广义上讲,铸币税泛指政府从货币发行中获得的收益。这里说的货币发行,不是指现金发行,而是广义的货币创造,属于现代货币银行学和理论经济学中的范畴。铸币税是政府通过垄断货币发行权而获得的收入, 在社会需求不足的紧缩时期,它也是政府弥补财政赤字的重要手段之一。14.试验经济学 (Experiments with Economic Principles)实验经济学是经济学家在挑选的受试对象参与下,按照一定的游戏规则并给以一定的物质报酬,以仿真方法创造与实际经济相似的一种实验室环境,不断改变实验参数,对得到的实验数据分析整理加工,用以检验已有的经济理论及其前提假设、或者发现新的理论,或者为一些决策提供理论分析。15.无差异曲线(indifference curve)无差异曲线是一条表示线上所有各点两种物品不同数量组合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程度相同的线,或者说它是表示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的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IC=(y1,y2)(x1,x2)无差异曲线有四个特征:(1)同一坐标平面上可以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2)在同一坐标平面上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不会相交;(3)对较高的无差异曲线的偏好大于较低无差异曲线的偏好;(4)无差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且凸向原点。16.流动性陷阱(liquidity trap) 流动性陷阱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指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会产生利率上升而债券价格下降的预期,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发生流动性陷阱时,再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无法改变市场利率,使得货币政策失效。 17.菲律普斯曲线(Phillips Curve) 菲利普斯曲线最初由新西兰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提出,用以说明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一条曲线。新古典综合派的代表萨缪尔森和索洛将其发展为用于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此消彼长、相互交替关系的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提出了如下几个重要的观点:(1)通货膨胀是由工资成本推动所引起的,这就是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理论。(2)失业率和通货膨胀存在着交替的关系,它们是可能并存的。(3)当失业率为自然失业率时通货膨胀率为零。(4)由于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交替关系,因此可以运用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用较高的通货膨胀率来换取较低的失业率。18.资本有机构成(Organic Composition of Capital)资本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具体表现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即C:V。资本的构成可以从物质形式和价值形式两个方面考察。从物质形式上看,资本由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构成,两者的比例由生产的技术水平决定。这种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量的比例,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从价值形式上看,资本由一定数量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技术构成和价值构成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有机联系。一般情况下,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会引起价值构成的变化,而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化又大体上反映技术构成的变化。马克思把这种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的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有机构成有不断提高的趋势,表现为全部资本中不变资本所占的比重增大,可变资本的比重减少。19.消费者剩余(Consumers Surplus)消费者剩余由马歇尔首先提出,是指消费者消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与这些商品的实际市场价格之间的差额,消费者剩余衡量了买者自己感觉到所获得的额外利益,是衡量消费者福利的重要指标。在假定货币的边际效用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总剩余可以用需求曲线下方,价格线上方和价格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表示。由于边际效用递减,而消费者支付的价格等于最后一单位商品的效用,所以消费者得到了“剩余”。 一般认为,消费者剩余最大的条件是边际效用等于边际支出。20.资本项目(Capital Account)资本项目是指国际收支中因资本输出和输入而产生的资产负债的增减项目,所反映的是本国和外国之间以货币表示的债权债务的变动,亦即一国为了某种经济目的在国际经济交易中发生的资本跨国界的收支项目。资本项目包括居民和非居民间资产或金融资产的转移。资本项目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是用于统计资本国际收支的项目,主要包括资本和储备两项内容。(1)资本,主要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等;(2)储备项目,实际是一国用以平衡国际收支或用本国货币对外汇汇率进行干预的手段。21.经常项目(CurrentAccount)经常项目指本国与外国进行经济交易而经常发生的项目,是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最主要的项目,包括对外贸易收支、非贸易往来和无偿转让三个项目。(1)对外贸易收支是指通过本国海关进出口货物而发生的外汇收支。(2)非贸易往来,又称劳务收支或无形贸易收支,包括货运、港口供应与劳务、旅游收支、投资收支和其他非贸易往来收支。(3)无偿转让,包括本国与国际组织、外国政府之间相互的无偿援助和捐赠,以及私人的侨汇和居民的其他收入。国际收支中的经常账户是指贸易收支的总和减去生产要素收入,然后减去转移支付。经常项目顺差(盈余)增加了一个国家相应金额的外国资本净额;经常项目逆差(赤字)则恰好相反。22.再贴现率(Rediscount Rate)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三大手段之一,指的是商业银行将其贴现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时的预扣利率。