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城乡建设 构建和谐成都

上传人:daj****de 文档编号:130520418 上传时间:2022-08-0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8.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筹城乡建设 构建和谐成都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统筹城乡建设 构建和谐成都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统筹城乡建设 构建和谐成都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统筹城乡建设构建和谐成都成都市建设委员会主任翁大伟(2006年2月21日)同志们: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市委十届五次全会 精神,按照全国建设工作会议的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积极推进城乡 一体化、构建和谐成都为目标,总结回顾“十五”期间及2005年全市城乡建设 的主要工作,研究部署2006年重点工作。下面,我向大会作工作报告。一、“十五”期间及2005年全市城乡建设工作回顾“十五”期间,全市建设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市委、 市政府决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三新”、 “三最”目标,强化城乡建设工作力度,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着力解 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团结奋斗,积极进取,城乡建设工作取 得了巨大成就。(一)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得到加强“十五”期间,我市城市规模逐步扩大,城市的承载能力和保障水平得到 加强。截止2005年底,建成区面积由“九五”末的207.81平方公里扩大到285.07平方公里。一是城建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 的原则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实施经营城市战略。一方面,积极搭建投融 资平台,充分发挥兴蓉、兴南、兴东、兴光华等多家城建投资公司的融资作用; 另一方面,采取合作、参股、联营、特许经营等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保证 了城建资金的需求。2005年,全市累计完成城建固定资产投资225.6亿元,比上 年同期增长41%。“十五”期间,全市城建固定资产投资额累计达到652.4亿元, 比“九五”期间增长384.3%。二是畅通工程成效显著。“十五”期间,我市在完成“五路一桥”工程建 设的基础上,大力实施中心城区畅通工程,累计完成投资47亿元(不含电力、通 信下地工程)。仅2005年我市就重点完成了光华大道、人民北路等路网建设及维 护改造工程和50多条道路的电力、通信架空线下地迁改工作,并启动了成都地铁 一号线路的建设。截止2005年底,市区道路总长由“九五”末的1058公里增加到 2550公里,人均道路面积由九五末的6.85平方米增加到12.77平方米。2005年, 我市因畅通工程成效显著,被公安部、建设部联合授予“实施畅通工程模范管理 城市”称号。三是新区建设顺利启动。按照城市向东、向南发展战略的部署,从2003年开 始,启动了城市南部、东部新区建设工作。截也005年底,新区建设累计完成投资63.98亿元,拆迁安置进展顺利,配套设施建设按期推进,道路骨架基本形成, 新区面貌初具规模,有效地带动了城市发展格局的转变。(二)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十五”期间,按照城乡协调发展的工作思路,城镇建设与发展的区域协 调力度有所增强,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到2005年底,全市城市化率达到 42.82%。一是各区(市)县县城规划建设得到加强。“十五”期间,14个县城累计 投资48.46亿元对城市的基础设施进行了改造,新增道路796.26公里,新增绿 地面积3833公顷,建成了28座自来水厂和12座污水处理厂,县城的基础设施 和公共设施配套水平不断提升,居住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如:温江区通过实施 城市道路建设和雨污管网改造工程,扩大了城市规模,提高了城市功能。二是重点镇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十五”期间,城镇建设转向以县城和 30个区域中心城镇为重点。2005年,又启动了13个优先发展重点镇的建设,累计 投入资金23.9亿元,优先镇建成区面积达到34.27平方公里,人口约6.92万人; 供水能力达11.3万吨/日,城镇道路长度达254公里,城镇公共绿地面积达265公 顷。其中,万春镇成为以花木产业为主导的生态城镇,淮口镇向工业化小城市迈 进,新繁镇通过改造城市环境、做大特色产业,增强了发展后劲。三是“新居工程”初见成效。按照全市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部署,在中心城 区、县城和重点镇实施“新居工程”,促进农民向城镇集中。