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农民增收问题的调研报告

上传人:dus****log 文档编号:129544070 上传时间:2022-08-03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促进农民增收问题的调研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促进农民增收问题的调研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促进农民增收问题的调研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三产互动促进农民增收的调研报告 近日,市政协组织了调研组,对我市农民增收问题进行了调研。通过调查,我市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一定成效。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年的元,提高至年的元,年均增长.。全市农村税费改革后,当年为农民减轻负担.亿元,人均减负率达。 一、农民增收现状近年来我市农民收入虽逐年有所增长,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扩大,农民增收难度加大,“三农”问题日显突出,主要表现在:、城乡居民收入反差大。从年到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七年共增加元,年均增长而同期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加元,年均增长,两者相差百分点。两者增量比较,前者是后者的倍。、农民增收渠道少。据调查,我市农民收入主要来自于种植业,从乡镇企业及村组集体经营收入减少,年农户经营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个别县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烟叶,收入结构单一,万一烟叶滑坡,就难以保证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农业增产不增收。据调查,近年来,农业技术没有新的突破,粮食及经济作物的品种没有更新,虽然农产品在量上有新增加,但由于品质结构没有改善,优质农产品少,市场卖价低,造成增产不增收。、农民收入不稳定。近年来,由于水灾、旱灾、风灾等自然灾害频繁,加上市场价格波动大,农业是弱质产业,抗御自然风险、市场风险能力弱,给农民增收造成不稳定性。、农民收入不平衡。调查中发现,凡文化程度高,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多数从事二、三产业致富;而从事纯农业的农民多数文化程度低,增收渠道窄,外出打工的机会少,家庭收入低。调研组在市区对近郊个村家农户进行调查。这里条件虽相对较好,但人均收入只有元。大田县目前农民人均收入在元以下的村有个,万人。、农民收入入不敷出。从统计数据上看,虽然农民收入逐年有所增加,但大多数农民收入基本只能养家糊口,生活并不宽裕,有的还比较贫困。特别是农村医疗、教育和人情费支出不断加大,造成收支极不平衡。如现在农村没有医疗保障,农民生小病一般不敢上医院求医,若遇大病就得举债治疗,造成因病返贫。农村孩子上大中专学校,每年需支出元以上,还有红白喜事年支出约元至元,占农户年现金收入的。 二、影响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滞后。我市农业结构调整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头戏,但由于缺乏宏观指导,一些地方在结构调整中出现了政府越位、农民失位问题;有的地方把调整结构片面理解为“减粮扩经”,不是在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上做文章,而是把精力放在数量增减上,结果造成市场压力,农民吃亏。、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目前我市列入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虽然有家,但多数企业存在:一是规模不大,带动能力弱。如一家蔬菜加工企业年销售收入只有万元;二是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连结不紧密,没有很好地解决“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问题;三是不少龙头企业尚未建立自己固定的“生产基地”;四是龙头企业经营粗放,现代经营理念差,依靠科技开发新产品能力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由于历史原因和投入主体还存在“等、靠、要”的思想,我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尤其是水利设施比较陈旧,直接影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年的百年大旱全市仅农业就损失亿元。农村道路的路况差、等级低、且多数无人养护,由于交通不便,运输困难,一些地方买难卖难现象突出,直接影响到农民增收。、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目前,为农民服务的机构和队伍出现萎缩。“线断、网破、人散”的现象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农业”和村会协作等有效载体,在一些地方仅流于形式,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科技、法律、信息、营销、劳动力转移等中介组织有待建立健全,相关协会的作用、潜力也有待进一步挖掘和发挥。、农村贷款难。调研中,大多数种养大户和企业主共同反映最为强烈的问题是贷款难问题。如何完善县域金融服务体系,创新金融产品,建立政府引导、财政资助、多元资本投入、市场化运作的股份制担保机构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城镇化水平低。