再贴现意味着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申请贷款,从而增加了货币投放,直接增加货币供应量。再贴现率的作用:较法定准备率、公开市场业务易于操作。再贴现率引起的波动程度远比法定准备率为小,因而各国中央银行一般都经常调整再贴现率来控制货币供应量。作为一国基准利率,再贴现率制约和影响着全国的利率水平,其变动决定或影响着其他利率的变动,是其他利率赖以调整或变动的基础。作为商业银行资金成本的参照标准,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是利率体系中贷款利率最低的一种。当一国发生通货膨胀或由于其他原因需要紧缩货币供应时,中央银行通过提高再贴现率来相应提高商业银行供应资金的成本,亦即减少其决定信用规模的准备金,从而使商业银行收缩其信贷规模以达到紧缩货币供应量的目的。如果一国经济衰退或由于其他原因需要扩大货币供应量时,中央银行通过降低再贴现率以鼓励商业银行增加从中央银行借款,从而扩大放款规模,增加货币供应量。23.劳动力价值(Labor Forces Value) 劳动力是特殊的商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在资本主义的条件下,资本家购买的是雇用工人的劳动力而不是劳动。劳动力的价值,是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劳动力的价值包括: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此外,劳动力的价值的决定还包含着历史的、道德的因素。24.重商主义(Mercantilism)重商主义是资产阶级最初的经济学说。产生和发展于封建制度瓦解和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反映这个时期商业资本的利益和要求。该理论认为一国积累的金银越多,就越富强。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禁止金银输出,增加金银输入。 重商主义者认为,(1)贵金属是衡量财富的唯一标准。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金银。要得到这种财富,最好是由政府管制农业、商业和制造业;发展对外贸易垄断;通过高关税率及其它贸易限制来保护国内市场;并利用殖民地为母国的制造业提供原料和市场。(2)由于不可能所有贸易参加国同时出现贸易顺差,而且任一时点上的金银总量是固定的,所以一国的获利总是基于其他国家的损失,即国际贸易是一种“零和博弈”。25.适应性预期(Adaptive Expectations)适应性预期是指人们在对未来会发生的预期是基于过去的。在估计或判断未来的经济走势时,利用过去预期与过去实际间的差距来矫正对未来的预期。适应性预期可以用下列的式子来描述(以通货膨胀预期为例):这里用Pe表示当前对于下一年的通货膨胀的预期,表示在上一期对于当前的预期,P为当前真实的通货膨胀率。当前对于将来的通货膨胀预期反映了过去的预期以及前期的预期与当前真实数据的差距的调整项。26.理性预期(Rational Expectations) 理性预期是在有效地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作出的在长期中平均说来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理性预期学派的理论表明,在理性预期世界中,政府的需求管理的政策是无效的。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任务是为私营经济提供一个稳定的可以预测的环境。因此,政策目标必须注重长期性和稳定性。政府应实施一种货币供应量的年增长率长期稳定的货币政策,以及使预算保持基本平衡的财政政策,而放弃实行相机抉择的经济政策。27.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全要素生产率(TFP)又称为“索洛残差”, 是衡量单位总投入的总产量的生产率指标。其来源包括技术进步、组织创新、专业化和生产创新等。产出增长率超出要素投入增长率的部分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全要素生产率是用来衡量生产效率的指标,它有三个来源:一是效率的改善;二是技术进步;三是规模效应。在计算上它是除去劳动、资本、土地等要素投入之后的“余值”,由于“余值”还包括没有识别带来增长的因素和概念上的差异以及度量上的误差,它只能相对衡量效益改善技术进步的程度。全部要素的生产率无法从总产量中直接计算出来,故只能采取间接的办法: GY=GL+GK+R其中:GY经济增长率,GL劳动增长率,GK资本增长率,劳动份额,资本份额,R全要素生产率(索洛残差)28.吉芬商品(Giffen Goods)吉芬商品是一种特殊的低档物品。作为低档物品,吉芬物品的替代效应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动;而收入效应与价格呈同方向变动。吉芬商品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收入效应的作用很大,以至于超过了替代效应的作用,从而使总效应与价格呈同方向变动。这也就是吉芬物品的需求曲线呈现出向右上方倾斜的特殊情况的原因。图2中商品X是吉芬物品。商品X的价格P1下降前后的消费者的效用用最大化的均衡点分别为E1,点和E2点,相应的商品X的需求量的减少量为,这就是总效应。通过补偿预算线可得为替代效应,它是一个正值。是收入效应,它是一个负值。而且,负的收入效应的绝对值大于正的替代效应的绝对值,所以,最后形成的总效应为负值。在图中,E1点必定落在E2、E3两点之间。吉芬物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它是低档物品,随着价格的上升需求量上升;(2)它必须在消费者总开支中占很大的比重,才能使得收入效应的作用大于替代效应。29.虚拟资本(Fictitious Capital)虚拟资本是独立于现实的资本运动之外、以有价证券的形式存在、能给持有者按期带来一定收入的资本。虚拟资本是信用制度和货币资本化的产物。虚拟资本是伴随货币资本化的过程而出现的,是生息资本的派生形式。生息资本的产生导致资本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造成了法律上的所有者与经济上的所有者的分离,并创造出一种特定的市场即金融市场,创造出一种特殊形式的资本,造成一种“资本化”的假象。一方面每一个确定的有规则的货币收入都表现为一定资本的利息;另一方面有了生息资本,每一个价值额只要不是当作收入花费掉,都会表现为资本。虚拟资本形成后,一部分货币就会专门投放在这种生息的有价证券上,以获取利息。构成虚拟资本的有价证券,本身并没有任何价值,它们只是代表获得收入的权利,是一种所有权证书。有了这种证书,在法律上就有权索取这个资本应获得的一部分剩余价值。虚拟资本虽不是现实的社会财富,但它会促进社会财富的集中。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虚拟资本有日益膨胀的趋势。虚拟资本的迅速增长,表明资本所有权与资本职能的进一步分离,加剧了投资、欺诈和掠夺,反映了资本主义寄生性的加深。30.庇古效应(Pigou Effect)庇古效应是指物价水平下降造成金融资产实际价值的增加,从而产生的消费刺激效应。庇古认为,价格和利率水平的变化,首先造成消费者的真实货币余额的变化和其财富的变化,进而引起消费需求的变化。因此,庇古效应又被成为“实际货币余额效应”。31.剩余价值率(Rate of surplus value)剩余价值率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是工人受资本家剥削程度的表现。剩余价值率是它所带来的剩余价值同实际发生作用的可变资本之比,用公式表示:m=m/v。