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证日记1020印尼棉兰禅定与念佛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27945012 上传时间:2022-07-31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8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明证日记1020印尼棉兰禅定与念佛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明证日记1020印尼棉兰禅定与念佛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明证日记1020印尼棉兰禅定与念佛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明证日记11-10-20印尼棉兰(2011-10-21 00:41:18)转载标签:杂谈分类:明证法师日记2011年10月20星期四阴今天白天准备“禅定与念佛”的讲稿,晚上到释迦堂讲座,同步上网进入香光庄严讲堂。可惜忘了时间差,以为早了半个小时,实际晚了半个小时。开始网上卡,后来好了。现场有大投影仪,效果不错。因为现场信众多是一般念佛人,也因为时间有限,所有只就重点讲了讲,有些内容没有细讲,譬如初禅的内容。释迦堂的学明法师非常热情,说以后再到大陆会去看我。阿弥陀佛!讲稿如下:禅定与念佛【明证11-10-20印尼棉兰写稿并于释迦堂讲座】一、何为禅定?首先,禅定主要是针对第六识即意识来说的。前五识虽然也有定心所,但都是附属于第六识意识而说的,因为前五识中的任何一个识都不可能离于意识而单独运作。而意识则可以离开前五识而自行运作(当然也不可能离开第七识和第八识而独立运作,除非成佛以后)。其次,一切禅定的境界其实都是第六识意识的境界。所以禅定的本义禅或定,是意识心能够静止(静止不是意识的断灭)或专注的状态,它不同于意识心的散乱、作梦、麻醉、昏迷、催眠、死亡、涅槃等等。散乱就是一般人的一般清醒状态。催眠术是通过导引使人进入深层意识的方法,而被催眠状态是受术者解除自我警戒的状态,因此可以听从于施术者的指令。而另有五种情况意识是没有的,即熟睡无梦、闷绝、正死、无想定、灭尽定。有余涅槃是烦恼的止息,无余涅槃不但烦恼止息,前七识也都断灭了,唯余第八识独存,因此说无余涅槃是第八识独存的状态(当然也不同于断灭)。1、何为禅?禅的四个层次,即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定的概念比禅广得多,禅专指诸多定中的色界四定,只有初禅到四禅的四个层次。只有此四种定叫做禅,其他的只能叫做定。于欲界人中发得之,谓之修得;生于色界而发之,谓之生得。思惟而修得之,则名为思惟修;有能如实虑知所对境之用,故名静虑。是一种定心之法,虽有时翻为定,而定之梵名,为三昧或三摩地,总为心一境性所附之名也。初禅。初禅之前行,有粗住、细住、欲界定、未到定。其正禅具八触十功德。其先行者安坐端身摄心,故气息调和,觉此心路泯泯澄净,怗怗安稳,其心在缘,居然不驰散,是名曰粗住。由此心后怗怗胜前,名为细住。其后一两日或两月,豁尔心地作一分开明,我身如云如影爽爽空净,虽空净犹见身心之相,未有定内之功德,是名欲界定(成实立欲界定,俱舍不立之,摄于未到定中),从是心后泯然一转,不见欲界定中之身首衣服床铺,犹如虚空是名未到定(成实不立之,俱舍立之,名未至定),此时性障犹在,未入初禅也。在此未到定,身心豁虚空寂,内不见身,外不见物,如此或经一日乃至一月一岁定心不坏,则于此定中即觉自心之微微动摇,或感微痒,即发动痒轻重冷暖涩滑,是名八触。此为色界之四大极微与欲界之四大极微转换,而发此触相也,此乃正入初禅之相。此时有十功德,又谓之十眷属。