由于交通和区位劣势,县域产业发育不充分、工业化进程缓慢,城镇化水平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难。、乡(镇)村集体债务沉重。据调查,全市乡、村级债务共达亿元其中村级债务亿元。有个县乡(镇)级债务为亿元乡镇平均负债为万元最多的镇达万元村级债务为万元平均为万元最多的村达万元。 三、促进农民增收的若干建议、坚持传统产业与特色产业并重,引导农民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增收。农业结构调整的核心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农业。因此,要坚持传统产业与特色产业并重,在抓好粮食、畜牧业、食用菌等传统产业同时,培育和壮大烟叶、肉羊、肉牛、笋竹等特色产业。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特色产业都面临一个产业调大、产品调优、特色调强、市场调活问题。因此,要引导农民搞好科技开发、生产要素开发和市场开发,不断推进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当前,要高度重视粮食生产,我市有八个国家级和一个省级商品粮基地县,在粮食生产方面曾为国家做出积极的贡献。要善于利用商品粮基地这一优势,抓住当前中央高度重视粮食安全这一有利时机,积极向上争取对主产区和原中央苏区县的政策扶持,引导农民抓好粮食生产带动其它收入特别是农村二、三产业收入的增加。抓粮食生产不能就粮食抓粮食,要在不断调整优化粮食品种结构,培育和引进推广高产、优质良种,大力发展优质稻、专用粮生产的同时,加速发展粮食转化工程,如加工转化,提高粮食加工比例,开发粮食的精深加工品;生物转化,以开发饲料粮发展畜牧业;商贸转化,在粮食品牌上做文章。各级政府现有的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土地复垦基金等应捆绑使用,集中向重点产粮乡、村和大户倾斜。特别是要从土地流转、资金扶持、农业基础设施改造和技术指导等方面帮助种粮大户发展粮食生产。、以农产品加工为突破口,引导农民从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增收。我市农业产业化进程不快,主要存在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市场化程度不高和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当前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突破:一是大力发展龙头企业,提高农业的增值效益。发展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关键是要培育一批能连接市场、能带动基地的龙头企业。要面对市场,从我们自己的特色出发,建设一批规模大、档次高、竞争力强、有带动辐射效益的龙头企业。比如蔬果加工、畜产品加工等龙头企业。要应对市场需求,放低门槛,发展一批高科技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要选择一批有条件的龙头企业,投资建设新的生产线,帮助搞好原料生产基地,并形成与农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分配机制,力争在两、三年内发展几个销售产值亿元的国家级龙头企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政府要把有限的资金相对集中扶持壮大龙头企业、种养大户、营销大户和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对龙头企业为农户提供各种服务、进行技术培训、研发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开展基地设施建设和治污建设等,应给予财政补助。有关金融机构应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兴办仓储设施和加工企业、购置农产品运输设备,财政可适当给以贴息。二是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市场化程度。大力发展和兴建一批专业市场,完善市场网络和市场功能,使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市场龙头基地中介农户的发展模式。要大力发展农产品专业协会和中介组织,以及农民经纪人队伍,使我市农产品参与全国乃至全球大市场流通,争夺国内外市场份额。要努力通过市场营销树立一批具有三明特色知名品牌的农产品,通过品牌效应拉动我市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要积极组织业主参与各种农产品展销会提高区域产品的知名度和进行技术交流。应探索和发展直供、直销、代理配送、连锁超市、网上交易等新型交易方式。三是完善土地经营制度,逐步形成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促进规模化经营。要解决好农民土地使用权合法有序流转问题,这事关农业产业化能否真正“化”起来。在推进土地使用权流转中,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尊重农民的意愿,保护农民的利益,鼓励和支持农户之间进行转包、转让、互换等土地流转,通过流转使土地向种植大户和能手聚集,实现规模生产与经营。政府要提供有效的服务,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做好指导、协调、服务、监督和管理等各项工作。鼓励建立和组织土地流转的中介机构,发展农业土地租赁市场,允许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土地入股方式参与水电、交通、园区开发等建设,帮助农民合理使用土地资源。要进一步明确农户的承包经营权,促使农户真正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理四权统一的承包权。要搞好土地使用权流转的试点工作,总结经验,逐步推开。四是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重点是提升特色产业档次、提升农产品加工水平、提升农产品品质、提升农业拓展空间能力、提升农业发展环境。