2005年,成都市中 心城区“新居工程”和旧场镇改造累计投入资金31.88亿元,动工建设培风小区、 龙井桂苑等新居工程项目13个,开工面积达200.97万平方米,安排“新居工程” 大配套项目29个。郊区(市)县规划“新居工程”小区44个,完成投资7.8亿元, 开工面积144万平方米,加速了城市规划区内农民居住方式的转变。四是历史文化古城(镇)保护工作力度加大。“十五”期间,启动了宽窄 巷子、大慈寺、文殊院三大历史文化片区保护改造工程,在城市主要进出口通 道实施了风貌整治,打造出春熙路、琴台路、锦里等精品街区。完成了对市域 历史文化古镇(村)的初步调查,建立了历史文化古城(镇、村)的保护体系, 大邑安仁镇、邛峡平乐镇被列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到2005年底,全市共有国 家级历史文化名镇4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15个、市级历史文化名镇1个。(三)城市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以改善生态环境、建设人居成都为主题,加强道路、滨河、郊野的绿化工 作和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多途径增加城市绿地、改善径流水质、完善景区规 划管理,城市人居环境得到较大提升。“十五”期间,都江堰、金堂、崇州等 多个项目及沙河综合整治工程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成都市获得了 “国家节水型城市”、“四川省级园林城市”的称号。一是城市园林绿化水平取得长足进步。通过实施浣花溪公园建设、高压走 廊建绿、绕城高速公路芙蓉景观带建设、三环路绿地建设、环城十大郊野公园 建设、百条景观廊道建设、小游园与绿化小广场建设等工程,对城市104个社区、 457条道路进行了绿化改造、整治,新建街头小游园、小广场636个,基本实现 城市绿地均衡布局,有效地推动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到2005年底,北湖、 两河、青羊绿舟、永康等12个郊野公园已正式形成接待能力,达到了城市增绿、 土地增值、农民增收的目的。仅2005年,成都市就投资5亿多元,新增公共绿地 19.1万平方米,新增(改建)城市块状绿地11.7平方公里。“十五”期间,成 都市累计新增公共绿地2866公顷,城市中心城区人均公共绿地达8.64平方米, 绿地率达34.41%,绿化覆盖率达36.16%。二是景区规划管理水平得到提高。完成了成都市风景名胜体系规划。投入 资金7.5亿元,进行了风景名胜区的建设及综合整治,极大地改善了景区服务功 能。“十五”期间,全市新增国家级风景区2个,市级以上风景名胜区已达12个, 其中:国家级4个、省级5个、市级3个;完成了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申报世界自然 遗产成都片区的规划、整治工作,拆除景区不协调建筑50多万平方米,关闭影 响、污染环境的矿山、砖厂49个,申遗地面貌发生很大改观,迎接世遗中心的 考察评估取得阶段性进展。三是中心城区水环境整治初见成效。“十五”期间,累计投资45亿元,在 市区内新建三座污水处理厂,完成了沙河整治一期工程及230条中小街道的雨污 分流、29条中小河道的整治工作。仅2005年就完成了66条中小街道的雨污分流 工作和19条中小河道的整治工作。到2005年底,中心城区污水处理率提升到82%, 污水处理水质全部达到设计标准。我市中心城区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多次受到 建设部表彰。四是争创“中国人居环境奖”工作进展有序。“十五”期间,我市启动了 以“共创生态文明、共享人居成都为主题的争创“中国人居环境奖活动。 全市上下齐心协力、积极配合,召开动员大会,建立工作机构和工作制度,下 达专项目标任务,确保争创工作顺利展开。到2005年底,我市的争创工作已取 得了阶段性成果:定性指标完成良好,定量指标全面达标,城市人居环境得到 明显改善。(四)建筑行业得到进一步规范“十五”期间,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日益明显,产业规模不断 扩大,技术、管理水平和行业劳动效率明显提高,市场秩序更加完善。一是建筑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行业规模不断壮大。一方面,普遍实行了项 目经理负责制和项目成本核算制,行业资质结构趋于合理,劳动效率不断提高。 截止2005年底,全市建筑业总产值由“九五”末的342亿元增加 0745亿元左右, 年均增长18%以上;累计施工面积达到6015.4万平方米,年均增长20%左右;竣 工面积3138万平方米,年均增长46%左右。目前,全市建筑业企业已达1748家, 从业人数83.24万人。另一方面,加大清欠力度,建立健全建筑行业信用体系。截止2005年底,全市累计偿付拖欠工程款18.41亿元,偿付率为82.3% ;累计 偿付民工工资0.975亿元,偿付率为100%,确保了我市建筑业企业和农民工的 合法权益,为建筑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夯实了基础。二是高度重视质量安全,严肃查处建筑业违规违纪事件。