如空,明,定,智,善心,柔软,喜,乐,解脱,境界相应是也(此就八触中之动触而论,余七触功德准之)。此八触十功德,唯在初禅,二禅已上则无,是为初禅之特相。就四禅总体言之,则以十八支分别。十八支者,初禅五支,二禅四支,三禅五支,四禅四支也。以此等之功德法支持禅,故名为支。初禅五支者,觉支(新曰寻支),观支(新曰伺支),喜支(新同名),乐支(新同名),(“经部”为眼耳身三识之乐受,“有部”不许定中三识,仅有意识,故为轻安乐非乐受也),一心支(新定支也)。二禅。呵弃初禅之觉观而得此禅。于初禅已,了色界四大转换。故二禅已上无八触十功德也。二禅之四支者,内净支(俱舍以为五根中之信根,深信受胜实之功德也,净为信相,故曰净,属心故云内)、喜支、乐支(轻安乐也,非乐受)、一心支(新定支)也。三禅。呵弃第二禅之喜受而得三禅也。此禅具五支,舍支(是行舍非舍受)、念支(三禅之乐极胜为不染著故要正念)、慧支(同上)、乐支(意识之乐)、一心支(新曰定支寂然在定是也)。四禅。呵弃三禅之乐受。四支者不苦不乐支(新曰中受支,五受中之舍受也)、舍支(舍第三禅之乐受也非忧悔)、念支(念下地之过自己之功德长养之)、一心支(犹如钟,犹如清水)也。初禅之五支乃至四禅之四支为何?即行体是也。依俱舍之意,初禅之付五支者,以此时二十二心数发于一时(大地十与大善地法十及觉与观也),于中取强者为五支,五支皆定体也。成论明五支前后相次而起,取四支为方便,一心支为实体。天台止观、法界次第之所明,大要据成实论。智度论十七曰:“若能呵五欲、五盖、行五法,欲、精进、念、功慧、一心,行此五得五支,成就初禅。”2、何为定?定的十一个层次,即欲界定、未到定、四禅、四空定、灭尽定。成唯识论五卷十九页云:云何为定?于所观境,令心专注不散为性。智依为业。谓观得、失、俱非境中,由定令心专注不散;依斯便有决择智生。心专注言,显所欲住,即便能住,非唯一境。不尔,见道历观诸谛,前后境别,应无等持。若不系心专注境位,便无定起,故非遍行。品类足论一卷三页云:定云何?谓心一境性。品类足论二卷十六页云:定云何?谓令心住、等住、安住、近住、坚住、不乱不散、摄止、等持,心一境性,是名为定。入阿毗达磨论上六页云:定,谓令心专注一境;即是制如猿猴心,惟于一境而转义。3、何为禅定?禅为梵语禅那之略,译曰思惟修,新译曰静虑。思惟修者,思惟所对之境,而研习之义;静虑者,心体寂静,能审虑之义。定者,为梵语三昧之译,心定止一境而离散动之义。即一心考物为禅,一境静念为定也。故定之名宽,一切之息虑凝心名之;禅之名狭,定之一分也。盖禅那之思惟审虑,自有定止寂静之义,故得名为定,而三昧无思惟审虑之义,故得名为禅也。今总别合称而谓之禅定。然禅定虽皆为心之德,而欲界所属之心非有此德,属于色界,无色界之界之心德也。若色无色相对,则禅为色界之法,定为无色界之法,其中各有四等之浅深,故谓之四禅四定。此四禅四定为世间法,佛法外道凡夫圣者共通也,佛、菩萨、阿罗汉证得之无漏诸定为出世间法,非三界所属之心体所具。故欲得禅,则必离欲界之烦恼;欲得定,则必断色界之烦恼,欲得无漏之诸定,则必绝无色界之烦恼。而此中禅在最初,不惟为诸定之根本,而发天眼、天耳等之通力,亦依此禅。且禅有审虑之用,观念真理,必依于禅,故以禅为学道之最要者。大乘义章十三曰:“禅者是中国之言,此翻为思惟修习。(中略)心住一缘,离于散动,故名为定。言三昧者,是外国语,此名正定。定如前释,离邪乱故说为正。”智度论二十八曰:“四禅亦名禅,亦名定,亦名三昧。除四禅,诸余定亦名定,亦名三昧,不名为禅。”4、对于禅和禅定的误会。主要误会是“以定为禅”,即将禅定之禅误以为等同于禅宗之禅。禅定之禅是色界四禅,而禅宗之禅是真如佛性,禅宗的修法叫参禅,参禅的目的是开悟。参即找,参禅即找真如佛性,确实找到即是开悟,即初具大乘总相智,悟后起修则需修学大乘别相智。乃属大乘见道位所修。以大乘六度来说,禅度是第五度,禅则是第六度般若度。而大乘的定与慧当等持,故定中有慧,慧中有定,不得截然分开。