、加强农民转产转业培训,引导农民从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中增收。要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破除僵化保守、小农经济、小富即安、怕冒风险等思想,树立市场意识、商品意识、竞争意识和开拓创新的意识。要通过各种形式,采取有力措施,对农民进行文化知识、科技知识、市场知识、营销知识以及法律知识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的文化和科技水平。当前,尤其要重视对外出农民工的劳动技能的培训。各级政府要根据市场需求,组织开展“订单式”培训,提高外出农民工的劳动技能和生存本领。同时要充分利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有利时机,由政府出面,每年召开二至三次劳动力转移对接会,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步伐。要注重加强农民转产转业培训,努力打造成“劳力品牌”。一是政府出资培训。二是开展“订单培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培训与扩大劳务输出相结合;三是发放“创业绿卡”,对参加培训经考试合格人员发给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和绿色证书,对外出务工人员发放“创业绿卡”;四是打造“劳力品牌”。要根据做大做强做优中心城市的要求和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加快撤乡并镇并村步伐,以此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在这方面,沙县已做了较为成功的尝试,要认真总结经验,逐步推开。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把重点城镇建设作为城乡工农产业的连接点和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部来抓,并与兴建市场、发展商贸流通结合起来,与发展旅游业和第三产业结合起来,与发展农产品加工结合起来。要加快城乡工业的整合,鼓励乡镇企业、个私企业和外资企业向小城镇工业园区集聚。对园区内的企业,有关部门要在技术改造项目、技术创新项目、工业用电、信用担保等方面给予支持。对进城落户的农民应在就业、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一视同仁。农民进城镇落户,可保留农村集体土地承包权。对已转为城镇户口,并放弃土地承包权的农民,其家庭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可以享受城镇人口最低生活保障线待遇。、加强农田水利和农村道路建设,引导农民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中增收。要建立市、县、乡、村和民间多元资本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体系。各级财政要保证改善农业条件的专项资金按时足额到位。农民作为农业投入的主体,要积极探索农民“一事一议”的新机制。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出台相关的政策和配套措施,让民间资本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得到充分地释放。当前,特别是要重点抓好农田(山地)水利基本建设。要多方争取资金,发挥社会和民间的力量以及农民投资主体的作用,加快农田(山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防灾抗灾的能力。要把节水灌溉作为重点,加快水利产权制度改革,强化渠道防渗和管道输水措施,大力推广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技术,努力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农业产出率。要抓住省里实现年万里路工程的机遇,抓好建设配套资金的及时足额到位,加快农村道路建设,为乡村经济发展解除瓶颈制约。通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仅为促进农民增收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农民在参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也增加了收入。 、强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引导农民从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中增收。一是建立完善农产品供求信息服务体系。依托农业及供销网络平台,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信息。加速网络延伸至乡镇、农场、种养大户,完善区、镇、村农业信息网络,利用现代信息平台,开展网上招商、网上咨询、网上销售等服务。二是建立健全优良种苗繁育体系。要加快新品种的选育和引进,尤其是要加强如泰宁的乌骨鸡等地方特色品种的选育,加速地方特色品种的选、认定工作。要抓好市、县两级经作、粮油、林业、畜禽种苗繁育基地建设,全面提升优势农产品良种化水平。三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要建立与国内、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制定一批区域特色明显的农产品质量地方及企业标准。加快市、县两级检验检测中心的资源整合和建设步伐,完善检验检测设备,提高检验检测水平。四是建立健全农业生产技术综合服务体系。要进一步理顺农业技术推广体制,县乡两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人员的工资、公用经费全额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人员工资实行国库统一发放。