强化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的动态管理,完善工作程序和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的 目标责任、执法监督、资质管理、事故应急救援四个工作体系,全市受监 工程质量监督覆盖率、工程安全报监备案率均达到100%,工程质量稳定,未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故;建立健全文明工地长效管理机制,加大对扬尘 污染、夜间无证施工等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五年来,我市共有 12个项目 获得鲁班奖、98个项目获得天府杯,累计完成工程竣工验收备案项目2998个。(五)房地产业在调控中稳步发展“十五”期间,进一步培育和发展房地产业,规范中介服务行为,健全房地 产市场体系。2005年,房地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5.1%。五年间,累计 完成房地产投资1361.42亿元,商品房竣工总面积达4301.52万平方米,其中:住 宅3605.89万平方米,商业用房448.77万平方米,均保持连年递增态势。一是积极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进程,努力提高住宅产业化水平。以住宅建 设标准化、工业化、集约化为目标,大力推进小区的住宅产业化试点工作,鼓励 建设智能生态住宅,积极开展住宅小区A级性能认定。仅2005年全市开发企业申 请认定生态住宅项目的总规模就达100万平方米,开发企业的实力和楼盘品质均 大幅提升。二是继续加大普通住宅开发力度,完善小区公建配套。一方面,积极协调经 济适用房建设中的各类问题,不断满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五年间,全市 经济适用房建设规模达800万平方米。在住宅施工总面积中,经济适用房、普通 商品住宅的增幅持续高于高档商品住宅的增幅。另一方面,加大小区公建配套项 目建设的协调服务和监督管理力度。“十五”期间,累计完成小区公建配套目标 247项,进一步解决了我市小区建设中的遗留问题,完善了小区的综合服务功能。三是维护群众切身利益,整顿规范房地产市场行为。一方面,严格资质管理, 把好资质换证关,并在此基础上实行了项目手册备案制度,完善了开发企业信用 档案,向社会公示企业的不良行为。另一方面,加强与司法机关、银行及其他有 关部门的协调联动,加大停工工程处置力度。在列入清理处置名单的66个停工工 程中,累计处置项目63个,完工项目30个,已进入复工项目29个。(六)勘察设计咨询业不断优化“十五”期间,勘察设计咨询行业稳步发展,行业结构得到优化,市场秩序 进一步规范,勘察设计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勘察设计监管机制得到创新,有力地 推动了城乡建设事业的发展。一是勘察设计行业不断壮大。截止2005年底,我市共有勘察设计咨询企业268 个,其中:民营企业占96%,甲级企业33个,乙级企业142个,从业人员达8000 余人,五年间,全市勘察设计咨询行业营业收入总计达到50亿元,取得了较好的 社会、经济效益。二是工程勘察设计水平不断提高。建筑节能设计、空间结构设计、大跨度铸 钢节点技术等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勘察设计企业、施工图审查机构的质量主体 责任意识不断强化。三是勘察设计质量监管机制不断创新。在质量监管中变事前管理为事后监 督。在施工图审查备案中加强质量管理,通过定期和不定期质量抽查,加强对建 筑工程质量的监督。2005年,全市房屋建筑施工图审查面积达2612万平方米,施 工图审查备案率达100%。四是加强中心村和新居工程的设计指导。组织力量开展农房方案及标准图集 设计,编印成册后免费发放各区(市)县,指导农民集中建房居住,积极推进城 乡一体化进程。(七)建设科技事业取得新成绩“十五”期间,我市建设科技工作紧密联系城市建设发展需要,在城建科 技开发、成果推广转化、企业技术进步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一是高度重视科技管理工作。通过大力开展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共实施 科研项目99项,完成科研项目成果鉴定93项,其中:新优地被植物的引种及 应用研究等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二是努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以城市住宅示范小区工程建设为载体,积极 利用“四新”成果,推广应用建设部颁布的“十项施工新技术”,不断提升建筑 产业科技含量。三是积极推进墙材革新和建筑节能工作。大力推广新型墙体材料,促进墙材产业向节约型、环保型方向发展。到2005年底,我市共关闭粘土砖厂 309家,清理粘土砖厂占用土地17594亩,使我市成为了全国第一个彻底关闭粘土 砖厂的省会城市;以推广应用为手段,积极开展建筑节能工作,建成了成都 节能中心、亿舒零能耗示范建筑,开展建筑节能 65 %的示范小区工作,在“全国建筑节能专项检查”中受到通报表扬。(八)依法行政和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按照依法执政、民主执政、科学执政的要求,积极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在思想作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较 大成绩。一是全面强化建设法制工作。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组建了建设监 察执法队伍、规范了行政执法程序和文书;整合机关行政处罚行为,强化对各类 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依法规范了建设领域的行政执法行为。