若分开,非但不是大乘禅,亦不是小乘禅定,就只是外道所修之世间禅定了。中国各宗派均各依其教理而修禅定,另有行菩提达磨所传之禅。后者系源于楞伽经等之思想,主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其宗旨在于阐扬经典以外,释尊以来以心传心之法。意即不依经典文字,专以坐禅及棒喝等方法,令众生悟其本来面目,此即禅传入中国后所成立之禅宗。唐代有牛头禅、北宗禅、南宗禅等流派;其后,南宗禅曾盛极一时。至临济、曹洞等宗,则各有其独特之宗风。依此,宗密分唐代之禅宗为三派(禅三宗):(一)息妄修心宗,谓不顾外境,藉观内心,以灭除妄念之宗。(二)泯绝无寄宗,主张凡圣等一切法如梦如幻,而达于“无”之智亦不可得,故心无所寄,而本来为无;体达此理,即得解脱。(三)直显心性宗,体达一切现象之空、有悉为真如本性之宗。又宗密自教禅一致之立场,而主张菩提达磨所传之禅为最上上禅,或称如来清净禅。但主张教外别传之禅门祖师认为称呼达磨所传之禅为如来禅并不适当,盖自中唐以降,达磨禅为祖师传祖师之禅,依之则可谓祖师禅,又称为一味禅,意为纯粹之禅;而将宗密所立,贬为如来禅、五味禅。禅宗各派有互评宗风者,如临济大慧宗杲批评曹洞宏智正觉固守默念不动之禅风,缺乏活泼锐利之作用,乃为一种默照禅;而宏智则批评宗杲之禅风为滞于公案工夫之看话禅。宋末时,以坐禅期待开悟之待悟禅盛行,然宏智及日本之永平道元均教诫此风,认为坐禅即为佛行,乃是第一义。又如木头愚痴坐禅,唯默然而坐,心地未开者,被评为痴禅。于大乘中,禅为六波罗蜜、十波罗蜜之一,即禅波罗蜜(禅定波罗蜜、静虑波罗蜜)。乃菩萨为获般若之实智,或为得神通所修者。关于菩萨之禅波罗蜜之修相及静虑之种别,可见之于诸经论,如菩萨地持经卷六及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三等载,禅波罗蜜有九种相:(一)自性禅,又作自性静虑。指静虑之自性,即将心集中于一对象之心一境性;或指由观心之自性所得之禅。(二)一切禅,又作一切静虑。为摄尽自行化他一切法之禅。(三)难禅,又作难行静虑。难修之禅之意,为利益无量之有情,舍去禅定之乐,还生欲界,乃至依止静虑,证悟无上菩提。(四)一切门禅,又作一切门静虑。门乃出入之意。一切禅定以此四禅为门,而自此出与入。(五)善人禅,又作善士静虑。不爱著禅定之乐,而与四无量心俱行之禅。此乃具有殊胜善根之众生所修,故称善人禅。(六)一切行禅,又作一切种静虑。摄尽大乘一切行,故称一切行禅。此有善禅、无记化化禅、止分禅、观分禅、自他利禅、正念禅、出生神通力功德禅、名缘禅、义缘禅、止相缘禅、举相缘禅、舍相缘禅、现法乐住第一义禅等十三种。(七)除烦恼禅,又作遂求静虑。除去众生种种苦恼之禅。(八)此世他世乐禅,又作此世他世乐静虑。使众生得现在、未来一切快乐之禅。(九)清净净禅,又作清净静虑。已断尽一切惑、业,得大菩提果,故谓清净,此又分为世间清净净不味不染污禅乃至烦恼智障断清净净禅等十种。以上唯菩萨所修之殊胜禅,称九种大禅。金光明最胜王经卷四最净地陀罗尼品载,成就静虑波罗蜜有五种相:(一)摄诸善法,令之不散。(二)常愿解脱,不执著于二边。(三)愿得神通,成就众生诸善根。(四)为净法界,蠲除心垢。(五)为断众生烦恼根本。此乃说明菩萨修静虑波罗蜜时所期之意愿。法华玄义卷四上载有世间禅、出世间禅、出世间上上禅等三种禅之说。其中,出世间上上禅复分为九种,即九种大禅。对此,出世间禅有如下四种禅:(一)观禅,如九想、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等,皆为观禅。即观照不净等境相之禅。(二)练禅,如九次第定。即锻炼有漏之禅,使其成为清净之无漏禅。(三)薰禅,如师子奋迅三昧。即薰熟诸禅,使其通达无碍、转变自在。(四)修禅,又作顶禅。即顺逆自在,超入超出之超越三昧。以上之四种禅简称为观练薰修。其中以修禅为最殊胜。又同书将根本旧禅、练禅、薰禅、修禅、九大禅等比喻为乳乃至醍醐等五味,而称四禅、四无量、四无色等三种禅定为十二门禅(天台宗仅言“味等至”为十二门禅)。