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课程笔记及背诵知识点汇总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128523041 上传时间:2022-08-0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课程笔记及背诵知识点汇总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社会心理学课程笔记及背诵知识点汇总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社会心理学课程笔记及背诵知识点汇总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 . 社会心理学课程笔记背诵脉络暨纲要社会心理学 第一讲心理学主要应用领域1、 心里咨询、心里治疗2、 发展心理学3、 教育心理学4、 社会心理学5、 组织关系心理学6、 广告与消费心理学:7、 工业心理学8、 运动心理学9、 艺术心理学10、 犯罪心理学第一讲 绪论本讲主要容第一节 社会心理力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研究什么第三节 怎样研究社会心理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一、哲学思辨期心理学形成前的准备阶段基本特征:根据权威思辨和社会准则来说明人的社会行为。(朴素的社会心理学思想)先贤、哲人、思想家)例子:孔子、诸亮、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二、经验描绘阶段18世纪下半叶以后,心理学进入初创阶段。强调根据经验来描绘社会行为。例子:德国民族心理学:拉扎劳斯、施坦泰尔三、实验分析阶段:科学社会心理学 形成于 20世纪2 0年代1924 奥尔波特 出版了比较系统的实验材料为依据的社会心理力学被誉为 科学社会心理学或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20 世纪30年代- 领导、舆论、谣言、种族关系、价值的冲突20 世纪40年代信仰、偏见、劝导、宣传(反思纳粹、种族主义这特点、20 世纪50年代社会交际 人格特征对社会行为的影响20 世纪60年代围扩大到社会行为的各个方面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美 阿伦森 “社会心理学定义之多、如学家之多“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研究什么一、社会心理学定义:社会心理学 是 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的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与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胡寄南二、对研究对象的说明(1)社会心理学强调社会与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2)社会心理学注重对社会情境的探讨。(3)个体心理学重视个体的在心理因素第三节 怎样研究社会心理一、 社会心理学的方法论原则。客观性原则。分析与综合原则。宏观与微观相统一原则。伦理性原则。二、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设计1、 现象描述性研究2、 验证性研究三、 社会心理学主要的研究方法(一) 档案分析法根据一定的目的,搜集各种现存的资料,借以揭示特定的社会行为与心理现象与某些社会条件之间依存关系的一种方法。(二) 调查法l 问卷法l 测验法l 访谈法(三) 投射测验法:n 主题统觉测验n 罗夏墨迹测验:n 作业投射法:(四) 现场实验指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进行的有控制的实验。