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中学化学学习的有序性和连续性策略

上传人:wuy****ng 文档编号:127944910 上传时间:2022-07-3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2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倡导中学化学学习的有序性和连续性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倡导中学化学学习的有序性和连续性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倡导中学化学学习的有序性和连续性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倡导中学化学学习的有序性和连续性策略,根据市教研室2008年工作计划,初中化学教研工作以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工作,以深入推进课程改革为抓手,立足课堂教学,以“减负提效”为核心,关注师生需求,提高课堂45分钟效率 。 怎样把有效的智慧高效地传递给学生?倡导中学化学学习的有序性和连续性策略;这样可以教会学生学习,满足学生终生学习的需求;教会学生思维的根本问题,就是教会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策略.有序性和连续性的学习策略提供了解决从认知结构中提取知识去解决问题时遇到的困难和障碍。在这样的学习策略下,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不再是简单的对内容呈现,在遇到实际时能够将内化的知识与问题的刺激相交融,对应用知识进行整理,使之在解决问题时提取更加有序,知识的呈现更加连续,思维由此而清晰明朗。形成了这样的学习策略,学生的学习会显得更加灵活,学习的效率将会有较大的提高。特别是对已经掌握的知识的灵活应用会更加得心应手。我们学科暑期培训的中心内容就是抓住学科的核心观念:“元素观、微粒观、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与能量”依据三重思维表征的思维方法,宏观表征微观表征符号表征引导学生进行化学学习。上学期我们区域的化学教学以及我区四位骨干教师进行的公开教学展示,期中、期末的学科检测都体现我们初中化学学习的有序性和连续性策略。今年的课时少,我们学科知识体系大,知识点多且分散,我们倡导我们初中化学学习的有序性和连续性策略,可以“切实做到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科教学效率”。建议我们老师在复习时,根据学科五个一级主题,科学探究化学与社会发展物质的化学变化物质构成的奥秘身边的化学物质依据课本和升学指导的内容,进行适当重组,关注六大的板块内容,将专题穿插在其中;板块之一:物质的变化规律;板块之二:各类物质之间的两两反应与转化关系;重点复习的是金属单质与酸、碱、盐的知识;板块之三:重要气体的综合复习;此块包括氧气、二氧化碳的性质、制备检验、除杂与净化;板块之四:物质构成奥秘;板块之五:化学实验的评价与设计;将科学探究渗透进去板块之六、化学分析与计算专题.板块之一:物质的变化规律;20.X、Y、Z、W是四种不同的金属,为比较金属活动性的大小,某同学利用这四种金属单质、盐酸、Z的硝酸盐、W的硝酸盐,进行有关实验,结果如下表(能反应的记为“+”,不能反应的记为“”,无标记的表示未做该实验)。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XYZW盐酸+Z的硝酸盐+W的硝酸盐+AYWXZ BWXYZCXYWZDYWZX 21已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它们在化学反应中的关系是:甲+乙丙+丁。对于此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若丙、丁为盐和水,则甲和乙一定是酸和碱B若甲为碱溶液,乙为盐溶液,则丙和丁可能是两种沉淀C若甲、乙、丙、丁都是化合物,则该反应不一定是复分解反应D若该反应为复分解反应,则生成物中一定有沉淀22密闭容器内有A、B、C、D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物 质 A B C D 反应前质量/g 39.4 4 0.4 17.4 反应后质量/g 19.7 0.8 32 待测A物质C 一定是化合物,物质D可能是单质 B反应后D物质的质量经测定为17.4gC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肯定发生变化 D若物质A与物质C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197:158,则反应中A与C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l:2考查的是化学反应规律;我们复习时从四大反应基本类型的辨析入手,重视初中化学学习中有关化学反应规律的内容理解以及运用规律解决许多实际问题。质量守恒定律;金属参加置换反应的规律;(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H)Cu Hg Ag Pt Au)复分解反应的规律; 酸 盐 碱 可溶物反应 盐 升学指导参考的内容:P107 专题3 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与应用 P115 专题5 物质间的反应规律及其应用板块之二:各类物质之间的两两反应与转化关系。重点复习的是金属单质与酸、碱、盐的知识;23分类是学习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方法。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如果按照物质的组成对空气、氧化钙、镁、氢氧化钠、碳酸钠、硫酸六种物质进行分类,请将物质的分类结果填写在下面的虚线框内(要求填写物质的名称)24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接触到很多的化学物质,请在空气、氧化钙、镁、氢氧化钠、碳酸钠、盐酸这六种物质中选取适当物质的化学式填空:(1)常用作食品干燥剂的是 ;(2)少量存在于人体胃液中可帮助消化的物质 ;(3)焙制糕点所用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 。