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房产、设备产权和试验示范基地的使用权应受法律保护,任何人、任何单位不得随意侵犯,改变目前有些地方随意抽调农技干部从事非农工作的现象和随意拍卖、出租、侵占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财产的行为。、着力解决农业贷款难问题,引导农民从加大农业投入中增收。要着力解决好农业贷款难问题,金融部门要创新支农方式,大胆尝试农民土地使用权、林地承包权以及多年生作物抵质押贷,以及推行龙头企业为农户提供担保贷款等,解决农业生产资金投入不足问题;对农户贷款,除了继续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比重外,还必须大力推行农户联保贷款、大额支农授信贷款;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要推广发放订单跟踪贷款和尝试开展仓储式流动资产质押贷款。要完善信贷支农配套措施,适当延长央行支农再贷款期限;要积极探索建立乡村农业贷款担保机构,担保资金来源可以由会员认缴贷款风险金、政府对农业的扶持金及其他资金组成,担保机构主要为有发展前景的种养大户及信誉好的农户提供贷款担保;要深入开展信用户、信用村(镇)工程建设,推广尤溪管前镇建设信用镇的做法,有效解决农户贷款难问题。、积极化解乡村债务,引导农民从减债解困中增收。减负是增收,减债解困也是增收。据调查,乡村债务沉重问题在我市不少乡村普遍存在,已成为农村基层组织是否有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的障碍。因此,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帮助农村集体化解债务工作,这不仅事关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事关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农村社会稳定。要组织力量通过清收债权、债权债务抵冲置换、盘活集体存量资产和资源、降息挂息、审核剔减、核销呆帐死帐、债务挂帐、增收节支等办法消化乡村集体债务。在这方面,尤溪县管前镇“减债解困”促进农民增收的经验值得借鉴。这个镇通过用足用活有关优惠政策,盘活镇村存量资产,出让镇村小水电经营权和山场林地经营权,使各村的债务得到有效化解。目前全镇各村实现零债务,村班子轻装上阵,把更多资金投入到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条件和提供“公共用品”上。、以农村合作医疗改革为重点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按照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要求,切实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当前重点要抓好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建设。建议在条件较好的乡村先行开展农村合作医疗改革的试点工作,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试行大病经费统筹,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尽量减少农民因病返贫现象。在开展农村合作医疗改革的同时,要切实加强农村卫生院建设,加大投入,改善卫生院的硬件设施,确保医疗房屋、医疗设备和人员“三配套”。同时要提高农村基层卫生队伍素质,加强在职业务骨干的进修深造,建立城市医疗机构对口支援农村卫生院工作的考核机制,加强对农村卫生院的业务和技术指导,确保农民有病看得起。 一、农民收入现状近年来,随着我县农业五大支柱产业的稳步发展,扶贫开发工作的强力推进,我县农民收入逐年增长。2008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950元,比2003年增加622元,增长46.8%。全县绝对贫困人口由2003年11.3万减少到2008年的8万,多数农民已解决温饱,部分农民过上了小康生活。但在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同时,但从现状分析,明显存在两个方面的不足。1、收入差距增大。一是与先进地区比,与全国、全省、全市平均水平比,差距都很大。2008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4761元,是我县的2.44倍,而2003年这个数字为1.97倍,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4513元,是我县的2.31倍,而2003年这个数字为1.9倍,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292元,是我县的1.69倍,而2003年这个数字为1.41倍。可以说,5年来,我县农民纯收入与全国、全省和全市的距离进一步拉大。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2003年至2008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之比由4.17:1扩大到4.56:1。三是不同区域农民收入差距扩大。2000年我县水淹库区,石灰岩干旱区、高寒山区“三大”贫困带人平纯收入分别比全县平均水平低280元、220元、215元,而到2008年,分别扩大到305元、248元、235元。从这个三个差距可以看出,无论是纵向比较还是横向比较,均反映出我县农民增收的落后现状和艰巨性。2、增长幅度小。1984年至2003年的20年内,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82元增加到1328元,平均每年增长7.8%,但从1999年至2003年的5年间,农民人平纯收入由1095增加到1328元,年均增长仅3.9%,增幅只有前20年的一半,增长速度明显放慢。2003年到2008年,我县农民纯收入虽然增长速度有所加快,2008年增长10.8%,但和全市近15%的平均增长幅度相比,还是显得太小。二、农民增收缓慢的原因1、制约因素多一是资源制约。从自然资源看,新化地处湘中偏西,系湘中丘陵向湘西山区过渡带,光、热、水资源相对较差。