(五) 模拟实验与实验室实验l 模拟实验:l 实验室实验:直接以实验室环境作为实验情境社会心理学第二节自我意识一、自我概念个体知觉到的自我概念包含三个部分l理想自我l应该自我l实际自我; 自我概念的构建(如何了解自己)l从自己的行为推断l从他人的行为反应推断,l通过社会比较推断二、自我觉知1、在自我觉知:重视部特征和高手l对自己的感受比较在乎,常会夸大自己的情感反应l自我概念中在事件清楚而明确l坚持自己的行为标准和信念,不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2、公众自我觉知:在意外在自己的外在方面l害怕别人评价自己,担心别人对自己有不好的评价l看重他人的反馈,常会产生暂时性的自尊感低落,容易在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之间的产生距离l公众自我高的个体常比较在乎外在的行为标准三、自尊l相信自己可爱的程度l感到被他人需要的程度以与有归属感的程度l相信自己特别或者独特的程度l感到自己在能力上胜任的程度与实现个人潜能的程度l个人愿意冒险并且面对挑战的程度l个体设定目标,达到目标以与达成目标的能力四、自我提升和自我确认自我提升又名自我美化或自我强化自我确认:个体寻找和解释情境,以证实自我概念五、自我效能指一个人对自己有能力完成特定任务的信念。自我效能高的人的特点六、自我表演也叫自我展示,是一种策略例子:自我抬高:把正性信息呈现给别人。显示:向他人显示自己的正直和有价值谦虚:故意低估自己的恳求:向他人表达依赖他人的同情恫吓:逢迎:说他人喜欢听的话“拍马屁”七、自我障碍有意无意地为自己设置障碍,预期失败。(使用这种策略,有助于个人归因)八、自我监控是指人们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通过观察他人自我表演的先做来对自己的自我表演加以控制l高自我解构的人善于自我表演。而低自我监控的人不善于在别人面前作表演l中国人的自我监控能力特别强,所以中国人的社会适应力很强。九、自证预言使得对方按照我们对他的期望行事的一种方法。例子:皮格玛利翁十、体相:是用来描述与个体对自己躯体知觉有关的现象的总成。自学容:1、自我偏差:47页2、自我与文化:51页第二节:个人知觉:一、印象形成使我们把他人的若干有意义的人格特征进行概括、综合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义的特征的过程。二、形成对他人的印象:1、第一印象:指我们在与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所得到的有关对方的最初印象。人们评定人或事物时的三个基本唯独:l评价:从好坏的方面加以评定l力量:从力量的强弱方面加以评定。l活动性:l个人知觉的线索:l例子:美剧千方百计2、整体印象:随着我们对他人认识的深入,会逐渐形成对别人的整体印象。三种形成对他人整体印象的策略:l平均模型:以简单平均的方式处理l累加模型:方式是累加而非平均的。l加权平均模型:权重不同。相对前两个模型而言,加权平均模型围更广“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天下”、第二节社会认知一、概念:又称:社会知觉指人们选择、理解、识记、运用社会信息做出判断和决定的过程。二、分类:在认知他人的时候,人们总是立即自动化将其归到某一类中,这个过程就是分类,他是自发的,立即的。三、图式:定义:是指一套有组织、有结构的认知现象。分类:l个人图式l自我图式l团体图式l角色图式l剧本四、社会认知法则:1、便利法则:指根据一件事进入脑海的容易程度来做出判断。(比如医生在诊断病情)2、象征性法则:人们根据事物与典型事物的相似程度来加以归类。(比如在人们的yinxiang)3、基础比例信息:按照总体中不同类别的成员所占的相对比例的信息来做出判断。4、锚定与调整法则:人们以一个数字或数值为起始点,但这种调整往往并不充分。第四节归因定义:对行为与事件原因的推断。人们利用信息对自己与他人行为原因加以推断的过程一、何时归因:1、乎意料的、不寻常2、负性事件3、对个体很重要,但不太了解、不太肯定的事。归因的两方向:个人行为、外在环境。二、海德归因理论:1、海德的归因理论:海德的朴素心理学观点对事件的归因可能从两个方面进行:1、个人因素(因):情绪、能力2、环境因素(外因):外界压力、天气情况、当时情境归因时遵循的两个原则:具体见书1、共变原则:2、排除原则: 2、韦纳的归因理论:除了外因之外,还有划分维度稳定的、不稳定的韦纳归因理论的主要容:具体见书3、凯利的三维理论:行为的原因可以分为三种:行动者、刺激物、环境背景找出行为的原因主要使用三种信息:l一致性信息l一贯性信息l区别性信息例子:其他人都没有睡觉三、几个偏差::1、基本归因错误:2、行动者和观察者之间的偏差:3、自我服务归因偏差:四、归因的个体差异:控者、外控者:罗特习得性无助理论艾布拉姆森社会心理学 第三讲社会行为1、人类行为基础遗传与环境的作用:亚里士多德:人类灵魂与动物不同,有意识、自由意志。心理学产生早期,对先天遗传因素的作用更为看重。麦独孤在分析人类的社会行为时强调了基于遗传的本能因素。他指出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有可以用本能来解释,本能加上一些经验作用的过程,就能构成人类的一切活动,并进一步形成个人平直与民族特性。