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初中数学教与学反思机制的实践与研究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129426454 上传时间:2022-08-0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8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构建初中数学教与学反思机制的实践与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构建初中数学教与学反思机制的实践与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构建初中数学教与学反思机制的实践与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构建初中数学教与学反思机制的实践与研究萧山区回澜初中 李长青【摘要】:实施素质教育,完成新课程改革任务,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体现课标理念,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同时,新课程也要求学生能改变学习方式,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反思性教与学已被广泛认同,本文从构建初中数学教与学反思机制,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对其内涵和机制进一步探究,结合自己的实践与研究,对初中数学新课程下的反思教学的策略进行了探讨。【关键词】初中数学 教与学 反思机制一、问题的提出进入新课程已经3年了,我们的新课程到底应该怎样教学?作为一个初中数学教师,我反复思考这一问题。教学质量的出发点在于学生的发展(学习能力的提升),而落脚点则在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如何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呢?而教学反思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它是教师成长的“催化剂”,是教师发展的重要基础。1反思性教学机制的研究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此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教育所关注的是理想个体的生成与发展,它有这样两个相互制约、相互联结、相互规定、对立统一的基本观点,那就是:价值引导和自主构建。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自主学习包括三个子过程: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这三个子过程都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反思力。反思性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两个学会加速师生共同发展”,反思性教学能提高教学效率。2反思性教学机制的研究是教师成长的需要随着教师专业化的研究的深入,各国都在改革和寻找教师成长的模式。学术界倾向于把教师为主体的自身实践活动作为教师成长的根本动力。在教师的实践活动中,反思被广泛地看作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美国著名的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是:教师成长=教学过程+反思;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公式。正如肖川博士所说:一个有事业心和使命感的教师,理当作为教育的探索者,其探索的最佳门径就是从自我反思开始。我校两校合并以后,数学教师数量增加,年轻教师数量增加,反思性教学成为我们快速成长的一条捷径;当然老教师也需要再提高。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反思,才能使自己从“教书匠”逐步成长为教学的“研究者”。3反思性教学机制的研究是教育改革的需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反思”(reflection)一词在西方发达国家被人们越来越多的加以引用,并很快影响到世界各国的教学。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引入“反思性教学”以来,也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各国的教育改革的大量实践证明:教育改革的成功必须有教师的积极参与与拥护,必须使教师在教学与课程方面拥有更多的自主权与责任,而反思性教学认为教师“能提出并解决与他们教育实践有关的问题”。二、概念的界定熊川武教授提出反思性教学的定义:“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研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而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它不同于教学评价和教学反馈,也不全等于教学反思。笔者所研究的包括教师的自我反思、学生的自我反思、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一)教师的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以自我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之依据的“异位”解析和修正,进而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效能和素养的过程。其主要特征,一是实践性,是指教师教学效能的提高是在其具体的实践操作中;二是针对性,是指教师对自我“现行的”行为观念的解剖分析;三是反省性,是指教师对于自身实践方式和情境,立足于自我以外的多视角、多层次的思考,是教师自觉意识和能力的体现;四是时效性,是指对当下存在的非理性行为、观念的及时觉察、纠偏、矫正和完善,意即可以缩短教师成长的周期;五是过程性,一方面指具体的反思是一个过程,要经过意识期、思索期和修正期,另一方面是指教师的整个职业成长要经过长期不懈的自我修炼,才能成为一个专家型教师。