此十二门禅为世间禅中之根本味禅;对此,天台宗以六妙门、十六特胜、通明禅(又作通明观、通明观禅。通观息、色、心三者,使之明净,又得六通与三明之四禅、四无色、灭尽定等九者)为世间之根本净禅。大乘入楞伽经卷三集一切法品谓,禅分四种:(一)声闻悟“人无我”之理,所修之“愚夫所行禅”。(二)菩萨悟“法无我”之理,而观察其义之“观察义禅”。(三)超越思虑及分别,心不起作用,立即如实悟真如之“攀缘真如禅”。(四)入如来之菩提,为众生而显示其不可思议作用之“诸如来禅”等。此外,华严宗五祖圭峰宗密(780841)之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载,禅可分为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最上上禅等五种。注维摩诘经卷九举鸠摩罗什之说,谓禅有大乘禅、小乘禅、外道禅三种。二、何为念佛?1、三种念佛,即念佛之法身、报身、化身。(一)念化身佛:即佛说阿弥陀经所载持名念佛。若得持名念佛三昧,感应时即见阿弥陀佛化身。(二)念报身佛:即观无量寿佛经所说十六观之修法。若得观想念佛三昧成就,便见阿弥陀佛报身庄严相好,具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乃至极乐世界之依报庄严。(三)念法身佛:如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所说忆佛念佛。若得如此念佛成功,因“忆佛念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者,但发至诚心、深心、迥向发愿心,必可得生实报庄严土,上品上生也。若未见性,但能善解方等经典之义趣,而于第一义,心不惊动,迥向往生者,可生实报庄严土,上品中生也。虽未见性,亦不解第一义,但能不谤大乘,深信因果,而发无上道心者,亦可得生实报庄严土,上品下生也。2、四种念佛,即持名、观想、观像、实相念佛。(一)称名念佛。谓称念阿弥陀佛名号,于昼夜间,一心专注,或一万声,乃至十万声。如是岁月既久,则念念不断,纯一无杂,临命终时,定见彼佛现身迎接,决得往生极乐世界矣。(二)观像念佛。谓观阿弥陀佛形像相好,心不散乱,则报身佛从而显现。如是则念念不断,纯一无杂,临命终时,定见彼佛现身迎接,决得往生极乐世界矣。(三)观想念佛。谓端坐正念,面向西方,心作妙观,或想宝树金地,或想宝池莲花,或想九品往生,观想纯熟,三昧现前,临命终时,决得往生极乐世界矣。(四)实相念佛。谓念阿弥陀佛法性之身,得实相之理,无形无相,犹如虚空;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如是之念,即是真念。念念相续,三昧现前,决得上品上生极乐世界矣。3、五种念佛,即再加上想佛忆佛。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说: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4、念佛的三个层次,即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功夫成片,即通过念佛进入了未到定。以持名念佛来说,即一声佛号从醒来到睡着,其间或专念或兼念,无有间断。专念时无夹杂,无间断;兼念时,与做事说话思维等并行,而不间断。正所谓念念相续、无有间断。功夫成片有成小片、成大片和成全片之不同,以上是说成全片。事一心不乱,即通过念佛进入了初禅乃至四禅。