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古代记叙散文 4 烛之武退秦师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ppt

上传人:jun****875 文档编号:13262514 上传时间:2020-06-11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1.8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版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古代记叙散文 4 烛之武退秦师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2018版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古代记叙散文 4 烛之武退秦师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2018版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古代记叙散文 4 烛之武退秦师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单元古代记叙散文4烛之武退秦师,教师备用,外交辞令退秦口舌生辉,战国风云说客与时并起。,书香晨读,课前预习,课堂探究,技法提炼,随堂检测,时文赏读,书香晨读开卷有益,感烛之武退秦师摇舌退雄兵,片语济万民。潇洒昏君事,寂寞老臣心。仲尼奔异域,东方献殷勤。当年微狐谏,遗恨史传音。,赏析:本诗首联写了烛之武的作为和功绩,颔联写了他不被赏识的臣子之心。颈联写孔子政见不被采纳,东方朔只能靠幽默取悦汉武帝,该联通过对比进一步写出了烛之武的丰功伟绩。尾联,写若没有佚之狐的推荐,不但郑国要亡,烛之武终究也要寂寞终老。全诗抓住几个关键的点,抒发了对烛之武“摇舌退雄兵”的感慨。,文本助读,课前预习自主学习,1.走近作者左丘明(约前502约前422),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东周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与孔子同时或者比孔子年龄略长些。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他的和两部史学巨著,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由于所写作品史料详实,文笔生动,他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答案:左氏春秋国语,2.写作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国君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使者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自然形成了。,3.备用知识(1)史书体例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2)烛之武烛之武,春秋时期郑国人。公元前630年,秦晋攻郑,烛之武智退秦师,保护了郑国。冯梦龙东周列国演义: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养马的长官),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3)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左传的别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4.文化积累(1)公、侯、伯、子公:身居高位的天子重臣称公,所见有周公、召公、毕公、明公、井公、毛公、芮公等。侯:西周春秋时代行用最普遍的爵称是侯。称侯的异姓国君,除与周室关系非同寻常的姜齐以及取而代之的田齐外,大都是周初褒封的前代帝王之后,或者早已存在的“先封”之国,有铸、陈、纪等。伯:西周时代称伯的诸侯,多为文献记载较少的小国之君,有的是畿内封君,如荣伯、井伯、杜伯、单伯、散伯、徵伯、过伯、夷伯等。春秋时代明确称伯的国君,主要有郑伯和曹伯。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2)执事执事:在古代有多种意思:从事工作,主管其事;有职守之人,即官员;指供役使者,仆从;对对方的敬称;侍从。本文指对办事的官吏的敬称。(3)寡人寡人:即为寡德之人,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基础积累,1.通假字,答案:(1)“已”同“矣”(2)“共”通“供”,供给(3)“说”通“悦”,高兴(4)“知”通“智”,明智,答案:(1)连词,(假如、如果)没有/形容词,低微,贫贱/副词,隐隐约约地/副词,稍微(2)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做边邑/名词,边境/形容词,目光短浅,2.一词多义,答案:(3)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代词,代“阙秦以利晋”这件事/代词,代秦军/动词,到/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结构助词,的(4)动词,好像/连词,假如/代词,你,答案:(5)动词,通“悦”,高兴/动词,述说/名词,文体的一种(6)连词,因为/介词,用,拿/连词,表目的/连词,表目的/介词,把/介词,用,答案:(7)疑问副词,为什么/语气词/疑问代词,哪里(8)连词,表顺承,才/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9)代词,代郑国/代词,这/副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答案:名词作状语:(1)在早上/在晚上(2)在东边/在西边名词用作动词:(3)均为驻军(4)订立盟约(5)符合武德形容词用作动词:(6)损害(7)变雄厚/变薄弱形容词用作名词:,3.词类活用,答案:(8)远地,指郑国(9)缺少的东西使动用法:(10)使退(11)使灭亡(12)使受损害/使受益(13)使成为疆界,4.古今异义,答案:(1)办事的官吏,此处是对对方的敬称(2)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答案:(3)出使的人(4)那人,指秦穆公,5.特殊句式(1)是寡人之过也。()(2)夫晋,何厌之有?()(3)以其无礼于晋。()(4)且贰于楚也。()(5)佚之狐言于郑伯曰。()(6)若舍郑以为东道主。()(7)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答案:(1)判断句(2)宾语前置句(3)状语后置句(4)状语后置句(5)状语后置句(6)省略句(7)省略句,课堂探究合作学习,结构图解,重点突破,1.【对应考点:分析作品的内容结构】文章是如何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及形势的?