弗洛伊德将本能论推向了极端:早期的精神分析认为:人的一切行为动机都和性本能冲动有关。尽管厚爱对此具有修正,但总体来说依然是在动机和倾向解释行为的产生,环境的影响一人没有表达在他的理论之中。遗传因素在行为发展中的作用生物学理论的观点达尔文进化论从自然选择的角度分析生物遗传因素在有机体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个体由于基因构成不同而对环境的适应性不同,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人类的味觉本能偏爱甜食、高热量,拒绝苦涩。在几百万年的长期进化中,吃高热量以存活,本能随基因得以遗传。苦涩的食物往往是对人类健康有害的食物,长期进化中保留了对苦涩事物拒绝进食的本能。人类情绪表达的普遍性(不同国家、地区基本一致)、在性(自然产生的过程)与一致性(儿童与成人一致)的证据,这些证据都支持了进化论对人类情绪发展的解释。遗传与心理发展的关系遗传在不同心理特质和行为层面上,影响的大小不一样。对身体和智力特征的影响要大于它对社会与人格特质的影响。环境对人类社会行为得影响家庭环境:家庭是人们承受环境影响的主要场所,个体的人格成长与社会技能的账务主要是在家庭之中完成的。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有极为不同的影响阿德勒在分析出生顺序的时候认为,父母对待不同顺序孩子的方式不同,从而造成孩子们存在依赖感、成就行为等方面的差异。权威型、型、放纵型、溺爱型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们往往面临着两种家庭影响:共同性的:家庭部所有儿童共同的环境非共同性的:家庭部父母对不同孩子的区别对待方式。文化环境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与文化环境,文化不仅向个体的发展提供了目标与容,而且社会化本身就是一个文化影响个体的过程。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在人类心理与行为发展的过程中,遗传与环境的作用从来都是不可分割的。遗传提供了生理上的基础,而环境提供了发展的空间。2、侵犯行为侵犯行为的定义侵犯行为(aggression)又称为攻击行为,指任何有意伤害他人,引起他人生理或心理上痛苦的行为。侵犯行为的原因侵犯的本能理论弗洛伊德的侵犯本能论:侵犯的沁香是人的天生的、独立的本能倾向。洛伦茨的侵犯本能理论: 侵犯行为是具有生物保护意义的生物本能的表达,起作用在于保持一定的求食生存的领地,使后代得以成长、发展,使物种得以延续。侵犯的动机理论最初由多拉德(J Dollard)等人提出该理论把挫折视为侵犯行为的动机,即挫折引起侵犯。班杜拉认为,大多数侵犯行为都是通过有意或无意观察而获得的。对暴力行为的反击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工具性的侵犯行为将侵犯行为当作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挫折挑动身体遭受疼痛以与预言的辱骂等等。气温的暂时性变化会影响人们的行为。受他人侵犯容易引起反侵犯。拥挤场合容易引发侵犯行为。侵犯线索的引发人们受到挫折之后,心理产生了侵犯行为的“准备状态”,这种准备状态是无方向的、未分化的情绪唤起状态,因环境刺激所提供的线索才能找到方向,从而导致侵犯行为。什么线索会引起侵犯行为?第三者的挑动。身边的武器。他人的侵犯行为武器效应:武器会增强人们的侵犯行为的现象称为“武器效应”。“枪支不仅使暴力成为可能,也刺激了暴力。手指扣动扳机,扳机也带动手指”酒精一种意见认为,酒精抑制了正常情况下中枢神经系统中抑制攻击的机制。个人因素:性别个人的认知水平道德水平自我控制。大众媒体暴力电视对儿童侵犯行为的影响导致青少年的侵犯行为,为侵犯行为提供榜样。暴力电视会改变儿童的思维方式。暴力电视影响了儿童的情绪和情感。侵犯行为的控制分配公正减少挫折感。“不患寡而患不均”惩罚侵犯行为研究说明:惩罚的有效性必须注意以下两点:一般来说,惩罚要相对地重惩罚要与时尽量避免去个性化:所谓去个性化,指个人自身同一性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控制水平降低的现象。说服教育说服教育必须尽量早进行提供痛苦的线索学会自我控制提供恰当的宣泄有哪些恰当的宣泄方式。阿伦森在社会性动物认为:释放侵犯冲动的方法有三种:用体育活动来消耗侵犯的能量进行一些没有破坏性的、幻想的侵犯行为。直接的侵犯行为。控制暴力电视父母限制儿童观看电视的时间和容,或者和儿童一起观看节目,教育儿童正确对待电视中的暴力节目并自觉抵制他们。