(二)学生的自我反思是建立在教师引导、调控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为学生的自我反思。学生的自我反思是一种学习方法,但又不等同于学习方法,它首先要有文化底蕴,要多读书。其次反思的深入也必然带来数学思维的清晰,逻辑能力的提高及萌发数学的创新意识。三、研究内容及策略 对于本课题的研究,我们着力于教师的反思与学生的反思两条路线开展。首先是建立了如下的反思性教学的基本思路:教学准备教学实践课后讨论教学改进教学实践教学小结方法、目标、内容。备课组、教研组、有主题、有记录、有措施、成功点、创新点、改进点。完整教案内容落实主题突出学生接受手段合理效果显著他人课堂听课记录学生分析资料查阅教学参考教学手段形成教案教学设想启发与反思形成反思教学课例(反思性教学的基本思路图)结合上述的反思性教学的基本思路,我们的操作则遵循着以下的一些方向和策略:(一)教师自我反思的内容和策略根据萧恩的两种反思类型说,反思可能发生在行动前或行动后,即“对行动的反思”。在教学中,“对行动的反思”发生在课前对课堂教学的思考和计划上,或者发生在课后对课堂发生的一切的思考中。同样,反思也可能发生在行动过程中,当实践工作者在参与改进的努力时,通常也会有与情境的反思性对话,也就是说,实践者试图提出和解决当时的问题。在教学时,我们经常会碰到出乎意料的反思和知觉,这就是“在行动中的反思”。在反思性教学中,教学的主体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成为反思的实践者。1初中数学反思性教学中“对行动的反思”初中数学反思性教学“对行动的反思”可从如下方面进行:(1)反思数学观与数学教学观结合新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我们可以反思:是静态的、片面的、机械的数学观,还是动态的、辨证的数学观;是传统的数学教学观还是现代的数学教学观;是否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2)反思数学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反思不是一般的回顾教学设计情况,而是深究先前的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对不合理的行为和思维方式进行变革,完善教学方案。它包括以下方面:对教学目标的反思,对教学内容的反思,对教学方法的反思。如:在进行八下4.1 定义与命题2时,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我发现,许多学生对于教学目标2:“2、会在简单情况下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会区分定理、公理和命题”的判断中,命题的真假容易掌握,但对于一个命题是否是定理或公理,却很难作出正确的判断,极容易混淆,因此在进行教学小结时,我补充了以下的内容:本套教材选用如下命题作为公理 :1、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3、两边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4、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5、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6、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这样,虽然没有花很长的时间,但对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却有不一般的作用。(3)反思教学课堂教学过程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关键所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包括教师、学生、教材三个要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反思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就是要深究教学过程中诸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修正意见,以提高教学质量和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反思:反思教学行为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新课标要求我们在制定每节课(或活动)的教学目标时,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即“三个维度”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为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来讲,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适用性更广,持久性更长。许多知识都随着时间的推移容易遗忘,更何况通过许多渠道获取知识。所以,情感、态度、价值观必须有机地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其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反思教学活动是否“沟通”和“合作”叶澜教授曾提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教学活动作为教育活动的一部分,“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教学是集约化、高密度和多元结构的沟通活动,成功的教学过程,应该形成多种多样的、多层面、多维度的沟通情境和沟通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生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本轮新教材的编写中就创设了许多“合作学习”、“探究活动”,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这些材料,开展小组合作。 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存在着“内伤”要反思自己是否刻意追求所谓的“好课”标准:教学环节中的“情景导入”、“探求新知”、“学以致用”、“实践应用”、“反思内化”个个精雕细啄,教学手段中的“电媒”、“声媒”一个不能少;学生讨论热热闹闹,回答问题对答如流。