从环境资源看,解放后,新化有过几次较大的区划变动,如五十年代的区划变更,划走了全县有名的“四大粮食”,1969年析置冷水江市,又划走了新化工业的2/3,财政税收的54%,矿产资源的42%;1958年修建拓溪水电站,淹没我县良田沃土16万亩,资江沿岸富庶之地均成水泽之乡。目前留在新化的是占全县国土面积89.3%、全县人口63.7%的水淹库区、石灰岩干旱区、高寒山区三大贫困带,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极为脆弱。如2003年的旱灾,造成全县983个村,32万亩水稻,24万亩旱粮和经济作物受灾,经济损失3亿多元,造成10万以上农民返贫。2008年的冰灾,又造成了全县受灾人口达到79万,其中贫困人口26万人。受灾农作物面积5800公顷,压毁蔬菜大棚600个;果树受灾面积1.72万亩,重灾面积0.72万亩;中药材受灾面积1.6万亩,重灾面积0.2万亩。冻死猪3.56万头,犊牛1440头,羊1400头,家禽1.4万羽。全县有4万人左右因灾返贫。二是产业结构制约。目前,全县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村城镇化水平不快,农业工业化水平不发达,严重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三是价格制约。近年来,农产品价格虽然有所回升,但农业效益还是较为低下。以种子植一亩早稻为例,早稻一般亩产400公斤,按今年国家保护价计算,收入800元。而每亩早稻成本为:种子30元,整地150元,插田80元,化肥150元,农药100元,水费15元,收割100元,合计625元(有机肥不计费),两相抵扣,余175元。通常播种、施肥、打药、晒谷等每亩需工8-9个,每个工值只有20元,不到打工收入的一半。同时,由于我县市场体系尚未形成,一些经济效益较高的果树、蔬菜、中药材也只能获取最低的价格。2、增收渠道少2008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家庭经营收入占56.1%,而在家庭经营收入中,第一产业纯收入为占76.3%,二、三产业仅占23.7%。由于我县乡镇企业,二、三产业,小城镇建设发展速度不快,农民从中得到的收入少,农民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家庭经营收入和外去务工收入,增收渠道少。三、促进农民增收的措施(一)广辟增收渠道,挖掘增收潜力针对我县农民增收渠道少的问题,要实现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就要广辟增收渠道,利用各种增收渠道的累加效应,挖掘增收潜力。1、依靠农业结构调整增收。第一,要抓好重点产业的开发。一是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全面落实国家发展粮食生产的政策和措施,大力发展双季稻,全面普及优质稻,积极推广超级稻,努力发展玉米、薯类等旱粮生产。二是大力发展规模养殖业。围绕牲猪、肉牛、水产等养殖业主导产业抓好标准化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场建设,重点培植扶持养殖大户和示范村的发展。要重点抓好牲猪和肉牛品改,提高牲猪良比率,大力发展优势肉牛等草食动物。三是积极发展楠竹和中药材产业。近年来,我县楠竹产业开发取得了快速发展,产值超亿元,每年消耗楠竹160万根,但年采伐限量只100万根,已经满足不了加工的需要,要加快发展步伐,既抓新扩、又抓低改,力争到2010年,楠竹面积达到50万亩,楠竹亩产由现在的150根增加到250根,楠竹产业开发产值达3亿元。我县中药材面积已达10.5万亩,近5年内,要大力推广中药材GAP规范种植技术,全县种植面积发展到15万亩以上,产值3亿元以上;四是重点发展油茶产业。抓住省市重点扶持油茶产业发展的有利时机,建好一处油茶良种苗木基地;培育一个油茶精深加工企业,初步实现资源培育基地化、经营管理集约化、林油开发一体化。至2015年,实现我县油茶丰产林基地达到35万亩,茶油年产量1750万公斤。五是突出发展旅游业。充分挖掘梅山文化、不断创优“蚩尤”品牌,大力发展观光农业、生态农业、民俗农业等乡村休闲旅游业,促进农业向三产业延伸,拓展农业增效增收功能。要打造一批乡村旅游景点,开发一批休闲农业产品,推出一批精品旅游线路,促进一批旅游特色村镇发展壮大,提升我县乡村旅游业发展水平。第二、要大力发展特色规模经济。一是培植优势产业村。近年来,我县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如石坑村的药材,白塔、易龙、洞下、横茶、毛家垅村的水果,吉庆村的李子,竹木、梨坳的天麻,金溪、日星的玉竹、满竹、龙家桥村的土鸡,塔山村的牲猪,长石、龙珠村的羊,南山村的牛等一批优势产业特色村。要在近三年内,全县形成200个特色规模经济村。发展一村一品的规模经济。同时,在全县培育年产值3万元以上的种、养、加、销大户3500户,其中10万元以上的1000户。第三、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基地建好了,规模特色村发展起来了,仅仅是实现了初级产品的规模化,大量的初级产品如果不加工,就难以产生效益,如果卖不出去,就会劳民伤财。因此,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中,一定要把基地建设、加工企业建设、销售市场的开拓紧密结合起来,把单纯的产中调整延伸到产前、产中、产后整个环节,一直到“餐桌”,拉长产业链,形成“龙型”经济。2、依靠投入增收。农业是一个弱势产业,农民是一个弱势群体,农村是一个基础设施较差的弱势区域。要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改变“三农”的弱势状况,一是要千方百计争资金,即最大限度地争取上级对我县的投资,发展项目农业。二是要千方百计引资金,即抓好农业招商引资工作。三是千方百计挤资金,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通过增加投入,既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又通过工程建设和项目实施吸纳农民就业,直接转化为农民的劳务收入。(二)减灾、减负减灾: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抓好病险水库治理、水系配套、城区。