“十五”期间,制 定、修订了涉及施工现场、禁止生产和使用实心粘土砖、停工工程处置、建筑节 能管理等方面的多项法规、规章,为依法治建提供了法律保障。二是深入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 积极推行政务公开,优化办事流 程,设立了相对集中的对外服务窗口,及时废止各类不符合要求的规范性文 件。深入推进建设领域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和投资体制改革。进一步规范行政 审批、行政收费行为,优化投资环境。同时,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呼声,认 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和群众来信、来访,办结率达 99%以上, 取得了群众的广泛理解和支持。三是认真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全面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 责任制,强化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加强对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监督力度,开展了 “三清查”,认真落实“五不准规定”,对三家重点建设执法单位开展了收送现 金、有价证券等专项执法监察工作,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自觉性进一步增强。加大 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工作力度,严格依纪依法开展信访案件核查工作。围绕投资软 环境建设,进一步加大执法监察工作力度,规范服务行为,部门和行业的风气明 显好转。四是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和精神文明建设。一方面,对人才培养工作实 行行业归口管理,狠抓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 使建设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另一方面,全面加强社会主义 精神文明建设,深入进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力开展“争创文明 单位”、“三讲一树”和“创建规范化服务型政府”等一系列活动。“十五” 期间,全系统共有11个单位分别通过了省、市、区级文明单位验收。此外,离 退休人员工作、工会工作、稳定工作、计划生育工作、信息档案工作等都得到 一定程度的加强。二、“十五”期间全市城乡建设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十五”期间,我市城乡建设工作所取得的成绩,既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 正确领导和市人大、市政协的关心、支持,也得益于建设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共 同努力。在成绩喜人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 面:一是城乡统筹、区域协调的发展机制尚不健全。城乡规划的综合调控作用有 待进一步发挥。小城镇建设的分类指导和统筹安排力度不够,基础设施建设对产 业布局的优化作用需要进一步突出。重点镇和新农村建设刚刚起步,示范效应和 带动作用仍需加强。资源整合、产业联动、城乡互补、区域协调的大发展观念应 当得到加强。二是城乡建设资金供需矛盾依然突出。城建投资体制改革深度仍然不够,现 有财政性收入和融资模式尚不能满足城乡建设的资金需求。城乡建设对银行贷款 的依存度增大,政府负债结构不尽合理,融资难度增加。公用事业价格仍然不适 应市场化的要求,政府贷款、直接投资比例偏高,民间投融资比例偏低,城建资 金使用效率有待提高,城建资金压力逐年增大。三是城乡发展中资源、能源节约利用工作亟待加强。“十五”期间是我市城 市化进程提速,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的五年。但是,城乡建设还未完全树立可持续 发展的观念,一味追求建设速度和规模,忽略了经济发展与资源节约、环境改善 的共生关系。对一些新建建筑执行节能设计标准的监管力度不够,单位建筑能耗 过高。建筑业劳动密集型、粗放型发展的方式仍然未得到根本转变,科技进步对 我市建设事业的贡献率低于其他许多行业和领域的水平。四是城市“特色危机”依然存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与历史 文化名城保护时有冲突,主要表现在:城市建筑的历史文化遗存有所断裂,不同 程度上存在着城市景观硬化、形象标识混乱、地域特征模糊、城市个性消亡等问 题;城市建设中对城市特色的保护和塑造着力不够,未能充分体现地域文化内涵, 缺少标志性建筑、精品工程和景观小品。五是基础设施对城市功能的支撑力度不够。城市建设滞后于城市发展,单中心向多中心转移的城市格局尚未完全形成。一方面,中心城区受空间限制, 产业过于密集、人口和交通拥挤,影响了城市功能的发挥,降低了城市运营效率。另一方面,作为承载主城区功能转移的城市副中心(两个新区、六大组团)建设 有待提速,新区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完善,抑制了对资源的整合利用。