这种“好课”似乎无懈可击,但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小组合作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讨论是否富有成效?有没有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的变化?学生的创造性何在?对这些“内伤”必须认真回顾、仔细梳理、深刻反思、无情剖析,并对症下药,才能找出改进策略。如在进行八下5、5平行四边形的判定(2)的教学后,对于本节的例2:“已知,如图,E和F是ABCD对角钱AC上两点,AECF。求证:四边形BFDE是平行四边形。”学生掌握得基本还行。但我在课后翻阅相关资料的时候,发现,由本题或雷同题构造的几何命题太多,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这里的内容,也为了使学生能达到举一反三的学习境界,我在练习辅导中采用了如下的变式:变式一(问题略):变式二(问题略):变式三:如图,在ABCD中,AC,BD交于O点,AEBD于E,CGBD于G,BHAC于H,DFAC于F。求证:四边形EFGH为平行四边形。可以说,这样的问题,伴随着学习的不断小结,到问题的后来,学生已经能根据教师出示的图形,猜想出问题的基本情况了,而且学生还能进行初步的编写,对于这类问题的解答,正确率竟然高答90%以上,这对于一群初期学习能力有所欠缺的农村初中学生而言,真是一个不小的收获。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体验、去感悟、去发现、去探究。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于不经意间产生出“奇思妙想”、产生出思维创新的火花,教师不仅应在课堂上及时将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组整合,并借机引发学生开展讨论,给课堂带来一份精彩,给学生带来几分自信。更应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提炼,既为教研积累了第一手素材,又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比如:在完成解直角三角形“应用举例”的5个例题后,启发学生对5个题目的解题过程进行类比性反思,出示反思题目:请同学们再看看例题的解题过程,特别要注意在这些过程中相同方法的归纳概括,通过类比反思你能发现什么?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们发现这几个题表面虽有许多不同之处,但却有如下几点相同: 它们都有一个实际问题作背景; 都用到了方程的知识; 都用到了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都用到了几何知识。在此基础上老师说:我通过解这几个题的过程的反思与同学们相似,我的反思结论是它们都运用了同一个解题思维策略或同一个解题模式,就是实际问题几何化,几何问题方程化,而列方程的根据正好是刚学过的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这样就把几个例题的思考过程和解题过程统一成了下列模式(板书,并解释每个箭头的意义)通过对5个例题解题后的反思,学生对解决这类问题的思路更加清晰了,并对反思的对象和方法有了一些体会。反思教学过程是否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成功的教育制度,成功的教育者,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秉赋优点,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类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让性格各异的学生争奇斗艳,各领风骚,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施展才能的天地与机会。换言之,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让基础好的学生“吃得饱”、“跑得快”,让中等生“吃得好”、“跑得动”,让学困生“吃得了”、“不掉队”。因此,无论是情境的创设还是内容的呈现,无论是问题的设置,还是释疑解惑,均应“为了一切学生”,多层次、多维度、多渠道地开展教育活动。因为教育的最大使命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尽可能地创设条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如:在课堂练习中,尽可能实施分层,可将练习分成A组题(全体学生都应掌握)B组题(允许部分学生不掌握)C组题(提高题);安排作业时,教师可将课外习题分为以课外习题集和教材B组习题为主的超基本题;以A组习题为主的基本题;以练习题和大部分A组习题为主的起码题,以此来分别满足A、B、C三个学习小组课外作业的要求,把教材以及与教材配套的习题全部落实到实处。让每位学生都有所发展。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存在“伪探究”有的探究性学习只表现在问题的探究上,只要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几个学生立即围城一团分组讨论,也不管小组成员的组合是否合理,问题的价值是否有讨论的必要;待几分钟后,教师一声击掌,学生的讨论戛然而止;再由小组中的“老面孔”优等生发言。至于其他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讨论时是否真正心到神到力到?是否真正学会了应该学会的方法、技能、知识?就不得而知。这种“神散形未散”的“伪探究”掩盖了个性之间的差异,甚至会剥夺部分学生的独立思考、质疑、发言的权利。那么到底解决了多少“疑难病症”?又有多少学生真正参与、体验了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呢?(4)反思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数学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在数学教育中,评价应建立多元化的目标,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主要包括学生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等多方面的内容。期末考试根据区教研室提供的考核成绩标准来评价学生的学习,同时对学生在各方面的表现用优、良、合格、待合格四个档次评价。