这与整个故事发展有何关系?,参考答案:文章第一段用“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简明交代了秦晋围郑的原因。又用“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说明攻方形势,暗示郑国已经危在旦夕。这样写点明了烛之武游说秦伯的背景,为后文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2.【对应考点:分析作品的结构与思想内容】请用一个字概括烛之武说服秦伯的精髓所在,并具体谈谈烛之武说秦伯的思路。,参考答案:这个字就是“利”,俗话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有的只是永远的利益。”秦伯围郑,为的其实就是一个“利”字,那么烛之武首先抓住了秦伯的这一心理,这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循循善诱的谈了“亡郑”和“舍郑”对秦国的利恶关系,让秦伯感受“亡郑”无益,反而有害,从而解了郑国之围。,具体思路:(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秦国与郑国之间隔着强大的晋国,如果灭亡了郑国后,秦国可能会分一杯羹,但治理却很难,早晚是晋国的囊中之物,让秦伯不得不权衡。(2)“亡郑陪邻”。郑国灭亡,其获利最大的是晋国,既得到了土地,又削弱了秦国,一石二鸟,在那样一个敏感时期,秦伯怎么会不考虑这一点呢?(3)“过河拆桥”。这讲的是秦晋两国的历史纠葛。晋惠公为秦穆公扶立,结果如何?“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晋文公亦为秦穆公扶立,结果又将如何?言下之意,翅膀硬了,忘恩负义只会比当年的晋惠公有过之而无不及。视往昔而知来日,对此,秦穆公那颗受伤的心不得不三思而后行。(4)“晋国扩张论”。晋文公的胃口越来越大,这一点,秦穆公最清楚,现在又来对付郑国,当他扩张土地到一定的时候,他会把矛头指向谁,这一点聪明的秦穆公应该很清楚。(5)“舍郑有益论”。此言两国邦交。烛之武列举了留郑的好处:一方面,郑国可以作为秦国扩大中原影响里的基地,“共其乏困”;另一方面,多一盟友,加强力量,可以牵制晋国。,3.【对应考点:赏析人物形象】阅读全文,你认为烛之武是怎样一个人?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1)他是一个志士。烛之武的外交才能通过佚之狐的话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一个“必”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由于长期未被重用,烛之武满腹牢骚与委屈溢于言辞,以至于以“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来推辞。但郑伯的一番诚意和对国家形势与个人利益关系的透彻分析,最终感动了他,他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2)他是一个勇士。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3)他是一个辩士。烛之武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他先论说灭亡郑国对秦国有害无益,只是增强了邻国(晋国)的势力。然后承诺,保存郑国将会对秦国大有好处,“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这是郑国请求秦国退兵所施与秦国的小小恩惠,既可使对方感兴趣,以权衡利弊,又不失本国尊严。一番利诱之后,烛之武就从秦、晋的历史关系入手,揭示出晋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的本质,公开挑拨秦晋两国关系;并且用发展的眼光,引导秦伯意识到晋的贪婪会给秦国带来怎样的危险,这就使秦伯认识到晋是敌而非友,并最终和郑国结盟。这样一来,“攻守之势异也”。烛之武一字未提郑国的利益,却能成功说退秦师,充分展现了他的“辩士”形象。,高考小贴士,怎样分析人物形象(1)借助情节发展,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为和心理状态分析人物性格。(2)借助议论性语句,包括作者的议论和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语句。(3)借助人物言行,找出文本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分析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观点争鸣,烛之武有勇有谋,直到晚年才得到为国效力的机会。他的“被埋没”,有人认为是因为郑伯不能知人善任,有人认为是因为他不会“毛遂自荐”。你同意哪种看法?为什么?,思路提示一:郑伯不能知人善任。晋公子重耳曾到郑国避难,郑伯礼节甚倨,招致了今天的“秦、晋围郑”;大军压境,危在旦夕,才想到重用人才;遭到拒绝后才想到自责。可见郑伯是一个目光短浅之人。所以,烛之武到晚年才被重用,郑伯应负主要责任。,点击进入古今对译文白互通,思路提示二:因为烛之武不会“毛遂自荐”。在烛之武的心里,还存留着作为“士”的标志之一的清高与孤傲。他关注天下形势,思考安天下济苍生的途径,却得不到展现自我的机会。如果不是“秦、晋围郑”,烛之武恐怕真得湮灭于历史的风雨之中了。国君不可能了解每一个人,他的默默无闻,主要是因为他不会抓住机会推销自己。,技法提炼写法借鉴,1.详略得当这篇课文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在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前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国君臣又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横态度接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从而做到繁而不杂,有始有终,层次井然。2.伏笔与照应这篇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就照应了开头的“晋侯、秦伯围郑”“国危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随堂检测巩固学习,基础知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解析:CA项,“龟”读jn;B项,“渍”读z;D项,“唾”读tu。,解析:BA项,见:拜见。C项,犹:尚且。D项,急:危急。,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解析:DA项,名词活用作动词,以为疆界,使成为疆界;名词,疆界。B项,名词,过错;动词,路过。C项,动词,过来;使动用法,使来。D项,均为动词,驻扎。,4.下列句子中加点“之”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A./B./C./D./,解析:B为代词;为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为结构助词,的。,5.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无能为也已。