25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化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实际问题,请用化学方程式解释下列生产和生活中的现象:(1)点燃镁条做信号弹 ;(2)炼油厂常用氢氧化钠溶液洗涤石油产品中的残余硫酸,以达到精练石油的目的。 ;(3)水壶内壁上常有水垢(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镁)沉积,可用食醋除掉。这是因为食醋中含有的乙酸(CH3COOH)具有酸性,可与碳酸钙和氢氧化镁反应。已知乙酸和氢氧化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H3COOH+Mg(OH)2= (CH3COO)2Mg+2H2O,则乙酸和碳酸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考查的是物质的分类及反应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传递的方法是:学生明确了反应规律,认识到依据物质分类,进行物质性质的研究;感受到化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实际问题。复习时引导学生运用规律,梳理各类物质之间的两两反应与转化关系。构建本块知识的网络,梳理各类物质之间的两两反应与转化关系;这样学生对知识的复习必然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对知识理解更深刻,记忆的更牢固,提高灵活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升学指导参考的内容:P32 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 P130 专题7 酸、碱、盐等物质的性质与制备26“物质组成和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是化学学科中的重要观点。依据此观点我们分析得知:(1)金属钠、钾都是活泼金属,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在它们的原子中 相等。(填写:“质子数”或“最外层电子数”) (2)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都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是因为它们的溶液中都含有_ 。(填写:“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 27.我们市南区的中学,开展了复分解反应的研究性学习,同学们设计了如下研究性学习思路:【知识回顾】回顾前面学习酸、碱、盐的知识,下列各组物质间均能反应,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 ; 碳酸钠溶液与硫酸;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 ; 碳酸钠溶液和氯化钡溶液 。【研究讨论】上述反应为什么能够发生?是因为这些反应物中含有特殊的阴、阳离子,使得反应中离子的种类发生变化;如中有H+和OH- ,中有H+和CO32-,中有 和 ,中有 和 。【构建网络】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这些离子,就可以形成一种网络形式。在网络中,用短线相连的这些阴、阳离子能两两结合生成沉淀或气体或水。现有Ca2+、SO42-、Fe3+,请将它们一一填入下面合适的“( )”中,使其形成一个更为完整的复分解反应网络。OH-H+CO32-Ba2+Cu2+( )( )( )【拓展运用】通过形成的网络,可以判断化合物间能否共存,进行物质的鉴别,用于物质的除杂等。如:下列各组离子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Ca2+ Cl- Na+ CO32- B.H+ K+ NO3- OH- C. H+ Na+ SO42- CO32- D.K+. Na+ NO3- SO42-下列各组溶液,不用其他试剂不能将组内溶液区别出来的是 ( )ANaOH、HCl、NaCl、FeCl3 BNa2SO4、Ba(OH)2、CuCl2、NaClC.NaOH、HCl、NaCl 、H2SO4 D.Na2CO3、H2SO4、HNO3、BaCl2 长期暴露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溶液已部分变质为碳酸钠,可以加一定量的 (填写化学式)除去杂质碳酸钠。“物质组成和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是化学学科中的重要观点。上学期,我们市南区的中学,在开展了复分解反应的研究性学习中,我们渗透这种化学学科中的重要观点,本年度我们区域的化学教学以及我区四位骨干教师进行的公开教学的展示,也是运用这种观点;当我们老师引领学生从微观认识到反应的实质,构建出一个更为较为完整的复分解反应网络。OH-H+CO32-Ba2+Cu2+( )( )( )【拓展运用】通过形成的网络,可以判断化合物间能否共存,可以判断化合物间能否共存,进行物质的推断、鉴别、用于物质的除杂与分离等。如:下列各组离子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Ca2+ Cl- Na+ CO32- B.H+ K+ NO3- OH- C. H+ Na+ SO42- CO32- D.K+. Na+ NO3- SO42-判断离子共存1下列离子能在pH=1的无色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Cu2+、SO42-、Cl-、Na+ BOH-、K+、NO3-、Ba2+CMg2+、SO42-、Al3+、NO3- DNa+、CO32-、Ca2+、Cl-2室温下,在pH=13的溶液中不可能大量共存的是AFe3+、SO42-、Cl-、Na+ BSO42-、K+、CO32-、Cl-CK+、NO3-、Ba2+、 Na+- DH+、CO32-、Ca2+、Cl-物质推断:某化工厂排放的废液中,经常混有大量的Na2CO3,Na2SO4,CuSO4,ZnCl2,NaCl某物质中的一种、两种或多种,某日环保监测站对该厂排出的废液做如下的检测: (1)取废液观察,呈无色、均一、透明状; (2)向废液中滴加 Ba(NO3)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3)过滤,然后在白色沉淀中加人足量稀硝酸,沉淀全部消失,并有无色气体生成。 