其中:m为剩余价值率,m为剩余价值,v为可变资本。由于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所花费的时间又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等价,而剩余劳动则生产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率又可用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之比或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之比来表示。年剩余价值率是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和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年剩余价值率表示预付可变资本的增殖程度。在年剩余价值量一定的条件下,年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和可变资本的周转速度成正比,可变资本的周转速度越快,年剩余价值率也就越高。这是因为,剩余价值是由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带来的,可变资本周转越快,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就越多,实际上剥削的劳动量也越大,因而年剩余价值量就越大,年剩余价值率也就越高。32.绝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从而绝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资本家榨取绝对剩余价值的方法为延长工作日和提高劳动强度。在延长工作日来增加劳动的外延量易受到法律限制的条件下,资本家往往通过提高劳动强度来增加劳动的“内含量”。相对剩余价值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必须降低劳动力的价值。由于劳动力的价值是由工人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要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就必须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而降低生活资料价值的手段,就是提高直接生产这些生活资料的部门和为生产生活资料提供生产资料的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超额剩余价值是指具有较高劳动生产率的个别资本凭借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获得的超越社会平均条件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竞争的强制作用下,资本家为了追逐更多的剩余价值,不得不改进生产技术,把劳动生产率提高到本部门的平均劳动生产率水平以上,使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它的社会价值。当他按社会价值出售商品时,他就能获得超额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的关系: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实现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前提。而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通过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实现的。超额剩余价值是由于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其社会价值所形成的差额。个别资本家为追求超额剩余价值而展开的竞争,必然促使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最终实现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相对剩余价值是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33.布雷顿森林体系(Bretton Woods system)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元和黄金为基础的金汇兑本位制,其实质是建立一种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1)美元与黄金挂钩。(2)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其他国家政府规定各自货币的含金量,通过含金量的比例确定同美元的汇率。(3)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4)各国货币兑换性与国际支付结算原则。(5)确定国际储备资产。美元处于等同黄金的地位,成为各国外汇储备中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6)国际收支的调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份额的25%以黄金或可兑换成黄金的货币缴纳,其余则以本国货币缴纳。 布雷顿森林体系有助于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对战后的经济复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暂时结束了战前货币金融领域里的混乱局面,维持了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2)促进各国国内经济的发展。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各国偏重内部平衡,危机和失业情形较之战前有所缓和。(3)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在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扩大了世界贸易。(4)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有助于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34.赤字率(Deficit Ratio)赤字率指的是一定时期内财政赤字额与同期国民生产总值之间的比例关系,是衡量财政风险的一个重要指标。【赤字率=(政府开支-政府收入)/GDP100%】赤字比率高低表明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动员社会资源的程度,反映了财政配置工具对经济运行的影响。按照国际通行标准,赤字率3%一般设为国际安全线。35.级差地租(Differential Rent) 级差地租是一个相对于绝对地租的概念,它是指租佃较好土地的农业资本家向大土地所有者缴纳的超额利润。这个超额利润是由优等地和中等地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按劣等地个别生产价格决定的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决定的。超额利润转化为级差地租的原因是土地所有权垄断本身。土地所有权并不是这个超额利润创造的原因,而是使它转化为级差地租的原因。