B.奔车朽索,其可忽乎。C.失其所与,不知。D.共其乏困。,解析:BA项,“已”同“矣”;C项,“知”通“智”;D项,“共”通“供”。,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解析:CA项,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B项,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C项,古今意义都指没有益处。D项,古义,此句中代秦穆公;今义,对一般人的妻子的尊称。,7.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晋侯、秦伯”的称呼是源于周朝分封的爵位,晋国是侯爵,秦国是伯爵,所以叫晋侯、秦伯。B.“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侯,古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三等,比“伯”低一等。如晋侯比秦伯低一等。C.在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D.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帝,就告诉在陛(宫殿的台阶)下的人,请他们把意思传达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称皇帝。,解析:B侯是二等爵,比伯高一等。,8.名句填空。(1)烛之武说服秦伯,陈述郑国对秦国的作用的句子是:,。(2)文中能体现晋文公仍有正义凛然的君子之风的句子是:;。(3)交代秦、晋联军,攻打郑国的原因的句子是:,。(4)郑国国君对没能早起用烛之武,表达歉意的句子是:,。,答案:(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3)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4)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课内阅读,阅读下文,完成913题。,9.【对应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解析:D武:使用武力时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此处应为“合乎道义准则”。,10.【对应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解析:DA项,于:介词,对;B项,若;连词,假如;C项,以:介词,把,用;D项,其:副词,表商量或祈使语气,“还是”;其:代词,它的。,11.【对应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烛之武高超的说服艺术的一组是()夜缒而出,见秦伯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焉用亡郑以陪邻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秦伯说,与郑人盟A.B.C.D.,解析:B句是叙述烛之武出城见秦伯,句是说秦伯,含此两句的选项排除。,12.【对应考点:分析概括、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解析:C“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不对,应是“晋曾经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秦”。,13.【对应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译文:(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译文:(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译文:,答案:(1)如果使郑国灭亡对您有什么好处,那我怎敢拿(灭亡郑国)这件事来麻烦您。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做边邑,您知道这是很难的。(2)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得到它所贪求的土地呢?(3)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时文赏读延伸学习,“龙袍加身”教学是一次有益的探索昨天下午,一组图片在网上引起不小的轰动:一位老师穿着清代龙袍给学生上课,背后的PPT上写着“道光皇帝的自述”。这位让学生惊呼“厉害了,我的老师”的新晋网红,就是集美大学思政教学部的80后老师董立功,他的主要课程为“中国近代史纲要”。,【思维借鉴】“龙袍加身”既指皇帝登基,又指董老师着龙袍上课,十分吸引人,这种拟题方法值得学习。,为了与手机争夺学生的注意力,这位董老师也算是使出了洪荒之力,将自己的“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通过“龙袍加身”的方式,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既让自己的教学得以顺利实施,又获得学生点赞。众所周知,在网络信息时代,手机是最为便捷的信息获取、沟通方式之一,也是时下大学生的生活“标配”,因此课堂低头族也就成为玩手机学生群体的一种统称。面对课堂低头族的出现,为与手机争夺他们的注意力,提升教学质量,各地学校可谓是想尽了办法,有购置手机信号屏蔽器的,有直接没收学生手机的,还有对学生课堂玩手机扣学分的,等等,但效果却都不太理想,反而引发舆论纷纷质疑和批评。,交代董老师“龙袍加身”的原因及效果。分析信息化时代教师与手机争夺学生的现实和采取的种种不成功的方法。从而与董老师的办法形成对比,这是对比论证法。,对于学生课堂使用手机的问题,禁与不禁似乎都是个两难的问题,毕竟,作为学生,一人一手机,既是对现代生活的一种适应,也是获取知识、汲取养分的便捷渠道。而厦门董老师穿上龙袍、戴上皇冠给学生讲历史课,令学生们眼睛一下亮了,整整一堂课都没人玩手机,收获了任教以来难得的掌声。不仅成为新晋网红,更为老师该如何与手机争夺学生注意力的课题提供了范本。互联网时代,老师也不防将教学方式变一变,不要再以那种老标准来要求现在的学生,更不能几十年如一日的照本宣科,否则不仅吸引不了学生的兴趣,更会让学生在课堂上对手机产生依赖。,在前述论证的基础上,阐明自己的观点,教师应该改变教学方式。,董老师“龙袍加身”教学是一次有益的探索,从中我们可以获得有益的启发,可以把一些学生喜欢、熟悉的方式应用到教学中,比如能不能把教学的一些环节如提问、任务等弄到微信上。总之,老师要与手机争夺学生注意力,不能简单地将手机一禁了之,而应与时俱进,换位思考,从提升自身课堂趣味性着手,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困惑点和疑惑点,引导学生的注意力。应该懂得,手机可以是教学的敌人,亦可以是教学的同盟军,关键是看为谁所用。(中国青年网2017年03月09日),最后从辩证的角度对手机的作用做出分析,具有辩证思维性。,谢谢观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