三、2006年全市城乡建设工作思路2006年,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局之年,也是 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产业发展年”,是实现本届政府“三最”奋斗目标 之一:“把成都建设成为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和谐稳定的中国西部最佳 人居城市”的关键年、冲刺年。2006年我市城乡建设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统 筹城乡建设、构建和谐成都为目标,以“产业发展年”为契机,按照创新 思路、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原则,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积极推进城 乡一体化进程,努力争创“中国人居环境奖”,规范建设市场秩序,加强 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确保我市城乡建设事业取得新突破。(一)统筹城乡建设,继续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以优先发展重点镇、新居工程、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为重点,结合城郊 结合部综合整治,统筹城乡建设资源,按照分类指导、集约发展的原则, 积极推进“三个集中”,促进城乡同繁荣、共发展。第一,集中力量推进优先发展重点镇建设。一是结合各镇实际情况,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特色培育。年内完成 13个优先镇城市风貌设计,着力建设风貌突出的小城市。二是全面加强城镇道路、供水、供气、排污 治污、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有条件的要筹建污水处理厂,暂不 具备条件的要配建其他污水处理设施。三是在淮口、新繁、城厢三个优先 发展镇开展建立城市化管理体制的试点,引导城镇管理体制向小城市快速 转轨,指导各优先发展重点镇建立城市化的长效管理新机制。到 2006年底, 各优先镇道路骨架和城市格局要基本形成,建成区规模扩大2平方公里,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50%以上,镇域城市化率达到40%以上。第二,加快“新居工程”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强“新居工程协调、督查力度。结合“新居工程布局规划,在中心城区、城郊结合部范围内 尽快完成一批辐射范围广、带动性强的市政工程项目,做到新居工程与市 政配套设施同步建设。力争2006年投资30亿元以上,开工中心城区新居工 程、场镇改造建筑面积300万平方米;投资10亿元以上,开工建设郊区(市) 县和30个重点镇新居工程130万平方米;投资4.8亿元左右,完成新居工程 配套道路总长26.5公里。第三,积极开展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一是要结合土地整理,着重组织、 协调、抓好13个优先发展重点镇镇域新型社区建设,争取年底建成一批初 具成效的农村新型社区。二是按照全市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 义新农村的总体部署,以实现“六化一配套”(道路硬化、公共场所绿化、 路灯亮化、河道净化、社区洁化、环境美化、公共设施配套)为内容,着 力解决道路建设、集中供水、生活排污、垃圾处置等问题,积极引导农民 集中居住,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第四,大力实施城郊结合部综合整治。 不断完善城郊结合部道路管网 等基础设施。通过对城市道路管网的延伸和加密,促进路网周边场镇环境 的改善。按照市、区两级共建的方式,对成华区、金牛区部分城郊结合部 道路进行路网改造和完善,重点进行打通断头路、平整支线路面、污水管 网下地、拆除占道搭建等工作,以线带面地带动城郊结合部面貌改变。(二)改善生态环境,提升人居品质2006年是我市争创“中国人居环境奖”的评审验收年。要以城市特色 塑造为中心,以中心城区景观建设为点,管网、河道的水环境整治为线, 主题公园、郊野公园、景区建设、管理为面,努力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夯 实争创“中国人居环境奖”的基础。第一,突出城市特色,彰显文化品味。 一是借鉴并转化成都市城市 特色研究等课题的成果,选择5- 10条体现成都文化特色、地域风貌的街 巷进行包括立面、管线、绿化、广告等在内的综合整治,精心打造特色街 区。二是基本完成对以文殊院、宽窄巷子、大慈寺为核心景点的三大历史 文化街区保护改造工程,最大限度地留存古风旧貌。三是抓好历史文化名 城的保护和利用,组织有条件的区(市)县积极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开展成都市市级历史文化名镇(村)的申报、评审工作,与相关部门共同 开发古镇旅游,提升古镇品味。第二,推进绿地及景区建设,塑造城市景观。一是建设主题游园,抓好小游园。在十城区新建10个3000平方米以上的主题游园,其中:1万平方 米以上的主题游园2个。在市区精心打造10个林荫特色街区,重点打造欧洲 风情一条街,继续抓好城区12万平方米小游园建设工作;二是在城市的主 要街区、重要节点上增添景观小品100个,体现城市特色与文化内涵;三是 深化郊野公园建设,完善园区公共设施,突出特色定位,全面形成接待能 力。同时,继续深入探索和研究郊野公园建设中帮助农民转岗增收的课题, 实现三效统一的可持续发展。