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古代中华文明的奠基、形成和发展.ppt

上传人:za****8 文档编号:13319651 上传时间:2020-06-15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1.9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古代中华文明的奠基、形成和发展.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2014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古代中华文明的奠基、形成和发展.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2014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古代中华文明的奠基、形成和发展.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考纲重点解读】(教师用书独具),第1讲古代中华文明的奠基、形成和发展先秦、秦汉时期,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是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阶段,先秦至秦汉对整个中华文明起到了奠基的作用。,1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发展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逐渐代替了贵族体制。专制皇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2经济上: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形式;在此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3文化上:在思想领域,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在文学领域,诗经和楚辞分别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在科技领域,形成了东方特色的实用科学。,考向一先秦至秦汉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典例1】(2013课标全国,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解析本题以考古墓葬等级的区别为切入点,考查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变革的情况。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区分秦国与六国墓葬的不同特点,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分析。战国时期秦国墓葬的特点是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没有等级差别,这是商鞅变法后,秦国中央集权加强的突出表现;而六国墓葬等级区分清楚,反映出分封制的影响依然存在。A项题干中未涉及,故排除;B项本身表述错误,故排除;D项本身表述错误,战国时期的战争本身就是对分封制的破坏。答案C,【考向感悟】(1)分封制和宗法制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核心,也是高考命题的高频点。命题多运用图文材料,从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内涵、特点及对后世社会遗存现象的角度,或者联系秦汉郡县制、郡国并行制、推恩令等制度进行综合考查。(2)秦汉时期的皇帝制度、郡县制、郡国并行制、刺史制等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也是高考命题考查的重点。高考命题主要通过新情境、新材料的设置,考查对皇帝制度的特征和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演变、影响的理解和认识。复习备考时,注意从早期政治制度与秦汉政治制度的继承发展变化、特点及影响等角度来理解和认识。,【深化必备】宗法制对后世的重要影响1封建政治方面(1)影响了封建社会中皇位继承的嫡长子制原则。(2)影响了古代对列祖列宗的崇拜。(3)形成了“家国同治”的统治理念等。2社会习俗方面(1)影响了后世的百家姓丛书和家族家谱的修订及宗祠家庙的建立。(2)影响了民间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渴望亲情的传统观念和祭祖扫墓等社会风俗。,3思想观念方面(1)宗法观念使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严格的伦理范式,“忠”“孝”观念深入民心。(2)宗法观念造就了重视家庭建设、尊老爱幼、夫妻相敬、兄弟相亲、和睦相处等社会公德。(3)促使中华民族形成了“国”与“家”不可分的意识,造就了一批批忠孝之士。,(4)宗法制本身倡导的“道德专制”“男女不平等”“等级观念”等思想,直接导致了后世的男尊女卑、等级贵贱、过分强调家庭本位、任人唯亲等现象,成为扼杀人性和阻碍民族进步和发展的瓶颈。(5)宗法意识使国人形成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盲目排外心理。,【预测1】(2013惠州调研)汉高祖刘邦称帝后,尊旧礼,“五日一朝太公(刘邦父亲),如家人父子礼。”后来其父以尊礼待刘邦,口中还念念有词,“帝,人主也,奈何以我乱天下法。”这里的“天下法”是指()。A分封制B宗法制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D皇位世袭制解析本题考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从刘邦父亲的话“帝,人主也”可知“天下法”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故选C项。A、B、D三项与题干信息不符。答案C,考向二先秦时期农耕经济的发展及小农经济的形成【典例2】(2013江苏单科,1)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钁、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解析本题以材料情境的形式考查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情境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A项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在秦、魏等国出土生铁铸造的农具”不符;C项中“必备品”的说法过于绝对,应排除;D项的表述从题目中无法看出,应排除。由题目中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墓葬中出土大量铁农具的信息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出现并在农业生产中推广,这有利于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故B项相符合题意。答案B,【考向感悟】近年高考命题大多考查古代小农经济特点及与之相关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等知识点。命题角度主要有耕作方式的演变、土地制度的影响、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影响等。复习备考时,注意梳理耕作方式的演变历程及影响、土地制度变化的表现、特征及影响等。,【方法必备】情境式选择题的特点及解题思路1特点:情境式选择题的主要特点在于题干或选项中引入教材以外的知识,创设新的问题情境,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判断,然后得出结论。2解题思路:解题一般可分为三步进行:(1)通过看材料所述情境的时代,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背景。(2)通读材料情境,了解清楚材料情境的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3)弄清楚各备选项的内涵及其与题干情境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预测2】(2013安徽模拟)西汉御史指出国家盐铁官营的目的为,“大夫各运筹策,建国用,笼天下盐铁诸利,以排富商大贾,损有余,补不足,以齐黎民,是以兵革东西征伐,赋敛不征而用足。”据此分析,下列关于盐铁官营的表述正确的是()。A政府可获取经济与政治的双重利益B基本解除了百姓赋税负担C以垄断经营排斥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目的就是要解决军费问题,解析盐铁官营可以抑制富商大贾,在教材中有明确表述,在材料中也有所体现。富商大贾操纵物价,依仗财力兼并农民的土地,这会影响社会稳定,有的富商大贾还与地方王侯勾结,威胁中央集权。故盐铁官营不仅有利于政府和富商争利,还具有稳定政局的作用。答案A,考向三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及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典例3】(2012海南单科,2)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A民本思想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D礼治为先,解析本题考查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认识。