培养个体的成熟个性有道德责任意识和成熟的敏感性。关心别人的福利和得失不保留敌意和怨恨不歪曲事实自我认识客观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懂得自己的角色是权利和责任的统一。3、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和利他行为亲社会行为指任何对他人对社会有利的行为。利他行为指不期待任何回报的亲社会行为。A本能论认为是人的本性,这种本性有利于人的生存,为种族的在而牺牲个体是社会性动物中普遍存在的本能。白蚁、工蜂、南非狒狒。B习得论是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习得的一种行为方式,并非与生俱来。影响l 个人因素l 认知因素:l 认知归因:他人的困难是否可控。l 公平动机:限在帮助他人,日后他人也会帮助自己。l 移情:指设身处地以别人的立场去体会当事人的心境(感觉、需要、痛苦等)的心理历程。移情(让人体察困难当事人的心境)对助人行为有促进作用。情绪一个人心情愉快,往往容易产生亲社会行为。感到疚的人比没有这种感觉的人,更有可能产生助人行为。条件做出助人行为未作出助人行为电击他人(疚感强)75%25%发出噪音(疚感弱)25%75%为什么人心里有疚感时,更愿意帮助别人?总的来说,亲社会行为与年龄成正比,随着年龄的增长,其人际关系也日趋复杂,彼此间相互影响也日益增多,更多懂得帮助别人是符合规的道理。社会责任感与亲社会行为有正相关关系。l 环境教育因素:电视媒体虽然会驻藏侵犯行为,但也助长亲社会行为。信仰助长信教者的利他行为。晴朗天气比阴冷天气有更多助人行为。噪音减少助人行为。人们时间紧迫时,往往难以做出助人行为。榜样的示作用。l 社会文化因素:倡导集体主义文化的社会中,亲社会行为更多。倡导个人主义文化的社会中,亲社会行为更多。l 被帮助者的特点:性别、年龄、仪表。(女性更容易、社会角色理论:人们对于性别是有刻板印象的)女性更容易、小孩、老人更容易、仪态具有魅力的人最容易被帮助。干预模式和社会作用力的理论:拉塔涅和达利的责任扩散实验:(房间冒烟)一个被试 75三个真被试 38两个假被试、一个真被试 10责任扩散效应:在明显需要帮助的情况下,当也能提供帮助的他人在场时,人们倾向于认为自己的责任变小了。l 干预模式:个人决定在紧急情况下是否干预,需要经历五个阶段:注意到发生的事是应激事件吗?是个人责任吗?需要何种助人形式应当做什么?否,不需行动否,让别人处理l 社会作用力理论:社会作用力指他人的存在或行动队个体产生的任何影响。小作业:分析在当下的中国社会环境中,助人行为应该考虑和注意什么?运用干预模式和社会作用力理论:社会作用力法则 i=f(sin)当一些社会源作用于一个目标靶个体时,该个体体验到的作用力的量即这些社会源的强度、接近性和数量的乘积的函数。助人的“代价报偿”模式基于经纪人假设:理性人假设摩根和帕克认为,帮助别人时要付出的代价和可能得到的饱尝之间的关系,是人们决定是否做出助人行为时的主要考量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与促进:增加责任的明确性和人际的互动作用:如果帮助人们正确的解释事件,并去承当责任,可以增加人们对事件的卷入,从而促进人们行为的发生。直接的人际相互作用可以明显增加人们的助人行为。提供亲社会的榜样:家庭、学校、一般社会中的利他主义榜样会促进人们的亲社会行为。电视节目中的亲社会行为的榜样对人的影响比反社会榜样的影响还要大。将人们的助人行为归因于利他主义动机人们越是相信自己帮助别人是出于高尚的利他动机,以后遇到别人需要帮助是,作出助人行为的可能性越大。(过度理由效应:当人们的行为本来已经有明确的理由,但这时如果引入第三方理由,那么这个第三方理由如果不复存在,原有的行为理由也支撑不住,导致行为的停止)如果把物质奖励过度的强调,反而会消弱亲社会行为。运用社会影响测略:l 登门槛效应:反之在提出一个较大的要求之前,先提出一个小的要求l 留面子效应:指人们拒绝了一个较大的要求之后,对较小的要求的承受性出现增加的现象如何利用上述两种效应,如何号召同学捐款。通过行为实践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通过训练儿童的移情能力和时间如何助人行为,可以培养儿童的助人行为。社会心理学 第四讲一、 什么是态度态度是个人对特定的对象以一定方式作出反应所持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部心理倾向二、态度的构成要素认知成分cognition指人们作为态度的主体,对一定对象的知识、观念、意向或概念,以与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倾向性的思维方式。