防洪、人畜饮水、高标准山塘、河坝、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提高防汛抗旱能力,减轻自然灾害损失;突出抓好退耕还林、农村沼气建设工作,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加快乡村道路、通讯、电力、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二是抓好动植物疫病防治和森林防火工作,降低病虫害等损失。减负:按照“七个严禁”、“八个禁止”的要求,坚决落实减负责任制和部门工作制,坚持“一票否决”,切实把农民负担减下来。(三)转变农民思想观念,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发挥观念与科技的乘法效应增加农民收入1、转变思想观念,一是要增强质量标准观念。入世以后,农产品要进入国际市场,最主要的不是价格,而是农产品质量,质量是农产品进入市场的“通行证”。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只重数量轻质量、只重产值轻效益的观念,树立质量标准观念,强化以标准育品牌,以质量创名牌,以名牌争市场的意识。二是要增强市场经济观念。生产的农产品只有进入市场,形成商品才能体现其价值,获得收入,因此,要改变过去那种只注重生产、不注重市场的传统生产方式,树立市场经济观念。但要处理好目前千家万户的农民与千变万化的市场之间的矛盾,关键是要发展农民合作组织。我县成立的中药村协会和养殖业协会,为我县中药材和养殖业的生产养殖、市场流通、招商引资、技术培训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事实证明,农民合作组织可以做农民和农业企业想做做不了、政府想做做不好的事情,能够增强同行业发展合力,提高竞争力。要加强规范指导和政策扶持,重点培育粮食、油茶林、生猪、肉牛、网箱养鱼和食用菌等产业合作组织,使合作组织成为千家万户小生产对接千变万化大市场的桥梁纽带。三是要树立用工业化生产组成农业生产的观念。农村工业化,就是化农民为工人,化农业为工业,化农业社会为工业社会的过程,创造农业发展的平台,引领农业发展的方向,促进农业产业化。2、加快科技培训与推广力度,提高农民素质。要不定期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每年培训农民10万人次以上,要采取多种形式普及农业新技术,如开展“五送下乡”,印发技术刊物、技术资料等,使全县每年有20万人次以上的农民直接或间接地得到培训。要利用农业广播学校、农业职业学校、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和各种类型的培训班,全方位开展农民技能教育,使每个农民至少掌握2门以上农业实用技能。同时,加大良种、良法和新农机具的推广普及,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四)减少农业人口,促进农民增收近年来,我县农业生产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由于我县农业人口多,农业产值除以农村人口,人均产值就大大减少,直接均化了农村经济发展成果。如果90%的农业人口依靠仅占国内生产总值34%的农业来增加收入,可想而知,其增长潜力十分有限。因此,减少农民,才能保护农民、富裕农民。要减少农民,必须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积极发展劳务经济。我县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农业大县,农村劳动力74万人,富余劳动力较多,按一个农村劳力耕种亩计算,全县农业生产只需劳动力14万人,加上林、牧、渔吸收的劳动力,最多不超过25万,仍有剩余劳动力49万。目前,全县转移劳动力近31万,还有18万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但2008年下半年以来,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县有3.2万农民工未能返岗就业,全力做好农村劳力就业创业工作是确保农民增收和促进农村稳定的关键。必须进一步做好发展劳务经济这篇文章,在年内再新增10万劳动力转移,为农民增加亿元以上的劳务收入,人平增收400元。、加快发展二、三产业。农业是一个产业,生活在农村中的人并非注定永远务农,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必须跳出就农业讲农业、就农业抓农业的圈子,积极发展二、三产业。一是要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今后年内,如果每个乡镇通过发展小城镇能吸纳农民1000人,县城吸纳万人,就可转移农村劳动力万人,经济效益十分可观。二是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民营经济和个私经济。过去“村村点火、乡乡冒烟”的乡镇企业,对解决农村剩余劳力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较大贡献。必须加快乡镇企业改革步伐,实现乡镇企业的第二次创业。近年来,不断发展壮大的个私、民营经济,为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带来了新的希望。如琅塘以生产工业硅为主的民营企业发展迅速,上梅镇的电子工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全国三大基地之一。以上这些,都为增加农民收入、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我县进一步要发展乡镇企业、民营经济和个私经济,促进农民增收。of rural drinking water sources, protection of drinking water sources in rural areas by the end of the delimitation of the scope of protection, complete with warning signs, isolating network protection facilitie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