据题干材料反映的战国时期孟子的有关施政中君民关系的论述,其认为统治者能做到“礼、义、信”则民治,故B项正确;A项是儒学思想可以体现的,但与题意不符,如民贵君轻、君舟民水;C项是荀子观点,题干无从反映;D为孔子思想,题干也无从反映。答案B,【考向感悟】(1)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是高考命题的高频点。命题主要通过新材料,创设新情境,集中考查对道、墨、儒、法四家代表人物及其主张的理解。(2)复习备考时,仍要继续关注儒、墨、道、法四家的主张及各家主张的异同点,运用诸子百家的言论作为原材料,从时代特征和阶级特点上理解认识其主张的特点;注意分析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特点和影响,特别要注意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异同点的比较。,【深化必备】认识先秦时期道、儒、墨、法等学派的主张和特点,【预测3】(2013广东六校联考)汉书董仲舒传“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等记载,由此可知董仲舒的思想()。A强调“春秋大一统”B糅合了多学派思想C趋向“三教合一”D背离了先秦传统儒学,解析根据关键信息“道、教化、正法度”可知,董仲舒新儒学糅合了道家、法家等思想,B项正确;A项虽是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但题干并没有反映;C项说法错误,“三教合一”是指儒道佛三家;D项说法错误,董仲舒是在传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吸收道、法、阴阳五行家的学说,加以改造。答案B,考向四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综合考查阶段历史现象【典例4】(2012天津文综,12)(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明法者强,慢法者弱。”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汉书董仲舒传,(1)概括材料一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解析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切入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第(1)问,从材料可知分别是儒家的“仁政”、道家的“无为”、法家的“法治”。从政治、经济等角度分析历史背景;第(2)问,董仲舒强调“大一统”,发展形成新儒学体系,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答案(1)实行仁政;无为而治;强调法治。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社会发生政治和经济大变动:政治上,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经济上,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破坏。(2)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考向感悟】(1)高考特别注重从某一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现象考查对历史现象时代特征的理解。命题切入点多从某一重大现象切入,如政治制度中分封制崩溃、三家分晋;经济现象中的土地兼并;思想文化中的百家争鸣与思想大一统等现象,综合考查对某一历史阶段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相互影响等。(2)复习备考时,要注意对某一历史现象的背景、特点及影响的理解,同时注意模块间的综合链接,理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表现及内在联系。,【深化必备】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历史特征春秋到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制度逐渐瓦解,封建社会逐步形成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其主要表现:(1)政治上:分封制崩溃,宗法制遭破坏,诸侯国争霸、兼并战争频繁;奴隶主阶级走向衰亡,新兴地主阶级不断走向壮大,诸侯国纷纷进行政治改革,新的封建制度终于在各诸侯国确立;封建国家走向统一的趋势加强。,(2)经济上: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推动了井田制的瓦解,私田出现;新的赋税制度(如初税亩)及经营方式的改变,促使了封建小农经济的形成;封建经济的发展,使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增强,推动了各国的变法;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度确立,封建农业发展,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商业兴盛和封建城市兴起。(3)文化上:社会大变革促成了思想的空前活跃和文学艺术的繁荣。特别是思想文化典型反映了社会大变革的特征。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各家纷纷登场,形成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当时的科技、文学、艺术成就奠定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基础。,【预测4】(2013汕尾测试)“今之事君者皆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孟子的这段话在无意中揭示了当时()。A诸侯以土地作为主要财富B平民也能凭借本领效力诸侯C井田制已经土崩瓦解D诸侯国以扩充土地作为战争的主要目的解析材料中的“我能为君辟土地”说明井田制瓦解;另根据题干中的“无意中揭示”,可知选项不是孟子要说明的主要问题或材料直接反映的,故选C项。答案C,一、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影响1特点(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的基本生产模式。(3)生产主要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4)具有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抵御天灾人祸的脆弱性。,2影响(1)积极影响:自给自足,生产积极性高,推动中国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是中国古代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要求,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2)消极影响: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封闭型、保守性等弱点,导致人们具有“安土重迁”思想,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应用训练1】(2013山东文综,10)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人田货。”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B增加赋税收入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D保护小农经济解析本题解答突破点是“重农抑商政策”知识的运用。材料信息的大意:汉代的商人及其家属有专门的户籍,他们无法得到国家按照一般户籍和爵位分配的田地,以便保护小农经济。如果商人违犯国家对商人的法令,其(通过其他方式)拥有的田地和财产将被没收。根据以上分析,只有D项符合题意。故选D项。答案D,二、汉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1政治方面(1)改革官制,加强皇权。任用低级的官吏和侍从人员为尚书令、侍中等职,共议军国大事,形成“中朝”决策机构,其中尚书令权力日重。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演化为一般的执行机构,称为“外朝”。(2)实行察举制,大量选拔人才,重视官吏的任用和考核,加强皇帝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实行刺史制度,分全国为13州,每一州作为一个监察区,设刺史一名进行监察。(3)逐步削弱王国权力,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使王国问题得以解决。,2经济方面: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均输平准、盐铁专卖、“算缗”、“告缗”等经济政策,打击私营工商业者;同时加强对土地制度的管理,以巩固政治统治。3思想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尊崇儒学,提倡“大一统”思想,逐步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适应了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统治需要。董仲舒的新儒学成为汉以后中国古代社会正统思想。,【应用训练2】(2013福建文综,14)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内涵,春秋繁露是董仲舒改造儒学的经典著作,核心内容是“意在要求富不可骄、贫不至于忧生存”。与“强制去富”“劫富”无关,故排除B、D两项。材料内容从两方面阐释,不仅仅是济贫问题,故排除C项。答案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