情感成分,指个人对态度对象的一种心体验行为成分,态度是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和反映倾向,且具有意动效应二、 态度的作用:影响我们的社会判断、耐力、学习效果与效率三、 晕轮效应:halo effect指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认知判断后,把好或坏的结果推断到他的其他品质上去,即“一好皆好,一坏皆坏”四、 偏见:定义:是指人们不以客观事实(或者不完全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家里的对人,对事的态度以有限的或不正确的信息来源为基础且认知成分就是刻板印象,偏见有过度类化的倾向并含有先入为主的判断。第二节态度与行为的关系一、 拉皮埃尔对态度与行为一致性的挑战研究背景: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美国,种族歧视十分严重。研究目的:揭示种族歧视与实际的种族歧视行为之间的一致性程度。研究方法:第一部分:现场研究结果有色人种没有受到歧视性待遇。第二部分问卷调查美国人的观念中有歧视观念为什么人的行为态度和外在的表现不一致?二、 态度与行为确实一致的证明民意调查例如:美国总统选举的民意测验。态度形成的理论学习论:霍夫兰等人认为,态度大致同其它习惯一样是后天习得的,是个人通过联想(包括强化和模仿)获得有关信息和情感的过程加上评价组成的。顺从,在社会影响下,个人仅仅是外在行为上与别人保持一致。认同,由于喜欢某人、某群体或某件事,乐于与其保持一致或采取与其相同的表现。化把情感认同的东西跟自己已有的信念、价值观联系起来,给予理智上的辨认,作出是非判断。诱因论:态度的形成过程是权衡各种可能的趋近和退避情况后采取最好的抉择的过程。认知相符论:人的信念和台塑如果与其他观点自身行为发生矛盾,就会有一种动力倾向性推动其进行自我调整平衡论:海德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是人与社会因素相互作用中实现动态平衡的过程。纽科目的ABX模式:人是这样一种动物,他们毕生都在牡蛎使自己相信其存在不是荒谬的。艾伯特、卡穆斯(存在主义哲学家)当一个人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如果有可能,就会尽力使自己(和其他人)相信,这是一件符合逻辑、符合情理的事。认知失调论:当一个人在心理上同时存在两种不一致的认知时,就会产生认知失调的紧状态,这种不协调会产生心理压力,使个人去改变有关的观念和行为来减少或避免这种不协调。减少认知不协调的方法两方面:l 改变“我吸烟”的认知。l 改变“吸烟导致癌症”的认知。第四节态度的测量一、 态度量表法总加量表。例如:贝利生存量表。回答述评分得分相加克特量表。非常同意、比较赞成、无所谓、比较反对、反对鲍格达斯社会距离量表与黑人同城,愿意否?与黑人同区,愿意否?与黑人同住,愿意否?语义差异量表。由两组意义相反的形容词构成,中间分为7个等级投射法(见前面)1、 主体统觉测验2、 罗夏墨迹测验3、 作业投射法。二、 行为观察法任务完成法:让受试者去完成有关人物,通过结果的质量来确定其对这件事的态度。如阅读文章后进行回忆。人际距离法:人际互动中的聚礼是亲疏好恶等态度的表现。爱德华在无声的距离中,将人际聚礼分为四类:1) 公共距离公开演说时,演讲者与听众之间的距离。近距离为3.5-4.5米,远距离在7.5米以上.2) 社交距离正常进行社交活动、外交会谈的距离。近距离为1-2米,远距离为2.1-3.5米。3) 个人距离朋友之间进行沟通的适当距离。近距离0.5-0.75米,远距离0.75-1.2.4) 亲密距离身体充分接近或直接接触。远距离15-45厘米。第五节态度的改变一、 态度改变情景模型(简化模型)传达者沟通信息-态度主体、周围环境二、 因素:态度主体既有态度系统的自我防御倾向和既有态度系统本身的特性以下态度不容易改变:高强度的态度、高向中度的态度、有强烈情绪基础的态度与个人需要关联密切的态度。个人的个性因素:智力:性格特征:自我防御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个人对群体成员身份的重视程度个人在群体中的重要程度、地位。个人对群体的看法或评价:传达因素:传达者的威信、传达者的立场。传达者的目的指向和吸引力。沟通信息因素:信息的差异:情绪的唤起:倾向性。提供方式。沟通背景方面的影响因素:1) 注意分散2) 情绪的强化态度改变的方法登门槛效应、留面子效应、逆反效应(其中包括禁果逆反:梁祝、罗朱)罗生门:故事真相是?谁在说谎、为何说谎?对影片中的一切有何感想?15 / 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