这样,避免了一卷定成绩,对学生的评价也比较全面。2初中数学反思性教学中“在行动中的反思”在教学中进行“在行动中的反思”,关键就是“以学定教”,即以学生的学习状态确定教师的教学行为。所以“在行动中的反思”追求的是一种“教学机智”,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智慧生成。如何进行“在行动中的反思”?首先,要“接触学习者真实的言行”。在探索的过程中要充分暴露教师与学生的思维过程(包括成功的体验与失败的教训),暴露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教材的先后序列关系与整体结构。其次,要重视行动中的“不确定地带”,如浙教版数学新教材中的合作学习、探究活动等,给它留有充足的空间。最后,是适度地进行“即兴创作”教师与学生同时面对新问题,共同探索,碰撞思维火花,力求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例如在课堂教学中,遇到学生能创造性地一题多解,教师就应及时改变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的勇于探索。善于“在行动中的反思”的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密切关注学习者的反应和参与程度,对自己教育过程、教育方法和教育行为等随时保持有意识地认识和反省,能够敏感地意识到教育活动和教育行为存在的问题,并迅速分析所出现问题的原因及可能的解决方法与策略。(二)提高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策略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完善教学艺术,以期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1、实验教师要坚持写每节课后的“教学反思录”教师教学随笔,构建学科反思素材库。素材库是不断生成、不断充实的过程,素材的生成方法也会不断创新的。所以实验老师坚持写教育随笔是丰富素材库的必由之路。2、要建立起实验教师间交流研讨的平台。每月定期开展一次教师随笔交流评选活动。利用校园网,开展教师随笔论坛,从而在此基础上,通过教育随笔,营造师生对话、教师与校长对话的全新的富有民主意义的平台,有效实现学校管理文化的创新。3、要建立教师随笔发表的平台。要建立随笔发表的阶梯序列,结合学校等校报、校刊刊登教师随笔。也可充分利用网络互动的特点,实时发表随笔作品。同时还可向报纸、刊物推荐随笔作品,尽可能多的正式发表,让社会分享我们的快乐。4、教师反思的形式(1)教学后记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写随笔和笔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教师在自己教学结束之后,应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总结反思,及时记录于教后反思录中。这种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记教学中得失,并对得失进行剖析探索,找到教育心理学上的理论依据,积累经验,吸取教训;记“智慧的火花”,包括教学机智与灵感,学生创新的见解,好的思想方法等,都可以作为教学材料的养分几教学资源,使以后的课堂教学得以补充和完善;记再教设计,通过反思,对教学的得失有清晰的理性的认识,并写出简要的再设计,为再教时提供重要的参与考。(2)教育随笔教育随笔,就是用日记的形式记录教育教学中的小案例、小镜头,以及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思考和反思。朱永新教授是倡导写教育随笔较早的专家之一,他认为写教育随笔对促进教师业务能力和管理能力的提高是很有益的。教育日记可以用生活的实例,用口语化的语言来叙述。(三)学生反思的内容、形式和策略1学生反思的内容:(1)对学习态度的反思:“态度决定高度”,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学主体,学生应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态度,端正态度,用内心的创造和体验来学习数学。(2)对数学学习目标的反思:具体要求反思“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与态度”三个方面的目标。学生往往只重解题的技巧,忽略了解题中的情感态度等方面。(3)对数学学习方式的反思:“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过程大于结果,在过程中对学习方式的反思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依据,所以反思学习方式尤为重要。(4)对学习结果的反思:寻找学习结果与学习目标、学习方式之间的关系。学习结果与付出的努力不一定正相关,关键是要分析清楚形成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每一次作业批改后,都应仔细寻找从中出现的问题,彻底弄懂。2学生反思的形式具体问题的反思形式可按以下步骤进行:认知活动反思活动确认要解答的问题是解决这个问题吗?有没有其他问题?确认问题的目标及要求目标要求有几个?最重要是什么?依据知识,运用方法,实施解题以前有没有解决过类似的问题?知识提供的准确而充分吗?方法选择正确吗?检索有关知识选择解题方法操作过程对吗?有无增、漏、错等情况?得出结果结果是否正确?如回到问题中是否相符?有没有其他的情况?这个过程反映了认知活动的一般规律,即首先要知道活动的内容及目的,然后是选择并运用恰当的方法和知识解题,最后是得出结果。与这一认知活动相伴随的应该是一系列反思活动,这种活动就是对认知活动的监督、调控,检验活动的结果并进行活动的总结反思,它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此外在学习过程中,自我反思可从多方面入手:(1)思维过程的反思。即思考当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自己是否很好地理解了题意?弄清了题干和设问之间的内在联系?较快地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在解题过程中曾走过哪些弯路?犯过哪些错误?这些错误后来是怎样改正的?(2)解题方法、技能的反思。即解题所使用的方法、技能有没有广泛应用的价值?其理论和实践的依据是什么?如适当改变题目的条件或结论,问题将会出现何种变化?有什么规律?解决这个问题还可用哪些基本方法等。(3)题目立意的反思。通过完成解题,题目的立意是否达到了要求?