四是进一步搞好景区建设及管理工作。在完 善景区总规修编和详规编制的基础上,继续开展风景区的综合整治工作, 构建良好旅游环境,促进景区农民增收致富。做好温江鱼凫、邛峡平乐风 景区的申报定级以及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申报世界遗产和大熊猫申报“国家 自然遗产”徽志元素的相关工作。第三,实施水质清洁工程,加强水环境综合治理。一是结合背街小巷整治改善工程,对全市148条中小街道进行雨污分流。配合进行排水单元户 改造,建设污水处理厂配套主干管道;二是投资 5.4亿元,实施沙河综合整 治二期工程,贯通沿河道路、完善综合服务站点以及文化旅游设施,继续 搞好绿化建设;三是加大农村地区水环境治理力度,抓好主要河流两侧城镇及农村新型社区的配套道路、管网建设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解决周边 农民生活排污问题。第四,调动各方力量,做好争创“中国人居环境奖”的迎检验收工作。按照“整体推进、突出特色、高质量达标”的原则,把握争创工作步骤,对照考核细则,提前开展形式多样的自查预检活动,营造共建共享的舆论 环境,确保顺利通过专家组考评。在此基础上,巩固和发展争创工作的成 果,探索实施城市建设管理的长效机制,推动城市人居环境建设不断迈上 新的台阶。(三)完善道路设施,建设便捷交通2006年,我市将以“深化畅通工程,建设便捷交通为主线,启动和 完善一批重大城市道路设施建设项目,优化城市布局和路网结构,改善市 民生活和出行条件。第一,完善中心城区路网结构,多通道连接外围组团。一是继续实施二环路改造工程,在放射线交叉口建设上跨、下穿的立体通道,疏导十道 交通;二是打通东大街东延线、贯穿红星路南延线,形成系统有效的交通 网络;三是结合市政设施的建设和公交线路的优化,积极开展中小街道的整治工作,缓解中心城区交通压力;四是加快新区骨干路网及外围组团快速 通道建设,力争年内完成北新大道建设任务,抓好主要通道上的节点立交建设,改造和完成元华路、新成仁路等重要道路,尽快形成便捷的“环+ 放”快速路网体系。第二,同步实施智能交通,注重慢行交通设施建设。一方面,积极完善城市主要路口、繁华地段的交通信号监控设施,增加电子监控、信息提 示等交通信息实时采集、动态管理设备,突出诱导性标志,提高道路通行 能力。另一方面,在城市主干道建设机非隔离设施,设置人行过街设施、 无障碍通道等,确保快慢交通行车有序。第三,强化统筹协调力度,保障地铁建设顺利实施。一是统筹协调城建资金、人防资金等专项经费,积极筹措并落实地铁1号线建设的启动资金, 确保地铁建设顺利进行;二是加强对地铁土建工程质量的监督,做好勘察、 设计、施工等环节的监理,全面确保工程质量;三是建立地铁项目报建的 绿色通道,加强部门协调,统筹安排工程时序,减少地铁建设对城市交通 及市民生活的影响,避免重复建设。(四)加快新区建设,力争初具规模2006年是东部、南部新区开工建设的第三年,新区建设将加快进度、 加大投入,确保达到初具规模、展现风采的目标。南部新区计划投资15亿元以上,完成科技创业中心总工程量的80 %, 继续进行府河排洪总出口延伸整治以及起步区内高压走廊改造工作,建成新益州公园,完成石羊场、三瓦窑场镇改造和拆迁安置。东部新区重点加快十陵风景区和三圣、红河片区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建 成青龙湖,并完成湖区周边配套建设。完成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主体工 程建设,适时启动新体育中心的方案征集和规划设计。同时,全面启动东部 新区的拆迁补偿安置工作,加快农迁房建设步伐,力争新开工面积20万平方 米。(五)加强行业监管,规范建设行为按照市委、市政府“加快产业发展年”的要求,规范行业市场秩序,充 分发挥建筑业及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作用。全年计划完成房地产开 发投资350亿元,建筑业总产值预计将达到820亿元。第一,积极推进建筑业企业结构调整。着重调整和优化建筑业企业结构, 提高产业集中度,严格控制施工总承包企业,适当发展专业承包企业,积极 发展劳务分包企业。引导企业按照市场需求和自身条件调整资质结构,向专、 精、特的方向发展。重点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大型专业工程公司, 带动建筑业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第二,加强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一是加大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力度,积 极开展优质结构工程评选活动,促进工程质量不断提高。二是认真落实建 设部安全监督细则,下移监管重心,健全监管体系,探索安全监督新模式。积极开展标准化工地评选,提高施工安全管理水平。三是加大对建设工程 初设审查和施工图审查的力度,做好抗震设防和加固工作,从源头上杜绝 不良工程的上马。四是加大夜间施工管理力度,严格执行夜间施工许可证 发放制度,坚决遏制扰民现象。第三,认真开展建筑扬尘综合治理。加大扬尘整治和文明施工管理力度。按照建筑工地扬尘管理实施细则,规范打围、降尘、湿法作业、车辆 出入口冲洗、建渣密闭运输等行为;加大对违规制尘行为的处罚力度。同 时,不断完善建筑扬尘监督管理机制,坚持定期和不定期联合检查的协调 机制。按照网格化管理要求,充分发挥扬尘协管员的作用,健全建筑工地 文明施工长效机制。第四,依靠科技进步推进建筑节能工作。以申报国家“可再生能源(地 源热泵技术)在建筑中的规模化应用”城市级示范为契机,完成开工建设 总面积38万平方米,力争完成50万平方米的可再生能源小区建设。2006年 争取国家补贴资金到位7900万元,建成2-3个使用再生能源的生态小区。 