另,临终时只要见到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及清净大海众菩萨来迎,一心瞻仰,定达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即通过念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定慧等持,得见法身佛,此即“花开见佛悟无生”,于此世即开悟,故得上品上生极乐世界。三、禅定与念佛的关系。1、一般的念佛,只是修习禅定的方法之一。习定有种种方法,念佛因其平易,行住坐卧皆可,故运用较广。主要是专念与兼念两种方法,这两种方法结合修出来的定力不怕任何干扰,可以在多方面显示出来,相当牢固。2、打坐只是习静、习定的外部姿势之一。打坐不等于就是修定,坐在那里也可以胡思乱想、妄念纷飞。最主要的是专心,使心专注一个目标,不乱跑。方法就是听佛号,有口念心听、心念心听、不念只听等阶段。3、行住坐卧都可念佛,都可习定。修定不一定非要打坐,但到达一定阶段,必须打坐方能有所提高,也不可以一味忽视打坐的重要性。打坐的基本功是降伏其腿,使身体柔软。身体柔软,有助于心趋柔软。4、单纯的禅定功夫不能解脱,而念佛可以往生。外道有禅定功夫的,甚至可以修到非想非非想处定,但依然不能解脱,为什么呢?第一是没有正知正见,第二是没有听到念佛法门,或不肯念佛,不发愿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念佛法门极其殊胜,因为一旦往生,即可三不退必定成佛。四、如何通过念佛修禅定。1、初级阶段散念。开始时往往是散念的,因为还没有功夫,不能摄心。但散念也要下功夫,多花时间勤加练习,否则就不念进入专念自如的阶段,若干年下来,始终还是老样子。2、进一步学习专念。必须设定时间,发愿坚持。主要是在早晚各争取安排二三十分钟的时间,早晨早起一会儿,晚上晚睡一会儿,什么也不干,专门念佛。然后逐渐增加时间。因为念佛习定会使身心轻松,提高睡眠质量,渐渐就不需要睡原来那么多了,因此就可以增加专修的时间了。一般可以渐渐增加到早晚各一个小时。至于白天的其他时间,有些人也可以找到一些时间进行专念,譬如走路上班时,坐公车时,工间休息时或中午休息时。还有就是在周末或节假日,突击性地专修一天两天或几天。乃至在每年的假期时间抽出几天进行专念。或发心不讲话、不睡觉精进念佛24小时、48小时或更多天。3、必须学习兼念。但仅仅早晚等专念是不够的,必须同时重视兼念。兼念是兼顾念佛的简称,即一边做事一边念佛,两不耽误,或多专注于工作,或多专注于念佛,但始终佛号不丢,念佛不断。根据情况,既可以口念,也可以心念。兼念的一个提升是在和别人讲话的时候照样念佛,听别人说话没问题,听心中的佛号也没问题,乃至自己说话时不会错,内心的佛号依然清晰。最难的是做需要非常专注工作的时候,譬如电脑打字的时候。但如果学会想佛忆佛的方法,那就容易多了。贵在有心,贵在坚持。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4、介绍分小节念佛的方法。此是专念的方法,不是兼念的方法。所谓分小节,就是善于分割念佛的时间,一段一段来进行,而不是一笼统往下念。一笼统念,对于初学者来说,很快就有口无心了。分小节念佛不但适合于初学者学习,乃至更适合于久念而难以获得突破者用功。此方法极好掌握,而效果非凡。一般是从专心致志口念心听一分钟开始练习,一分钟以后放松休息一两分钟,然后提起来再专念一分钟。若一分钟很巩固了,就再增加一分钟,就是一次念两分钟。如此渐渐增加。发现心散了,累了,就休息一下。但不放弃,一直坚持练习。如果虽然已经练到了一下可以专念五分钟而没有杂念,但由于某种原因退步了,那是很正常的,再从专念二三分钟练起,不久就恢复到五分钟了。如此坚持,很快就能尝到功夫成小片的滋味了,信心大增。继续用功,渐成大片,信心愈强。决定要达到功夫成全片。因为此法可以利用零碎的时间练习专念,所以专念的时间大大增加。再加上兼念,所以很快就能进入全天都在念佛的境界。一般来说,如果一个正常的普通上班者,在不耽误工作的前提下,真的专精用功,一年的时间就可以达到功夫成片,最少是成大片,即专念时,几个小时,十几个小时念佛不夹杂、不间断,而且轻松快乐,觉得时间过得很快,。