级差地租由于其形成的条件不同分为级差地租I和级差地租II:级差地租I的形成条件:(1)不同地块的土地肥力程度的差别,耕种肥力较优土地的工人能创造出高于平均利润以上的超额利润;(2)不同地块的地理位置的差别,经营距离市场较近的土地的农业资本家能获得高于平均利润以上的超额利润。级差地租的形成条件: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每次投资的劳动生产率必然会有差异,只要高于劣等地的生产率水平,就会产生超额利润。这种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各个连续投资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产生的超额利润化为地租,即为级差地租。级差地租与级差地租的实质是一致的,都是由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同社会生产价格之间的差额所形成的超额利润。级差地租的形成,必须以级差地租为前提条件。二者的不同点在于:级差地租是以土地肥力和位置的差别为条件;级差地租则以对同一块土地连续追加投资而有不同的劳动生产率为条件。36.绝对地租(Absolute Rent) 绝对地租是指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租种任何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其实是农产品价值超过社会生产价格以上的那部分超额利润,即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私有权的垄断所取得的地租。 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土地的所有权垄断本身。绝对地租是农产品价值扣除生产成本和平均利润以后的余额,是高于平均利润的那部分超额利润,它来自农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不过,超过平均利润的这个余额,同形成级差地租的那个余额不同,它并不产生于生产价格之内,即不表现为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而表现为农产品的价值超过生产价格以上的余额。 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的资本有机构成。绝对地租从形式上来看,是来自农产品的市场价格高于其生产价格的差额。37.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囚徒困境是博弈论的非零和博弈中具代表性的例子,反映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之间的矛盾。 甲、乙的得益矩阵乙(坦白)乙(背叛)甲(坦白) (-5,-5)(0,-8)甲(背叛) (-8,0) (-1,-1 )就整体利益而言,帕累托最优决策为两者都选择背叛;但就个人而言,选择坦白将会是个人的最佳决策,纳什均衡为两者都选择坦白。因此,在非零和博弈中,帕累托最优和纳什均衡是相冲突的。38.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ality)帕累托最优是指经济中没有任何人可以在不使他人境况变坏的同时使自己的情况变得更好,即资源配置达到了最优状态。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实现帕累托最优需满足:(1)生产的最优条件(MRSLKX=MRSLKY)。即:对任意两个生产不同产品的生产者而言,需要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是相同的;(2)交换的最优条件(MRSxyA=MRSxyB)。即:对于任意两个消费者而言,这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必须相等;(3)生产和交换的最优条件(MRSxyA=MRSxyB=MRTxy=-dYdX=MCXMCY)。即:任意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必须与任何生产者在这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产品转换率相同。 39.纳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 纳什均衡是一种策略组合,使得每个参与人的策略是对其他参与人策略的最优反应。给定该战略中他人的选择,没有人有积极性去改变自己的策略。40.商品拜物教(Commodity Fetishism)商品拜物教是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社会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它贯穿并统治着整个私有制商品生产社会。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所体现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从而使商品具有一种神秘的属性,似乎它具有决定商品生产者命运的神秘力量。马克思把商品世界的这种神秘性比喻为拜物教,称之为商品拜物教。马克思认为,商品的这种神秘性质,既不来源于商品的使用价值,也不来源于商品的价值规定的内容。商品的神秘性质实际上来源于产品采取了商品形式本身。由于劳动产品采取了商品形式,人类的抽象劳动便表现为商品的价值,价值又以货币等价物的形式表现出来。私人劳动的两重社会性质在商品上的表现,掩盖了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货币形式更加掩盖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正是商品世界的这个完成形式货币形式,用物的形式掩盖了私人劳动的社会性质和私人劳动者的社会关系。商品拜物教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只要存在商品经济,商品拜物教就存在。简答题与论述题:(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1. 论述对“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的理解。2. 试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如何决定商品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商品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一是单位商品价值量,二是商品价值总量。单位商品价值量指的是某个商品的价值大小;商品的价值总量则是指同一时间、同一劳动生产出来的所有商品价值量的总和。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不是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的。商品价值量的决定,首先是通过生产部门内部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使个别劳动时间转化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价值转化为社会价值即市场价值的过程。影响和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因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商品价值的影响和决定: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越大,反之则越小。