从上述实验中可以判断出当日该厂排放的废液中一定含有_,一定不含有_,可能含有_。为确定可能有的物质是否存在,可采用在溶液中滴加_的方法来检验。若对该厂排出废液的检测(1)(2)同上,而(3)中,在白色沉淀中加人足量稀硝酸,沉淀不溶解。 请判断当日该厂排放的废液中一定含有_,一定不含有_,可能含有_。若当日该厂排放废液中含有Na2CO3,Na2SO4,而没有排放CuSO4,ZnCl2。请分析在废液检测(3)中,过滤,在白色沉淀中加人足量稀硝酸后,现象是_。物质鉴别:不用其他试剂鉴别下列物质:硫酸镁、氢氧化钠、氯化铁、氯化钾四种溶液,正确的鉴别顺序是:A、 B、 C、 D、不用其他试剂,鉴别下列物质:氢氧化钠溶液、硝酸钡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钠溶液,正确的鉴别顺序可能是A B、 C、 D、下列各组溶液,不用任何试剂,就能鉴别出来的是()A .KNO3 NaOH HCl H2O BBaC12 Na2SO4 K2CO3 NaOHCMgCl2 FeCl3 KOH NaCl D. Na2CO3 HCl Ca(OH)2下列各组溶液,不用其他试剂就能区别出来的是:ANaOH、HCl、NaCl BNa2CO3、HCl、BaCl2 CNa2CO3、Na2SO4、BaCl2 DAgNO3、HCl、NaCl物质除杂:.先在表中空白处填写相关的内容,再根据表中提供的信息回答下面的问题反应物I反应物II反应现象说明AgNO3NaCl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该沉淀为AgCl不溶于稀硝酸,BaCl2溶液Na2SO4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该沉淀为BaSO4,不溶于稀盐酸Na2CO3溶液 _生成白色沉淀该沉淀为 _,溶于稀盐酸由蒸发海水制得的粗盐中常含有Na2SO4、CaCl2和MgCl2等杂质,在食盐生产过程中需要将这些杂质除去。请回答:(1)Na2SO4、CaCl2和MgCl2在溶液里能形成Na+、Ca2+、Mg2+、SO42-和Cl-五种离子。要除去其中的Mg2+,可使用氢氧化钠溶液;除去其中的SO42-,可使用 _溶液;除去其中的Ca2+可使用 _溶液。(2)在食盐生产的除杂过程中,会带进CO32-和OH-。要同时除去这两种杂质离子,最简便的方法是加入适量的 _,并用 测定溶液的酸碱性。某盐场生产的食盐中含有少量硫酸钠,为了得到纯净的氯化钠晶体,进行了如下操作:加足量水调节溶液的pH至7蒸发结晶加入适量B溶液过滤加入过量A溶液过滤加入过量氯化钡溶液氯化钠、硫酸钠溶液白色沉淀滤液白色沉淀滤液氯化钠溶液氯化钠晶体氯化钠、硫酸钠晶体请根据上述实验过程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A ,B 。(2)加入过量氯化钡溶液的目的是。物质分离请设计实验将一包由氯化镁和氯化钠组成的固体混合物进行分离. 此板块知识建议早复习,学生对知识学习经过感知、理解、掌握与应用;需要一段时间的沉淀,复习时老师要关注一部分学生,防止他们掉队。升学指导参考的内容:P32 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 P130 专题7 酸、碱、盐等物质的性质与制备P133 专题8 酸、碱、盐的鉴别、鉴定、和推断P133 专题9 酸、碱、盐等物质的分离与提纯板块之三:重要气体的综合复习、此块包括氧气、二氧化碳的性质、制备检验、除杂与净化28我们课堂学习中,利用下列装置进行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和有关化学性质的研究。“比较归纳”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请据题意回答下列问题:A B C D E 【气体制备】(1)写出带标号仪器的名称: , 。(2)常温下,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固体制取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填序号,下同)。(3)常温下,用稀盐酸和石灰石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应选用的收集装置是 ;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将燃着的木条放在 ,观察火焰是否熄灭。此外,二氧化碳也可以用加热分解碳酸氢钠(NaHCO3)固体(产物为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的方法来制取,若用此法来制取二氧化碳,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4)由此我们得到启示:实验室制备气体时,选择气体发生装置,应考虑 _ 和_;选择气体收集装置,应考虑气体的 _ _和_ _。将所学的知识通过“演绎推理”用于新情境是研究化学的更高层次的方法。请分析用锌粒和稀硫酸制备氢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气体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与很多物质发生反应。图中所示的是探究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据图回答问题:(1)木炭在图丁中燃烧的与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剧烈程度_;(填写“不同”、或“相同”)(2)在图戊中的实验现象是_ _ _,说明反应生成了_ _。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在通常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能够与水、碱溶液等物质发生反应。(1)在学习酸的化学性质之前,小硕曾用紫色干燥的石蕊小花做了下图所示的探究实验,得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酸”的结论,请将各实验的目的或结论填入下表空格中。