加大贯彻执行建筑节能达到节能50 %的设计标准的力度,启动建筑节能65 %和低能耗建筑的推进工作,力争2006年底节能建筑面积达到200万平方 米,完成成都市建筑节能65 %示范项目建设。第五,确保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加快住宅产业现代化进程。鼓励企业加大普通商品住宅、生态节能住宅建设力度,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全年拟完成普通商品住宅认定50万平方米,住宅性能评定50万平方米,生 态住宅小区评定50万平方米。二是认真实行项目手册备案制度、开发企业 信用档案公示制度,建立商品房建设资金监管制度。加强房地产开发企业 资质管理和房地产项目动态管理,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完善房地产开 发信用体系。三是继续抓好停工工程项目处置,力争在本届政府任期内实 现彻底解决停工工程的目标任务。第六,规范燃气企业经营行为,全面推进我市管道燃气特许经营。严肃燃气市场的经营秩序,建立我市管道燃气的特许经营制度,制定管道燃 气特许经营区域规划,以指导我市管道燃气特许经营工作的实施,促进燃 气行业安全、健康和持续发展。(六)强化执政能力,形成工作合力围绕城乡建设中心工作,巩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建 立保持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加强系统思想政治建设、法制建设、基层 组织建设、干部队伍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为全面完成城乡建设工作提供 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组织保证。第一,标本兼治,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一是以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宣传教育为重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建,坚决纠正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 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促进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确保权利正确行使; 二是围绕“产业发展年”开展建设执法监察。加强对资质、资格审查和行 政审批等重点环节的监督,进一步规范建设工程招投标行为;三是加强党 内监督和内部审计监督,严格依纪依法办案。通过制度建设,切实推进治 本抓源头工作,全面完成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各项任务。第二,依法行政,强化建设法制工作。 继续抓好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行政许可法的宣传贯彻工作,增强行政执法人员 依法行政的观念;积极做好建设立法的调研、论证、草拟工作,完成市人 大、市政府下达的立法计划,严格执行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和备案管理的 相关规定;加强建设执法队伍建设和培训,狠抓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落实和 督促检查,进一步规范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收费行为。第三,更新观念,扎实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强化服务意识,更新服务观念,建立有效的监督考核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整合、优化现 有工作制度和办事流程,严格机关工作人员和窗口工作人员的管理。聘请 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为特约检查员,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进行督察,加 大社会监督力度。第四,形成合力,推动建设事业再上新台阶。一方面,围绕推进城乡一体化等中心工作,大力宣传建设者风采和建设事业改革发展的成果,为 城乡建设事业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另一方面,继续以落实离退休人员 政治、生活待遇为重点做好离退休工作。完成编修成都市志城市建设卷 的相关工作,切实搞好工会、计划生育、档案、信息、稳定等工作,形成 搞好城乡建设工作的合力。同志们,2006年我市的城乡建设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意义大,我们 将本着服务产业发展,努力争创“中国人居环境奖”,积极推进城乡一体 化进程、全面构建和谐成都的工作思路,进一步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提升 城市整体形象和综合实力,为第十一个五年计划开好头、起好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 > 机械制造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