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劳动生产率时对商品价值量的影响和决定:(1)对单位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和影响: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生产的产品越多,生产单位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越小;反之则越大。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这一劳动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2)对商品价值总量的决定和影响:无论劳动生产率如何变化,在同一时间内,同一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总量不变。3. 列宁关于“垄断天生停滞与腐朽”,“阻碍技术进步”的论断对我国的现实意义。4.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与价值的决定。一、商品的二重性: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属性,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使用价值:是指物品的有用性,即用来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体现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商品二重性的对立统一:价值是使用价值的基础,使用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首先,使用价值与价值是统一的。两者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缺一不可。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就不会有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其次,使用价值与价值又是矛盾的。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是为了获得价值。对于商品购买者来说,是为了获得它的使用价值。商品生产者为实现商品的价值,必须转让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购买者为了获得使用价值,必须支付商品的价值。对于一个商品生产者或购买者来说,他不可能同时既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又实现商品的价值。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只有通过交换才能得到解决。二、 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具体形态来考察的劳动,它反映了人和自然的关系,各种各样的具体劳动构成社会分工。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是商品的价值实体。 (统一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既不是两次劳动,也不是两种劳动,而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在时间上、空间上都是不可分割的。商品的二重性,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劳动二重性是商品二重性的根源。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又是矛盾的,具体劳动能否还原为抽象劳动,取决于商品交换能否成功。只有在商品经济中,具体劳动才需要还原为抽象劳动,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才形成价值;在不存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人类的劳动就只表现为具体劳动。 具体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体现了劳动的自然属性,是一个永恒的范畴;抽象劳动则体现了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生产所特有的范畴,商品生产的历史性决定了抽象劳动的历史性。理论意义: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许多重大理论问题(如: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主义再生产理论等),都与劳动二重性学说有关,它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枢纽”。 5.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产物,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一基本矛盾决定其他各种矛盾,是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最深刻的根源。 生产社会化客观上要求生产资料由劳动者共同占有,而由于资本集中,生产资料和劳动成果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并服从于他们追求剩余价值的狭隘目的,不可能按照社会需要进行生产。因此,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据产生了矛盾,并且引起一系列对抗和冲突,当矛盾达到激化程度时,就不可避免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私有制必然造成并存有两重结果:一是企业内部的生产计划性和组织性日益加强(企业加强管理,改进劳动组织,提升竞争力,追求更多利润);二是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日趋严重(社会生产过程中相互联系的部门、企业,被追逐利益的私有企业分割开,每个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都由各企业资本家自己决定)。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还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资本家为追求剩余价值,不断加速资本积累,扩大生产规模,改进技术,提高资本有机构成。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必然增加相对过剩人口,使劳动人民的支付能力被限制在相对狭小的范围内,与日益扩大的生产规模越来越不相适应。6. 剩余价值生产既不发生在流通领域,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 流通过程不能产生价值增值: 在流通过程中,买卖双方的交换关系,要么等价,要么不等价。如果是等价交换,那么任何人从流通中所获取的价值都不会大于他投入流通的价值;如果交换埠等价,也不会产生价值增值,因为商品生产者总是不断变换买者和卖者的身份,即使一些商品生产者在交换中总能做到贱买贵卖,他们能够获得价值增值,但这也不能从本质上说明问题。