解决这个问题有什么实际意义?还有哪些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3提高学生反思的策略(1)课堂内的反思能力的策略:在每节课结束后,应总结回顾,反思内化,及时反思本节课的所得与所失。教师可以从几方面加以引导:你对本堂课的哪一点最感兴趣?你在本节课上最大得收获是什么?通过本节课你受到哪些启迪?你还有其它新的发现吗?(2)课堂外的反思途径:通过使用数学反思随笔本,促使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反思的内容包括对学习态度的反思、对数学学习目标的反思、对数学学习方式的反思、对学习结果的反思,可以以叙述的方式反思一节课中的一个精彩片段或一个知识障碍或一个不同见解等,教师可以从中了解学生的学习并写下教师的话。数学随笔本的设计:遵循学生自主设计的原则,可采用向学生征集方案,允许学生有个性化的设计,允许学生有自我的抒发,是学生对数学随笔本感兴趣,愿意接受。数学随笔本的实施策略A分阶段实施的策略:学生能接受有一个过程,要让学生能够感到这不是一种负担,而是学习成果的展现,是学习乐趣的一个载体。B个体差异策略:人与人之间是存在差异的,要让不同学生都有不同层次的反思笔记, 只有一题错题的订正,也应给以表扬。C活动推进策略:实验教师可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随笔交流活动。通过活动,营造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有效实现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D发表激励策略:成就动机,人皆有之。发表就是认可,就是激励,就是成功。要建立数学随笔本的阶梯序列,班内可设立数学随笔专栏,也可获取老师、同学、家长的欣赏和鼓励。(四)初中数学反思性教学的评价策略反思性教学以发展师生反思性品质为基点,以促进师生“学会教学”和“学会学习”为目标。因此,发展性教学评价的一般理论和反思性教学理论分别从普遍和特殊两个方面为反思性教学评价标准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四、研究的体会体会之一:通过解题后的反思,可使解题过程对象化和结果化,形成新的知识和属于个人的知识组块,从而提高解题速度,说明反思结果的运用,可缩短解题思维航程,使思维更加敏捷。数学是思维的科学,通过反思,让学生将自己的思维作为思维对象,应该是非常合理的。在反思中,发现并用文字语言概述规律、知识要点,既可以巩固基础知识又能发展学生的概括能力,因此,每次作业写反思,还能使学生形成概括化的认知特点,从而提高数学能力。体会二:实验表明,反思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各方面的培养都有作积极的意义。案例中已说明,反思题目结构特征可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反思解题思路可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反思解题途径,可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反思题结论,可培养思维的创造性,运用反思过程中形成的知识组块,可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反思还可提高学生思维自我评价水平,从而可以说反思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有效途径。因此,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要求作业之后尽量写反思,利用作业空出的反思栏给老师提出问题,结合作业作出合适的反思。对学生来说是培养能力的一项有效的思维活动,从所教学生来看,一部分学生根本不按老师要求进行作业后的反思,而这部分学生95%的数学能力很低、成绩差,他们只会做“结构良好”的题目,以获得对问题的答案为目标,不会提问,这部分学生中,没有一个会对命题进行推广,而坚持写反思的学生情况就大不一样,因此,培养学生反思解题过程是作业之后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体会之三:有了作业反思的要求,师生在教学上便产生了互动和交往,根据从学生的反思老师可以随时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学习态度等很多有利于教学的信息。如圆这个概念应该说很简单吧,但学生学习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从反思提问中暴露出有许多优秀的学生也没有真正掌握他。如认为直线与圆可以有三个交点,其中一个点是圆心,认为直线与圆有无数个交点的可能,因为直线与圆相交时,便有许多半径和圆相交,结合这种情况我在上新课时用形象的比喻,我说圆心和半径就象你的父母一样,它可产生圆但不是圆,它与圆有关但不是圆,就象你的父母与你有关,但父母不是你一样,这样一来,学生终于搞清了什么是圆,有了反思要求,老师在作业批改时给学生对话性的批语增加了,增强了师生感情。如果学生写了反思你不发表点意见他反而对老师有意见,如一位学生有一次在作业中写道:的作业每次你都给他写了批语,为什么我的你有时写有时不写,是不是我的反思写得不好。还有一位学生写道:老师,你有几次都没给我写批语了,只是打个勾,为什么?这说明有了反思,必有交往,有了交往,学生的主体精神必然凸显出来,这说明老师不只是传播知识,还应和学生一起分享学生的成果。体会之四:有了作业反思的要求,促使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使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重视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过程、发展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解题方法和规律的概括过程中的思维展现,使学生在这些过程中能够效仿老师展开思维,从而发展他们的能力。参考文献1熊川武:反思性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2霍涌泉:教师职业形象的改变与素质提高的策略选择,师资培训研究,1998年第三期。3朱永新:新教育实验指导手册,新教育之梦。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写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成人自考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