实验序号()()()()实验现象石蕊小花变红色石蕊小花不变色石蕊小花不变色石蕊小花变红色实验目的和结论目的:证明酸溶液能使石蕊变红色目的:证明水不能使石蕊变红色目的:证明 结论: (2)化学复习课上,老师将二氧化碳分别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中,我们观察到前者有明显现象,后者无明显现象。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是否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 小明设计了甲、乙两个实验装置来验证,如上图所示,实验现象:甲的现象:软塑料瓶变瘪,乙的现象:“瓶吞鸡蛋”。 小虎同学认为上述实验是可行的,其共同原理是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气体反应,使容器内压 大气压。(请填写:“大于”或“小于”)小博同学提出了质疑他认为上述实验还不足以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确实发生了反应,其理由是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小博思考后,对比甲实验装置又补充了一个对比实验,使实验方案更完善。小博同学认为还可利用与上述实验不同的原理,设计如下实验方案,我们来帮他完成: 实验步骤和方法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小博第一方案 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小博第二方案 (画图或文字叙述均可,不要再选用酸) 【探究收获】对于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可以通过改变实验装置,创设新的情境来观察到明显的反应现象判断反应的发生;对于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也可从检验生成物的存在来判断反应的发生;对比实验是学习化学,开展探究的有效方法。“比较归纳”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我们在复习气体制备中要注意总结规律。我们在重点复习了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知识,CSH2COCH4C2H2PCuFeAlMg记住对比了三种可燃性气体。同时进行有关气体推断、检验、除杂与净化训练。如:推断.某混合气体可能含有CO、CO2、CH4和HCl中的一种或几种,为了确定其成分,将混合气体依次进行如下实验(假设各步均完全反应): (1)通过澄清的石灰水,石灰水不变浑浊,但混合气体的体积明显减少; (2)通过浓硫酸; (3)将气体点燃,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出现水珠,把烧杯迅速倒转过来倒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试回答下列问题: 操作(2)中浓硫酸的作用是 ;该混合气体可能有的组合是: 、 、 。.某混合气体可能含有CO、H2、CO2和H2O(蒸气),进行如下实验推断其成分(假设各步均完全反应)。根据实验步骤和现象,请你推断可能有的组合。将混合气体通过生石灰和固体烧碱的混合物,混合气体的体积明显减少;再通过炽热的氧化铜,固体变成红色;再通过澄清的石灰水,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再通过白色的硫酸铜粉末,粉末变成蓝色。该混合气体可能有的组合 : 、 、 、可不填满).某无色混合气体中,可能含有H2、N2、CO、CO2、HCl中的几种,现将该气体经下列处理(假设每步反应或作用都是完全的)。请回答下列问题:(1)通过澄清石灰水时,无沉淀但气体体积明显减少,说明原混合气体中一定含有 。(2)通过无水硫酸铜变蓝,说明原混合气体中一定含有 。数据分析:小雪同学为了测定某不纯氧化铁试样(其中的杂质不参与反应)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干燥剂氧化铁试样铁粉稀盐酸A B C D E氢氧化钠溶液装置C中玻璃管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H2+Fe2O3高温2Fe+3H2O玻璃管内的物质完全反应后,测得实验数据如下:反应前反应后装置C玻璃管内固体质量8.5g6.1g装置D内固体质量200.0g202.8g请回答下列问题:(1)小雪认为反应前、后装置D内固体的质量差就是反应生成的水的质量,并据此计算出样品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请你写出计算过程。(计算结果精确到0.1%)某纯碱样品中含有少量氯化钠杂质,现用下图所示装置来测定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铁架台、铁夹等在图中均已略去)。实验步骤如下:按图连接装置,并检查气密性;准确称得盛有碱石灰(固体氢氧化钠和生石灰的混合物)的干燥管D的质量为83.4g;准确称得6g纯碱样品放入容器b中;打开分液漏斗a的旋塞,缓缓滴入稀硫酸,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打开弹簧夹,往试管A中缓缓鼓入空气数分钟,然后称得干燥管D的总质量为85.6g。试回答:(1)若两步的实验操作太快,则会导致测定结果_(填“偏大”或“偏小”);(2)鼓入空气的目的是_,装置A中试剂X应选用_;(3)若没有C装置,则会导致测定结果_(填“偏大”或“偏小”);(4)E装置的作用是_;(5)根据实验中测得的有关数据,计算出纯碱样品Na2CO3的质量分数为_(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升学指导参考的内容:P15 地球周围的空气 P120 专题6 重要气体的制取与检验、除杂与净化板块之四:物质构成奥秘; Ca(HCO3)2表示意义、书写化学式、分类、标写化合价。过程中学生自己真正在进行本块知识的梳理。板块之五:化学实验的评价与设计,将科学探究渗透进去板块之六、化学分析与计算专题谢谢老师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