从全社会来看,这些人所得到的,正是别人所失去的,整个社会的价值总量并没有变化。 离开流通领域,价值也不能增值: 如果离开流通领域,没有交换,商品生产者之间没有任何联系,生产者只和自己的产品有联系,这并不是商品生产,因为没有为了交换而进行生产,价值的范畴都不复存在,更谈不上价值增值问题。 由此可见,价值增值不能在流通领域产生,也不会离开流通领域。对照资本总公式可以发现,价值增值只能发生在作为媒介的商品上,货币所有者必须购买到某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即:使用这种商品能够创造出价值,而且创造出比该商品本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关键,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7. 马克思关于两大部类的划分及其相互关系。8. 简述马克思关于资本积累、资本集聚和资本集中的相互关系。 资本积累:是指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即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家把从雇佣劳动那里剥削来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用于个人消费,另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于购买扩大生产规模所需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因此,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则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1)利润率。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利润率越高,资本积累量越多。(2) 预付资本的大小。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预付资本量越大,资本积累量越多。(3)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一方面可以提高利润率,增加资本积累量;另一方面使得产品价格下降,一定的资本积累量可以购买更多的产品即要素,使资本积累的实际效果提高。(4)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这一差额会随着资本总量的增大而增大。(5)积累率。在利润量一定的情况下,积累率越高,资本积累量越大。 资本积聚:是指个别资本通过把自身所获得的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即资本家通过资本积累来增大自己资本量的过程。 资本集中:是指已经形成的各个资本的合并,它是通过大资本吞并小资本,或若干小资本联合成少数大资本而实现的个别资本迅速增大。资本积累与资本积聚的比较:(1)资本积累是资本积聚的前提和基础;资本积聚则是资本积累的结果。(2)资本积聚能通过资本规模的扩大来增强资本积累的能力。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的比较:区别:(1)资本积聚以剩余价值的积累为基础,通过追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资本增长,因此使社会资本总额增大;而资本集中则是已经存在并执行职能的资本在各个资本家之间的重新分配和组合,使单个资本增大,并不增加社会资本的总额。(2)资本积聚的增长受到社会财富的绝对增长的限制,它的增长缓慢;而资本集中则不受社会财富的绝对增长或积累的绝对界限的限制,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大量的资本。联系:(1)资本积聚的增长,必然会加速资本集中的进展。(2)资本集中的速度加快了,又会反过来促进资本积聚的发展。9. 论述马克思的商品价值向生产价格的转型理论。10.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值过程。即: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劳动过程必须具备三个要素:有目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劳动过程就是这三个要素结合的过程。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1)劳动者和生产资料通过资本结合在一起;(2)工人的劳动不属于自己,而属于资本家,并在资本家的监督下从事劳动;(3)工人生产的劳动成果全部归资本家所有,而不归劳动者所有。 价值形成过程:是生产资料价值的转移和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这两重过程以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为基础。在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具体劳动创造了新的使用价值,并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与此同时,工人的抽象劳动创造了新价值,即把生产过程中所支出的劳动凝结在新产品中。工人的劳动一方面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另一方面又创造了新价值,二者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商品的总价值。 价值增值过程:即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指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的形成过程。 在价值增殖过程中,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即必要劳动时间;另一部分是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即剩余劳动时间。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直接体现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资本家将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的劳动时间以上,资本家就可以从雇佣工人身上榨取剩余价值。因此,价值增值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11. 垄断资本主义特点“恰恰不是工业资本的统治,而是金融资本的统治”。12.试论地租和土地所有权关系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13.论述外延式经济增长和内涵式经济增长的联系和区别以及外延式经济增长向内涵式经济增长的转变。宏观经济学部分:1.论述总需求、总供给管理的机制及异同。总需求管理:根据凯恩斯经济理论,要确保经济稳定,政府要审时度势,主动采取一些宏观经济政策,即变动货币供给量或利率、变动支出水平或税率以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总需求管理政策包括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政府应该审时度势,逆经济风向行事,斟酌使用扩张的或紧缩的经济政策。