五、与禅定和念佛相关的内容。1、念佛人都应该受三皈、五戒、八关斋戒。念佛人因为要往生极乐,一旦往生必定三不退,终必成佛。所以念佛是成佛之法。哪有要成佛的人不皈依受戒的呢?能够听到念佛法门的人本来就不是一般的人,当珍重往昔所种善根,继续此世的殊胜修行。佛世时,佛弟子不堕恶道,因为三归时会并受五戒。而五戒就是人的标准。且往昔因为受持五戒,所以今世为人,今生本当继续持五戒。八关斋戒是极其特殊的戒,只有一日一夜,但功德极为殊胜,有机会而不受者,非狂即愚。但一日一夜受沙弥戒,一日一夜受比丘戒或比丘尼戒也是一样的。此戒本来就是为在家居士过一日一夜出家人的生活而施设的。2、佛法实修的大纲,即闻思修、戒定慧。首先必须多闻,有了足够的听闻读诵等,才有可能依照所受的正知正见的熏习进行正确的思维,否则,思维就会堕入自意想象,背离正见。思维好比吃了食物以后的消化吸收,必须通过消化吸收,食物才能变成自身的能量,而为自身使用。学佛也是如此,必须有了足够而正确的闻思之后,才会有后续的正确的落实修行。而实修的要目就是戒定慧三学。在家居士最起码的戒当是五戒。戒都是保护修行人的,因为不论受不受戒,因果都丝毫不爽。而受了戒的人,就会小心谨慎,必定会较少犯戒,即使犯了戒,也会有惭愧,也会忏悔,比不受戒的人强多了。因为忏悔会消业,业就不会积累,就不会受到可怕的共业的惩处。定的实修主要是念佛、诵经、持咒、修止观、看话头等。一般都是以修观的方法达到修止的目的。观就是专注一个目标,止就是止于这个目标而不动。譬如念佛,观就是专听一句佛号,止就是心无杂想。最后不用观,心不再动摇,就是止的状态。定可以发慧,但定不是慧。就如灯可以发光,但灯不是光。如果有了足够的定,就可以降伏烦恼,即压制烦恼不起现行,但不能消灭烦恼,最后消灭烦恼一定要靠智慧。消灭分段生死的一念五明四住地烦恼要靠解脱的智慧,即声闻菩提或缘觉菩提,消灭变易生死的无始五明住地烦恼要靠佛菩提,即成佛的般若智慧。大小乘智慧的初得都在见道位。小乘的见道位,只有一个,即须陀洹;大乘的见道位很宽,七住明心开悟只是刚刚进入见道位,再历经第八住、第九住、第十住,以及十行、十回向等二十三个位次,才能进入初地入地心的大乘见道位的圆满位。见道位圆满后方能进入修道位,修道位满足才是圆满位。小乘声闻的修道位是斯陀含、阿那含,圆满位是阿罗汉;大乘菩萨的修道位从初地的入地心到等觉位,究竟圆满位是成佛。3、念佛与多闻并不矛盾。广义的念佛法门就是一切佛法,一切法门无不为念佛法门所摄。因为一切法门都是为了成佛,而成佛必须法门无量誓愿学。初学者不可贪多是正确的,饭得一口一口吃,水得一口一口喝。但久学者就不能总是这样了,总是这样重复一点点,就好像学生总上一年级一样,怎么能大学毕业呢?4、关于禅净双修。禅净双修是最快速开悟和成佛的法门,是中国祖师大智慧的选择。即通过念佛修得未到定之后,转入看话头深化定力,等疑情反复生起再也压不住的时候,进入参话头的阶段,继续实修等待疑根顿断而开悟,悟后起修消磨习气,仍然发愿往生极乐,临命终时,坐金刚台上品上生,到极乐后往十方供养诸佛,即证入初地,超越第八住、第九住、第十住,以及十行、十回向等二十三个位次,大大加速了成佛的进程。另有禅净双修四料简:有禅无净土,十人九磋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当来做佛祖。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祜。分享分享到新浪Qing10顶阅读(317)评论(1) 收藏(4)转载(6) 顶打印举报已投稿到:排行榜圈子前一篇:禅定与念佛后一篇:明证日记11-10-21棉兰马达山普陀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压缩资料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