当总需求非常低,出现经济衰退时,政府应通过削减税收、降低税率、增加支出以刺激总需求,即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当总需求过高,即出现通货膨胀时,政府应增加税收或削减支出以抑制总需求,即紧缩性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指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财政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增加国债、降低税率、提高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等措施来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减少国债、提高税率、减少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等措施来减少和抑制社会总需求。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市场利率,通过市场利率的变化来影响民间的资本投资,通过影响总需求来影响宏观经济运行。调节总需求的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为法定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和再贴现率。在经济萧条时,中央银行采取措施降低利率,由此引起货币供给增加,刺激投资和净出口,增加总需求,称为扩张性货币政策。反之,经济过热时,中央银行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少货币供给,以提高利率、抑制投资和消费,使总产出减少,物价水平控制在合理水平,称为紧缩性货币政策。总需求管理政策的目标: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2. 试用经济增长模型说明内生增长对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并借用全要素生产率这一理论框架进一步解释说明。3. 试用政治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学边际生产率理论说明我国收入分配现状,贫富差距拉大原因及解决措施。4. 财政政策的自动稳定器对我国经济调控的现实意义。5. 西方经济学的预期与通货膨胀理论,如何降低通货膨胀的预期。6. 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的政治经济学内涵及现实意义。7. 市场失灵的原因与应对措施。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不能合理配置资源,即在市场配置资源过程中,无法实现帕累托最优性条件,要素使用效率低下。 市场失灵的原因: 1.公共产品,公共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引起“搭便车”问题,导致供给不足,使得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效率低下。2.垄断,导致产品价格高于边际成本,价格并不反映市场的真实供需,价格机制失效,资源配置缺乏效率。3.外部性问题,导致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不一致,。正的外部性导致产量不足,而负的外部性导致产量过多,外部性的存在都使产量偏离了社会最优产量。4.信息不完全,造成不完全的竞争市场,而且引起逆向选择(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情况下,高质量商品被低质量商品逐出市场的状况)和道德风险问题(交易合约中的某一方在达成合约以后,具有损人利己的激励,也称为机会主义)。 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缺陷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1.收入与财富分配不公;2.负外部效应问题;3.垄断市场的形成;4.失业问题;5.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6.公共产品供给不足;7.公共资源的过度使用。市场失灵的应对措施:1.对一般性的垄断,制定与实施遏制垄断的反托拉斯政策,以减少垄断,提高市场经济效率。在自然垄断行业,对新厂商进入行业应具备的条件、产品标准与价格等进行管制。2.政府干预,对于正外部性问题,给予一定的补贴或减免税收,以增加私人收益使得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相等,增加该产品的生产。对玉负外部性问题,征收一定费用或增加税收,以增加私人成本使得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相等,减少该产品的生产。对外部性问题,还可以通过明晰产品来解决。科斯定理指出,只要产权明晰且交易成本为零,那么不论初始产权如何配置,市场机制将消除外部性,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还可以通过企业合并,消除外部性。3.对于信息不对称问题,设计有效的委托代理机制,提高企业信息传递能力。8. 通货紧缩的产生与治理。9. 对凯恩斯的“三大心理假说”和“有效需求不足”的机制进行评述。 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建立在有效需求不足的基础之上,而其有效需求不足理论则以其三大基本规律为前提。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居民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相应增加,但在增加的收入中,用来消费的部分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用来储蓄的部分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这样在收入和消费之间就出现了一个越来越大的缺口,有效需求量降低,造成生产过剩和失业增加。凯恩斯指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是由人类的天性所决定的。 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厂商增加投资时预期利润率递减。凯恩斯认为,投资需求取决于资本边际效率与利率的对比关系。一般说来,投资需求与资本边际效率呈同方向变化,而与利率水平呈反方向变动。如果投资成本既定,资本边际效率就取决于投资者的预期收益。由于资本边际效率在长期中是递减的,除非利息率可以足够低,否则会导致经济社会中投资需求不足。 流动偏好规律:流动偏好是指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里倾向。引起货币需求有三种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10. 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四种政策组合和运用环境进行评述。11. 试用持久性收入理论说明个人收入和消费支出的关系。持久收入理论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提出来的。他认为居民消费不取决于现期收入的绝对水平,也不取决于现期收入和以前最高收入的关系,而是取决于居民的持久收入。持久收入理论将居民收入分为持久收入和暂时收入,持久收入是指在相当长时间里可以得到的收入,是一种长期平均的预期内得到的收入,一般用过去几年的平均收入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